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如果不連營七百里,做好防火工作。
16
回覆列表
  • 1 # 生活創業影片

    你好,劉備夷陵之戰不可能打敗陸遜,早敗晚敗的問題,當時蜀漢和吳國的實力相當,劉備遠道而來,不熟悉當地和天氣的變化,而陸遜有天時地利,陸遜也不跟你打,就算磨也是劉備先死,叫諸葛亮去打也不可能打贏,

  • 2 # 小魚兒的歌聲

    劉備讓軍士連營這一方法自身並沒有錯,只怪陸遜太了不起。狀況究竟是如何呢?到荊州的陸遜由於不瞭解地勢並且沒有過多思索的時間,戰爭初期吳軍被劉備打的全軍覆滅,劉備現已收復某些失地,兩軍在江陵對峙。這時有謀臣向劉備提議,我們如今軍力比他們多並且鬥志昂貴,如今又處於長江上游,實際上能夠沿江而下先去拿了武陵和長沙兩郡,隨後在再次回來包抄吳軍,全殲他們的主力之後荊州自然再次回到我們的手上。但這一計劃被三國劉備否決,他想在陸地上和吳軍決戰。吳軍憑著江陵城的薦股順利抵禦了蜀軍的攻勢,兩軍這時進入僵持階段,三國劉備也命人紮營安寨,兩軍的消耗戰持續了4個月的時間。這時高溫天氣並且蜀國將士由於持續爭戰頗有埋怨,陸遜在江陵城上看得真真切切。因此他派遣一支軍隊從武陵出發,偷偷繞開三國劉備大軍抵達他們身後,隨後在城內偷偷結集兵馬並命人帶好火油等非常容易點燃的物資,目的只要燒燬蜀軍的營帳和物資。之後斷後的吳軍看見戰場上火光四起就知道陸遜的計劃現已順利,也是派兵前往戰場殺敵,蜀軍將士被燒死,砍首無數,所有家當都被燒得一乾二淨,三國劉備也差點死在那裡,幸好將士用命順利幫三國劉備突圍。逃往白帝城的三國劉備儘管心痛,但他復牌戰局也始終相信自身的戰術沒有錯。那時候謀臣提議沿江而下奪取武陵和長沙這一計劃看似行得通,但東吳水軍強大現已天下皆知,原先蜀國也有水軍,但隨著關羽身死,這支軍隊現已沒有了。三國劉備此戰率領的多為陸軍,假如放棄自身的優勢而拿自身的劣勢去硬拼對方的優勢,那將會死得很慘。要怪只能怪東吳人傑地靈,周瑜過後還能冒出一個能力不輸於他陸遜。 ------------- 如果我回答對你有幫助,請關注我一下。或有其他問題也可以關注我,給我發私信

  • 3 # 風情漸漸依舊

    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劉備剛稱帝,舉國之力對東吳發動報復性毀滅性的大規模戰役,劉備為了給關羽報仇,揮兵攻打東吳孫權,氣勢強勁,一路向前推進幾乎沒有遇到什麼阻礙,孫權求和不成後,像曹魏稱臣,避免了兩面作戰,同時任命陸遜率兵迎戰。

    蜀漢劉備戰敗有很多因素,並不是七百里連營一個因素能影響全域性的,可是夷陵之戰一開始雙方統帥心態就不一樣,蜀漢的劉備以怒興師,並且輕敵冒進,只求速戰速決,而江東的陸遜選擇戰略後退,堅守不出,伺機而動,以逸待勞。就算沒有七百里的連營劉備也不定能磨死陸遜,一開始的戰略舉措讓劉備陷入被動,出征時並沒有選擇水陸並進,將水軍轉移到陸上,躲進深山,休整軍隊這對戰局來說影響確實很大,最重要是地理,天氣,還有士氣,劉備不應該在高山峻嶺地帶與吳軍相持,而且酷熱的夏季消耗將士銳氣,拖的時間越久更不利於遠途跋涉長線作戰的蜀軍士氣,漸漸消磨殆盡,只利於敵,不利於己,如果當時選擇水路交替進攻,並佔有有利地形,起碼不會讓陸遜一擊即潰,更不會損兵折將,蜀漢跟東吳國力相當甚至還不如東吳,消耗相持,收回失地,最後只能講和。

    陸遜作為江東的統帥處事穩妥,目光長遠,深知敵強我弱,更明白劉備征伐江東需要速戰速決,所以他以不變應萬變的方法去消耗蜀漢的銳氣,利用天時地利去尋找破綻,一擊即潰。

  • 4 # 環球縱橫

    不能

    因為據記載,劉備親率大軍東征,並沒有犯七百里連營分散兵力的錯誤,畢竟他的主力部隊還在與堅守不出的陸遜對峙。而當時劉備戰敗,主要是因為以下三點:

    第一

    出征時劉備並沒有選擇水陸並進式協同推進,而是以他親率的陸軍為先鋒,水軍留在後方。而當時若是水軍與陸軍協同進發,恐怕陸遜則不會有偷襲的機會。

    第二

    由於陸遜明智的選擇堅守不出,蜀軍長時間沒有交戰,出現了身體和思想都懈怠且疲憊的情況,致使被吳軍偷襲後出現一戰即潰的現象。

    第三

    劉備已攻入吳境六百餘里,長時間的征戰加上孤軍深入,軍隊計程車氣一落千丈,難以形成連續的攻勢。而且必須分兵保護漫長的補給線,在如此不利的情況下,劉備最終才被陸遜的偷襲所擊敗,最終全盤皆輸。

    第四

    以上三點劉備其實也並非不知,但被複仇衝昏了頭腦。而且自知年高,匡扶漢室大業控再不尋求突破恐無可能。但不幸,最終客死在白帝城。

  • 5 # 歐洲軍武通訊

    謝邀,劉備在夷陵之戰中的失敗和劉備連營七百里並沒有太大的關係。

    公元221年,劉備傾蜀國全國之兵伐吳,結果劉備在夷陵之戰中,被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至此蜀國再無力伐吳。長久以來,很多人把劉備在夷陵之戰的失敗的原因歸結於“七百里連營”。

    夷陵之戰劉備大敗,其實這七百里連營並沒有多大關係,七里百連營指的是:從蜀漢邊境的白帝城到東吳重地的夷陵這段近七百里距離,都有劉備的營地。

    夷陵之戰前期,劉備帶兵一路從蜀漢打到了夷陵,劉備可謂是順勢破竹,而陸遜被迫撤退到了夷陵和劉備形成了對峙局面,劉備佔領了東吳將近七百里的地盤,但是這耗費了劉備大量的兵力去把守,這七百里都有劉備的營寨,但是劉備的主力部隊仍然駐紮在夷陵地,也就是蜀吳雙方對峙的前線,這就是七百里連營。

    夷陵地處長江中游,這裡山高林密,具有天然的優勢,陸遜之所以退到夷陵,也有他自己的考慮:(1)夷陵地形複雜,易守難攻;(2)劉備的補給線被拉長,陸遜只需以逸待勞。

    如果劉備當初不在山林中駐紮連營,那麼在夷陵地區劉備根本就沒有地方駐紮,而且當時正是夏天非常炎熱,劉備不可能駐紮到長江裡。

    看過三國的應該都知道,曹魏最擅長的是騎兵,東吳最強的是水軍,而蜀漢最擅長的就是山地戰,劉備在夷陵之戰中做了一個決定:放棄水上作戰、棄舟上岸。在岸上與陸遜打山地戰。

    但正是劉備的這個決定,最終導致劉備在夷陵之戰中大敗,主要原因就是:放棄水上作戰,棄舟上岸。

    劉備放棄水軍以後,東吳水軍趁機逆江而上,穿到劉備軍的後方,再上岸對劉備軍形成兩面夾擊的形式,從而蜀軍大敗。

    假如劉備不連營七百里,那麼只要劉備棄舟上岸,陸遜可以採取同樣的方法,派水軍逆流而上,然後穿插到蜀漢軍的後方,形成兩面包圍的形式,然後再用火攻,劉備肯定會大敗。

    如果劉備不給陸遜用水軍的機會,那麼陸遜還可以以逸待勞,等待蜀漢軍的到來,那時蜀漢軍隊士氣低落,補給又跟不上,陸遜就可以水陸並進,然後順勢攻擊士氣低落的蜀軍,劉備必敗。

    總結所以,劉備的失敗和劉備連營七百里關係並不大。

  • 6 # 婉兮歷史

    《三國演義》裡面因為關羽大意失了荊州還被陸遜砍頭了以後,劉備聽了真是覺得肝膽俱裂,後來張飛又被手下殺死更是令劉備痛不欲生,當年劉關張三兄弟結義,並且這三個人是徹底的從一無所有到現在的三分天下,這份艱辛只有劉備關羽張飛知道,而這三兄弟的情誼更是早已深厚的不分彼此,如今劉備驟然失去了左膀右臂,劉備怎麼能不心痛,所以劉備就不顧諸葛亮的反對率領大軍討伐東吳。

    一開始孫權是害怕的,所以打算給劉備荊南兩郡求和,可這時候的劉備早已被怒火矇蔽了雙眼,非要打孫權不可,所以孫權就派陸遜前去禦敵,一開始劉備率領蜀軍的確打的陸遜節節敗退,那是因為陸遜不熟悉地形,後來陸遜熟悉地形以後就抵擋住了劉備的進攻,並且兩軍就在夷陵開始了拉鋸戰,並且從蜀漢邊境到夷陵正好七百里,劉備一路上分散兵力駐守,並且還把兵放在夷陵深山裡面安營紮寨,最後被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劉備差點也被燒死,最後落得在白帝城託孤的慘狀,那麼劉備真的犯了這麼不可饒恕的錯誤嗎?

    其實在正史裡面劉關張並沒有桃園結義,雖然如此但是劉關張之間還是有情義的,但是劉備建立了蜀國以後其實更多的就是為大局著想,那就是如何擴大蜀國的地盤,早一點實現統一三國的夢想,所以這時候關羽失了荊州劉備率領大軍前去討伐東吳也有滅了東吳的意思,所以這才是劉備真正的目的。

    並且劉備雖然連營七百里,但那當時連營的兵力只不過就佔總兵力的十分之一,剩下的還是駐守夷陵的,所以說劉備根本沒有犯什麼軍事錯誤,唯一犯錯的就是劉備放棄了水軍棄舟登岸了,劉備要是水路並進即使水軍再差也能抵禦一段陸遜的大軍,但劉備把水軍棄了,這就讓陸遜有了機會包抄劉備的大後方,並且來了個包餃子,這才是劉備大敗的原因。

    再者劉備一開始攻打陸遜很順利,但是後來卻再也不能前進半步,並且跟著陸遜耗了足足四個月,手下士兵早已怨氣沖天,人心渙散,再加上這時候劉備身邊也沒有帶什麼大將,在陸遜火燒連營的時候,這些士兵就跟無頭鳥一樣四處亂竄,這也是劉備失敗的重要原因,總之劉備失敗了,蜀國元氣大傷,這場戰爭也算的上是改變三國鼎立的決定性戰役了,真是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啊。

  • 7 # 隱者司馬

    不能以劉備的才智和能力都無法與陸遜的智謀相比——還有就是諸葛亮留守成都看護大本營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因為劉備剛功下四川不久人心不穩定各種敵對勢力都在潛伏觀望中?

  • 8 # 風月追狂

    我個人的觀點,劉備沒有連營七百里也不可能磨死陸遜的。而是把自己磨死了。為什麼這麼說,你就看看我的分析。

    戰爭打的是消耗,幾十萬大軍每天人馬消耗糧食是多少,每一次進攻,器材消耗是多少。對方堅守城池,你在外面守株待兔。你一輩子也抓不住一隻兔子。只有爬牆攻城,這樣你就有器材消耗和人員消耗。

    你在外面駐軍,我在城裡監視你,你的一舉一動我都知道,,不是我不和你交戰,是我在尋找戰機,夷陵就是一道屏障,易守難攻。我先耗你一段時間,你不是勢如破竹們,突進七百里嗎?盡頭足,勢氣旺嗎?到了夷陵我給塊骨頭給你啃啃。啃不到肉,你就要餓著肚子回去,我就跟著屁股後面打。

    你每天在山林裡,這裡氣候不好,不是狂風暴雨,就是泥石流。水路我已經封鎖,我就在這片山林裡跟你耗。我知道劉皇叔是奇才,行軍打戰三十多年,經歷無數次大戰小戰,老謀深算,我不出兵與你正面交鋒,你是拿我沒有辦法的。

    我在城裡養兵蓄銳,你在山林裡躁動不安。我的主人源源不斷地在給我輸送兵力糧草,你傾巢出動,沒有兵力增加,糧草補給長途跋涉,大量的軍運物質需要大量人員輸送,勞民傷財。看你熬多久。你每天派人在城前叫罵,罵我越兇,說明你越著急。這就是我熬敗劉備的經過。

    夷陵之戰的戰況,只有堅持一段時間,劉備找不到突破口,就是失敗。

    三國時期蜀國實力最弱,劉備把所有精兵強將全部帶到夷陵,只留下很少一部分人馬給諸葛亮來防禦魏國。諸葛亮預知這場戰爭要失敗,只不過劉備不聽他的建議。你們看三國演義,有些細節想一想就知道。諸葛亮在夷陵之戰未敗之前,做好劉備失敗的佈局。成功地把劉備接到白帝城。

  • 9 # 我又來聊歷史了

    作為一個有上帝視角的現代人,個人感覺劉備如果不被火燒連營700裡,攜其大勝之勢是有可能打敗陸遜的。

    一、紮營之法的選擇注意風向就能穩住。

    劉備和陸遜是在猇亭決戰的,此時劉備方已經殺的東吳懼怕不止,東吳可用之將已經不多,算上陸遜大都督,大將只有周泰,淩統。劉備方卻是能戰之將很多,張笣、關興、沙摩柯以及壓糧草的趙雲。

    而在紮營之法上,劉備選用的是借長蛇之陣而擺,防止的就是若突襲其中一陣,首尾兩端可快速救援。客觀的說此陣擺放沒有問題,但是劉備卻忽略了防火和飲水吃飯的問題,軍隊吃水打水要離岸邊近就成了必然的選擇,而古時候小溪邊大部分是枝葉茂盛的叢林,所以防止火攻是必須要想到的。

    所以劉備就算連營而扎,就得注意風向的變化,若劉備在風向向自己營地時,於水陸兩面伏擊陸遜必然能打敗陸遜,最不濟也能防止火攻,不至於大軍被燒。其實羅大這章讓我很無語,早年劉備就是憑藉火燒赤壁而藉機三分天下的,應該知道風向對接連在一起的部隊殺傷力很大,可是到了夷陵之戰,同樣的計謀再次上演,只不過從橫的連戰船變成了豎的連部隊,劉備變成了曹操,還是中計了。我只能說劉備不會總結經驗教訓了。

    二、東吳抗壓能力低,氏族多為投降派。

    關於東吳氏族多為投降派這一點,從當年曹操號稱百萬大軍南下時就已經顯現出來了,當時曹操還未至南方,已張氏為代表的氏族聯合東吳諸多謀臣猛將就已經要投降獻城了。而夷陵之戰劉備75萬大軍在猇亭前是無可阻擋的勝利之師,東吳被打的啼哭不止,這時候投降派已經動搖了。

    有人問劉備能不能磨死陸遜,顯然是有可能的,此時的曹丕在得知這場戰爭時的戰略就是隔岸觀火,誰慘則趁虛而擊之,再完成對另一方的擊殺。東吳在劉備長時間的壓境中,以張昭為代表的投降派會很快意識到曹魏的壓力,進而重演赤壁之戰前的投降論,這時的孫權就會鬱悶無比,再沒有諸葛亮加周瑜的組合了,還很有可能變成讓人分享的美食。

    三國演義原文:丕曰:“不然。朕不助吳,亦不助蜀。待看吳、蜀交兵,若滅一國,止存一國,那時除之,有何難哉?朕意已決,卿勿復言。”

    就算憑藉陸遜能夠頂住劉備的進攻,但是時間長了必然會被孫權放棄,讓陸遜成為劉備的撒氣口而慢慢平息劉備的火氣,張達、範疆、馬忠、糜芳、傅士仁均為此被劉備所殺。所以拖時間的結果多數對劉備有利,對陸遜是無利的,只有戰勝才是唯一對陸遜有利的。孫權的意願已經非常明顯,就是和蜀國求和對抗曹魏,原文中劉備兵敗蜀國實力下降不也是和蜀國聯盟了嗎,更何況是現在。

    三、陸遜的路。

    夷陵之戰是陸遜第一次登上三國的舞臺,而此時陸遜壓力也很大,先不說手下武將對這個大都督持懷疑的態度,就是孫權,用了他心裡是不會那麼容易相信的。

    陸遜面前的路只有一條,戰勝劉備,如果陸遜沒有戰勝劉備,孫權如何能再信一個少年掌管大都督之職,他可不是周瑜,孫權也不是孫策,一直拖著只有一個結果,孫權換人,換個別的人繼續和劉備對峙,並且再派人和談。

    夷陵之戰若勝,陸遜一戰封神為東吳金字塔頂的權利人物,此戰敗或無結果,陸遜絕對被換,以後也無機會再出頭。

    四、劉備後方的支援

    這裡說的是如果劉備沒有被火燒連營,那麼在和陸遜的對戰中會馬上發現謀略的短缺,諸葛亮的速援就成為了現實。

    在諸葛亮的支援下,是能夠打敗陸遜的,蜀國和吳國此時國力相差不大,不像劉備死的的蜀國那麼弱,在兩國實力相差不大的情況下,武將、兵力、謀士均是劉備這一方佔據優勢,結果顯而易見,劉備的勝利是必然的。

    而作為後方糧草的督軍則是趙雲,這是劉備後方支援的保證,只要趙雲在,劉備糧草無虞,劉備就能在前方和陸遜對戰,再加上如果諸葛亮來援,以諸葛亮的作為,敗陸遜是可能的。

    但是諸葛亮在的話,最多至打敗陸遜,不會再讓劉備伐吳,一是仇人盡皆殺死,荊州控制權重回蜀國,此時發展才是重要的。二是曹魏很有可能趁虛而入,這對蜀國不利。三是劉備年老體邁,不易長期線上對戰。當然,劉備聽不聽是另一回事了。多數就算打敗陸遜結果也是一樣的。

  • 10 # 揚生解史

    在夷陵之戰中,如果劉備不連營七百里,有沒有可能磨死陸遜?當然不會磨死陸遜,相反,劉備會被磨死。

    蜀軍勞兵遠征,糧草供應是大問題

    夷陵之戰中,蜀軍已深入吳境二三百公里,並且所在位置為高山峻嶺地帶。蜀軍的糧草供應是個大問題,就算吳軍不搶劫,蜀軍運輸糧草也很困難。在這種情況下,速戰速決才是明智的選擇,相持的時間越久對蜀軍越不利。

    天氣進入仲夏,瘟疫多發季節即將到來

    夷陵之戰時已進入六月份,蜀軍的水軍為避暑只能棄船上岸,在樹林中紮營。南方樹林中多蚊蟲,而且即將到來的夏天是瘟疫高發的季節,曹操在赤壁之戰中就嚐到了瘟疫的苦頭。所以,如相持不下,劉備退軍才是合理的選擇,繼續耗下去只會越來越不利。

    蜀軍所在位置兵力難以展開,吳軍如反攻勝算大

    蜀軍所在的位置為狹長的山地,此地形不利於行軍打戰。如果吳軍伺機反攻蜀軍,那麼蜀軍就會退無可退,所以,在此位置與吳軍對峙不是個好選擇。如果不能速戰速決,應及時撤軍為上策。

    總結

    如上所述,在夷陵之戰中,如果劉備不連營七百里,也沒有可能磨死陸遜。最好的方法是速戰速決,如不能速決,則退兵為上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種植花生,肥料應該如何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