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汪興劍
-
2 # 蘇東坡門下走狗
蘇軾參加禮部考試,以《刑賞忠厚之至論》得到歐陽修欣賞,本來想把蘇軾列為第一,可一想文章可能是弟子曾鞏所做,為避嫌疑,把蘇軾取為第二。等到正式發榜,才發現自己誤會了。
-
3 # 布衣1卿相
嘉祐二年(1057年)二月,已屆知天命之年的歐陽修做了禮部貢舉的主考官,以翰林學士身份主持進士考試。點檢試卷官是詩壇宿將梅堯臣。這一年,歐陽修的學生曾鞏也參加進士考試。歐陽修對曾鞏的才華欣賞有加,悉心指導和提攜。巧的是蘇洵和蘇軾、蘇轍父子三人也到東京汴梁應試。這年考試的策論題目是《刑賞忠厚之至論》。文章的題目出自《尚書·大禹謨》孔安國的註文“刑疑付輕,賞疑從眾,忠厚之至”。
蘇軾才華橫溢,文章寫得簡短精煉,全文600餘字,讀起來擲地有聲,精悍有力。蘇軾開門見山,直抒胸臆,讚歎先王的仁政愛民。“堯、舜、禹、湯、文、武、成、康之際,何其愛民之深,憂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長者之道也。”他以忠厚立論,扣緊主題,從賞善懲惡兩個方面加以說明。在佈局謀篇中,蘇軾引經據典,層層遞進,闡述儒家的慎刑思想。然而,賞罰之道,輕重之分,又難以拿捏得恰到好處。他引用《尚書》孔安國《傳》曰:“賞疑從與,所以廣恩也;罰疑從去,所以慎刑也。”所謂“廣恩”“慎刑”,都體現了“忠厚”之義。緊接著,蘇軾舉例唐堯不順從皋陶執法殺人的意見,而同意四嶽任用鯀的歷史典故,有敘事有剖析,夾敘夾議。引用《尚書》中的“罪疑惟輕,功疑惟重。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感嘆道“盡之矣”,意思是這句話完全表現出忠厚之意。蘇軾此文語言平實,卻是旁徵博引,波瀾橫生,引人入勝。在賞與罰的範疇和方式上,蘇軾剖析得細緻入微,張弛有度,收放自如。認為“仁可過也,義不可過也”“是故疑則舉而歸之於仁,以君子長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歸於君子長者之道”。說理透闢嚴謹,結構緊密完整。最後引用《詩經》《春秋》之義,十分鮮明地點出了主題:“忠厚之至也。”
梅堯臣在閱讀此卷時,被清新灑脫的文風,酣暢淋漓的論辯所吸引,認為有“孟軻之風”,評了滿分後推薦給歐陽修,說此文可評第一。歐陽修看後,不禁擊掌讚歎,認為此文脫盡五代宋初以來的浮靡艱澀之風,與其提倡的平實文風如出一轍,認為梅堯臣的評判是恰當的,同意其意見。可是作為主考官的歐陽修心細如髮,慮事周密,心想世上能寫出此文非曾鞏莫屬。他為曾鞏慶幸、自豪,可是轉念一想,選自己的弟子當第一,難免會引起風言風語,甚至遭到言官的彈劾,於是忍痛割愛,將此文改評為第二。歐陽修氣節高雅,嚴於律己之風可窺一斑。可是當拿來原卷,拆開彌封對照後,歐陽修卻大吃一驚,此文竟不是曾鞏所作,而是蘇軾所為。遺憾的是蘇軾因此與狀元擦肩而過。
儘管蘇軾沒有高中狀元,但是他的文章可謂石破天驚,令歐陽修驚歎不已,為蘇軾之才而高興。他在給梅堯臣的信中對蘇軾大為稱讚,說“讀軾書不覺汗出,快哉!老夫當避此人,放出一頭地”。其惜才、愛才之情溢於言表,其博大的胸襟可窺一斑。
-
4 # 小生論歷史
請關注小生,給您分享更多的歷史趣聞
蘇軾在進士考試中大放異彩蘇軾我們都知道是一個對於文學方面有著極高造詣的一個詩人,當年參加進士考試中也是如此的優秀,他寫的文章受到梅堯臣和歐陽修的極度讚賞,認為蘇軾寫的十分見解獨到,既體現了對先王的讚歎,又寫出了自己的看法。文章被梅堯臣給了一個滿分的分數,十分的出色。那麼為何蘇軾的文章沒有中狀元呢?卻是排在的第二名。
圖為蘇軾
歐陽修的學生曾鞏也參加進士考試我們談到為何蘇軾沒有得狀元這件事情,那就離不開要談談歐陽修和他的學生曾鞏了。曾鞏是歐陽修最得意的學生之一,歐陽修認為曾鞏的才華也十分的出色,所以參加這次進士考試是十拿九穩的事情。所以當梅堯臣把評分為滿分的文章給他看的時候,他第一反應就是認為這文章是自己學生曾鞏寫的。
圖為蘇軾
這裡需要介紹一下就是當時為了防止考官和考生之間串通作弊,考生的文章要經過人員照抄之後再給考官看的。所以歐陽修當時也不能憑字跡看出是不是曾鞏的,只是他心裡是認為這麼好的文章是他學生寫的罷了。
歐陽修為避嫌而把蘇軾文章為第二接下來的歐陽修可是陷入兩難的境地的,該不該把這篇文章歸為狀元。不歸吧又覺得這篇文章的確十分出色,歸為第一的話又怕別人會說閒話,畢竟歐陽修是主考官,但是最終歐陽修還是把該文章歸為第二去了。
圖為歐陽修雕塑
當歐陽修知道這篇文章不是曾鞏所寫時也是後悔莫及的了。其實這裡還關乎著要是蘇軾當時已經很有名的了,也不至於出現這種很烏龍滑稽可笑的事情出現了。要是蘇軾足夠出名了,歐陽修當時可能還會想得到說會不會是蘇軾所寫的文章,那麼這樣子一來蘇軾便可高中狀元了。
雖說蘇軾沒有中狀元,但是沒有影響到蘇軾後來在詩壇所作出的積極影響,對後人乃至現在的我們精神上面都是一種薰陶,在文學藝術界獨領風騷,影響實為深遠。
-
5 # 歷史微點
蘇軾是在北宋嘉佑二年,以第二名的成績,與弟弟蘇轍同榜考中進士,同時還有“唐宋八大家”的另外一人曾鞏以及他的兩個弟弟一個堂弟。蘇、曾兩家一時風光無限。
蘇軾的父親蘇洵,年輕時參加過三次科舉考試,均落榜,一咬牙索性不考了,專心培養兩個兒子,讓他們來完成自己的未了心願,自己也從此不再於侷限應試文風,而是拓展個人所擅長的寫作領域,深耕勞作,最終成為“唐宋八大家”中唯一一個不是進士出身的人,當然,官職也是其中最小的。
嘉佑元年,蘇洵領著蘇軾、蘇轍兩個兒子,從四川老家出發,一路遊覽大山名川,最終到達首都,參加科舉考試。
宋朝時期,科舉考試製度是非常嚴格的,試卷上要把考生的名字封上,答卷也由專人抄錄成副本,讓考官在評卷時不能辨別考生字型,考試期間考官被隔離,不能回家,其規範性比現在的高考一點兒都不差。
當時正值王安石執政變法改革,科考的文體,也有重大變化,傾向於注重實用,把原來的詩賦作文改為政論評述文體,以便選拔實踐型人才,為朝廷服務。
曾鞏也參加了這次考試,他是歐陽修的學生,特別擅長政論類文章,在此之前也參加過多次科考,但因為輕視應試文體,所以均落榜而歸。
這次科考的主考官是歐陽修,在評定考卷時有一篇文章,文采別緻,立意卓識,在眾多答卷中脫穎而出,得到了眾考官的一致首肯,歐陽修本來也想把它評為此次科考的第一名,但是在反覆考慮後,又把它改為第二名。這篇文章就是蘇軾寫的。
歐陽修認為能寫出這樣的文章,也只有自己的學生曾鞏,其他的學子絕無這樣的文采見識,如果把它評成第一名,一定會引起別人的非議,落人口實,另外一些思想相左的政敵,正虎視眈眈的尋找自己的弊病,如果讓他們以徇私舞弊彈劾自己,勢必讓自己百口莫辯,所以歐陽修經過斟酌,為了穩妥起見,把這篇文章評為了第二名
就這樣,陰差陽錯的,蘇軾失去了第一名的榮譽。後來歐陽修知道真相後,對蘇軾的才華讚不絕口,並極力推薦蘇軾,讓朝廷予以重用。
-
6 # 自樂堂主
直白的說,蘇軾既是一個幸運的人,也是一個不幸的人。
說他是一個幸運的人,是因為他在21歲就中了進士。須知,從唐代開科取士以來,有幾個人,能在21歲就進士及第?說他不幸,策試文章明明得到主考歐陽修和副主考梅堯臣的十分讚譽,最終的結果,不僅沒有中狀元,反而只落得了一個二等(乙科)進士。其間,雖有歐陽修避嫌之說,但不管有多少原因的傳說,現實是殘酷的。
說穿了,中狀元的偶然性很大,影響的因素太多。而且,最後的決定權,不在主考官手中,而在皇上。在他之前,風流才子柳永,不是因為感到委屈,還寫了一首《鶴沖天》嗎?“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世上的事,從來就沒有絕對的公平。況且,中狀元不代表你有才幹。歷史上,從唐代到清朝的七百多位狀元郎,真正在青史上留名的,只是有數的幾位(如文天祥、張騫等)。而那些在歷史上留名的大政治家,大文學,幾乎都沒有中過狀元,包括蘇軾自己。
蘇軾一生,九次被貶,皆因他那“一肚子的不合時宜”,他天生就不是一個搞政治的。
政治家和文學家,完全是兩股道上的人。從這個意義上講,蘇軾沒有被點中狀元,反倒是他的大幸。 -
7 # 農民工歪說古今
關於蘇軾“高考作文”滿分卻沒有中狀元這個問題,最主要還是因為本次“高考”的“閱卷組組長”歐陽修太過自信了!著名的唐宋八大家想必大家都很熟悉,那一年“高考”,唐宋八大家有五個人參與了。歐陽修是“高考閱卷組組長”,蘇軾、蘇轍兄弟和曾鞏是“考生”,蘇洵是“送考家長”,陣容絕對強大,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本次“高考”,蘇軾、蘇轍兄弟和曾鞏三人都榮登進士第,蘇軾更是高中一甲第二名,也就是俗稱的“榜眼”。其實,在這次考試閱卷過程中,蘇軾的“作文”《刑賞忠厚之至論》獲得了所有“閱卷老師”的一致好評,原擬一甲第一名,也就是俗稱的狀元。蘇軾文采飛揚,甚至在文中杜撰了皋陶執法的典故,以至於彼時的“天下文宗”歐陽修都不知典出何處!其實這本就是蘇軾杜撰的,何來出處?可就在這個時候,歐陽修太過於自信了,他認為天底下能寫出如此文章者,除了自己的門生曾鞏,再無他人!自己作為本屆科舉的主考,錄取自己的門生為狀元,歐陽修擔心會引發朝野非議,給自己召開不必要的麻煩。於是,將原本擬定為一甲第一名的蘇軾調到了第二名,蘇軾也因此與狀元失之交臂。
或許有人要說了,歐陽修官居副相、又是主考,難道他無法確定文章是誰寫的嗎?還真是!宋朝科舉的防作弊手段已經相當完備了,所有考生的試卷必須由專門人員重新抄錄,然後將個人資訊密封。等交到閱卷者手中時,就是一篇沒有任何個人資訊的文章。因為經過重新抄錄,連筆跡也無從認起!歐陽修雖然是副相兼主考,也沒有資格檢視考生資訊。只可惜,歐陽修太過於自信了,又或者對曾鞏期望值太高了,以至於看到這篇“狀元作文”時,內心立即認定是曾鞏所作。
等發榜之時,歐陽修才發現,原來這篇“狀元作文”根本不是曾鞏所作!曾鞏雖然也中了進士,卻未能進入一甲。但是,皇榜已經公諸天下,蘇軾已經不可能再成為狀元了。對於蘇軾杜撰的那段皋陶執法的典故歐陽修也一直耿耿於懷,自己好歹也是一代文宗,居然連典出何處都不知道,太丟人了!於是,在遇見蘇軾時,歐陽修向蘇軾提出了心中的疑問。蘇軾霸氣的回答讓歐陽修讚賞不已:“何須出處?!”此話何意?“需要有出處嗎?我自己編的,哪有什麼出處!”面對當世文宗說出這樣的話,絕對夠霸氣!而蘇軾也因為這篇“高考作文”名動天下,奠定了其在文壇地位的基礎。
-
8 # 小奔說史
蘇軾出生於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即公元1037年1月8日。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神童輩出的朝代,蘇軾在12歲時,即被視為神童。
蘇軾八歲時入天慶觀北極院道觀求學,老師是道士張易簡,同學有一百來人。十歲的蘇東坡有《黠鼠賦》一篇流傳,文采動人,已非凡品。
11歲時,蘇東坡到壽昌院鄉校求學,老師劉微之是一個有才學雅量的人。有一天,劉微之將自作的《鷺鷥詩》朗讀給學生,讓學生學習品鑑:
鷺鳥窺遙浪,寒風掠岸沙。漁人忽驚起,雪片逐風斜。
蘇東坡不聲不響將最末一句改為:雪片落蒹葭。
劉微之大為讚歎驚為神來之筆,從此,蘇軾的神童名頭不脛而走。
嘉祐元年,即1056年,蘇洵帶著二十一歲的蘇軾、十九歲的蘇轍,自偏僻的西蜀地區,沿江東下,於嘉祐二年(1057年)進京應試。
父子三人同年科舉,一時傳為美談。
禮部初試的主考官,名叫歐陽修。
第一次聽說歐陽修,蘇軾還在天慶觀北極院道觀。有一次,有一位先生從京師來,對范仲淹、歐陽修這些人的文學及品行大加讚賞,蘇軾聽了,就好奇地問:“你說的這些人是什麼人?”
先生不屑地說:“童子何用知之!”意思是小孩子知道這些幹什麼?沒想到蘇軾用稚嫩的聲音反駁道:“此天人也耶,則不敢知;若亦人耳,何為其不可?”這樣的睿智的語言,出自小兒之口,令在場的人驚愕不已。
那個參與修撰《新唐書》的歐陽修,當時是大宋帝國的禮部侍郎兼翰林侍讀學士,也是北宋文壇的第二位領袖。
當時流行一種宮廷文體,叫“太學體”,具有險怪艱澀的特點。歐陽修相當反感,對這類文風的卷子一律隔開。《宋史·歐陽修傳》記載:“知嘉佑二年貢舉,時士子尚為險怪奇澀之文,號‘太學體’,修痛排抑之,凡如是者輒黜。”
這年考試的策論題目是《刑賞忠厚之至論》。文章的題目出自《尚書·大禹謨》孔安國的註文“刑疑付輕,賞疑從眾,忠厚之至”。
蘇軾以忠厚立論,扣緊題目佈局謀篇,“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全文不過六百餘字,但闡發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說理透闢嚴謹,文辭簡練平實。
主考官之一梅堯臣在閱讀此卷後以為有“孟軻之風”,立即推薦於歐陽修。
歐陽修看後,認為此文脫盡五代宋初以來的浮靡艱澀之風,正是大大地符合自己的興趣,本來想評為第一,但轉念一想,世上能寫出這樣文章的人非自己的弟子曾鞏莫屬,選自己的學生當第一,難免會引起風言風語,甚至遭到言官的彈劾,於是忍痛割愛,將此文評為第二。
原來北宋的科舉考試是歷史上最嚴格的,不僅試卷首要彌封,糊上舉子的名字,而且答卷也是由謄錄院的書吏抄成副本,考官評卷時只看副本,無法辨認考生字型。考試期間,考官還要住在貢院不能回家,防止串通作弊。
就這樣放,蘇軾因此莫名其妙地被名列第二,與第一名錯之交臂。
不過,歐陽修也因此認識了蘇軾。
多年以後,他對自己的兒子說:“老夫當退讓此人,使之出人頭地。”
此後,在歐陽修的一再稱讚下,蘇軾聲名大噪,他每有新作,立刻就會傳遍京師。
《宋史》贊歐陽修“獎引後進,如恐不及,賞識之下,率為聞人”。
而蘇軾也在詩、詞、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為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
9 # 路尋寫作創富
當時的故事是這樣滴!
公元1037年, 蘇軾出生於四川眉山。他的父親蘇洵,就是那個寫進了三字經的蘇老泉,“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少年蘇洵遊手好閒,直到二十七歲時,才對讀書產生興趣,發奮雖晚,但是很用功,最後終有所成,“下筆頃刻數千言”。
公元1056年,蘇洵帶著二十一歲的蘇軾、十九歲的蘇轍,父子三人,同赴汴京趕考。當時的主考官是文壇領袖歐陽修,小試官是著名詩人梅堯臣。此二人都是北宋詩歌革新運動的推動者。蘇軾清新灑脫的文風,一下子把他們震動了。當時策論的題目是《刑賞忠厚之至論》,蘇軾的《刑賞忠厚之至論》獲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卻因歐陽修誤認為是自己的弟子曾鞏所作,正直的歐陽大人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蘇家父子三人同去趕考,兄弟倆同登皇榜,而當爹的卻名落孫山。求蘇老泉此時的心理陰影面積!當時老蘇真是百感交集啊,於是他寫詩自嘲道:“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莫道登科難,小兒如拾芥”。
歐陽修對蘇軾極為欣賞,對他是不吝誇獎:“此人可謂善讀書,善用書,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當蘇軾以門生身份向歐陽修致信謝恩時,歐陽修竟讚歎不已:“讀蘇軾來信,不知為何,老夫竟流汗不止。看來我要趕緊避一避,好讓他出人頭地。”文壇領袖,如此誇獎一個後起之秀,實屬少有。甚至他還說過這樣的話:“三十年後,無人再說我歐陽修。”
在歐陽修的一再稱讚下,蘇軾一時名動京師。
-
10 # 方圓讀書
一說起蘇軾,大家對他的第一印象幾乎是活躍在“被貶”的路途中,他不是被貶,就是在被貶的路上。總之,蘇軾的仕途之路可以說走得是非常的艱辛。但是我們也不得不承認,蘇軾的確是歷史上的一個大文豪,而成就他的,便是他這樣艱辛的仕途之路。如果沒有被貶,那麼他在文學上的成就,也就很難形成。
此外,蘇軾應該還有一個稱呼——斜槓青年。為何會給他這麼一個標籤呢?原因是他會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在書法上,他是“蘇黃米蔡”之首,在詞上就不用了說了,最重要的是,他還是個美食家,我們熟悉的東坡肉就是出自他之手。但是誰知道,就是這麼一個偉大的人,在科舉考試中得了滿分,卻最後只能得個第二名。那這到底是為何呢?背後原因讓人哭笑不得!當然了,也很簡單!
蘇軾像
北宋嘉佑元年(1056年),蘇洵帶著21歲的蘇軾和19歲的蘇轍出川,於嘉佑二年(1057年)進京赴試。一家三父子同時進京應考,這在當時絕對是一大美談。這裡插一句,蘇洵原本是不愛讀書的,更沒有功名之想,但是在蘇軾出生之後,蘇洵就一下子變得好好學習了。人家都說蘇軾是文曲星下凡,看來這是對的。
當然了,這只是一個小故事,但是這也即將印證著,這家三父子即將同時踏入官場,為老蘇家爭光。
蘇家三父子
當時的主考官是大名鼎鼎的“歐陽修”,小試官是詩壇宿將“梅堯臣”,兩人都可以說是當時文學領域的大家。並且兩人正在進行詩文改革,當他們看到蘇軾這樣清新灑脫的文風時,心裡不由大喜。
當時所考的科目是讓考生們寫一篇名為《刑賞忠厚之至論》的策論。很顯然,這是一個命題作文,考生們必須以此題目作為核心來進行寫作。蘇軾拿到這個題目時,定神細視幾分鐘,便揮毫弄墨,很快就寫完了。交卷後便揚長而去。
歐陽修像
這裡要說明的一點是,當時的科舉考試,考生在完成答卷之後,是不能直接交由閱卷老師批閱的,而是要先由指定的官員謄抄一遍,然後才上交閱卷老師批閱。但是讓人哭笑不得的是,當主考官歐陽修拿到這篇策論的時候,對著其他官員們說:“這寫的太好了,這肯定是我的弟子曾鞏寫的。雖然很好,但是如果給了第一的話,別人肯定會說我是故意的,算了,還是給個第二吧!”
更可笑的是,蘇軾在考完之後,還對自己的弟弟蘇洵說:“這次我一定是第一名”。但是誰知道,當名單公佈後,蘇軾卻只得了個第二名!
即便是這樣,但是歐陽修也由此結識了蘇軾,並對他大加讚賞。後來,他回到家中對著自己的家人們說:”二十年後,無人再提及老夫“。由此可見蘇軾的才能有多高,當然了也看出了歐陽修的胸懷之寬廣。
蘇軾雕像
史料參考:
《蘇東坡傳》
《宋史》
回覆列表
——蘇軾於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於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蘇味道之後。蘇軾的父親蘇洵,即《三字經》裡提到的“二十七,始發奮”的“蘇老泉”。蘇洵發奮雖晚,但是很用功。蘇軾其名“軾”原意為車前的扶手,取其默默無聞卻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慶曆八年(1048年),蘇洵因父喪居家,閉戶讀書,把自己以學識品行教授給蘇軾與幼子蘇轍。
蘇軾生性放達,為人率真,深得道家風範。好交友、好美食,創造許多飲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遊山林。
——嘉祐元年(1056年),蘇軾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蘇洵帶著二十一歲的蘇軾、十九歲的蘇轍,自偏僻的西蜀地區,沿江東下,於嘉祐二年(1057年)進京應試。當時的主考官是文壇領袖歐陽修,小試官是詩壇宿將梅堯臣。二人正銳意於詩文革新,蘇軾清新灑脫的文風,一下子把他們震動了。策論的題目是《刑賞忠厚之至論》,蘇軾的《刑賞忠厚之至論》獲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卻因歐陽修誤認為是自己的弟子曾鞏所作,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蘇軾在文中寫道:“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歐、梅二公既歎賞其文,卻不知這幾句話的出處。及蘇軾謁謝,即以此問軾,蘇軾答道:“何必知道出處!”歐陽修聽後,不禁對蘇軾的豪邁、敢於創新極為欣賞,而且預見了蘇軾的將來:“此人可謂善讀書,善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