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北馬歸來
-
2 # 霸氣一樣的我
諸葛亮,相信大家都沒意見吧!《隆中對》一文中,諸葛亮給劉備全面地分析了當時全國的形勢,為劉備提出了: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孫權,內修政理的戰略,這是諸葛亮的智慧,劉備病死白帝城託孤說如果劉禪不行叫他當皇帝,諸葛亮不但拒絕,而且成了託孤大臣,為了蜀漢鞠躬盡瘁,諸葛亮還發明諸葛連弩,木牛流馬,可惜失傳了。
-
3 # 簡史秘聞
《左轉》有云:聰明正直者為神。縱觀歷史,誰都是凡人,遠達不到神的地步。但若真從史書中找一位集智慧與正直為一身的大臣,那絕對是非王安石莫屬。
對於王安石的爭議,數百年來都未停止過。然而那麼多的非議他的人,都沒能在王安石的私德中找到攻訐的點。因為王安石的一生,對吃喝玩樂都沒有興趣,唯一也就是喜歡寫文章。這也正好能證明王安石的正直。
至於王安石十分是一個聰明的人,答案也很簡單。作為一個臣子,能將自己的想法完整的告訴皇帝,並得到他的認可,且願意不顧一切反對力量,全力支撐他變法,就足以看出他的聰慧。
不過,對於王安石提出的“熙寧變法”,歷史上一直紛爭不斷,就算到了現在,也沒有一個人能研究出一個準確答案。青苗法、均輸法和市易法則,在當時都屬於及其超前的思想,其中涉及到的經濟學遠超過同時期的所有人。可正是因為這樣的超前想法,才更容易受到改革的阻力。
從結果來看,王安石自然是失敗了。雖然他的新法豐富了國庫,可卻動搖了統治基礎,是造成北宋風雨飄搖的眾多元素之一。但站在後世旁觀者的角度來看,王安石的新法未必沒有可取之處。只是,他的想法超前到脫離了現實,最後影響到數以萬計的普通百姓。
王安石是正直的,也是聰明的,但僅有這兩點,也未必能成為留名青史的賢臣子,也可能像王安石這樣,一直被爭議。
-
4 # 腦洞歷史觀
王陽明必須是一個。
給大家聊聊王陽明平定叛亂的事情。
在貴州龍場幹了兩年驛丞後,王陽明的謫戍期滿,被調到廬陵縣當知縣。第二年,王陽明否極泰來,他的死對手劉瑾倒臺了。擋在王陽明仕途上的一塊大石頭終於被挪走了。
王陽明開始了火箭式的升遷,在知縣任上幹了不到一年,就被提拔為刑部四川主事。還沒等去四川上任,又調任吏部主事,成為京官。第二年就升為吏部郎中。
到了正德十二年,王陽明成為都察院都御史,負責巡撫江西福建等省,可以說已經是地方大員了。
升遷這麼快,也不是好玩的。因為把王陽明調過去,是為了讓幹苦差事的:平叛。
在王陽明上任之時,江西的匪患已經鬧了十多年,常常是官兵來剿時,他們就退到山裡,等官兵一走,他們又衝了出來。
來來回回剿了十多年,總是剿不乾淨。
這是為什麼呢?
王陽明去了之後,一調查,發現了病根。
第一,這裡的百姓跟土匪來往密切。土匪經常出入村子,打聽官兵的訊息,往往是官兵剛動,那邊就有百姓給土匪放訊息樹。
為什麼這裡的百姓會支援土匪呢?
有兩個原因,一是很多百姓家裡都有親戚在山上當土匪。但更重要的原因在官兵身上。
每逢江西鬧土匪,朝廷就調附近的廣西狼兵前來圍剿。這些人作戰勇猛,十分彪悍,唯一的缺點就是軍紀很差,有的搶起東西來比土匪還土匪,所以江西的老百姓對這些狼兵恨之入骨,寧願幫助土匪也不幫官兵。
那王陽明怎麼解決呢?
很簡單,知行合一,知道什麼就做什麼好了。
廣西狼兵弊大於利,那就不用他們!那沒有狼兵用什麼呢?有什麼就用什麼!王陽明決定本地招兵。本地招兵有數個好處,一是本鄉本土,不用勞軍遠調,費用要省不少。而且能夠見機行事。土匪們之所以屢剿不絕,是因為調兵往往需要十個月。得知訊息他們往山裡躲一個月就沒事了。如果是本鄉兵,那隨調隨用。最大的一條,大家都是鄉里兵,容易管束。
最後一條,你把那些有體力但沒出路的人招為鄉兵,給他們一碗飯,他們自然不會去當土匪了。
可以說一舉多得,而且後面還起到了一個更想不到的作用。
官兵的問題解決了。那百姓通匪的事情怎麼處理呢?還是要知行合一。
經過調查,王陽明發現自己的衙門內部就有一個通匪的,以前官兵一動,訊息就送到了山上。
王陽明將這個人叫進來,一頓連哄帶嚇,立馬讓他全部招拱。王陽明知道,發現一個問題,往往意味著還有十個問題沒被發現。發現一個間諜,往往還有十個間諜潛伏著。王陽明就把這個人做為突破口,讓他交出其他通匪的人,爭取寬大處理。
沒用多宣傳政策,這位無間道就交了一份通匪名單出來。
官府內的間諜沒有了,但是,怎麼處理百姓給土匪通風報信呢?
王陽明拿出了一個看家寶:十家牌法。
所謂十家牌法就是把十家編為一組,每家發一個牌子,上面要登記清楚你家有幾口人,都是幹什麼的,姓名、年齡、特長都要寫清楚。登記好之後把這塊牌子掛在門口,以備隨時抽查。這等於搞了戶口登記。
這十戶還是連坐制,一戶通匪其他家不報的,一同受罰。
雖然有點侵犯個人隱私,連坐也不太法制,但非常之時行非常之制。十家牌法一下去,很快切斷了百姓與土匪的聯絡。
抓出間諜、推行十家牌法、徵調民兵,王陽明僅僅用十餘天就完成了,什麼叫知行合一,這就是知行合一。
準備好之後,王陽明開始用兵了。因為比較倉促,一去就打了敗仗,但王陽明並沒有氣餒,反而利用戰敗向外宣稱,鄉兵要進行休整,剿匪還是要等朝廷派出狼兵。趁著土匪們放鬆警惕,王陽明指揮軍隊夜襲土匪的大本營,打了土匪一個措手不足,一戰而功成。
二月出兵,四月就打完收工,只用了二個月,王陽明就平定了盤踞十餘年的匪患。這一切不得不說歸功於他知行合一的心法。
接下來,王陽明又平定廣東、福建等地匪患,只要王陽明一到,無不手到擒來。
不過,這些土匪畢竟太簡單太粗暴。王陽明曾經說過一句很有名的話:“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對於哲學軍事家王陽明來說,這些小山賊難度太少,遠比上個人修行的難度。
而老天似乎並不滿意這次的心學實踐考核,它為王陽明的心學準備了一場更為驚險刺激的考驗。
正德十四年,王陽明前往福建去平叛。走到半路,接到一個訊息。寧王叛亂了。
寧王是明朝的王爺之一,第一代寧王叫朱權。是朱元璋第十七個兒子,最開始的駐地在大寧,現在的內蒙古遼寧一帶。朱元璋派他在這裡守衛大明。此人善於謀略,但還是被另一位更腹黑的哥們給黑了。那位就是燕王朱棣,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去跟建文帝爭皇位時,首先衝到他的大寧,藉口尋找幫助把寧王朱權給綁架了,逼迫寧王跟他一起造反。當時許下諾言,成功之後,這天下你一半我一半。
朱棣的話有時候你可以信,有時候不能信,有關權力分配的,那當然是標點符號都不能信。
朱棣當了皇帝之後,不但不跟朱權分天下,連蘇州、錢塘這些一二線城市也不給,把朱權調離邊疆,打發到四川一帶。
朱權一氣之下,跑到南昌不走了。朱棣理虧也就隨他去了。從此寧王的封國就在南昌。
過了這麼多,歷代寧王還是比較寧靜,直到現在出了一位不那麼寧靜的寧王。這位寧王叫朱宸濠。
史書記載朱宸濠這個人很聰明,但是很輕佻。這個世界上,很多壞事就是這類人幹出來的。我們說良知良知,一部分是良,一部分是知,朱宸濠就屬於那種有知無良的人。
到了他當寧王之後,就開始蓄養死士,家裡搞了一大批亡命之徒,沒事還客串一下土匪,帶著人去江面上打劫商船,按理說王爺應該不差錢,打劫商船除了弄點錢之外,可能還有點軍事演習的味道。
漸漸地,大家都知道這位寧王肯定是要造反的。這就是一個定時炸彈,誰也不知道他什麼時候會爆炸,你說要拆除吧,又怕提前把它引爆了。所以明朝上上下下都知道寧王要反,但就是拿不出方法,眼睜睜看著這炸彈自己爆了。
寧王造反的時候,王陽明正好受命去福建平叛,六月十五抵達豐城縣,這裡離寧王的南昌城只有一百多里,可以說誤闖進了反王大本營。
這裡還有一個很驚險的事情。六月十三號是寧王的生日。王陽明當時從贛州去福建,要經過南昌府,按理說要給王爺祝壽的。但就在要去的時候,發現自己的官印忘帶了。所以,王陽明就趕緊派人回去取,他自己在半路上等,這樣就耽擱了幾天。恰恰,寧王就是利用過壽這個機會造反,一來附近的官員都過來祝壽,可以趁這個機會把這些官員控制住。另外,生日造反,圖個吉利,明年的生日就不在南昌過了,要在北京過。
如果王陽明也去祝壽,毫不意外,肯定要被朱宸濠抓住,王陽明是肯定不會投降的,那王陽明的性命就要打上句號了。
雖然意外的躲過了一劫,但是現在住的地方離南昌也很近啊,只有百來裡地,而且王陽明這些年在南方平叛,早就引起了寧王的注意,寧王一直想把他拉擾過來。拉攏不過來,那也要殺掉。這會,寧王已經派出了追兵,要來捉拿王陽明。
得知寧王造反之後,福建肯定是不能去了。不但不能去,眼下的問題是怎麼逃出寧王的魔爪。
這個時候,王陽明手下只有一百多士兵,如果要回贛州大本營搬兵,肯定來不及。
這時候,王陽明決定前往吉安。王陽明從貴州龍場出來後,第一站就是在吉安的廬陵當縣令,對當地的情況比較熟愁。而且當地的百姓也很信任他。這裡將成為他策劃討賊的大本營。
吉安在贛江的中流,坐船去比較方便。
可是,要出發的時候出問題了。風向不對。吉安在南方,可是當時正吹著南風。當時是六月,夏天。南風多北風少。不但吹的是南風,而且風很大,船逆風而行,很難前進。
這時候,王陽明只好向諸葛亮學習,向天借風,他在船頭焚香祈禱。表示老天爺你看在蒼生百姓的份上,麻煩趕緊把風向調一調。你要是照顧寧王,那你吹南風吧。我掉水裡淹死算了。
這麼一祈禱,風向還真的變了。王陽明大喜過望,趕緊從船上站起來。
開船開船,趕緊去吉安。
大家趕緊動了起來,可是,半天船還沒有動起來。
為什麼呢?
大家都在瞎忙,真正開船的船伕不見了。
船伕下班了,船伕說太陽已經下山,不能出船。這個可能還真不是船伕偷懶,而是為了安全起見,畢竟開夜船危險係數大。
但這個時候你跟我講安全運輸法則?軍事面前,沒有任何法則,完成任務是唯一法則。
王陽明一把拔出劍,要把船伕斬了祭天。
還是大家苦勸,說這個事情殺人不好,等會還得靠他開船。
但王陽明盛怒之下,還是把船伕的耳朵砍了下來。
為什麼王陽明這麼憤怒呢?就是因為知行合一。
表面上大家都著急,但是可能有的人心裡有僥倖,說不定寧王造反,根本沒空管我們呢,遲一點也沒關係嘛,明天太陽出來再走也不遲。只有王陽明是真正清楚的,他知道這個時候絕對不有任何僥倖心存。你知道有危險了,還不行動,那就不是真正的知,真正知道了,就必須馬上行動。
船終於開了起來。
開了二十里地,王陽明突然說:停,停。
又有什麼事?
船太慢了。
因為是大船,行進速度很慢。
那慢一點開也是開啊,寧王的追兵不會這麼快吧。
如果這樣想的話,說明你的知行合一就沒有學到家。發現問題不去解決問題,寄希望於自己不能掌控的部分,比如船慢,不去解決,只是希望對方也慢,那就不叫知行合一。知道船慢,那就想辦法解決,這才叫知行合一。
王陽明下令,趕緊去找商船,換船開。
商船找來了,王陽明換了船。這時候,王陽明把自己的衣服取出來,吩咐放到大船上去。
為什麼呢?
“等下追兵來了,你總要給他們一點交待吧。”
王陽明連追兵的需求都想好了。要是追兵來了什麼都沒有,他沒有辦法回去覆命,肯定窮追不捨,如果扔下兩件衣服,他可以拿著回去交差,追捕的心自然就鬆了。這也算是金蟬脫殼之計吧。
吩咐完這一切,王陽明又指著官船前的羅蓋,這個東西得帶上。
為什麼啊?
呆會去了吉安府,我們怎麼證明自己?
大家恍然大悟,七手八腳把這個羅蓋給取下來,放到商船上。
應該留什麼,應該帶什麼,緊急關頭,王陽明一絲不亂,心裡特別的清楚,而且全部都轉化為行動,這就是知行合一。
一路上,王陽明經過臨江府,臨江知府熱情出迎,看他坐的商船不舒服,提議給他換條好的官船。
王陽明馬上拒絕了。自己坐的商船就是絕佳的保護,換官員?再舒服也不換。
王陽明同樣拒絕了:你的心意是好的,但你這個彈丸小地,不堪用武。
王陽明這一路逃亡,思路非常清楚。
在他極為高效的行動力下,王陽明終於抵達了目的地吉安府。當時吉安府已經戒嚴,城門緊閉。王陽明把自己的羅蓋一舉,城門一看,是自己人,這才打開大門把王陽明迎了進去。
寧王的追兵,他們確實追了上來,已經截住了王陽明最初乘坐的官船。但王陽明已經換船,再追就來不及了。追兵只好拿著王陽明留下來的衣服回去交差。
王陽明終於擺脫了第一個危機,但接下來,王陽明將面臨更艱難的選擇。王陽明原本是奉旨前往福建平叛,現在寧王突然起事,他是繼續執行自己的任務前往福建呢?還是留下來,征討寧王?
不去福建,則是抗旨不遵,征討寧王,又沒有上面的旨意,等於擅自行動。
王陽明該如何選擇呢?
第四段 反間計
前面我們說到王陽明去福建平叛,半路碰到寧王叛亂,而且寧王還派兵前來捉拿王陽明。
王陽明一路上巧換商船,留下官服,擺脫了追兵。接下來,他需要做出一個選擇,是繼續執行自己的任務前往福建呢?還是留下來,征討寧王?
不去福建,則是抗旨不遵,征討寧王,又沒有上面的旨意,等於擅自行動。
王陽明決定留下來。因為局勢有變,眼下最危難的事情就是寧王叛變。王陽明馬上給部裡上書,表明自己留下的原因。
他說:天下之事莫急於君父之難,如果我不管的話,讓朱宸濠順流而下,萬一南京失守,他將以此為根據地北上,半個月之內就將動搖京師,這樣,勝負就難說了。這是天下安危的關鍵時刻,我不能走。
這個書,王陽明連上兩次。為什麼?因為害怕信路不通,不一定能送到北京,送到北京,不知道又被什麼人給攔截下來,所以他連上兩書,內容完全相同,保證能夠送到。
寧王之叛,跟王陽明並沒有什麼直接的關係,但考慮到國難當頭,王陽明決定留下來甘赴國難。
那怎麼解決寧王之叛呢?
到達吉安之後,王陽明馬上給江西浙江等地發出公文,通告寧王叛亂之事,然後宣佈,自己已經接到朝廷的命令,將奉命討賊,大家不要驚慌。
王陽明早就有平匪的業績擺著,江南一帶對他是如雷貫耳,聽到朝廷派他出來主持局面,心裡總算放心了。
但事實上,王陽明這時候根本沒有收到朝廷的旨令,他這是矯旨了。但事出緊急,王陽明已經顧不得這些手續。知行合一,想到什麼就去做。
除了這個之外,王陽明大造聲勢,說皇帝已經知道這件事情了,大明王師已經集結,從北京出來平定寧王之叛。
另外,王陽明又偽造一封緊急公文,裡面說總督兩廣的都御史已經收到訊息,正率四十萬狼兵前往江西,請沿途各兄弟單位準備好接待工作。
這個公文編得非常像,因為狼兵向來是比較跋扈的,沿路都是要好好招待的。這些情況,王陽明在贛州平定匪患時早就領教過了,這樣的公文他也看過,所以拿過來稍改一下,一封足以亂真的公文就出來了。
除了假借狼兵,對其他單位,王陽明也毫不客氣,拿來就用,各種公文層出不窮。什麼徐州兵馬,淮安本馬,甚至他自己也有兩萬兵馬等等已經全部出動,總數不下數十萬,八面而來。
寫完這些公文,王陽明叫來十多名小吏,把這些書信縫在裡面的裡襯,讓他們前往南昌,故意被朱宸濠的伏兵抓住。
在最開始擺脫朱宸濠的追兵時,王陽明就想清楚了,當時他跟臨江知府對話,就表示,朱宸濠有三計,上計是直搗軍師,乘其銳氣,出其不利,如果一舉攻下京師,天下就要變色了。中計是攻打南京,則半壁江山會落到朱宸濠手上。而下策就是困守南昌,等到王師四集,那破他就容易了。
事實上,朱宸濠原本是準備採取上計,直搗京師的。
我們寧王其實也是有一點智商的,但是,他的智商要是碰上哲學軍事家王陽明,那完全就不夠看了。王陽明除了散佈假訊息,還四處發通告,一是讓所有的商船,特別是賣糧的全部停止運輸,以免被朱宸濠截獲。又再次祭出十牌家法,勸告百姓不要四處走動。王陽明再次強調,勤王大師正在路上,你要跑出去亂走,安全我們可是不保障的。
王陽明這一套組合拳打出來,朱宸濠也是半信半疑了。很多人曾經問過王陽明,說我們散佈這些訊息,只怕朱宸濠不一定相信吧。
王陽明告訴他,這個東西散佈出去,不是為了讓朱宸濠全部相信,但只要他有一絲猶豫,我們就成功了。
這裡面的秘密也就是知行合一。
如果朱宸濠能夠做到知行合一,他知道直搗京師是他唯一的希望,應該乘其銳氣,馬上發兵。王陽明製造這些假訊息,就是攪亂朱宸濠的知,讓他無法行。或者說無法第一時間行。
抓住自己的知行合一,破壞對方的知行合一,這就是破敵的關鍵。
王陽明的訊息傳出來後,朱宸濠害怕了,要是自己現在出去,不是迎頭撞上官兵的主力?
就遲疑了這麼幾天,但總算智商沒有完全下線,還是想明白了。自己剛起事沒兩天,京城就算得到訊息,也得四五天,怎麼可能就馬上組織起大軍呢?
很快,探子也回來了,證實了王陽明的話純粹是胡扯,北京方向根本沒有大軍出動。
朱宸濠終於醒悟了,但這時直接進攻京師的機會已經不在了。北京肯定做好了準備。
於是,他採取了中策,進攻南京。
這時候,出現了另一位平叛功臣。這位功臣叫楊銳,是安慶府的都指揮史。安慶是長江五虎城市之一。處於南昌跟南京之間,戰略位置非常重要。
朱宸濠先是派了說客,希望安慶能夠開城投降。楊銳守住城門,說,要想我們安慶投降,除非逆濠自己來。
楊銳痛罵朱宸濠是逆濠。朱宸濠聽了之後當然是大怒。叫囂要將安慶城殺個雞犬不留。
這時候,他的謀士告訴他,不要進攻安慶,我們應該繞過安慶,拿下南京,只要南京在手,安慶垂手可得。
可以說,朱宸濠手下還是有能人的。局勢分析得很清楚。朱宸濠聽了以後,也覺得有道理,準備繞過安慶,但走著走著,他還是掉過頭來,非要拿下安慶不可。
為什麼呢?
因為楊銳令人在城的四角樹起大旗,上面寫三個字:剿逆賊。又安排士兵上城一起喊口號:剿逆賊!剿逆賊!
朱宸濠坐在船裡,聽得心煩意亂,自己都繞著走了,你還來招我惹我?不打你,我這口氣咽不下。
所以,朱宸濠掉轉船頭,下令先攻安慶,再下南京。
這一來,就中了楊銳的計,楊銳之所以辱罵朱宸濠,正是希望將朱宸濠吸引過來。因為如果朱宸濠直奔南京,便會釀成大勢,所以他要把朱宸濠拖在自己的安慶城下。
我們說,所有成功的人,他的特徵就是知行合一,知道什麼是對的,然後按對的事情去做。朱宸濠之所以失敗,就是無法做到知行合一,明明知道眼下攻南京是最重要的事情,卻無法按自己的知去行事。
朱宸濠領了六萬大軍。安慶城內不過數千。攻城原本是不難的。但朱宸濠放出話,要殺安慶一個雞犬不留,這等於將安慶城逼到了絕路,安慶城上上下下,官員老百姓都齊上陣守城。
楊銳還時不時用箭射出招撫書,勸說叛軍就地解散,有時還出城偷襲一下。一時之間,朱宸濠雖然兵力佔優,但還拿不下安慶。
當然,假以時日,安慶也不一定守得住,那自封討賊總指揮的王陽明這時在幹什麼呢?
在楊銳死守安慶時,王陽明的兵馬終於調齊了。這些年他一直在平叛,在各地訓練了不少精兵。又有十家牌法,調兵速度很快。
但是接下來,應該怎麼進攻呢?
部下建議王陽明去救援安慶,因為安慶這邊打得很苦,都快守不住了。但王陽明表示,朱宸濠在南昌城留了一萬精兵守老家,如果我們去救安慶,那南昌的賊兵就會尾隨而來,另外還會把我們的糧路給斷了。而朱宸濠發現我們來援安慶,他必定是掉頭跟我們死鬥。安慶城裡是沒有多少兵的。它的兵力只能保證守城,無法出城跟我們呼應。
所以救安慶,很可能被朱宸濠包了餃子。
所以,王陽明的選擇是直接進攻朱宸濠的老巢南昌。
這就是圍魏救趙,要點就是攻其必守之處,因為反賊的家屬們都在南昌,攻打南昌,他們必定會要回來救援,這樣一來,我們就能調動對方。
我常常在想,如果說起明朝的名將,很多人會想到徐達,想到常遇春,想到戚繼光,但可能不一定第一時間想到王陽明,我覺得王陽明的兵法絕對能排明朝前五的。但他的儒家大師的身份影響了他。
且說王陽明調集大軍衝到南昌城下,他下達了一個命令:全軍用命,如果士兵不用命,就斬隊將,隊將不用命,就斬副將,副將不用命,那就斬主將。
這個直接追究到位了。大家一看,王大人是玩真的,這回不能再忽悠了。
王陽明有多少兵馬呢?史書記載是三萬,但有一半是守家的,真正能夠上陣的只有一萬多。但是,王陽明就是用這一萬多攻下了南昌,還擒拿了朱宸濠。更神奇的是,死亡計程車兵只有六十八人。
這簡直是軍事上的奇蹟。王陽明是怎麼做到的呢?攻心為上。
攻南昌城之前,王陽明先給南昌城發公告,表示我們這次來,只是為了攻打主謀朱宸濠,同時也是為了解救平時被朱宸濠欺壓的南昌百姓。所以,兩天之後我們將攻城,這一天,大家不要驚慌,老百姓照常過日子,還像往常一樣,平時你們早上豆漿油條,那一天你們還是豆漿油條。而城內計程車兵只要放下武器投降就成了。
朱宸濠為什麼攻安慶攻不下,就是因為放出話要屠城,搞得全城人抱成一團跟他對抗。王陽明這一佈告,就是防止有什麼誤會,導致南昌全民皆反。
做好宣傳工作,王陽明出發了,出發之前,先殺了幾個人,表示這些人不聽命令,殺了以儆效尤。其實這些人是前面寧王派來勸降王陽明的。養了這麼多天,都胖了兩三斤,但王大人的飯也不是白吃的,關鍵時候也要派點用場才行。
這一殺,大家都震住了。王大人動真格了啊,真殺人了,再偷懶可不是玩的。
來到城下,王陽明一聲令下:一鼓附城,二鼓登城,三鼓不克,誅其伍,四鼓不進,誅其將。
進攻之後,王陽明這邊是士氣如虹,城內的反兵紛紛倒戈投降。
不用一天的功夫,王陽明就拿下了南昌。
選擇到了朱宸濠的手上,他是回軍搶奪南昌,還是繼續攻打安慶,還是趕往南京呢?上策依然是趕往南京,中計是繼續攻打安慶,爭取拿下安慶做為自己新的大本營。而下策當然是回軍。
朱宸濠選擇了下策,撤掉安慶的圍攻,率領大軍回頭撲向南昌。
這個時候,王陽明應該怎麼辦?
部下建議他應該死守南昌,不跟朱宸濠對戰,等四面的援兵來了之後,再收拾他。
這是一個不錯的主意。是一個老成之策。
但是王陽明分析的更準確。
他說,朱宸濠已經不行了,他進沒能拿下安慶南京,退沒有地方可退,士氣已經完全被打沒了。這個時候我們出奇兵,只要稍稍挫其鋒芒,他們一定會不戰而潰。
王陽明為朱宸濠設下了一個鐵桶陣,地點就是在鄱陽湖。
在潘陽湖。王陽明佈下伏兵,等朱宸濠回軍到鄱陽湖時,讓先鋒接敵就退,將叛軍吸引到包圍圈,隨後伏兵四起,第一天的交戰就殺敵過萬。朱宸濠驚慌失措,不得不拿錢出來鼓勵士氣。打鬥陣的賞銀千兩。
兩天以後,兩軍正式大決戰。在地勢上,朱宸濠佔了上風。此時吹得是北風,朱宸濠正好是順風。接戰之後,王陽明的先鋒將伍文定失利,不得不率部後退。剩下的人一看不對勁,都想著退了。
王陽明馬上拿出自己的長劍,交給中軍官,讓他前去斬下伍文定的腦袋,以正軍法。
但是,他又悄悄告訴中軍官:“你去的時候,如果看到伍文定還在堅守奮戰,那就暫緩執行。”
伍文定聽到這個軍令後,全身冒了一身冷汗,趕緊操起武器,站到船頭指揮士兵激戰,對方一炮過來,火焰順風燒過來把他的鬍子都燒掉了。
伍文定毫不動搖。
軍心終於穩住了,王陽明的大軍趁機反攻,將朱宸濠的叛軍擊潰。
這一戰,伍文定被定為首攻,這一戰也成為他軍事生涯最大的亮點。鬍子被燒了,這可不是年年都有的事。後面,伍文定官至兵部尚書。
王陽明一念之間,就把一個原本要被斬首的懦將變成了名將,原因就在他的心學。他的心學倡導人皆有良知,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聖人,只是一時被矇蔽了。
王陽明只是激發了伍文定內心原來的良知,就改變了伍文定的一生。
朱宸濠就沒有這樣的機會去發現自己的良知啦。
大敗之後,他換了衣服 ,穿上老百姓的衣服坐了一條小船準備逃跑。走到蘆葦叢裡,看到對方來了數條漁船。救苦救難的菩薩來了。朱宸濠馬上招呼。
老鄉過來一下,幫個忙,有重謝。
好咧,漁船過來之後,把朱宸濠接上漁船,哨聲一響,四下裡殺出一堆官兵。
原來這是王陽明早就埋下的伏兵,王陽明早已經交待清楚了,埋伏在這裡不要動,也不要看到外面殺得起勁,也想搶功,自有一份大功送上門。
王陽明真可謂用兵如神!
朱宸濠就此被活抓,王陽明的心學通過了最大的考驗,證明這是一種可以運用到實踐的真學問,而不是虛無縹緲的嘴上功夫,紙上功夫。
那麼,擒拿了朱宸濠,證明了心學力量的王陽明是否能夠獲得朝廷的認可?他的心學能否被社會大眾所廣泛接收呢?
回覆列表
子比干剖心勸諫,
周公旦天下歸心。
介子推割股充飢,
屈靈均懷石跳江。
蘇子卿北海牧羊,
關雲長千里單騎。
諸葛亮死而後已,
嶽鵬舉壯志未酬。
文天祥丹心汗青,
陸秀夫厓山跳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