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享之1997

    首先,《大秦賦》作為歷史劇,觀眾希望透過《大秦賦》瞭解一下先秦和秦朝的歷史,而歷史上關於先秦及秦朝的記載並不多,這就給了劇作家發揮的空間,然而劇作家關於宮廷鬥爭的情節過多,因為是人為編輯的,這就容易引起了觀眾的爭論。

    其次,大家對秦始皇的功過多少都有點了解,對該劇的期望值比較高,該劇對秦始皇功過的描寫可能沒有達到觀眾的預期,因此引發了一些爭議。

    第三,《大秦賦》的播出,再一次引發了人們對秦始皇功過的評價。歷史上人們對秦始皇的評價就有截然不同的兩種觀點,有人偏重於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功,有人偏重於秦始皇的過,所以在秦始皇是否是“暴君”問題上爭的非常激烈。一些人認為,既然史書上記載了秦始皇“暴君”的事實,他就是暴君。而另一部分人認為,史料是漢朝司馬遷寫的,出於對前朝的不滿,可能有傾向性,並不一定真實,他們也拿元、清兩代元軍和清軍的屠城和明朝朱元璋誅殺功臣做比較,認為秦始皇不是“暴君”。

    歷史人物都是一分為二的,爭論是必然的,爭論不會休止。

  • 2 # 京華新媒體

    大秦帝國秦始皇一統華夏,結束了戰國諸侯國之間幾百年的戰亂,這在中國歷史上值得肯定。

    這些爭論從豆瓣評分上可以一見端倪。

    作為大秦帝國的第四部劇,沒有表現出秦國統一六國的大氣和霸氣,反而越來越像一部宮鬥戲。

    大秦帝國的前三部劇,無論是戰爭場面、歷史演說以及演員的表演、演技,都相當不錯,而且讓人看了以後,感覺很享受。即便有羋月和羋八子的爭論,但沒有影響整體劇情的發展,所以這三部的豆瓣評分都很高。

    反觀《大秦賦》,不僅豆瓣評分一路走低,劇情的發展似乎也偏離了本劇的主題思想——統一六國。

    《大秦賦》中把嫪毐、李斯還有郭開等人描述的過多,宮鬥和陰謀詭計充斥了全劇,秦王嬴政也是深陷宮廷內鬥之中,更別說趙姬(嬴政之母)的戲份之多更是起到了一個很負面的作用。

    再譬如嫪毐。他就是一個寺人,再怎麼厲害也不至於敢跟丞相呂不韋和秦王掰手腕吧?而且他霸氣凌人起來,連秦王的大伯嬴傒都拿嫪毐無可奈何。

    趙姬的戲份里居然還有她跟嬴傒的曖昧關係。

    這還不算,趙姬看到魏嫣跟嫪毐有所親近,居然還吃魏嫣的醋,將魏嫣趕出了秦國。

    當然了,還有趙國趙娼後跟春平君趙佾的床上戲,被趙王趙偃看到,趙偃活活氣死。

    其他還有好多這樣的宮廷戲,包括秦王的哭哭啼啼,都演得讓人啼笑皆非。

    對有些人物的描述偏離了歷史真相,人物形象出現了自身矛盾和對立。

    上面說的那些還不足以影響到歷史的真相。

    但是,《大秦賦》中有兩個人最後的死亡,嚴重背離歷史原著,讓人不可理解。

    第一個就是郭開之死。

    《大秦賦》安排的是秦王把郭開給烹了!這樣的結局肯定大家都喜歡,但是歷史上的郭開,因為助秦滅趙有功,被秦王封為上卿的。

    郭開是因為貪財被殺的!他在邯鄲自己的府中藏有重金,所以他就跟秦王告假,要回邯鄲拉財物。他是在回咸陽的路上,被盜賊所殺的,財物也被搶走。

    殺郭開的絕對不會是秦王。也許是真的盜賊為了貪圖財物把郭開殺了,也有可能是李牧的追隨者或者其他趙人把郭開殺了,秦王殺郭開沒有理由,他也沒必要殺,也不能殺。

    電視劇《大秦賦》安排秦王烹了郭開,把秦王嬴政威猛的形象樹立的高大無比,但跟正史有背,看起來彆扭的很。

    秦王是手腕強硬,殺人如麻,但是他對功過是非分的很清,立功的他肯定獎賞,犯錯的他才處罰。

    比如鄭國,本來是南韓派來故意用修渠來拖垮、削弱秦國的,是個間諜,但是秦王知道後並沒有殺鄭國,而是讓他戴罪立功,最後鄭國被感化,這才花了十年修建了可以灌溉關中三千里土地的大渠,秦王把這條渠名為“鄭國渠”,這才是真實的秦王。

    還有就是韓非的死。

    《大秦賦》中李斯是為了“好友”韓非免受車裂之死的苦,親自到獄中為韓非送毒酒,韓非死在李斯懷裡。

    歷史上正好相反。秦王嬴政是一時惱怒,把韓非投進大獄。但是秦王嬴政很快就後悔了,派人到監獄去赦免韓非,但是李斯搶先一步,用毒藥逼死了韓非。

    李斯為了自己的既得利益何止害死了韓非,包括後來他和趙高、胡亥密謀修改遺詔,殺死公子扶蘇、大將蒙恬和蒙毅一個道理,誰威脅到了李斯在秦國的地位,他就會不顧一切的害死對方。

    這才是真實的李斯和秦王嬴政。

    《大秦賦》讓郭開和韓非的死法,把李斯的地位拔的很高,把秦王嬴政的地位壓的很低,與歷史截然相反,我認為很不成功。

    關於大秦帝國的第四部,拍攝的遠遠沒有前三部那麼精彩。

    這還不算,《大秦賦》裡幾乎所有主角全部黯然失色,配角們反而個個表演的熠熠生輝,也讓人感覺這部劇拍的確實差強人意。

    配角無論是嬴異人、嫪毐、郭開、趙偃、韓非等人,比主角們演得都好看,這種主次顛倒的劇,讓人看了感覺頭重腳輕。再加上對有些人的結局描寫的不符合歷史本來的面目,看後更是讓人糊里糊塗、疑竇叢生。

    總之,《大秦賦》相較前三部劇,拍的比較失敗,不僅僅是臺詞和演技等問題,還有對歷史的隨意改動,沒有展現出秦王帶領秦國統一六國的豪邁大氣的歷史場面,反而有宮鬥劇之嫌。這從《大秦賦》的評分,豆瓣評分開始9分,然後一路走低,可見端倪。

    目前的豆瓣評分,《大秦賦》已經跌至6分!

    而前三部關於大秦帝國的評分,豆瓣上最低的《大秦帝國之崛起》也有8.5分之多。

    這一比較,高低立見。因為群眾的眼光是雪亮雪亮的!

    按照目前的趨勢,《大秦賦》跌破6分的及格線都有可能。

    可惜了這麼好的一個歷史題材的大劇和大秦帝國這個大的IP。

  • 3 # 不忘初心仍需努力

    自從自媒體能賺錢後就是各種炒作,毫無下限,毫無底線,部分人甚至為了引起關注專說假話,反話,故意找罵挨批,利益使然。

  • 4 # 火雲邪神am

    部分華人在統一,和平的環境下生活久了,感覺不到秦始皇的功勞,把這些人送到中東,非洲感受一下分裂的戰亂就明白了,有一些人的認知需要教育。

  • 5 # 知未是也

    這部電視劇好就好在,它向人們展示了當初秦國統一天下、造福華夏的艱難歷程,再現了千古一帝秦始皇的雄才大略和華夏情懷,在全國熱播這部電視劇,對於我們重溫統一史熱愛大中華具有非常重要現實意義和長遠的歷史意義。

    如何評價秦始皇,事關我們偉大祖國從古至今是否具有充分的合法性。西方敵對勢力一直懷疑中國歷史,他們千方百計詆譭、汙衊和抹黑中國歷史上的每一個民族英雄,企圖從歷史文化上把中國打垮,最終實現他們和平演變和肢解中國之目的,作為華人,我們決不能讓西方的陰謀詭計輕易得逞,更不能是非不分和助紂為虐。

    對《大秦賦》爭論越激烈越能證明這部電視劇對當前中國的影響和價值,更能激勵我們堅定維護祖國統一和完整的信心與決心。

  • 6 # 水一白聊歷史

    《大秦賦》好看麼?

    從各平臺的評分和播放量來看,《大秦賦》都是在走下坡路的,從開播時的各種熱議到現如今大結局時的“風平浪靜”,其實也才不過二十多天的時間。

    儘管現在很多人也都知道了,如今的《大秦賦》跟前面的三部《大秦帝國》已經沒有那麼緊密的聯絡了,也正因為此《大秦帝國之東出》才變成了《大秦賦》,不過在此劇開播的時候,大部分觀眾還是因為《大秦帝國》的口碑來看這部劇的。所以,當我們看到這樣一部歷史題材的劇集,被“魔改”成這個樣子的時候,一直半會兒實在是接受不了。

    所以,吐槽劇本和演員自然也就成了《大秦賦》開播初期最為被詬病的東西。換個角度來看,假如我們最初就將《大秦賦》看成是“魔改”劇,這些關於歷史與現實的差異,自然也就不算什麼了,可是,我們原本想看的是“大秦帝國的東出”,結果你卻給我們看“趙姬愛情故事”,這是不是就有些離譜了呢?

    當47集,嫪毐身死的時候,甚至有觀眾玩笑似地說,“沒看過一部電視劇,還剩30集男主就掛了”。事實上,從觀眾的反應上,我們也都看得出來,《大秦賦》已經讓人倍感失望了。

    歷史話題的契機

    可是,這樣一部讓人失望的劇集,後來卻又為何引發遠超電視劇本身的熱議呢?實際上,這就是歷史話題的契機。

    並非歷史不受歡迎了,只是在現在這樣一個娛樂化的年代,那些純粹的歷史受眾面顯得變窄了。這就需要一個契機,將我們重新帶回那個歷史的年代,比如前段時間的《燕雲臺》就讓大眾重新認知了蕭燕燕和韓德讓,而這一部《大秦賦》則將呂不韋、嬴異人、嫪毐、嬴政等等秦國曆史人物擺在了我們面前,即便劇集本身不那麼吸引人了,但秦從一個邊陲國家發展成為一個統一的大帝國,這段歷史卻還是非常有影響力的,而這樣一個新建起來的超級大帝國卻又在15年後轟然倒塌,就更是讓人迷惑了。

    比如說,秦能夠一統,靠的是什麼?

    我們可以說商鞅變法讓秦國逐漸強大起來,二十等軍功爵制讓秦國的兵更有戰鬥力等等。

    再比如,秦為什麼會那麼快滅亡?是暴政麼?

    似乎並不是,後來建立起的漢朝,用的就是秦帝國的這一套政策和管理辦法,“漢承秦制”發展了四百年,沒道理秦15年就亡了。

    .

    .

    .

    這類話題可以衍生出很多,只要我們對《大秦賦》背後的秦國曆史感興趣,那我們自然也就繞不開《大秦賦》這個話題,這也是一部歷史題材電視劇所帶來的不同之處。所以,儘管《大秦賦》的口碑每況愈下,但依舊可以為我們呈現一定量的歷史文化,並引出一系列的歷史話題。

    只是,作為普通觀眾,我們還是希望歷史題材的電視劇,可以更純粹一些,不要被所謂的“清廷宮鬥戲份”所左右,那才是我們更希望看到的歷史劇。

  • 7 # 碧雲天0722

    關於《大秦賦》,褒貶不一,很正常。當初也不過是各抒己見,談談觀後感而已。後來發展到“百家爭鳴”,空前絕後。再後來卻成了兩種派別的對立,刀光劍影。最後呢,開始有人往“陰謀論”上引導,亂扣帽子,上綱上線,這就極不正常了!為什麼越跑越偏?只有天知道!

  • 8 # 靜夜長風

    為什麼關於《大秦賦》的爭論愈演愈烈、越跑越偏?

    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因為觀眾對秦始皇嬴政以及秦國的統一等歷史人物、歷史事件都多少有些瞭解,可所知卻不多,或者說是不太瞭解具體情況。

    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是專家、學者和歷史愛好者。

    那麼,在所知不多的情況下,觀眾就希望透過電視劇來了解史實。

    可偏偏《大秦賦》在劇本的創作上存在過多的“藝術加工”,多少有些偏離了歷史真相,沒有真正的去還原歷史。

    所以因此引發了大量的話題和爭論。從演員、演技到劇本、劇情,再到嬴政和秦國。

    最終,話題來到了統一和暴政上。只是,以經過藝術加工的電視劇來點評歷史人物和事件,不以正史為依據,這樣做是存在偏見的。

    事實上很多人都忽略了秦朝結束了從商朝開始,到周朝以來實行的的諸侯分封制度,忽略了秦朝統一六國後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的史實和功績。

    他們既不去想秦朝的統一於華夏、於民族有何等重要的正向意義,也不去想秦始皇嬴政又是何等的雄才偉略,目光長遠。

    他們只把目光放在了嬴政的“暴政”上,將秦始皇定義為“暴君”。

    他們認為秦始皇的所作所為中,有殺豪傑、毀名城、強遷富戶到咸陽等事蹟,於天下不僅施行嚴苛的《秦律》,還極為頻繁的徵發徭役、兵役。

    更有焚書坑儒等事件,其樁樁件件都非是仁政,乃是暴君所為的“暴政”,損害了當時百姓的利益。

    可問題是,說秦始皇是“暴君”,所施行的是“暴政”的人,很少有人會去翻看史書,去查詢歷史的真相。

    還有以《過秦論》、《阿房宮賦》等古人所著的政論文、辭賦,來闡述秦國為何二世而亡。認為秦國自統一天下後,既“仁義不施”,又不愛六國之民。最後: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這種行為,難道不是人云亦云嗎?持這些觀點的人,有去設身處地的看待歷史人物和事件嗎?

    並沒有。

    所以,當《大秦賦》不能真正的去還原歷史真相、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就不會使觀眾明白,“統一”二字,於國家、民族有著怎樣的現實意義和教育意義

    這也正是人們對於《大秦賦》的爭論愈演愈烈,越跑越偏的原因之一。

    於此,我就簡單解釋一下,文章中所提到的“暴政”和“依據”。

    六國雖滅,秦朝一統,但六國尚有部分貴族存在,如張良,根據《史記·留侯世家》記載,張良家“五世相韓”。又比如項羽,其祖父為楚國名將項燕。

    除卻六國殘留下來的貴族外,所謂的豪傑之士中,還有如出身為“魏武卒”的周市,有窮苦出身的陳涉、吳廣等,不一而足。

    六國遺留的貴族,本是舊有的利益既得者,在秦一統天下後,卻成為了庶民,想要“爵位”,得依秦法,按功得爵。

    這讓他們如何接受?

    而陳涉、吳廣則是因為大雨失期,不能按時到達戍守地,唯恐獲罪。

    “國仇私恨”下,就有了博浪沙驚天一刺,就有了大澤鄉起義……

    如此行徑,已經威脅到了秦國的統治,秦始皇嬴政又怎麼會不採取措施來應對了?

    至於毀名城,指的是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的秦始皇“隳六國城”,意思是秦朝統一之後,六國的名關大隘皆被嬴政下令拆除,使其失去抵禦的功能。

    但這些關隘乃是軍事要塞,不是民眾所聚的城市。且嬴政此舉,打破了城與城之間,以地域、關隘為分相互排斥、戒備的關係。

    這是有利於地域之間相互交流和流通的。

    遷富戶於咸陽,準確的說法是“徙天下豪富於咸陽十二萬戶”,但這些人並不是普通的百姓,而是地方豪強、六國貴族,秦始皇這樣做的目的在於“使其故地無傳世之家,使民眾所奉無主”,使秦地富庶,使地秦國長治久安……

    至於很多人奉為圭臬的“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一說法。

    我想說,這一說法出自《三國演義》,乃是小說家言,其次該觀點表達的也是推崇“大一統”這一文化核心理念和傳統政治思想。

    並不是一句大勢所趨就能簡單說明白的。

    所以《大秦賦》儘管有許多不足之處,但它表現出了“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更是表現出了秦始皇廢分封、建立郡縣制度,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等利於統一的功績。

    這使得大一統的政治理念成為了現實。

  • 9 # 布夫舟

    首先說一下《大秦賦》本身的問題。首先看一下豆瓣評分:

    第一部《大秦帝國之裂變》,豆瓣評分9.3;

    第二部《大秦帝國之縱橫》,豆瓣評分9.3;

    第三部《大秦帝國之崛起》,豆瓣評分8.5;

    第四部《大秦賦》,豆瓣評分5.9。

    從豆瓣評分就能夠看出一點,《大秦賦》是不及格,完全比不上這個系列,可謂是狗尾續貂。

    對於我個人來說,我是追過《大秦賦》的。不得不說,《大秦賦》剛開始給人的感覺確實非常的好,無論是演員還是道具,都像是一部精品劇。《大秦賦》有些場景完全可以作為歷史紀錄片。

    不過自從秦異人去世以後,中間很大一部分特別讓人無語,不過我當時並沒有放棄,因為我就想知道嫪毐啥時候被殺,畢竟拖了太久太久,而且劇情極為離譜。無論是秦始皇、還是呂不韋、亦或是趙姬、嫪毐,在嫪毐造反這部分內容上,他們的行為完全無法理解。更為可氣的是,這部分內容佔據了很長時間,因此有人把《大秦賦》叫做《趙姬傳》或者是《嫪毐傳奇》。

    實際上《大秦賦》和年初的歷史劇《大明風華》很像,道具服裝很用心,演員陣容也比較好,也是高開低走。原因其實很簡單,那就是觀眾不是傻子,如果要拍言情劇就好好拍言情劇,不要這樣混在一起,兩邊的觀眾都不滿意。如果《大明風華》沒有後面一部分內容,前四十集絕對是上乘之作。無論是王學圻的永樂大帝,還是梁冠華的太子爺,俞灝明的漢王爺,都演得非常好。

    《大秦賦》實際上就是這個問題。表面上是《大秦帝國》系列的收尾之所,對標的應該是歷史正劇,畢竟秦始皇統一六國有太多的故事可以講。

    結果呢?著墨最多的居然是趙姬和嫪毐,哪怕是以宮鬥劇為標準,《大秦賦》也是不合格,畢竟情節過於簡單,人物臉譜化非常嚴重,很多人物的行為完全是莫名其妙。

    《大秦賦》有78集,完全可以拍攝得大氣磅礴,如同美劇《權力的遊戲》。以秦始皇為代表的秦國為主軸,講述六國之間的紛爭。

    另外《大秦賦》還有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主角光環太強。秦始皇統一六國的確是豐功偉績,但是當時的六國並不是如此愚蠢,彷彿都是一群智障。無論是秦始皇,還是呂不韋、李斯,總是以統一天下來說事情,但是沒有告訴觀眾,為什麼要統一天下。

  • 10 # Luthiel

    其實我也做過投票,線上線下的結果都是:90%以上的人都認為“千古一帝”的屬性遠大於“暴君”。正常來歌頌秦始皇在我們國家是絕對沒問題的。奈何《大秦賦》舔得實在是離譜,什麼滅6國是為了把糧食收集起來這些扯淡的話都用上了。比張藝謀當年的《英雄》還要離譜(起碼當時張柏芝視角是恨秦始皇的,大家是為了“天下“而忍了。)(而不是:沒有秦始皇就沒有一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房子還有三個月交樓我想提前收樓應注意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