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羅馬帝國時期與凱爾特人、斯拉夫人一起被羅馬人並稱為歐洲的三大蠻族。
11
回覆列表
  • 1 # 永亨辦公傢俱

    跟我們華夏政權將中原以外之地稱為“蠻夷之地”一樣,作為歐洲文明主體的羅馬帝國,也是將自己實際控制疆域之外的土地稱為“蠻荒之地”,上面居住的人叫“野蠻人”。

    公元2世紀左右,被羅馬人稱為“野蠻人”的種族,大致為今天我們認知中的日耳曼人族群。這個族群為了能夠獲得更多的生存空間,對於文明富足的羅馬帝國可謂是“垂涎三尺”。

    但礙於那時的羅馬帝國正處鼎盛時期,日耳曼部落不敢過多的放肆,更多的是以臣服的姿態換取羅馬人的貿易。直到395年,末代“大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決定將羅馬疆域一分為二。

    狄奧多西一世死前,為了防止自己死後像君士坦丁大帝去世時一樣,羅馬帝國立馬陷入長期的內戰之中。他想出了一個自認為完美公平的權力再分配方式,幼子霍諾里烏斯以羅馬為首都建立西羅馬帝國,長子阿卡迪烏斯在君士坦丁堡立東羅馬帝國。

    然而雖然狄奧多西一世的兒子們在其死後沒有爆發規模的內戰,但將羅馬一分為二的舉動極大削弱了原本羅馬帝國統治區的文明體力量,一個拳頭變2個“半拳頭”舉動的直接結果,即為給北方的日耳曼人做了嫁衣。

    405年冬,東日耳曼人中“西哥特人”首領阿拉里克聯合匈人發起了對西羅馬帝國最激烈的衝擊,在萊茵河地區將嚴陣以待的西羅馬帝國軍團“完美擊潰”,日耳曼人得以長驅直入今法國、比利時地區。

    而就在西羅馬帝國被揍的分不清方向的同時,其駐紮在今英國的軍隊於407年造反了!宣佈跟義大利的西羅馬帝國劃清界限。由於今法國地區已被西哥特人佔據,那時西羅馬帝國對這次“叛亂”可謂鞭長莫及、

    但所謂的“帝國尊嚴”又必須要維護,因而西羅馬帝國皇帝霍諾里烏斯“病急亂投醫”了一把,他用金幣僱傭西哥特人去幫自己平亂。但很快霍諾里烏斯就後悔了,他覺得叫“野蠻人”幫忙打架有失身份,於是立馬叫停了計劃。

    而這被日耳曼人認為是“欺詐”,於是在407年—410年期間日耳曼人3次兵臨羅馬,最後一次還將羅馬城徹底洗劫一空。從此西羅馬帝國淪為西歐“野蠻人”的盤中餐——想吃就吃。

    再後來到455年,北非日耳曼人中的“汪達爾人”再一次將羅馬城給搶了,476年西羅馬帝國皇帝羅慕路斯·奧古斯都,乾脆直接被“野蠻人”奧多亞克罷免了。

    至此西羅馬帝國徹底淪陷,原西羅馬帝國的西歐疆域淪為了日耳曼人的“新天地”,與此同時日耳曼人不再奉行搶完就跑的戰略,他們向羅馬人學會了怎樣建立國家,因而也就有了我們熟悉的法蘭克王國、西哥特王國。

    歐洲也開始了屬於“日耳曼人”的篇章,輝煌的羅馬篇章在戰爭的“吶喊聲”中翻頁了!

  • 2 # 當狗容易做人難

    隨著持續數百年的大擴張,羅馬人建立起了地跨歐亞非三洲的龐大帝國,以當時的國力羅馬帝國已經難以繼續佔領管理更多的土地。面對北方蠻族的不斷侵擾,在公元2世紀初,羅馬帝國修築起了分佈在從英國、德國至黑海、紅海,經北非至大西洋的廣闊地區的長城體系。依靠精銳的羅馬軍團和雄偉的長城防禦體系,羅馬帝國基本排除了北方蠻族對自己的威脅,可惜在堅固的堡壘也會被從內部攻破。

    羅馬帝國的疆域過於廣大,通訊和交通成為最大的困難,單單依靠一位在羅馬的皇帝根本難以管理,因此不得不在各地派駐總督掌管軍政大權。在初期羅馬皇權強盛還好,但後來每次羅馬皇帝的更替都伴隨著陰謀、暗殺、血腥殺戮,使得羅馬越來越難以壓服各地的總督,到了最後就是帝國事實上的分裂,誰的軍隊最強大誰就能廢立皇帝,內戰不斷。

    在當時有意爭奪皇位的人都必須快速擴充自己的軍隊,而人口眾多、招募成本廉價的日耳曼人就成了最好的兵源。為了快速形成戰鬥力,很多日耳曼人是整個部落被羅馬軍隊直接吸納,沒進行任何訓練、整編就直接投入戰鬥,使得這些蠻族部隊並不服從羅馬人,而是聽從他們自己的部落首領。這就形成了一個很尷尬的局面,日耳曼人只是為了利益幫羅馬人作戰,一旦有更大的利益就會背叛。可惜羅馬帝國內戰不斷,精銳羅馬軍團都消耗在皇位爭奪戰中了,不論是誰當皇帝都不得不越來越倚重日耳曼僱傭軍,到了公元400年,羅馬的軍隊將近一半是日耳曼的僱傭兵。

    曾經阻擋蠻族的宏偉城牆失去了價值,日耳曼人被羅馬人自己帶進了長城以內,日耳曼的部落遷移到高盧、巴爾幹半島、甚至義大利本土。隨著日耳曼人勢力不斷在羅馬境內壯大,以及羅馬軍隊的不斷衰弱,日耳曼人不在滿足於受僱傭獲得的利益,而是直接縱兵劫掠羅馬治下的城市、勒索贖金。

    公元410年日耳曼的西哥特人在領袖阿拉里克率領下攻破羅馬城,從此西羅馬帝國皇帝成為蠻族手中的傀儡。公元476年,羅馬僱傭兵領袖日耳曼人奧多亞克殺死西羅馬最後一個皇帝羅慕路斯·奧古斯都,西羅馬帝國滅亡。儘管部分蠻族領袖想要繼承羅馬文明的生活,可惜瘋狂的劫掠殺戮已經毀滅了一切,從此大部份的歐洲地區都退回到落後和野蠻的黑暗時代。

  • 3 # 阿輝看歷史

    大家知道,德華人的主要民族是日耳曼人(當然現在伊斯蘭教徒比例逐年遞增)。日耳曼是一個聽起來就讓人熱血沸騰的種族名,德國足球被稱為“日耳曼戰車”。大家說起日耳曼人,想到的就是金髮碧眼的帥哥美女,還有二戰大片中軍服筆挺、臉孔稜角分明、富有軍人氣質的角色。那麼,日耳曼人到底是怎樣的一個存在呢?阿輝就來為大家聊聊。

    最早發生在距今天將近一萬年前,咱們中國的炎黃二帝還沒出世的時候,那會兒在俄羅斯南部,歐洲亞洲交界處的烏拉爾山一帶,居住著一群金髮碧眼的彪形大漢。現代西方學者稱他們為“雅利安人”。他們主要以遊牧為生。

    過了幾千年,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生產力進步,猛獸什麼的都奈何不了人類,於是意外死亡率下降,人口繁衍得越來越多,雅利安人的牧場和水源不夠用了。

    樹挪死,人挪活,他們開始走出南俄,走向世界。這群金髮野人仗著塊頭大,很喜歡打仗,一撥一撥的往外遷移。每到一地,就先跟當地的部落擺開了打一仗。有時候直接就把人家給滅了,鳩佔鵲巢。也有時候,和當地的民族融合,共同發展。

    在一千多年裡,雅利安人從東歐出發,走遍了大半個世界。其中一支向南翻過高加索山,到了今天土耳其的小亞細亞地區,與當地土著融合,建立了許多古國。另一支經巴爾幹半島向西進入希臘,建立了後來的古希臘文明。

    同時,向東面發展的一支雅利安人進入中東地區,建立了古代波斯等國家。還有一支則進入印度,征服了黑面板的當地人,與當地文明融合,成為印度的統治階級和高貴種姓。

    今天的伊朗這個詞,其實就是雅利安的變音。而我們通常將歐洲、印度的白人稱為“印歐人”,其實也就是雅利安人的覆蓋範圍。

    另有大批雅利安人,向西邊挺進。他們沿著多瑙河一直走到今天的德國一帶,然後分道揚鑣:有一群向西,走到今天的西歐法國、英國一帶停下來,被叫做“凱爾特人”。有一群向南,走到今天的義大利一帶,被叫做“拉丁人”。

    還有一群向北,到達今天歐洲北部瑞典、丹麥一帶。

    這最北邊的一群,他們的名字,被叫做“日耳曼人”。

    這是發生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事兒。

    所以,從西方歷史的角度來看,“雅利安人”是當代許多西方人種的祖先。經過數千年的繁衍、雜居,古代雅利安人的血脈早已同許多其他民族的融合在一起。日耳曼人只是其中的一支。

    而在數千年後,希特勒鼓吹日耳曼民族是“最純淨的雅利安人”,因而是“高貴的”,這只是不懂歷史,一廂情願的意淫罷了。

    而且,說來諷刺的是,希特勒鼓吹日耳曼人高貴的同時,認為英、法等西歐國家也較為高貴,而斯拉夫人則是低賤的。他甚至還曾試圖跑到喜馬拉雅山來尋找“純種雅利安人”,因為雅利安人的一支曾經到達印度。可是,真正雅利安人的發源地,卻是他鄙視的俄羅斯。而且據現代人類學家研究,希特勒醉心的“金髮碧眼”外貌特徵,也是在俄羅斯人中更為常見

  • 4 # 史海泛讀

    觀點

    與其說是“野蠻”的日耳曼人將“文明”的歐洲征服,倒不如說是“野蠻”的日耳曼人被歐洲“文明”化的過程,而日耳曼人“文明”化的過程,其實從本質上看就是日耳曼人被“基督教”化的過程。在這點上與中國古代少數民族入侵中原,最後被漢文化同化的過程倒有相似之處。

    歷史背景——羅馬帝國的餘暉公元393年,羅馬帝國分裂前最後一位皇帝狄奧多西一世頒佈了“薩洛尼卡敕令”俗稱基督教國教敕令,正式宣佈基督教為羅馬帝國唯一的國教,並進一步確認以《尼西亞信經》所確立的基督教教派為正統基督教,而將阿里烏斯派基督教判定為異端。從此基督教在羅馬帝國全境有了正式的地位,基督教文化與羅馬文明深度融合,逐漸成為了帝國的主流文化,成為了“文明”的象徵。

    ▲羅馬帝國分裂前最後一位統治羅馬帝國全境的皇帝——狄奧多西一世

    公元410年,東日耳曼人的一支——哥特人,在其領導者阿拉里克的帶領下,於8月攻破了羅馬帝國的首都羅馬城,這座羅馬人引以為傲的都城,八百年來第一次被異族攻破,並遭到了瘋狂的洗劫。同時伴隨著蠻族不斷的遷移進入羅馬帝國的境內,並在帝國境內定居下來後,也開始接觸到了基督教,這種迥異於自己民族原始宗教的新宗教,日耳曼人開始了自己的基督教化程序,也開始了自己“文明化”的過程。早期日耳曼人的宗教信仰

    日耳曼人早期的宗教應當是屬於叢林崇拜和部落守護神的崇拜,也沒有為這些神靈設定神像和雕塑,古羅馬歷史學家塔西佗在其著作《日耳曼尼亞志》中有過明確的描述:

    “把諸神圍在城垣之中獲將諸神塑成人的形象都是褻瀆神明的行為”

    所以至少從一些基本的宗教觀念來看,日耳曼蠻族所信仰原始宗教與基督教有些許相似之處,也是其日後被基督教所同化的一個重要因素之一。

    ▲古羅馬歷史學家塔西佗

    日耳曼蠻族“文明化”的歷程——武力與宗教的征服

    (一)東日耳曼人的基督教化——哥特人的“文明化”

    公元4世紀以後,隨著東日耳曼部族不斷地遷入羅馬帝國境內,有一些日耳曼人漸漸得開始了對基督教的瞭解,並且有一部分人也接受了基督教信仰。這些最早接觸基督教的日耳曼人漸漸地成為了基督教堅定的支持者和擁護者,最先接受基督教的是西哥特人,隨後東哥特人、汪達爾人、倫巴第人也陸續接受了基督教。教徒中也不斷得湧現出了許多傳教士,為傳播基督教盡心盡力,進一步促進了日耳曼人的基督教化。如被稱為“哥特人使徒”的烏斐拉,在公元341年被任命為哥特人主教後不斷得在哥特人中間進行傳教,加速了哥特人的“文明化”。不過由於其所傳播的基督教是被教廷斥之為“異端”的阿里烏斯派,在當時任不能被羅馬帝國視為“文明”的民族。

    ▲哥特人對羅馬的進軍路線,建立東西哥特王國

    (二)西日耳曼人的基督教化——法蘭克人的“文明化”

    法蘭克人屬於日耳曼人的一支,在公元五世紀的民族遷徙中,法蘭克人進入了羅馬帝國西部領土的高盧地區。公元486年,法蘭克人領袖克洛維領導法蘭克人在蘇瓦松戰役中擊敗了羅馬帝國的高盧總督西阿格里烏斯的軍隊,在北高盧地區建立了法蘭克王國。公元496年,克洛維正式接受了蘭斯主教雷米吉烏斯的洗禮,正式皈依了基督教,因為法蘭克人皈依的是“三位一體”的正統基督教,所以也成為了日耳曼族群眾最早皈依正統基督教的族群,被羅馬帝國視為真正“文明化”的日耳曼人。公元507年,克洛維以征討異端——阿里烏斯派為名,發動了對西哥特王國的戰爭,驅逐了西哥特王國在高盧的勢力,打擊了阿里烏斯派。公元534年,在克洛維去世的23年後,法蘭克人征服了勃艮第王國,徹底征服了整個高盧地區,透過打擊阿里烏斯派來擴張正統基督教的勢力範圍,實現了高盧地區的統一。到了公元8世紀,在法蘭克國王查理曼對外擴張時期,透過武力強迫被征服地區的人民皈依正統基督教,使基督教在日耳曼民族進一步擴張開來。到了公元8世紀末期,伴隨著武力的征服,西日耳曼人的基督教化徹底完成,在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日耳曼人正式繼承了羅馬帝國的衣缽,變成了羅馬文明的主體,也為日後的“神聖羅馬帝國”奠定了基礎。

    公元五世紀末,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日耳曼人建立的國家

    (三)北日耳曼人的基督教化——維京人的“文明化”

    公元8世紀末,在查理曼大帝去世後,伴隨著兇猛的維京的對西歐的襲擊和對財富的掠奪,一部分維京人開始接觸到基督教,到了9世紀,已經有相當一部分北日耳曼人接受了基督教的洗禮,放棄了自己對“奧丁”原始的宗教神靈的信仰,成為基督徒。這中間開始有傳教士前往北歐進行傳教。公元826年,被譽為“北歐使徒”的法蘭克人安斯加跟隨皈依了基督教的丹麥國王哈拉爾到丹麥傳教,其在丹麥和瑞典的傳教40年,大大加快了北日耳曼的基督教化。公元965年,丹麥國王“藍芽王”哈拉爾為了將國內的人民意志統一起來,宣佈上帝是唯一的神,正式皈依基督教。隨後瑞典和挪威也先後皈依了基督教,至此北歐維京人的基督教化基本完成,野蠻的維京人也文明化了。

    ▲北日耳曼人——維京海盜

    結語

    從公元4世紀羅馬帝國皇帝君士但丁一世正式接納基督教開始,基督教文化便逐漸變成了歐洲文明的主流文化。隨著北方日耳曼蠻族的入侵導致了西羅馬帝國的滅亡,表面看似蠻族征服了歐洲,但是作為羅馬文明精神寄託的基督教文化卻不斷地同化了日耳曼蠻族的入侵者,在精神文化上反向征服了日耳曼蠻族,所以與其說是“野蠻”的日耳曼人征服了“文明”的歐洲,倒不如說是“野蠻”的日耳曼人融入了歐洲的基督教文明。

  • 5 # 有魔氣歷史

    當古羅馬帝國由於社會結構變化導致貧富懸殊、制度僵化,並且疆域內部地緣板塊離心力加重之後,盤踞於北部日耳曼尼亞地區的“野蠻人”的機會也就來了。下面我們詳細梳理一下日耳曼人的“逆襲”之路。

      日耳曼人是發源於歐洲的重要族群,涵蓋了如今西歐、北歐、北美等眾多發達地區,其中尤其以英格蘭人、維京人和德意志人最具代表性。他們不僅率先開展工業革命,同時亦成為近代數百年以來世界秩序的建立者和受益人。

      然而在羅馬帝國時期,日耳曼人卻與凱爾特人、斯拉夫人一起被並稱為歐洲三大蠻族。那麼日耳曼人又是如何從茹毛飲血的古羅馬時期,一步步發展壯大,並逐漸成為現今歐洲乃至整個西方世界最具代表性民族的呢?

    族群由來:古印歐人的北歐分支

      實際上,不論是代表歐洲古典文明的希臘人、拉丁人,還是歐洲三大蠻族,他們均發源於烏拉爾河——多瑙河下游的“南俄草原”(環繞裡海北岸地區)。由於他們除了擁有共同的種族特徵以外,還同屬於印歐語系,故而其先祖又被稱作為“古印歐人”。之所以叫做“印歐語系”,是因為這些操著類似口音的古印歐人後裔在西遷歐洲的同時,亦曾有分支為米底人、波斯人和雅利安人南遷到伊朗高原及印度次大陸地區。

      不同於南遷分支,在原始印歐人向歐洲方向擴張的路途中,地形更加複雜。溫和溼潤的歐洲中南部被阿爾卑斯山脈、喀爾巴阡山脈等眾多山地阻隔,平原亦大多森林密佈(大西洋水汽充沛)、道路難行。故而包括希臘人、凱爾特人等眾多古印歐人分支皆是沿著海岸線或河流遷徙。這其中希臘人沿黑海沿岸經過色雷斯平原抵達希臘半島、拉丁人從黑海沿岸穿過多瑙河中下游平原進入波河流域、凱爾特人亦是沿著多瑙河溯流而上直抵巴伐利亞高原。相較於他們,日耳曼人同斯拉夫人一樣,選擇從喀爾巴阡山脈北麓的德涅斯特河(即烏克蘭、摩爾多瓦兩國分割河流)進發,並最終抵達日德蘭半島。

      以日德蘭半島為根基,日耳曼人逐漸壯大,並向北歐和中歐其他區域繁衍遷徙。大約從公元前2世紀開始,伴隨著氣候驟降和海水侵襲(許多日耳曼部落喜好沿海而生,並跨海至北歐斯堪的納維亞半島),部分日耳曼部落開始南遷,並與羅馬發生碰撞。觸發了這場南遷移民潮的是居住在日德蘭半島的辛布里部落,他們連帶催動了可能源於半島北部的阿姆布昂人和易北河下游的條頓部落相繼加入了這支南遷的日耳曼大軍。

    叩邊羅馬:漫無目的的南遷之路

      其實早在日耳曼人南遷之前,古羅馬歷史學家塔西佗就已經知道凱爾特人稱萊茵河以東的民族為日耳曼人了。伴隨著辛布里、條頓以及阿姆布昂三個部落的行動,日耳曼人第一次正式出現在了歐洲文明的地緣版圖上,後來人們便將雙方的這次碰撞稱之為“辛布里戰爭”。彼時,與羅馬共和國毗鄰的蠻族主要還是凱爾特人,因此當日耳曼三部溯易北河而上、朝著阿爾卑斯山方向滲透之時,他們所遭遇的第一波抵抗便是位於波西米亞高地(大致相當於今天的捷克)的凱爾特人。

      不過,雖然都被羅馬人蔑稱為“蠻族”,但此時的凱爾特人畢竟受到文明輻射數百年了,已經成為兼具農耕、畜牧的半定居族群,戰鬥力大為衰減,早已不復當年圍困羅馬城(即“白鵝救羅馬”時期)的強悍了。加之日耳曼三部的這次南遷,根本就是為了覓食保命而來的,士氣和勇猛程度是凱爾特人也難以比擬的。公元前120年前後,日耳曼三部征服波西米亞以後,很快就進入了與之相鄰的奧地利,並在此處順多瑙河而下,直抵喀爾巴阡盆地(多瑙河中游平原)。

      熟悉歐洲地圖的朋友應該會很清楚,很顯然當日耳曼人來到喀爾巴阡盆地時,他們距離羅馬邊界就已經不遠了,更何況此處的凱爾特人部落早已成為古羅馬羈縻統治的緊密區域。秉承著安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的常識,羅馬人與日耳曼三部很快發生了交鋒。不過經過布匿戰爭、馬其頓戰爭,並將整個地中海囊括在內的羅馬共和國,此時的社會結構早已從農耕過渡到了商貿,這就導致農民兵源不足、貧富差距嚴重、戰鬥力水平下降。而他們的敵人恰恰是比凱爾特部落還要兇殘的日耳曼人,最終羅馬軍隊在諾里亞戰役中遭受重創。

      公元前109年,日耳曼人跨過巴伐利亞高原,抵達高盧地區。羅馬人再度與之交鋒,全軍覆沒。日耳曼三部的勝利,促使他們此後可以肆無忌憚的橫行於整個高盧地區,更為重要的是它讓原先臣服於羅馬的凱爾特人看到了羅馬軍隊的虛弱。兩年之後(前107年),正當日耳曼三部橫掃西歐之時,位於瑞士高原上的凱爾特人提古林尼部落南侵羅馬,並破天荒的取得了凱爾特人對羅馬人百餘年來的首次大勝。為了宣洩百年屈辱,凱爾特人迫使四千多羅馬戰俘從“軛門”(即三根標槍紮成的門洞)下面挨個鑽出,史稱“軛門受辱”。

      不過,相較於主動出擊羅馬腹地,但戰果有限的凱爾特人,戰鬥力更為強勁、作風更為野蠻的日耳曼人才是羅馬的戰場大敵。只是,辛布里人、條頓人和阿姆布昂人終究是為了生存才發起南遷的,他們在又一次重挫羅馬軍團(阿勞西奧戰役)之後,便選擇竄入外高盧境內,並不願意深入到羅馬腹地進行一次客場冒險,高盧地區的凱爾特族群已經足夠他們掠食的了。這種掠奪式的生存方式,本質上依然屬於遊牧生活的範疇,只不過日耳曼三部遊牧的物件是其他更為弱小的族群罷了。所以按照日耳曼人的想法,過了幾年他們才又一次返回羅馬邊界,意圖再進行一輪收割。

      只是恰在日耳曼三部巡掠高盧的時候,羅馬內部形勢發生了一次劇變。在遭受接連失敗之後,羅馬執政官馬略推行軍事改革,並取得北非朱古達戰爭的勝利。故而當日耳曼人再度來襲之際,馬略率領他所訓練的5萬羅馬新軍出現了。我們姑且不去詳談馬略軍改的實質和其背後的深層因素,只需要知道羅馬軍隊的戰鬥力和動員能力被重新啟用就好。當戰場塵埃落定,結果完全出乎日耳曼人的預料,條頓、阿姆布昂人幾乎全數被殲,另有相當多的婦孺(日耳曼三部是舉族遷徙的)被俘。沒過多久,辛布里人也在抵達阿爾卑斯山南麓的波河平原,於韋爾切利慘遭羅馬軍團屠戮。至此,辛布里戰爭結束。

    日耳曼尼亞與羅馬帝國邊界的形成

      經過辛布里戰爭以後,羅馬人開始將北部被日耳曼族群佔據的區域稱之為“日耳曼尼亞”,意為日耳曼人居住的地方。沒過幾十年,凱撒便開始率領羅馬軍團開啟了征服高盧的歷程,並將萊茵河作為高盧地區(也即羅馬疆域)與日耳曼尼亞的邊界線。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凱撒甚至跨越到了萊茵河以東附近的叢林中,以求達到對日耳曼部落的威懾效果。

      然而,以河流作為兩個族群邊界的做法並不符合地緣板塊的自然規律,畢竟相較於山脈的兩側,河流兩岸更容易相互交流(經商、通婚和戰爭)。所以當凱撒撤兵以後,眾多為了謀求生存的日耳曼部落開始不斷嘗試穿越萊茵河防線,畢竟相較於羅馬人的阻力,從日德蘭半島傳遞而來的地緣壓力更為強烈。在眾多日耳曼部落的競爭中,不斷有人潛入高盧地區,這迫使後來羅馬帝國不得不沿河修築一些分段的防禦工事,這一系列防禦工事後來又被稱作“日耳曼長城”。

      當然,不僅日耳曼人想要遷徙至萊茵河以西,之後的羅馬帝國同樣有兼併萊茵河東岸野心的皇帝。在奧古斯都和提庇留時期,羅馬軍隊不斷深入中歐叢林,佔領了大半個中歐。然而這些日耳曼部落大多並非真正屈服。最終條頓堡森林戰役爆發,羅馬帝國在其最強盛之時遭受慘敗,不得不停止了擴張行動,萊茵河防線的地位進一步加強。其實羅馬人在條頓堡森林戰役慘敗的原因恰恰是當年凱撒不願佔據萊茵河以西的理由,畢竟叢林密佈的環境不利於羅馬軍團的展開,反而對熟悉地形的日耳曼人更加有利。

    “三世紀危機”後的日耳曼羅馬

      條頓堡森林戰役之後,羅馬帝國不僅未能征服日耳曼尼亞,其自身卻逐漸出現一系列問題。其中最為突出的有兩點:其一是馬略募兵制改革以後,軍隊將領地位提升所帶來的武人亂政現象;其二則是伴隨著帝國內部的飽和發展,不同地緣板塊間的離心力日漸增強。最終羅馬帝國陷入了軍隊頻繁廢立皇帝、“四帝共治”以拱衛中樞的窘境。

      正當羅馬即將迎來新一輪歷史拐點的時候,亞洲草原遊牧民族匈人開始入侵歐洲,並裹挾了包括阿蘭人、日耳曼人在內的眾多族群衝擊羅馬邊疆。在此期間,日耳曼族群業已形成以哥特人、汪達爾人和勃艮第人為主的東日耳曼人;以丹麥人、瑞典人、挪威人為主的北日耳曼人。最終,眾多東日耳曼人以及部分西日耳曼部落紛紛內附羅馬,其中西哥特人(從哥特人分裂)佔據了伊比利亞半島、汪達爾人連同阿蘭人(非日耳曼族群)佔據了北非迦太基故地、東哥特人佔據了亞平寧半島(後被倫巴底人佔據)、法蘭克人則在萊茵河以西的高盧地區佔據絕對優勢。

      此時,羅馬帝國雖然分裂,並且對各地日耳曼將領的束縛力大為削弱,但卻依舊維持著西羅馬帝國形式上的完整。因而,這段時期的西羅馬又被稱作“日耳曼羅馬”。在“日耳曼羅馬”時期,眾多日耳曼部族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競爭,歐洲由此進入了以日耳曼族群為主的時代。

    中世紀歐洲:日耳曼人的天下

      進入中世紀以後,東日耳曼諸部中唯有西哥特王國留存了下來,東哥特王國和汪達爾王國則相繼被東羅馬滅亡,勃艮第人則被法蘭克人吸收。西日耳曼諸部的情況較為複雜,居住在易北河流域的眾多部落最終演化成為了巴伐利亞人(南德意志人);居住在北海沿岸,包括撒克遜人、盎格魯人、朱特人以及巴達維人則逐漸成為荷蘭人、英格蘭人的直系祖先;至於居住在萊茵河、威悉河等地的日耳曼部落則逐漸成為了黑森人和法蘭克人。當然,後來除了不列顛群島和伊比利亞半島以外,法蘭克人的疆域幾乎涵蓋了全部中西歐地區,但最終在日耳曼尼亞地區還是形成了以德意志為共同文化意識的德意志人。

      事實上,法蘭克帝國的分裂,其本質上可以看作是凱撒治下的高盧與日耳曼尼亞地區的又一次地緣劃分,畢竟後來西法蘭克與神聖羅馬帝國的疆域依舊是以萊茵河-洛林一帶為界線的,而這源於兩側日耳曼人對拉丁文化的認同程度。不僅如此,自從西日耳曼人內附羅馬以來,易北河以東及波西米亞地區便被西斯拉夫人佔據,法蘭克人崛起的歲月裡,日耳曼人開始東征並逐漸收復了這些地區。

      相較於東日耳曼人和西日耳曼人,北日耳曼人雖然未能在古羅馬文明崩潰的廢墟中獲益,卻依舊不能阻擋其在中世紀崛起的步伐。他們擅長海上冒險,喜歡掠奪其他歐洲國家,並從8世紀開始愈發變得有組織起來。這其中丹麥人甚至一度取得英格蘭地區的統治,建立了北海帝國。為了表達對這群擅長掠奪、殺戮的海上強盜的厭惡,芬蘭人稱之為“羅斯人”、東斯拉夫人稱之為“瓦良格人”、西歐的日耳曼同族們將其稱作“維京人”,他們留西歐的後裔則被稱之為“諾曼人”。

      鼎盛時期,這些維京人一方面在西歐(從北海到地中海)橫行肆虐,甚至佔據了西西里島之後充當了抵禦阿拉伯人入侵的歐洲南大門作用;另一方面則在東歐斯拉夫人的領地中經營著往返北歐(瓦良格人)和拜占庭(希臘人)之間的“瓦希商路”。甚至就連因這條商路貿易而崛起的東斯拉夫城邦諾夫哥羅德,後來在斯拉夫貴族的邀請下迎來了瓦良格人的領袖留裡克建立了俄國史上第一個王公政權(俄國史學界對此有異議)。

      至此,英國(盎格魯-撒克遜人/英格蘭人)、德國(巴伐利亞人、薩克森人/撒克遜人等重塑形成的德意志人)、法國(西法蘭克人)、西班牙(西哥特人),乃至義大利、荷蘭、奧地利甚至是俄羅斯等歐洲國家,均不同程度的儲存了日耳曼人的血緣、習俗或者影響。當中世紀的歐洲遭受阿拉伯人和奧斯曼人的入侵之時,以保護歐洲為名發起“十字軍東征”的也大多是法國、英格蘭和神聖羅馬帝國等日耳曼國家。大航海時代和工業化浪潮來臨之際,這些國家的影響力更進一步,憑藉對全球秩序(全球殖民體系、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維也納體系、凡爾賽體系、佈雷頓森林體系等)的塑造佔據著世界的話語權。

      綜上所述,日耳曼人源於南俄草原的古印歐人族群,後西遷至日德蘭半島以及北歐地區,並伴隨著生存環境的惡化開始不斷南遷。它們先後與羅馬發生了辛布里戰爭、條頓堡森林戰役,劃定了雙方的分界線。羅馬帝國分裂後,眾多日耳曼部落趁勢內附西羅馬,並在其倒塌的廢墟中建立起了一系列政權。步入中世紀以後,日耳曼人逐漸成為歐洲範圍內最具代表性的族群,併成為維護歐洲文明的形象。

      中世紀結束以後,日耳曼人的族群意識逐漸被各自國家認同所取代,英格蘭人、法蘭西人、德意志人成為更具辨識度的標籤,日耳曼人概念也隨之逐漸萎縮成為德意志地區(與日耳曼尼亞地區高度吻合)人群的自稱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文能安國,武可定邦的辛棄疾,為何卻成了大宋最為鬱悶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