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個人哭泣23
-
2 # 偶系鋒哥
1.“眾媒時代”:多媒共生
據騰訊網和清華大學新媒體研究中心共同釋出的《2016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藍皮書指出, 2015年,國家“網際網路+”行動計劃政策的推動,為中國媒體的融合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
透過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優勢互補“一體化”發展,新技術、新理念、新形態、新模式推動,促進了媒體的深度融合和產業活力的煥發。移動社交網路應用普及,大資料拓展加速,以雲計算、H5等新技術為創新點的新聞客戶端表現更具個性化,跨行業合作創造新機遇,“中央廚房”、多端互動成為熱點。
媒體融合發展已經成為行業自覺,自媒體“變現”熱潮湧現,新媒體資本市場合作與競爭並存。多媒共生的媒體生態圈和媒體生態系統逐步成形。
同時,隨著大資料、雲計算、AI技術的發展,為媒體創造出更多可能性。智慧媒體時代的到來,首先是人工智慧和媒體的相遇、碰撞。這樣一種碰撞是必然的,因為人工智慧要在一些具體的行業落地,需要基本的資料,而在過去這些年當中我們整個傳播業的變革恰恰是完成了這樣一個全流程、資料化的過程。另外一方面,當我們的媒體需要新的發展空間,需要新的想象空間的時候,人工智慧恰好帶來了這些機會。除了人工智慧之外,跟智慧媒體相關的技術遠不止這些,社會化媒體,移動網際網路是把我們帶向智慧媒體的第一步。
2.大眾傳播:由單向轉為雙向自主互動
數字媒體從入口網站到社交媒體,再到移動APP,在形態上完成了脫胎換骨式的轉變,從具體表現上看,更加註重資訊傳播的簡易性、雙向度和自主性。簡而言之,就是為使用者提供最簡單、易用、易獲得的內容服務。
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使用者自主選擇的權利加強,進一步催生了微博、微信社交媒體的使用密度,以騰訊的媒體產品作為研究物件,你會發現,當人們在使用騰訊新聞客戶端閱讀新聞的時候,進行的多功能評論與分享,極大促進了雙向性的自主互動,同時在資訊的二次傳播上起到了功不可沒的推動作用。
諸多的變革,都讓數字媒體更加貼近使用者對資訊這種產品的使用本質:精準連線人對資訊的消費需求,入口網站、社交、移動媒體都在圍繞這個本質展開,當媒體形態還不足以達到滿足一切資訊需求的宏觀戰略時,在終端、場景上進一步拓展的變革趨勢,仍將是一個持續的過程。
3.傳媒人:是決定內容的精神屬性的關鍵
媒體作為人民的“耳目舌喉”、“橋樑紐帶”,已經和工作、生活融為一體,作為一個傳媒人,所肩負的宣傳任務、社會責任,決定了媒體形象在社會形象建設中的高度。網際網路資訊魚龍混雜,重塑媒體、提高媒體公信力便迫在眉睫。這是新時代傳媒人的責任與使命。
當所有的媒體人都會踏上內容的浪潮,擔起一個真正傳媒人的責任,相信同樣會給傳媒行業帶來新變革。
4.未來媒體關注重點之一:內容分發精準
傳統紙媒最核心是內容和發行,有了這兩塊,讀者和廣告水到渠成。其實,讓出版社、報社和雜誌社活不下去的,並非內容不夠好,而是沒有順應變化形成更有效的發行渠道,來把合適的內容投遞到合適的目標讀者中。但亞馬遜和google做到了這些,搜尋和購買都是純度極高的行為資料。
傳統媒體等內容提供方如果失去了發行這一環節的控制權,就意味著不再掌握讀者資料;一旦失去了對完整讀者資料的控制,就意味著無法據此獲得廣告主的信任;無法透過廣告盈利,這是現在紙媒無法發展的根源。
但是,目前的個性化新聞還遠遠不夠,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一位教授表示,“根據每個使用者特定的場景,特定的行為慣性,為他們量身訂製一些資訊。這對於大資料的分析能力,還有整個新聞的生產機制都會提出更高的要求。”未來,隨著技術與人工智慧的普及,演算法的最佳化和提升會使得使用者真正得到個性化的滿足。
5.未來媒體關注重點之二:超級體驗,“所見即所得”
AR/VR技術這兩年才走進人們視野,贏得廣泛關注,然而實際上,AR/VR技術已經有了十年的發展歷程。知名投資人 Benedict Evans 發表了一篇文章,對AR/VR技術的進化歷程進行了回顧。他認為,AR/VR技術已經相當出色,但是面向大眾市場的商用產品還沒有出現,應該不遠了。
AR/VR強調的是360度沉浸到現場去,這樣我們可以想象,媒體的下一步發展一定會為使用者帶來更加豐富的超級體驗。同時可以看出,這也是整個媒體在體驗升級上的新一輪挑戰。從傳統的的電視體驗弊端來看,電視直播會受到導播、攝像角度的限制,使得直播不能給使用者提供全方位瞭解現場的機會。而當AR(增強現實)、VR(虛擬現實)的技術開始興起後,情況發生了徹底改變。當現場與AR/VR結合後,使用者可以在360度的虛擬現實環境中,以第一視角實時觀察事態的發展變化。這可能對於未來的媒體行業產生深刻的影響。
技術永遠需要一個最自由的想象力,這符合人類的發展規律,未來的媒體一定會給使用者帶來更好的體驗,所見即所得。
最後,新興的媒體機構、內容創造與創新機制、生態都在形成之中。可以看出,未來媒體的走向趨勢,應該就是以最好的內容,觸達方式,體驗方式,實現“連線一切”。
-
3 # 蘭州好莊稼農資客服
曾幾何時,網際網路絡的盛行,曾經使業內人士無不感嘆,網路媒介已經成為繼報紙、廣播、電視媒體之後的第四大傳播媒介。在一段時期內,網路媒介成了新媒體的代名詞,似乎一提起新媒體,人們都會不由自主地想到就是網路媒介。在本人就讀於大學的時候,專業課老師也是這樣對我們講的,網際網路就是新媒體。但是,說新媒體就是網路媒體正確嗎?答案是不正確。時間的推移,時代的發展,科技的變遷,具有越來越多傳播方式和內容形態的媒體形式不斷湧現,如數字電視、車載電視、樓宇電梯廣告、手機簡訊、手機電視等等。
最後,可以明確地說,所謂新媒體,是指一切區別於傳統媒體而言的具有多種傳播形式與內容形態的不斷更新、不斷湧現的新型媒體。
新媒體傳播有四個特點:
每個人都可以進行大眾傳播
從巖畫和巫會的模擬傳播,到詩歌和戲劇的口語傳播,到造紙術和印刷術發明之後的文字傳播,到無線電發明之後的電子傳播,回顧人類的大眾傳播史我們可以發現,傳播的媒介形態日趨豐富,而傳播行為日趨自由。
印刷品傳播和電子傳播的形態、通道是固定的,其傳播的專業要求和邊際成本都很高,傳播者具有較強的壟斷性和控制權,而數字化必然帶來的網路化,以及網路化必然導致的互動性,使傳播者和接收者的身份轉換極其容易。如今,一個人透過傳送手機簡訊、撰寫部落格日誌、發起網路群聊,就可以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對任何人”進行大眾傳播,突破傳統主流媒體的話語權壁壘。
“資訊”與“意義”無關
尼格洛龐帝在《數字化生存》中說:“位元就是位元”。在數字語言裡,所有的文字、聲音和影像都只是0和1的組合。傳播的資訊從傳播的意義中抽象出來,使“把關人”的能力大大削弱。
受眾的主動性大大增強
在傳統傳媒一統天下的鼎盛時期,傳播的效果似乎是無堅不摧的,大眾媒體對於公眾有著“魔彈”般的效力。但隨著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新媒體的不斷湧現,資訊和“噪音”越來越多,以一個人的接受能力,根本不可能全部進行接收和處理,同時,在技術上對資訊進行篩選、複製和傳遞已經非常容易,因此,資訊接收者按照什麼樣的標準,透過什麼途徑,如何選擇和過濾資訊,又如何遮蔽噪音,在最大程度上決定了資訊傳送者的傳播意圖能否實現。這意味著受眾在接收資訊時的主動性和消費偏好變得日益重要。
-
4 # Eric媒體人
未來的媒體形態發展,主要傾向於融媒體和全媒體的發展,數字影片新媒體將擁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和空間,未來媒體要勇於打破傳統媒體的霸權,只注重發行量收視率的變化,不重視受眾結構的變化以及獲取資訊變化,未來媒體媒體形態的變化一定是更注重全媒體合作關係!
-
5 # 一泓清流
從電視、報刊雜誌到手機,從線下各種實體承載的廣告但網路廣告,媒體在不斷的推陳出新,這是高速網路、高流量通路、移動終端不斷髮展的產物。
5G時代正在到來,更快的網速、更大的流量通道、更逼真的影象點陣、面對面的對話和視覺體驗,必將網媒推到一個新高度。
未來媒體形態將是網媒個性化個體化時代,直播將是最網媒最犀利的拓展形式。所以無論你做什麼工作,哪怕利用空餘時間都要把自媒體做起來,這是個人品牌財富!要不拭目以待吧。
-
6 # 廣東百沃文化傳播
未來的媒體方向體現在表現形態上,一定是多媒體融合,以不斷完善與進步的數字媒體技術做牽引器,個人的自媒體空間或者企業的自媒體空間,各個聯盟成員單位的自媒體平臺,將會大有市場。而傳統媒體會消失嗎?我認為不會的,會以另一種新技術方式存在,比如增強互動功能,電視媒體可以輕鬆實現人機對話,紙質媒體同樣也可以利用自身優勢,採用數字技術作為一個引流埠(掃碼進群),聚集社交功能,給社群空間賦能。
-
7 # 氟西汀情感導師
說實話,收到offer的時候並沒有特別特別開心,只是覺得“fine有學上了”。心儀的專業其實是Global Communication,感覺這種高大上的東西比較適合愛裝逼的我= =因為只申請了CUHK一所學校的New Media和GC兩個專業,所以拿到了NM就意味著我要麼選擇接受去上學,要麼就留在北京找工作。那肯定是前者呀。
跑偏了,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吧。
之前做過的三份實習中跟新媒體密切相關的就有兩份,在學校的各種社團和活動裡也擔當了很多新媒體的角色,做選題、內容策劃、內容輸出、排版和傳播……我曾經以為自己會義無反顧地撲向傳媒行業終其一生做個傳媒人,然而實習了一段時間後開始轉向IMC、BD等領域。近期很多經歷、自己的觀察以及別人對我的影響讓我覺得,單靠新媒體,是走不遠的。紅利正在慢慢下降,競爭卻更加激烈,誰都想在新媒體領域佔個坑,可並不是誰都能成功。大號的誕生遠比14.15年難很多,永遠有人熱點追得比你快,永遠有人創意比你多得多……
永遠有資本,不斷地輸入到某個新媒體當中,這才是重要的。
錢不是萬能的,買不來與生俱來的智慧,買不來對熱點的sense。
但是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有錢才能有讓整個新媒體運作起來的動力。
資本是齒輪,idea、sense、tone等等,這些是潤滑油。
所以雖然我要學的是新媒體,但新媒體的未來一定能從現狀中發現端倪——與資本結合,與金融、科技、商業、文化、藝術等領域的跨界融合。
-
8 # 晨c
新世紀以來,人類媒介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新的媒介技術、新的傳播現象、新的傳播形態不斷湧現。簡訊、微博、微信、直播,電商、網購、電子支付、電子金融、共享單車、網路電視、物聯網、高鐵、太空實驗室以及傳統媒介與數字媒介的種種融合形態,不勝列舉。這些新的媒介技術,不僅改變了人類的生活狀態,變革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轉變了人類社會的結構,同時也使人類的知識生產方式、知識形態、傳播形態,以及國際關係、國際貿易、全球化乃至世界格局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媒介的發展進步不斷挑戰人類的想象力,呈現出持續爆發式、跳躍式發展態勢。未來30年媒介如何發展,智慧社會如何建立與執行,知識形態的轉化與媒介發展的異化,社會結構的變革與傳播權利的配置,量子通訊技術的開發運用,世界格局的演化,等等,都在不同程度地超越人類的想象力。為此,剖析人類媒介發展的歷史脈絡,揭示人類傳媒發展的規律和趨勢,梳理人類文明與媒介文明的共變關係,展望人類媒介未來30年的發展趨勢,無疑將有助於把控人類文明的發展形態與動向。
時空濃縮:媒介文明的新進階
20世紀末期以來,人類科學技術發展進步的速度驚人,媒介技術的發展更是如此,不斷挑戰人類對時空範疇的感受,催生出許多新的傳播形態,也構建出新的媒介文明形態。據媒體報道,科學家們已經發明瞭量子通訊衛星。2016年8月16日,中國發射了“墨子號”科研衛星。2017年6月16日和8月9日,中國科學家分別在《科學》週刊以及《自然》週刊上發表了關於量子通訊的科研成果,使中國在未來量子通訊技術領域實現了兩個世界第一。①由於量子訊號的攜帶者光子在外層空間傳播時幾乎沒有損耗,人類可藉此實現全球化的量子通訊;②其次,還可以拓展外太空的量子通訊。因此,未來人類進入“量子文明”時代的時日已日益迫近。
在媒介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如何看待和評價迄今為止人類媒介發展的歷程及其所呈現出的發展態勢?這是應該首先進行深入研討的。關於人類媒介發展的歷程,伊尼斯、麥克盧漢認為,其經歷了口語傳播時代、書面語傳播時代和電力傳播時代,如此劃分,顯然缺少了語言前時代和數字時代,因為他們所處的時代,計算機還沒有像今天這樣興盛。為此,羅伯特·洛根把人類媒介發展的歷程劃分為了五個時代:“非語言的模擬式傳播時代”“口語傳播時代”“書面傳播時代”“大眾電力傳播時代”“互動式數字媒介或‘新媒介’時代”。③
從符號性質和技術角度看,我們認為,人類媒介的演化實際上是遵循了以下邏輯:從“自然符號系統”到“人工紙媒介系統”,從“平面媒介技術”到“電訊媒介技術”,從“電訊媒介技術”到“數字媒介技術”,從“聽覺媒介技術”到“視覺媒介技術”,從“單一媒介技術”到“綜合媒介技術”。④當然,媒介的發展演化也意味著人類文明的不斷髮展演化。人類“從默聲時代到有聲語言時代,從語言時代到文字時代,從文字時代到電子時代,從電子時代到數字時代,人類在媒介空間的建構中走過了五種文明:刻畫文明——>語言文明——>印刷文明——>電子文明——>數字文明”,⑤並即將進入“量子文明”時代。
顯然,以上只是一種簡略而狹義的媒介發展歷程梳理。媒介是一個複雜多樣的系統。除了通訊媒介之外,還包括其他交通工具,比如地表交通系統、空間交通系統等。近年來,中國科技在不斷向外層空間領域拓展,不但建造了太空實驗室,而且正在實施載人登月工程。另外,中國在不斷完善“高鐵”交通系統的同時,目前正在研製開發“飛鐵”系統。據中國航天科工集團透露,他們正在開發時速在4000公里的真空“高速飛行列車”系統。這是一種利用超導磁懸浮技術和真空管道技術,可實現超音速“近地飛行”的交通系統。⑥顯然,這項技術如果能實現,無疑將使人類的地表時空乃至外層時空大大壓縮,將實現人員的超音速傳播。
權利配置:知識共享的新時代
人類媒介的發展史,實際上也是傳播主體不斷髮展、分化的歷史,是傳播主體權利再分配、再賦予的歷史,同時也是傳播主體物質基礎需要、素養和技能要求的不斷演化的歷史。這在數字傳播時代得到了更好的體現。正如羅伯特·洛根早前所指出的那樣:“網際網路使人人獲得平等的機會去獲取網上全世界的公開資訊。”⑦這意味著新的媒介技術不但使人類的共享資訊權利得到了重新配置,也促使知識生產與共享的形態發生了根本變化,傳播權利和知識享有權利更為平等。
在人類媒介的發展歷程中,隨著傳媒的演化,傳播主體包括傳播者、受眾是不斷分化的。各種傳播主體的傳播權利,因媒介形態的不同而不斷髮展變化。在語言產生之前,傳播權利沒有媒介差異,傳播主體在媒介使用層面是平等的,是沒有分化的。但是,隨著文字的產生,傳播主體隨之而產生分化。語言媒介也產生了口語和書面語的分化。在口語傳播層面,所有社會群體依然都是平等的傳播主體;但是,在書面語傳播中,則出現了分化,只有那些具有一定政治、經濟能力且接受教育的群體才能進入書面語傳播領域,無論是傳播者,還是受眾,都需要文化水平作為“門票”。資訊的生產、傳播也隨之出現了壟斷。
到了印刷時代,資訊成為商品,傳播權利被重新分配。在商業傳播主體中,除了書面語作者外,掌握傳播權利的還有統治階級和商人。資訊接受主體,同樣需要一定的經濟資本才能購買資訊。到了報紙時代這種狀況進一步加劇,只是資訊進一步分化,即時新聞資訊成為主要部分。此時的傳播者是職業化和專業化的。當然,受眾一定程度上也會受到職業化和專業化的影響。而到了電報時代,傳播者的職業化、專業化特徵進一步突出,發報員和接受員,都需要一定的技術技能。到了電話時代,雖然傳播者不需要比較強的技能,卻需要掌握比較多的資本。傳播者包括電話公司、電話擁有者。如果沒有電話公司經營權,沒有電話購買能力或付費能力,也不能成為傳播者。
在廣播時代、電影時代、電視時代,實際上同樣存在傳播主體的分化,存在資訊生產和傳播的分化。這種分化,既是傳播權利的重新配置,也是社會組織形態、社會階層、社會結構的重構。在上述媒介的興起和發展階段,都存在傳播權利的壟斷。從印刷時代開始,資訊的生產與傳播,除了社會個體之外,還出現了傳播單位,即傳播產業主體,比如印刷所、報社、電報公司、電話公司以及廣播公司、電影公司、電視臺等,這些媒介的資訊生產更為專業化、職業化。傳播者所承擔的傳播任務,涉及資訊的採集、編輯、製作、傳輸、接受等各個層面。因此,資訊的壟斷化程度也就越高。在資訊接受方面,對受眾的經濟要求也越來越高。受眾需要購買資訊終端,比如收音機、電視機等。
媒介技術的發展導致資訊生產和傳播的壟斷,但是,另一方面,隨著媒介技術的進步、普及,傳播權利也會隨之泛化,這在數字網路時代體現得最為明顯。從網路BBS、部落格、微博,到微信,再到近年來的網路直播形態,都表明數字網路技術的發展,大大促進了傳播權利的重新分配,同時也改變了社會階層、社會結構,改變了社會的組織形態。未來,隨著媒介技術的發展,隨著新的傳播形態的不斷湧現,民間傳播必將更為興旺發達。近年來,民間出現的“網路直播”,使無數社會個體成為“主播”,成為真正的傳播權利的擁有者。以往那種資訊壟斷的局面被徹底打破。新媒介門檻的降低,也使民間話語成為整個社會話語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進階的常規被打破,民間聲音進入社會大合唱。這必將強化對公共權力的監督,有助於社會公平與公正秩序的完善。
當然,媒介技術的發展和普及,以及新的傳播形態的湧現,必然伴隨著資訊形態和知識形態上的演化。“媒介是文明的載體、標誌和形態,也是知識的載體和形態。人類的媒介程序,既是文明演進的歷程,也是人類知識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的歷程。媒介技術和形態的變化,改變並決定著知識的生產者、擁有者,同時也決定著知識的形態以及傳播方式。”⑧從資訊性質角度看,人類的資訊發展走過了以下歷程:首先是從實用資訊到知識資訊,其次是從宗教資訊到新聞資訊,再次是從新聞資訊到娛樂資訊,第四是從單一資訊到綜合資訊。從傳播主體的位置看,人類傳播經歷了以肢體和語言為媒介的同時空傳播,到以文字、圖片以及電子資訊為媒介的異時空傳播,到以語言、文字、圖片、影象等為綜合媒介的同時空傳播歷程,從而實現了從個體對個體、群體對群體傳播,到全時空的大眾傳播。上述歷程既是資訊形態的演化歷程,也是傳播時空的演化歷程,同時也是知識形態及其傳播形態的演化歷程,是由知識壟斷到知識共享新時代的歷程。
資訊需求是人類媒介發展的根本動因,也是傳媒新形態不斷湧現的基礎。進入數字媒介時代,人類的資訊生產和資訊需求呈現出許多新態勢。官方資訊與民間資訊、語言資訊與視覺資訊、國別資訊與全球資訊、安全資訊與危險資訊、有效資訊與垃圾資訊,等等,這些矛盾與競爭同時存在。儘管這些矛盾不同程度地影響知識的生產方式和傳播方式,但是,都不足以消解知識共享時代的到來。數字媒介的發展和普及,意味著賦予了廣大受眾更為充分的資訊分享權利,這種趨勢是不可逆轉的,儘管與此同時,人類也面臨著知識的同質化、碎片化和沙漠化的挑戰。因此,重視民間傳播,釋放民間資訊生產力,繁榮知識共享時代,是佔領國家未來傳媒陣地的重要策略之一。
智慧社會:未來傳播的新形態
隨著自動駕駛汽車等的發明,人類進入智慧化社會的步伐正在提速。機器人、無人機、自動翻譯機等,不斷髮展,智慧化正在成為未來社會建設的目標,也將成為人類傳播的新形態。2017年7月20日,中國發布了《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⑨把“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提高到國家戰略層面”,⑩提出了未來30年中國由初級智慧社會到高階智慧社會的戰略發展目標。近年來,日本甚至提出了建設超智慧社會的目標。⑪目前,計算機智慧在商業營銷、新聞推送、大資料處理、機器翻譯、電子商務、電子金融、輿情研判、資訊選擇、身份識別以及汽車、高鐵、航空航天等領域,已經得到了廣泛地應用。智慧傳播正在成為新常態。
通常認為,“人工智慧……是利用智慧機器模擬人類的智慧,代替人類完成多種工作”。⑫我們認為,人工智慧即賦予非生命體以人類的智慧,使之具有人類的思維能力、資訊處理能力、工作能力以及創造能力。而媒介智慧,即賦予媒介以人類智慧,使之具有人類的資訊生產、資訊識別、資訊傳播等智慧和能力。智慧社會,則是在人類的生產、生活領域實現智慧化之後的一種新的社會形態。智慧社會將由自然人和“智慧人”共同構成,並進行社會協同治理。智慧傳播是智慧社會發展的基礎。
在目前階段,人們已在探討虛擬視聽新聞的實踐性問題,以及採用人工智慧進行新聞的採寫、編輯處理、新聞智慧推送、新聞的認知體驗等問題。⑬而在未來的智慧社會中,智慧傳播將成為人類傳播的主要形式。在智慧傳播中,不僅傳播主體智慧化,而且傳播資訊的處理、傳輸、接收都將智慧化。具有較高智慧的媒體機器人,或者說“智慧人”,將協助甚至替代自然人實施全程傳播,從而實現資訊生產、資訊消費全程的智慧化。
在智慧社會的建構中,智慧傳播是最重要的手段和基礎,從資訊的生產與消費,到地面空間、垂直空間的交通,都將依靠智慧傳播來實現。從智慧服務、智慧駕駛,智慧營銷、智慧金融、智慧翻譯、智慧商務,以及智慧高鐵、智慧航空、航天,都將由智慧人來協助和實施。在智慧社會中,智慧人將不再是純粹的物理非生命體,而是由物理體和生命體構成的組合體,他們將成為社會結構中的有機組成部分,參與社會的公共服務和管理。而我們通常意義上的有殘疾的自然人,也將被賦予一定的人工智慧。人們之間的資訊交換,將實現智慧化傳輸,學習將被生命體之間的資料傳輸所替代。人類社會的傳播將由初級智慧化,邁向高階智慧化,呈現出全智慧化狀態。
當然,在智慧化社會的建構中,人們需要進行觀念上的“變革”。首先是對“人”的概念的認知進行變革。“人”將不再僅僅是自然生命體,人的“再生產”也不僅僅是純自然的生理繁殖,而是可以被進行物理的和生物的“製造”或“複製”的。智慧化社會,將促使人們對“人”“人類”“人類社會”進行再認知,人們將不得不習慣於智慧人、智慧媒介系統的存在。當然,目前在既有傳播領域中所遇到的倫理挑戰也將被納入研究範圍。
比如,目前網路公司“透過海量的使用者資訊和購買資料,可以進一步分析出使用者的生活習慣、品牌喜好、消費能力、甚至家庭狀況。”⑭這關涉社會知情權與公民隱私權之間的矛盾。一方面,公眾需要消費,只要消費,個人資訊就會被收集到網路資料公司手中;另一方面,網路資料公司在彙集、處理公眾的個人資訊後,勢必要透過這些資料進行牟利,其中包括利用並出售這些客戶資訊。公民的資訊需要受到保護,而大資料資訊的擁有者則需要披露這些資訊,隱私權與知情權存在必然的矛盾。所謂的“精準傳播”“精準投放”實際上是建立在買賣公民隱私資訊基礎上的。這不但涉及商業倫理,也關涉傳播倫理。這也意味著人們需要面對智慧化社會帶來的異化問題,也包括智慧媒介的異化問題。
中國在《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中也指出:“人工智慧發展的不確定性帶來新挑戰。人工智慧是影響面廣的顛覆性技術,可能帶來改變就業結構、衝擊法律與社會倫理、侵犯個人隱私、挑戰國際關係準則等問題,將對政府管理、經濟安全和社會穩定乃至全球治理產生深遠影響。”⑮因此,在智慧社會的建構中,應高度重視由此可能產生的各種風險和挑戰,從觀念、技術、管理等方面,保障智慧社會建設的健康有序。
在智慧社會中,無論是自然人,還是智慧人,都將可能被符號化為“新人類”或“新的人類社會”,自由與束縛、幸福與囚徒、頓悟與解放等傳統範疇,將可能被重新闡釋。隨著媒介技術的發展,主體與客體的地位也正在發生變化,這種變化有可能是根本性的、顛覆性的,也就是說,主體與客體的主次關係將會發生變革。媒介正在成為主體,而作為推動媒介發展的自然人正在變化為客體,成為媒介的主宰物件。人類正在成為媒介運作的客體,不再是自然人在使用媒介,而是智慧媒介在使用人,至少對一部分自然人來說是如此。
人類技術的發展空間是無限延伸的。從人類對光波、電波以及分子、原子、質子、光子、量子的認識,到人類媒介的不斷髮展都是如此。未來人類媒介發展的極致,就是破譯自然人腦的秘密,生物基因技術與媒介技術融合,⑯可實現對自然人智慧的模擬和再造,實現人腦實體之間超時空的資訊傳輸。人與人之間,無需再透過實體媒介進行傳播和轉換,也不再需要透過實體媒介進行學習,自然人與智慧人之間的資訊交換將實現口令化。生命體之間透過密碼即可實現知識、思想的資訊交換。未來的人腦或“智腦”都將發展成為資訊發出和接收的終端。社會資訊透過數字化直接實現全社會共享。大腦始終處於資訊交流狀態。傳統意義上的“媒體”等也將會喪失存在的意義。
不僅如此,未來的交通媒介系統也將是智慧化的,⑰智慧駕駛將成為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以智慧商務為基礎的無人配送系統將成為現實,“飛鐵”將使國家時空大大濃縮,超音速智慧傳輸甚至光電傳送將成為空間轉移的主要方式。那時的智慧交通系統就是媒介,物體的空間轉移也將是如此。那時,傳播不僅是資訊概念,而且是一個實體概念。
對未來傳播形態的展望,與對未來智慧社會的展望一樣,都是一個預測,不可能詳細刻畫出來,但是,這種展望是基於一定的現實性的。我們對媒介文明的形態、傳播權利的配置以及智慧化社會的構想所進行的描繪,是一種基於可能性的預判,既是一種展望,同時也是一種理想,我們期待它在不久的將來能成為現實。
回覆列表
未來的傳媒,就好比現在的阿里巴巴。20年前的阿里巴巴還不如今天的傳媒。所為的自傳媒就是先把自己傳出去,才能起到一個傳幫帶的效益,多做一起大眾化的傳媒。一傳十,十傳百,一直傳下去,?平臺很重要,沒有平臺,就等於一個手機,自己玩,看別人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