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
回覆列表
  • 1 # 弘陽真人

    怎樣正解《道德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唯物主義辮證法認為,天、地、人三才,人居其一,人是宙中最高階的動物,宇宙中沒有超越人的智慧。道是什麼?道是人的意識,意識是物質的,說圓者圓,說方者方。無形無象。前不見首,後不見尾,迴圈不止,無始無終,說大者大,說小者小。說無者無,說有者有。老子認為自已就是用這個來觀察世界的,從古至今,周而復實。

    聖人觀察到,處世之道,當你功成名就,你應該頓世,該有的都有了,為國為子孫後代該做的都做了,不要在消耗自已的身體了,人是宇宙的主人,但宇宙離開某個各體照樣運轉。有的老人,新聞看了幾遍,不知道說什麼,昏昏沉沉,寫篇短文,還須要別人代筆,說不定那天該昇仙了。一位女士自慰的說,我出去一天,擔心老公帶不好孩子,回來一看老公正在鬥孩子玩呢!是啊!宇宙離開誰照樣運轉,該撒手就撒手,所以說,道根他沒緣,開悟的人感到,道並不神密,悟到〞大道至簡的真諦,無緣的人感到玄子又玄,宇宙中貪戀的人太多了,捨不得,慾望是致命,常人是這樣,在本來病中爭扎的人,還貪戀色慾、物慾。這就是人的宿命,加快結束自己的生命,老子的道最接地氣,有人說看不懂,是真的不想看懂,還是不想看懂,這就是緣,越過這個坎,就是道,緣字很糾纏,絲絲縷縷,千頭萬緒,過不去,就是無緣,邁過去了,就是道,道就是自然。

  • 2 # 問本

    人類文明,有記載的是從部落開始!華夏文明也如此,大家熟知的《封神榜》講述的就是部落戰爭,部落時期文明記載《山海經》,限於人類的開化程度,山海經只是記錄一些事蹟和現象!部落發展壯大以後,強部落吞併一些弱部落,出現了多部落融合的氏族,社會組織開始複雜,產生了階級,殷商氏族時代的文明記載《易經》,升級到不僅僅記錄,而是開始觀察思考歸納總結事蹟和現象(推演占卜),老子時代是春秋戰國時代,氏族戰爭後產生更加龐大複雜的“國家”概念的社會組織,這個時代的文明記載很多,百家爭鳴!百家所爭,是在《易經》觀察思考歸納總結的基礎上,梳理出原理、規律(老子說的“道”)加以運用,用於生存和管理!比如墨家,提倡充分利用自然之力,加強人的生存能力,用鋤強扶弱維持平衡!法家,提倡制定嚴格的規則秩序,維持平衡!道家,則充分研究人性,利用人性治人!創造出權勢,歷史發展證明,道家最強大,其他學派,要麼被控制、要麼被吸收利用,墨家沒有滅亡,如今的幫會黑社會都是墨家流派,被控制、法家被吸收、儒家被利用!

    道德經是一部治世經典,流傳於權勢階層!古稱君王術!所以要站在高處理解!漢武之後,道家所創造的權勢強大到“罷黜百家”,如同帝王選後一樣選擇了儒家做輔助,所以儒家可算是“奴術或者後術”!道德經正式成為極少數人傳習的隱學,孔孟成為顯學!世人所見通行版,是經過權勢聯合儒家做了手術的水版!更像是儒家文化!事實上,程朱理學之後,社會倫理道德體系才建立。

    道治天下,儒理國家!道德經是一部治世經典,不是倫理道德典範!

  • 3 # 陳廣逵

    首先要明確《道德經》是古代先賢寫的一篇優秀的文章。寫作者是一個有著正常思維的人,不是神;他說人話,寫的文章要給人看。《道德經》不是天書。

    《道德經》研究和解釋中存在的傾向性問題:

    玄學化或宗教化《道德經》

    《道德經》第一章就有“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樣一句話,其中的“玄”字似乎揭示了道的深奧,難懂的特點,也因此使《道德經》被稱為“玄學”。莊子以後,老子逐漸成為道家的鼻祖,成了道教創始人,這是老子始料不及的。其實偽道家後學多曲解老子,利用老子宣傳他的消極思想,在研究中我感覺到,後來的道教與老子原始的思想相去甚遠。

    應該明確的是,老子寫的五千言是要給人看的,他最希望看到這五千言的人,應該是天子、諸候及其有決策影響計程車大夫。老子之時,中國還沒有宗教,所謂的道教,是後世出現的。“道教的鼻祖”是後世加給老子的。信徒們用莊子的思想解讀老子的學說,並不斷從理論上神化老子,道教才逐步完成了自己的體系。至於“太上老君”的一類的神號封敕,出現得還要更晚一些。

    宗教的“道”與《道德經》的“道”最大區別不在“神化”上,而在“為而爭”與“為而不爭”上,突出的表現是,最初的道教強烈地排斥“聖人”,排斥“儒學”,主動向所謂異端進攻,違背了老子順其自然“為而不爭”的初衷。

    河上公版本在解讀《道德經》上,已經帶有了一些宗教的色彩,特別是後世整理者用極端的思想改編它,讓《道德經》排斥聖賢、排斥學問,排斥仁義、排斥禮儀。玄學化、宗教化解讀《道德經》的最大弊端,就是把“甚易知,甚易行”的自然化的老子思想變成了“不易知,不易行”的玄學,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把“致虛極,守靜篤”變成了避世,變成了不食人間煙火的修煉。

    對《道德經》不能用宗教來解釋它,不能把它搞成“玄”學。

    其實通篇《道德經》並非高深難測,而是“甚易知,甚易行”,因為“言有宗,事有君”(第七十章)。《道德經》問世以來不知有多少人參與了對它的解讀,惡意的篡改,錯誤的理解和解釋點評,把一些本來簡單的問題複雜化,才使它難懂。如果研究者首先自己弄明白了才去著書立說,準確通俗地解讀和闡釋它,就會讓它清晰地出現在讀者面前;如果連自己都沒搞清楚,自然會用一些貌似有哲理,實際是雲山霧罩的語言蒙讀者,甚至用違背老子思想的觀點誤導讀者,這是《道德經》研究乃至先秦諸子研究中存在的一個大問題。

    《道德經》距今兩千五百多年了,要理解其文字意義需要訓詁考辨,這是一定的;老子有思想、有學識,《道德經》含義深邃,這也是肯定的。應該清醒的認識,老子是人而不是神,《道德經》是闡發老子思想的文字而不是讓人看不懂的“天書”。《道德經》是“玄學”,但仍可通俗解讀,如果名之為“解讀”,卻越解越深奧,越說越“玄”,這樣的解讀就不是“解讀”了。如果解讀《道德經》,讓人看了不知道老子究竟說的是什麼,這個解讀還有什麼意義!

    熱衷於曲解式繁瑣考證,忽視邏輯的理性思考,讓前人錯誤的觀點牽著鼻子走

    歷來一直存在有研究者把簡單問題複雜化,這也是其他古代文獻研究中經常出現的問題。比如把“生生之厚”(第五十章)與“求生之厚”(第七十五章)混為一談並進行繁瑣考證,比如把“敝則新”(第二十二章)與“能蔽不新成”(第十五章)搞到一起,非讓它們表達一個意思。特別有研究者將“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第十七章)斷句為“信不足,焉有不信”,又將“焉”釋為“於是”,多角度違背古漢語語法。在帛書本《道德經》問世後,本來可以對王弼等本的第十八章撥亂反正,但直到郭店楚竹書問世,研究者們也對“案(安)”字視而不見,將本來荒謬的“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奉為辯證思想。其實研究古籍,在訓詁過程中,更要注意邏輯思維,避免出現後人人為的讓古人胡說。

    在解讀《道德經》編著本書的後期階段,我開始參考其他人的解讀。在這個過程中,發現有不少人因循前人錯誤的觀點,這個情況在許多章節存在,最典型的就是對第十八章的解讀。如果不跳出前人各種說法的窠臼,對老子的個別解讀就可能永遠停留在錯誤上,或者在錯誤中徘徊。

    實用主義歪解《道德經》

    有的人出於商業目的,以編造的故事來解讀《道德經》,試圖讓《道德經》與“日用”生活貫通,而實際上是曲解《道德經》,甚至與老子的思想背道而馳。有學者多從距離本義很遠的角度生髮出許多感慨議論,訓詁不足,主觀臆斷的成分居多。

    我們知道,寫議論文的舉例論證,要用事實說話,就是所舉的例子必須真實,經得起推敲,文學作品中的事不能作為事實論據,因為它是杜撰的,杜撰的事例是沒有說服力的。用杜撰故事套解《道德經》不足信,不可取。

    將老子的思想與孔子的思想對立起來

    所謂“儒”“道”,是老子、孔子以後的人依據他們的思想特點和學說要點概括出來的一個概念化的名稱。老子、孔子他們本身並沒有為自己的思想學說命名,他們的思想學說有差別,也有交融。最大差別在入世的態度上的 “積極有為”與“主觀的無為”。儒者也提倡“無為”,但是那是在積極的“有為”基礎上的大治後的“無為”;道家的反對“有為”,但他追求的那個境界又恰恰是以“有為”為前提的,是“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將“儒”“道”對立是道家後學所為,從某種意義來說,這些人違背了老子最根本的思想,應該稱他們為偽道家。老子之時,“儒”學還沒有形成勢力,“仁義禮智信”的學說還沒有定型,很難說老子反對這些,這在《道德經》中是有所體現的。先說“信”,《道德經》數推崇信,提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第八十一章),“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第十七章)(第二十三章),承認“道”“其中有信”(第二十一章),儘管有“不信者吾亦信之”(第四十九章)的話,但並不能說老子反對“信”。再說“智”,老子反對以智治國,《道德經》中也出現了“絕學無憂”“絕知(智)棄辯”(第十九章),但老子還說“知人者知(智)”(第三十三章),“知(智)者不言”(第五十六章),“知(智)者不博”(第八十一章)。實際上老子反對對人用智,出張“使夫知(智)者不敢為”(第三章),不反對自己的“明智”。再說“禮”,《史記》稱孔子師老子,孔子向老子學習的內容恰恰是“禮”。在談到使用戰爭手段這個問題時,《道德經》列舉了“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戰勝以喪禮處之”的事實,以“禮”的表現來否定戰爭。“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第三十八章),這類語言明顯是偽道家們“新增”的。同樣,“絕聖”“絕仁棄義”(王弼本第十九章)也是道家後學強加給老子的。

    《道德經》中的思想與孔子的思想多有吻合,不可否定。當然,既不應刻意以道家的思想排斥孔子,排斥儒家思想,也不應強拉硬拽把道家思想與儒家思想綁在一起搞“拉郎配”。老子與孔子的思想不應該截然對立,也絕不是如出一轍。

    完全肯定或完全否定的一邊倒傾向

    當代學術研究有這樣一種趨勢,凡是課題實驗之類,幾乎沒有不成功的,凡是研究前人學術著作的幾乎一邊倒的全盤肯定,似乎被研究者的思想觀點無可挑剔。正面研究老子的人,簡直把老子看成是正確思想的化身,肯定老子的無為思想,甚至否定漢武唐宗的開拓疆土,甚至用《道德經》的思想否定“清官”,胡說“ 有人查證,清官可惡,甚於貪官”。否定老子思想的人,不去深入的研究,把老子的思想說得一無是處。完全肯定或完全否定恰恰沒有秉持“守中”(第六章)的原則。

    句讀不規範

    標點符號的使用現在已經有了國家標準。為古文加句讀是一項綜合工作。在為古籍加標點時,有的研究者隨意性大,有的研究者本身思維就不夠清晰。有人在該加標點處不加標點,在不該停頓處加了標點;有人以為只有分號有表示並列的作用,便頻頻使用分號,一句一“分”,讓分號剝奪了逗號的權力;有人忽略了語言的邏輯層次和語氣的自然停頓,甚至在同一組中出現不同的標點,舉例如下:

    錯誤的句讀:道衝而用之,或不盈。

    正確的句讀:道衝,而用之或不盈。(第四章)

    錯誤的句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正確的句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第十二章)

    錯誤的句讀:百姓皆謂:“我自然。” 百姓皆謂我:“自然。”

    正確的句讀:百姓皆謂“我自然” 。(第十七章)

    錯誤的句讀: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正確的句讀: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第四十一章)

    錯誤的句讀: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正確的句讀: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第四十九章)

    錯誤的句讀: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

    正確的句讀: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第五十七章)

    錯誤的句讀: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正確的句讀: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第六十七章)

    比較典型的是第三十四章關於“可名於小”與“可名於大”的標點,混淆了原本清晰的邏輯關係: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慾,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正確的句讀應該是: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慾。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標點符號是會說話的,它們的重要意義不只是簡單的提頓,它還表現語言之間的各種邏輯關係。在為古籍句讀中,還可以讓“破折號”發揮作用。

    顧左右而言他

    做學問是腳踏實地的行為,不是誇誇其談。有的研究者出了厚厚一本書,實際圍繞《道德經》的內容是少之又少,空談了許多不著邊際的話;有的人憑空製造出新奇特的釋義,譁眾取寵以吸人眼球;有的人對《道德經》根本就沒有理解,卻大講特講《道德經》——對這些人來說,《道德經》只不過是他們著書演講的招牌,他們講的要義與《道德經》的思想甚至背道而馳,這實際是掛羊頭賣狗肉的行徑,這是弄虛作假的浮躁文化現象。

    以上列舉的種種表現,都不是以正常的且正確的思維方式與思想方法理解、解釋《道德經》。不正常的思維、超出常理的解釋必然產生歪理邪說。

  • 4 # 老叟蜀山散人

    個人認為正解道德經的方法就四個字:順其自然。這四個字很理解起來簡單,但要真正實踐就難於上青天,所以我們都慢慢悟吧。

  • 5 # 餓了麼騎手小申

    俗話說不讀道德經不懂中國社會。道德經是中華文化的精髓,裡面包羅永珍,道德經不僅屬於哲學範圍,而且在當今這個社會也有很大的實用價值,所以說不讀道德經不懂中國社會。

  • 6 # 李航解說老子

    《道紀》和《玄德》完成之後,獲得了不少朋友的喜愛和支援。這兩本書中有許多地方引用了《老子》和《論語》中的某些片段,並且依據絕對光速宇宙觀對這些片段進行了全新的解釋。很多朋友可能不滿足於僅僅解釋這些片段,多次建議我全解《老子》。這些建議我曾經很認真地考慮過,並一度試圖開始這樣的工作。實際上,在現代物理學的印證下,《老子》之中最難解釋的幾章,像四、六、十四、二十一、二十五章都可以獲得完滿的解釋。其餘的章節解釋起來似乎並不困難,因為絕對光速宇宙觀為我們提供了至少兩類很有用的資訊,其一就是剛剛提到的最難解釋的幾章,透過這幾章的內容,按照邏輯一貫的原則,我們可以較為容易地學習其它章節。除此之外,在《道紀》和《玄德》中所建立的人文系統模型較為清晰地解釋了《老子》中的所有基本概念,一直以來,我們認為的那些含義模糊的人文概念,諸如道、德、仁、義、禮、慾望等等都在人文系統的幫助之下獲得了令人滿意的解釋和定義。有了這兩方面的資訊,全解《老子》似乎已經成為了可能。但是,事情並非像我想象的那樣簡單。透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我發現單獨解釋《老子》中的各個章節可能問題不大,最大的問題出現在各個章節的聯絡上。很顯然,《老子》不是一本文摘或言論集,其八十一章的前後順序一定包含某種含義。也就是說第一章“道可道”之後為什麼是“天下皆知美之為美”的第二章,這之中一定有著某種內在的邏輯關聯。找不到這種邏輯關聯,《老子》會由於各個章節自說自話而顯得邏輯凌亂,其思想價值也因此會大打折扣。很長時間,我一直在致力於尋找《老子》各章之間的邏輯關聯,在沒有頭緒的情況下全解《老子》的意義不大。

    以我們今天寫文章的思路來看,老子寫下這五千字所依據的邏輯線索不應該太複雜、不應該在行文之中隨意更換。也就是說,老子應該是依據一個簡單的、前後一致的邏輯線索,透過五千字完美地展現了道的特徵。然而,令人失望的是,在翻看了許多《老子》的註釋,經過了很長一段時間的思考後,我依然沒有找到這樣的線索。對《老子》全文的解釋就這樣被耽擱了下來,直到有一天,我接近7歲的女兒為我提供了奇妙的機緣。

    6歲多的女兒正在上小學,和每個同齡的孩子一樣,她也會遇到各式各樣的成長問題。處於這個年齡的她比以前多了一個毛病,就是愛自誇,並且是在貶低別人的基礎上的自誇。當我詢問了她在班裡的狀況並且接觸了她的一些同學後,我發現這不是她獨有的毛病,而是這個年齡段孩子的普遍現象。他們都或多或少地表現出怕別人說自己某方面不強、愛出風頭、喜歡透過貶低他人而證明自己等特徵。面對這種狀況,我開始尋找一些“品德故事”來和女兒共同學習,但效果不明顯。我想其中原因是,這些“品德故事”在宣傳謙讓、寬容的品格時刻意地忽略了人爭勝的本能,也就是忽略了人的慾望。而作為生活在當代的人,特別是中國家長非常在意的一個特質:創造力,恰恰和這個有著競爭色彩的慾望緊密相關。事實上,家長很大程度上直接地、或間接地在鼓勵孩子保有創造力,保有競爭的激情。保有競爭力的同時,人的爭勝本能就不會被壓制,如此一來,那些“品德故事”就顯得沒有什麼說服力了。於是,我開始在《老子》裡尋找適用的章節。很順利,我發現《老子》的第七章“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正好符合目前我女兒的狀況。與那些“品德故事”相比,老子沒有忽略人的爭勝本性,而是告訴我們只有謙遜、寬容(後其身),才能獲得真正的榮譽和自身價值的體現(身先)。我將這一章的意思講給女兒聽,果然起到了我期望的效果。不僅如此,進而我又發現,《老子》的第八章“上善如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也很適合她。於是,我將這兩章講解後讓她背誦,過了一段時間,她自誇的毛病就明顯改善了。這件事引發了我的思考,為什麼《老子》五千字、八十一章中,只有第七、第八章非常適合我6歲多的女兒?難道......?《老子》的章節順序是人的年齡順序?!

    就如同一層窗戶紙被捅破,一霎那間,《老子》各章之間被人的年齡串聯起來。我開始翻閱其它章節,發現這樣的設想是合理的。《老子》前面幾章主要描述道的特性,這符合嬰兒就是道體這個老子一直闡述的觀點。不僅如此,有關治國、治民的篇章都出現在40章之後,這和大多數人會在40歲後逐漸獲得社會給予的權力,成為各自單位的大小領導是相吻合的。如果我們看一看在《時間簡史》和《大設計》中霍金是怎樣透過物質世界來闡述道的,就會發現他是透過宇宙的誕生、發展、壯大、直至消亡來闡述那些反常的規律的。也就是說,霍金是透過宇宙的年齡來展示道生宇宙、並推動宇宙發展的過程。同樣的道理,如果老子透過某種方法獲得了現代物理學家透過觀察宇宙所瞭解的道,那麼老子也會同霍金一樣,藉助某個道所創生的個體的發生、發展過程來詮釋道的特徵。而這個老子所研究的個體是人,於是,按照人的年齡來觀察每個年齡段所反映出的道的特徵也就順理成章了。

    如果《老子》各章是人的年齡順序,那麼第一章應該對應的是人的第一年,而這一年並不是我們現在所說的一歲。現在我們習慣使用的一歲是指一週歲到兩週歲之間,實際上是人來到這個世界的第二年。由此可見,《老子》的章節數目所對應的並不是現在我們使用的週歲,而是中國在西方文化介入之前所習慣使用的虛歲。虛歲所表明的是人來到這個世界上的年數,例如說一個人虛歲35,就表明這個人正處在他人生的第35個年頭。可見,《老子》的某一章所反映的正是一個人處在這一章的數目所對應的那個年份出現的問題或呈現的特點。我女兒6歲多時,正是她人生的第七個年頭,於是,《老子》第七章正好反映了她在這個年齡所面臨的問題和解決方法。當時她的年齡距離7歲,也就是人生的第八個年頭並不遠,於是,《老子》第八章也很適合她。

    搞清楚《老子》各章排序所以據的邏輯背景令我興奮異常,因為這種邏輯關係符合我的預期。以年齡為基礎,這樣的邏輯順序簡單而有效,霍金依據宇宙的年齡來闡述道就說明了這一點。

    詳見以下連結

    https://m.toutiaocdn.cn/item/6511171836070330884/?iid=50085631443&app=news_article&timestamp=1541714910&group_id=6511171836070330884

  • 7 # 東方國學

    古今中外對《道德經》的解釋汗牛充棟,在思想的論戰中,誰都想一統思想之江湖,都號稱自己所讀的《道德經》就是老子所作的《道德經》原意,俗稱《道德經》正解。

    回頭想想,這不是扯淡嗎,一千個人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你讀的道德經只能是你眼中的道德經,怎麼可能是老子的原意,你讀到的只能是對你自身的生活經驗和感受的昇華,其作品的普遍性只能交由你的讀者來判定了。

    所以,在主觀上這個問題是個偽命題。因為,首先,由於個體的差異性不可能有《道德經》正解,也不可能還原《道德經》本意;其次,《道德經》正解作品本身會有多少讀者接受,有多少普遍性,也是個不可判斷的未知項,畢竟這要交由歷史的洪流來判斷;最後,正解道德經只能是書齋裡的作者的一廂情願,最後產生的實際效用如何,不得而知。

    那麼不是正解《道德經》,我們應該怎麼讀呢?

    我們都知道,《道德經》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它對中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體現了古代華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所以《道德經》是一本內涵豐富、面向多元的智慧之書,正因為此,不同人看到了多元的豐富的《道德經》涵義。

    如宋真宗趙恆:“老子《道德經》,治世之要”。毛澤東認為:“《道德經》是一部兵書” 。魯迅認為是一本關於人生的書:“不讀《老子》一書,就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

    所以要允許解釋道德經的多元性和豐富性,不要拿自己所謂的一套理解來壓制其他看法,我想是對《道德經》本身最大的尊重了。你覺得呢?

  • 8 # 雪國137510904

    我認為,道德經和易經,共同之處,就是都在說,世界萬事萬物,都是發展變化的,沒有永恆不變的,因此,與時俱進,不能固步自封,努力行走在路上。當然,不因變化,就陷入不可知,不可解,不可求,反之,更應該放開眼界,探索更大時空、更小維度變化規律,自強不息。

  • 9 # 正心法象

    首先要理解道可道,非常道的意思!

    道可道,非常道

    喜歡國學的讀者一定會發現一個有趣的規律,就是絕大多數國學經典的開篇第一句話或者第一章,都起到了總領全文的作用,《道德經》也不例外,這開篇第一句話就提到了三個“道”,前邊說過自然即是道,自然者,自,自己。然,如此,這樣,那樣。自然之道能生無,無能生有,有能生萬物,所以這個自然之道是萬物的根源,是永恆不變的。這個道是沒有 天地萬物時的那個狀態。 常道就是指自然之道,是天道的上一個維度的道,而第一個道指的是人道,第二個道指的就是它的本義:說。 天道是什麼,就是萬物所表現出來的執行規律,古人觀天以定四時,四時定而萬物生;人道是什麼,就是根據天道制定的一系列法則制度。

    連在一起就是:人們能用語言描述的道,是人道而非自然之道。

  • 10 # 劉夢輝1445414400581

    怎樣正解《道德經》?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語言表達道,德,經,三字的真正含義,就是正解《道德經》!

    道一一有形的道就是人出行走的人行道,開車跑車道,現代化道的高速路道,高鐵的火車跑的鐵道......等等,這些道也是《道德經》裡的道。無形的道就是人活在世上,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謀求需要(去做大小事),按前後左右過程依次形成的道,也就是所說的“為人之道”。

    上德一一上德就是人求生存,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必須經過的道,任何人躲不過的道,在道上表現出來的行為,不管有形道和無形道都一樣。

    人出行就會自覺走有形的人行道,遇相對來的人會自覺讓開避免相撞,自覺按紅燈停綠燈行,......等等,這些都是自覺行成有德行為表現。

    在無形道上也是一樣自覺行道,如人早上起來,自覺刷牙洗臉再吃早歺,自覺行成養生行為表現,還有在人行道路上開溝排水,能後填平修好行為表現,做生意自覺形成不販假,不造假,不賣假的行為表現......等等,這也是自覺行為德的表現,

    下德一一下德的行為在無形和有形道上表現與上德相反,有意為之行為,達到慾望目的,達到利益目的,非正常手段獲取,也就是我們當今社會中指責為“下三爛”行為,就是爛思想,爛行為,爛道理,完全違背天地良心。

    以上表述就是德的行為表現,在有形道和無形道中自覺行為,稱之為上德行為表現。反之就是下德行為表現。上德行為是符合天地良心的行為,下德是違背天地良心的行為。

    天和地是宇宙間自然行成的,雷電風雨,冰天雪地是大自然行為表現,是更改不了的,這些自然現象對人類社會是沒有私心的,是沒有偏心的,所以上德也叫天地良心,下德是違背天地良心,就是這個道理。

    經一一經就是人從出生到死亡在世間的一切,經歷,經過,經常活動行為都貫穿著道德行為表現出來,要經得起道德篩選和洗禮,才是有道德的一生,死後也會得到後世人好評,否則嚴重的輕於鴻毛,遺臭萬年,這就是推崇《道德經》的意義所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關帝廟屬於哪個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