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貓咪老師678
-
2 # 一縷陽光茶業
歡迎關注【武夷巖茶課堂】凡你想知,務必告知,我若所知,知無不言,我所不知,查盡史料,為卿解之。1、及時補水,補充糖分效果更好在高溫多溼的室內和車內,即使不運動,也會因大量流汗和體溫上升,導致體內大量水分和鹽分流失,結果引起痙攣、昏迷等中暑症狀。大家注意及時補充回因大量出汗而失去的水分,同時補充糖分,效果更好。2、多喝湯人出汗越多,消耗的體液就越多,喝湯不僅能及時為身體補充水分,又有利於消化吸收。綠豆酸梅湯、山楂湯、金銀花湯等,都是平日裡常見的消暑湯。真相來了|高溫天氣如何防中暑?這裡有妙招3、使用隔熱窗簾隔熱窗簾利用一些特別材質的布料配合特殊的編織技術,能夠起到反射光線和熱力的效果,從而降低室內的溫度。而且,隔熱窗簾是不透視的,外面是無法看到屋內情況的,有利於隔離熱力和調節光線,提高冷房或暖房的效果,為節能環保出一份力。4、居室通風防中暑最重要的是室內通風,千萬不要經常門窗緊閉。早上或傍晚的時候最好開窗、開門通風,中午炎熱時則可以開空調或電扇,儘可能把室溫降至26°C左右,避免中暑。真相來了|高溫天氣如何防中暑?這裡有妙招5、大熱天不能打赤膊應該穿著排汗透氣的輕薄衣物,而不要打赤膊,因為流汗後直接吹風,會讓毛細孔迅速收縮,溼氣與熱氣會悶在身體裡無法排出。男生總喜歡在酷暑打赤膊圖涼快,不過依中醫的觀點,打赤膊吹風容易受寒,毛細孔急速收縮,反而讓溼熱都悶在體內,更容易中暑。覺得很熱時,可以用冷水輕輕拍在手腕內側動脈經過的地方、降低血液溫度,或是用溼毛巾擦拭身體,不要直接用冰塊冰敷或打赤膊。6、搖扇扇子獲得的風柔和宜人,不會傷身。搖扇還是一種運動,可鍛鍊肢體,對防治上肢麻木疼痛、肩周炎、高血壓等有一定功效。特別是有意識地多用左手搖扇,還可收到活化右腦、開發右腦潛能、預防中風之功效。真相來了|高溫天氣如何防中暑?這裡有妙招7、在窗戶和樓頂種植綠色植物在窗戶栽種綠色植物,不僅能夠綠化環境、減少灰塵,還能夠阻擋夏季直接射入房子裡的Sunny,有助於減少紫外線、降低室內溫度。而在屋頂種植綠色植物,就可以綠化樓頂、降低樓頂由於吸收Sunny而積聚的熱量,從而讓室溫降低。8、飲溫茶溫茶能降低面板溫度1-2度,而冷飲只能讓口腔周圍變冷。飲茶會讓人感覺清涼舒適,渴感全消。而喝冷飲的人,周身不暢,渴感未消。高溫作業者,如能在溫茶中適當加點鹽,以彌補出汗過多而丟失的鹽分,對預防中暑更有效。真相來了|高溫天氣如何防中暑?這裡有妙招9、清涼身心用淺色在夏日,應該把屋內的擺設儘量換成比較舒適清爽的顏色,可以選用一些偏淺的顏色,這樣就可以打造一種安靜平和的氣氛,不僅可以淨化身心,還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清涼感喔!10、多吃蔬菜水果提供充足的維生素,尤其是維生素C需要量比標準高一倍,同時也應補充B族維生素。新鮮蔬菜及夏熟水果中,西紅柿、桃等維C含量極為豐富。B族維生素在穀類、豆類、動物肝臟、肉、蛋類含量較多。由於中暑病人血鉀濃度下降,故高溫作業者要注意補鉀。可食用含鉀高的水果和蔬菜,如油菜、芹菜、毛豆、土豆、紫菜、花生、橙、紅棗等。真相來了|高溫天氣如何防中暑?這裡有妙招11、雨過天晴時不宜出行為防止中暑,市民應遠離高溫場所,如避開中午出行等,尤其注意雨過天晴的時候,此時太陽當空照,人處於天暑地溼的環境中,容易被溼氣侵蝕。12、睡眠時間有講究夏季日長夜短,氣溫較高,人體正處於新陳代謝旺盛時期,消耗較大,極易產生疲勞感。而充足的睡眠對恢復體力、趕走疲勞非常有效。合理而有效的睡眠可使人體各系統都得到放鬆,不但有利於工作和學習,還可預防中暑。夏天的最佳入睡時間是9:30-10:00,最佳起床時間是6:30-7:00,每晚的睡眠要保證在8小時以上。最好有一定時間的午睡,大約半小時就可以了。睡覺時不可貪涼,更不能迎風而臥,空調將室溫調至26度左右。真相來了|高溫天氣如何防中暑?這裡有妙招13、吸溼性、透氣性和速乾性的衣服預防中暑應選擇集吸溼性、透氣性和速乾性於一體的衣服,能很好地調節體溫,被汗水浸溼的衣服應儘快更換。身體狀態不佳時變得容易中暑,當你發燒、感冒、疲乏、腹瀉的時候儘量避免在高溫環境下活動。14、擺放水盆或魚缸在夏季,可以在家裡擺放一盤水或者設定一個魚缸,由於水的比熱容比較高,有相當好的吸收溫度的作用,放置水盤或者魚缸能夠幫助調節室內溫度。真相來了|高溫天氣如何防中暑?這裡有妙招15、保護“元氣”多睡少熬夜市民還需注意保護自身的“元陽之氣”,保證充足的睡眠,儘量少熬夜,有利於提高身體免疫力。充足的睡眠是防止夏天多汗的好方法,也是保護“元氣”的重要方式。16、心靜樂觀俗語說,“心靜自然涼”。天氣炎熱,人就顯得煩躁,所以,消暑首先就是讓自己的思想平靜下來,神清氣和,樂觀愉快,不要焦慮、緊張、急躁、激動,讓神經系統處於寧靜的狀態。17、出門戴帽、打傘、防曬外出旅遊、在烈日下工作,最好戴上一頂帽子或者傘。因頭對氣溫的變化尤其敏感,最好選用透氣且能遮到頭頂至頸部的帽子。同時物理化學防曬都做起來。真相來了|高溫天氣如何防中暑?這裡有妙招18、抗暑也要除溼夏季出汗後,如果沒有馬上擦乾,汗液會停留在體表造成阻塞,阻礙新的汗水從面板裡排出,令人感覺更熱。因此,夏天不但要防暑,還要注重去溼,及時清洗體表汗液,不要吃過量冰涼食物,否則會影響腸胃的正常運作,讓體內的溼氣排不出去。如果有頭暈、噁心、心慌等症狀,很可能就是中暑了。此時,應迅速離開高溫現場,轉移至陰涼處,鬆開衣服,吹風、涼水洗澡,喝淡鹽水、綠豆湯、西瓜汁、酸梅湯等,或服用解暑藥物。在經過一段時間休息後,若症狀不減反增,應及時就醫。常說茶文,同講盞史,偶看山水,引經據典,多為編整,請勿KY。
-
3 # 白老師談健康
中暑是指夏月感受暑熱而突然發病的一種病證。因其屬於“暑證”範疇,且突然發病,故名中暑。從症狀特徵而言,又有“暑風”、“暑癇”、“暑厥”、“暑痙”、“暑閉”等名稱,提示暑邪內犯,可見痙、厥、閉、脫等危重表現。
本病始見頭昏、頭痛、倦怠、汗少,繼則高熱、煩躁、嗜睡、神昏,甚至出現抽搐、四肢逆冷等危重徵象。由於感邪的輕重、體質強弱各有不同,每個病人的臨床表現可能有較大的區別,故有冒暑、傷暑、中暑、中暍之分。
本病與西醫所稱中暑同義。西醫學將中暑分為先兆中暑、輕症中暑、重症中暑,皆可參照本篇辨證施治。
【病因病機】
中暑因感受暑熱所致,但與體質不強有關。感受暑熱(溼),鬱於肌表,矇蔽心包,熱動肝風;或正氣虧虛,不耐暑熱均可導致厥脫。
一、病因
1.感受暑熱
炎夏季節,在烈日下勞作、遠行,或在高溫環境下工作,暑熱之邪或暑溼夾穢濁之邪傷人,暑熱鬱遏,熱閉於內,邪正相爭,傷陰耗氣則致病。
2.正氣虧虛
素體不強,原有慢性疾病,或老幼、產後等,因正氣虧虛,不耐暑熱,暑邪易侵。另外,肥胖之人,形盛氣虛,亦易感受暑邪發病。
王履《醫經溯洄集》雲:“竊謂暑熱者,夏之令也,火行於天地之間,人或勞動或飢餓,元氣匱乏,不足以御天令亢極,於是受傷而為病,名曰中暑。”說明內外因共同致病的重要性。
二、病機
1.發病迅急,傳變甚速
暑為陽邪,其性亢烈,與火同類,內通於心。故來勢迅急,傳變甚速,多有高熱,並易見內陷心包,熱動肝風之變。
2.病有輕重淺深
暑熱傷人有輕重之不同,病情亦有淺深之別。輕者暑邪鬱於肌表,以致汗出不暢,熱不外洩,體若燔炭;重者暑熱熾盛,由表入裡,邪犯心營,可見高熱、神昏;亦有暑邪卒然內閉心包,得病即見高熱、昏迷者。若熱極生風,可見抽搐。
3.陰傷氣耗,可致厥脫
暑必傷氣,熱易耗陰。故重症可見氣陰耗竭,熱厥轉脫,汗出如珠,呼吸氣促,四肢厥冷,脈微欲絕,表現為虛脫危候。
【診斷與病證鑑別】
一、診斷依據
1.有明確的季節性,查詢發病經過有利於做出診斷。如盛夏酷暑時節,熱盛溼蒸,並有長時間在高溫下勞作、遠行、暴曬,或工作環境通風不良等。
2.突然出現頭暈、胸悶、噁心,甚則高熱、面板幹灼、煩躁、思睡或昏迷等主要症狀。
3.先兆中暑:頭昏、頭痛、口渴、多汗、全身疲乏、注意力不集中、動作不協調、體溫正常或略有升高。輕症中暑:除上述表現外,出現面色潮紅、大量出汗、脈搏快速等表現,體溫升高至38.5℃以上。重症中暑:除以上症狀外,伴有昏厥、昏迷,痙攣或高熱(40℃以上),經處理,1日內不能恢復者。其中又可分為熱射病(包括日射病)、熱痙攣、熱衰竭三型。
二、病證鑑別
根據特定的季節、高溫環境和臨床表現,即可對中暑作出診斷,但有時需與暑溫、疫瘧、疫痢、中風等相鑑別。
1.暑溫
暑溫高熱、神昏與中暑相似,但其發病季節多為夏至到處暑,病程相對較長,易於動風,可有後遺症。多見於流行性乙型腦炎,可從腦膜刺激徵、強直性癱瘓、陽性病理反射及腦脊液異常(壓力增高、細胞數中度升高、蛋白++~+++、氯化物及糖均正常)等加以鑑別。
2.疫瘧
疫瘧高熱、神昏與中暑相似,但其發病呈流行性,常有劇烈頭痛、抽搐、腦脊液壓力增高、或腦脊液細胞數可增多。周圍血塗片或骨髓塗片查見瘧原蟲則可確診。
3.疫痢
常發於夏、秋季,多在發病一日內出現高熱、動風、神昏或厥脫而與中暑有相似之處。但疫痢以兒童多見,用1%~2%鹽水灌腸,或肛門拭子檢查,如有膿性或膿血便,鏡檢見紅細胞、膿細胞、巨噬細胞即可確診。
4.中風
中風多發於中年以後,常有眩暈、頭痛、高血壓病史,或有肢麻、短暫肢體活動不便、言語不利等先兆。可因情志刺激、飲食、勞累等誘發。發時可出現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特殊表現,一般不難與中暑相鑑別。
三、相關檢查
電解質紊亂、酸鹼平衡失調對診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血及骨髓塗片查瘧原蟲、大便常規檢查、CT等有助於鑑別診斷。
【辨證】
一、辨證思路
1.分輕重
分清先兆、輕症、重症中暑,尤當注重識別重症中暑。
2.辨虛實
中暑雖屬邪盛,以實為多,但暑邪傷人最速,易致氣陰耗傷,故須辨明虛實。實證高熱,汗閉,息粗;虛證無熱(口溫常低於正常),大汗,息低,結合全身表現較易區別。
具體而論,中暑之厥有熱厥與厥脫的不同,動風有熱盛和陰(液)虧的區別,神昏亦有閉、脫之辨。
3.審閉脫
高熱,神昏,少汗,息粗,脈洪數有力為閉證(熱閉心包);無熱或低熱,神志逐漸昏迷,面蒼,汗多肢冷,息微,脈虛無力或至數不清為脫證(暑傷心神)。
二、類證鑑別
1.痙證
痙證以項背強急、四肢抽搐,甚則口噤不開、角弓反張為臨床特徵。內傷痙證與中暑不難鑑別。因外感溫熱致痙者,有外感病史和相應的傳變過程。中暑雖可見抽搐,但其發病突然,治療後很快康復而有別於痙證。
2.厥證
厥證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厥冷、移時自行甦醒為特徵。中暑而表現厥證者稱為暑厥,雖屬廣義厥證範疇,但可據其特定的病因而區別於一般厥證。
三、證候
1.暑溼遏表證
症狀:身熱無汗,頭昏,頭痛,倦怠乏力,四肢發麻,胸悶,泛惡欲吐,面色潮紅,舌苔薄膩,脈濡數。
病機分析:暑熱夾溼,外閉腠理,鬱遏肌表,溼阻熱鬱,內困中焦,胃失和降。一般屬先兆或輕症中暑。
2.暑熱內燔證
症狀:高熱,汗少或汗閉,體若燔炭,頭痛,頭昏,嘔惡,煩躁不安,或嗜睡,甚則神志昏迷,面目紅赤,口乾唇燥,渴而多飲,氣息粗大,舌苔黃,質紅少津,脈洪數。
病機分析:暑邪外侵,火熱內鬱,燔灼表裡,充斥上下,內陷心包。屬重症中暑之中暑高熱或日射病。
3.暑熱動風證
症狀:高熱,氣急,煩躁,汗出較多,兩目上視,肌肉[[!NFAB1]]動,手足蠕動或抽搐、痙攣,兩足轉筋,頸項強直或角弓反張,口乾,舌紅苔黃少津,脈細數。
病機分析:暑邪亢盛,熱動肝風,消爍津液。屬熱射病或熱痙攣。
4.氣陰耗竭證
症狀:面色蒼白,呼吸淺促,汗多膚涼,四肢逆冷,甚則神志不清,舌紅或淡紅少津,脈細弱或細數無力,或至數不清。血壓下降。
病機分析:暑熱不解,或虛體受邪,暑傷元氣,熱灼津液,氣陰兩竭,正氣消亡,而致厥脫。多屬中暑衰竭。
【治療】
一、治療思路
病由暑熱所致,故以清熱解暑為原則。並應針對主症特徵和病邪兼夾用藥。
1.針對熱、痙、閉、脫主症治療
暑熱內盛而致高熱宜清暑洩熱;熱閉心包而致神昏宜清心開竅;熱盛動風而致痙攣宜息風解痙;氣陰兩竭而致虛脫宜扶正固脫。
2.治療兼邪
暑邪夾溼宜芳香祛溼;暑夾穢濁宜闢穢洩濁。
二、基本治法
1.清暑解表,芳香化溼法
適應證:暑溼遏表證。
代表方:藿香正氣散加減。本方解表和中,芳化溼濁。用於暑溼傷表,胃腸不和,寒熱,頭昏,胸悶,噁心等。
加減:無汗,背寒,加香薷解表發汗;身熱有汗,心煩,苔黃白相兼,脈數,加黃連、金銀花清熱;噁心、嘔吐較著,加法半夏、橘皮、竹茹和胃止嘔。
2.清暑洩熱,涼營開竅法
適應證:暑熱內燔證。
代表方:白虎湯合清營東加減。前方清氣洩熱,用於氣分熱甚,壯熱,汗多,煩渴,脈洪大等;後方涼營清心,洩熱護陰,用於熱入心營,身熱,煩躁,口渴,甚則神昏,舌幹色絳。
加減:津傷較甚,口渴,舌紅而幹,加鮮石斛、玄參、天花粉;煩擾不安,加黃連、連翹心清心安神;竅閉神昏,酌情選用萬氏牛黃丸、安宮牛黃丸、至寶丹,開水化飼,以清熱開竅。如暑溼穢濁內閉心神,身熱不甚,神昏,靜而不煩,面色晦滯,四末欠溫,苔膩者,又當宣化溼濁,以開鬱閉,用蘇合香丸水化內服。
3.清暑洩熱,息風止痙法
適應證:暑熱動風證。
代表方:白虎湯合羚角鉤藤東加減。前方用於氣分熱甚,壯熱,汗多,煩渴,脈洪大;後方涼肝息風,用於高熱抽搦痙厥者。
常用藥:石膏、寒水石、知母清熱瀉火;桑葉、菊花涼肝息風;地龍、蟬衣、鉤藤、全蠍息風止痙;石斛、白芍生津緩急。
加減:抽搐明顯,加石決明、羚羊角粉(吞)息風止痙;高熱痙厥,加服紫雪清心開竅,鎮驚息風;拘急轉筋,加木瓜、蠶砂舒筋解痙;手足蠕動,舌紅少苔,或乾焦紫晦,脈細數者,去石膏、寒水石,加鱉甲、牡蠣、生地、玄參滋陰潛陽息風。
4.益氣養陰,扶正固脫法
適應證:氣陰耗竭證。
代表方:王氏清暑益氣東加減。本方清熱解暑,益氣養陰。用於暑熱耗傷津氣,身熱汗多,口渴心煩,體倦少氣,脈虛數。
常用藥:西洋參、麥冬、玉竹、北沙參、鮮石斛、生地益氣養陰;五味子斂陰固脫;鮮蘆根清熱生津;鮮石菖蒲、綠茶葉醒神開竅。
加減:汗多氣促,加煅牡蠣、山萸肉斂汗固脫;面唇青紫,肢厥脈微去生地,加紅參、制附片、乾薑、炙甘草回陽益氣固脫;如血壓下降明顯,脈微欲絕,同時用生脈注射液20~30ml加入5%葡萄糖液500~1000ml中靜脈滴注,扶正救脫。
三、復法應用
清心開竅,益氣養陰法
適應證:暑熱內閉,氣陰外脫證。症見身熱,口渴,呼吸淺促,汗多膚涼,四肢逆冷或嗜睡,甚則神昏,舌質紅或淡紅,少津,脈洪數或細數無力,或至數不清。
代表方:清營湯合生脈散加減。前方涼營清心,洩熱護陰,用於熱入心營,身熱,煩躁,口渴,甚則神昏;後方益氣養陰固脫,用於氣短,神萎,口渴,汗黏等。
常用藥:水牛角、黃連、金銀花、連翹清熱解毒;西洋參、麥冬、玉竹、五味子益氣養陰固脫。
加減:熱盛加大青葉、丹皮、黑山梔清營解毒;痰熱矇蔽心包,神昏,喉中痰鳴加天竺黃、川貝母、膽南星等化痰開竅;陰虛熱鬱,氣滯血瘀加赤芍、丹皮、丹參涼血化瘀。
四、其他療法
1.常用中成藥
(1)人丹:功能與主治:醒腦止暈,用於輕度中暑,頭暈等。用法與用量:每次4~8粒,每日2~3次,吞服或含服。
(2)紅靈丹:功能與主治:祛暑,開竅,闢穢,解毒。用於中暑昏厥,頭暈胸悶,腹痛吐瀉。用法與用量:每次0.6g,每日1~2次,口服。
(3)諸葛行軍散:功能與主治:開竅解暑,闢穢解毒。用於暑熱穢濁傷人,頭暈目眩,煩躁,神昏,腹痛吐瀉等症。用法與用量:每次0.3~0.9g,每日1~2次,口服。
(4)痧藥蟾酥丸:功能與主治:祛暑闢穢,開竅解毒。用於暑夾穢濁所致的昏厥,嘔吐洩瀉,腹中絞痛,胸滿腹脹。用法與用量:每次10粒,每日2~3次,口服。
(5)闢瘟丹:功能與主治:祛暑化溼,闢穢洩濁。用於感受暑溼穢濁,頭暈胸悶,腹痛吐瀉。用法與用量:每次0.3~0.9g,每日1~3次,口服。
(6)玉樞丹:功能與主治:祛暑洩濁,闢穢解毒。用於暑穢傷人,脘腹脹悶,嘔吐洩瀉,甚則人事不清。用法與用量:每次0.6g,每日2~3次,口服。
2.外治療法
(1)取嚏法:用行軍散少許,放入鼻中使之得嚏。神昏者用通關散吹鼻。
(2)刮痧法:可予刮痧,亦可放痧,也可用扯(擰)揪痧法,用於頭昏、頭痛、吐瀉等症,不適於脫證。對高熱昏厥者亦可用放血療法。
五、臨證勾要
1.關於“暑當與汗皆出”說
《內經》治暑之法,有“暑當與汗皆出”之說,認為暑邪之中人為病,多有邪熱兼夾溼邪鬱閉遏表之象,應予“汗法”解之,發汗則暑溼隨之而出。正如《醫門法律·三氣門方》所云:“凡治中暑病,遇無汗者,必以得汗為正……中暑必至多汗,反無汗者,非因水溼所持,即為風寒所閉,此宜先散外邪,得汗已,方清其內。”“凡治中暑病,無故妄行溫補,致令暑邪深入,逼血妄行,醫之罪也。暑傷氣,才中即懨懨短息,有似乎虛,故清暑益氣,兼而行之。”“凡治中暑病,不兼治其溼者,醫之過也。”
故臨證治療中暑無汗之證,需注意在運用清暑益氣養陰的同時,適當配合運用解表藥,以求得汗,宣透暑溼之邪。而中暑有汗者,則需據《傷寒六書纂要辨疑·溫毒中暍》所稱:“凡中暑自汗者,不可用藥止汗,以暑當與汗而俱出也。”不可用斂汗之品,以免留邪。
2.辨別“暑之輕、重、風、厥”
中暑之病古有“輕、重、風、厥”之不同,《證治匯補·暑證》謂:“中暍者……輕者頭疼惡熱,發熱煩躁,捫之肌膚熱,唇乾舌赤,前板齒燥,大渴引飲,汗雨大洩,無氣以動,無氣以言,脈洪大浮數而虛豁”,“重者昏迷卒倒”,“暑風由衝斥道途,中暑熱極,火盛金衰,木旺生風,脾土受邪,故卒然昏倒,手足搐搦,內擾神舍,志識不清而瞀悶無知”,“暑厥者,即暑暍病兼手足厥冷”。病情程度各有不同,故臨證治療需結合具體症狀辨別“輕、重、風、厥”,分別採用清暑洩熱、養陰益氣、息風止痙、開竅醒神、回陽救逆等法治之。
【特色經驗】
一、臨證經驗
1.高熱不退者病情危重
某些重症中暑病人,因暴受暑熱,突然神昏、抽搐、汗出、膚涼,病勢雖然迅急,但經仔細檢查,未見生命指徵有明顯改變,只要處理恰當,多能較快轉危為安,唯高熱不退者,病情易於惡化生變,必須高度警惕,儘早採取多種療法綜合處理。
2.降溫應避免冰伏邪熱
中暑高熱,肌表灼熱無汗,或體溫雖高而面白肢冷者,此為暑熱內閉,不得外洩,當宗《素問·熱論》“暑當與汗皆出,勿止”之訓,用溫熱毛巾擦身,或用30%酒精擦浴全身,至面板微紅為度,可助體溫散發。不宜用冰敷及冷水擦浴,以免閉邪。若氣陰耗竭,神識昏昧,身熱不顯,汗多者,可用灸法固脫,不宜用清心藥強開其竅,或用刺血療法。
3.注意暑多兼溼的病理特點
炎夏酷暑,天熱地溼,氣溫驟升,溼度亦高,每見暑熱夾溼,鬱遏表裡,故葉天士倡“暑必夾溼”之說,溼遏衛表則汗少不暢,暑熱不得隨汗外洩;暑溼蘊中,溼熱鬱蒸,阻滯氣機,亦難速得清化。治療當在清解暑熱的同時配合芳香化濁、苦溫化溼之品,如藿香、佩蘭、豆卷、香薷、厚朴等疏解表裡,宣展氣機。
二、驗案舉例
忻某,女,33歲。1974年7月28日初診。時值盛夏,在高溫下工作,先覺微有惡寒,繼而發熱,有汗不多,頭昏而痛,口渴欲冷飲,神情煩躁不安,胸悶氣粗,呼吸短促,脘宇不適,腹部微有脹滿,大便如常,小便色黃,延至午後,病情愈益加劇,四肢拘急,時有抽搐,陣陣麻痛,不能伸直,指趾拘攣,面色紅赤,舌質紅,苔薄白,脈細數。體溫38.7℃,脈搏110次/分,呼吸24次/分。診斷為中暑。
辨證施治:夏月卒中暑邪,熱灼陽明,氣機鬱阻,有動風之勢,治予辛寒清熱,仿白虎湯意。處方:石膏30g,知母、金銀花、連翹心各9g,益元散(包)12g,扁豆衣、木瓜各9g,鮮蘆根30g,淡竹葉12g,鮮荷葉9g。服藥前先予針刺曲池(雙)、合谷(雙),刮痧1次,給以金銀花露頻飲代茶,繼再服藥。藥後症勢逐漸緩解,口渴引飲,胸悶心煩,呼吸短促,四肢拘急麻木均減,唯頭昏、面赤、心慌、神疲,體溫37.8℃,繼服2劑,熱平,諸候均瘥。
按:本案為高溫所致中暑,因暑邪夾溼遏表,故外則汗少不暢,熱閉於裡,不能外洩,身熱不解,熱灼津傷,筋脈失養,暑熱動風,以至四肢拘急,抽搐。治用辛寒之劑,透熱於外,熱隨汗解,諸症自平。
【預後及轉歸】
本病預後一般良好,但高熱、神昏、動風、虛脫者重,暑邪過盛,正氣耗竭者,亦可致死。
【預防與調護】
高溫季節應提早宣傳中暑防治知識,積極落實各項防暑降溫措施,調整勞動時間和作息制度,注意勞逸結合,加強環境的通風降溫。服清涼飲料,如烏梅綠豆湯等。大汗淋漓者,應鼓勵多飲鹽水,或含鹽飲料。飲食宜清淡,忌油膩。
注意觀察神志、體溫、脈搏、血壓、呼吸、汗液。若見神昏,抽搐,大汗身冷,血壓下降虛脫等變化,應立即報告醫師處理。神昏病人要注意口腔衛生,及時清除異物,保持呼吸道通暢。
回覆列表
中暑是一種內科急症。如果你認為有人可能中暑,立即尋求緊急護理。
2。在等待急救服務到達時降低體溫。如果可能的話,讓人進入空調,或者離開太陽,進入陰涼處。
用冷水噴灑人,或將冷溼布或冰袋塗抹到腋窩、頸部和腹股溝。風扇空氣橫跨人,以增加冷卻。這些方法有助於更快地冷卻人。
如果人沒有警覺或嘔吐,就不要給人任何喝的東西。
3。治療症狀如果患者經歷癲癇發作,請保持他或她的安全免受傷害。
如果病人嘔吐,把他或她身邊的人開啟,以保持呼吸道暢通。
4。跟進在醫院,醫護人員將透過一個IV重新補充人和更換電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