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LY傳媒or大雜燴
-
2 # 嶽之嵐
說到劉禪,我們最耳熟能詳的便是“樂不思蜀”和“扶不起的阿斗”了。所謂樂不思蜀,說的是劉禪投降後到洛陽,司馬昭在招待劉禪的宴會中,演奏蜀國的樂曲與歌舞,當時俘虜過來的人皆因歌舞生情,潸然淚下,唯劉禪喜笑自若,司馬昭便問:“你想念蜀國麼?”劉禪答:“此間樂,不思蜀”,樂不思蜀便由此而來。而說他是扶不起的阿斗從樂不思蜀的典故中也可看出。劉禪在說出“此間樂,不思蜀”後,舊臣郤正提醒劉禪:下一次司馬昭再問您,您就說,“先人的墳墓在蜀國,我沒有一天不惦念的”果然下一次司馬昭又問了同樣的問題,劉禪便按郤正教的那樣回答,司馬昭覺得不對,便說:“這語氣怎麼那麼像郤正所說的。”劉禪立馬說:“對,就是他教我說的。”滿堂皆笑,但劉禪真如傳聞所說愚蠢、弱智,是扶不起來的阿斗麼?
對於樂不思蜀中的行為,有人認為,那是劉禪裝瘋賣傻,以消司馬昭殺心。除此之外,在諸葛亮死後,劉禪立馬廢除了丞相制度,將原本集於諸葛亮的權利分別分給費禕和蔣碗,且兩者相互交叉,相互制衡。這樣一種巧妙的政治安排,是一個昏庸無能的弱智皇帝絕對安排不出來的。儘管如此,我認為:
一、劉禪雖說不是個弱智的人,但他不是個有為之主。在諸葛亮等文臣武將盡已不在的情況下,沒有主見的阿斗手足無措,胸無良策,無所作為,兵臨城下,只能在敵人還未攻破成都前主動出城相迎。
二、如果堅守城池不降,只能招致魏軍猛烈攻擊。以蜀國當時將領及軍力,抵抗不住當時軍事家鄧艾的攻擊,城破是早晚的事,破城後會遭到魏軍殘暴的殺戮,生靈塗炭,百姓遭殃。所以,以這點來看,後主不是個昏君,只能算是無奈也無能的選擇,既保住君臣性命,也免百姓塗炭。
三、後主投降後,樂不思蜀,很大程度上是為了保住自己及臣民的性命,畢竟人在屋簷下,怎能不低頭,這不是愚昧的表現。歷史上大凡亡國之君,多是軟弱、屈辱苟生,不然後主也不會活那麼久。有時裝傻也是一種無奈的選擇,象後來的南唐後主李煜不裝傻仍惦記故國山河,只會落得“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悲情人生。
-
3 # 毒刺劍客
劉備託孤白帝城本來就留下了隱患,讓諸葛亮在劉禪實在無能的情況下可取而代之,諸葛亮雖然沒有取而代之,但劉備的這句話已經奠定了日後諸葛亮無人可以撼動的霸主地位。也正因此,諸葛亮集黨政軍大權於一身,劉禪如果非要對著幹,就會被取而代之的危險。所以劉禪只好裝聾作啞。由於諸葛亮窮兵黷武六次出師,之後姜維又九次出師,導致蜀國國力貧弱,最後被滅國。
但是劉禪在諸葛亮病逝後立即廢除宰相制,可見劉禪對諸葛亮一家獨大的情況是深惡痛絕。透過“樂不思蜀”躲避殺頭危險也是無奈之舉吧,畢竟活著是人的本能。
但是劉禪確實也沒什麼魄力。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第一,面對權臣當道的局面,劉禪缺乏以柔克剛,控制局面的能力,作為一國之君,而諸葛亮畢竟還是愚忠的情況下,應該還是有辦法奪回權力的,但劉禪卻始終處於被架空的尷尬境地。
第二,諸葛亮病逝後,劉禪完全可以把兵權拿回來,但是兵權又在姜維手中。
第三,魏國將軍鄧艾率領一千人偷襲成都,劉禪竟然就投降了,事實上當時蜀國並沒有到立即投降的時候,還是有一定的迴旋餘地的。
-
4 # 小熙為人人
劉後主不是真的“樂不思蜀”,也不是傳說中“扶不起來的阿斗”,他之所以開城獻降,在司馬昭面前故作“樂不思蜀”樣,故發“樂不思蜀”言,實際上是臥薪嚐膽、忍辱負重,是一種以圖東山再起的策略!
相比劉禪的五子劉諶,殺妻自盡,固然是有血性,可欽可佩,但卻背離了劉備的作風與教誨。相比之下,投降後的劉禪所承受的壓力與痛苦要遠遠大於一死了之的劉諶!劉禪是完全的繼承,而劉諶卻走偏了。
(劉備劇照)
死,只需要一時的勇氣;而活著卻需要一世的勇氣。
想想劉備當年四處寄人籬下,顛沛流離,投過公孫瓚、陶謙、袁紹、劉表、呂布、曹操,雖忍辱負重,最終建國稱帝。試想:如果劉備不能忍,若他沒有豁達的胸懷,假使他動輒就尋死,一定不會有蜀漢政權,也更不會有劉憚了!
劉備對劉憚的評價是“氣量甚大、過於所望”,諸葛亮的評價是“天資仁敏,愛德下士,這說明劉禪是個心胸極為寬廣之人,也只有心胸開闊之人才能做出忍辱負重之事!
劉備留給阿斗的遺言“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劉備僅僅是要求兒子做一個有良心的善良人,就像一位最普通的父親對孩子的期望一樣。
(劉備劇照)
劉禪投降後,除了自盡的劉諶,他把剩下的五個兒子一起帶到了洛陽,他的後宮佳麗則被賜給滅蜀有功的魏國沒有老婆將士。
劉禪的一個妃子李昭儀寧願選擇自殺,也不願再從別的男人。也證明了劉禪的人格魅力。一個女人寧願為他去死,也不願另攀高枝,去做魏國開朝功臣的正室。試問天下,又有幾個男人能獲此殊榮?
自古無不亡之國,劉憚亡國不全是他的錯,對已經做了41年皇帝、57歲的劉禪來說,遭受如此亡國、喪子、失愛之恥,一死了之絕對比苟且偷生來的痛快!還能博一個殉國壯烈之名。
他之所以忍辱偷生,做“樂不思蜀”狀,是因為:
(劉禪劇照)
一、隨他而來的所有親人和臣子的命都在他的一念之差,他若有半點傷感與重整河山之意流露,這些人都得死!
二、他在期待與等待時機,希望有一天,他能等到像他父親劉備那樣東山再起,等到如他父親那般即便身陷囹圄也能再度高飛的機遇!這才是劉禪在司馬昭的宴席上裝瘋賣傻、樂不思蜀的真正原因!
劉禪苦等八年,直到去世,也未等到收拾舊山河的機會!但他與他的親人、臣子們卻也得了善終,也不枉劉禪臥薪嚐膽一回。
劉備兩代人興復漢室的理想隨著劉禪的死去最終成了空中樓閣,正所謂是非榮辱轉頭空!現在惴測劉憚當年席間裝瘋賣傻時,除了要掩蓋重整山河的雄心,又何嘗沒有哀嘆過自己為何不早死幾年?!便不用再受如此奇恥大辱!
-
5 # 張細水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確定劉禪是不是傻子。
因為只要是個正常人,不可能樂不思蜀。
別人給的東西再好,能有自己當皇帝,無拘無束呼風喚雨強?
劉禪不是傻子。
之所他說“此間樂,不思蜀。”為的就是掩飾自己,防止受到迫害。
好在那個時代受漢室禮儀的教化,對廢帝都很優待。
劉禪因為‘樂不思蜀’,得以受封安樂公,開開心心的過完了一輩子。
-
6 # 首創新視界
“樂不思蜀”實為苟且偷生,劉禪的偽裝,為了保住自己及蜀臣的性命。
劉禪不像項羽,寧死不過烏江;
不像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
不像朱由檢,寧願煤山上吊也不願投降;
更不像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諸葛亮對劉禪的評價:“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
諸葛亮認為劉禪天資聰慧,品德高尚,關心部下。事實上也確實如此,劉禪聰明愛德是個好人,如果身在盛世,我想他一定是一位好皇帝,可惜亂世一位並不適合他。
鄧艾軍隊必然會攻進成都,劉禪的做法可取。劉備病逝於白帝城,劉禪繼位皇帝,在位41年是三國時期在位最長的一個皇帝,諸葛亮輔佐其11年,諸葛亮病逝後劉禪繼續做了30年的皇帝,可以說劉禪沒有雄才大略,但絕不能說他昏暈,傻子皇帝。
魏國派出猛將無數,率領數萬大軍,對蜀漢集團發起攻擊。這時候的蜀國就沒什麼人才了,而吳國也是強弩之末,魏國一家獨大,三國鼎立的局面儼然已不復存在,魏國一統,也只是時間的問題了。
在這種危在旦夕的情況下,蜀國已經沒有大將能夠應戰,劉禪分析了局勢,必然是失敗告終,他不想看見將士再有死亡,不想看見百姓跟著遭殃,與其垂死掙扎倒不如主動被降。
劉禪也是局勢所迫,無奈之舉,減少將士死亡,保全蜀漢百姓,順應時勢潮流。
“樂不思蜀”實為偽裝!蜀漢滅亡後,劉禪和一些蜀漢大臣被遷往洛陽居住,劉禪被封為安樂公。司馬昭為了試探劉禪是否有反心,宴請劉禪和一些蜀國原來的舊臣。劉禪為了迷惑司馬昭才有了這“樂不思蜀”的典故。
如果劉禪按郤正教的那樣,義正言辭的回答司馬昭覺,又或者劉禪天天喊著要匡扶漢室,那結果可想而知,劉禪和蜀臣可能活不過這頓飯了,可能歷史上就又多一個寧死不屈的典故了。
而劉禪看透了司馬昭的目的,我就是不讓你得逞,我就是透過愚蠢、弱智的偽裝,保全了自己和蜀漢的朝臣,最終也能得到善終。恐怕這才是劉禪真正的精明之處。
-
7 # 愛歷史君
“扶不起的阿斗”,這個典故形容那些沒本事,怎麼都扶不起來的人。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這個典故來自於劉禪。一、劉禪老爸的艱苦“創業史”
劉禪是三國時期的蜀國第二位統治者,大名鼎鼎的梟雄劉備的兒子。俗話說“虎父無犬子”,這句話用在劉備和劉禪這對父子身上很不合適。
(劉備劇照)
劉備是三國鼎立時期的蜀國開創者,也是一個皇帝——雖然這個皇帝有人說不算正統的。他奮鬥了一輩子,從刀光劍影、屍山血海中走過,運用自己的謀略和百折不撓的精神,打下了一畝三分地。對於今天的創業者來說,劉備絕對算是楷模——多次“創業”都賠的損失慘重,但仍然堅持下來,最終成了一方“龍頭”。
從23歲參加鎮壓黃巾起義,到47歲和孫權聯合打贏赤壁之戰取得真正屬於自己的地盤,劉備整整奮鬥了24年。其間數次寄人籬下,數次被敵人打得如喪家之犬,連老婆孩子都保不住。再到53歲打下益州,58歲打下漢中真正鞏固益州地盤(確定三足鼎立之勢),劉備真可謂是百折不撓,大器晚成,成功來得相當不容易。
二、“虎父手下無犬子”?不一定“打江山難,守江山更難”,劉備打下江山的時候,年事已高。62歲的劉備在經歷了丟失荊州和夷陵之戰後,也撒手人寰。守江山的任務只能留給自己的兒子劉禪,並不是劉禪天資過人,而是他是劉備的活著的兒子中年齡最大的。
劉禪即位時,只有16歲,勉強算個成年人。但是他的治國和處理軍政大事方面,幾乎是毫無經驗。在古代,一個君主若是即位時年幼,通常會設定輔政大臣。劉備死之前,也給劉禪找了輔政大臣——諸葛亮,這就是著名的“永安託孤”。
(劉禪劇照)
從劉禪即位到諸葛亮去世,諸葛亮輔佐了劉禪整整11年,諸葛亮去世時劉禪27歲。
(諸葛亮劇照)
史書記載,諸葛亮處理軍政事物採取一把抓——“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於是歷史書上幾乎沒有留下劉禪處理軍國大事的記載。這一階段是諸葛亮輔佐阿斗,劉禪隱藏在幕後,重要軍事決策,估計是最後讓他蓋個章,走個形式。可以說,劉禪在這段時間沒做什麼值得大書特書的事情。
諸葛亮因為連年征戰,耗盡了心力,去世了。諸葛亮去世了,劉禪開始了親政。劉禪親政時畢竟才27歲,在之後的歲月裡,他的輔佐大臣從蔣琬到費禕、從費禕再到姜維。劉禪如同一個公司的掛牌董事長一般,幹實事是下面的總經理。這段時間,劉禪仍然沒什麼大書特書的事情。
難道劉禪真沒做過什麼事情?其實,還是有的。我們來看看:
建興十四年(236年)四月,劉禪前往湔縣登臨觀阪,觀看汶水水流,十天後返歸成都。
建興十四年(236年),武都氐王苻健弟前來歸順,劉禪將其全部遷往廣都居住。
延熙元年(238年)正月,劉禪立前皇后之妹張氏為皇后。大赦天下,更改年號。立皇子劉璿為皇太子,皇子劉瑤為安定王。
延熙五年(242年),大司馬蔣琬大造舟船,準備沿漢水、沔水東下,攻取上庸等東三郡。劉禪召集朝中大臣對此事進行商議,朝議以為,水路出兵雖然容易,但若是失敗不容易撤退。於是,劉禪派遣尚書令費禕、中監軍姜維前往漢中對蔣琬進行勸說。蔣琬與費禕、姜維商議後認為羌胡人心存漢室,可以與其連結,於是又給劉禪上書。 這次劉禪同意了蔣琬的看法,就派遣安南將軍馬忠前往漢中傳聖旨,封姜維為涼州刺史,負責連結羌胡的事情。
延熙八年(245年)八月,皇太后吳氏病逝,劉禪將皇太后合葬於先帝惠陵。
延熙十二年(249年)正月,曹魏太傅司馬懿發動政變,夏侯霸被迫前來投奔蜀漢。劉禪見到夏侯霸後安慰他說:“你的父親是在戰場上戰死的,不是我的先人手刃的。”劉禪又指著自己的兒子說:“這是夏侯家的外甥。”於是拜夏侯霸為車騎將軍。
查遍史書,關於劉禪的記錄就這些了。劉禪沒有提出過什麼施政綱領、主持過什麼軍事會議、發表過獨特的政治、軍事見解,幾乎就是同意下屬的意見,接見來降的將領或少數民族領袖,出遊。由此可見,也許劉禪並不是演義上的白痴,但絕對是個平庸的君主。隨著時光的推移,平庸就變成了昏庸!
三、平庸和昏庸——“不抵抗皇帝”蜀漢後期,蜀國最後的帥才姜維逐漸開始不被劉禪待見,宦官黃皓開始成為劉禪的寵臣。諸葛亮生前寫的《出師表》,其中一句千古名句“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諸葛亮萬萬沒想到,自己輔佐的這個皇帝成了自己反感的那類昏主。
諸葛亮的幾次北伐,姜維連年的軍事行動已經讓蜀國不堪重負。現在加上劉禪的昏庸,蜀國的國力更加衰弱。敵人趁虛而入!
景耀六年(263年),魏國三路大軍南下攻蜀。劉備千辛萬苦打下的漢中淪於敵手。劉禪不待見的姜維領兵把手最後的天險:劍門關。蜀漢政權真正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劉禪直到這時還是寵信宦官黃皓,手下大臣也大多是是一群庸碌之輩。
姜維把魏軍主力擋在了劍門關外。就在姜維苦苦支撐之時,魏國的一路奇兵——鄧艾的軍隊“穿插敵後”,直接打到了成都城下。
這一下可讓劉禪和朝中大臣傻眼了,沒想到魏軍還能千里突襲!劉禪畢竟是溫室裡的花朵,從來沒經過戰陣,手下又盡是些奸臣或者庸碌之輩。眾人瞬間嚇破了膽子。
劉禪召叢集臣商議對策,光祿大夫譙周極力主張投降。而北地王劉諶請求背城一戰,但劉禪不同意。南中監軍霍弋也請求帶兵前來守衛成都,劉禪還是不同意。 最終,劉禪聽從譙周的建議,向魏軍投降,並且命令前線將士放下武器不準抵抗。雖然,劉禪不是執行“不抵抗”政策的第一人,但稱之為“軟骨頭”也不為過。估計劉禪不知道兵臨城下,還可以抵抗吧!不知劉備、諸葛亮泉下有知,作何感想?要知道成都城內還是有兵有糧,城防也是有的!
四、樂不思蜀的安樂公於是,劉禪迎來了人生的新階段——成為階下囚。不過司馬家族對待劉禪還是寬容和優待的,好吃好喝地把他養了起來,只是把他挪到了洛陽,讓劉禪和蜀國的舊臣無法興風作浪。
劉禪到了洛陽之後,留下了一個出名的典故“樂不思蜀”。話說劉禪到了洛陽,司馬家族的司馬昭宴請劉禪,故意安排蜀國的節目,在旁的人都為劉禪的亡國感到悲傷,而劉禪卻歡樂嬉笑,無動於衷。司馬昭看見這種情形就對賈充說:“想不到劉禪竟糊塗到了這種地步,即使諸葛亮活到這時,也不能輔佐,何況是姜維呢!”賈充說:“不是如此,殿下您又怎麼能吞併他呢。”
有一天,司馬昭問他說:"你是否會思念蜀地?"劉禪回答說:“這裡很快樂,不思念蜀國。”知道了這事,隨侍劉禪的郤正就指點他說:“如果司馬昭再問起時,你應哭泣著回說:‘先人的墳墓都葬在蜀地,我是天天都在惦念著。’”後來司馬昭再次問他時,劉禪便照著郤正教他的話回答。司馬昭於是說:“為何像是郤正的語氣呢?”劉禪聽了大驚,睜眼望著司馬昭說:“您的話確實沒有錯。”左右的人都笑了。
這個故事被後人津津樂道。蜀漢皇帝劉禪甘心為階下囚不思復國。人們後來比喻那些在新環境中得到樂趣,不再想回到原來環境中去的人。這個詞語怎麼也不像是表揚某人來使用的。
那麼劉禪真的是“樂不思蜀”,對於自己的故國百姓一點都不思念了嗎?我不認同。劉禪在蜀地生活了幾十年,不可能沒有一點感情的。那他為什麼說“洛陽很快樂,不思念蜀國”呢?其實很簡單,劉禪就是個平庸的人,追求的吃喝享受。雖然自己的國家滅亡了,但是自己仍然吃得好喝的好,那有什麼不同呢?他畢竟不是劉備,沒有體驗過“打江山”的不易,他只是一個溫室裡的花朵,雖然年少時遇到過危險,但是畢竟那時年少——曹操下荊州,劉禪還是個嬰兒,被趙雲從敵陣中救出,以及被自己的後媽孫夫人帶回江東時被張飛趙雲解救。沒多久,劉禪就生活在了安定的環境中。
劉禪幾乎從沒吃過苦沒捱過餓,更沒上過戰場!劉禪出生於207年,劉備208年取得荊州南部四郡,算是有了穩定的根據地,214年取蜀地,劉禪肯定沒有像劉備那樣,多年間連個穩定棲身之地都沒有,還要東奔西跑。
五、總結1.為何後主在尚未被攻破城池前主動開城相迎?
因為劉禪從來沒打過仗,吃喝玩樂幾十年,突然戰火燒到家門前,他能幹什麼?投降唄。歷史上這樣無能的統治者多了去了。
2.如果後主堅守城池鄧艾他們能攻進成都嗎?
如果劉禪堅守成都城,是可以等到蜀漢的大軍回援的。要知道曹魏另一路鍾會的主力部隊被姜維死死拖住,都有暫時退兵的打算了。不考慮外援,就憑成都城防的堅固,有充足的守備部隊和作戰物資,都可以耗死孤軍深入的鄧艾了。
筆者覺得劉禪的表現如同劉璋附體,當初劉璋就是不抵抗開城投降。劉備在天有靈,不知作何感想啊?
3.後主投降魏國後是故作愚昧還是心繫臣民?
這個其實不重要了,劉禪晚年的所作所為,有考慮過自己父親等人創業的艱辛嗎?自己不理朝政,寵信宦官,這樣腐敗的統治對臣民有利益嗎?劉禪根本沒考慮過這些問題,他連“抵抗”二字咋寫都不知道。
至於投降後,真愚昧還是假愚昧,都沒太大的關係了。反正劉禪在洛陽,知道自己掀不起風浪,也不能回的到成都去了。劉禪的回答司馬昭的話,不可以看做“大智若愚”,不是弱智的人基本上都會這麼回答的。
不管劉禪是不是真的“樂不思蜀”,有一點可以肯定,溫室中長大的花草,怎麼經得起風吹雨打?一個平庸的人,生活在一個富足的環境裡,他怎麼有進取之心呢?也許劉備和諸葛亮根本沒考慮到這個問題。 -
8 # 虎臣
劉禪被稱為“扶不起的劉阿斗”,是後世君主和文人們,為了將諸葛亮塑造成一個“對君主唯命是從,至死方休”的忠臣楷模,同時又要解釋諸葛亮為何在生前卻大權獨攬,並不歸權天子,才刻意將劉禪醜化為弱智和白痴。
真實歷史中的劉禪,在位四十一年,在諸葛亮去世後,實際執政三十年,他在位的絕大多數時期,具備充分的自知之明,選賢任能,君臣同心,合一州之士民,抗九州之強邦,敢與中原爭鼎立,國家安定,百姓樂業。唯一遺憾的,就是沒有早死數年,以至於遭受亡國之辱了。
蜀漢皇帝:劉禪(少年)蜀漢繼承了漢朝體制,天子五日一朝,三公坐而論道,事務決於臺閣即尚書檯。大臣加“錄尚書事”頭銜者,便可代替君主管理尚書檯的相關文書事務,兼有行政權和決策權,尚書令也直接受其管理。
因此,天子只需“垂拱而治”便可,根本無需和明太祖、明成祖皇帝、或清代諸帝那樣,天天四更趕早朝,忙到晚上還要批閱無數奏摺、舉國事無鉅細大小皆察,這便是秦漢士人“虛君實相”的政治理想。
比起明清帝王的出口成憲,言出法隨,號令天下,莫敢不從,劉禪選擇的為君方式,便是選賢任能,充分信任大臣能力,使之為國家儘可能發揮才幹。
蜀漢皇帝:劉禪(中年)蜀漢政權加“錄尚書事”頭銜者,繼丞相諸葛亮之後,還有大司馬蔣琬、大將軍費禕、大將軍姜維、衛將軍諸葛瞻等數人。他們要麼是諸葛亮生前的親信,要麼是諸葛亮的子侄,都得到了劉禪的信任和重用,執掌軍國大權。他們任職期間的軍政成績,皆離不開劉禪的首肯和鼎力支援。
蜀漢四英:諸葛亮、蔣琬、費禕、董允特別是姜維身為曹魏降將,執掌重兵,連年北伐,屢敗屢戰,是以“軍旅數出,百姓雕瘁”,文武重臣如諸葛瞻、董厥;元老宿將如張翼、廖化,都對其甚為不滿,謀劃著要削奪他的兵權,正是劉禪為國惜才,才讓姜維始終掌握了國家半數以上的精兵。
蜀漢大將軍:姜維劉備給劉禪的遺言是“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諸葛亮給劉禪的遺言是“約己愛民,存仁心於寰宇,提拔隱逸,以進賢良”,
劉禪在位的絕大部分時期,確實深切秉行兩位父輩的遺訓,他根本無需乾綱獨斷,大權獨攬,朝乾夕惕,夙興夜寐,便已經充分履行了自己身為君主的職責。
如果劉禪有幸生逢大一統王朝的兩漢治世,做一個太平天子,那麼他的歷史評價,也未必會低於漢元帝,漢和帝,漢安帝等漢朝先帝。
只可惜劉禪治理的,卻偏偏是蜀漢這麼一個逆水行舟不進則亡的政權。
蜀漢政權從立國起就先天不足,兩漢十三州,曹魏得到了幽州、冀州、幷州、青州、涼州、司州(包括雍州)、徐州、兗州、豫州一共九個州,以及荊州和揚州北部的一部分地區,
東吳得到了交州,以及荊州,揚州三州的大部分地區,蜀漢只得益州一州,國力軍力相比於魏國,皆處於絕對劣勢。
即使以諸葛亮被後世廣為讚譽的天人之才,十年北伐之功,也只不過拿下了荒僻的武都、陰平兩個邊郡,最終耗盡心力,死而後已。
幾十年時間推移,隨著曹魏政權控制的中原九州,生產力不斷恢復和發展,此時的蜀漢無論北伐還是坐守,都無非是早死和等死的不同了。
如魏國內戰“淮南三叛”,雙方就動員了總計四十餘萬大軍(司馬昭26萬vs諸葛誕15萬),等到司馬昭擊平國內反對派,整合中樞後,其可動員的常備軍已經超過50萬人。
而此時蜀國常備軍不過10萬2千,其盟友東吳常備軍也只有23萬,兩國兵力之和,亦不過只有魏國的六成左右。
當魏國幾十萬大軍如泰山壓頂之勢來攻,漢中要地失守,大半國土丟失,鄧艾的百戰精兵長驅直入,兵臨成都城下,
魏國名將:鄧艾而益州本地大族都紛紛舉起白旗,拋棄了劉禪,一如半個世紀前拋棄劉璋一樣,劉禪也不能不以亡國之君的身份,被歷史蓋棺定論。
他即位後前十年謹遵父教,“政由葛氏、祭則寡人”的自知之明;後三十年蕭規曹隨的治平政績,都因此變得不值一提,僅留下屈膝降敵的膽怯懦弱,樂不思蜀的千秋笑柄。
樂不思蜀晉武帝司馬炎給劉禪的諡號是“安樂思公”,到了永嘉之亂,匈奴人的胡漢政權攻破長安洛陽,一邊將劉禪的子孫連同司馬氏皇族一起殺盡,一邊又自稱繼承了蜀漢法統,給劉禪上了個“孝懷皇帝”的諡號。
諡法習慣中,無論“思”還是“懷”,大都是給被廢君主或亡國之君用的。若劉禪死於亡國之前,由蜀漢朝廷來擬他的諡號,就必然不是這兩個了。
他的髮妻張皇后早逝,被劉禪諡為“敬哀皇后”,“敬”也是兩漢諸帝不曾用過的諡號,諡法雲,“夙夜警戒曰敬”,“合善典法曰敬”,則劉禪在位的前四十年的治績,原本是完全當得起“大漢孝敬皇帝”(簡稱“漢敬帝”)這樣的諡號的。
在蜀漢滅亡後的數百年裡,西蜀大地成了許多政權的兵戈交鋒之所。西晉、成漢、東晉、前秦、譙蜀、劉宋、南齊、南梁、西魏、北周……你方唱罷,我便登場,因此,蜀中百姓愈發懷念劉禪治下的四十年太平光陰,實屬必然。
他們自發為這位令四川百姓安居樂業的君主,建立了蜀後主廟,和劉備的蜀先主廟,諸葛亮的丞相祠堂,一併位於成都,享受後人香火祭拜。
這兩廟一祠的格局,也從南北朝一直到元末,持續了近千年光陰。北宋時有個益州知州蔣堂,因大興土木建銅壺閣,所需建材不足,竟拆毀劉禪祠,引發蜀地百姓的普遍不滿,被貶官徙職。劉禪祠也得以重建。
【又建銅壺閣,其制宏敞,而材不預具,功既半,乃伐喬木於蜀先主惠陵、江瀆祠,又毀后土及劉禪祠,蜀人浸不悅,獄訟滋多。久之,或以為私官妓,徙河中府。】——《宋史·蔣堂傳》可惜隨著後世明清時期,君權不斷強化,君臣法則從秦漢時的“君臣互擇”變成了“君主臣奴”,甚至“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因此,在元末明初成書小說《三國演義》中,劉禪就變成了諸葛亮在世時,就聽信讒言敗壞國事、令諸葛亮在大好時機退兵的昏君,“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的諸葛亮,也因此被貶低成聽其亂命而退兵,錯失北伐良機的愚忠之臣。
作為中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三國演義》影響力巨大,關於三國的戲劇、影視、遊戲皆以此取材,而非《三國志》正史。《演義》大行於世後,劉阿斗“低能弱智”的形象也就再洗不掉了。
而四川地區經過宋末、元末、明末的三次大規模戰亂,每一次都導致人口大幅度減少,新朝建立後從外地的移民遷移,也徹底改變了當地的人口結構,蜀中百姓對劉禪長達千年的懷思,同樣被湮沒得無影無蹤,不但後主廟被廢棄,被稱為“武侯祠”的劉備和諸葛亮合祀廟中,也再沒有了劉禪的容身之所。
——可嘆阿斗,何以臨難苟且?可惜阿斗,何不早死數年?
回覆列表
1.三國後期。蜀國五虎將死的死,老得老。病的病,只剩一個老年趙雲撐場面。以至於“蜀國無大將,廖化當先鋒”。至於魏延,姜維這些後頭還叛變的貨色更是對蜀國軍事上造成很大打擊。這是國力不行。
2.三國後期,諸葛亮為了愚忠和對關羽的回報,對曾經盟友吳國發動了復仇戰爭,兩次戰爭兩次殘。動搖了蜀國根本,還把戰略伙伴拉進了對立面,以至於面對後來的魏國大軍。蜀國無可戰之兵,無可援之盟友。這是戰略不行。
3.三國後期,諸葛亮雖然沒有叛變篡位。但是6次北伐戰爭。讓蜀國原本雄霸一方的資本無線下降。主力將領死的死,叛的叛。諸葛亮死後。蜀國軍力低到了很危險的境地。這是內政不行。
最後結合上門三點,等劉二世真正掌握蜀國的時候,肯定是想哭一場。這蜀國基本就是空殼了。要不是四川易守難攻,地勢險要。蜀國早滅亡幾百年了。你們說,換誰上位不慌?所以擺在劉二世面前的只有重振旗鼓。恢復國力。強軍加防,可魏國會給機會?處於劣勢的劉二世,只能裝傻度過餘生了。以至於魏國大軍逼近成都,開門投降換餘生安穩。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樂不思蜀只是讓自己苟且偷生的迷惑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