回覆列表
  • 1 # 孤舟釣江雪

    劉邦建立的西漢,確實繼承了很多秦朝的制度,其中最典型的是中央政府的機構設定及秦朝留下的法令。

    但是,劉邦在繼承秦朝郡縣制的同時,又封了很多王,搞起了分封,這又是為什麼呢?

    首先,劉邦封了七個異性王,這些異性王個個功勞大,實力也大,當時大家聯合起來對付項羽的時候,就約定要共享天下。如果劉邦不履行契約,接著的,就是異性王的造反,所以他不得不分封。

    其二,既然封了異性王,這些異性王又靠不住,為了吸取秦朝滅亡的教訓,同時也為了制衡這些異姓王,只好在異性王封地的周圍,分封一些劉姓王,監視異姓王活動,以拱衛皇權。

    所以說到底,劉邦搞分封其實是現實需要,不得已而為之。

  • 2 # 達摩說

    分封制是一種古老的世襲貴族制,在進入君主專制時代後肯定是不利於集權的。漢朝建立後雖然繼承了秦朝的郡縣制,但也沒有徹底否定分封制,而是設在郡縣制的基礎上設定了一些封國,這段時期在中國歷史上被稱為“郡國並行制”。

    雖然今天我們認為郡縣制優於分封制,郡縣取代分封是符合歷史發展潮流的。但是,從某種意義上說,漢初採用郡國並行制這種過渡性體制在當時也是合理的。因為相比於沿用了數百年的分封制,郡縣制在當時仍然是一種不成熟的新制度,而且秦朝採用了郡縣制沒幾年就分崩離析了,分封制在項羽的推行下又有了迴光返照的趨勢,整個國家的政治思想仍然傾向於分封制,所以對於郡縣制的採用,漢初統治者採取相對謹慎的態度可以說是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畢竟新制度的推行需要給全社會一個適應的過程。

    而且漢初的政治形勢也不允許劉邦去大刀闊斧地去改行郡縣制。因為大局初定,大量的功臣需要被安置,所以劉邦大封功臣,由此分封了七個異姓諸侯王,如韓信、彭越等人均是異姓諸侯王。當時的異姓諸侯王對於其封地具有絕對的管轄權,而且還手握重兵,宛如一個小中央,就連劉邦對待他們都要相當謹慎,生怕惹到他們,吃不了兜著走。

    而在異姓諸侯王被剷除後,劉邦依舊沒有推行郡縣制,而是分封了一大批同姓諸侯王來監控地方,拱衛皇室,劉邦甚至還留下祖訓,非同姓不得封王。直到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和漢武帝的推恩令實行後,諸侯勢力才開始衰落,整個國家的地方行政體制才逐漸轉向郡縣制。

  • 3 # 大秦鐵鷹劍士

    秦朝滅亡的一個顯著表面原因在於沒有實實分封制,也就是嬴政皇帝富有四海,而子弟賤為匹夫。儒家認為如果秦始皇將燕、齊、楚、吳、越之地分封給秦室皇子,或者分封給有功大將,那麼在秦末戰爭時,會有諸侯來救援天子;不會出現牆倒眾人推的局面。周平王東遷得已成行,就是有秦、晉、衛、鄭等國諸侯勤王,如果周王朝沒有分封諸侯,那麼就沒有東周了。

    劉邦作為秦朝的低階官吏出身,他自然清楚秦制的優缺點所在。秦末漢初,戰國的思維還影響著當時的士大夫階層,國家的局勢還十分複雜尖銳,完全採用秦國的郡縣制存在巨大的政治分險;完全採用夏商周三代的諸侯分封制,存在的政治分險比郡縣制還大。劉邦根據當時的國情,不得不採用郡國並行的政治制度,並致力於逐步實現全國郡縣制。路要一步一步走,步子邁大了會閃了腰,這是劉邦從秦亡得出的寶貴經驗。

    秦始皇嬴政透過強力手段兼併天下,一統四海,境內除了一個名存實亡的衛國外,實在是一個諸侯都沒有了。劉邦跟秦始皇不同,秦始皇統一天下靠的是秦軍,而劉邦統一天下靠的是諸侯聯軍,這就註定了劉邦無法全部推行郡縣制。韓信的最大政治理想就是當一個諸侯國國君,彭越、英布、吳苪原本就是一方諸侯,漢軍諸將想當王的並不在少數。

    劉邦不得不給一些功臣裂土封侯,如果不給他們裂土封侯的話,不等劉邦站穩腳根,諸侯們就聯合起來打他了。我們可以看劉邦當天子以後最主要的一件事情就是“消滅異姓諸侯,分封同姓諸侯”;分封的同姓諸侯權力也大大減少,遠遠不能跟春秋戰國時代的諸侯相提並論,同姓諸侯國中權力最大的不是國王,而是漢朝皇帝委任的丞相。呂稚能輕易誅殺幾個劉姓王,原因就在於諸侯們手中權力小,諸侯的丞相忠於漢室而不忠於諸侯王。

    漢朝經過七國之亂後,認識到了諸侯制的不妥,於是慢慢弱化諸侯的實際權力,推恩令就是削弱諸侯的一柄利刃。諸侯王犯錯後,皇帝就會收回封國,併入郡縣;諸侯想反抗皇帝,真是力不從心。後世除了晉朝與明朝分封過類似三代的諸侯國外,其它皇朝也分封,但是隻有爵位而沒有封國。比如皇帝的諸子都是某某王,但是這些某某王是沒有封國的,只有食邑!

  • 4 # 農民工歪說古今

    所謂“漢承秦制”只是一個籠統的說法,大致就是說漢王朝的制度源自於秦。但是,並不是說漢王朝完全照搬了秦制,尤其是對苛刻的秦法,漢朝是作了較大幅度修改的。同時,漢王朝那些所謂源自於秦的制度,實際上也作了很多修改的,並不是完全的“拿來主義”。那麼,漢高祖劉邦為什麼要保留秦王朝早已廢止的分封制呢?這還要從西楚霸王項羽說起。

    西楚霸王項羽是戰國時期的楚國貴族之後,先秦時期的分封制在他心目中的地位或許要遠高於秦王朝的郡縣制。同時,項羽麾下的將領並不是一元化的,而是多元化的。換言之,他們並不都是項羽的舊班底,有不少是帶著軍隊加盟的各地實力派,甚至不乏原六國的宗室及貴族,這其中不少人本身就是分封制利益的曾經享有者。項羽想要籠絡住這些人,金銀之類的身外之物他們並不缺,顯然重賞金銀的用處是不太大的。這個時侯,分封的作用就凸顯了,一旦分封,這塊地只要不被他人吞併,永遠都是你家的,你家就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對於沒有一統天下野心的人而言,這樣的誘惑不可謂不大!項羽此舉足以籠絡麾下絕大多數實力派了。於是,項羽在滅秦之後便開始分封天下,大封異姓諸侯王,劉邦、彭越、英布、臧荼、魏王豹等等就是在這個時候被封為異姓諸侯王的。

    後來又爆發了楚漢之爭,項羽兵敗烏江,自刎於垓下,劉邦成為了新的“董事局主席”。這個時候,劉邦面臨著項羽當初同樣的問題。而且,項羽彼時面對的還僅僅是實力派,這些實力派尚未成為諸侯王,如果彼時項羽鐵了心不實行分封制,或許還能夠做到。但是,劉邦面臨的局面更加棘手,這些實力派已經裂土封王數年了,早已適應了自己諸侯王的新身份,甚至連劉邦麾下的“嫡系”韓信也打起了諸侯王的主意,半求半逼地要劉邦封自己為異姓諸侯王。在這樣的情況下,想讓這些人自己將到手的王位、封國吐出來,根本不可能做到。劉邦要想維持政局穩定,維護自己的“天下共主”身份,就必須承認這些異姓諸侯王的存在!

    因此,無論劉邦想與不想,彼時的他只能面對現實,繼續實行“分封制”。否則,這麼多地方實力派如果鬧起來,劉邦還能不能當上皇帝都很難說!但是,劉邦也意識到了分封的一些危害,畢竟周天子就是這麼被架空淪為擺設的,他對異姓諸侯王們從來就不放心。在地位穩固之後,一場“剿滅異姓諸侯王”的大戲上演了,臧荼、彭越、魏王豹、韓信、韓王信、英布等等紛紛落馬,就連劉邦自己封的“好兄弟”——燕王盧綰最後也被迫叛逃匈奴。這個時候,劉邦如果想要恢復秦王朝的郡縣制,應當說時機還是成熟的。但是,劉邦並沒有如此。

    秦王朝正是因為實行郡縣制,刻意壓制了嬴姓趙氏宗室的權力,以至於秦末亂世時,秦宗室根本沒有能力挽救危局,就連趙高亂政,秦宗室也只能預設既成事實,根本沒有能力反抗。因此,郡縣制也不是十全十美的,也有它的弊端。最終,劉邦想到了分封劉姓宗室,他的出發點是好的,一旦皇權旁落或受到掣肘,這些分封的劉姓諸侯王隨時可以率師勤王,維護劉姓天下,即便大宗被搞掉,但起碼可以保證天下還姓劉。於是,劉邦晚年刑白馬盟天下“非劉姓而王,天下共擊之”,並開始大肆分封劉姓諸侯王。但是,這個時候的分封實際上已經與周天子的分封大不一樣了。首先是沒有了異姓的份兒,必須是劉姓宗室才能裂土封王,即便這些諸侯王鬥來鬥去,江山依然姓劉。其次,這些諸侯國雖然擁有很大的自治權,但是已經不再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那種獨立王國了,漢初的諸侯國只能算作是漢王朝一級特殊的行政區,因為諸侯國的相國、司馬等重要職位是必須由中央委派的,各諸侯國無權自行任命。

    即便如此,漢初權力頗大的劉姓諸侯王對皇權依然產生了巨大威脅。呂后去世之後,劉邦庶長房的幾個孫子已經有實力發動軍事政變、武力奪權了。這給在“剿滅諸呂”政變中撿漏當上皇帝的漢文帝劉恆敲響了警鐘:同姓諸侯王已經形成尾大不掉之勢了。於是,一場“削藩”大戲上演了,經過文、景、武三代的不懈努力,終於將劉姓諸侯王壓制在了可控範圍之內。此後,劉姓諸侯王只食祿、不臨民,更加沒有權力掌握軍隊,徹底淪為了與二十等軍功爵一樣的“長期飯票”。直到這個時候,漢王朝早年實行的“分封制”才算徹底終結,雖然名義上劉姓諸侯王依然是裂土封王、漢王朝也依然是封國與郡縣並行。但是,這個裂土封王的土已經只剩下稅收歸諸侯王了,其他的一切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劉姓諸侯王們的封國已經徹底成為了漢朝的一級行政區。

  • 5 # 大東北的小豆包

    漢高祖劉邦建立西漢後,實行的是郡縣制與分封制並行的制度。

    首先分封制是對於秦亡後項羽分封現狀的繼承

    秦朝滅亡後,項羽從河北進入關中咸陽,大肆的燒殺劫掠後,進行天下分封。

    然而很快楚漢戰爭爆發,在這場長達五年的激烈鬥爭中,劉邦出來正面和項羽正面對敵外,還對項羽分封的異性諸侯進行了大肆拉攏,比如九江王英布(後來被劉邦分封為淮南王),燕王臧荼,長沙王吳芮等,同時對於獨立楚漢之外的政治勢力以及主動投靠劉邦的原諸侯王勢力進行安撫比如趙王張而(項羽分封的常山王王),梁王彭越等等。

    除此之外還有對於已經心生自立之心,而且擁有較強勢力的手下將領也不得不以封異姓王作為安撫比如韓王信和楚王韓信。

    漢初的異姓諸侯王

    再就是後來自己最好的異姓兄弟盧綰,而且功大無以酬功最後封為燕王。

    其次劉邦分封劉氏諸侯王,是對異姓諸侯王的制約

    劉邦贏得楚漢戰爭,建立西漢王朝的過程中,異性諸侯功勞很大,比如韓信、韓王信、彭越、英布等人不得不封諸侯以酬其功,但是劉邦始終對於這些異姓王保持著戒心。

    西漢建立不久,劉邦將齊王韓信改封為楚王,而將自己的大兒子劉肥分封為齊王,原因就是齊國的地理優勢遠勝於楚國,後來韓信被罷黜楚王王爵後,將楚國一分為二,分別讓同宗兄弟劉賈為荊王,自己的弟弟劉交為楚王。幹掉了臨江王英布後,劉邦將英布的地盤封給自己的侄子劉濞。

    漢高祖去世前的諸侯國,僅有長沙國為異性諸侯

    是秦王朝滅亡的教訓,讓劉邦不得不重視分封制。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曾有儒生建議秦始皇重新分封制贏氏皇族,重建西周的分封制,秦始皇將此事拿到朝堂上公議,結果遭到李斯的強烈反對,李斯認為周朝最初分封的都是姬氏王族,但是最後彼此攻殺,完全沒有了同族、同宗的情分,所以分封沒有任何意義,而這些儒生之所以有這樣的動議,無非是看了幾本古書,而借古諷今,所以應該將天下的私人收藏的古代書籍,除了醫學、農業,占卜等之外全部焚燬,秦始皇統一了李斯的意見,這就是歷史上的所謂焚書。

    秦朝歷史的焚書事件就源起於分封的爭論

    而秦始皇死後,秦二世繼位,接受趙高的計策,大殺贏氏皇族子孫,結果陳勝吳廣起義的時候,無論舊時六國的遺民還是秦朝很多現任官吏,都紛紛跟風造反。秦朝只有來自關中的章邯軍勉強一戰,完全沒有其他的助力。最終關東全部丟失。

    因此劉邦建立漢朝的時候,充分吸取秦亡教訓,分封劉姓諸侯,拱衛西漢中央政府,一旦天下有事,相互策應互相支援。

    劉姓諸侯國在漢景帝時期掀起了七國之亂

    當然分封制對於西漢劉氏江山的鞏固有著重要作用,同時也有著副作用。呂雉死後,正是劉姓諸侯王和功臣大將們通力合作才能夠剷除呂氏,重奪劉氏江山,但是在漢景帝時期,眾多劉姓諸侯國掀起叛亂,也就是“七國之亂“給漢景帝的統治帶來嚴重的危機

  • 6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劉邦的分封制與商周時期的的分封制是不同的,有著本質的區別。

    劉邦的分封制不是一成不變的,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分封異姓王,這個分封劉邦是被迫,並非出於自已的真心,而是迫於打天下的形勢,需要拉攏各派勢力;

    第二階段是分封同姓王,這個分封是劉邦自願的,是出於對自已江山穩定的考慮。

    而兩個階段最明顯的過渡就是燕王盧綰的分封。

    三年的反秦戰爭結束後,項羽成為天下勢力最強的諸侯,為了維護自已的統治和絕對的主導地位,項羽大封天下諸侯,分封了18路異姓諸侯王,包括劉邦在內,當時的劉邦被封為漢王,所屬地盤包括巴、蜀及漢中。

    之後在四年的楚漢戰爭中,劉邦為了擊敗了項羽,自彭城一戰大敗,漢軍處於弱勢後,劉邦對臣下說過:關東之地我劉邦不要了,誰能幫我破楚,我就將關東之地封給他。而張良則為劉邦謀劃了著名的下邑之謀。

    在下邑之謀中,張良為劉邦規劃了主要利用三個人擊敗項羽,一個策反當時項羽手下的九江王英布,一個是拉攏項羽沒有分封的彭越,最後一個就是重用劉邦手下的大將韓信,用好這三個人,就能擊敗項羽,以弱勝強。

    之後,劉邦採取了一系列的政治手段,拉攏並團結了除項羽之外的其它所有勢力,最在垓下擊敗項羽,迫使項羽自殺,這樣劉邦就奪取了天下。

    在奪取天下,拉攏諸侯的這個過程中,劉邦先後因為各種原因,分封了七個異姓諸候王,分別是韓王信、趙王張耳、淮南王英布、長沙王吳芮、燕王臧荼、楚王韓信、梁王彭越。劉邦封這些異姓王,完全是出於政治需要,並非本意,尤其是韓信,還故意跟劉邦要求封王,劉邦迫於形勢需要,答應了韓信封王要求,而這也成為日後韓信悲劇的原因之一。

    在劉邦擊敗項羽後,劉邦面對的主要矛盾從原來對項羽的外部矛盾轉化為對異姓王的內部矛盾,劉邦出於維護穩定統治和對政權平穩交接的原因,開始對異姓王進行猜忌打擊,先後消滅韓王信、燕王臧荼、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等五個異姓王。趙王張耳去世的早,他的兒子張敖因為部下謀反,被削去王位。而長沙王吳芮是唯一保留的一個異姓王,因為劉邦認為他沒有威脅。

    消滅異姓王后,劉邦開始考慮封同姓諸侯王,而作為過渡,劉邦封與自已關係非常好,但功勞並不多的盧綰封為燕王,這是劉邦在統一天下之後,封的唯一一個異姓王,但很快,燕王盧綰也叛逃匈奴了。

    劉邦封盧綰,預示著封王以軍功為主開始轉化為關係或血緣為主,盧綰之後,劉邦再次分封的就是同姓王了,而且不需要軍功,只需要有血緣關係就行,這是一個重大的政治轉變。

    劉邦雖然封了同姓諸侯王,但漢初的諸侯王與商周時期的諸侯王是有著本質區別的,商周時期的諸侯王有著完全自主的權力,在封國內擁有人事任命、政治、軍事、經濟方面所有的權力,而漢初的諸侯國有諸多限制,主要是政治和軍事上的限止。

    漢初的諸侯國內二千石以上的高官是由中央政府任命,直接對中央負責,而且諸侯國的政治及軍事權力,都掌握在中央政府任命的國相手中,諸侯王只是名義的王,缺少很多實權,諸候王要調兵及重大政治決策都必須透過國相同意才能執行,等於是閹割了商周時期的諸候國的權力。

    劉邦之所以保留了分封,還是為了維護自已的統治,吸取了秦朝滅亡的一些經驗教訓,但劉邦的主旨沒有錯,以郡縣制為主,分封制為輔,並立下了白馬盟誓:非劉姓不能稱王,非軍功不能封候。

  • 7 # 大鵬說國學

    這個問題還是比較有深度的

    最大的原因就是歷史的慣性,周王朝的分封制已經實行了八百多年,老百姓、跟著劉邦攻打天下的各位將領們的目的就是透過跟隨明主建功立業,然後有了自己的封邦建國,這就是項羽第一次分封的原因,當時的人都是這樣想的!這也是韓信問劉邦要假齊王的原因,這也是當初陳勝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原因,所有的人跟著打天下的原因就是要做王侯將相,那麼怎麼辦,就是分封啊,劉邦自己也是這樣想的!

    這也是為什麼在劉邦和項羽陷入僵局的時候,張良建議直接許諾並分封韓信,彭越,英布的原因,而且許諾分封之後,這三位大將立馬都來勤王了,都來合兵一處攻打項羽了!否則他們又哪裡願意攻打項羽呢,就是要等著劉邦的好處啊!

    在這個情況下,劉邦就必須要分封,不分封就是不得將心,不得跟他混的出生如此的這些人的心!那麼劉邦的天下也就不穩定了!

    雖然劉邦在平定天下之後,英布和彭越反叛了,這個時候劉邦也一一的幹掉了他們,而且解決了韓信,這個手有了白馬之盟非劉氏不王的諾言,這也有了後來劉姓王在誅滅諸呂拯救漢室的故事!

    雖然後來隨著諸侯的發展,力量越來越強大,有了七王之亂,在漢景帝的手裡解決了,後來的漢武帝的推恩側下來之後,分封制就徹底的瓦解了!

    但是不能因為後來的問題在建國之初就逆著眾將的心而不實行分封,否則劉邦的江山也是不穩固的!

    這也是歷史前進的一個反覆和必然!

  • 8 # 國史記聞

    “漢承秦制”指的是秦始皇統一全國之後制定了一系列的政治制度,而劉邦建立漢朝之後又繼承了其中大部分制度。那麼,既然漢朝已經取代了秦朝,為何劉邦卻又要“開歷史倒車”,恢復了周朝的分封制呢?

    漢承秦制而頗有所改

    漢朝的確繼承了秦朝的政治體制框架,比如秦始皇所開創的中央集權制度(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檢查制度(設定御史大夫)、郡縣制度以及秦朝的租賦、徭役、兵役等制度。但是漢朝的政治制度絕對不是照搬秦朝,畢竟秦朝建立之後,百姓及貴族官員已經發現了秦朝制度的弊病——過於嚴苛,所以,漢朝建立之後將秦國的法律進行調整,最明顯的就是減輕了刑罰和賦稅。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等幾代帝王又對前朝的法律不斷修正及完善,但總體框架還是與秦朝類似,所以,“漢承秦制”是一個總述,卻不代表漢朝的制度與秦朝完全一致。

    而漢朝恢復分封制仍有其獨特的歷史原因:

    第一、秦朝晚期已經放棄了皇帝制度

    大家都知道,秦始皇創立皇帝制度並自稱“始皇帝”,並希望“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然而,趙高在弒殺秦二世並擁立子嬰之後,卻說:“秦故王國,始皇君天下,故稱帝。今六國復自立,秦地益小,乃以空名為帝,不可。宜為王如故,便”,所以,史上便沒有“秦三世”,而只有秦王子嬰。所以,秦朝在晚期就已經放棄了皇帝制度。

    第二、秦朝滅亡之後天下就已經開始恢復分封制

    在之前文章中,國史君(國史通論)曾經講到,周朝立國八百年間,始終都是實行分封制,八百年的歷史足以讓這個歷史時期的所有人認為分封制乃是天經地義。而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卻廢除了這種制度,更重要的是,在廢除這種制度之後秦朝二世而亡。在後人總結秦朝興勃亡忽的原因之時,不免也會把廢除分封制列入亡國之舉中。

    與此同時,陳勝、吳廣起義之後,陳勝自立為王,國號“張楚”,顯然就是要恢復並張大周朝的諸侯國之一——楚國。隨後,陳勝的部下武臣自立為趙王。陳勝最初得到武臣自立為王的訊息之後是非常憤怒的,他甚至想處死武臣的所有親屬(陳王怒,捕系武臣等家室,欲誅之),但是上柱國蔡賜卻勸諫到:“秦未亡而誅趙王將相家屬,此生一秦也。不如因而立之”,陳勝贊同了蔡賜的觀點,正式承認了武臣為趙王的事實。

    隨後,韓廣自立為燕王、田儋自立為齊王、魏國後人甯陵君咎被陳勝冊封為魏王……周朝晚期的各個諸侯國已經紛紛復國,而陳勝則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

    項羽滅秦之後,依然沒有恢復皇帝制度——他分封十八路諸侯而自任為西楚霸王。

    這也就意味著,秦朝末期開始皇帝制度已經被歷史拋棄了。

    第三、劉邦恢復分封制有著獨特的歷史背景

    首先,劉邦不得不分封功臣

    劉邦最初也是項羽分封的十八路諸侯之一,在公元前202年消滅項羽之後,大臣們開始勸劉邦稱帝,其理由是:

    大王起微細,誅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輒裂地而封為王侯。大王不尊號,皆疑不信。

    劉邦當然明白,大臣們說辭中的重點乃是“有功者輒裂地而封為王侯”!也就是說,劉邦在消滅項羽,成為天下實際執政者之後當然可以依舊稱“漢霸王”,但是麾下的將士們不同意啊,他們“曝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其目的不就是在於裂土封王嗎?而劉邦如果不稱帝,不實行分封制,那靠什麼來安撫這些給自己打天下的部下呢?從這一方面來看,劉邦稱帝實在是有被“黃袍加身”的意思。

    其次,劉邦不得不分封子侄

    劉邦開國之後共分封了七位異姓諸侯王(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趙王張耳 、燕王臧荼、長沙王吳芮 、韓王信),但是除了長沙王吳芮之外,其他六位都因“謀反”被殺或逃遁。在剷除異姓諸侯王之後,劉邦的策略與秦丞相綰不謀而合——“燕、齊、荊地遠,不為置王,毋以填之”。所以,劉邦開始大規模分封自己的子侄為王,並制定了“白馬盟約”:“非劉氏而王者,天下攻擊之”。在天下歸於劉姓之後,持續了數十年的動亂才終於平息下來。

    第四、劉邦施行的是分封與郡縣並行制

    劉邦在建立漢朝之後雖然分封了同姓及異姓諸侯王,但是依然繼承了秦朝的郡縣制,在當時來說,天子統治的區域為“郡”,秦朝的上郡、雲中、北地、隴西等郡都被承襲下來;諸侯王統治的區域為“國”,其命名大致是依據被秦所滅的六國所在的區域,比如齊國、燕國、趙國等,並增加了淮陽國、長沙國等。天子統治的郡縣大致佔漢朝初年國土面積的一半,相比於各個諸侯,天子的實力仍然佔據絕對優勢。漢武帝時期又開始在削藩並實行推恩令,讓諸侯國的勢力更加弱小,從而加強中央集權,並維護了國內的穩定。

    所以,“漢承秦制”只是一個總述,而實際上漢朝對秦朝的制度進行了很多修正與完善,其中分封制的恢復又與特定的歷史背景有關。

  • 9 # 歷史這點兒小細節

    首先,必須要闡述的一點是,劉邦推行分封制和商周時期的分封制是有本質的區別的。商周時期的分封制諸侯王是擁有一個獨立的王國,只有向周王繳納賦稅,軍隊無條件接受周王的召喚,維護周朝的統治的義務。諸侯國內事務,完全自主,周王不得干涉。而劉邦推行的分封制,諸侯在政治上和軍事上受到諸多限制。比如諸侯王要調兵基重大政治決策都必須透過國相同意才能執行,而各諸侯國的相國則是由中央政府任命並直接對中央負責。所以劉邦推行的分封制是不同於商周時期的分封制的。

    其次,劉邦推行分封制也是順應當時的現實需求。第一:秦朝兩世而亡,當時的士大夫階層認為是秦朝推行郡縣制造成的。所以在始秦朝滅亡之後,恢復分封制的呼聲較高;第二:項羽當初分封的十八路諸侯而成為楚霸王,劉邦在對抗項羽的過程中能夠反敗為勝多依靠的諸位將領也是希望在幫助劉邦自立為王后能夠封疆裂土成為一方霸主,比如韓信的政治理想就是能成為一個諸侯,而且彭越、英布、吳芮原本就是一方諸侯。而劉邦也是明白這些人的意圖的,所以也以封異地王為代價來籠絡和安撫手下的人;第三:劉邦並非如始皇帝一般出身王族,又和手下的諸多將領又相識於微時,且這幾位異姓王均為打下漢朝的江山付出諸多功勞,所以劉邦在諸位異姓王心中並沒有形成絕對的帝王權威。這也導致了劉邦在政權穩定後下決心要剷除異姓王而已同姓代之。

    劉邦作為漢朝的締造者,在政權穩定後也是如同其他的帝王一樣希望權力在握而不受他人挾制,這也是封建君主制度中央集權的一個特徵,所以在推行分封制的同時,還一樣延續了秦朝的郡縣制,實為分封與郡縣並行制。

  • 10 # 方圓論壇

    而皇室宗族又是一個皇族得以統治天下的根本。所以雖然掌權者都明白分封制的弊端,但是也不得不一直分封下去。他們只能把分封制的弊端降到最低。但絕不可能完全摒棄分封制。否則他們自身的統治地位都會受到影響。秦朝為什麼二世而亡呢?就是因為分封制度太過於超前了。秦始皇急於改變長久以來分封制導致的天下大亂的局面。所以他才提出了郡縣制度。但凡事都過猶不及。這種一刀切的改革方式必須要有一個強權鎮壓一切的人去推動。秦始皇在的時候郡縣制被嚴格的執行了下去。但秦始皇死後郡縣制立馬被儒家批成了禍亂天下的暴政。

    相較於分散權利的分封制來看,郡縣制這種加強中央集權的制度顯然更受劉邦這種貪權皇帝的喜歡。因為郡縣制對於統治者治理天下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官吏統一實行任免又大大加強了當權者對於天下的把控。這就使得權利完全集中在中央。地方上只有管理的權利。沒有人事任命的權利。這也就完全杜絕了結黨營私的出現。但就像我上邊所說,劉邦為了維護劉氏江山的統治。那就必須要安撫好宗族。畢竟別人都可能會背叛漢朝。但劉氏宗族不會。所以劉邦也延續了分封制。但是劉邦的分封制和傳統的分封制有很大區別。傳統的分封制說白了就是土皇帝。但劉邦的分封制是隻享有王候的福利待遇。但沒有實際管理的權利。權利依舊把握在郡縣制度的官員手中。這實際上就是分封制和郡縣制的結合。

    雖然到了唐肅宗乾元元年,唐肅宗改郡縣制為州縣制。但實際上只是改了一個名罷了。本質上還是郡縣制那一套。而從秦漢之後,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都是以郡縣制為主,分封制為輔的這麼一個政治制度。治理國家依靠的是郡縣制。而維護皇室江山靠的就是分封制。當然了也可以說漢朝之後的分封制就是花錢養閒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沒有美籤,可以去拉丁美洲哪些國家?是不是隻能飛進飛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