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秦人談歷史

    春秋末期,在春秋五霸的光芒之下,還有一眾小國得不到彰顯,而這些小國往往比大國所面對的困境更加艱難。在其中最為醒目的就是越國和吳國的大仇,而最後越王勾踐打敗吳國,也正是他的這種能屈能伸的精神,最終打敗吳國復仇,所以成大事者必須要能屈能伸。

    古往今來,歷史上能屈能伸的英雄不計其數,韓信受胯下之辱最終幫助劉邦建立漢朝,範睢受胯下之辱最終在秦國為相。商湯被困在夏臺,晉國重耳逃亡到翟,他們最後稱霸,也正是因為敢於屈服,才讓他們建立霸業。

    越王勾踐 而項羽因為不願屈服,最終烏江自刎,屈原因為不願屈服最後抱石投江,歷史雖然給他們留下了讚譽。但是放棄自己的夢想而死無疑是一種懦弱的表現,不肯屈服於人,便不可能永遠戰勝別人,最終得到成功。

    今天還是主要從勾踐怎樣能屈能伸最後滅亡吳國向大家講起。勾踐是夏禹的後代,他的祖先世居現在的江南一帶,在春秋五霸的夾縫中勉強稱王。而在勾踐的父親允常去世後,吳王闔閭不顧道義趁機攻打越國,沒想到勾踐派勇士在吳軍前自刎而死,吳軍震驚,而後被越國大敗,吳王闔閭因憤恨而死。

    因為父親被殺,吳王夫差決心報仇,在伍子胥和孫武的指揮下休養生息,而勾踐知道怕將來成大禍,便帶軍進攻吳國,導致自己身陷囹圄,被吳軍包圍,假若在這種時候,勾踐執意不肯低頭,誓死而爭,那他肯定會抱憾終身,所以他選擇了屈服。

    越王勾踐 越王勾踐派人求和,說願意做夫差的奴僕,願意讓他的妻子做夫差的侍妾,一個國家的王能屈服到這種程度,怕無幾人可比。又以重金誘惑吳國的太宰,就這樣夫差在勾踐軟弱的屈服下,不聽伍子胥的建議,赦免了勾踐,最後撤軍回國,夫差就像當年項羽放劉邦一樣,以為對方很軟弱看不出威脅,可你不知道對方在這樣的屈辱下有多大的決心,自己將面臨什麼樣的威脅。

    大丈夫不光能屈服,而最重要的就是要能把屈辱當成一面鏡子,時刻提醒自己,並且不斷努力進取,小心翼翼不在犯同樣的錯誤,最終伸張出自己心中的抱負,這樣的人才配稱得上英雄。如果只屈服於別人,而不能伸張出自己的抱負,那就真的只是懦弱而已,這種人只能是小人。

    越王勾踐 越王勾踐回國以後,一直把這次的事當成了教訓,從此不管吃飯還是讀書,都將一顆苦膽掛在旁邊,時刻提醒自己不忘當初的險境,然後他自己親自耕地,從不吃葷菜,甚至晚上睡覺也要在柴堆裡面,就這樣委曲求全,就這樣安心在國內發展兵力以圖自強。

    而與勾踐相反,吳王夫差不但不聽伍子胥滅亡越國的建議還殺了伍子胥,又派兵去攻打齊國結果遭到了慘敗,就這樣一個進一個退,越國開始攻打吳國,結果吳國慘敗,而這時候吳國也派使者來求和,可是勾踐沒有給吳國機會,並一舉殲滅了吳國,吳王夫差就這樣自殺了。

    吳王夫差 對於夫差本來大好的局面,自己卻沒有珍惜,好大喜功,在勾踐的屈服下迷失了自己,不聽伍子胥滅亡越國的建議,也因為在奸佞的讒言下而害死了伍子胥,氣跑了孫武。就這樣被一個曾經像自己低頭的國家所滅亡了,實在是可惜,做君主切不可一意孤行,任性而為。

    而對於勾踐不僅能屈能伸,因為失敗的慘痛教訓,對范蠡和文種言聽計從,不僅任用賢人,而且以身作則,不肯忘記屈辱,最終復仇成功,可以說越王勾踐是所有曾經失敗過的人楷模,也正因如此,讓勾踐的成功顯得更加可貴。 對於我們一次失敗並不要緊,一次屈辱並不要緊,而最重要的就是不忘屈辱,不忘失敗帶來的教訓,奮發圖強,最終取得自己想要的成功!這樣才是大丈夫所為。

  • 2 # 上國漁民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一說此聯是蒲松齡落第自勉而作,一說此聯為抗清名將金聲(字正希)所作,一說此聯為前明孝廉胡寄垣所作,在此不做考據。

    這一副對聯, 主要是以【項羽滅秦】和【勾踐破吳】兩件史事,說明一個道理:一個有志氣的人,做事情是一定會成功的!“破釜沉舟”和“臥薪嚐膽”的典故,也由此勵志了無數代的華夏子民和莘莘學子。

    項羽滅秦暫且不表,先說說勾踐破吳這件事兒。勾踐真的就憑三千兵馬吞併了強己數倍的吳國嗎?他怎麼做到的?是真實的歷史,還是虛構的故事?

    《勾踐滅吳夫差自殺》是春秋時期文學家左丘明創作《國語》中的一篇散文。

    注:《國語》為左丘明所著一說有存疑,至今沒有定論。

    請讀原文連結《勾踐滅吳夫差自殺》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B%BE%E8%B7%B5%E7%81%AD%E5%90%B4%E5%A4%AB%E5%B7%AE%E8%87%AA%E6%9D%80/22447786?fr=aladdin

    司馬遷曾在《報任安書》中說到: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一位盲人史學家,其治史態度的嚴謹,應該不亞於遭受腐刑的司馬遷。

    又《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吳既赦越,越王勾踐返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

    從以上史料不難看出,勾踐滅吳是史實,並非杜撰;至於”三千越甲“、”臥薪嚐膽“,這裡面就被後人加了不少的料,直至清乾隆時蔡元放在修訂的《東周列國志》中:“(越王勾踐)累薪而臥,不用床褥;又懸膽於坐臥之所,飲食起居必取而嘗之。”此事就此成了“定說”。

    一位哲人說過:歷史,我們永遠只能看見他的面紗,卻永遠無法看清他的面龐。

    既是史實,我們就來粗略還原一下當時的歷史。

    歷史背景

    烽火戲諸侯流傳了兩千多年,指的是西周時周幽王,為博寵妃褒姒(bāo sì)一笑,多次點燃烽火臺,戲弄了諸侯,為諸侯所棄,後被犬戎所殺;周幽王死後其子周平王繼位,歷史進入東周時期。(按照正史記載,此論也有眾多疑點,“烽火戲諸侯”完全是偽造,沒有可信度。故妄閱之吧)

    自東周開始,周朝即由強轉弱,王室日益衰微,周天子大權旁落,諸侯國之間互相征伐,戰爭頻繁。一些強大的諸侯趁機發動兼併戰爭,強迫其他各國承認其霸主地位。由此發生了諸如齊桓公的”尊王攘夷“、楚莊王”問鼎中原“的爭霸奪權之故事。小諸侯國紛紛被吞併,強大的諸侯國在區域性地區實現了統一。

    春秋中期,出現了一個比較和平的時期,原因是各國都被戰爭搞得焦頭爛額十分疲憊,需要休整喘口氣兒,於是透過公元前546年由14國參加的第二次“弭兵之會”達成協議,戰火暫時得以平息。可是,這期間在長江流域,吳、楚、越三國之間卻多次爆發霸權之爭,鬧得不亦樂乎。

    春秋中後期,隨著牛耕的普及和鐵製農具的應用,經濟有了迅速發展,出現了私田的開發和井田制的瓦解這一深刻的社會變化。在一些諸侯國的內部,貴族勢力強大起來,開始向國君爭奪權力。而新興的諸侯大國,先後取得霸主地位。

    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聯手在晉陽打敗智氏,其後逐步將晉國進行了瓜分,自己分別建立了國家,就是著名的“三家分晉”。公元前379齊國田氏取代姜姓成為齊侯,是為“田齊”。於是,七雄並立,互相爭霸的時代逐步到來,春秋時期走向了戰國時期。

    諸侯爭霸——中國強權政治的開端

    諸侯爭霸是春秋時期的重大政治事件。古代曾有“春秋五霸”之說, 五霸的一般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但宋襄公並未能稱霸, 而爭霸的大國還有吳、越,於是對“五霸”其說不一。爭霸的情況,大致可分為以下 幾個階段。

    (1)齊桓公稱霸

    (2)晉文公稱霸

    (3)楚莊王稱霸

    (4)吳、越爭霸

    吳越爭霸自公元前510年開始,持續至公元前475年,歷時共35年,中經吳伐越的槜(zui最)李之戰、 越伐吳的夫椒之戰、笠澤之戰和姑蘇圍困戰,最終以吳的滅亡和越的勝利而告結束。

    主要人物

    越王勾踐:約前520年―前465年),姒姓,本名鳩淺,古時華夏文字不同,音譯成了勾踐,又名菼執,夏禹後裔,越王允常之子,春秋末年越國國君。前496年,越王勾踐即位,同年,在檇李大敗吳師。越王勾踐三年(前494年),被吳軍敗於夫椒,被迫向吳求和。三年後被釋放回越國,返國後重用范蠡、文種, 臥薪嚐膽,使越國國力漸漸恢復。

    越王勾踐十五年(前482年),吳王夫差興兵參加黃池之會,史稱”黃池會盟“,以彰顯武力率精銳而出。越王勾踐抓住機會率兵而起,大敗吳師。夫差倉卒與晉國定盟而返,與勾踐連戰慘敗,不得已與越議和。越王勾踐十九年(前478年),勾踐再度率軍攻打吳國,在笠澤之戰三戰三捷大敗吳軍主力。越王勾踐二十四年(前473年),破吳都,迫使夫差自盡,滅吳稱霸,以兵渡淮,會齊、宋、晉、魯等諸侯于徐州(今山東滕州南),遷都琅琊,成為春秋時期最後一位霸主。

    吳王夫差:(約前528年—前473年),姬姓,吳氏,春秋時期吳國末代國君,闔閭之子,前495年─前473年在位。前494年於夫椒之戰大敗越國,攻破越都(今浙江紹興),使越屈服。此後,又於艾陵之戰打敗齊國,全殲十萬齊軍。前482年,於黃池之會與中原諸侯歃血為盟。夫差執政時期,吳國極其好戰,連年興師動眾,造成國力空虛。勾踐不忘會稽之恥,國力逐漸恢復。趁夫差舉全國之力赴黃池之會時,越軍乘虛而入,並殺死吳太子。夫差與晉爭霸成功,奪得霸主地位後匆匆趕回。前473年,越再次興兵,終滅吳國,夫差自刎,時年55歲。歷史恩怨

    越與吳都是“斷髮文身”之族。越離中原較遠,所以其文化更為落後。從越人銅俑全身赤裸僅裹一布條遮羞,就會發現越人其時的落後與蠻荒。自與吳楚接觸之後,間接接受中原文化,其最主要的就是使用鐵鑄的生產工具,發展航業,因此交通貿易逐漸發達,人口也日漸繁衍;加上越君允常(勾踐之父)幹練有為,所以日趨壯大為一個大國。越國因其勢力的日益膨脹,就頻頻與吳國發生衝突。這種衝突,在吳王壽夢時代就已開始。又自楚國勢力東進到達淮河流域時,晉景公聯結吳國以制楚。楚為牽制吳國計,就進而南聯越國,因此吳越的衝突日增。在允常末年,越得範蟸、文種(都是楚人)的輔佐,於是國力漸強,成為吳國的大敵。到勾踐嗣位,以其年富力強與刻苦奮鬥的本質,並以其勤奮耐勞的新興越族,遂形成與吳作決死鬥爭的敵國了。

    國力對比

    吳國和越國是地處長江下游一帶的兩個諸侯國,也是當時最窮的兩個諸侯國。 公元前514年,闔閭(又作闔廬,夫差之父)登上吳國王位,任用逃亡到吳國的楚國貴族伍子胥和齊華人孫武, 改革內政,“立城郭,設守備,實倉廩,治兵庫”,擴充軍隊,加強戰備,並制定了“西破強楚,北威齊晉,南服越人”的戰略方針。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以伍子胥為大將,在柏舉之戰擊潰楚軍,佔領楚國都城郢(今湖北省荊州市東北),稱霸東南。

    越國定都會稽(今浙江省紹興市),領土狹小,人口稀少,經濟文化發展相對落後。楚國為聯越制吳,積極扶植越王允常,使越國力量迅速壯大。

    歷史舊仗

    一、槜李之戰

    公元前506年,闔閭率軍攻楚。次年春天,越王允常趁吳國國內空虛,出兵襲擊吳都姑蘇。吳王撤兵回救,允常自知力不能敵,在大掠之後主動撤兵。 公元前496年,允常病死,子勾踐繼位。吳王為“南服越人”,遂乘勾踐新立之機,率軍攻越。 雙方對陣於槜李(今浙江省嘉興市西南)。勾踐見吳軍容嚴整,組織敢死隊連續幾次發起衝擊,均被吳軍擊退。在此情況下,勾踐迫使犯了死罪的囚徒,列為三行,持劍走到吳軍陣前,一起舉劍自殺,可見勾踐之人性暴虐。 吳軍注目觀看,驚駭不已。勾踐抓住機會,突然進攻,大敗吳軍。越大夫靈姑浮揮戈攻擊吳王闔廬,斬落他的腳趾。闔廬身受重傷,在敗退途中,死在陘地,距槜李僅七華里,此為“槜李之戰”。闔廬臨終命其子夫差“必毋忘越”。

    二、夫椒之戰

    自吳王闔廬戰死,夫差即發誓為父報仇。他命人站在庭中,每逢他出入,那人就對他說:“夫差!而忘越王之殺爾父乎?”夫差回答說:“唯。不敢忘”。

    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踐聽說夫差日夜練兵,準備伐越,想先發制人,趁吳兵未出,搶先伐吳。大夫范蠡勸諫,勾踐不聽,遂興兵伐吳。 吳王夫差聞訊,徵發全部水陸軍迎戰,雙方在夫椒(今江蘇省蘇州市西南太湖中的椒山)展開激戰,越軍大敗。吳乘勝直搗越都會稽,攻破會稽城。越王勾踐率殘兵五千人退保會稽山,吳軍將勾踐團團圍住。勾踐採納范蠡的建議,向夫差求和,獻上美女西施、鄭旦,並重金賄賂吳太宰伯嚭。 雖然伍子胥認為“今不滅越,後必悔之”,但急於北上和齊國爭霸的夫差最終採納了伯嚭的意見,答應與越國議和, 此為“夫椒之戰”。夫差也由此埋下了覆國的隱患。

    夫椒之戰後越國元氣大傷。為安撫民心,勾踐下詔罪己:“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與大國執仇,以暴露百姓之骨於中原,此則寡人之罪也,寡人請更”。並下令“葬死者,問傷者,養生者,吊有憂,賀有喜,送往者,迎來者,去民之所惡,補民之不足”。 將國內事務分別託付諸大夫負責管理,便帶著范蠡等人去吳國給夫差當奴僕。勾踐在吳國忍辱負重,歷盡艱辛,終於得到夫差的信任,於3年後被釋放回國。

    復仇之戰

    越國戰爭準備勾踐歸國後為報仇雪恥,與范蠡、文種共同制定復興國家的大計:

    在內政方面,採取了以下幾項措施:其一,獎勵生產,充實國力。“十年不收於國,民俱有三年之食”;其二,獎勵蕃衍人口,“令壯者無娶老婦,老者無娶壯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有生多胎者,國家撫養;其三,照顧孤子、寡婦、疾病、貧困者家庭,國家發給廩食,教育其子弟;其四,尊賢禮士,延攬人才,對於“達士,潔其居,美其服,飽其食”。對於四方之來士,必告先君之廟,以禮招待。 在外交方面:其一,掩蓋越國的實力;其二,鼓勵吳國北上伐齊、晉,結怨於晉、齊、楚三國。相反,越則“結齊、親楚、附晉”,聯合三國以制吳。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使越國強盛起來。

    吳國戰爭準備

    吳國在降服越國以後,開始向中原地區擴張勢力。公元前489年,吳國進攻陳國,次年攻魯。公元前484年,夫差聽說齊景公已死,聯合魯國進攻齊國。 [22] 是役吳國出動四軍,夫差自將中軍,大夫胥門巢將上軍,王子姑曹將下軍,大夫展如將右軍。齊國出動三軍:國書將中軍,高無丕將上軍,宗樓將下軍。公元前489年5月27日,雙方展開大戰。吳右軍擊敗齊上軍,齊中軍擊敗吳上軍。但吳上軍得到吳中軍與王卒的支援,扭轉局勢,大敗齊軍。吳俘獲齊中軍將國書及大夫公孫夏、閭丘明、陳書、東郭書等,並獲革車八百乘、甲首三千,此為“艾陵之戰”。在發動戰爭的同時,夫差又徵調大批民工構築邗城,作為北上基地,開鑿邗溝,溝通江淮,以利軍運。為引導吳國北進中原,勾踐讓文種率萬名民夫協助吳國開鑿邗溝,以推動夫差北上。 當吳國出兵伐齊時,勾踐親率其眾朝吳,向吳王及將士饋贈禮品,吳人皆喜。唯大夫伍子胥諫阻吳王出兵伐齊,吳王不聽。吳王夫差勝齊歸來,聽伯嚭之言殺害伍子胥。

    戰爭打響

    第一戰——越襲吳都之戰公元前482年,吳王夫差命王子地、王孫彌庸輔佐太子友守國,己親率國內精兵北上,與晉在黃池(今封丘縣西南)爭盟。 越王勾踐趁此機會,發習流(水軍)二千人、教士四萬人、君子六千人及諸御千人討伐吳國。 兵分兩路:一路由范蠡、舌庸統帥,循海而逆入淮河,以斷絕吳兵歸路。另一路由勾踐統帥,逆吳江而上,攻擊吳都姑蘇。公元前482年6月11日,勾踐先頭部隊由疇無餘、謳陽率領,先攻至吳國郊區。吳將王孫彌庸看見越軍打著他父親的“姑蔑之旗”,即要求出戰,吳太子友不允許。但彌庸不聽,於公元前482年6月20日率兵五千出擊,在王子地的協助下,雙雙得勝。彌庸俘獲疇無餘,公子地俘虜謳陽。勾踐大軍趕到,王子地則入城防守。公元前482年6月21日,兩國再次交戰,越軍大敗吳師,俘虜吳太子友、王孫彌庸、壽於姚。 公元前482年6月22日,越軍攻入吳都,焚燬姑蘇臺,盡獲吳國大舟。吳派人向夫差報告國內敗訊。夫差為防止此事洩露,在帳幕中連殺七名使者滅口。公元前482年7月6日,夫差在黃池擺下赤、白、黑三個萬人大方陣,以兵威脅晉國,爭得先歃血主盟的角色,然後回師。吳軍回國後,因都城已失,士卒疲憊,無力再戰,就派太宰伯嚭向越求和。勾踐見吳軍主力尚存,遂於吳國媾和後班師。此戰過後,吳國的軍事優勢已經喪失。夫差佯作息民姿態,暗中作戰爭準備,企圖恢復力量復仇。

    第二戰——笠澤之戰

    公元前478年,吳國遭受旱災,“大荒荐饑,市無赤米,而囷鹿空虛”,人民移往東海之濱,以就蒲蠃之食。越大夫文種乘機獻伐吳之計。

    勾踐接受文種之計,起兵伐吳。臨行簡選精兵,命一家兄弟四、五人在軍中者返回一人,命將患疾病者、老弱者、智力不足以聽命者遣返歸家。同時斬殺畏縮不前者。號令軍中:有“歸而不歸,處而不處,進而不進,退而不退,左而不左,右而不右”者,“身斬,妻子鬻”,以統一號令,使全軍皆有致死戰鬥之心。

    勾踐率越軍大舉攻吳,吳王夫差則率軍到笠澤江(今江蘇省蘇州市松江)抵禦。吳在江北,越在江南,兩軍夾江水佈陣。入夜後,勾踐抽出部分兵力組成左、右兩隊,令左隊溯江而上五里,就地待命;令右隊順江而下五里,就地待命。夜半,令左、右兩隊鳴鼓渡江,在水中央待命。吳軍獲訊越軍分兩隊渡江,準備夾擊吳軍,不等到天明,也將軍隊分為二部,以抵禦越軍。越王遂率三軍,以私卒君子六千人為中軍主力,偷渡過江,不鼓不噪,突襲吳中軍,吳中軍大亂,於是潰敗。越左、右隊趁勢渡江追擊。吳軍三戰三敗,退保吳都。吳國大片土地落入越國之手。

    笠澤之戰過後,吳越兩國軍事實力對比發生根本性變化,越國已佔有絕對優勢。

    第三戰——越圍攻吳都之戰(越滅吳之戰)公元前475年,勾踐傾全國之力,發動滅吳戰爭。越軍包圍吳國三年,吳軍不戰自潰。吳王僅率親近衛士與大臣,突圍西上姑蘇臺,派王孫雒向勾踐請和。勾踐不忍心滅吳,準備答應媾和。范蠡諫阻勾踐說:“今君王不斷,其忘會稽之事乎?”勾踐醒悟,拒絕吳國的求和。范蠡率兵攻下姑蘇之宮,俘獲吳王夫差。勾踐要把夫差送到甬東(今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區東之翁山),賜給夫婦三百人,以奉養天年。夫差嘆息說:”孤老矣,焉能事君?“隨即自殺,吳國就此滅亡。

    戰爭後續

    “越王勾踐破吳歸,

    戰士還家盡錦衣;

    宮女如花滿春殿,

    只今惟有鷓鴣飛”。《越中覽古》【唐】李白

    勾踐滅吳後,盡並吳國土地,乃率軍北渡淮河,在銅山(今江蘇省銅山縣)會見晉、齊等諸侯,並遣使致貢於周天子。周元王派使者賜勾踐祭肉,命他為侯伯。勾踐把吳國侵佔陳、宋的土地歸還兩國,把淮河上游的土地送給魯國,把泗水以東的五百里土地送給楚國。勾踐遂號為霸王,成為春秋時期最後一位霸主。

    戰爭點評

    猶來吳越盡須慚,背德違盟又信讒。

    宰嚭一言終殺伍,大夫七事只須三。

    功成獻壽歌飄雪,誰愛扁舟水似藍。

    今日雄圖又何在,野花香徑鳥喃喃。讀《吳越春秋》【唐]】貫休

    幾十年的吳越爭霸,演繹了多少悲歡離合;人們津津樂道于越王勾踐的忍辱負重、臥薪嚐膽,以“三千越甲可吞吳”,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催人振奮;扼腕嘆息於吳王夫差任用奸佞、窮兵黷武,因勝而驕,縱敵貽患,處安忘危,終致身死國滅;對文種“鳥盡弓藏”式的悲劇唏噓不已;對范蠡攜西施的泛舟五湖豔羨不已……

    歷史花絮

    (1)“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夫差死,吳國亡,勾踐持劍心茫然;該殺不該殺的都殺了,還有誰呢?他把劍派人送到了他的輔國大夫文種那裡,並留話:先生教給寡人伐吳之術一共七種,寡人只用了三種就滅亡了吳國,還有四種在先生手裡,要不要到先王那裡在自己身上試試?文種也只好自殺。不愧是殺功臣的鼻祖,其無恥卑鄙和冷血,為朱元璋和劉邦樹立了榜樣。可惜文種先生不聽范蠡之勸,枉送了性命;而范蠡此時正攜西子酥手,泛舟五湖。

    正是:

    春日寥寥雨又風,小窗開卷兀衰翁。

    斯文斧鉞興亡後,故國醯雞語話中。

    越臺還聞走麋鹿,吳墟真見有梧桐。

    更憐胥種皆從劍,敵破謀亡一禍同。《讀吳越春秋》【明】沈周

    (2)財神——陶朱公——中華商聖

    范蠡應該是在夫椒之戰後,為勾踐籌劃”腐吳之計“時就愛上了西施,並約定了終身。

    滅吳功成,深知勾踐秉性的范蠡,婉拒勾踐的高官厚祿,毅然攜美而去;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的來;我輕輕的揮手,作別西天的雲彩。

    據《越絕書》記載:“吳亡後,西施復歸范蠡,同泛五湖而去。”是說范蠡與西施,離開了越國,來到了理想的樂土,過上了美滿幸福的生活。

    范蠡與西施這樣的結局,使喜歡大團圓結局的中國老百姓津津樂道,回味無窮。古往今來,他們的故事已經成為華人理想生活的代名詞和文化符號,廣為流傳。在文學、戲劇中,關於西施題材的作品更是不可勝數。  

    范蠡與西施的故事雖然優美動人,卻無歷史依據。《史記》記載,范蠡離開越國後,帶領全家人來到齊地,“耕於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產,居無幾何,治產數十萬。”在這裡,根本沒有西施的影子。後來,范蠡到陶經商,也沒有西施。

    雖然這是一個美麗的傳說,但真實的歷史中,范蠡憑自己出眾的經商才華,成為歷代商業鼻祖,並被奉為財神,享受香火至今。

  • 3 # 國學應用

    記得火山影片有一則關於曹操戰袁紹的論述,當袁紹兵力數量越來越龐大的時候,曹操卻說他可用越來越少的兵力戰勝曹操。形成鮮明的對比。兵不在於多,在於精。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一支隊伍,如何才有力量?自古以來一直是研究的話題。自果以來只有一個定論:有靈魂的隊伍才有生命力!

    什麼是靈魂?信仰,團結,進取,拼搏……

    三千越甲可吞吳,第一:越人隊伍是有靈魂的,自上至下都是有超強的信念,共同的目標。第二:吳的敗,除了越人的強勁,更多的原因在於他們自己,領導無能,偏執,不聽伍子胥的建議,反而殘害大將伍子胥,致使政治黑暗,民不聊生。所以說,越人強勁,吳王墮落,形成鮮明對比。如此一句,三千越甲可吞吳,絕非華而不實的口號。

    現代企業,團隊的建設,也何嘗能忽略內在精神靈魂的建設,那種看不見的力量是最強大的。正如馬雲打的比方,人可以七天不吃飯,人可以三天不喝水,人卻不可以幾分鐘不呼吸氧氣。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氧氣,卻是力量最強大的。

  • 4 # 東山下

    有志者,事競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這對聯在中國學校隨處可見,算是一種勵志吧。

    歷史上,越王勾踐臥薪嚐膽最終滅了吳國確有其事。憑什麼?不是一句話能說清楚。

    毛澤東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對革命能否成功做了回答,分內外兩部分。外部白區紛爭給紅區存活鋪墊了條件,而這種條件在歐洲不可能存在,內部有堅定的革命精神,力量雖小卻像一顆火種,遇乾柴則會燎原。

    相信勾踐忍辱負重也是在等待外部環境的成熟,內心必然堅定,果然在吳國出現問題的時候,出兵一舉拿下。

    其實可舉一例,就是最近在臺灣的“南韓瑜現象",同樣有異曲同工之妙。南韓瑜隻身去被視為“民進黨大本營"的高雄選市長,所有人都認為南韓瑜只是炮灰。韓一沒錢,二沒有在地資源,而高雄又是民進黨的大本營,南韓瑜去選市長基本沒戲。

    但南韓瑜深入一線調研發現,高雄百業蕭條,年青人大量外出,民生才是高雄第一要務。提出競選口號“貨賣的出去,人進的來,高雄發大財",堅持一瓶礦泉水,一碗囪肉飯的理念,最終讓民進黨在高雄敗的很慘。

    南韓瑜現象告訴我們,只有內心的堅定,以及外部條件的合拍,什麼奇蹟都可出現,三千越甲可吞吳是一定會做到的!

  • 5 # 瀏覽器LOMO

    苦心人,天不負 ,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越王勾踐是春秋末年越國國君。被吳軍敗於椒,被迫向吳求和。勾踐與范蠡在吳國經歷悲慘奴隸生活,三年後被釋放回越國,回國後范蠡毫無爭議成為越過第一謀臣,並開始實施一系列改革措施:【1】鑄錢,後世成為“蟻鼻錢”。而范蠡藉助大量的蟻鼻錢搞活了對外貿易。生意範圍更是幾乎囊括了一切賺錢的生意;【2】獨對吳國,只做一種生意,以蟻鼻錢高價收購糧食,漸使吳國糧庫空虛;【3】這時候越國仍舊錶現出了信誠守道的精神為吳國提供糧食,減小吳國對越國的防範。就在為吳國提供糧食的當年九月,夫差再次不顧國內饑荒,率兵與楚國決戰。當時吳國軍隊的糧食供應幾乎全靠越國沒有糧食,防備空虛,如何能抵擋越國的三千兵馬?其實真正進攻吳國的並不是三千越國勇士,而是范蠡前期如流水般花掉的蟻鼻錢。這一次,范蠡率兵攻入吳國都城姑蘇,並在海上斷掉了吳王夫差的後路,迫使夫差兵敗自刎。越滅吳,勾踐成為春秋時期最後一位霸主。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蒲松齡為了激發自己不斷讀書和創作,在壓紙用的銅尺上到上了此聯,後置於書屋聊齋書房。

  • 6 # 糾結5182

    憑藉的是越王“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的隱忍,憑藉的是越王臥薪嚐膽的堅毅,憑藉的是越王過人的膽識和智慧。憑藉的是越王不忘國恥的信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健康早餐食譜有什麼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