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地球村小蔣
-
2 # DS夜貓子
一、豬腹瀉
豬腹瀉的原因有很多,通常情況下有以下四種:
1、細菌性腹瀉:大腸桿菌、魏氏梭菌性腸炎、豬痢疾桿菌、內勞森氏菌。
2、毒性腹瀉:傳染性胃腸炎、流行性腹瀉、輪狀病毒、豬偽狂犬病毒。
3、寄生蟲性腹瀉:蛔蟲、球蟲、鞭蟲、結腸小袋纖毛蟲。
4、非感染因素:溫度、低血糖(飢餓性腹瀉)、日糧抗原過敏性腹瀉(大豆過敏)、非病原性白痢(缺鐵性腹瀉,酶和胃酸不足性白痢)。
防治辦法需按照“一掃二衝三消四空欄”的消毒原則,堅持作好消毒和免疫工作,在母豬產前45和15天作好大腸桿菌的免疫,產前30天作好傳染性胃腸炎和流行性腹瀉的免疫,在注射疫苗前後各10天新增0.5%的促免1號以消除免疫應激。做好保溫工作和加強飼養管理。
二、傳染性胃腸炎
豬傳染性胃腸炎是由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引起的一種高度接觸性腸道傳染病。可感染各種年齡的豬,5周齡以後的病豬,發病較輕,10日齡以內的豬具有極高的死亡率,是危害較大的一種豬傳染病。
因為這種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12月至次年4月為發病高峰。7日齡內一般不感染,以後感染增多。本病傳播迅速,常常數日內即可波及整個豬或一個地區的豬群。
本病應與仔豬黃痢、仔豬白痢、慢性仔豬副傷寒、流行性腹瀉、輪狀病毒病和仔豬紅痢進行鑑別診斷。
1、仔豬黃痢
沒有明顯的季節性,多發於3日齡內仔豬,症狀和病變與傳染性胃腸炎較相似,但在小腸內容物中易分離到致病性大腸桿菌。
2、仔豬白痢
多發於10~30日齡仔豬,糞便灰白色、白色或黃白色粥狀,肛門周圍有白色稀糞,從腸內容物中能分離出致病性大腸桿菌,抗菌素治療有一定的效果。
3、豬流行性腹瀉
本病與傳染性胃腸炎的區別點在於育成豬具有較高的發病率,流行性腹瀉熒光抗體檢查可確診。
4、豬輪狀病毒病
多發於3~8周齡的仔豬,症狀和病變與傳染性胃腸炎較相似,電鏡和免疫電鏡等容易診斷。
平時要加強飼養管理,使豬群體質良好,加強防疫工作,制定完善可行的獸醫衛生防疫制度,並嚴格執行,豬場做好與外界的隔離工作,禁止無關人員參觀和進入豬舍,禁止從疫區或汙染場引種或購進仔豬,病死豬要進行無害化處理。
三、豬肢蹄病
豬肢蹄病是指豬四肢和四蹄疾病的總稱,又稱跛行病,這種病是成為現代集約化養豬場淘汰種豬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導致這種疾病的原因有以下幾個:
1、營養因素:能量:豬日糧能量缺乏或過高,都會引發肢蹄病的發生。蛋白質:高蛋白質日糧結構,易引起豬的肢蹄病發生。維生素:尤其是維生素D必須滿足豬的需要,再就是生物素的缺乏,可造成母豬生物素缺乏症。後腿痙攣,蹄開裂,病蹄不能著地。再就是有些豬場飼料中新增黴菌毒素吸附劑,像矽酸鹽類的,導致礦物質、維生素大量流失,因此引起蹄裂,嚴重的導致感染。
2、管理因素
運動的影響規模化養殖豬場,為了提高飼料的利用率,採用限位欄、高床飼養,由於豬運動受到限制,致使肢蹄病發生增多。
對於肢蹄病的有效預防措施取決於對影響因素的正確判斷,然後改變飼養管理。
精心選育種豬不要忽視對四肢的選育,選擇四肢強壯,高矮、粗細適中,站立姿勢良好,無肢蹄病的公母豬作種用。
四、豬支原體肺炎
豬支原體性肺炎是由豬肺炎支原體引發的一種慢性肺炎,又稱豬地方流行性肺炎,病原體是經氣霧或與病豬的呼吸道分泌物直接接觸傳播的,其經母豬傳給仔豬使本病在豬群中持久存在,其嚴重程度常因管理水平、季節、通風條件、豬的密度以及其它環境因素改變而有很大差異。
感染初期,支原體聚集並粘連在支氣管、細支氣管以及氣管上皮細胞上;有人把這種現象稱為表面寄生。同時也出現支氣管附近淋巴組織增生,從而使肺泡之間的間隙增厚;這種增生的淋巴小結常常會壓迫支氣管,病情嚴重的豬就會出現喘氣現象。繼發其他細菌感染時,常引起肺和胸膜的纖維素性、化膿性病變,甚至出現明顯的環死灶。
豬肺炎支原防治措施,首先要加強飼養管理,儘可能自繁自養,自育及全進全出;保持舍內空氣新鮮,加強通風減少塵埃,人工清除幹糞降低舍內氨氣濃度,定期消毒,徹底消毒空舍等。必要時需要使用藥物防治,比如常用的抗生素有四環素類、泰樂菌素、林肯黴素、氯甲碸黴素、泰妙靈、螺旋黴素、奎諾酮類(恩諾沙星、諾氟沙星等),具體治療還要根據發病情況具體採取措施。
五、豬傳染性胸膜肺炎
豬傳染性胸膜肺炎是由胸膜肺炎放線桿菌引起豬的一種高度傳染性呼吸道疾病,又稱為豬接觸性傳染性胸膜肺炎。以急性出血性纖維素性胸膜肺炎和慢性纖維素性壞死性胸膜肺炎為特徵,急性型呈現高死亡率。
由於各種年齡、性別的豬都有易感性,其中6周齡至6月齡的豬較多發,但以3月齡仔豬最為易感。所以要注意不要飼養環境突然改變、豬群的轉移或混群、擁擠或長途運輸、通風不良、溼度過高、氣溫驟變等應激因素,均可引起本病發生或加速疾病傳播,使發病率和死亡率增加。
-
3 # 我總是忘記
冬季是豬疫病的多發和易發季節,長期困擾著生豬產業的發展,養殖戶應詳細瞭解冬季疫病的流行特點,深入分析發病原因,採取切實有效的防治措施,降低疫病風險,確保生豬產業效益。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冬季生豬常見病有哪些? 豬冬季常見病防治方法。
1、流行特點
多呈現混合感染。豬瘟、口蹄疫是冬季多發的疫病,一些生豬養殖場(戶)免疫程式不夠合理、科學,特別是個別養殖戶對免疫存在僥倖心理,致使生豬隱性帶毒,母豬出現垂直傳播,豬藍耳病和圓環病毒以及黴菌毒素嚴重影響免疫效果,多種病原侵入,造成以藍耳病、偽狂犬病、圓環病等病毒性疫病感染為主,繼發副嗜血桿菌病、鏈球菌病、弓形體病、附紅細胞體病等混合感染,病情更加複雜,診治更趨困難。
非典型性居多。隨著飼養管理水平的提高,生豬對疫病的抵抗能力逐步增強,這使得疫病的傳播方式發生了變化,加之病毒變異,豬流行病的趨勢逐漸轉向非典型,剖檢變化複雜,臨床症狀和病理變化不典型,疫病的症狀表現比較緩和,多為亞急性或慢性,對疫病診治增添了很大難度。
呼吸消化系統疫病增多。冬季,天氣寒冷,特別是北方與中部大部分地區的氣溫在O℃以下,加之豬舍設計、豬場管理水平等原因,多數豬場為了保持豬舍內溫度,豬舍門窗緊閉,造成空氣汙濁,許多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並侵入豬體引起疾病,以豬流感、中大豬偽狂犬病、支原體肺炎等呼吸道疾病多發,給仔豬和與育成豬造成很大損失。
2、原因分析
圈舍環境差。冬季為了增溫保暖,需要門窗關閉、降低通風強度,使豬舍長期處於相對封閉的環境,但通風不暢會導致舍內溼度過高以及CO、C02與可吸入顆粒物含量都大大增加。過多的有害物質會使豬群免疫力下降,呼吸道疫病發生機會增加,也會使已有疾病症狀加重。
病原性傳播。隨著病毒毒株的不斷變異,病原也發生了變化,由免疫抑制引發的病毒、細菌、原蟲等混合感染,其病原大多存在於圈舍、糞汙等處,且寒冷季節,豬舍內低溫高溼,豬抵抗力減弱,病原微生物繁殖增快,豬體內、圈舍、糞便等處病原菌較多,易發混合感染。
免疫接種缺失。目前,中國很多養殖戶對抗體監測作用重視不夠,部分養殖場沒有根據要求科學合理的進行免疫接種,疫苗的存放、運輸、使用等不夠規範嚴格,是導致免疫接種失敗的直接原因,沒有對生豬起到應有免疫作用。另外,藥物的濫用是導致免疫失敗的又一個關鍵因素,部分養殖戶免疫前後、免疫過程中,使用了抗生素以及抗病毒的藥物,這些都屬於免疫抑制性藥物,導致免疫接種失敗,但又沒有及時補針,導致生豬疫病的發生。
管理不科學。個別養殖戶在購買仔豬時,沒有進行嚴格的檢疫檢驗,導致仔豬將病原帶入,造成疫病的發生;另外,冬季氣溫逐步降低,豬為應對嚴寒,必然會加大采食量以增加機體代謝產熱來維持體溫,當豬場管理不到位,出現採食量有限、日糧影響不夠、環境刺激過度時,就會造成豬抵抗力降低,引發疾病,加之對病死豬處理不科學,導致病原的擴散和傳播。同時,母豬的情期受胎率在冬季最高,但很多養殖場冬季的管理技術及設施水平較低,應對寒冷能力差,使母豬能量儲備不夠,造成懷孕母豬早產、流產、產弱仔情況的發生
3、防治措施
強化養豬場的飼養管理。要選用優質的飼料原料,提供充足的營養成分,合理喂料,保證水源乾淨,儘量減少豬在營養方面產生的疾病;做好防寒準備工作,特別是母豬、仔豬舍的保暖,控制好溼度,認真檢查豬舍水管是否漏水,是否有進賊風的地方,利用中午溫度較高時段,開啟門窗通風,平時定時開關抽風機換氣,降低糞便產生的有害氣體濃度,換入新鮮空氣;豬舍地面要平整,不能有容易傷蹄的尖硬物,對於種豬,要經常、定時趕到運動場運動,增強四肢韌性和身體活力,使豬精神愉悅、情緒緩和。
強化疫病檢疫和防免。嚴格按照檢疫程式,定期開展檢疫,要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有疫病的要果斷處理。堅持自繁、自養、自育的原則,實行全進全出,同一棟豬舍的豬日齡相差不要超出2周,減輕病原在場區內的水平傳播;制定和完善防疫程式,並嚴格做好豬瘟、藍耳病、口蹄疫、偽狂犬病等重大烈性傳染病的免疫工作,同時要做好疫苗的購買、運輸、儲存、免疫記錄、抗體檢測等,對免疫後使用藥物及抗體檢測不達標的豬做好記錄,及時補針。
強化豬常發病預防。堅持定期消毒,透過消毒殺滅空氣中病原微生物,減少豬與病原微生物的接觸。消毒藥物要輪換使用。豬舍門前消毒池可用2%燒鹼溶液,舍內消毒可用百毒殺、季銨鹽類等,舍外環境、下水道、排汙溝可用3%燒鹼溶液,空舍消毒必須先清洗,再用福爾馬林燻蒸,最後用2%燒鹼溶液、過氧乙酸等消毒劑進行徹底消毒。制定合理有效的疾病預防和保健方案,在飼料中新增適當的藥物進行預防,如黃芪多糖、電解多維及酶製劑,提高豬群抵抗能力;如生豬呼吸道問題,建議選用氟苯尼考、泰妙菌素、替米考星等;消化道問題,建議選用阿莫西林、林可黴素等。
-
4 # 雪山頂上的蘭花草
冬季是豬發病的高峰季節,一但管理,預防不到位。經濟損失將不可估量。
第一次養豬,我記憶猶新,剛開始小豬下欄時前二個月大的很快,到第三個月就進入冬季,天氣慢慢的就冷了,由於自已是第一次養豬,經驗不足,技術不到位。主要是豬受涼引起,再加上主要的毛病象腹瀉,哮喘沒有打預防針,結果半個月之內,從一隻開始哮喘病起,傳染了一半,後來要不是趕快採起措施,幾乎是全欄的豬,都會傳染死亡。
到第二年小豬下欄時,特別是剛好趕上冬季,就接受教訓,先把冬季容易發的傳染病打好預防針。象哮喘。腹瀉等等。再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豬不能受涼,豬欄要定時通風,豬舍要乾淨,飲水也要衛生。
能夠這些措施防範做好了,基本上是可以了,就等著豬出欄數錢了。
-
5 # 豬場的小黑
相對於其他季節冬季主要豬場面臨挑戰:
第一,空氣乾燥,溼度低容易呼吸道疾病咋(豬舍有害氣體增加誘發疾病);
第二,溫度低豬隻容易感冒,誘發其他疾病;
第三,溫度低尤其是仔豬容易腹瀉;
第四,口蹄疫、流行性腹瀉、傳染性胃腸炎;
第五,過低溫度豬隻抵抗力會降低;
第六,其它等等
預防:
第一,做好保溫工作,略高於適宜溫度1-2℃;
第二,保持空氣新鮮,定期監測有害氣體;
第三,降溫之前做好口蹄疫、腹瀉等傳染病的預防;
第四,其它傳染病按程式預防,降低避免感染;
第五,保溫和空氣質量要保持平衡;
第六,定期新增預防性的化藥和中成藥預防疾病第七,其它措施
總之,小黑認為豬場冬季主要變化來自溫度降低後引起的豬隻應激,保溫是首要工作,然後按正常預防程式做好管理即可。
-
6 # 叫我阿雄吧
一、冬春之交話豬病
豬傳染病有不少在冬春季節發生,最長見的有豬瘟、仔豬副傷寒、喘氣病、豬流感、傳染性胃腸炎、仔豬黃白痢等。豬瘟、喘氣病、豬流感、傳染性胃腸炎等由病毒所致,只能用疫苗預防。副傷寒和黃白痢由細菌所致病,可用疫苗預防,也可藥物治療。
在上述豬病中,豬瘟、豬副傷寒死亡率最高,其次是豬黃白痢。豬流感、喘氣病、傳染性胃腸炎死亡率較低,但一旦侵害了豬群,豬生長髮育遲緩,有的還成為僵豬,遲遲不能出欄,使養豬效益下降。
豬病貴在預防。目前除流感和傳染性胃腸炎外,其餘各病都有預防用疫苗。豬瘟疫苗預防期限為一年,副傷寒疫苗為6個月,喘氣病為8個月;預防仔豬黃白痢的雙價苗效果也不錯。仔豬副傷寒侵害2月齡-4月齡的仔豬,一個月齡以內5個月齡以上的豬很少發病。
春節前後將進入豬瘟發病高峰期,養豬戶要儘快到當地獸醫注射豬瘟疫苗。為預防仔豬黃白痢,母豬在產前20天左右要注射大腸桿菌雙價苗。
除按時注射各種疫苗預防豬病外,另一個重要措施就是搞好圈舍衛生,加強飼養管理,提高豬的抗病能力。豬圈內勤換勤墊,圈舍周圍常用草木灰水、石灰水、火鹼水等消毒。
飼料要多樣化,常喂些胡蘿蔔、白蘿蔔等青綠多汁飼料。平常做好豬舍保暖,有條件的還可罩上塑膠暖棚等。
關於在以上我的精彩的分享是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與看法,都是我個人的想法與觀點,在這裡同時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於分享能夠幫助到大家。
-
7 # 發財馬
前言:適逢冬季,外界環境溫度低,而圈舍大都密閉嚴實,裡外溫差大。豬群極易誘發呼吸道感染疾病及流感。尤其是呼吸道感染疾病(主要表現在副豬嗜血桿菌病、支原體肺炎、鏈球菌病、胸膜性肺炎等病),近年來其發病率或逐年上升,而且還給部分養豬場造成不小的死亡率,令這些豬場損失慘重。防重於治,讓我們一起重溫一下冬季豬隻呼吸道病預防有關事宜。
豬流感症狀保育豬:體溫升高40-42℃,發病急、傳染快、咳嗽、食慾不振、呼吸急促;患病豬出現眼結膜潮紅,鼻腔及眼等粘液分泌變多;有時或出現行動遲緩,糞幹尿黃等。如治療不當或出現繼發感染其它疾病的可能,嚴重的或出現死亡現象。母豬:患病的妊娠母豬往往容易出現早產或流產,更嚴重的繼發感染後會出現產仔死胎現象。豬流感的預防1.防寒保暖,合理通風換氣。
秋冬季節是流感的高發期,病毒活躍,建議預防熱冷應激。此時做好豬群防寒保暖,保證豬群充分休息是預防本病的有效手段。2.圈舍環境衛生與合理衛生消毒。
預防豬群流感應保持圈舍衛生乾淨,及時清理糞汙。做到圈舍明亮,杜絕陰暗潮溼。合理衛生消毒。一般1-2次/周,防止打破豬群免疫平衡,大多使用來蘇兒、碘酊、高錳酸鉀、燒鹼等。3.精細餵養,提供充足清潔的適宜飲水。
為了讓豬群吃好,健康繁育,飼料中加入適量荊防敗毒散或板青顆粒。為了讓豬群喝好,飲水中加入適量多維素、Vc或阿莫西林。4.減少圈舍飼養密度。
只有密度適宜,病毒才傳播的稍慢些。安裝設施齊全、擁有料線、全漏縫地板及溼簾等密度可放寬至0.8㎡/頭,一般的以1.0-1.2㎡/頭。
呼吸道感染疾病的症狀(以副豬嗜血桿菌病為例)病豬發熱、厭食、反應遲鈍、呼吸困難、咳嗽、痛疼、關節腫脹、跛行、顫抖、共濟失調、可視粘膜發紺、被毛粗亂及消瘦。
呼吸道感染疾病預防1.環境衛生與合理衛生消毒。
呼吸道感染疾病的一個重要病因之一就是環境應激造成。因此圈舍環境衛生上,應盡力保持乾淨衛生,及時清理地面糞汙,嚴禁水衝造成豬群應激。圈舍衛生消毒上,1-2次/周即可,一般常用生石灰、燒鹼、高錳酸鉀、過氧乙酸、碘酊、戊二醛等。防止消毒過度打破豬群免疫平衡。2.溫溼度適宜。
呼吸道感染疾病的另一個重要誘因是溫度突變應激造成。適逢冬季圈舍外邊溫度低,裡邊相對暖和些,此時如圈舍保暖措施做的不到位,圈舍如風洞時豬群發生呼吸道感染疾病的機率是沒商量的。一般圈舍的適宜溫度為16-22℃,溼度以60-70%為宜。3.合適的飼養密度與通風管理。
一般秋冬季情況下,圈舍都已封閉,圈舍豬隻飼養密度過大,加之豬群自身散熱、排氣及糞便發酵等影響,空氣難免汙濁,這時也是呼吸道感染疾病直接誘因之一。因些建議合理進行圈舍通風換氣,避免舍內氨氣濃度過高,保持圈舍空氣質量與溫溼度適宜。圈舍設施配套齊全(溼簾、全漏縫地板、大功率排氣扇、自動料線)的情況下,飼養密度可保持0.8-1.0㎡/頭,而一般的要控制在1.0-1.2㎡/頭。4.適時有效的保健。
豬場要做好藥物保健,避免一些細菌及病毒滋生繁殖,造成豬群感染,適時定期消除黴菌毒素(適量脫黴劑加葡萄糖)。適量配合新增季節性藥物,防重於治。一般以20%替來考星加多西環素、黃芪多糖、阿莫西林及麻杏石甘散。5.合理有效的免疫。
做好季節性特定豬病的疫苗免疫接種。掌握合理免疫方式及劑量。諸如偽狂犬+喘氣苗(仔豬出生後1天內噴鼻1頭份)、支原體+鏈球菌苗(仔豬生後7天內肌注1頭份)、藍耳+圓環苗(仔豬生後14天內肌注1頭份)。6.精細的飼料餵養。
飼料選用營養全面、適口性好易消化吸收的,且保持飼餵飼料原料新鮮無黴變。飼料精細飼餵,勤喂少添,定時定量為宜。諸如飼餵乳豬濃縮料或12%保育料(玉米、豆粕等原料建議細粉)。加強豬隻腸道護養,飼料中適宜新增益生素、微生態、複合酶、酸化劑或乾酵母,同時可搭配葡萄糖、白糖。小結:豬群冬季呼吸道感染疾病機率可能性大,有時管理上稍有疏忽便會中招。但養豬貴在日常精細餵養與免疫保健,只有不心存僥倖,盡力做好每一個階段豬隻的管理護養工作,才能讓其遠離呼吸道疾病襲擾。您說呢?2019-11-08
回覆列表
豬冬季常見病防治方法
一、冬春之交話豬病
豬傳染病有不少在冬春季節發生,最長見的有豬瘟、仔豬副傷寒、喘氣病、豬流感、傳染性胃腸炎、仔豬黃白痢等。豬瘟、喘氣病、豬流感、傳染性胃腸炎等由病毒所致,只能用疫苗預防。副傷寒和黃白痢由細菌所致病,可用疫苗預防,也可藥物治療。
在上述豬病中,豬瘟、豬副傷寒死亡率最高,其次是豬黃白痢。豬流感、喘氣病、傳染性胃腸炎死亡率較低,但一旦侵害了豬群,豬生長髮育遲緩,有的還成為僵豬,遲遲不能出欄,使養豬效益下降。
豬病貴在預防。目前除流感和傳染性胃腸炎外,其餘各病都有預防用疫苗。豬瘟疫苗預防期限為一年,副傷寒疫苗為6個月,喘氣病為8個月;預防仔豬黃白痢的雙價苗效果也不錯。仔豬副傷寒侵害2月齡-4月齡的仔豬,一個月齡以內5個月齡以上的豬很少發病。
春節前後將進入豬瘟發病高峰期,養豬戶要儘快到當地獸醫注射豬瘟疫苗。為預防仔豬黃白痢,母豬在產前20天左右要注射大腸桿菌雙價苗。
除按時注射各種疫苗預防豬病外,另一個重要措施就是搞好圈舍衛生,加強飼養管理,提高豬的抗病能力。豬圈內勤換勤墊,圈舍周圍常用草木灰水、石灰水、火鹼水等消毒。飼料要多樣化,常喂些胡蘿蔔、白蘿蔔等青綠多汁飼料。平常做好豬舍保暖,有條件的還可罩上塑膠暖棚等。
二、豬春瀉病的鑑別與防治
豬春瀉病是春季多發病、常見病,主要症狀表現為拉稀,系多種病因引起,只有正確鑑別才能對症下藥,提高療效。
1、傳染性胃腸炎
系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腸道傳染病。其特點是,病豬出現水樣腹瀉、嘔吐和脫水,一旦有豬發病,會在豬群中迅速傳染。該病的治療原則主要是補充體液,防止脫水和繼發感染,常用安維糖靜脈注射或補液鹽內服,同時使用氯黴素或磺胺脒等抗菌素對症治療。
2、輪狀病毒病
由豬輪狀病毒引起的急性腸道傳染病,冬春多發,且只發生於2月齡以內的仔豬。病狀為仔豬厭食、嘔吐、下痢,發病後應立即停止哺乳,內服葡萄糖鹽水、複方葡萄糖溶液,有較好療效。
3、仔豬黃痢
又稱早發性大腸桿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腸桿菌引起的一種初生仔豬急性致死性傳染病。以排黃色稀糞為特徵,多發於7日齡以內的仔豬,發病率和死亡率均高,少有嘔吐。病程較急,發病後一般都來不及治療就死亡。若發現有1只仔豬感染,應立即對全群進行預防性治療,一般內服慶大黴素、卡那黴素、氯黴素、磺胺脒等抗菌素或調痢生、乳康生、乳酶生等微生物活菌製劑,可迅速控制傳染,效果較好。
4、仔豬白痢
又稱遲發性大腸桿菌病,多發於10-30日齡的仔豬,呈地方性流行。此病以排白色糊狀稀糞為特徵,發病季節不明顯,病死率也不高,但不及時治療易成僵豬。用磺胺脒、土黴素、強力黴素、氟呱酸、痢特靈、白痢散等藥物治療,有良效。
5、仔豬紅痢又稱豬梭菌性腸炎
由c型或a型魏氏梭菌引起,是3日齡內新生仔豬的一種腸道傳染病(一週以上的豬很少發病),偶有嘔吐,排紅色粘糞。一般來不及治療即死亡。預防是控制該病發生的關鍵措施,一方面要加強飼養管理,保持圈舍衛生,減少感染機會;另一方面,可在仔豬初生3日齡內按每公斤體重每次內服青黴素或鏈黴素8萬單位,每天2次,有良好預防效果。
6、仔豬副傷寒
由沙門氏桿菌引起的仔豬傳染病,主要侵害2-4日齡豬,無明顯季節性。急性型初期便秘,後下痢,拉惡臭血便,腹下、耳下、四肢末端、嘴尖、尾尖等身體遠端面板呈紅色,後期變為青紫色,體溫升高。慢性者便秘與下痢交替進行,糞便呈灰色、淡黃或暗綠色,面板上有溼疹。青黴素、鏈黴素、紅黴素、土黴素等對該病無效,慶大黴素、卡那黴素、氯黴素等,有一定治療效果。
7、豬痢疾
由豬痢疾螺旋體引起的腸道傳染病,多發於架子豬,仔豬和成年豬發病少,傳播緩慢,流行期長,發病率高,死亡率低,可長期危害豬群。病豬排出混有多量粘液及血液的糞便,常呈膠凍狀。本病藥物治療效果良好,但停藥後易復發,較難根治。可選用痢菌淨、黃連素、痢特靈、桿菌肽、喹乙醇、四環素等藥物治療,若發現療效欠佳時應儘快調換藥物。
三、冬春豬黴形體肺炎的防治
冬春季節,是豬黴形體肺炎的多發病季節。而豬黴形體肺炎,是豬的一種接觸性呼吸道傳染病。其症狀為:潛伏期一般為11-16天左右,最長的可達一月以上。此病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急性型以仔豬、懷孕和哺乳母豬多見。突然發病時可出現頭下垂、精神不振,呼吸每分鐘60-100次,張口喘氣,併發出哮喘聲,咳嗽少而低沉,粘膜發紫,體溫變化不大,死亡率較高,病程7-10天。慢性型都是由急性轉為慢性、發病初期為短而少的乾咳,久之可變為連續痙攣性咳嗽,尤其以早晚和運動以及進食後或氣溫驟變時最為常見。病程可拖至2-3個月甚至半年,雖然死亡率不高,但其生長髮育緩慢。此外,還有隱性型,即全身無明顯變化。
防治:肌肉注射豬喘平,每日2-4萬單位/公斤,連續5天為一療程。鹽酸土黴素1至1.5克,一次肌注,7天為一療程。氫富馬酸鹽肌注,每日一次,劑量為11毫克/公斤,連
用5天,1克枝原淨粉劑溶於4.5公斤飲水中,讓豬自由採食,一般連服7天,有較好的療效。
四、早春須防豬流感
豬流感多發生於冬春兩季,春季多在早春,呈地方性流行。該病發病率高,潛伏期2-7天,病程一週左右。如果在發病期管理不當,則易發生支氣管炎、肺炎、胸膜炎等,增加豬的病死率,故應重視對此病的防治。 症狀:豬突然發熱,精神不振,食慾減退或不食,常橫臥在一起,不願活動,呼吸困難,激烈咳嗽,眼鼻流出粘液。
預防:
1、鋪墊和勤換乾草,並定期用5%的燒鹼對豬舍消毒。
2、密切注意天氣變化,一旦降溫,及時取暖保溫。
3、防止易感豬對感染的動物接觸。人發生a型流感時,也不能與豬接觸。
4、用豬流感佐劑滅活苗對豬連續接種兩次,免疫期可達8個月。
治療:
1、對本病無特殊藥物,只有採用地症治療的藥物來減輕病情,避免繼發感染的發生。可試用複方嗎啉片或複方金剛烷片及板蘭根沖劑,用量可根據豬的體重和藥品的含量確定。
2、服用抗生素或磺胺類藥物,以防細菌感染。
3、對病重豬可合用青黴素和鏈黴素,另加病毒靈,同時肌注,每天2次,連用5天。
4、在飼料中新增抗生素和抗菌素,比例為0.2%,能使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五、冬春季謹防仔豬水腫病
仔豬水腫病是由致病性大腸桿菌引起的斷乳後仔豬的一種腸毒血癥。此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尤以冬春季節多發,流行較廣泛,致死率高達80%以上,給養豬戶造成很大的損失。
仔豬水腫病主要發生於斷乳仔豬,尤以斷奶後5-15天的生長快、膘情好的仔豬發病最常見。主要因斷奶後飼料突然改變,引起腸道微生物群的變化。此外,生活環境和氣候的變化,飼料中單純缺乏維生素和礦物質元素等也都是致病因素。
病徵:發病突然,爆發初期,常見不到臨床症狀病畜就突然死亡。發病稍慢的,早期表現為精神沉鬱、不食、眼瞼、頭部、頸部和肛門等部位水腫,有時全身水腫,指壓留痕。病初有神經症狀,表現為興奮、轉圈、心跳增快、震顫、共濟失調、叫聲嘶啞。後期發生後肢麻痺。急性病例4-5小時死亡,多數在1-2天內死亡。年齡稍大的豬,病程可長達5-7天。
防治:補飼含硒和抗菌素的新增劑,給斷奶仔豬喂大蒜,斷奶時適當減少飼餵量,一週後再新增足量等,均有預防效果。
回答不好,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