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岐黃叟

    國破山河碎,北宋末代皇帝和南宋小朝廷的軟弱苟安,讓空懷一腔熱血的辛棄疾難得施展,還屢遭奸臣破害排擠,鬱悶是自然的。

    在宋代歷史中,類似際遇的至少還有三人,分別是:文天祥、陸游和岳飛。

  • 2 # 慕遠看歷史

    我是慕遠,我來解答這個問題。

    辛棄疾,是南宋時期著名的愛國詞人,主戰將領,但為何一生卻感到非常鬱悶呢,我們從他的作品可以感受一二。在他寫的《賀新郎·甚矣吾衰矣》中,有這麼一句,“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我們能夠感覺到他內心的苦悶,想要上陣殺敵,卻無力迴天,每天只能看著國家一天天衰敗,沒有人理會他的心情。他只能在他的作品中表達他的愛國情切,他的主戰鬥志,用一句話形容他就是“武能上馬安天下,文能提筆刻千秋”,但是就是這麼一位文武雙全的人才,一直得不到重用,他的心情能不苦悶嗎?

    一生主戰

    可以這麼說,從辛棄疾青年時期知道他死去,他都在主戰,絕不屈服。辛棄疾在金國出生,在金國長大,他深深體會過流落在其他國家的痛苦感覺,沒有什麼人尊重,甚至虐待你,他都記在心裡。公元1161年,辛棄疾響應農民耿京、李鐵槍等人組織的耿京起義,藉此機會他回到了南宋。回來之後,他將自己所學、所見整理編寫成了《美芹十論》、《九議》等,獻給當時的皇帝宋高宗趙構,在裡面詳細描述瞭如何備戰,如何防守的方法。

    回到宋朝後,他先後在江西、湖南、福建等地為守臣,在這期間也平定了茶商賴文政起義和鎮壓了多起盜匪事件。到了宋孝宗後期,南方多了很多盜賊,尤其是湖湘地區,有文獻記載“江西、湖南多盜,諸郡廂、禁軍單弱。乞令兩路帥司,各選配隸人置一軍,並以敢勇為名,以一千人為額。”,朝廷這次下定決心進行政治,就任命辛棄疾創立飛虎軍,鎮壓湖湘地區盜匪橫行的局面,史載“盜連起湖湘,棄疾悉討平之”,因此積累了豐富領軍和作戰經驗。

    雖然辛棄疾一直在領軍作戰,但是這些都不是他想要的,他想要率領士兵與金軍作戰,收復失地,洗刷國家的恥辱,而不是在地方上與盜匪小打小鬧,但是事與願違,當時朝堂上正值求和理念盛行,當政的主和派根本就不待見他,對辛棄疾多次彈劾,終於在四十一歲時,由於被人彈劾官職被罷,他和嫁人就住在隆興(今江西南昌)的帶湖莊園,被取名為“稼軒”,並以此自號“稼軒居士”。此後,辛棄疾起起落落,出山做官、再被彈劾,他的夠半生過的極為苦悶,但是他那顆主戰的熱血之心,從未冷卻。到了公元1203年,當時的主戰派主張北伐的韓侂冑重新起用主戰派人士,年已六十四歲的辛棄疾被任為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他再次變得熱血高漲。

    圖為韓侂冑

    英雄遲暮

    當辛棄疾到知鎮江府任職時,他自己登上北固亭,望著國家的大好河山,想想自己的報國無門的心情,留下了那首千古流傳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尤其是其中的“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最能表達他的心情,報國無門,人生無常。在他寫完這首詞後不久,就又被彈劾了,他被將為了朝散大夫、提舉衝佑觀,但是這次辛棄疾推辭不就職。到了1207年,朝廷又想起他了,就任命他為樞密都承旨,當時辛棄疾已經身染重病,無法就職,同一年秋天,這位一直心念國家,一生主戰的愛國詞人死去了,他在臨死前還在大呼“殺賊!殺賊!”。這麼一位可敬、愛國的詞人,將領,一生都沒有得到重用,在極度苦悶和悲憤中死去。

  • 3 # 青史如煙

    辛棄疾大家再熟悉不過,他是山東濟南人,出生的時候正是北宋滅亡、中國北方被金人佔領之際,他看到漢人在金人的統治下過著屈辱、痛苦的生活,少年時就立志掃除金兵,收復中原。

    “壯歲旌旗湧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燕兵夜娖銀胡騄,漢箭朝飛金僕姑” ——《鷓鴣天》

    21歲時,辛棄疾率領聚集的千餘人投奔了一直聲勢浩大的起義軍,起義軍的領頭人叫做耿京,耿京是辛棄疾的老鄉,十分賞識辛棄疾,經常委派他做一些重要的事情。有次,辛棄疾奉命去和臨安朝廷聯絡,企圖歸順朝廷一舉收復中原。在回來的時候他聽聞主帥耿京被軍中叛徒張安國殺害,義軍群龍無首,紛紛四散而逃。辛棄疾大怒,緊急召集部下備戰,著戰袍、胯戰馬,飛奔渡江,趁夜直奔金軍大營,於萬軍叢中活捉張安國,並把他交給南宋朝廷處置。辛棄疾年輕的時候就有如此氣魄和膽量,只要給他一個機會,他一定可以成為一名威震寰宇、戰功赫赫的名將。

    “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醉裡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清平樂·村居》

    辛棄疾歸順朝廷之後並沒有得到朝廷的重視,原因很簡單,辛棄疾是個“直男”,他一心想收復失地,給皇上寫了《美芹十論》、《九議》等力主抗戰的奏疏,而朝廷呢,皇帝偏安一隅,官員們慵懶無為,沒有人願意折騰。因此,辛棄疾只能做一些小官,後來被官員彈劾,直接被罷免,在家賦閒了十幾年,可喜的是這期間正是他寫作的高峰期,宋詞中又一顆明星冉冉升起。辛棄疾的詞作大多以豪放為主,多以國家、民族的現實問題入題,表達自己愛國的豪情和壯志難酬的悲憤,因此辛棄疾看起來更像一個憤青,不過他的詞中也不拘於此,《清平樂·村居》就是描述安逸的鄉村生活,給人以清新放鬆的感覺,當然,這份舒適這也是他賦閒在家最好的慰藉。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這首詞寫於辛棄疾六十六歲,當時南宋宰相韓侂冑重新將北伐提上議程,賦閒已久的辛棄疾又被提拔任命,但是他又憂慮韓侂冑北伐的具體方針,認為北伐應做好萬全準備,不該輕易冒進。但是朝廷對他的建議視而不見,作者來到北固亭,登高北望,心中萬千澎湃就寫下這首詞。詞中不僅表達了辛棄疾不能得到朝廷重視、自己報復難以實現的悲憤,更表達了自己不能親自上戰殺敵的嘆息,尤其最後一句“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更是催人淚下,不覺生出對一個老將由衷的敬佩之情。最後,韓侂冑北伐以徹底失敗而告終,作者人生中最後一絲實現夢想的機會也像氣泡般破滅。

    辛棄疾一生對國家沒有多大的功勞和貢獻,但他時刻不忘家國之痛,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熱情。而且“國家不幸詩家幸”,正因為家國大亂,正因為他賦閒在家,才能誕生出這麼多偉大的詩詞,辛棄疾這一生,官場失意萬分,詞場卻也詩意萬分!

  • 4 # 歷史小兵感悟未來

    辛棄疾,光看這個名字,歷史上還有一個與他隔空千年遙相呼應的人物——霍去病。

    “棄疾”與“去病”,為的都是漢家江山與華夏百姓不為蠻夷所染。

    然而,千年前的霍去病做到了馬踏匈奴,封狼居胥,揚我漢兒威名於塞外絕域,雖英年早逝,但足以含笑九泉。千年後的辛棄疾雖雄心壯志,也為其理想奮鬥終生,但卻無可奈何花落去,雖滿腔抱負卻無力施展,鬱鬱而終,空留下一篇篇詩詞為今人所嘆。

    網上有人調侃辛棄疾,“不會帶兵的書生不是一個好詩人”。

    這是辛棄疾的真實寫照,文武全才,碧血丹心。其一生的執著和堅持僅僅是簡單的四個字“江山北望”。

    書生亦有凌雲志,虎穴持劍擒國賊

    1140年,“靖康之變”已過去十餘年,北方大地已全面淪陷,胡塵四起,遍地羶腥。但各地軍民不甘為外族所治,揭竿而起者不可勝數。這一年,岳飛所領的北伐之軍打到了距開封一步之遙的朱仙鎮,奈何十二道催命金牌,江山北望終成空。同在這一年,金國治下的山東濟南,辛棄疾呱呱墜地。

    辛棄疾有一個好父親,其父辛贊雖為金國縣官,但心中從來未忘華夏正統,長期暗地裡從事抗金活動,從小便教育辛棄疾“紆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憤”,教授辛棄疾兵法,還帶辛棄疾檢視金國地理與軍情,留作他日恢復故土所用。

    辛棄疾從小就文采出眾,但他從來沒有為自己的文采自負,而是以諸葛亮、劉寄奴為自己的榜樣,以勵志抗金為目標。

    1161年,辛棄疾趁金國大將完顏亮攻宋失敗被殺之際,在金人後方毅然起義,聚集兩千餘人,加入耿京義軍,同時自己南下臨安與南宋聯絡。但就在自己返程之時,義軍中的叛徒張國安將耿京殺死,重新投降金軍。面對如此危局,年輕的辛棄疾並沒有膽怯,並沒有退縮,而是像千年前的霍去病一樣勇往直前。他只帶領五十餘人,直接衝進了五萬人的金軍營地,直接擒拿了國賊張國安,同時重新招降了義軍,又將張國安押解到了南宋界內,斬首示眾。

    一次經典的特種斬首行動,即使古之名將也不過如此,何況一書生。這一年,辛棄疾才二十一歲。

    了卻君王天下事?君王無事能奈何

    二十多歲的辛棄疾,從此步入了南宋的官場,進了官場,方知此處才是夢想的墳場。

    初入官場的辛棄疾,以為人人都和他一樣,都是慷慨激昂之士,他以拳拳之心,寫出《美芹十論》、《九議》等多篇北伐和光復故土之策論,並呈請朝議。

    但辛棄疾卻不知道,在“暖風燻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朝廷裡,他是顯得多麼的另類,而自己作為“金國”反正之官的身份在官場中又多麼的尷尬。

    想來也是,連曾經兵峰直指開封府,另金人聞風喪膽的嶽鵬舉都能成為他們“莫須有”之下的一縷忠魂,又何論你辛棄疾一介小官。

    但即使如此,辛棄疾在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擔任轉運使、安撫使之職時,依然兢兢業業,治理荒政、整頓治安。

    官場的坎坷,朝廷的懦弱,依然沒有改變辛棄疾江山北望的初衷,他依然鋒芒四露,稜角分明,他依然夢想著“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他依然夢想著“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他依然夢想著“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身前身後名”。即使擔任親民官,他依然自建了2500人的“飛虎軍”,但奈何……君王卻無事讓他了,君王想要的只是“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

    1181年,離夢想越來越遠的辛棄疾第一次被彈劾罷官後,官途坎坷,屢次起復。

    詩詞留名非所願,高呼“殺賊”空留憾

    是金子在哪裡都會發光,你大爺終究還是你大爺。

    即使不能金戈鐵馬,快意恩仇,即使不能江山北望,恢復河山。辛棄疾同樣能以筆為刀,揮斥方遒。

    在文學上,辛棄疾同樣是一位大神,其作品往往以基調昂揚,熱情奔放,壯懷激烈。

    “將軍百戰身名裂。向河梁、回頭萬里,故人長絕。易水蕭蕭西風冷,滿座衣冠似雪。正壯士、悲歌未徹”

    “夜半狂歌悲風起,聽錚錚、陣馬簷間鐵。南共北,正分裂”

    “身世酒杯中,萬事皆空。古來三五個英雄,雨打風吹何處是,漢殿秦宮”

    ……………

    辛棄疾也有兒女情長,也有田園詩意

    “東風夜放花千樹, 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

    “眾裡尋他千百度,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 燈火闌珊處”

    ……………

    但辛棄疾選擇用豪放、壯烈的詩詞,訴說著內心的憤懣,訴說著對一生抗金夢想的追求。他把他的詩詞化作晨鐘,不斷地敲打著被暖風燻醉的南宋個個階層,不停地告訴世人:漢兒不應在紙醉金迷的溫柔鄉中苟且偷生和偏安一隅,漢兒應當金戈鐵馬,追亡逐北,應當揚鞭塞外,復我漢唐雄風。

    1207年,當南宋朝廷再次想起用辛棄疾時,這位68歲的老人已病入膏肓,死前高呼“殺賊,殺賊”。

    辛棄疾,最終沒有能為趙宋王朝“去疾”。但依然和千年前“去病”的霍姓少年一樣,永留人們心中,為中華不朽之豐碑。

    今天,即使不為辛棄疾的胸懷所嘆,僅憑對夢想和信念的堅持,我們不得不說“生子當如孫仲謀,為人當效辛稼軒”。

  • 5 # 大晟府小書僮

    身負治國安邦的文韜武略,本可以幹一番大事業,卻被迫閒置20年,就像猛虎被困在籠中,能不鬱悶嗎?

    前言

    關於辛棄疾,我們首先知道他是一位大詞人,作為“豪放”詞派的代表人物,在詞史上有極重要地位。然而,辛棄疾第一個身份,是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次要的身份才是詞人。他有經世治國的雄才偉略,作詞乃餘技而已。他前半生戎馬倥傯,在43歲之前,所作詞數量並不多,雖然已經有一定名氣,但還未談得上著名。從43歲起,他被免官,在江西上饒閒置十年之久,這十年,是他詞創作的爆發期,這時的辛棄疾,開始被以詞人看待。

    一、率軍抗金,少年英雄

    事實上,辛棄疾的一生,並沒有很大的軍事、政治成就,他跟楊業、岳飛這些赫赫有名的將領相比,功業明顯不能相提並論,但是,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並不是他欠缺才能,而是朝廷沒有重用他,所以他的雄才偉略根本無法施展。那麼,辛棄疾的軍事、政治才能到底有多厲害?

    他二十二歲的時候,在老家山東召集了2000反抗金國統治的起義軍,投奔耿京旗下。耿京部下有一個和尚叫義端,偷了帥印叛逃金國,辛棄疾單槍匹馬追捕,在半路將義端擒殺。

    有一個義軍的叛徒叫張安國,殺害了耿京,投靠金人,辛棄疾親率五十騎人馬,衝入張安國營中,將其擒獲斬首。

    為此,南宋皇帝對辛棄疾甚為賞識,安排他做了江陰軍籤判,從此,他開始了在南宋的政治生涯。

    二、遠見卓識的政治策略

    辛棄疾早年在金國的殘酷統治下生活,甚至和金人進行過作戰,所以他對金國形勢很瞭解,南渡後,一直念念不忘恢復之事,針對金宋形勢,先後寫了十論(即《御戎十論》)九議,對金國現狀分析入微,指出金國的弱點,提出南宋政府應該如何提升軍事實力,防範金國的入侵,乃至收復北地。

    這十篇具有遠見卓識的軍事論文,旨在喚醒南宋君臣的戰鬥意志。可惜剛經歷符離之敗的南宋朝廷早已喪失了對金作戰的信心,自然沒有把辛棄疾的建議放在心上。

    他還寫過包括淮河和長江上游的軍事防禦策略的奏疏,和對於韓侂冑北伐的建議,但都沒有被朝廷所採納。後來伐金失敗的事實證明,辛棄疾的建議是正確的。

    三、勵精圖治,造福地方

    辛棄疾大大小小的官做了很多,包括建康通判、滁州知州、贛州知州、京西路轉運判官、江陵知府等等,到底做了多少官,沒有人統計過,反正多得辛棄疾自己都覺得累,他寫過一首詞,裡面有一句“二年曆遍楚山川”,南宋的江山幾乎走了一遭。每一任官做的時間都很短,長的一兩年,短的三兩個月。

    為什麼調職如此頻繁?這是由於南宋政府的政策,不允許官員在地方任職太久,害怕官員在一個地方久了,會建立起自己的勢力,威脅到朝廷的統治。但是,即使只是短短的任期,辛棄疾也是竭盡所能,為地方發展建功立業。

    他剛到任滁州知府時,由於滁州飽經戰火,早已成為一片廢墟,而此前歷任官員都沒能令滁州復興,他甫一就任,即進行興建,僅半年時間,滁州已恢復農商生產和軍事訓練。

    江西湖南茶商軍為患,當地政府軍的行動屢屢受挫,朝廷任命辛棄疾為江西路安撫使,要他去剿滅茶商軍,結果茶商軍基本上沒什麼反抗,便向辛棄疾投降。

    他任湖南路安撫使的時候,為創立飛虎軍,頂住朝廷反對者的彈劾,甚至把勒令停工的御前金牌藏起來,加緊趕工,在短時間內把籌備工作完成,飛虎軍亦成為長江沿岸的精銳軍事力量,被金人稱虎兒軍。

    隆興府遭遇嚴重饑荒,他下令囤米者把米糶賣出來,缺糧者禁止搶奪糧食,並動用官銀到外地買糧,令隆興府安然渡過難關。

    四、工作出色,卻多次被彈劾

    就是這樣一個英明果斷、政績卓著的官員,卻在43歲的壯年,被朝廷免官,前後閒置了20年。

    免官的原因,和他的辦事作風有關。辛棄疾辦事雷厲風行,手段堅決,執行力極強,所以引起了部分官員的不滿和妒忌。這些官員向皇帝上疏彈劾,羅列的罪名計有“好色,貪財,淫刑,聚斂,奸貪兇暴,虐害田裡,用錢如泥沙,殺人如草芥,締結同類,方廣賂遺”等一大堆,結果政府認為罪名屬實,不久後,將辛棄疾所有的職務都罷免了。

    五、閒居生涯,始終未受重用

    從1181年起至1191年,辛棄疾在江西上饒閒居10年。

    這10年裡,他過得倒是挺悠閒自在:在湖邊修建了豪宅,不時和朋友喝喝酒聊聊天詩詞往來,他的朋友包括了朱熹、陳亮、韓元吉等名人。這一時期,是他詞創作的爆發期,題材豐富,數量繁多,風格多樣,他的第一本詞集也於此期間面世。

    但是,閒雅的背後,是他心情的苦悶。

    他從投奔南宋到罷官,期間整整20年。這20年間,他滿腔熱血,矢志恢復,做過大量抗金的準備工作,提出過大量有遠見的策略,卻沒有被接納。即使政府沒有將他安排到抗金前線,他在地方上也是勵精圖治,當好地方官。但如今卻被朝廷無情拋棄,空有一身文韜武略,也無法施展,所以這個時期可想而知他的心情有多苦悶。

    到了1192年,朝廷忽然又起用辛棄疾,叫他去福建當安撫使,但僅僅當了一年多,又被彈劾下官,於是他又回了上饒。這次閒置了八年。64歲的時候,朝廷又找到他,叫他去浙江當安撫使,此後他被反覆起用彈劾。最後一次起用他是1207年,當時辛棄疾已疾病纏身,詔命送到他家,沒多久,他便病逝了。

    辛棄疾的一生,是矢志恢復、為國效命、鞠躬盡悴的一生,但他卻始終沒有被真正重用。做地方官並不是他的夢想,他的夢想是抗擊金國、保衛國家,甚至收復失地。然而滿腔熱血,最終卻無奈化作了帶湖之畔、瓢泉之旁的風月吟唱,壯志未酬,苦悶的心情可想而知。

  • 6 # 關有85296

    辛棄疾和陸游都是悲劇人物,空有愛國熱情和衛國的本事,卻不遇明主,並被主和派排斥,悲憤豫悶一生,二人又是堅毅之人,不變初衷,但是由於庸君與奸臣擋道,才能不能試展,報負不能實現,只能悲奮一生,不斷地用詩詞發洩不滿與心志!“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兀忘告乃翁”的至死不渝,“欄杆拍遍,無人會憑欄意”憤概!都能看出二人堅韌的性格,愛國的決心和悲憤的人生!

  • 7 # 沂溪風

    辛棄疾,號稼軒,南宋將領,豪放派詞人,有“詞中之龍”的美譽,與蘇軾合稱為“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在詞壇上他有這麼高的地位,為什麼一生鬱鬱寡歡呢?只因為他一生的追求與當政者背道而馳。

    辛棄疾出生的時候,北方就已經淪陷在金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贊,雖然在金國任職,卻一直希望有機會能夠和金人決一死戰。正因為如此,他經常帶著辛棄疾登高望遠,指點宋朝的河山。而辛棄疾自己,也親眼目睹了漢人在金人統治下的屈辱和痛苦,所以他從小就立下了報國雪恥,恢復中原的志向。

    21歲那年,他終於有機會集結起2000起義兵,參與了耿京組織的起義隊伍,他的英勇行為也得到了南宋朝廷的欣賞。在耿京被叛徒謀害以後,他抓不到叛徒,歸順了南宋的朝廷。從此開始了他在南宋的仕途生涯。

    從政之初,他因為不瞭解南宋朝廷的軟弱,加上自己也挺有才的。在事業上還是發展的挺順利的。先後擔任過江西,湖北,湖南等地轉運使和安撫史等重要的地方官職。

    但是現實終究是殘酷的,辛棄疾雖然有出色的才幹,但是他豪邁倔強的性格,執著北伐的熱情,使得他與當政者以及主和派的主張背道而馳,此後,他在官場上就難以立足了。

    1181年,由於受到彈劾,辛棄疾被免職,此後的20年間,他一直閒居在鄉下。

    1203年,主張北伐的韓侂冑起用主戰派人士,已經64歲的辛棄疾,被任命為紹興兼浙東安撫使,年邁的辛棄疾精神為之一振,這次他認為金國必亂必滅。然而不久以後,在一些諫官的攻擊下辛棄疾又被降職了,心灰意冷的他辭官不做。此後,朝廷幾次要啟用他,都被他拒絕了。

    他的一生,以抗金為己任。而當局卻主和,政見的不合,使得他的仕途一波三折,一生抱負不得實現,所以他雖然在詞壇上有很高的成就和地位,卻成了大宋最鬱悶的人之一。

  • 8 # 望風瑟瑟

    辛棄疾臨終殺賊之聲猶在耳畔,殺賊之人卻已遠逝千年。

    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南宋豪放派傑出愛國詞人。他幼時生長在金國境內,對金華人所作所為早已看不慣。後來更是北地漢人不堪金人壓榨,奮起反抗,辛棄疾也參與其中做了不少大事,比如說千里單騎殺和尚,又比如領五十騎在五萬軍中取上將等,他後來有詞寫道: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其實是他自身的真實寫照。

    以為他只會打仗那就大錯特錯了,他的最大成就是對宋詞的貢獻,他是繼蘇軾後,又一位豪放派詞人,整個宋朝,別的都缺,唯一不缺的就是文人,但是辛棄疾的地位,沒有人能夠替代,由於後期在南宋混的不得志,他只好寄情於詞酒之中,“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一飲動連宵,一醉長三日”,都是其內心寫照,以筆為兵,以詞為器,在默默守護著大宋邊境。

    辛棄疾的一聲絢爛多彩,他文能安邦,武可定國,只是沒有在對的時間遇到對的人,壯志未酬讓他在臨終就喊出“殺賊,殺賊”幾個字,誰之過?

  • 9 # 鄔斯大人

    字|1025字,閱讀用時3分鐘

    我有安邦定國、保境安民之志之才,只恨難遇明主良時,悲哉憂哉。

    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濟南人。南宋豪放派詞人,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他既是南宋非常著名的愛國文人,也是具有一定軍事才華的愛國將領。

    不同於當時其他文人,辛棄疾出生在金國,這使得他更能深刻體會山河淪落的痛苦,所以從小他便勵志要為宋朝收復失地、統一北方做些事情。

    公元1161年(宋紹興三十一年),濟南府農民耿京、李鐵槍等人不堪金朝的繁重賦稅,揭竿而起,率領當地農民攻佔萊蕪、泰安。不久,21歲的辛棄疾等人率領的小股義軍紛紛來投,連大名府的王九也表示願受耿京節制。起義軍勢力迅速壯,形勢大好,可是在耿京收復失地的過程中,由於叛徒張安國出賣,起義遭受重挫,起義將領耿京最後也慘遭毒手。後來,辛棄疾北上除掉了張安國,率餘部正式投靠宋朝,並繼續進行抗金事業。

    雖然辛棄疾被南宋委任了官職,但是由於當時南宋朝廷是主和派主政,所以他的作戰主張始終得不到重視、支援,只是派他去地方做一些與抗金無關的事情。主和派對他的排擠和打壓,讓辛棄疾的仕途之路數起數落,始終得不到打展拳腳的機會,所以漸漸的,他也就對朝廷失望乃至絕望,不久遂生歸隱之心。

    辛棄疾是真的著急,現實對他非常殘酷,他有著驚人的才華,他有著北伐抗金、收復失地的激情與壯志,但他始終報國無門 ,不僅他所提出的抗金的建議、條陳未能得到朝廷採納,而且就連他率軍北上抗金的願望也被宋孝宗否決,所以他內心更加的憤懣、失望,壯志難酬。

    他為自己急,他著急自己日益老去,時光不待,一天天喪失北伐抗金的機會,他不想坐以待斃,但又沒有辦法改變現實。當你有著出色對外才華卻無人賞識時,那種心中的不快會更加明顯,那種咬咬牙想發洩的衝動也會更加難以抑制。

    他為國家著急,金不僅在北方站穩了腳跟,也日益對南宋的半壁江山展開攻勢與蠶食,形勢非常嚴峻,整個王朝也搖搖欲墜,似有頃刻崩塌之危。但皇帝與朝臣的怯懦與安逸享樂更是讓有志之士憤憤不平,讓北方的金也更加肆無忌憚。

    就這樣他三十歲、四十歲、五十歲、六十歲,他是真的老了,他再也沒有機會和能力去實現年輕時所立下的偉大志向。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伴隨辛棄疾老去的是他年輕時的夢,是他無處安放的青春,是他難以施展的個人才華,最後他只能把夢想帶進土裡,將希望寄託給南宋後世的有志之人。

    他是那個時代最清醒的人,也是最那個時代最鬱悶的人。

  • 10 # 青林知青

    學史學文,都繞不開辛棄疾,年青時背唐詩宋詞,把這辛詞很是背了不少,歷代對他的詩詞,經歷,文學成就,政論等等,敘述之多,挖掘得已是詳盡,想再寫出新意,的確不易。

    辛棄疾之所以與眾不同,詩詞的成就是一方面,更主要是他本是行武出身。寫這詩文,本是副業。沒想到卻歪打正著,為他史上留下美名的,恰恰是這副業。這真是造化弄人哈。

    文學史上都把他歸為豪放派,譽為東坡後這一派的宗主,其實,這所謂豪放說它是一派本身就顯牽強,是後人對詞風不同詩詞硬性區分而為之。就詞來說,豪放所佔的比例畢竟要少很多,絕大多數還是如柳七,易安般的婉約,如東坡之大江東去的豪放詞,那是少之又少。

    當然,辛棄疾也有幾首氣魄雄渾的詞,例子就不用舉了,大家都知道滴,想當年,立志抗金收復失地的他,偏偏生不逢時,當那黃河之水湧入西湖時,那醉人的春風早已將人們的那點豪情給吹酥了,及時行樂成了主旋律,“直把杭州當汴州”,辛棄疾的《美芹十論》、《九議》等抗金建議書如石沉大海,實現岳飛直搗黃龍的理想成了一個永遠的夢想。他只能去當個什麼安撫使,去剿那些烏合之眾的所謂“匪”,後來乾脆被免職,長期賦閒在鄉,把那一腔憤懣以詞的形式來宣洩,表面上看似寄情山水強作寬慰,而內心壯懷激烈的雄心,卻在長期鬱郁不得志的消磨中沉淪,最終抑鬱而亡。

    其實按當時的實力,南宋並沒有能打贏的把握,說勢均力敵顯然是高看了南宋,當局者也並非不想收復失地,也曾經組織過幾次北伐,結果次次都是大敗而歸,被迫接受更屈辱和議條款。於是便更加地不思進取,且在那“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重湖疊巘清嘉之地,“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去了。整個統治集團的上層都應了路易十五的那句話:我死後,哪管它洪水滔天。

    倘若辛棄疾壯志能得以舒展,能把擒來的賊頭祭龍泉,我們最多隻是多了個如嶽武穆般的英雄;但卻會失去多少美好的詩篇。他原來嚮往的是弓刀事業,陰錯陽差地換成了紙筆文章。看不見那旌旗獵獵,策馬揚鞭;沒有了壯志難酬,塞外翻弦,不識了愁滋味,醉裡挑燈看劍。對辛棄疾來說,歷史對他不平,朝廷對他不公,但對我們喜好文史的人來說,則幸莫大焉。儘管有些不人道,有點殘忍哈。

    想通了,落日樓頭的那一抹隱隱而去的斜陽餘暉,終歸會被黑暗所替代;北固亭上的那紅巾翠袖難搵淚的英雄,青絲必會參移月缺地轉成白髮。斷鴻聲裡,一聲秋末的當空長嘯,成了對一個帝國的吊歌,且罷且罷,“我見青山多嫵媚,青山應知我如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自我認知”對提高自己的情感能力,最大的幫助是什麼?怎麼增強“自我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