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姒莞萱

    在甄嬛離宮的那段時間裡,她與果郡王允禮相愛了。本來他們是可以一生一世一雙人的,卻沒想到皇帝派允禮帶兵打仗,後傳回了允禮戰死沙場的訊息。甄嬛在一番思考之下決定算計皇帝,重新回宮。

    沒想到允禮竟然沒死,只是聖旨以下,再難回頭,造化弄人。後因為爆露出了愛慕甄嬛的把柄,皇帝為了調查甄嬛與果郡王到底有無私情,就讓甄嬛給果郡王倒毒酒,親手殺了果郡王。在桐花臺時,甄嬛與果郡王的談話也是很暴露真相的,他們就不怕有人偷聽嗎?

    後宮已經是甄嬛的天下,為防再惹出事端,自然會對偷聽之人有所防備。

    自打甄嬛決定重新回宮時,她就知道自己只能與皇后為敵,不是被逼無奈,而是為了復仇。當初一切都是皇后在針對她自己的,甚至聯合大臣搞垮了甄家,讓甄家老少被流放至寧古塔中,甚至害得甄父染上了鼠疫。

    這麼多的新仇舊恨加起來,甄嬛必定是要向皇后一一討回的。甄嬛重新回宮後也是立刻拉攏了不少後宮中的妃嬪,大半個後宮都在甄嬛的掌控之中。甄嬛在得到皇帝要她殺死果郡王的訊息時,就明白皇帝已經對果郡王下了殺心。

    在桐花臺與果郡王相見的時候,她本就打算自己喝下毒酒,告訴果郡王一切真相的,只是沒想到果郡王早就看透了甄嬛的想法,最終還是自己喝下了毒酒。皇帝能對甄嬛起疑心,甄嬛自然也會對皇帝有所防備,自然也會防止有人偷聽而有所防備。

    甄嬛與果郡王都十分謹慎,說的話都是“暗語”。

    甄嬛與果郡王接到了皇帝讓他們兩人單獨相處的宴請之後,都明白皇帝這是已經懷疑她們有了私情,讓他們做個了斷的。甄嬛帶著皇帝賜的毒酒,與果郡王相對而坐,說了很久的話。而甄嬛與果郡王又都是抱著為對方而死,保全對方的心思,自然彼此的說話之間也藏著一點玄機,別人即使聽到了也只會覺得他們只是在閒聊而已。

    果郡王在進宮之前也是猜到了皇帝要他與甄嬛單獨相處的用意的,進宮前還特意去甘露寺拜見了自己的母妃,很可能從他母妃那裡知道了甄嬛的雙生子是自己孩子的真相。為了保全甄嬛,果郡王與甄嬛談話時兩個人都不敢直接說明,而是用暗語暗示甄嬛自己知道孩子的身份了,讓保護好自己與孩子。

    甄嬛與果郡王都瞭解皇帝,知道以皇帝的愛面子是不會派人來偷聽的。

    跟了皇帝那麼多年,甄嬛自然知道皇帝有多麼自負又多麼愛面子。因此她料定皇帝不會派人來偷聽。果郡王也是與雍正從小到大的兄弟,自然也瞭解雍正的剛愎自用,知道雍正對甄嬛的喜愛,也知道皇帝既然允許自己與甄嬛單獨相處就是認定了自己與甄嬛有私情,要殺了自己的。

    以皇帝那麼愛面子的性格,像甄嬛與果郡王這樣妃嬪與王爺亂倫,暗殺親王的事,是不可能讓其他人參與進去或者派人來偷聽的。更何況普通人也不能介入到皇帝與王爺的家事之中,皇帝為了自己的名聲,更不會主動派人去偷聽甄嬛與果郡王的談話,如果聽到了實錘證明甄嬛與果郡王確有私情,只會讓他這個皇帝更加丟人。

    再從桐花臺的建築設計以及周圍環境來看,桐花臺的窗戶紙都是用紙糊的,如果有人站在旁邊偷聽,影子就會直接映在窗紙上被人發覺。當時皇帝也是派了小夏子跟血滴子劉刈在門外侯著甄嬛出來的,他們兩人都是皇帝的私衛,一個準備宣旨一個準備殺人,被他們聽到什麼也都問題不大。

  • 2 # 天蓬菟

    皇上謊稱要送熹貴妃去準葛爾和親以此試探果郡王對甄嬛的情誼,自那日果郡王帶軍出關營救熹貴妃,皇上就已經容不下他。由於愛惜名聲,加上沒有妥善的理由可以處置果郡王,遂安排其鎮守邊關無召不得入京。

    但是果郡王早已成為皇上心中的刺,當再次得知三年來果郡王每一封家書後面都有一句“熹貴妃安”。皇上變下定決心處死果郡王。

    記得我當初看到皇上安排熹貴妃和果郡王在桐花臺那場戲,也曾有過疑惑,他們不怕有人偷聽嗎?轉念一想,答案是真的不怕,原因有三列示如下:

    01甄嬛抱著必死的心前往,沒有那麼多顧忌

    甄嬛心知肚明此去桐花臺,二人當中唯有一人能活,她想要將生的希望留給果郡王。此次話別可能就是訣別。如果在顧忌萬分,什麼都不表達,怕來生會有遺憾。

    不過他們之間說話還是很小心的,由於心意相通,彼此都很瞭解,所以說話只說三分情誼就可以全部表達清楚。外面看守的人大多都是沒讀過書的宮人聽不懂那麼多,也就不怕留下什麼把柄。

    02二人對皇上知之甚詳,皇上不會允許宮人偷聽

    正所謂“家醜不可外揚”,一個是自己的寵妃一個是自己的弟弟,無論是對於自己名聲的愛惜還是皇室名聲的考慮,皇上都不會樂意看到此等秘聞被外人知曉。假如真坐實了二人私通,皇上也恨不得私下處置。所以,皇上剛剛只是懷疑果郡王覬覦皇嫂就讓甄嬛秘密處決果郡王,而不是派心腹動手除之。

    皇上除了安排侍衛看守,還安排了自己的心腹夏刈等候,一來是等候宣讀聖旨,二來就是替皇上看守。

    03蘇培盛是甄嬛的人,小夏子應該也是甄嬛的人

    我印象當中好像沒有明確表示小夏子是甄嬛的人,但是蘇培盛是甄嬛的人又是小夏子的師傅,小夏子多半應該是甄嬛的人。此時在外守候的公公正是小夏子,他自會幫甄嬛看守。

    因此,甄嬛和果郡王話別才不會害怕有人偷聽。

  • 3 # 入行娛樂

    當時看的時候就覺得這一段有漏洞,說的那些話幾乎是見不得人,萬一被誰偷聽了,然後告訴皇帝,按照皇帝的疑心病,這倆人肯定是要死無葬身之地了,但是為什麼編劇非要這麼寫、導演一定要這麼拍呢?

    在看這場戲的時候,覺得全場最可疑的人就是夏刈,夏刈是血滴子成員,帶領粘杆處平時去一個大臣家裡偷聽對話、那些證據就是家常便飯的事,但是在桐花臺,他竟然老老實實在門外等著,看到底是誰從屋子裡出來。

    下等奴才不敢偷聽

    想來想去,有這種解釋。甄嬛和果郡王身份都很貴重,這樣的人說話周圍人是不敢有人偷聽的。畢竟平時宮裡娘娘說話的時候會打發多餘人出去,身份低下的太監丫頭都不配近身伺候,槿汐在外面等,阿晉把浣碧接進宮,誰來近身伺候?

    當初斐雯聯合祺貴人做假證,汙衊甄嬛和溫實初的時候,也是瞧見了溫實初給甄嬛把脈,甄嬛說斐雯不好好做事,只顧著盯著主子看,這是失職。可見這些下等的奴才見了主子臉都不敢抬,畏懼主子威嚴,更別說趴在牆角偷聽,這是死罪。

    這場局,皇上只要“結果”

    整場戲中,唯一的漏洞就是夏刈,夏刈作為皇上的“近臣”,帶有這種替皇帝探聽、當皇上眼睛的職責,他卻老老實實的等,毫不偷聽,那就只有一種可能,皇上不讓他聽。皇上為什麼不讓他聽?因為皇上相信甄嬛,不會和果郡王有私情。

    皇上殺死果郡王是勢在必行,甄嬛只是導火索,就算沒有甄嬛這樁事,還會有別的事,正如果郡王所說:我帶兵出關救你那一刻,皇兄殺心已起。皇上要殺果郡王,因為他覬覦甄嬛,因為他忌憚軍功,因為他有疑心病。

    皇帝的女人別人都不能覬覦,這是皇上心裡一道過不去的坎兒,因為他看見太后被隆科多抱過,這是他這輩子都揮之不去的陰影,因此不管是背叛他的妃子,還是覬覦妃子的臣子,都得死。這是皇上無法治癒的心病。

    果郡王戍邊這麼久,那邊的將士和老百姓都臣服於他,這就是軍功,皇上向來疑心病,他更得除掉果郡王。果郡王本來也被議儲,也是先帝很看重的皇子,他不得不防。

    甄嬛是他的一把刀,他信任甄嬛,因為在皇帝眼裡,除掉果郡王比知道兩個人有沒有私情重要100倍。甄嬛是刀,他布這麼一個局也是為了試探甄嬛忠心。他本可以讓夏刈去聽,但是卻沒有這麼做,是因為皇帝習慣於“坐定”。

    越有大事發生,這位皇帝越喜歡盤腿坐著,手裡數著他的珠子,且等好訊息降臨。對於這一趴也是如此,他要的是結果。果郡王出來,兩個人都得死,沒必要知道二人說了什麼,想也是粗鄙不堪,聽了也只會汙耳朵;甄嬛出來,大功告成,更不必知道說了什麼。這一趴中,皇上要的不是“證據”,而是“結果”。

    就算兩個人有私情就怎麼樣?反正允禮也死了。假和親開始,皇帝就懷疑,但更多是疑心果郡王覬覦甄嬛,畢竟甄嬛是失而復得的,自己寵了這麼多年,甄嬛欺騙了他這麼多年的感情,他只會覺得甄嬛滿心滿意都是自己,沒有別人。

    他讓甄嬛去殺果郡王,是先君臣後夫妻,君臣要的是“忠”,夫妻要的是“恩”,皇帝需要甄嬛獻出忠心。不管甄嬛的內心活動怎麼樣,結果是她忠誠,這就夠了。

  • 4 # 花碟歲月

    從皇上決定要除掉果郡王開始,就沒想過要讓自己的手來解決這件事,所以唯一一箭雙鵰的辦法就是讓甄嬛來做。一來洗清了甄嬛的嫌疑,二來皇上不必自己親自動手,未免旁人說閒話。

    那在銅雀臺甄嬛和果郡王訣別的時候,說的都是一些決不能被旁人知道的私密話,一旦洩露出去,兩個人必死無疑,他們在屋內的時候,難道就不怕有人在外聽牆角嗎?

    1.皇上只要結果,不管過程,只要甄嬛從裡面出來了,就可以既往不咎。

    皇上讓夏刈在桐花臺外面候旨,跟隨者一起的還有蘇培盛,皇上吩咐了夏刈:只要甄嬛甄嬛從裡面出來了,就立馬宣讀封甄嬛為熹貴妃的聖旨。在皇上心裡,死了一個讓自己難以安心的果郡王可以保全甄嬛的結果,是皇上樂意看到的局面。因為相比於甄嬛,果郡王對皇上的威脅更大;先帝在位時,更喜歡的皇子是果郡王,二來,果郡王一直在外頗得民心,皇上一直心有慼慼害怕果郡王聯合外人造反謀奪皇位;所以只要甄嬛辦成了這件事,以前的種種都可以既往不咎。皇上只要結果。

    2.以皇上的性格不屑於去做偷聽牆角的事。

    皇上已是帝王,要知曉何事只需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且無人敢說什麼,偷聽牆角打聽裡面兩個人秘密的事,皇上無需也不屑於去做這等不光明正大的事。這也是甄嬛和果郡王的最後一次見面,無論說了什麼,皇上也並不那麼關心了。因為在皇上心裡,他還是相信甄嬛的,不然也不會讓甄嬛去見果郡王。

    3.屋子裡面的兩個人都不是普通人,一個是皇上的妃子,一個是皇上的弟弟,一個下等奴才是萬萬不敢這麼做的。而且果郡王身為習武之人,警覺性是比普通人要高一些的,有人偷聽的話,他可以察覺到。

    甄嬛做事一向小心翼翼,謹慎的很,也會私下留意外邊的一舉一動,崔瑾夕也在外面幫著留意候著。果郡王是個習武之人,常年在外帶兵打仗,警覺性要比普通人高一些,如果窗戶外面站著有人偷聽他們講話,第一個發現的就是果郡王,況且兩個人講的話是事關生死的大秘密,如果被人偷聽去後果不堪設想,還會連累到甄嬛,果郡王敢進宮來,就已經做好了赴死的準備,根本不會讓這種威脅到甄嬛的情況發生。

  • 5 # 帝先生

    《甄嬛傳》中桐花臺甄嬛和果郡王最後暴露真相的訣別對話,他們不怕有人偷聽嗎?

    《甄嬛傳》的第七十四集中,皇帝對果郡王起了疑心,要除掉果郡王,並且為了試探甄嬛,讓甄嬛親手去做這件事,喜歡看《甄嬛傳》的朋友們都知道果郡王與甄嬛之間是有私情的,在生死離別之際,二人相見,誰也不願意拖累對方,自然是少不了離別的話語了。但是在電視劇中二人絲毫沒有要避嫌的意思。

    桐花臺環境相對封閉

    皇上貴為天子,想要做什麼自然是不用經過誰的同意了,但畢竟果郡王也是皇親國戚,沒有什麼太大的過錯,為了穩固朝臣,皇上自然是不能魯莽行事,所以除掉老十七這件事自然也是要秘密進行了,因此,皇上將地點選在了相對隱蔽的桐花臺。

    其次,透過劇中環境的展現,甄嬛與果郡王見面後,屋內只有他們兩個,奴才們全部都退下了。屋外自然也是不會有人偷聽了,一是因為奴才偷聽主子講話本來就要受到責罰,更何況是除掉果郡王這件事,更要謹慎小心,肯定要好好的安排一番了。

    皇上是一定要除掉果郡王的

    皇上原本就是個疑心比較重的人,更何況老十七動兵,並且他與甄嬛之間的私情已經遭到懷疑,皇上肯定是容不下他了,在電視劇中他也明確和甄嬛提了,自己是一定要除掉果郡王的。

    他派甄嬛去,一方面是為了試探甄嬛,讓甄嬛表現一下忠心,另一方面,除掉老十七用甄嬛最合適,畢竟甄嬛是玉隱的長姐,也不會遭人懷疑。因此,皇帝在這件事中不會看過程,他要的只是一個老十七被除掉的結果。

    總而言之,一方面從正常邏輯來看,沒有人偷聽是很正常的;另一方面,這是在電視劇中,為了更好地推動劇情發展,並沒有什麼必要設計這樣一個環節了。

  • 6 # 02年de寶藏男孩尤膩膩

    因為甄嬛一開始皇帝是要求她殺死果郡王,然後,她本來想找機會換下那個東西,但皇帝沒有給她這個機會,讓她就直接去了,其實,門外面的都是皇帝的人,又是皇帝要求她做的,眾人心中都明白,本來甄嬛是把那杯酒換給了自己,好留他一線生機,他還是趁她去關窗的時候,又換了,最後,果郡王飲下毒酒,自殺死了,玉隱也隨他去了,她終於封了副後。

  • 7 # 滿月尋桂子

    誰敢偷聽,不想要腦袋了嗎?皇帝要的是老十七允禮覬覦皇嫂的罪名,而不是熹貴妃與果郡王私通的罪名,如果熹貴妃與人私通,那樣大清的顏面何存?天子的顏面何存?誰敢去聽天子的醜聞,皇帝可不想讓誰聽,誰也不敢去、也不想去聽。

    皇帝對果郡王早有殺心,從皇帝讓甄嬛和親準葛爾摩格,果郡王闖養心殿那一刻起。不得不說陰毒屬皇帝第一,他聽聞果郡王與甄嬛有私情後,就故意傳詔果郡王,讓果郡王在殿外聽到他讓甄嬛和親的訊息。

    果郡王真愛難抑,不管皇帝是何種目的讓甄嬛和親,都闖殿勸阻,並且自請出關抗擊摩格。皇帝說:你二人果然有私情。這也是他們三人把這件事第一次挑明瞭說,雖然二人拒不承認,皇帝還是又使一計,放出風說已嫁甄嬛,引得果郡王引兵去追,這一去果即王就在關外戍邊三年。

    後來夏刈探知果郡王每一封家書都問:熹貴妃安。 皇帝殺心又起。表面上慰勞戍邊歸來的果郡王,加封果親王,實則準備好毒酒待他飲下,還要甄嬛親自給果郡王送去,誅心不過如此!

    皇上傳熹貴妃至養心殿,一言不發坐著,甄嬛看他滿頭大汗,上前為他打扇,皇上冷不丁的就甩了她一個大嘴巴,說朕這麼多年第一次打你。

    甄嬛:皇上要打,臣妾承受,只是臣妾做錯什麼,請皇上明白示下。

    甄嬛:臣妾高興也是為了玉隱,她不比臣妾日日有夫君陪伴,她只能盼著果親王回來一敘夫妻之情。

    皇帝:朕不能不避諱他,從小皇阿瑪就最疼他,若非群臣反對,坐在養心殿御座上的就不是朕了,更何況詩書也好,騎射也罷都是皇阿瑪悉心教導,自然樣樣都勝過朕,朕如今又讓他帶兵,萬一他要像敦親王一樣起了異心,朕不得不防!

    甄嬛:果親王不會。

    皇帝:你又不是他,你怎麼知道他的心思,皇家有手足之情,更有君臣之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甄嬛:果親王是你的親弟弟!

    皇帝:當日朕與皇額娘決定爭皇位時,連老十四都算上了,朕早就忘了還有什麼弟弟,這些年朕厚待於他,已經是格外恩賞,朕是一定要除掉老十七的,你用你的行動向朕表明你對他並無私心。

    皇帝說這段對話除了暴露他的狠毒,更多的暴露了他的嫉妒心,嫉妒當年皇阿瑪對老十七的好,嫉妒今日甄嬛對允禮的愛。

    皇帝摸出那包毒藥交到甄嬛手裡:一切朕都安排好了,他此刻在桐花臺等著朕與他宴飲,你代替朕去,朕等你的好訊息。

    甄嬛見無可挽回只有說:容臣妾更衣。

    皇帝一把攥著甄嬛的手:不用更衣,朕的嬛嬛永遠是那麼美麗,朕若是老十七也會甘心飲下你親手調製的毒酒。 小廈子,送熹貴妃去桐花臺,事成之後弘曕就是大清絕無異議的太子,因為他有一位深得朕信任又能幹的額娘。

    皇帝可以說是威逼利誘全用上了,甄嬛恐怕第一次見到他這副無賴嘴臉,尤其是皇上用手背去蹭甄嬛臉時,分明就是一副流泯樣子。

    小廈子監視著甄嬛來到桐花臺,已經歷練的世故老練的小廈子對果郡王說:皇上宿醉未醒,讓娘娘先陪皇上飲酒,奴才這就請皇上。

    小廈子招手帶出了所有的下人,並且關上房門。然後就站在桐花臺的院中,哪個不要命的人敢違背聖意,去偷聽二人談話。

    屋內,果郡王早已發現酒壺有機關,騙甄嬛去關窗戶談到了窗紗上的圖案:合歡花。甄嬛說:大紅金色像婚慶時節。

    果郡王:合心即歡,只可惜皇阿瑪再鍾情額娘也不能為她一人相守。我對不起靜嫻,對不起玉隱,更對不起你。

    甄嬛:不要說這樣的話,我懂得的。或許回到從前我會後悔當初的選擇,或許換一條路我們都不會像今日困頓其中。

    果郡王:我這一生中最後悔的事情便是去甘露寺宣讀聖旨,迎你回宮,那是我畢生不可饒恕的錯誤。

    甄嬛:允禮,即便我心中的風一直吹向你,但我也不能逆風而行,世事錯落皆是命中註定,我不會怨恨你。

    果郡王:我畢生渴望得到的女人我得不到,卻辜負了兩位無辜的女子。

    果郡王最終飲下了甄嬛親手調製的毒酒,死在了甄嬛的懷中。他們最後真情傾訴,每一句話都夠砍頭一萬次,可是沒有人聽到!

  • 8 # 無心浪味仙

    死都不怕了,還有什麼可怕的呢?

    那一年,果郡王以冊封使的身份,將甄嬛迎回了宮中。這是他們愛情的結束,也是悲慘結局的開始。

    甄嬛與果郡王的情,終究是沒能躲過皇上的過火眼金睛,每一封家書後面那一句:“熹貴妃安”,足以讓皇上震怒!

    果郡王與皇上兩兄弟最後一次飲酒的時候,皇上說:“你能有什麼?這天下都是我的!”。此話一出,殺心已起。

    召喚來熹貴妃,上去就是一巴掌,然後讓熹貴妃去殺了果郡王。

    桐花臺裡,果郡王與甄嬛心裡都明白,這是最後一次見面了,當然要互訴哀腸。

    既然做好了必死的準備,那麼臨死前,該說話也就說了。否則,就將抱憾終身了。

    所以,甄嬛和果郡王兩個人在一起說的那些話,就真的不怕嗎?當然!除了怕遺憾終生以外,也是他們瞭解情況。

    果郡王說皇兄讓你深夜獨自前來,便不會回頭

    那日,甄嬛被皇上一巴掌打蒙了。然後再問皇上為何,皇上問允禮歸來,你可高興了?

    甄嬛表面能夠應對,實際上心裡也很明白是怎麼一回事了。但還是在極力保護果郡王,可皇上說了他早就忘了自己還有什麼親弟弟!

    已經沒有回頭路,甄嬛也只能去桐花臺見果郡王。

    甄嬛想過果郡王遠走高飛,但是果郡王告訴她,皇兄讓你深夜獨自前來,而且沒有隨從,殺心已起,走不了了。

    是呀,天下之大,莫非王土。如果皇帝要殺誰,誰又能逃得掉呢?

    既如此,還有什麼可顧忌的呢?

    已經錯過了一次,這一次至少要深情一回

    甄嬛選擇回宮,那是百般無奈的,果郡王雖然不情願,但還是尊重她的選擇,並且為了可以增添熹妃榮光,答應了皇帝做冊封使。

    儘管是無奈的,但是在果郡王的心裡,也是一種遺憾吧!

    陰差陽錯,終究是錯過了,所有的幸福時光,都在凌雲峰那裡了。如果歲月可以回頭,或許他們也不會這樣選擇了。

    不管是別無選擇,還是必須選擇,最後還是沒有能在一起。

    錯過了那一次,這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當然要把內心的話都說出來了。因為,這一次是最後一次了,連遺憾和後悔的機會都沒有了。

    人都死了,那一刻的甄嬛還怕什麼呢

    甄嬛確認了皇上是想殺死果郡王的決心後,決定自己喝下那一杯有毒的酒。

    可是果郡王如何捨得讓他的嬛兒死了,於是讓甄嬛去關窗戶的時候,自己喝下了毒酒。

    當果郡王一邊吐著血,一邊真情告白的時候,甄嬛傷心欲絕,哪裡還顧得了其他的事情?

    甄嬛最愛的人,她放在心尖兒上的人,回宮的原因之一也是為了果郡王,而現在,這個人死在了她面前。

    這樣的時候,甄嬛害怕什麼,弘曕和靈犀是果郡王的孩子都說了!

    甄嬛獨自出去以後,才知道皇帝果然是心狠手辣,傷心過度的她摔到在石階上,腿都斷了。

    所以,他們不是不怕,是在生死訣別的時候已經無所畏懼了。

    或許,這後宮還是皇帝最明白:真心是最不要緊的。

    事實上,這個世界上,真誠以待其實很重要,所謂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 9 # 八卦小蝸牛

    很多人都覺得《甄嬛傳》,一部宮鬥劇,為何會在隔牆有耳的狀態下暴露真相訣別?這個點是不是編劇沒有注意到,留下的bug呢?

    答案是:不是bug。

    編劇之所以這樣寫,是貼合了人物性格的。

    雍正多疑,但是也愛甄嬛

    雍正在劇中是多疑的性格,他對果郡王的妒忌是在他未做皇帝之時就有了的,他曾經說過,“老十七的騎射是皇阿瑪手把手教的”,這話裡的酸味已經溢位螢幕了。

    前期雍正之所以沒有動果郡王,是因為果郡王一直隱忍低調,直到皇帝發現果郡王對甄嬛有想法,所有的嫉妒加在一起,下定決心把果郡王除掉。

    但是雍正是愛甄嬛的,所以他給甄嬛留了一絲餘地,他把訣別的地點放在人煙稀少的桐花臺,知道此事的也就是甄嬛及槿汐,果郡王和阿晉,皇帝貼身太監蘇培盛及小廈子,以及夏刈。

    殺害自己親兄弟如此隱秘的事情,多疑且要面子的雍正是不會讓閒話傳出去的。

    負責通知甄嬛的蘇培盛

    蘇培盛是知道皇帝要殺果郡王的,事前他也給過甄嬛暗示,之後也幫助甄嬛尋找皇帝殺害果郡王的原因,從蘇培盛的角度來說,蘇培盛沒有理由去偷聽,因為她現在已經跟甄嬛站在同一戰線。

    同時參與此事的還有蘇培盛的徒弟,小廈子。小廈子肯定是跟他師傅站在一條線上的,而且能當蘇培盛徒弟的人,想必也是一個人精,不會多話,所以小廈子也是不會偷聽的,即使偷聽他也是不會亂說話的人。

    負責善後的夏刈

    當甄嬛從桐花臺出來後,她看到夏刈的影子,問了一句“是誰在那邊”。

    夏刈此時從樓梯上出來,問了一下果郡王是否已經解決,並向屋內張望了一眼,這說明夏刈並沒有偷聽。

    從夏刈的身份來說,他是最有可能偷聽的,但是他沒有偷聽的條件,而且編劇也寫明瞭他沒有偷聽,從這就把這個可能存在的偷聽bug填了。

    甄嬛無所畏懼的性格

    甄嬛做事是一個很周全的人,在她踏進桐花臺的時候,她已經做了必死的決心。

    所以她說的話,相當於在跟果郡王說自己的遺言,她無所畏懼,也就不關心外面有沒有人偷聽了。

    而當果郡王替她喝下了毒酒後,她決定為他復仇,內心開始懷疑“是否有人偷聽”,所以,在她出桐花臺的門時,她是抱著懷疑的態度問了一句“是誰在那邊”,對於其他人甄嬛是放心的,對於夏刈是否偷聽,編劇也從甄嬛的反應埋了這個坑。

  • 10 # 有雪片片57321

    這一點的確有太大的漏洞,在皇宮裡尤其在身份貴重的人物身邊,哪怕是個蚊子哼哼只怕都有人聽得到再傳了出去,那宜修皇后在雍正面前告了華妃一狀,華妃立馬就有耳報神報給她聽。而甄嬛的確在之前就與允禮私下會過幾次面而且沒有人發現行止,可是此一時彼一時,那時候他們權利在身,行動自由,自然可以略微地控制形勢,可是現在的情況是一切都由皇上來掌控,而他們倆才是甕中之鱉。那麼桐花臺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語都是在雍正的監視之中,甄嬛與允禮都是聰明人,又豈會不知?所以,這件事的可能大概有兩種:

    一.兩人知道不敢有人偷聽

    桐花臺的再會已經是距離上次摩格可汗的無理和親三年之久了,而果郡王正是因為對甄嬛的過度在意而真情流露才使得雍正疑嫉之心大起,雍正是精細而刻毒之人,就算熹貴妃對允禮沒有私情,他也無法允許任何一個男子覬覦他這個唯我獨尊的天子的女人,所以在還沒有準確判斷的情況下就把允禮送到遠在邊關的寧古塔去吹冷風。

    雍正如此在意自己的天子之威,倘若甄嬛與允禮真的有私情,或者已經有苟合之事,他又如何敢叫人去偷聽?所以雍正想知道真相,但是又不想讓任何一個奴才知道讓他丟人的真相,只能逼迫甄嬛親自動手了結了果郡王以此來證明她的心意。所以雍正什麼都不顧及,也要顧及自己的名聲,他不但不會去安排奴才偷聽,反而會防備有人偷聽,那麼甄嬛聰明絕頂,瞭解雍正的這種男人心理,知道他絕對不敢派人來偷聽,所以也就敢放大膽子與允禮來最後一次敘舊日的情意。

    二.他們彼此都抱著必死的決心,所以也就無所顧忌

    雍正密詔一封要果郡王回朝,然而朝中並無要緊的事,那麼很有可能就是雍正殺心已起,深夜裡敢放著膽子要他心愛的熹貴妃與疑心已久的男子單獨會面,那麼就是傻子也明白他的用意了。況且雍正作為夫君,作為兄長,作為他們倆的主子一同度過了這麼多年,是什麼為人還有什麼不清楚的呢?他自私而狹隘,戕害手足冷血無情。

    那麼桐花臺一會顯而易見是最後的相聚了,所以兩個人都抱著必死的決心,既然已經決心就死,哪裡還怕有人來偷聽,最後的放縱一次又怎麼樣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什麼辦法可以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