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風雲雷火電

    曹爽一直在架空司馬懿,為什麼司馬懿還能奪權成功呢?

    司馬懿一直在等待時機,積累力量。畢竟他老謀深算,即使權力被架空,依舊會懂得找到時機來謀反。司馬懿能否奪權成功,主要還是看他的死對頭曹爽。曹爽雖然培養了很多心腹,但是關鍵時刻能用的人一個都沒有。司馬懿不一樣,隱忍期間心腹都是朝堂上有權有勢的人,並且司馬懿的眼界比曹爽高很多,這樣看來曹爽鬥不過司馬懿也是在情理之中了。

    另外,司馬懿暗中取得了皇太后的信任。皇太后在他的錯誤引導下,批准了奏請逮捕謀反罪臣曹爽的批文。司馬懿帶兵來到高平陵,宣讀曹爽的罪狀,當時曹爽還在和小皇帝一起打獵,正玩得高興,誰知道後院起火了。司馬懿讀完奏摺後,曹爽驚呆了。

    司馬懿義正言辭的數落了曹爽的罪狀,年輕的曹爽也沒了主意,不知怎麼面對。司馬懿毫不猶豫的當場把曹爽和他的親信都殺了,還滅了三族。這樣司馬懿重新掌握了軍權,並且這次軍權比以前更大了,為後期司馬家篡位打下了堅定的基礎。

    曹爽前期還有一些手段,進行大膽的改革,推行新政策,將司馬懿搞得經常抱病不上朝。可見曹爽還是有一點能力的。司馬懿後來告老還鄉,曹爽還是不敢掉以輕心,依然讓手下監視司馬懿的一舉一動。但是司馬懿假裝病亡騙過了曹爽。

    在三國那個動亂的年代,司馬懿以他的智慧為魏國貢獻力量,也同時為自己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當時機成熟後,他的後代也自然地利用了這些基礎,成功奪取了天下。

  • 2 # 小僧讀史

    首先我們對司馬懿這個人正面進行評說:晉書記載:司馬懿,少有奇節,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漢末大亂,常慨然有憂天下心,有大志向,有憂天下的心思,研讀儒家經典,富有謀略,有非凡的氣度。不以雞蛋碰石頭,該退就退,決不逞強,決不讓自己受害。絕不任性妄為。善於隱忍,又能隨機應變.

    從歷史記載上我們可以看出,司馬懿是非常聰慧之人。做事遊刃有餘。有計謀。所以說司馬懿最終奪得曹魏政權並非偶然性。

    讀過三國的人都知道,司馬懿是三國時期最後的人生贏家,他透過使用各種手段,最終從曹魏手中奪取了政權.最終由司馬家族統一天下,從而三國最後歸晉,開啟了另一個時代。

    那麼問題來了,司馬懿為何能夠成功奪取曹魏政權呢?原因歸納以下幾點:

    1.長壽:

    據史書記載司馬懿活到了72歲,這在古代是絕對的高壽,他把曹魏三代君臣都給熬死了,特別是自己的老對手諸葛亮,最終也沒有活過他。所以他還在世時,其它的人才早已逝世,所以他在奪權的過程中很順利,沒有受到阻礙。這是司馬懿能成功的直接原因。

    2.司馬懿能夠忍耐:

    這是一種大知若愚的智慧,凡事有大志向的人,都是善於偽裝的,善於隱忍的。司馬懿早期的時候,他很清楚畢竟曹操還在,他還不敢怎麼樣,所以在各個方面表現的都很謹慎,所以這一點對於絕大部分的人來說,那是難以做到。可是司馬懿做到了,剋制自己的性格這就極為難得。這是司馬懿成功的主要原因.

    3.眼光比較長遠:

    其實自從曹操逝世之後,他就知道曹丕不如曹操,後世君王更是一代不如一代。等到曹丕逝世之後,整個曹氏家族再也沒有能夠撐得住場面的有能力之人了。也就是後繼無人。這也是司馬懿最終能夠奪取了曹魏政權的根本原因。

    所以縱觀司馬懿的一生成功絕非偶然,每個成功者都有自己的優勢,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最好的方式,就是發現自己的優勢,並且透過學習不斷強化自己的優勢,短板逐漸的改善,也需要用別人彌補自己的不完美.

    早年的司馬懿談不上轟轟烈烈,但怎麼說也是曹氏政權裡的一位重要的謀士,到了曹丕繼位時,他更是開始掌控了兵權,雖說曹丕對他的權利有所彈劾,但畢竟離開他曹丕也很難轉下去,這也為他日後的成功奠定了基礎,所以他的成功也就順理成章。

    總結:

    我們從司馬懿身上也是能夠學會很多的東西,一個人一定要耐得住寂寞,即使是有才華,那也還是要為人低調。成功始終是留給有準備,有頭腦的人。

    所以司馬懿的成功絕非偶然,每個成功者都有自己的優勢,學習歷史,以史為鑑,會讓自己擁有更好的價值觀,讓自己更富有智慧,司馬懿是個極好的學習智慧的榜樣。值得我們每一個普通人學習。

  • 3 # 歷史檔案館

     我是真君,我來回答。

    司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達,河內郡溫縣孝敬裡(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人。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職過曹魏的大都督、大將軍、太尉、太傅。是輔佐了魏國四代的託孤輔政之重臣,後期成為掌控魏國朝政的權臣。善謀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顯著的功績是兩次率大軍成功抵禦諸葛亮北伐和遠征平定遼東。對屯田、水利等農耕經濟發展有重要貢獻。

      司馬懿是三國曹魏的一代權臣,一度執掌大權,是輔助魏國朝政的重臣。司馬懿謀略出眾,南征北戰,立下了不小的戰功,對於當時政治經濟的發展都有著重大的貢獻。司馬懿一生“忍辱負重”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後世受到很多人的推崇,被認為是才智完全不下於諸葛亮的謀士。司馬懿是三國末期的一個魏國大臣,他才幹出眾,在三國後期一度阻攔諸葛亮北伐,導致諸葛亮到死都沒能幫助蜀國統一天下。

      司馬懿出身於司馬世家,是司馬八達中最出色的一個,司馬懿為人聰明果斷,而且通達世事,有著豪雄之志。早年的時候,司馬懿在曹操手下做事,被曹操所猜忌,一直被壓制著,後來司馬懿忠於職守、認真辦事,才獲取了曹操的信任。後來曹丕被封為太子之後,原先就和曹丕交好的司馬懿才得以重用,經常出謀劃策,此時司馬懿也在悄悄的培植自己的勢力,直到曹操去世以後,司馬懿大勢已成,成為了魏國的權臣。

      司馬懿作為一個優秀的政治軍事家,戰功赫赫,其一生最大的戰績是抵抗諸葛亮和平定遼東地區,為了魏國的一統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當時諸葛亮率軍北伐,司馬懿奉命相抗,和諸葛亮大戰於五丈原,堅守幾百日,最後活活將諸葛亮耗死在了五丈原,也宣告了蜀國的衰亡。司馬懿一生沒有稱帝,但是為了後人的篡權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一度獨攬大權,成為了魏國最具權勢的人。司馬懿不只是將諸葛亮這個被神化的人逼得死在了五丈原,更是侵蝕了魏國的政權,為了後人的奪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為什麼能夠成功呢?有著什麼樣的秘密呢?

      除了司馬懿自身的才能出眾、志向高遠之外,司馬懿能夠成功得歸功於“忍”。司馬懿才智過人,但是在他早期在曹操手下做事的時候卻一直很是低調,不顯露鋒芒,曹操這樣有著識人之明的奸雄都被他給欺瞞過去了,可想而知,司馬懿的隱忍是多麼的成功。後來直到曹操去世,才表現出自己的能力受到了曹丕的重視。

    後來在和諸葛亮的爭鬥之中更是將這個“忍”字發揮到了極致,不和諸葛亮打,硬生生將諸葛亮熬死了,來了個不戰而勝,最後成就了司馬懿的一生偉業。司馬懿是三國曆史上的最大贏家之一,他一手架空了曹魏政權,奠定了大晉的基礎。司馬懿才幹出眾,不只是軍事,在政治、為人處世上都頗有建樹,是一個了不起的奸雄。司馬懿一生將“忍”字訣運用的爐火純青,硬是忍出了一片天。

  • 4 # 胡瑞嵐298

    司馬懿取代曹魏,其孫司馬炎建立晉朝,短暫統一後給漢族人民帶來無限災難!南北分裂200多年!他雖成功掌權,但絕對是有大過之人,比魏武曹操差之甚遠

  • 5 # 尋根拜祖

    司馬懿成功的必然性,來自於三個方面:一是其個人突出的才能;二是曹魏勢力的衰退;三是門閥士族的崛起。自己強大得神一樣的存在,對手愚弱得慘不忍睹,老天還給他鋪好了光明大道,他不成功誰成功?

    司馬懿傑出的才能,是其成功的內因

    個人才能,是一個人成功的最基本條件,司馬懿大概是那個時代,綜合能力最傑出的一位,如日月當空。

    1.司馬懿的軍事才華當世罕見

    準確地說,司馬懿一人身兼兩個職能,既是軍事指揮家,又是軍事謀略家。司馬懿的軍事才華,從魏明帝時期開始全面展現,在此之前,他雖然沒有獨自領兵征戰的經歷,但是其獨到的軍事戰略眼光已經顯現。

    比如,關羽圍攻樊城,把打了一輩子仗的老江湖曹操嚇夠嗆,準備遷都河北,以避鋒芒。假如真是那樣的話,劉備估計笑成了大蝦,輕鬆把前沿陣地直接推到黃河兩岸,曹氏恐怕就剩半條命了。司馬懿卻告訴曹操:

    “禁等為水所沒,非戰守之所失,於國家大計未有所損,而便遷都,既示敵以弱,又淮沔之人大不安矣。孫權、劉備,外親內疏,羽之得意,權所不願也。可喻權所,令掎其後,則樊圍自解。”

    司馬懿認為,樊城失利並非我方軍事部署有問題,無需驚慌,孫劉面和心不和,策反孫權,都不需要我們動手,樊城之圍自解。曹操定下心來,依計行事,果然沒多久,關羽的人頭被孫權送過來。

    再比如孫權西征,曹丕慌了手腳,準備放棄樊城和襄陽。司馬懿卻說,孫權剛跟劉備結仇,他的目標一定不是我們,樊城和襄陽不可棄。曹丕不聽,後來果然如司馬懿所料,曹丕後悔得差點抽腫自己的臉。

    至於魏明帝即位後,司馬懿徵孟獲、攻遼東、跟諸葛亮鬥智鬥勇的事蹟,大家耳熟能詳。不管《三國演義》如何用司馬懿來襯托諸葛亮,但無論如何都抹殺不了,諸葛亮在司馬懿面前,軍事才能的遜色。

    司馬懿用兵,最大的特色有三:

    ①戰略眼光。他總能比別人看得遠,看得透,當別人還糾纏於細節,他卻能做出左右大局的論斷;

    ②從容淡定。無論對方如何氣勢洶洶,他總能做到心平如水,不被對方牽制,按自己的節奏推進,始終掌握主導權;

    總之,司馬遷看似中庸的風格下,氣度恢弘,始終能做到以我為主。三國時代,還沒有一位像他這種雍容典雅風範的軍事家。

    2.司馬懿的治世之才不遜蕭何

    曹丕即位後,司馬懿迅速躥升,角色定位也發生了重大轉變,由軍事參謀變身文官集團魁首。從黃初元年到五年,司馬懿從尚書、御史中丞,到假節,給事中錄尚書事,成為內政決策一把手,曹丕曾對司馬懿說:

    “吾深以後事為念,故以委卿。曹參雖有戰功,而蕭何為重。使吾無西顧之憂,不亦可乎!”

    曹丕領兵親征,把政事完全託付給司馬懿,公開稱他為“蕭何”。後來曹丕又說:“吾東,撫軍當總西事;吾西,撫軍當總東事。”

    曹魏帝國就咱倆的事了,我主東,西邊就交給你,我主西,東邊就交給你。

    那段期間,司馬懿興修水利,推行軍屯,轉運軍糧,內修政令,出色地扮演了“蕭何”的角色。曹丕駕崩前,將司馬懿與陳群、曹真同列為輔政大臣,足見他對司馬懿的才華倚重程度。

    3.司馬懿的政治才華日月當空

    當然,司馬懿最精彩,最讓人津津樂道的,還是其政治權謀才華,近觀不禁拍案叫絕,遠觀不禁由衷歎服。

    ①低調隱忍

    司馬懿深得老子真傳,一輩子善於裝孫子,給他發個影帝獎,一定無人反對。最初曹操徵辟,他裝病,曹操發怒,他馬上病好了。

    戰場上他也善於偽裝,面對諸葛亮,他處處示弱,給他送女人裝,他也不生氣。《軍師聯盟》中,司馬懿甚至堂而皇之地穿上紅妝走秀,雖說誇張,可是心理寫照很真實。

    面對曹爽的咄咄逼人,他故技重施,在病床上一趟就是接近兩年,還裝出行將就木的狀態,騙得李勝還報曹爽:“司馬公尸居餘氣,形神已離,不足慮矣。”等曹爽一放鬆警惕,他又如同獵鷹騰空,一舉剪除曹爽。

    明明手握大權,具備正面對抗的實力,卻時時隱忍不發,低調得令人髮指。

    ②胸懷氣度

    後人一直糾纏於司馬懿的“狼顧之相”,孜孜不倦地探討司馬懿的野心和陰謀,其實如果沒有博大的胸懷和氣度,司馬懿豈不成了陰險小人?這種人就不是裝孫子,而就是孫子,一輩子都不會出頭。

    如果沒有胸懷氣度,一個人不可能做到真正的隱忍,相反會被狹隘的利益衝昏頭腦,以牙還牙。所以,我們不能否認,司馬懿的隱忍背後,其實是大局觀,維護整體利益的無私,然後才是自保的手段,和打擊對手的需要。

    舉例說明,曹芳即位後,司馬懿受到曹爽排擠打壓。正始五年、六年,曹爽連續發動對蜀、吳的軍事行動,司馬懿明知不可為,依然多次勸諫。曹爽連續兵敗,導致內部怨聲四起,大臣們要求司馬懿牽頭,共同推翻曹爽,司馬懿不光忍了,還裝病交出輔政大權。

    如果沒有大局觀,是無論如何做不到的,小人的做法往往是火上澆油,落井下石。司馬懿是事前竭力勸阻,事後拒絕秋後算賬,恢弘氣度!

    當然,司馬懿絕不是膽小怕事,他的忍讓,跟他的高瞻遠矚密不可分。曹爽倒行逆施的行為,及其拙劣的才能,司馬懿早就瞭然於心,他根本不需要出手,曹爽必定自亂。

    假如司馬懿過早介入擠膿,髒了自己不說,還可能引來對方的對自己的傷害。看清了必然性,靜等瓜熟蒂落。這種成竹在胸的判斷力,是司馬懿能夠安然躺在床上一兩年的動力。

    ④善謀善斷

    司馬懿曾經這樣評價諸葛亮:

    “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

    司馬懿的善斷很突出,所以,他總能展現出狼一樣迅捷的反應,和下手狠辣不留後患的行事作風。比如高平陵事變,兩年時間,他一直在謀,在等,機會出現時,你可曾見到司馬懿的半絲猶豫?你可曾見到他有半點拖泥帶水?

    曹魏集團的衰敗,是司馬懿成功的外因

    外人再強,如果自己足夠強大,恐怕也不會給人可乘之機,何況曹魏集團的優勢,非司馬懿所能比。問題就出現在曹魏集團內部的衰弱。

    1.從曹操到曹芳,皇帝個人能力直線下降

    司馬懿是曹魏集團的四朝元老,估計他躺在床上裝病號的那段時間,把曹家四代人細細排了個隊,忍不住對自己說:不是我司馬懿想篡你們曹家,是你們不想玩了!

    假如曹操在世,雖然司馬懿功力不輸曹操,但你要讓他搞政變,估計他先找繩上吊。

    到了曹丕,曹丕雖然出處學老爹,企圖軍政一把抓,可明顯能力有差距,人格魅力更談不上,所以,他能控制局面,多少還是佔了曹操的光。不過,曹丕在朝政控制力上,還是展現了一定的才華,尤其是對司馬懿使用。

    曹叡又在曹丕的基礎上下滑一大截,他雖然很勤政,但為人猜忌,一味倚重宗室,自己又不擅長軍事。司馬懿與曹氏的裂痕就是從曹叡開始,在曹叡邊用邊打的策略下,司馬懿把自己修煉成了千年狐精。

    曹芳無法說他能力如何,人家即位時才七歲,你能讓一個孩子如何?由此,曹魏皇權旁落,客觀上給司馬懿帶來了機會。

    2.從曹仁到曹爽,宗室勢力吃白飯幫倒忙

    曹操興業階段,跟他血緣關係最親密的就是曹氏和夏侯氏。我們看看這兩個家族的子弟,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再到後來的夏侯霸、曹真、曹休,最後,曹爽。

    起初,連曹操的兒子們,比如曹彰,都排不上號,到後來連曹真,這樣的冒領曹氏的都算進來湊數,再到最後,湊數也找不出來像樣的,就斷送曹魏政權的曹爽,還算個大個頭。

    曹魏事實上一直不算統一的國家,軍事始終是頭等大事,創業階段,沒有家族力量的支援,在帝制時期很難想象。

    3.從陳群到蔣濟,曹氏擁躉重新選拜碼頭

    曹操末期,遭到不少門閥士族的抵抗,但總的來說,他的擁護勢力,要遠遠大於反對派。以陳群為例,他就是曹魏政權的堅定擁護者。

    反觀到後來,越來越多的擁躉調轉船頭,站在了司馬懿一邊。比如蔣濟,他也是曹魏政權的四朝元老,最初也是曹氏集團的核心。隨著曹魏集團的衰弱,蔣濟選擇了司馬懿。高平陵政變,蔣濟居功至偉。

    這種趨勢,自魏明帝曹叡之後,顯得非常突出。政治勢力的偏向性,就是曹魏集團山雨欲來的前兆。

    門閥集團的支援,是司馬懿成功的天時

    魏晉時期最大的政治勢力集團,就是門閥士族。中國的歷史,是一部士族階級的歷史,魏晉是門閥士族階級的歷史,正是他們,推動了司馬氏代魏的歷史程序。

    1.曹操的唯才是舉,寒門士族的烏托邦破滅

    曹操的出身,跟上層社會的主流不一樣,他是“宦官之後”。因為這個身份,他遭受了豪門士族集團的無情嘲諷。曹操本人也對豪門集團嗤之以鼻,豪門士族階級在察舉制的保駕護航下,已經墮落為社會的毒瘤,東漢滅亡他們罪不可赦。

    所以,曹操企圖廢止“察舉制”,提出唯才是舉。這不是簡單的一句口號,而是政治制度的深層變革,因為廢除察舉制,就意味著廢掉了豪門集團的出仕特權,等於閹割掉了他們的政治生命。

    曹操夠狠,你們不說我是“宦官之後”嗎,我讓你們都做“政治宦官”!

    唯才是舉就是打破門第之規,良才取仕,由此寒門士族集團紛紛亮相。所以,曹操實際上同時進行這兩場戰爭,一場是軍事戰爭,對手是外部的各大軍閥勢力;另一場是政治戰爭,對手是內部計程車族豪門集團。

    2.曹丕的九品中正,妥協開啟門閥士族的魔瓶

    曹操雖然把豪門士族集團打得鼻青臉腫,但是這個集團力量太強大,絕非武力可以解決,他被豪門集團阻擋在金鑾殿下,終生沒能完成改朝換代。

    曹丕則在陳群的幫助下,丟擲了嶄新的“九品中正制”,淘汰了“察舉制”,拋棄了“唯才是舉”。由此,曹丕與豪門集團握手言和,他被恭送上了龍椅。

    蹊蹺就在於,九品中正制保證了豪門士族集團的根本利益,甚至藉由這個制度,豪門士族集團再次進化升級到3.0版本——門閥士族集團!

    由此,中國進入長達四百年的門閥集團左右皇權的時代。

    3.司馬代曹,歷史鋪就的必由之路

    司馬氏代曹,除了司馬懿個人突出的能力,及曹魏集團的衰弱外,門閥集團對司馬家族的支援,才是問題的核心!

    東漢自光武帝劉秀起,就是一個豪門士族與皇權共治天下的模式,三國時期的豪門集團,主要有:袁氏、楊氏、陳氏、孔氏、司馬氏、荀氏等等。也就是說司馬懿家族,就是豪門集團成員之一。

    隨著九品中正制的確立,這些家族進一步“變異”壯大,形成左右皇權的門閥勢力集團。豪門士族集團就已經把皇權搞得七暈八素,門閥集團的殺傷力有多大?

    我們看一下南北朝歷史就知道了,簡單說,從南朝從東晉、到宋齊梁陳,北朝從北魏,到北齊、西魏、北周、隋,每一次改朝換代,都是門閥士族集團的“圓桌會議”結果。那時候的皇權是最孱弱的時期,皇權是門閥士族集團內部鬥爭,和利益交換的產物。

    所以,自從曹魏政權選擇了“九品中正制”,就意味著門閥集團的誕生,就註定了曹魏皇權必然受制於門閥集團。當門閥集團選擇司馬氏的時候,曹氏只能乖乖聽話。

    司馬懿與曹爽的鬥法,不是拳擊臺上的單打獨鬥,司馬懿背後除了由龐大的司馬家族外,還包括司馬家族的姻親,以及“政治密友”,有蔣濟、高柔、王觀、孫謙、賈逵等,一大批門閥士族階級。

    因此,司馬代魏本質上是由歷史發展規律,安排的一場既定戲碼,曹魏註定是過客!只是司馬懿個人能力突出,所以歷史把這份榮耀,賦予了司馬懿。

  • 6 # 遙寄杯中酒

    近來正在看司馬懿的傳記,正好回答題主這個問題。司馬懿有成功的素質,但有很大偶然性。其成就,有用手段撿便宜的嫌疑。

    成功的素質

    1.芝蘭玉樹好出身

    這樣的出身,可以給他提供常人難以企及的高起點入仕。也正是因為世家出身,司馬氏後來得到世家支援,取代曹魏。

    2.本身才智不凡

    有了高起點,要想走得更遠,必須要有點真本事。雖然在曹操手下混的不咋滴,但他選準了太子曹丕,成為“太子四友”,賺取了豐厚的政治回報。

    曹丕死後,成為託孤大臣。曹睿朝,司馬懿先是平定孟達之亂,然後扛住諸葛亮進攻。後來又平定遼東的公孫淵之亂,成為業務能手,不可或缺!

    曹睿死後,二度成為託孤大臣,詐病賺曹爽,高平陵政變奪取政權。

    3.壽命綿長

    活了七十三的司馬懿,要比大多數人幸運。比如諸葛亮五十歲死,曹丕四十歲死,曹睿三十六歲死。熬過了這些人,他才有了奪權成功的可能性。要是早早掛了,也就沒他什麼事了。所以,要注意身體健康啊!

    4.後繼有人

    應該來說,司馬氏的大業,在司馬懿手中只完成了一半,如果沒有兩個得力的兒子,司馬氏的大業也就崩殂了。後世也沒有那麼多對司馬懿的口誅筆伐了。

    兩個兒子中,司馬師尤其優秀,算是同時期的頂尖戰略大師,平定毌丘儉之亂後,大權在握。司馬師死後,司馬昭接過哥哥的權位,滅淮南諸葛誕之亂,滅蜀。最終司馬炎建立晉朝。

    很大偶然性

    1.曹丕早死

    曹操之世,曹操雖然忌憚這個鷹視狼顧的臣子,但司馬氏的地位擺在那兒,殺不了。所以他能躲過曹操的殺害,並無太大意外。

    曹丕早死,才給了司馬懿通天的機會。

    曹丕其人,品性涼薄,但還配稱霸業的繼承者,能夠鎮住局面。但是他的很多政策,為曹魏的覆滅埋下了禍根。

    一是推行九品中正制。這是他向世家贖買皇位的代價。擯棄了曹操唯才是舉的政策。但世家在乎的是利益,曹氏不行了,他們就倒向了司馬氏。

    二是將權力集中在秘書團手裡,後來中書監中書令孫資劉放弄權,勾結司馬懿,讓其成為關鍵的輔政大臣。

    三是嚴防宗室,曹魏的宗室王,那叫一個悽慘,跟囚犯差不多。如此一來,天子就得不到宗室之力,後來司馬氏欺負曹家天子,都沒有自家人來幫一把。

    四是託孤大臣安排失誤,陳群,司馬懿,曹真,曹休。陳群和司馬懿都是世家,且早已串通。曹真曹休雖是發小,卻不是真宗室,也就得不到宗室之力。很快,這套設計就崩了。

    2、曹睿早死

    諸葛亮早死,不能算助力司馬懿的偶然性因素。其實,司馬懿有養寇自重的想法,比如空城計,雖然不是真實事件,但權力邏輯完全講的通。曹休和曹真過早雙雙戰死,則是另一個偶然性因素了,這樣司馬懿成為曹睿不得不依仗的軍事大將。

    剛平定遼東公孫淵的司馬懿,回師途中,耽於逸樂的曹睿已經病重。當時曹睿選的輔政大臣,沒有司馬懿,而基本上都是曹氏子弟。得益於孫資劉放的幫助,司馬懿才當上輔政大臣。

    如果司馬懿回來的晚點,曹睿腦子再清醒點,結果會如何,不得而知。

    3.曹爽愚蠢

    起初,曹爽大權在握,還多有忌憚司馬懿。可是被司馬懿的假痴不癲給騙過。曹爽這個人,沒有政治鬥爭的警惕性和狠勁。平素又排擠老臣,疏遠世家,很不得人心。

    在高平陵政變後,還指望能夠求饒換來小命!最後,連累八姓被誅,曹魏宗室之力大為削弱。也就只能做司馬氏的綿羊了。

    也許是曹操用盡了曹家的英明神武,後代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不管是政治軍事能力,還是身體生育能力,都是不如,比如曹睿竟然絕嗣了!還有宗室子弟越來越白痴無能。

    這些,都是曹家自己給司馬懿的機會!

    結語:從以上事例,就可以得出結論,司馬懿個人的成功不是必然,有很大偶然性。從司馬懿掙取名位的過程中,得承認他有憑實力贏的時候,但也不乏陰謀手段。比如名將張郃之死,他就有嫌疑。勾結內臣孫資劉放,豈是純臣所為?詐病賺曹爽,大殺宗室,人品就有些卑劣了。

  • 7 # 創造者放映

    司馬懿的成功不屬於必然,自然是他的身體好,熬死了曹氏幾代人,再一個他是培養了勢力,是做好了準備,等待著翻身。

  • 8 # 公明淏

    是。因為,曹魏的軍政權力落入司馬氏手中,是必然的。

    禍起於曹丕伊始。文帝在治理國家理念方面,追求效法上古仁君、賢臣之世。他對內施政恩威並重,鞏固權利的同時集權在手,製法削藩,打擊異己,詔令禁外戚宦官干政。

    由於堅持大權獨攬,設立中書省,其官員改由士人充任,原由尚書郎擔任的詔令文書起草之責轉由中書省官員擔任,機要之權漸移於中書省;

    還定令婦人不得預政,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後族之家不得當輔政之任,又不得橫受茅土之爵;

    同時,削奪藩王權利,曹魏藩王的封地時常變更,沒有治權和兵權,舉動受到嚴格監視,形同囹圄。

    國之重器,過分集中於相對極少數甚至單一的統治者。最致命的是宗族、外戚都無法染指!這就導致宗親勢單力薄,日後無力阻止外臣奪權,也為外臣奪權創造了有利的條件。(陳群和九品中正制)

    其次,曹操的唯才是舉也是禍害之一。曹操採取了不講門第、不拘品行的“唯才是舉”的用人政策,即哪怕“負汙辱之名,見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的人都被任用,當然很多人才也都在不同的崗位憑藉自己的才華做出了各自的貢獻,故曰:“天下未定,則專取其才,不考其行。”

    可是這些都靠“唯才是舉”而升任的大臣們都是為了一己之利而來!都不是為了忠誠效忠曹操而來,除了有個別的大臣確實是對曹操忠心耿耿。不忠不孝的大臣比比皆是,這也體現了唯才是舉,的確帶來了人才,但是同時也混進了大批不忠不孝,專取其利之士。(一代名相魏徵:天下未定,取其才不考其行;喪亂既平非才行兼備不用!)

    曹操死後,曹丕、特別是曹叡執政時期,曹操的那些忠勇之士大都已死,當然剩下的雖然有才,但不忠不孝之徒還是很多的……如,曹奐為魏帝時,很快司馬昭被封晉公,後加晉王,而之前由曹操唯才是舉的那些大臣一個個都裝聾作啞,無一人敢言,都集體支援預設,故而可知唯才是舉的確吸納了人才,但同時也會讓不忠不孝之人腐蝕社稷,司馬懿也是曹操唯才是舉而招來的,結果可想而知。

    甚至後來晉朝的那幫反覆無常的大臣也是個個不管國家安危,只顧自己的利益,最終晉朝也這樣逐步滅亡。

    天下未定,取其才不考其行;喪亂既平非才行兼備不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母牛乳腺炎怎麼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