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JackSo宋

    唐朝基本上分為四個時期,其中很重要的一個轉折點就是安史之亂,這一場動亂過去以後,唐朝國力日漸衰弱,最終崩塌,新朝建立。一場安史之亂拖垮了唐朝。此後,唐朝由盛轉衰,頹勢難以挽回。然而,就算日趨衰落,可唐朝仍然持續了150年之久,直到907年朱溫篡唐,才正式宣告覆亡。究其原因,大略有以下三點:

    一、唐朝政權的合法性沒有動搖:安史之亂從本質上講,不是外敵入侵,也不是農民軍起義,而是統治階級內部的分權之爭,屬於內部矛盾。安祿山起兵時,也是打著“憂國之危”、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的旗號。所以,八年安史之亂,的確給大唐王朝造成了一個巨大的困局,但不是死局。

    二、經濟基礎保持穩定:安祿山叛軍最巔峰狀態,也僅僅是控制了河南、陝西兩省而已。其餘全國各地大部分地區,仍然牢牢地控制在朝廷手中。有天府之國美譽的四川,成為朝廷堅實的後盾,始終沒有落到叛軍手裡。而幅員遼闊、富庶繁華的江南地區,更是支撐了朝廷的運轉,使得皇帝有足夠的底氣與叛軍對決。

    三、軍事上逐步恢復元氣:安史之亂結束後,朝廷建立了一支相當強悍的部隊:神策軍。這支部隊由朝廷直接控制,負責保衛京師、宿衛宮廷,以及征伐叛軍。這在相當程度上震懾了新的藩鎮勢力,讓他們不敢輕舉妄動。

    中國歷史週期性發展的規律是專制封建王朝的歷史宿命,強大的唐朝走不出這個魔咒,最終被其他王朝代替,就成了歷史的必然。當今中國必須總結歷史經驗,避免歷史上中央王朝在社會治理上的弊端,找到一條真正能使普通民眾安居樂業的長久之道,中國才能實現平穩的發展。

  • 2 # 歷史神評

    一般來說,女寵、皇戚、宦官、朋黨、藩鎮、夷狄,這六患沾染上一兩個,王朝就嗝屁了。但是巨唐有武周攔腰,有宮門篡位,有甘露事變,有牛李黨爭,有安史之亂,更有吐蕃等一大票強勢遊牧死磕,可以說是五毒俱全且每樣禍亂都是世所罕見,所以才有國都六陷,天子九遷——這樣子都不滅亡,活了289年。這麼頑強的政權,歷史上恐怕就沒有過,今後可能也不會出現。

    我們分析中華帝國漫長政治發展過程中的政治主動方,其實無外乎就是皇帝集團,勳貴集團和官僚集團。宦官無疑屬於皇帝集團,很多時候充當天下第一家的新聞發言人。皇帝宗室和外戚,各種開國功勳,則是勳貴集團,他們作為一個個土豪凝結核,事實上就是要被歷史發展消滅也確實是在不斷被歷史發展消滅的家族政治的代言人。官僚集團則分為朝官和地方官,他們是新興集團,雖然在封建社會中仍然以家族為組織形式,被家族間接壟斷。這些政治團體中的矛盾,在唐王朝達到了史無前例的高度,所以這些政治團體的鬥爭,在唐王朝也是史無前例的混亂。

    女寵:家天下的封建王朝,是無法徹底避免夫人政治的,必然會有後黨。從漢初的呂氏專權到漢末的外戚宦官拉鋸,漢王朝就深受後黨的困擾。但是比起唐王朝還是小巫見大巫。因為唐王朝直接武后臨朝稱制,改朝換代了。

    皇戚:中華帝國的理想是將一切政治權力收歸皇帝,再由皇帝將權力分配到各位賢士,透過這種抽象來跨越式進入一種類似“哲學家的統治”的烏托邦。然而現實是,皇帝必須和大大小小的家族分享權力,首先和自己的宗室分享權力,然後透過密密麻麻的姻親關係和各位勳貴家族產生聯絡,與核心家族的良好關係有益於皇帝的統治,但同時他也會注重壓制這些家族的權力擴張。壓制失敗的後果就是漢王朝的七國之亂、晉王朝八王之亂。唐王朝的壓制並不成功,開國之初秦王就在宮門口弒兄戮弟,然後進宮讓他老爹退群。皇戚的政變和反叛,充斥著整個初唐,安史之亂的時候,肅宗更是在靈武直接登基,逼得李隆基沒有一點脾氣。

    宦官:宦官是皇帝的看門狗。從階級出身上看,宦官是非家族的,但是從他們的權力來源看,他們恰恰是家族的。宦官的權威來自於皇帝的信任,宦官只是由於自己同皇帝的良好的私人關係,才能得到皇帝的授權,才具備政治權力。因此歷朝歷代宦官易除——但是唐王朝例外。唐王朝的宦官已經老鼠上桌,反客為主了,逼宮廢立那是家常便飯,皇帝倒成了狗的奴才。朋黨:有人的地方就有左中右,朝官怎麼會不熱鬧呢?拉朋結黨、拉幫結派,爭權奪利是平常事。只是唐王朝厲害,將平常做成了前後四十年的、持之以恆的、你來我往的、激烈緊張的牛李黨爭。在平常中創造非常。

    藩鎮:封建國家的政治權力無法徹底深入基層,掃清基層政治權力的家族壟斷狀態,這是時代侷限和技術條件決定的。然而唐王朝整道整府地割據,遍地開花地割據,前後割據一百五十多年,又是行非常之事了。由此可以看到,唐王朝的內部矛盾真的是非常劇烈。這種條件下放眼中華之外,北方是超級大國,一開始是稱臣納貢,不多時就關係破裂發展到對抗,最終在對抗中耗死了對方——我說的是突厥。建國依始東北方向就有戰事,花費巨量的人力財力才取得勝利——我說的是徵高句麗。西方則是如日中天的世界級超級大國,雙方打打和和纏鬥到帝國末日——我說的是吐蕃。看啊,內憂外患一個不落,五毒俱全,五毒俱全啊。所以說啊,一個王朝內鬥激烈,外患嚴重,這種極端情況下還能持續289年,成為中國歷史上少有的長壽王朝,這個王朝該是多強大呢?敗家子常見,能夠供敗家子炫酷狂霸花式敗將近三百年才垮的家,世所罕見,世所罕見啊。

  • 3 # 超級無敵小草

    一句話概括,唐朝能夠長壽,有洛陽為它輸血續命是重要原因之一

    長安本身不是建都的最佳之地——關中平原耕地面積不足,加之有秦以來水利灌溉逐步退化,造成了可耕地面積減少。一旦關中平原遇到天災,那麼本就缺糧的長安就無法支撐下去了,所以才有隋、唐天子數次因為旱災逃荒到洛陽就食的千古奇觀發生。

    隋唐皇帝解決長安缺糧的辦法是修運河,從南方運糧,但是運河中心節點是洛陽,於是修建從渭河到黃河的運河,然後從洛陽將糧食透過水運、陸運運送至長安。只是這兩條路線的運量毫無保證,於是皇帝從洛陽到長安沿途修建了多座糧倉用以轉運。但這仍是杯水車薪。

    安史之亂的時候,安祿山、史思明從東北方向向河北、河南、洛陽、潼關、長安一路殺來。洛陽成為重要防禦基地,後封常清輕敵丟洛陽,數萬洛陽男兒為大唐死戰,大部戰死。封常清只好與哥舒翰一起退守潼關。後來唐玄宗利令智昏,強令哥舒翰出關對敵,結果中伏,幾乎全軍覆沒。

    於是唐玄宗出逃,旋即長安落於敵手。

    後來肅宗藉助回紇人的兵力,奪回長安和洛陽,回紇人試圖對洛陽進行洗劫。後洛陽獻上金箔得免。

    其後洛陽再次失陷於史思明之手,廣平王仍舊藉助回紇人奪回洛陽,只是這次回紇對洛陽大肆洗劫,死傷數萬人。金箔財產損失無數。

    其中最可氣的是:“廣平王拜於葉護馬前曰:‘今始得西京,若遽俘掠,則東京之人皆為賊固守,不可復取矣願至東京乃如約。”——廣平王(唐代宗)為保長安,主動提出不要劫掠長安,咱們去劫掠洛陽吧!可謂無恥至極!

    有唐一代,洛陽為長安輸血、續命唐得以享國280餘年的重要原因之一

  • 4 # 盜帥夜留香YE

    所謂的“國都六陷,天子九遷”,就是指都城六次被攻陷,天子九次逃跑。

    公元756年,安史之亂爆發,哥舒翰大敗,潼關失陷,長安危急,玄宗南逃。長安因此陷於安史亂軍之手。

    公元763年,吐蕃趁大唐平定安史之亂,無暇它顧,趁機發兵進攻。二十餘萬大軍橫渡渭水,逼近長安。李光弼率十萬唐軍未戰先退,唐代宗不得已,棄長安而走。

    公元783年,平盧節度使李希烈造反,發兵三萬圍困襄城。唐德宗為解襄城之圍,調集兵馬,並且令涇原諸道的兵馬一起協助。涇原兵馬本以為來長安助朝廷平叛可以得到賞賜,結果非但什麼賞賜都沒有,甚至連犒軍的食物都是乾飯鹹菜。涇原兵大怒,直接進攻長安,唐德宗只能倉皇出逃,任由這麼亂兵在長安城大肆劫掠。

    公元880年,農民起義軍領袖黃巢兵叩潼關,唐僖宗只能倉皇出逃,同年長安陷落。

    公元885年,唐僖宗寵信的宦官田令孜作亂,代表朝廷鼓動朱玫、李昌符兩位節度使向河中節度使王重榮開戰,王重榮求助於河東節度使李克用。李克用與王重榮兵合一處,朱玫、李昌符頓時大敗,李克用軍直接進逼長安。唐僖宗倉皇出逃,長安再次淪於節度使之手。

    公元894年,鳳翔節度使李茂貞勾結邠州節度使王行瑜,兩人合謀兵髮長安,但圍困長安之後,雙方發生分歧,都想將在位的唐昭宗劫回自己的地盤。乘此機會,唐昭宗倉皇出逃。

    公元895年,李茂貞因不滿唐昭宗的人事任免,再次兵髮長安。唐昭宗只能再次出逃。

    公元901年,宰相崔胤召朱溫入關,謀誅宦官。宦官韓全誨等人為求自保,挾制唐昭宗投奔了鳳翔節度使李茂貞。

    公元903年,李茂貞不敵朱溫,主動將唐昭宗送給了朱溫。次年朱溫將昭宗帶到了自己掌控的東都洛陽,不久之後將昭宗殺害,唐朝徹底滅亡。

    從上述的九個事件中不難看出,從安史亂軍攻破長安那一刻,就是朝廷的威嚴一步一步淪喪的開始。節度使越來越不拿朝廷當回事,所以才會肆意的進攻長安,威逼皇帝。尤其是黃巢造反,他沒有擊垮唐朝的統治,但卻擊碎了唐朝的尊嚴。

    其實從涇原兵變開始,唐王朝的臉面就已經所剩無幾了。

    畢竟一群小兵都敢衝擊京城,逼走皇帝,又何況那些手握重兵的節度使呢?

    之所以朝廷能一直存在,其實就是各方節度使在找一個平衡,畢竟都像透過掌握皇帝來掌握話語權,這才讓唐朝王又詭異的存活了一百多年。

  • 5 #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很好的問題。

    我覺得,這樣的問題,對於經濟下行週期中的我們個人和組織,都很有思考的意義。

    大唐盛世總是讓人無比自豪、振奮。而在衰落期,儘管藩鎮割據、宦官專權、朋黨之爭這些老大難的問題揮之不去,大唐的社會經濟卻依然基本保持穩定,甚至還多次出現了短暫的中興。原因何在呢?

    我覺得至少有三個:長時間保持了穩定的財政基礎和軍事基礎(手裡有糧,心裡不慌)、對老大難問題的穩定控制(沒有不切實際地“不可為而為之”)以及競爭對手的先天不足。(外部因素不足以致命)

    一、長時間保持了穩定的財政基礎和軍事基礎。換句話說,也就是保持住了生存下去的基本保障。

    所謂基本,對於國家來說,無非就是錢和槍。

    先說錢。國家收錢,有兩個原則,一、多收錢;二、沒人造反;

    基於這兩個原則,整個中唐,政府都為這三件事情操碎了心:怎麼收錢?(稅制改革);怎麼調配錢糧?(漕運);怎麼讓百姓有活路?

    怎麼收錢?代宗、德宗朝,多次嘗試了不同的稅制改革,這一時期的稅制改革對整個中國歷史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基本原則就是有錢的多出錢,沒錢的少出錢。雖然這些改革遇到了很多困難,但是好歹財政收入還是增長了,政府的財政危機基本能渡過去了。尤其是劉宴的鹽政改革的實施,極大地增加了財政收入,又穩定了鹽價,降低了百姓的生活成本,可謂一舉兩得。

    怎麼運錢?

    在安史之亂以後,北方的經濟受到了極大的破壞。原先“稻米流脂粟米白”的中原地區,都窮得叮噹響。很長時間內,別伸手找中央要錢就行了,至於養活中央,那是指望不上了。

    得益於大運河的貫通和安史之亂中張巡的堅守,大唐的江南、淮南地區成了大唐財政穩定的基石。只要運河暢通,東南諸道的稅賦就可以供應中央,保持對潛在敵對勢力的壓制了。

    可以說,大唐的前任隋煬帝才是活雷鋒。修大運河把自己玩死了,卻留給了大唐一條續命符。

    也因此,大唐對河朔地區的藩鎮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但是對任何威脅到運河的勢力是從來不會姑息的。

    怎麼讓百姓有活路?

    除了稅制改革的調整,其他經濟改革也是一個關鍵。

    中唐的皇帝過得有點窩囊,大臣雖然喜歡結黨,但是基本都還是保持了“以養民為先”的政策。價格體系、賑災體系,都還運作得比較穩定。在晚唐之前,基本沒有出現大的農民起義。

    劉宴為代表的改革家,推行的以養民為先的政策,是唐朝延續發展的保證。

    再說槍。在維持統治的問題上。關於槍的問題只有一個,有沒有聽自己指揮的槍。

    1,藩鎮平衡術。除了河北平原的河朔藩鎮外,國內其他絕大多數的藩鎮都是中央能指揮得動的。這些藩鎮既幫朝廷威懾河朔,也互相牽制。同時,西北、西南藩鎮也還幫助朝廷承擔這國防的任務。中唐以後的統治者基本都還襲取了唐玄宗的教訓,基本維持了這種微妙的平衡。

    對藩鎮的平衡之術,抑制了藩鎮之亂的危害

    2、自建神策軍。雖然神策軍經常被宦官所控制,但是作為中央力量,在很長時間內,都還能夠維持中央的穩定。

    二、對老大難問題的穩定控制。

    1、基本控制了河朔藩鎮的進一步危害。

    自從安史之亂以後,大唐陷入到了許多理不清的煩惱之中。河北地區基本就成了獨立王國,心情好了就納稅拜碼頭,心情不好了就”唯兵強馬壯者為之“。這樣的煩惱一直持續,幾乎就沒有中斷過。

    可是,大唐對河朔的態度是,有條件就去打,沒條件就不管。而對於河朔之外,尤其自身統治核心區域的割據企圖,則堅決不姑息,西川、淮西,任何要搞割據的都遭到了大唐的堅決鎮壓。

    基本控制住了河朔地區藩鎮的威害。

    2、宦官危害的基本控制。

    終唐一世,儘管宦官專權被後人所詬病。雖然宦官多次廢立皇帝。但是,由於藩鎮勢力與宦官勢力的相互牽制。宦官基本上還是沒有對國家穩定構成致命傷害的。

    只有到了唐朝末期,唐昭宗過於激進的想消滅宦官,才導致了朱溫控制整個朝堂,引發了唐朝的滅亡。

    3、朋黨勢力的控制。

    朋黨之爭,是後人詬病中唐政治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地方。可是,我認為,朋黨之爭,是當時唐朝得以穩定延續發展有巨大的積極意義。

    唐朝朋黨之爭的本質,是寒族勢力與世族勢力的競爭。

    唐朝時期的世族勢力依然比較強大,而且,世家大族常年通婚,自然就形成了朝廷中的一股不可忽視的勢力。唐天子要維持統治,依然需要士族的支援。但是又絕對不能讓世族牽著鼻子走。因此,透過科舉取士形成的派別來牽制士族勢力,對當時維持皇權是非常必要的。

    朋黨之爭,抑制了世家大族對皇權的干擾

    三、競爭對手的先天不足。

    歷朝歷代的滅亡,最終無非三種死法:外族入侵、權臣篡位、農民起義;

    放到唐朝,這裡的競爭對手,主要包括三股勢力:藩鎮、吐蕃等少數民族政權、農民起義。

    其中,農民起義,是無解的。只要維持好民生,基本威脅不會太大。

    因此,當時最大的威脅是藩鎮和吐蕃等少數民族政權。

    從《資治通鑑》的記載看,大唐統治者對於這兩類對手的命門都是看得比較透徹的。

    藩鎮的命門,是節度使表面牛逼,實際上,只是“士兵代表”。藩鎮賬下的悍將們,才是藩鎮勢力的實際控制人。因此,大唐既不能過於激進地消滅藩鎮,盡殺驕兵悍將,畢竟那些都是國防力量,幫助國家守護家門也是認真的。也只需要適當控制就可以了。

    多說一句,關於後來契丹的崛起。很多人責怪石敬瑭。我覺得根本上,還是在於朱溫,他對河朔藩鎮牙將的大屠殺,雖然平定了河朔之亂,但是卻嚴重削弱了河北的軍事力量。一旦契丹遇到阿保機這樣的傑出領袖,河北就再沒有可以壓制契丹崛起的力量了。

    少數民族政權的命門,有兩個,一是西南和西北的少數民族,完全於對農耕勢力缺乏統治能力,二是西北和西南少數民族的相互敵意,要遠高於對中原王朝的敵意。

    事實上,儘管吐蕃曾經攻略過長安城,也多次攻略四川。但是吐蕃並沒有有效地統治過任何一片農耕區域(這和後來東北方向的少數民族截然不同)。他們只能破壞,而沒有力量致唐朝於死地。

    另外一方面,吐蕃、回鶻、南詔,都是不容易消滅的勢力。而唐朝透過靈活的外交策略,就可以儘可能降低來自西面的國防壓力。

    吐蕃回鶻在西域打得血海深仇,給了唐朝續命的外交空間

    當然,這些政策都只是維持之計。無法從根本上扭轉國運。僅僅稅制改革、經濟政策的調整,無法抑制關乎民生最根本的土地兼併問題;僅僅是制衡藩鎮,無法從根本上強化中央的向心力;僅僅是外交政策,無法從根本上強大自身的國防力量。最終,在持續了一百多年以後,三股隱患聯合作祟,大唐還是滅亡了。

  • 6 # 空天來課

    網路不是法外之地,堅決打擊篡改歷史及汙衊華夏民族文化的網路違法行為!針對某地某些人的不法行為部分已經進入司法程式。

  • 7 # 龍少爺321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任何一個朝代滅亡也不是一下子的事,何況曾經盛極一時的唐朝,雖然唐朝後期很亂,但仍能堅挺上百年,但其實都是在吃老本,自安史之亂後唐朝滅亡趨勢就不可扭轉,只是時間問題了

  • 8 # 領略非洲風情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強盛的王朝,共歷二十一帝,享國二百八十九年。唐始“安史之亂”起“國都六陷,天子九遷”其實這個“遷”字是出逃的意思。那為什麼唐王朝首都六次失陷,皇帝九次逃跑,國祚時間還如此長久?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宦官亂政、朝臣黨爭、胡族入寇、農民起義,居然堅挺不倒!我們解剖分析:唐朝就好像一個強壯的年輕人,他的前半生曾經做過一番大事業,從一個小公司成為了一個國際上市公司,積累了經驗和財富。中年不幸遇上了各種重病,只剩下半條命,他用前半生的財富和經驗苟延殘喘,之後雖有各種打擊,但依然堅強挺過後半生。二各藩鎮雖“挾天子以令諸侯”但依然延用唐國號,公元901年唐昭宗被鳳翔節度使李茂貞挾制,唐王朝其實已經“名存實亡”了。三安史之亂後唐代宗改革;唐德宗前期頗有聖君的風範,信用文武百官,嚴禁宦官干政;唐憲宗開創了“元和中興”,勤政,重用賢良,大力削藩;唐武宗,推行改革,加強中央集權,開創“會昌中興”;唐宣宗開創“大中之治”,整頓吏治,限制皇親和宦官,擊敗吐蕃,收腹河湟,安定塞北和安南,從諫如流。這些有作為的皇帝也是延續唐朝國運生命的因素。

  • 9 # 仲龍講歷史

    唐朝作為中國古代最強盛的封建王朝,之所以能夠延續289年,當然有它的獨到之處!對於一般的封建王朝來說,只要出現一兩件大事,那麼這個王朝也就快崩潰了!但是唐朝則不然,“國都六陷、天子九遷”是唐朝歷史的真實寫照,可見大唐王朝到底經歷了什麼?那麼問題就來了,為什麼唐朝經過這麼多事情,卻仍然能夠延續這麼長時間呢?根據我的理解,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唐朝前期幾代君王積蓄了強大的國力。它有足夠多的家底,可以讓自己的子孫們去敗。唐高祖李淵武德年間,大唐處於開國戰爭時期,所以我們就不提了!我們就從李世民開始分析,“玄武門之變”後,唐太宗李世民勵精圖治使大唐王朝出現了“貞觀之治”這樣的恢宏局面。他的繼任者唐高宗李治“永徽之治”,女皇武則天“貞觀遺風”,唐玄宗李隆基“開元盛世”。從貞觀年間到開元年間,經過大唐幾代君王的不懈努力和奮鬥,這100多年間,大唐王朝不斷向前發展,積蓄了強大的國力。而有些封建王朝,一旦過了100年這個數字,就已經進入多事之秋了,最為典型的就是北宋王朝和東漢王朝!

    第二,唐朝始終有一個後勤補給和反擊基地——四川。無論是安史之亂,還是黃巢起義,當時主政的皇帝唐玄宗和唐僖宗相繼都選擇了四川作為落腳點,並且他們都是以四川為基地對外進行反擊戰爭,從而平定叛亂、穩固統治的!四川地區自古以來就是“天府之國”,由於地理位置封閉,所以很少受到戰爭的摧毀,因此這裡錢糧充足、兵馬完備。一旦中原地區遭遇到大規模的戰事,那麼從四川調兵鎮壓絕對是一個好主意!而且四川地理位置險要,敵軍還不容易攻打,一旦皇帝在這裡指揮全國戰爭,勝算極高!

    (黃巢起義形勢圖)

    第三,唐朝中後期的君王改革意識非常強而且改革時間跨度長!從安史之亂過後,繼位的唐代宗、唐德宗就著手與改革,典型代表就是唐德宗時期宰相楊炎提出的兩稅法,這對中國歷史上的稅制改革有著深刻的影響!而在唐德宗之後,唐憲宗“元和中興”、唐武宗“會昌中興”、唐宣宗“大中之治”,這三位帝王的銳意進取的創新改革精神使得大唐王朝國勢復振。儘管此時的唐王朝存在很多問題,但是中央的實力還是有的!雖說此時地方上藩鎮的權力與日俱增,但是很少有人敢公然起兵和中央朝廷對抗的,他們所要求的不過就是割據一方而已,他們也知道一旦和中央交上火,最好的下場也不過是兩敗俱傷,所以這些藩鎮絕對不會這麼幹的!雖然說西漢王朝也有中興局面,但那只是非常短暫的“昭宣中興”,區區三四十年時間而已!這在短時間內可以扭轉一個王朝的危局,但是它無法做到像唐朝那樣延續百年!所以說,在漢元帝即位之後,西漢王朝又一次滑入了歷史的深淵,再也沒有爬起來!反觀唐朝,則在短期內沒有出現這種現象!

    第四,藩鎮、宦官、朋黨之間相互牽制。在唐朝中後期,地方上藩鎮實力龐大,而在中央內部,牛李黨爭、宦官干政,這三股力量無疑就形成了一個三角形般的政治格局!他們三股政治軍事集團相互牽制,誰也不能消滅誰,這就給了唐朝皇帝的可乘之機。而皇帝經常利用這三者之間的矛盾達到自己的目的,從而穩定統治!

    第五,唐朝農民起義軍自身的缺陷!每個朝代都會有農民起義,但是為什麼有的能夠成功,有的會失敗呢?這就和農民階級的侷限性有關係了!很少有哪個農民領袖能夠做到像劉邦、朱元璋那樣的!因為他們一旦在佔領京都、稱王稱帝之後就會貪圖享受,失去進取之心,從而迅速腐化墮落、一蹶不振!而唐朝末年的農民起義軍軍領袖黃巢和太平天國時期的洪秀全如出一轍,他沒有正確分析形勢,而且對逃亡四川的唐朝政府沒有給予追擊,所以導致大齊政權曇花一現,黃巢自己最後也落得個敗死狼虎谷的下場!

    綜上所述,就是我對唐朝那麼長壽的原因的分析!

  • 10 # 歷史的拐點

    唐朝有過逐兵千里,封狼居胥的偉業,有過兄弟相殘,爾虞我詐的鬥爭。但是一切的輝煌浮華,一切的紙迷金醉都在安史之亂中被粉碎。安史之亂不僅僅是唐朝由盛轉衰的重要轉折點。同時,也是中華歷史又一次大規模動亂的開端。

    安史之亂後,地方藩鎮割據,中央政府喪失了財權,軍權以及行政權。內廷閹黨把持中央神策軍,總以自己的意願廢立皇帝,造成政治不穩定進一步加劇了中央政府權威的喪失。外廷黨爭不斷中央政令無法做到上傳下達。

    正是這樣的內外交困中,或因為外敵入侵,或因為叛軍作亂,或因為藩鎮造反。出現了國度六陷,天子九遷的窘態。唐王朝的權威與正統便在這不斷的避禍中徹底喪失。但是,神奇的是這樣的唐朝卻如同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在這樣的風雨飄渺之中依舊存在了一百四十四年,是怎樣神奇的力量使得唐朝如此受到老天的眷顧,總能在一次次動盪中倖免於難,保全社稷。我認為主要就是一個字“”。

    一、地方藩鎮之間的平衡

    唐玄宗為了實現自己的開疆拓土的宏遠目標在帝國邊境上設立共計十個藩鎮開始。藩鎮的發展便一發不可收拾。整個變化呈現,藩鎮取代原先地方行政體系,藩鎮職權不斷擴大,兩大特點。但是,唐朝的藩鎮雖然很多,這些藩鎮實力雖然互有長短。但是未曾出現威臨天下,號令諸藩第一“強藩”。(等到出現朱溫這樣的強藩時,唐朝就滅亡了)所以,唐中期後的藩鎮之間反而達成了一種詭異的平衡。誰也無可奈何對方,誰也吞併不了對方反而無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廢唐自立。

    二、中央朝堂內部的平衡

    中央朝廷內部主要矛盾時兩個:一個是閹黨之亂,一個是黨爭之禍。這兩大禍端,一個讓皇族之人惶惶不可終日,使得他們不敢當皇帝。另一個使得朝堂烏煙瘴氣,使得他們當不了皇帝。但是,很可笑的是閹黨了無法做皇帝,大臣們忙著窩裡鬥。即使朝堂之上皇帝不斷換,李家人對於皇位的繼承卻永固不亂

    三、中央朝廷與地方藩鎮的平衡

    正如前面所說,地方藩鎮以及中央朝堂都達成了詭異的平衡。大家都無力改變現狀,就只能選擇妥協。藩鎮的節度使們需要日夜防著手下犯上作亂,就必須尋求中央政府的政治認可。中央政府進行對外戰爭,戡平叛亂都需要依仗地方藩鎮的戰爭支援。所以,在中央和地方就形成了這樣的平衡。中央無力收回地方權力(觸之必反),地方不願主動對抗中央。整體看保持了唐朝政權的穩定。

    四、唐王朝與周邊少數民族的平衡

    唐朝周邊有很多的少數民族政權,有名的比如:回紇、吐蕃以及突厥等。這些少數民族趁著華夏大亂之際,常常出兵中原打家劫舍,甚至攻入唐都長安。但是,這些少數民族政權雖然能夠一時取得勝利,卻無法徹底控制中原地區。因為,唐朝的藩鎮制度及長久的藩鎮割據,使得地方藩鎮手中都持有一支強力的地方武裝。少數民族突然發難,取得一定的成果。最終也會被緩過氣來的唐王朝藉助地方藩鎮的力量最終取得勝利。“藩鎮強唐弱,藩鎮弱唐亡”說的就是這樣的情況。

    結語

    中央朝堂與地方藩鎮、唐王朝與周邊政權處於這樣詭異的平衡狀態。所有能夠威脅唐王朝統治地位的力量全部互相制衡,所以唐朝雖然威嚴掃地,實力全無卻依舊保持著敗而不亡。直到一股不存在於這平衡關係中的力量——農民起義——將原本的一切打破。唐朝才真正走上了毀滅的道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華為Q2 Pro電力線的組網是一種怎樣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