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一件篆刻作品,很多人好像會變得無所適從,不知道該如何去品評去欣賞,也不知如何去挖掘其中的資訊並加以學習領悟,就會出現審美的“失語症”。那麼我們該如何去解讀一件篆刻作品呢?
其實、無論作品的優劣,解讀都是一個審美的過程。審美的過程,本身就是自我檢驗和自我提升的過程。透過這一過程,我們可以增強和檢驗自己的審美經驗。
既然是審美,那麼,它除了具有一些主觀因素外,必然會有一些客觀的評判標準。在此,借用平時用來評點菜餚的“色、香、味、意、養、形”六大方面,試著講講該如何解讀一件篆刻作品。
一、色
“色”,主要是指視覺效果、觀感。
我們面對一件篆刻作品,首先要大處著眼。解讀作品時,要相信自己的第一感覺。章法要看分紅布白是否視覺平衡,是否醒目精神,是否安妥停勻,是否氣韻生動。
字法要看配篆是否統一和諧,是否騰挪變形有度,是否生造誇張過度,是否相互關照呼應。刀法要看技法是否使用得當,是否自然,是否刀筆相融筆意傳達到位,是否輕重徐疾富於節奏。總之,在大的視覺效果上要首先把握一個基本的定位。
二、香
“香”,指“香氣”,原本是指菜餚的嗅覺效果。
用在篆刻方面,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篆刻作品的“氣”或者“氣息”,我們要看作品是否具有金石氣、書卷氣、山林氣、村野氣、江湖氣、廟堂氣、狂狷氣、奇氣,甚至是戾氣、俗氣、匠氣、習氣。
它或濃或淡,或清或濁,或遠或近,或俗或雅。篆刻作品的氣息是作品氣質品位的體現,它往往是評判一件篆刻作品高下的重要標準。
三、味
“味”就是口感,落到篆刻作品上,就是作品的風格定位,
是醇古還是辛辣,是淡雅安寧還是生猛活脫,是寓巧於拙還是空靈淡定,是艱澀難嚥還是味滯雜陳,是形同嚼蠟還是回味無窮,是清淡還是嗆鼻。
雖說酸甜苦辣各有所愛,各人口味不同,把握好調味火候,都是能整出佳餚來的。我們在解讀作品時,可以有自己的口味偏好,但也要儘量做到就味論味,嚐盡百味才能成為一名美食家。
四、意
“意”就是指意態、意韻、意境、用意、創意。
“意”是判斷作品是否具有生命力、表現力、藝術感染力的重要因素。無論寫意或是工整,缺乏意態意趣的篆刻
面對一件篆刻作品,很多人好像會變得無所適從,不知道該如何去品評去欣賞,也不知如何去挖掘其中的資訊並加以學習領悟,就會出現審美的“失語症”。那麼我們該如何去解讀一件篆刻作品呢?
其實、無論作品的優劣,解讀都是一個審美的過程。審美的過程,本身就是自我檢驗和自我提升的過程。透過這一過程,我們可以增強和檢驗自己的審美經驗。
既然是審美,那麼,它除了具有一些主觀因素外,必然會有一些客觀的評判標準。在此,借用平時用來評點菜餚的“色、香、味、意、養、形”六大方面,試著講講該如何解讀一件篆刻作品。
一、色
“色”,主要是指視覺效果、觀感。
我們面對一件篆刻作品,首先要大處著眼。解讀作品時,要相信自己的第一感覺。章法要看分紅布白是否視覺平衡,是否醒目精神,是否安妥停勻,是否氣韻生動。
字法要看配篆是否統一和諧,是否騰挪變形有度,是否生造誇張過度,是否相互關照呼應。刀法要看技法是否使用得當,是否自然,是否刀筆相融筆意傳達到位,是否輕重徐疾富於節奏。總之,在大的視覺效果上要首先把握一個基本的定位。
二、香
“香”,指“香氣”,原本是指菜餚的嗅覺效果。
用在篆刻方面,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篆刻作品的“氣”或者“氣息”,我們要看作品是否具有金石氣、書卷氣、山林氣、村野氣、江湖氣、廟堂氣、狂狷氣、奇氣,甚至是戾氣、俗氣、匠氣、習氣。
它或濃或淡,或清或濁,或遠或近,或俗或雅。篆刻作品的氣息是作品氣質品位的體現,它往往是評判一件篆刻作品高下的重要標準。
三、味
“味”就是口感,落到篆刻作品上,就是作品的風格定位,
是醇古還是辛辣,是淡雅安寧還是生猛活脫,是寓巧於拙還是空靈淡定,是艱澀難嚥還是味滯雜陳,是形同嚼蠟還是回味無窮,是清淡還是嗆鼻。
雖說酸甜苦辣各有所愛,各人口味不同,把握好調味火候,都是能整出佳餚來的。我們在解讀作品時,可以有自己的口味偏好,但也要儘量做到就味論味,嚐盡百味才能成為一名美食家。
四、意
“意”就是指意態、意韻、意境、用意、創意。
“意”是判斷作品是否具有生命力、表現力、藝術感染力的重要因素。無論寫意或是工整,缺乏意態意趣的篆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