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日本時報》網站近日發表耶魯大學榮譽教授、安倍晉三特別顧問浜田宏一題為《我們為何需要全球化》的文章稱,自由貿易、移民和外國直接投資給所有參與方帶來具有深遠意義的潛在收益。因此,對全球化某些方面的反對情緒要大大強於另外一些方面,這種情況的根源似乎在於缺乏對貿易運轉方式或貿易帶來的利益的理解。 2,美國專欄作家托馬斯·弗裡德曼曾寫過《世界是平的》暢銷書,這本書表達的一箇中心思想就是,21世紀初期全球化過程將導致“世界正被抹平”。然而,頗具諷刺的是,21世紀還沒來得及開啟,全球化至少看起來開始掉頭逆行了。美國居然率先舉起反全球化的大旗,刀鋒所向,不停地向自己的“小夥伴”們開刀。
5
回覆列表
  • 1 # 安睿

    全球化是在市場力量和技術力量(尤其是交通和通訊技術)的推動下不斷向前發展的。關於全球化,我們最常聽到的一個論斷就是“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這個論斷不僅正確,也概括了出現反全球化現象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全球化使資源在世界範圍內得到最佳化配置,使人類社會從中受益;另一方面各國以及每個人在全球化的過程中的受益狀況有很大差別。

    從宏觀層面上看,西方發達國家是全球化程序的最大受益者,他們透過資本和技術優勢,在全球汲取資源並轉化成利潤,而貧窮落後國家則沒有獲得多少利益,反而是資源的過度開墾和環境汙染。結果,富國越來越富,窮國越來越窮,國家間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目前,世界上最窮的國家與最富的國家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相差500多倍,甚至出現世界最窮的幾十個國家的財富總值之和比不過世界首富的極端現象。

    從個人層面來看,全球化對每個人的影響也是不同的。那些出身良好、受到過良好教育、在高階行業工作的資本、知識或技術精英,可以在全球化過程中將個人優勢轉化成個人收益,從中受益。那些出身較差、受教育水平低、沒有知識和技術優勢的低端行業的勞動者,缺乏應對能力,成為全球化的受害者。由於產業轉移,發達國家的很多製造業轉移到了成本更低的發展中國家;由於人口流動,大規模移民的流入與當地人在就業上發生了競爭關係,且往往移民更願意吃苦,對工資和福利要求更低,當地人將移民視為經濟威脅。發達國家的製造業工人的收入和就業受到了影響,他們將這種被剝奪感歸罪於全球化。在美國,那些汽車、鋼鐵等行業的製造業工人,即所謂的“紅脖子的白人”,就因此成為反全球化運動中的代表性力量。

    除了經濟原因外,全球化和人口流動帶來的相互交往的頻繁,政治意識形態、價值觀念和文化身份衝突也是反全球化運動的重要原因。當大規模的人口流動和移民輸入,改變了一個地區原有的集體身份和他們共同珍視的價值觀後,文化、宗教、價值觀衝突就發生了,也就是著名政治學家亨廷頓所說的“文明的衝突”。主體人口將外來人口視為威脅,反全球性移民運動就產生了,民粹主義和仇外、排外主義因此而風起雲湧。

    此外,部分國家自身國內政治、經濟、社會治理能力差,政治領導人將這種治理失敗歸罪於全球化,以轉移國內視線,也是一個原因。全球化背了治理失敗的鍋。

    總之,全球化給人們帶來的那種不安全感,被剝奪感、不平等感和文化衝突,這些與人的切身利益相關的問題,使人們走向了反全球化的道路。

  • 2 # 清香紫蘭

    先說明一下沒有一個國家會真正的反全球化的,因為那樣只會把一個國家推向極端,先不說能不能在資源自給自足。沒有全球化一個國家大量商品不能出口或進口導致國內經濟危機甚至經濟崩潰,出現大量失業人員。這樣要不就是武力擴張,要不就是革命改朝換代。

    反全球化本質上跟當年的義和團反洋人一樣,是一種愚蠢的行為。全球化對一個國家的普通國民有兩種影響:

    一是全球化之後生活越來越好了,越來越支援全球化。

    二是全球化之後生活一天不如一天,那不反全球化才怪。

    日本gnp在世界排名前五,但工資起薪近三十年沒漲了,這說明了什麼?

    說明了,在某些國家(有發達國家也有發展國家。)裡全球化的紅利幾乎都被精英們吃掉了,國民的生活幾十年都處於不發展的停滯狀態,國民是不會去問為什麼的。他們只有被引導去猜策全球化的危害,在他們的邏輯裡跟這事粘得上邊那就反全球化了。

    這樣你們懂得了為什麼國家要支援全球化,為什麼國民要“共享發展成果”了吧!

  • 3 # 北海圖

    個人觀點,這波反全球化浪潮之所以在多國興起,最根本的原因是全球化的福利被各國精英集團壟斷,沒有被大眾所共享,簡而言之,全球化越深入,貧富差距越大,平民的失落感越強。

    從根本上來說,全球化是資本主義的產物,馬克思早早揭示了資本的無限逐利性,為了壓低成本提高利潤,資本需要在全球尋找生產基地,同時廣泛開拓市場。這一目的的達成需要全球政治/經濟/社會各方面的配合,於是我們看到了降低關稅的WTO、給各國貸款要求市場化、私有化改革的世界銀行、進行國際金融安排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所有這一切,都是為了一個目的,資本的自由流動。因此,跨國公司實際上是最能體現全球化的地方,他們在全球各地設立子公司和分支機構,當身處於一個跨國公司/全球500強時,你會覺得可以和來自世界各地的員工對話合作,你和歐美的大boss...距離彷彿也沒有那麼遙遠。

    但是,這一切只是給資本壟斷者帶來了豐厚的利潤,普通勞動者並沒有享受到資本全球化的福利,相反,全球化帶來的移民問題、環境汙染問題、對具體產業的衝擊(比如美國的汽車製造業)帶來的工作減少,這些代價卻需要普通人來買單。再加上這些年金融資本在全球肆無忌憚地興風作浪、攫取財富,更是讓普通民眾對於全球化缺乏好感。

    並且,西方的民主政治走到今天,跟大資本關係更加緊密,在過去這些年中,他們實際上充當了大資本全球流動的“馬前卒”,為其開疆闢土,而國內的民生問題、卻很少有人關注,於是貧富差距過大問題愈演愈烈,整個國家變成了一個極化的社會,富者愈富,貧者愈貧。

    所以,我們能看到的現象是,各國的精英都在倡導全球化,鼓吹全球化的好處,甚至賦予了其”自由平等”的價值觀層面的意義,但是,社會大眾,尤其是底層人民,大多對全球化持反對態度,原因很簡單,他們承受了全球化的巨大代價,而沒有獲得足夠的利益補償。

  • 4 # 經韜

    首先強調一點,全球化是世界經濟增長的最主要動力。即使出現一些反全球趨勢,但全球化不可逆轉,仍然是主流。之所以出現反全球化傾向,主要原因在於:

    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快速崛起,發達國家倍感壓力

    傳統貿易理論認為,全球化和國際分工將拉大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距離。畢竟發達國家是國際經貿規則的締造者和最大獲益者。

    但過去20年,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積極融入世界經濟,並向產業上游移動,創造了奇蹟。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機後,新興市場積群體性崛起,G20走上世界舞臺中央。IMF統計,21世界的前10年,新興經濟體GDP增長達6%,遠高於發達國家的2.6%和全球的4.1%。

    發達國家突然發現,現有的國際經貿規則已經不像以前一樣,讓自己單單依靠貿易和投資優勢,就可以賺得盆滿缽滿。來自新興市場的競爭力越發強烈。到了必須向迴轉,更改原有自由貿易規則以維護既得的巨大利益的時候了。

    貧富差距拉大,底層民怨上升。

    不得不承認,全球化的一大副產品就是加劇了貧富差距,不僅是在發展中國家,在發達國家也是如此。全球化背景下,資本、技術、人力等資源都會向獲利更高的地區、國家、行業、部門流動,加劇分化。2017年,全球最富有的10%人口占據了全球89%的財富,全球最窮的50%人口,擁有財富不足全球財富的1%。尤其是,目前全球仍有超過7億人口處於極度貧困之中。更糟糕的是,這種趨勢愈發加劇,沒有好轉。這些階層戾氣上升、民怨頗高。成為反全球化的一個土壤和溫床。

    政治極化現象突出

    美國、歐洲等西方發達經濟體,焦慮感上升,相對經濟競爭優勢不斷減少。經濟全球化和國際分工細化,加劇發達國家中低端製造業外流,產業“空心化”,導致發達國家中低端就業崗位萎縮,民眾獲得感下降,收入增長不振。這些直接導致,美國等西方國家傳統精英政治的淪陷,反建制派影響力上升。政治極化、經濟弱化、社會分化、黨爭不斷,加劇國內政治矛盾。美國總統特朗普就是在這種背景入主白宮的。

    經濟民族主義、保護主義顯著抬頭

    “經濟民族主義”正在西方國家迅速蔓延。例如,特朗普一系列“美國優先”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已經磨刀霍霍向盟友了。一方面,拖累國際經貿合作。G7顯露分化跡象,預示著未來國際經濟合作將進入低迷期。另一方面,以鄰為壑的貿易政策具有很強的傳染性。美國揮舞關稅大棒,必將遭到他國的堅決反制,貿易摩擦升級,必然導致經濟全球化的倒退。

    “金德爾伯格陷阱”顯露苗頭

    還記得1930年大蕭條嗎?當時英國已經無力承擔給全球提供免費公共產品的能力。但當時的美國卻未能替代英國成為全球公共物品——經濟金融穩定的提供者,讓世界經濟跌入深淵。

    當前也是一樣,特朗普執政後,美國從“多邊”迴歸“雙邊”,退出TPP、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拒絕為世行增資,阻礙WTO爭端解決機構大法官的任命等等……愈發顯露出不願意提供全球公共物品的跡象。但此時,中國等新興經濟體還無力擔任此重任。這將導致世界經濟危機四伏,領導力出現真空,全球化出現逆轉。

    綜上可見,反全球化的傾向已經出現,急需各國高舉自由貿易大旗,多邊經濟機構發揮更大的作用,保障世界經濟在正確的軌道上前行。

  • 5 # 七師弟

    這就好比在一個村子裡,大夥有的人喜歡在老張家看球,有的在老李家打麻將,在老王家吃飯,恰好三家人還是鄰居,慢慢地,吃飯的也想搓幾手麻將、打麻將的覺得累了就看球,看球的可以一起吃飯,逐漸老張、老李和老王就開成了村裡最大的農家樂,大家都在這家農家樂先吃飯,後打麻將,同時看球。

    逆一體化浪潮並不是美國帶頭的,而是在歐債危機的陰影下,希臘民眾首先提出的脫歐議題,當時的歐盟為了自身形象和內部團結,使盡渾身解數,保住了希臘的親歐執政黨,德法更是強行援助輸血保住了希臘留在歐元區,此後,我們也都知道了,英國的脫歐公投揭開了歐盟內部矛盾的面紗,而公投結果致使首相卡梅倫黯然辭職,英國與歐盟的分手,拉開了各國保守勢力重新各自為戰的序幕,奧巴馬時代帶領歐洲左翼勢力搭建的美歐一體化程序,也開始正式倒塌。

    不得不承認這種逆一體化並非怪罪或者歸功於哪位領導人的頭腦發熱,而是背後具備自我復興才是真正強盛的硬邏輯。這就像原來大家在食堂一起吃飯,既節省又方便還經濟,然而現在有的人不缺錢了,或者是在食堂吃不夠營養不夠滿足,在這種情況下,就有人離開去開小灶,去點外賣。我們不能說,這就是錯的。

    美歐之間逆一體化的根源是兩個,一個是歐債危機之後,2線歐洲國家的持續疲軟,而一線國家與美國均是復甦乏力,在這種情況下,就像在一個群裡,美英法德等國不僅自己需要重新掙錢,還得往群裡經常給小弟們發紅包,而發了紅包也就算了,吃了你的有時還不願意聽你的,這就是英國脫歐的賭氣之處。另一個原因是歐洲對美國的貿易依賴在持續縮小,而美國卻一直對歐洲處於小規模逆差狀態,但是偏偏許多國際問題上,美國都習慣於為了歐洲出頭。

    舉幾個例子說明歐洲對美國的依賴度弱,論鋼鐵,歐洲比美國鋼鐵成本低,產能高效,論汽車,你有通用福特,我有賓士大眾雪鐵龍;論航空,你有波音,我有空客;論軍工,歐洲技術不差;論金融,美國有紐約華爾街,歐洲有倫敦和法蘭克福;論時尚,你美國有我歐洲更有,論體育產業,你有籃球橄欖球,我有足球,你美國有耐克,我歐洲有阿迪。論教育,你有哈佛麻省,我有劍橋牛津。論傳媒影響,你有CNN,我有BBC,美國能孕育首富演員小羅伯特唐尼,我歐洲就有顏值巔峰奧蘭多·布魯姆和抖森。

    總之,歐洲諸多方面,都不輸美國,唯一不如的就是各國獨自的國防能力,而在美國看來,賺不到很多錢的情況下,還得給人家當保安,划不來啊。

    所以保守勢力開啟了本國好才是真的好的思路,比如特朗普的美國優先,義大利的疑歐派吃重,默克爾的支援率降低,馬克龍作為左右妥協的人物上臺,等等,都是歐洲逆一體化的諸多訊號。

    最後,我們不能以美歐的分手認為逆一體化或者說全球化正在褪去,新的一體化區域正在我們眼前形成,那就是俄羅斯、白俄、伊朗、敘利亞、土耳其、伊拉克等國,以能源和自身安全為紐帶組成的區域化同盟,也有人將其稱為俄羅斯領銜的新的能源共同體,正在初現端倪,而近幾年逐漸開始吃重的東盟,則早已進入了我們的視線,你方唱罷我登場的世界格局沒有改變,我們並不能以美歐的狀態,界定全球化這種人類文明的趨勢潮流之褪去。

  • 6 # 琺大庶吉士

    這是因為全球化確實造就了不公平。古典的經濟理論認為各個國家都會差異優勢,你能生產饅頭、我能生產米飯、他能生產麵條,我們互通有無,都可以從中獲利,並增加消費種類,但在實際中,差異優勢異常複雜,交易的過程更是充滿權力因素。最為典型的就是工農業剪刀差,工業國家憑藉技術優勢生產的工業品往往等同於農業國大量的農產品。這種貿易帶來的優勢透過全球化無限放大,凡是走進工業化的國家往往可以在全球化中獲利,沒有建立工業體系的國家大多淪為附屬品,只能在全球化的過程中分得一部分殘羹冷炙。

    全球化的不公平更是透過現代的資訊科技清晰完整地表現出來,亞非窮國可以透過網路知曉歐美髮達國家的富裕。這使其天然就反感全球化。所以反全球化並不是一個新現象,自全球化出現不公平那一刻就已經出現。

  • 7 # hording

    要想回答世界各國為什麼會出現反全球化的傾向,首先我們要知道什麼是全球化。

    13世紀的世界體系

    不同人對於全球化有不同的理解,對於全球化始於什麼時候,爭論也是比較多的。至於都有那些理解,對於全球化的起源究竟始於何時的爭論,這裡就不贅述了,我只是說一下自己對全球化的認識。所謂全球化是一種趨勢,是全球各地區和個人之見相互聯絡不斷增強的趨勢。而全球化的起源,按照這種定義,應該是從人類社會早期開始的。

    美洲透過“哥倫布大交換”傳遍全球的作物

    (上左:玉米、上中:西紅柿、上右:土豆、右:香草、下右:橡膠、下中:可可、下左:菸草)

    既然全球化是世界各地區相互聯絡不斷增強的趨勢,那麼在人類歷史早期,在資本主義社會之前,全球化事實上就已經開始了,可以被稱為古典全球化(Archaic globalization)。在這一時期,各國與各地區已經開始了相互的互動與貿易(例如絲綢之路),這種貿易導致了例如宗教、經濟結構與政治理念的傳播。第二階段的全球化被稱為現代早期全球化或者原始全球化(Proto-globalization),其時間跨度約是1600至1800年之間。這一階段大航海時代的到來帶來了全球化的廣泛變化,這包括歐洲海上帝國的崛起,例如葡萄牙和西班牙帝國的崛起、荷蘭和英國的崛起;英國與荷蘭東印度公司這樣的貿易安排的出現;新興商品的增加,特別是奴隸貿易,三角貿易的出現等;“哥倫布大交換(Columbian Exchange)”這一有史以來最重要的關於生態、農業和文化方面的全球性事件的發生等。第三階段是從19世紀開始到今天的全球化,這也是我們經常討論的所謂“全球化”即所謂現代全球化(Modern globalization)。這一階段的全球化,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定義來說,包括全球貿易、資本與投資的跨國流動、勞動力和人口的跨國流動、以及知識的跨國傳播。除此之外,全球變暖、跨國水資源問題、空氣汙染問題以及海洋過度捕撈問題等也與全球化有關。一般,這一階段的全球化可以細分為經濟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和政治全球化。

    美國的貿易平衡與貿易政策:1895-2015

    明確了全球化的概念與發展歷程後,我們再來看什麼是反全球化。所謂反全球化是對經濟全球化進行批判的一種社會運動,這一運動也被稱為全球正義運動、另類全球化運動、反全球主義運動、反公司全球化運動、或者反新自由主義全球化運動。

    反全球化者抗議西方八國首腦會議(G8,2007)

    反全球化這種運動並非反對全球化本身,畢竟全球化只是世界各個地區和個人之間相互聯絡不斷增強的一種趨勢而已,這種趨勢事實上並不是反全球化要反對的。反全球化運動所反對的是在全球化,尤其是現代全球化過程中,出現的那些弊端。而這些弊端並非全球化本身的弊端(畢竟全球化只是一種人類發展趨勢),而是全球化過程中的某些具體的全球化模式的弊端。因此,反全球化並不是反對全球化本身而是反對全球化過程中出現的種種弊端;同時,反全球化與反對資本主義全球化是聯絡在一起的;某種意義上反全球化反對的是某種有缺陷的不公平的全球化。也就是說,反全球化並不是反對全球化這種歷史發展趨勢本身,某種意義上反全球化本身也是全球化的一種結果。正是在這一意義上,反全球化主要反對的是:第一,反對全球化過程中出現的弊端,反對當前這種全球化導致的懸殊的貧富差距。第二,認為所謂的全球化是“西方化”、“美國化”或者“新殖民主義”,反對的是這種“全球化”;第三,反對的是資本主義的全球化,或者說反對的是國際金融機構和跨國公司的全球化,反對的是新自由主義的全球化,即某種基於投資者權利的特定形式的國際經濟一體化。

    反全球化的標誌之一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的塗鴉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反全球化呢?

    漫畫:全球化帶來的不平等

    首先,反全球化運動源於全球化過程中出現的不平等的現象。按照新自由主義的觀點隨著全球化的推進,世界收入分配會變得越來越平等,窮富差距將日益縮小。但事實上,當前這種全球化的迅速發展不但沒有縮小真貧富差距,反而使得窮者愈窮,富者愈富,最不發達國家日益被邊緣化。財富差距與人力資本和資訊鴻溝形成了惡性迴圈,某種意義上不發達國家的邊緣化在這種惡性迴圈下有固化的趨勢。造成這種不平等,並不是全球化本身的問題,其根源套用一句曾經很“流行”的話來說,那就是“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

    全球氣候問題

    其次,當前全球化過程中出現了一系列全球性問題,例如,生態失衡、環境汙染、人口爆炸、資源短缺、國際恐怖主義、跨國犯罪和信仰危機等。而出現這些全球性問題,根本原因就在於當前的全球化缺乏有效的管理。也就是說,當前的全球治理存在很大的缺陷。例如,在環境保護問題上,各國出於謀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的遲遲不能建立一個合作進行環境保護的有效機制。反全球化反對的是這種不能建立一個有效的全球治理體系的全球化,而非全球化本身。

    “全球化”還是“美國化”?

    其三,當前這種全球化事實上引發了多元文化如何與單一世界經濟體共存的挑戰,換句話說,當前的這種全球化激起了民族主義對全球化的反動。全球化某種意義上包含的文化全球化。所謂文化全球化,是指在世界範圍內形成共同的認知,從而帶來不同人群和文化之間越來越多的聯絡與相互認同。但是當前的全球化,被指為是“西方化”、“美國化”甚至是“新殖民主義”,這種全球化可能會損害文化多樣性。有人認為,當前這種全球化可能會導致文化的西方化或者美國化,在政治經濟上處於主導地位的西方國家的強勢文化的入侵可能會對接受國當地的文化造成傷害,甚至導致其消亡。因此,當前這種文化全球化,某種意義上激起了接受國當地的文化上的民族主義情緒,反對強勢文化(西方文化的侵蝕),強調當地文化的獨特性,強調對當地文化的認同。因此,才會有所謂“文明衝突”或者“文化分裂”的“聖戰與麥當勞世界”的出現。

    其實這也是一種反全球化

    以上,就是為什麼會有所謂反全球化的出現的原因。所謂反全球化,並非反對全球化這種趨勢本身,而是反對當前這種全球化過程中,本身存在的問題與缺陷。

    特朗普的“反全球化”

    至於對題目的描述中,所談到的為什麼作為全球化強勢一方的

    美國居然率先舉起反全球化的大旗,刀鋒所向,不停地向自己的“小夥伴”們開刀。

    這又是另外一個問題了。當前美國總統特朗普並非是反全球化,他實際上實行的是經濟民族主義政策,即重商主義政策。而這種政策實際上反映了美國外交的中的一個悠久傳統,即孤立主義外交政策傳統。所謂孤立主義,主要是指推行不受他國和國際機構影響,不建立和依靠聯盟,完全獨立地依靠自己的實力處理國際事務的外交政策具有重大而深遠的影響。這種孤立主義外交政策某種意義上可以看做是美國至上主義。所謂美國至上主義即美國國家利益第一主義,這是美國與外界打交道時奉行的基本原則。在處理國際事務中,美國至上主義往往會表現出孤立主義、單邊主義的傾向。“美國至上”發展到極端就是美利堅式的民族主義,表現為狂熱地崇拜美國的文化與制度,在追求美國的利益同時蔑視其他國家的利益,將美國的利益凌駕於其他國家的國家利益之上。所謂單邊主義,是美國利益至上主義的一個必然推論,即獨自處理外交政策與事務的傾向,不受其他國家、國際組織、或者一些條約和聯盟的制約。而當前美國總統特朗普的所謂“反全球化”政策,其實並不能完全被認為是反全球化,而應該是被看做美國至上主義、單邊主義的外交政策。

  • 8 # 元龍解局

    全球化本來就是一把“雙刃劍”,在給一部分群體帶來利益的同時,也不可避免的會給另一部分群體帶來損失。全球化的浪潮是美國首先發起和推動的,而在特朗普上臺之後,美國又是帶頭主動收縮“全球化”潮流的國家。

    從事物發展的規律性來看,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曲折前進的。對於全球化也是這樣,這個浪潮不可能無限向前發展,在某些時候,有國家和民眾對它提出質疑,也確實有助於我們反省全球化帶來的弊端。

    全球化帶來的好處很多,比如促進了資本和技術在全球的流動,是國際分工更加深化,讓每個國家能夠集中全力生產可以發揮自己比較優勢的產品等等。

    但是,全球化帶來的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其中最大的弊端就是全球化帶來的產業的轉移衝擊了當地的就業,造成當地就業率的下降。全球化同時也帶來了貧富差距的擴大,發達國家依靠研發技術拿走了產品的最大利潤,發展中國家的勞動者所獲得的利潤遠遠低於發達國家。

    此外,由於參與全球化浪潮的國家基本都在生產自己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在一些自己不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上過度依賴進口,不注重創新,一旦對方國家收緊對該國的產品出口,甚至會對這個國家的國家安全產生影響。

  • 9 # 標籤小編

    行業產能過剩的國家,希望全世界買它的產品,喜歡全球化。比如中國鋼鐵。

    產品技術含量高的國家,因自己國家較小的市場,需要世界購買他們的產品,喜歡全球化。比如日本,南韓,德國。

    喜歡全球化的國家,技術強,市場小,出口競爭力強。還有一種就是產能過剩的大國。產品因為低廉,也具有競爭優勢。

    不喜歡全球化的,產品技術含量低,自己的市場又小。買買買會讓他們國家變窮,加重負債。賣少買多的國家不喜歡全球化。

    美國是個特殊的國家,技術第一,市場也大,他們反對全球化,不是跨國公司,而是工人。跨國公司因為全球化,把工廠放在國外,自己國家的工人失業率上升,貧富差距越來越大。

    特朗普就是代表。

    區域貿易流行,貿易順差和逆差能基本做平。貿易規則大家遵守。貿易競爭公平。免關稅。互補的多。

    tpp瘦身版就是代表。

    全球化中,只要不遵守規則,或者貿易競爭政策不公平,就容易摩擦。摩擦多,有的國家就不滿意。所以,發達國家反全球化訴求和發展中國家不一樣。理解不一樣,國情不一樣。

    理論上講,技術和市場相互需要,全球化是大勢所趨。短暫的反抗之後,還是會再次全球化的。摩擦總會解決。

  • 10 # 微言穎義

    整體而言,經濟全球化在幾十年以來,透過全球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透過資源的全球配置和生產角色的大分工,為世界經濟和貿易增長提供了動力,促進了商品、資本、科技和人員的流通。

    只不過在這個過程中,世界各國也出現了一些列分配不公平、貧富差距加重、環境汙染、衝突等等問題。這些問題表面上看是伴隨著全球化的程序帶來的,所以種種民粹主義、孤立主義的反全球化、逆全球化聲音就甚囂塵上,將這些複雜問題簡單歸咎於全球化一個原因。

    尤其是本來從經濟全球化中獲得利益最多的發達國家的一些政客,高舉反全球化的旗幟來吸引選民。比如,一些政客將失業問題、難民問題歸咎於全球化,聲稱來自發展中國家的進口使得發達國家的製造業工人失業或導致他們的工資下降。實際上,與這些國家從全球化經貿中獲得的鉅額利潤相比,受到一定影響的就業問題是很小的,也是可以透過其本國的稅收等政策來進行調節的。貧富分化的問題也是如此,應該更多地透過本國的宏觀政策去進行調控,而不是拒絕全球化這一必然趨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辛伐他汀和阿託他汀有什麼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