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蘇黎事
-
2 # 有熊白式
戰國時期的形成,是有幾個原因的。
第一,經過春秋時期頻繁的爭霸和戰爭導致諸侯國的大量滅亡。春秋初期,一共諸侯國有一百多個。而到了戰國七雄爭霸的時候,一共只有七個。由於財富人口的進一步集中,戰國時期的戰爭規模和頻率開始大幅度上升。
據不完全統計,戰國期間,大小戰爭有兩百多次,雙方交戰兵力動不動就是幾十萬。比如陰晉之戰,秦國參戰兵力就多達50萬。長平之戰,光趙國兵力就達40萬。
第二,社會制度的變化。春秋戰國時期,原本的奴隸制不能更好的適應社會發展,開始逐漸崩潰,而由於地盤,財富,人口的進一步集中。封建制度開始形成,封建制度的基礎便是土地,各國為了爭奪土地,開始大規模戰爭。
第三,生產力的提高。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工具開始由鐵器開始代替青銅器。由於生產力的發展,生活條件也大幅度改善,生活水平也有所上升。武器也開始改朝換代,因此也導致了戰爭規模的擴大。
-
3 # 無乘國之君
春秋時期,由於分封制所具備的根本性缺陷——過度領土管理權給予,周王室政治勢力逐漸形成衰弱態;自此以後,被分封的正統合法諸侯國與東西南北四方野民族開始對周王室地位發起威脅性或潛在威脅性軍事行為;此次集三「權」【挾權、奪權、霸權】為一身的威脅行動,導致諸侯國發生相互性紛爭;於是,戰亂四起,狼煙漫天。
而春秋末期,即是公元前大約450年前後直至公元前大約370年前後,以「三家分晉」為代表的多次激化政治軍事矛盾,直接將原本春秋時期的戰亂嚴重程度過量提升,於是公元前375年形成廣義上的戰國時期。
戰國時代形成的標誌不是統一國家的君主權利爭奪,而是分裂形勢下的諸侯國戰役。以最具代表性的「三家分晉」為例,網路說法是:“從公元前633年晉文公作三軍設六卿起,六卿一直把握著晉國的軍政大權。到晉平公時,韓、趙、魏、智、範、中行氏六卿相互傾軋。後來趙把範、中行氏滅掉後,公元前453年又聯合韓﹑魏滅掉了智氏,晉國公室名存實亡。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韓虔﹑趙籍﹑魏斯為諸侯。到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韓哀侯﹑趙敬侯瓜分了晉國公室。”
作為大諸侯國的晉國,其被瓜分事實是極具歷史標誌意義與研究意義的;且「三家分晉」如風一般,吹起了進一步諸侯戰爭的層層驚浪。所以,漢代史學家劉向將春秋與戰國分開,並將「三家分晉」定義為春秋戰國之間的分水嶺,定義為直接導致戰國形勢形成的戰役。
-
4 # 一笑讀史
關於戰國的形成,跟當時發生一件大事是分不開的,那就是:三家分晉。
“三家分晉”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重要轉折點,司光馬的《資質通鑑》就是以該事件作為全書的開篇,而一些中國歷史學家,不以秦始皇統一六國作為封建社會的開端,而是以“三家分晉”作為封建社會的開端。
那我們就得先說說晉國了。
晉國的建國時間很早,首任國君是唐叔虞,為周武王姬發之子,周成王姬誦之弟。
據記載,周成王跟弟弟叔虞在公園遊玩,順手摘下一片桐樹葉,削成一個圭形,送給弟弟:用這個分封你吧!周公要求選擇一個吉日舉行分封大典,成王說:我是跟弟弟玩呢。周公說:天子無戲言,只要說了,史官就會記載下來,你就得去做,這樣,天下的老百姓才會信服於你。
於是,周成王就將唐這塊土地封給了弟弟叔虞,這就是後來的晉。
到了春秋時期,晉國是北方數一數二的強國,它多次打敗了齊、楚、秦等強國,稱霸中原,而到了戰國時期,齊、楚、秦還活活在歷史上的舞臺上,可是,晉國卻不見了。
這是因為,在春秋中後期,晉國國君手下的卿大夫權力越來越大,他們逐漸掌握了國家大權,將國君的權力架空,成為了他們的傀儡。他們是韓、趙、魏、範、中行、智氏等六家。
這六家,都有自己的勢力範圍,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他們的野心也越來越大,為此,他們六家展開了激烈的鬥爭。後來,趙家打敗了中行家和范家,聯合智、韓、魏三家,瓜分了他們的封地。
智家在這四家中,勢力最大,他很想幹掉晉國的國君,取而代之,又害怕另外三家跟他爭權,於是,他說:現在國君要去打越國,現在,你們各獻出一百畝地給國君。當時的韓家與魏家,都害怕智家,乖乖的交出了土地,唯獨趙家,不買智氏的賬,趙家說:土地是我們祖宗留給我的,哪能隨便送人,不然,我死了也無顏去見列祖列宗啊。
智家就聯合韓魏,攻打趙家,趙家當時是趙襄子掌權,他就準備跑,問自己的隨從:我該往哪裡去?
隨從說:去長子城啊,哪裡的城牆對堅厚又完整。
趙襄子:老百姓好不容易修完了城牆,又要他們捨生忘死為我守城,他們肯定不幹。
隨從說:邯鄲城糧草充足,不如我們去邯鄲吧。
趙襄子:我們好不容易積累了那麼點財產,現在又因戰爭讓他們送命,他們肯定也不幹。不如去晉陽吧,那裡我先主的地盤,我們去那裡,老百姓肯定可以為我賣命。
隨後,智、韓、魏三軍就圍住了晉陽城,久攻不下,引來晉水,淹了晉陽城,智瑤巡視水勢,哈哈大笑:原來水也可以讓一個國家滅亡啊。
智瑤回家後,他的一個謀士對他說:韓、魏兩家必反。
智瑤:何以見得?
謀士說:我們三軍聯盟,馬上就滅了趙家,可是我看魏桓子和韓康子反而一點也不高興。反而憂傷起來,所以,韓魏必反。
韓魏為什麼面有憂色呢?
原來,魏國的國都臨近汾水,而南韓的國都臨近絳水,如果智瑤使用相同方法來滅他們,也是非常容易。
夜晚,趙襄子派使臣來見韓魏兩人,對他們說:你聽說過唇亡齒寒吧,現在智家聯合你們來打趙,如果趙家滅亡了,下一個就來輪到你們了。
韓魏:我們也擔心這個,不如我們三家聯手先把智家滅了。
當晚,韓魏回去,殺掉看守河堤的守將,將大水引起智家軍營,趙襄子正面出擊,三家聯合,把智氏滅了。
韓趙魏滅了智氏以後,平分了他的土地,周威王在公元前403年,正式封三家為候國。
因此,韓、趙、魏三國又被稱為“三晉”。
而中國正式從春秋步入了戰國時代。
結語:“三家分晉”是中國歷史上劃時代意義的重大事件,它標誌著舊的社會制度的瓦解,而周天子的權力更加弱小。歷史學家都將次作為東周時期,春秋與戰國的分界點。
-
5 # 影20255827
最主要的一個原因還是 從 三家分晉。 有句話說得好“春秋無義戰”,其他諸侯國之間連年征戰 不斷髮動兼併戰爭由原來的2000多個諸侯國漸漸變成齊 楚 秦 燕 韓 趙 魏等一些國家。使周王室徹底成為了各個諸侯國的玩物。 從遠處來看,在西周初期 周人在對商王朝進行征服的過程中,採取了一種叫“封建”的政治體制,這種政治體制透過將被征服的敵對邦方的土地、人民封授給周室子弟、親戚的辦法,使一些原本不是同一氏族的人們組織成一個個新的共同體。這些由周室子弟、親戚任統治者的新的共同體,不僅打破了舊氏族部落的血緣壁壘,而且規模一般也大於舊氏族部落組織。這種方式在前期是很有效果的,鞏固了自身的統治。可在後來就不行了。 在這之後,隨著西周宗法制的崩壞,這些大的諸侯國漸漸獲得自己獨立發展的機會,他們藉助自己的國事經濟實力,逐漸將周圍其他小邦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甚或併入自己的版圖之內,從而加速了各地以幾個封建大國為中心的政治上的統一。間接上為戰國時代的到來奠定了基礎。 在那段時間 各個國家發生了一系列的重大事件。 如公元前481年,齊國田常殺死姜姓齊國的國君齊簡公,此事件標誌著齊國政權的實際易手;公元前473年,越滅吳國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又共滅知伯,瓜分其領地,形成“三家分晉”的局面,等等。此外,也考慮到這一年距孔子所作《春秋》的訖年十分接近,這樣對於春秋時代的銜接也較為緊湊。 所以以上種種原因形成了戰國時代的到來!
-
6 # 亭安讀書
戰國時代區別於之前的春秋,簡單理解的話就是春秋多是互相之間搶地盤,但是沒有什麼大的國家被徹底消滅掉,而到了戰國時期,開始出現強國吞滅弱國的出現。
一、整體形勢1、開始出現大國吞併周邊小國的現象。
2、各個地區的大國,開始透過自發的改革、計謀、聯合等方式,提升國力,消滅對手。
二、從幾大重要事件看戰國發展戰國局勢較為混亂,簡單的從幾個關鍵時間當中,就可以看出戰國如何形成:
1、吳越春秋
曾經春秋階段,強大無比的吳國,曾經去欺負南方的越國,但是吳王闔閭死在越王勾踐手裡。闔閭的兒子吳王夫差為報仇,直接滅掉了越國。不過夫差太自大,讓勾踐上演了“臥薪嚐膽”的著名戲碼,然後在二十年之後吳國被勾踐滅國。
在春秋時期,無比強盛的大佬吳國消失。
2、三家分晉
作為春秋諸國當中超級強國,下屬的三大家族韓、趙、魏太過強大,分裂了晉國,成了韓趙魏三國,並且實力不輸戰國前排序列國家,其中魏國在最開始時又是最強大。
3、田氏代齊
原本齊國的田姓,取代原本一直由姜子牙傳承下來的姜姓齊國。晏嬰預言“齊政卒歸田氏。田氏雖無大德,以公權私,有德於民,民愛之。”
4、圍魏救趙
前面從晉國分出的三國韓趙魏,魏國最強,經常去攻打趙國、南韓,齊國為了為了不讓魏國得逞,每次就在魏國攻打趙韓時,去攻打魏國的大本營。其中涉及到魏國的龐涓和齊國的孫臏,大家都很熟悉。
5、五國伐齊
齊國吞併諸強國中間位置的宋國,剩餘其他五大國韓趙魏秦燕,一起攻打齊國,齊國被大敗。
三、戰國終結的過程——七雄爭霸各國混戰之後,剩餘七個最強大的國家,被熟知的戰國七雄:齊楚秦燕韓趙魏,接下來的進展:
1、變法革新
除了我們熟悉的秦國商鞅變法,其實戰國其他國家也經歷了幾次改革,只是沒有秦國的變法那麼成效顯著而已。
魏國李悝變法,趙國的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魏國的吳起被陷害,跑到楚國進行吳起變法。其中燕國有燕昭王派樂毅,樂毅找了荊軻刺殺嬴政。
2、合縱連橫遠交近攻
燕國蘇秦遊說東方六國,一起對付西邊的秦國,這是合縱;
秦國張儀忽悠中間幾國合作,攻打南北的國家,這是連橫;
秦國范雎推薦秦國結交遠處的齊國楚國,一起攻擊近處的韓趙魏,這是遠交近攻。
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利用連橫和遠交近攻,開始一步步的稱霸之路。
3、秦滅六國
秦先滅掉了身邊最弱的南韓,接著經過長平之戰徹底打廢了趙國,趙國第二個被滅;
接下來秦國大將王翦的兒子王賁,水淹魏國國度,滅掉魏國;
楚國等到被打到家門口了才意識到被張儀忽悠,第四個被滅國;
北方的燕國實力太差,雖然有蘇秦之計,樂毅之猛,荊軻之刺,但救不了燕國,第五個被滅國;
一直配合秦國遠交近攻的齊國,最後也被收拾完五國的強秦,最後滅國。
-
7 # 南宮雁門
要說戰國就不得不說春秋了。春秋和戰國就好像一對孿生兄弟。不能分開說,因為他們之間沒有十分明顯的界限來區分。所以說戰國就要先說春秋。但是要說春秋,又不得不說一下已經持續了一千多年的分封制。因為他們和春秋戰國的產生有很大的關係。
從遠古時代的黃帝開始,君王就是以仁德治天下。他們靠自己的德行讓眾人歸順自己,服從自己。所以自己並不需要很多的土地和人口或者軍隊。為了和眾人共享天下,也為了讓大眾監督自己不能失德所以統治者把土地分封給天下的多數人。這就慢慢形成了我們熟知的諸侯。
分封制經過了一千多年到了周幽王烽火戲諸侯以後,天子的威信大大的降低了。這時諸侯已經不像以前那樣敬重天子了。他們開始為自己謀取福利。各國之間的戰爭比之前的多出許多。於是春秋時代就形成了。春秋時代是一個王道開始衰落的時代。也是一個奴隸社會瓦解的時代。
在春秋時期許多諸侯國中出現了五位非常有賢能又有作為的君王。人們稱呼他們為春秋五霸。
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個晉國大夫瓜分晉國的土地而形成了三個諸侯國。至此戰國時代就開始了。此時中原大地上有七個實力比較強的諸侯國。人們稱呼他們為戰國七雄。戰國時代是一個霸道興起的時代。各國之間只靠自己的實力說話。王道完全衰落了。戰國時代也是一個封建社會形成的時代。
戰國時期由於國土人口的增加和生產工藝的提高導致這時期的戰爭更加頻繁,規模更加龐大,傷亡更為慘烈。各國之間相互攻伐導致名不聊生,百姓苦不堪言。
終於在公元前230年七雄之一的秦國君王嬴政用之前秦國君王積攢下來的實力在十年時間裡滅掉了所有的諸侯國。讓天下臣服在一人的腳下。他也就是人們說的始皇帝。這是劃時代的勝利。至此中原地區數百年的戰亂徹底結束了。分封制的時代也走向了終結。
春秋戰國時代雖然各國征伐不斷,但也產生了非常燦爛的文明導致百家爭鳴。也出現了許多的名人和故事。有很多值得後人學習和借鑑的地方。他們為中華文化留下了燦爛的一頁。。。
-
8 # 地圖科普驛站
謝謝邀請,要想了解戰國時期如何形成的,我們要了解下戰國時期之前的歷史,首先我們來說說東周,我們都知道周朝從東周開始,就開始走上了下坡路,而這時候東周的分封制問題就暴露出來,最開始周朝皇室奪得天下分封諸侯,天下諸侯盡服從皇室天命,不過一切的服從都是建立在武力強大的基礎上的。
周朝初期皇室強大,天下諸侯莫敢不從,不過到了東周,周王朝逐漸衰弱,權利衰落,難以管制武力強大的各諸侯,天下諸侯各自征伐,各自吞併,也就各自出現了稱霸的諸侯,入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歷史過度到了春秋時期,出現了春秋五霸。
當然現在距離戰國時期很近了,各諸侯發展各自的實力,但是諸侯國之下也有強大的宗族樹立,而晉國就是被貴族勢力瓜分,這在歷史上也被稱作三家分晉,誕生的三個新國家就是韓、趙、魏。
三家分晉可以說是春秋時期過度到戰國時期的一個標誌,春秋時期從公元前770~403年,也可以說戰國其實是從公元前403年開始的。戰國時期七雄並起,經過近200年時間的戰國戰爭,最後才由秦始皇統一七國,中國進入了大統一時代。
其實戰國時期的形成根本上說來就是周朝才起的分封制度,各諸侯都能擁兵自重,有了強大的武力,肯定就像搞事,天下大亂,也是遲早的事,所謂天下大事浩浩蕩蕩,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沒有誰能一直強大,所以舊王朝衰弱新王朝崛起,像極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歷史總是傳遞給我們很多做人的道理。
-
9 # 何來庸
戰國時代的形成也要追隨到周朝的滅亡,說戰國不得先說春秋。
春秋戰國兩個時代,總共500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混亂時間,同時,春秋戰國的歷史也可以說是整個東周的歷史,東周建立以後雖然周王室的統治力和威望逐漸下降,但是在名義上還是各諸侯國的共主,直到公元前249年,東周被秦國秦相呂不韋所滅,東周才正式滅亡,但此時的戰亂仍在繼續。
一:春秋
西周以禮樂治天下,以分封制和宗法制為基礎,《漢書·諸侯王表》中說,“昔周監二代,立爵五等,封國八百。”可見封國之眾,周天子將天下分封給各諸侯建立邦國,各諸侯在各自的封國是最高統治者,同時各諸侯國也擁有很大的自主權力,但是由於受制於禮樂制度和宗法制度,各諸侯王都聽命於周天子,在西周統治的275年裡,各諸侯王一直維護著周王朝的統治,公元前781年周幽王繼位,這是西周最後一個統治者,從周厲王開始,周朝國內矛盾開始日趨尖銳,到周幽王時,周朝的統治已經江河日下了,當時王畿、關中一帶發生了大地震,由於連年的自然災害,導致社會動盪加劇,周幽王繼位後卻不思進取,後來周幽王獲得褒國進獻的美女褒姒,但是褒姒自進宮以後從來沒有笑過,為了博得褒姒一笑,不惜想盡一切辦法,才有了後來的“烽火戲諸侯”,各地諸侯以為犬戎打了過來,帶領本部兵馬急速趕來救駕,到了驪山腳下卻發現是被周幽王戲弄了,各路諸侯從此心懷不滿,周幽王連續做了好幾次這樣的事情,各路諸侯不再前去勤王,這也造成了日後犬戎打過來的時候,導致了西周的最後滅亡。
二:戰國開始
我們都知道周朝奠定了中國幾千年來的宗法制度,其中的核心就是嫡長子繼承製,而周幽王為了進一步鞏固褒姒的地位,贏得褒姒更多的歡心,甚至不惜毀壞周朝的立國之本,周幽王下令廢除太子宜臼和往後申氏,不得已往後帶著太子逃到了自己的父親神侯那裡,周幽王逼迫申侯交出王后和太子,並且發兵攻打申侯,申侯於是決定先發制人,公元前771年申侯聯合犬戎一起攻打周王室進攻鎬京,周幽王聽到犬戎進攻的訊息驚慌失措,急忙命令點燃烽火臺,可是諸侯們因為之前烽火戲諸侯事件受了愚弄不再理會,犬戎攻進鎬京,周幽王被殺,褒姒被俘,西周徹底滅亡。各路諸侯擊退犬戎侯重新擁立之前被廢除的太子宜臼為王,這就是東周第一個統治者周平王,這時由於周朝西部大部分的土地已經被西戎佔領,周平王怕鎬京難保,於公元前770年在秦軍的護送下遷都洛邑(今洛陽),東周開始建立,歷史上稱這次遷都為平王東遷,這一年就是春秋時期的開始。
平王東遷以後決定封賞秦國,但是這時的周王室已經沒有了可以用來封賞的土地,就許諾給秦被犬戎佔領的西土為秦國所有,於是秦軍開始攻打西戎,陸續奪得了周朝被西戎佔領的土地,成為了西方強國,而在東邊,在今天山西的晉國,山東的齊、魯,湖北的楚國,河北北部的燕國以及後來長江下游崛起的吳國、越國等國都在吞併了周圍的一些小國之後逐漸強大起來成為大國,從此展開了長達幾百年的大國爭霸的激烈場面,中國大地從此開始進入第一個大混亂的時期,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個晉國大夫瓜分了晉國的土地而形成了三個諸侯國。至此戰國時代拉開了序幕。
-
10 # 沒有跨不過溝
平王東遷後,周王室勢微,只保留天下共主的名義,而無實際控制能力。中原各國也因社會經濟條件不同,大國間爭霸局面出現,各國的兼併戰爭促成了各個地區的統一,原本的戰略緩衝空間不復存在,強國之間的對抗也出現了。
戰國時代的形式是:楚在南,趙在北,燕在東北,齊在東,秦在西,韓、魏在中間,七雄並立,最終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了華夏第一個大統一國家——秦國,結束了戰國時代。
而在此之前根本沒有韓、趙、魏三國,只有齊、楚、晉、秦四國爭霸。那麼晉國怎麼突然就消失了?
那麼不得不說歷史有名的三家分晉,這也是學術界上公認的春秋時代結束,戰國時代到來。
晉國被瓜分源於公卿的勢力漸漸變大,晉國中央政權無法控制,到了後期出現了很多直接殺死國君改立國君的事情。君臣之間不再信任,歷史上有名的“趙氏孤兒”事件就是沒有通知國君的情況下發生的,可見當時的公卿不僅掌握著國家的政治權利,也掌握著軍事權利。
晉國國君的權利早已被架空,晉文公時就曾經聯合齊國和魯國討伐四卿。
後來晉國內亂,六卿相互兼併,範氏和中行氏先後倒下,公元前455年,以智伯瑤為首的智氏 聯合韓、魏兩家合兵攻趙,把趙襄子圍困在晉陽兩年多時間,趙也沒屈服,於是智伯瑤決汾水。
在當時智伯瑤得意忘形說了一句話:吾始不知水之可以亡人之國也,乃今知之。汾水可以灌安邑,絳水可以灌平陽。
智伯瑤看到了水的威力,而韓、魏也同時存在著水的憂患。所以,在這生死邊緣,相國張孟偷偷跑到韓魏大營說服了韓、魏,將晉河改道消滅了智氏。
韓、魏、趙三國瓜分了晉。
在公元前403年,周威武烈王正式冊封韓、趙、魏三家列位諸侯,由此戰國七雄局面形成。
由此,各大國如何謀求在競爭中生產下來,並且富國強兵成為了各個國家決策層的首要考慮,在此出現普遍的需求下,一系列的變法改革應時展開,戰國時代的大幕也隨之拉開。
回覆列表
自周平王於公元前770年,建立國家,定都洛邑(今河南洛陽),史稱“東周”,以別於西周。而東周分為兩個部分,前期諸侯分封而立,各自混戰,最終形成了五個最大的諸侯成鼎力之勢,互相制約。史稱春秋五霸。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一說是 齊桓公、 晉文公、 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 勾踐)。
而到春秋後期,晉國內部士大夫勢力也與之劇增,形成六家最大勢力,分別為智氏,趙氏,韓氏,魏氏,範氏,中行氏。其中智氏勢力最為強盛,後在範氏,中行氏被滅後。韓,趙,魏三家聯合將智氏消滅,後三分晉國。從而,春秋結束,進入戰國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