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像一陣風吹
-
2 # 香橙味的小夥子
出身卑微 屢敗屢戰 永不放棄 通曉人情世故 知人善任 禮賢下士 奮鬥了一生顛簸流離的跑了一生 稱完帝也沒舒服幾天就去世了
-
3 # 江南飈
對於劉備主流的觀點是比較負面的。這主要是《三國演義》這不偉大的文學名著對劉備的刻畫過於無能。作者為了突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料敵如神,精於統兵,善於治國,而把別人的一些英雄事蹟附會到諸葛亮身上,其中就包括劉備。為了突出劉備仁厚長者的形象,就對劉備的才幹進行了壓縮,是劉備看上去很窩囊,似乎除了哭什麼都不會。因此產生了一個歇後語,劉備的江山——越哭越牢。
事實上,劉備是很有才幹的一個人。
劉備自稱漢室宗親,這是有根據的,而且漢獻帝也查考了宗譜,確認了劉備的皇叔身份。這說明劉備很善於借勢。在自身實力弱小的時候,藉助強大的力量發展自己,不失為一個有效途徑。說明劉備有政治智慧。
劉備是有過艱苦生活經歷的人。從小家貧,自幼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以織蓆販履為生。即使這樣,母親沒有讓劉備荒廢學業,劉備有一定的文化基礎就是明證。這在教育不是很發達的漢朝末年是不容易的。
劉備加入鎮壓黃巾起義的隊伍之後,表現出很高的軍事、政治才幹。在群雄爭霸的東漢末年的戰亂中,竟然打出了一片天地,達到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地步。這不能不說是很了不起的。
同時期的袁紹、袁術、劉表、陶謙、孔融等這些世家的人,有著極為優越的創業條件,結果紛紛敗亡,以至於連曹操都認為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舉個具體的事例。
火燒博望坡。這一精彩戰例就是劉備指揮的,而不是諸葛亮指揮的。可見劉備軍事指揮藝術的成熟。再者說,劉備三顧茅廬,去請的是比自己年輕二十歲的一個書生,這說明什麼?
說明劉備有識人之智。劉備已經創業已經有了一定起色了,但是他並不滿足,而是積極延攬人才,為自己所用。延攬人才首先要識別人才,劉備認定諸葛亮是個人才所以,三次去請,最終打動了諸葛亮,為劉備效力一生。對於馬謖,劉備的認識更是深刻,臨死之前劉備對諸葛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但是諸葛亮不聽,讓馬謖去守街亭,結果大敗,直接導致戰略全域性的失利。
由此可見劉備在識人用人上的確高出諸葛亮一籌。至於民胞物與的情懷,也是可以找到例證。劉備攜民渡江的時候,眼看曹操的輕騎就要追上了,大家都勸他甩掉百姓,自己逃跑。劉備悲憤的說:“夫濟大事者,必以人為本。”這是“以人為本”這個詞的最早出處。可見劉備是具有很深厚的民本思想的,有以天下為己任,救萬民於水火的思想的。
劉備自幼樹立遠大志向,那就是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為了這個目標,劉備廝殺半生,不但自己九死一生,而且犧牲了自己的妻子和很多戰友,戰勝了各種艱難險阻,最終建立了蜀漢政權。
可以說劉備的一生是積極進取的一生,是頑強拼搏的一生,是不忘初心的一生,為理想不懈奮鬥的一生,為一切和他一樣出身低微的人樹立了光輝的人生榜樣。
-
4 # 大白話說金融
劉備,蜀漢昭烈皇帝,字玄德,簡要講一下劉備的事蹟,早年顛沛流離,備嘗艱辛,投靠過多個諸侯,曾參與鎮壓黃巾起義,先後率軍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謙等。陶謙病亡後,將徐州讓與劉備。赤壁之戰時,劉備與孫權聯盟擊敗曹操,趁勢奪取荊州。而後進取益州。於章武元年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或蜀漢,章武三年於白帝城病逝。縱觀劉備的一生,劉備的人生真正發生根本改變的是在赤壁之戰,這場聯合孫權抵抗曹操的軍事行動,劉備雖不是主力,但是在這之後,擁有了自己的用武之地,創立蜀漢的基業也是從這裡開始的,也是在這裡得到了影響蜀漢今後數十年國運的諸葛亮,首先看下赤壁之戰,劉備當時軍隊不過兩萬,且是當時江夏劉琦的,在曹操敗北後,兵分兩路,一路由自己領兵,迅速向南收取荊州四郡,另一路有關羽領兵,協助正在攻打南郡(江陵)的周瑜,阻斷由北方過來的救援南郡的各路兵力,關羽的這場行動也叫絕北道,這裡對這個不再作過多的敘述,後因荊州治所在襄陽,而襄陽此時在曹操手中,所以向孫權借了南郡作為治所,劉備借荊州的故事原型也就是這個,此時劉備跨有荊州五郡,初步擁有了用武之地,赤壁之戰,劉備審時度勢,聯吳抗曹,終獲大勝,不得不說,這有點空手套白狼的意思,就像一個小企業家,拉攏另一家中型企業,打斷了大企業的壟斷,劉備百折不撓,極具創業精神,第二件事是入主益州,建安十六年,劉璋劉璋聽從張松建議,派法正邀請劉備入川,幫助自己對付張魯,法正、龐統在此時勸劉備圖取益州,後張松敗露被殺,劉備與劉璋反目,劉備依龐統提出的計謀,佔領涪城,建安十八年,益州諸將多有降劉備者,劉備軍力益強,分軍平定各縣,同時調諸葛亮、張飛、趙雲等率軍入蜀,而此時龐統率軍攻打雒城時為流矢所中戰死城下,劉備痛失一臂膀,雒城被圍近一年才被攻克,劉備乃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共圍成都,劉璋投降,至此,劉備得到益州,跨有荊州和益州兩地,霸業將成,這件事劉備知人善任,巧取西川,禮賢下士,定鼎霸業,第三件事,奪取漢中,劉備奪漢中時,漢中已入曹操手中,由夏侯淵鎮守,劉備依法正之計,於定軍山斬了夏侯淵,漢中孰入劉備手中,後進封漢中王,此時劉備霸業已成,是人生最志得意滿的時候,第四件事,夷陵之戰,佔領漢中不久,關羽孤軍北伐,被呂蒙以白衣渡江,襲取荊州,關羽被吳軍擒獲,遭到殺害,章武元年,曹丕篡漢,劉備趁機起兵以為關羽報仇為名討伐東吳,後在夷陵被陸遜打敗,退回永安,孫權聽聞劉備駐紮白帝,非常害怕,派遣使者請和,劉備同意,章武三年,劉備託孤於諸葛亮,病逝,享年六十三歲,《三國志》評劉備的機權幹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寬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撓,終成帝業。劉備也稱自己做事“每與操反,事乃成爾”。至於劉備稱帝的原因,我想他一開始並沒有稱帝的想法,直到自稱漢中王,曹丕篡漢,這時有了稱帝的想法,也有了稱帝的條件。(個人見解,歡迎指正補充)
-
5 # 壹壹若塵
今人對劉備的評價大多源於«三國演義»,小說與正史存在很大差異,故対劉備之評價議論多有誤區。
劉備的諡號為漢昭烈帝,雖說諡號多有故意褒揚之意,但諡號用字極為考究,是經過朝廷大臣公議的,用字必須大體貼近其人一生功業,絕非信囗雌黃的瞎掰。昭:聖威明智。烈:功德廣大。
劉備肯定是位大英雄,曹操在與劉備青梅煮酒論英雄時言之鑿鑿:"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
看看三足鼎立的三位君主,其中孫權比曹.劉二位都小20多歲,可比之處略顯單薄。可比性較強的是曹操與劉備,曹操比劉備大6歲,二人從年輕時起就相識,一生交集糾纏頗多,可資對比之處也極為鮮明:曹操可稱雄才大略,劉備則應是雄心大志;曹操軍事才能傑出,"智計殊絕於人,其用兵也,彷彿孫.吳",劉備雖也帶兵打仗,軍事才能一般;曹操攏人恩威並施,劉備聚人仁義廣佈。總的說來,曹操以才稱雄,劉備以德立世。一者施行霸道,一者遵奉王道。孰優孰劣,見仁見智。
再看看劉備走過的道路:28歲與關.張桃園結義,兄弟三人同赴幽州太守劉焉帳前從軍,隨後經歷了天下英雄會盟共討董卓,虎牢關三英戰呂布兄弟揚名,代陶謙掌徐州與呂布纏鬥,與國舅董承密謀失敗轉投表紹,荊州依劉表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赤壁鏖兵得荊州後兵取益州,幾十年東征西討,顛沛流離,始終無固定的立足之地 ,到接受眾臣勸進,進位漢中王時巳經59歲。觀劉備一生戎馬,浴血廝殺,屢戰屢敗,屢敗屢戰,如非曠世英雄,誰有如此堅如鋼鐵的意志與恆心。
劉備身上有幾個特奌是旁人難以企及的:
仁:靣對曹軍大兵壓境,形勢危急,不肯放棄數十萬從義百姓,攜民渡江日行十里,因而導致當陽大敗。自古以來,仁君能做到如此大仁的極為罕見。
義:為給結義兄弟報仇,親率大兵伐吳,最後雖然功敗垂成,這種義薄雲天之舉足以昭感世人。自古以來,有為爭奪江山親兄弟相殘的,有爰美人不愛江山的,為了結義兄弟不顧江山的絕無僅有。
信:為了信義三讓徐州,同樣為了信義,不忍奪同宗劉表的基業,致使劉琮降曹,自家兵馬陷於困境。大信名揚天下,才有眾望所歸。
智:有識人之明,能夠先於眾人,看出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這就是智慧。在與曹操煮酒論英雄時,靣對其心懷叵測的試探,借雷聲掩飾聽到曹操誇他為英雄時的驚慌,這是一種急智,因此有詩讚他:勉從虎穴暫棲身,說破英雄驚煞人,巧借聞雷來掩飾,隨機應變信如神。
禮賢下士:三顧茅廬請孔明出山,對徐庶,龎統都表現出難得的謙恭,對於握有大權.身居上位的人,這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品質。
諸葛亮的«隆中對»中,對劉備的概括比較貼切: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若渴。若天下有變,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
6 # 以史為鑑
在歷史上,無論官方還是民間對於劉備的評價都是相當正面,官方說劉備弘毅寬厚,知人待士,有劉邦遺風。民間說劉備忠厚仁慈,舉國託孤,不相懷疑。對敵對友都是坦誠相待。
百折不撓劉備雖然是漢室宗親,但因為父親早逝,年幼時和母親織蓆販履為生。後來劉氏家族的親戚看出劉備有才,才資助他去盧植門下求學。
之後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劉備討伐黃巾起兵,屢有功績,但官運曲折,屢屢受人刁難。和曹操,袁紹等人的高大上起步完全不在一個水平線上。
但是面對這樣的局面,劉備依然胸懷大志毫不放棄,哪怕是屢敗屢戰,短短兩年之內老婆孩子都被俘虜四次之多,可以說劉備的前半生充滿了坎坷和挫折,要是別人遇到這樣的事情,早早就放棄了。只有劉備一直百折不撓,堅持到底,直到遇到了諸葛亮,重新給劉備做了戰略規劃。
可以說劉備成功最大的一個原因就是:堅持。
胸有大略在三國之中被評價為胸有大略的人只有曹操和劉備。曹操的目標是志在平定天下;劉備的目標則是復興漢室。
比起其餘諸侯想著自己稱帝,或者是割據一方,曹操和劉備最起碼剛開始的時候目的很明確,在道義上領先於其餘諸侯。這也是青梅煮酒論英雄的時候曹操認為只有劉備和自己是英雄的重要理由。
用人不疑劉備在用人這一點上完全做到了用人不疑,可以說是三國時期甚至是中國歷史上最會用人的主君之一。
在貧賤時就能籠絡人心,甚至讓刺客知道物件是劉備後放棄刺殺併合盤說出主使。在戰爭時期不僅僅是關羽和張飛等人死心塌地,甚至陶謙、劉表作為一方諸侯都有讓權給劉備的打算。
更不用說劉備死前將一國及幼子全數託孤諸葛亮,這種信任在歷史上也沒有人能比擬。
所以《三國志》的作者陳壽也忍不住嘆道: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
那麼劉備是什麼時候開始被人黑呢?主要是一本書:《厚黑學》的誕生。
在這本書中,將劉備的百折不撓、胸有大略、用人不疑的特點總結為心黑臉皮厚,於是大家紛紛表示恍然大悟,原來劉備是這樣的人。
-
7 # Mer86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曹操在《龜雖壽》中的這兩段詩詞,雖然曹操是寫給他自己的兩句感嘆。但是用在劉備的身上,其實也是非常的合適。
漢昭烈帝劉備,一個傳奇人物。他與自己的老祖宗劉邦很像,都是一生屢戰屢敗,屢敗屢戰之人。這份不屈不撓的意志,放到整個中國史上,也根本找不出幾個人。
曹操曾經評價過他:『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爾』。事實證明,曹操英雄識英雄,他沒有看錯劉備!
曹公從容謂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袁紹)之徒,不足數也。”——《三國志·先主傳》說到這裡,小小的吐個槽。很多人都喜歡透過翻案來顯得自己有學問。比如說,有些人在褒揚曹操時,一定要貶詆劉備。不踩上幾腳彷彿不解氣似的。這個我就很納悶了,連曹操都承認的英雄,你們非要去踩。難道你們是想說曹操沒眼光嗎?
赤壁之戰前,劉備四次創業,全部失敗。其中有三次都被對手給打爆,慘到老婆都換了好幾茬,連個孩子都沒有。當他在當陽再次被曹操打敗時,這已經是他第五次被對手打得傾家蕩產了。不過好在趙雲替他救回了阿斗,總算給他留了個後。
當時,東吳的使者魯肅找到劉備,問他下一步的打算。劉備對魯肅說,投降是不可能的,自己這輩子都不可能向曹操投降!並說自己打算去交州,去投奔蒼梧郡太守吳巨。
(魯肅)且問備曰:“豫州今欲何至?”備曰:“與蒼梧太守(吳巨)有舊,欲往投之。”——《江表傳》劉備對魯肅說的這個蒼梧郡知道在哪麼?就是現在的廣西梧州市。
劉備出生於河北,起兵於河北老家,發家于徐州,流亡於荊州。為了對抗曹操,劉備可謂跑遍了大半個中國。當他被曹操再次打敗後,劉備依然不服輸,他還打算去兩廣繼續抵抗。如果再次被曹操打敗,下一步他還能去哪?怕是隻能投海了吧。
很多人對劉備的這份苦難不能理解,這裡我來做個解釋。
當時的劉備,他已經四十七歲了。在平均壽命還不到三十歲的東漢時代,像劉備這種年近半百,卻還一無所成的人,基本上就相當於我們這個時代在廣場上跳廣場舞的退休老頭。但不同的是,那些老頭在劉備這個年紀時,都會認命,默認了自己這碌碌無為的一生。然而劉備卻不一樣,他不認命!雖然一把年紀了,卻始終保持著一種永不甘居人下的雄心!
試想一下,如果當今社會有個七十歲(相當於古代的四十歲)的老頭,他一輩子都在反覆失敗,大起大落十幾次。但是,他卻不認命!他始終都保持著一種不甘屈於人下的雄心。
這樣的人,是不是很恐怖?是不是讓人由衷的感到佩服?
曹操說劉備是英雄,或許曹操是從劉備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他是英雄惜英雄,很想拉攏劉備這個英雄與他共謀大事。
只不過,劉備不喜歡屈人之下。即使是屈人之下,劉備也不會忘記自己的夢想。
赤壁之戰後,劉備開始轉運。說他轉運,並不是說他沾了周瑜的光,贏了曹操一次。而是說他在赤壁之後,終於也像曹操一樣,建立起了自己的核心參謀團隊。
建安十二年(公元 207年)時,四十六歲的劉備沒有剛愎自用,沒有自以為是。他跑去一個叫隆中的鄉下地方求見一位只有二十七歲的年輕人,並且還被這個年輕人連放兩次鴿子,第三次跑去時,才終於見到真人。
這一切的動力根源,只是因為劉備聽別人說這人很厲害,能幫助自己成就霸業。
說到這裡,再吐槽一下。我們當今社會,有不少人就是劉備那個年紀,甚至不少人還沒有劉備那個年紀。成就沒多大,卻各個都愛倚老賣老,動輒開口就罵:你們年輕人懂什麼?我吃的鹽比你吃的飯都還多!我走過橋比你走過的路還多!
前輩們,讓你們承認年輕人優秀,真的就那麼難嗎?
扯遠了,說回劉備的核心參謀團隊。請諸葛亮出山,只是劉備鹹魚翻身的第一步。從建安十五年(公元 210年)開始,劉備的這個參謀團隊會越來越強大。
在這個強大的參謀團隊的輔佐下,劉備在接下來的九年中,戰必勝,攻必取。先是南征荊南四郡,四郡平;接著入蜀翻臉,兵不滿萬,卻接連打敗蜀中大將冷苞、張任、吳懿等輩,若是再湊上一個投降的李嚴,劉備在蜀中可謂是七戰七捷。漢中之戰時,曹操傾巢出動,卻差點被劉備打得全軍覆沒。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劉備的前後兩截判若天淵呢?
道理很簡單,就是因為劉備也建立起了自己的參謀團隊。這個參謀團隊成型於荊州,完善於益州。當這個參謀機構完善之後,劉備也就能夠跟曹操一樣,橫著走了。
順帶一說,曹操別看吹得響,其實他和劉備都是半斤八兩的水平。曹操在湊齊自己的參謀團隊之前,他的軍事履歷也不比劉備光鮮不到哪兒去!曹操晚年時,剛愎自用,照樣是各種花樣作死,戰略上一無是處,差點被劉備和關羽打得遷都。若不是內有司馬懿這廝,外有孫權的亂入,曹操的晚節比劉備也好不到哪去。
建安二十四年十月,連續瘋狂了九年的劉備開始走黴運。
從這個月開始,劉備開始了兩連敗。
第一敗、關羽兵敗自殺。荊州三郡,以及荊州的五萬精兵,全軍覆滅。
第二敗、劉封丟了上庸。上庸三郡,以及上庸的兩萬精兵,全軍覆滅。
第三敗、曹丕篡漢自立。但是曹丕走的是合法的禪讓,他並沒有殺漢獻帝。這一下,劉備在法理上就被動了。
為了化被動為主動,劉備也於第二年,也就是曹丕稱帝五個月後,他也在成都自立為帝,國號仍然是漢,年號取為章武。公元 221年,即蜀漢章武元年。
關於劉備稱帝的動機,其實並不難理解。因為劉備並不是一個忠於漢獻帝的忠臣,他不可能為了漢獻帝而死守自己的臣節。若是漢獻帝落在劉備手裡,他也就是另一個曹操罷了。
另一方面,曹丕篡漢,劉備已經沒有謀取天下的合法性了。沒有合法性怎麼辦?劉備只能自己創立一個合法性!否則他該以什麼旗號揮師出川,收買人心呢?
所以說,劉備稱帝,合情合理。雖然他早有稱帝的雄心,但是逼他稱帝的人,其實是曹丕這廝。
劉備稱帝之後的事就不用多說了,夷陵之敗,劉備再損五萬精兵。這時候的劉備,已經六十二歲了。若是按今天的年齡標準,就如同一個九十歲的老頭再次遭到重創。而這一次重創帶來的打擊,使得劉備終於站不起來了。
章武三年(公元 223年)四月,劉備於白帝城託孤。當時,他給兒子寫了一份非常感人的遺囑,其中有一句: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適用於每一位深愛孩子的父親給兒子的臨前囑咐。
勉之,勉之!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汝父德薄,勿效之。——《三國志·先住傳》緊接著,劉備做了一件更匪夷所思的事。他對諸葛亮說:如果我兒子不能輔佐,你可以自己看著辦。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三國志·諸葛亮傳》關於劉備對諸葛亮說的這句話的含義,有不同的理解:
理解一、若劉禪不才,諸葛亮可另擇劉理或者劉永登基;
理解二、若劉禪不才,諸葛亮可以廢之,自己登基稱帝;
理解三:劉備假仁假義,故意試探諸葛亮的忠心,其實屏風後面埋伏了刀斧手,如果諸葛亮回答的不對,就會立刻斬之。
那麼,這三種理解哪一種是正確的呢?我個人覺得,其實第一條才是劉備的本意。畢竟他奮鬥了大半輩子,在自己有兒子的情況下,他沒有必要把江山送給諸葛亮。並且劉備已經讓兒子視諸葛亮為父了,也就是把兒子託孤給了諸葛亮。就像臨死之前,把兒子寄託給最信賴的朋友一樣。
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三國志·諸葛亮傳》至於第三種,純粹就是無稽之談。有這種理解的人,完全是因為這些人理解不了劉備當時的情境。
那麼,劉備當時是一種什麼情境呢?說句不中聽的,劉備臨死前,蜀漢離亡國也就只差半步路了。
從公元219年—222年,劉備在這三年的兵力損失,起碼在十萬人以上。而且還都是精兵!漢末三國時期的十萬精兵是什麼概念,應該不用我多說了吧?
比外戰失利更頭疼的是,蜀漢國內聽說劉備慘敗的訊息後,離成都只有百里的漢嘉郡太守黃元造反。隨後益州土著雍闓於南中又鼓動了越嶲、牂柯、益州三郡反叛,叛軍呼應東吳。劉備在白帝城既愧且恨,忙的焦頭爛額,根本沒臉返回成都,也沒辦法回去平定叛軍,因為陸遜大軍就在夷陵伺機而動。
總之就是:劉備臨死前,丟下的就是一副瀕臨亡國的爛攤子給劉禪。
在歷史上,像這種先主兵敗憂憤身亡,留下爛攤子給幼主的案例比比皆是。而遭遇這種情況的政權,其中絕大多數都是迅速分崩離析,二世而亡。
比如說,當年袁紹在官渡慘敗,留下爛攤子給三個兒子,結果河北四年就完蛋了;
再比如,當年劉表去世,給兒子劉琮留了個爛攤子,結果荊州六郡一年就完蛋了;
袁紹和劉表,都是因為沒有賢臣託孤,而小兒子又坐不住江山,撐不住場面,最後讓曹操乘機渾水摸魚。
我不敢說劉備百分百的把劉禪的命運交給了諸葛亮,但起碼以當時的情況來看,劉備除了押注諸葛亮,他沒有別的選擇了。畢竟蜀漢分崩離析,劉備羞愧而死,劉禪又只有十六歲,如果劉備不託孤給諸葛亮,不把籌碼壓在諸葛亮身上,蜀漢必亡!
所以,依常理來看,劉備不可能試探諸葛亮的忠心。因為他根本就沒有試探的資本!江山社稷危如累卵,若是劉備腦子有病,還在這種情況下玩心眼,蜀漢可以直接宣告完蛋了。
就像袁氏家族,劉表家族一樣,如同流星過隙一般的迅速完蛋。
最後做個總結:如何評價劉備這個人?我覺得要想評價劉備,可以參考一下自己人生的幾個階段。
小時候:覺得正就是正,這就是邪。曹操乃漢賊,劉備乃皇叔。支援劉備,就是支援自己心中的正義。
叛逆期:長大一些,自認為看透了世事,覺得劉備虛偽是個偽君子,而曹操真性情。尊曹操而貶劉備。
中年期:更大了一些,經歷了創業失敗和人生的絕望後,這個階段的人,其實已經無所謂正義與邪惡了。曹操和劉備,兩人都是英雄。而在劉備身上,我們更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因為我們沒有曹操的家世,沒有孫策那種大哥,我們的父母和劉備的母親一樣,只是平凡人,父母只是靠著平凡人的方式將我們拉扯長大。當我們意識到自己出身在這個平凡家庭時,通常會感嘆人生的不公平,一味埋怨為什麼我爸爸不是馬雲呢?直接就失去了鬥志。
而劉備的選擇卻是截然相反!他不管承受多少次慘痛的失敗,他都會選擇重新再來。他可以接受寄人籬下,但是不可以接受自己沒有雄心壯志。這就如同周星馳電影裡面說的一樣:做人如果沒有理想,跟鹹魚有什麼區別?
這樣的一個人,或許他不是所有人心中的英雄,但他是我心中的英雄。因為我現在很能體會劉備的那種跌倒——爬起來——又跌倒——又爬起來,近乎於傻瓜式的執著。這就是我們普通人的命啊!如果我們認命,大可以嘲笑劉備不知天高地厚。但如果我們不接受這種命,為什麼就不學學劉備呢?
-
8 # 小文章大視野
劉備是東漢末年諸侯紛爭的主角之一,也是三國之中蜀漢的建立者,他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白手起家,最終成就大事的政治家之一,個人還是比較佩服他的。
劉備起點很低,但身份卻很高。怎麼說呢,說他起點低,是從他的實際來說的。劉備剛出場的時候,就是鬧市中一個販賣草鞋的小窮人罷了,放在今天,他絕對要被國家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的範圍,給他蓋房,產業扶持,搞一搞草鞋如何能夠發展得更好,更賺錢。不過,東漢末年可沒那麼好的政策。於是乎他只有一邊遊學,一邊搞他的草鞋生意。而說他身份很高,則是因為他是“中山靖王劉勝之後,漢景帝閣下玄孫”,帝室之胄,皇室血統,所以在起事過程中也特別有號召力,當然,他便是藉此身份將“興復漢室”的大旗立起來的。
正當劉備忙於他的小生意時,“黃巾起義”經過不斷的發酵,終於爆發了,而劉備的機遇,也悄然到來。他先是遇到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兩個人,一個張飛,一個關羽,三人情投意合,結成了異姓兄弟,劉備成為了這個小團伙當之無愧的大哥。
之後,以劉備為核心的小團體開始四處征戰,建立自己的名聲。說起來也是有些意思的,第一次在真正意義上賞識三兄弟的人還是曹操。雖然說劉備和他的交情泛泛,但是他卻是在討伐董卓的過程中支援了關羽,使得關羽得以立下“溫酒斬華雄”的傳奇戰功。這一點在新版《三國》中體現最深,曹操甚至親自登門拜訪劉備,這也是比較合理地延伸吧。
徐州、益州位置圖
劉備在前期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理想派,他深信為人必須謹守仁義之本,必須愛民如子,必須遵守相應的禮節,用許多的條條框框把自己圍起來。在他的眼裡,只要自己以身作則,引導著這亂世的風氣,則自己必然可以完成自己的政治目標。可惜,現實給了他最響亮的一記巴掌。雖然他在民間享有很高的聲望,諸侯士大夫也多知道他的仁德之名,但無奈他就是沒有自己的地盤,沒有自己應該具備的實力。劉備前期最輝煌的時候,應該是陶謙三讓徐州之後,終於,擁有了一州之地,他自己已經是東漢亂世之中一個實打實的諸侯了。然而,剛高興沒多久,徐州又被呂布奪了去,自己又只有寄人籬下,苟且偷生著。可以說,此時的劉備,一身的正能量,一身的抱負,卻在東漢亂世的現實中,被撞得滿頭滿臉的包。劉備閒暇之時想來也會反思:自己是不是做錯了什麼?或者自己本身就是一個錯誤呢?
劉備在得到諸葛亮之後有了一個質的變化,此時的劉備我們暫且稱之為現實派。之前他不屑於或者說玩不出來的妙招詭計,在諸葛亮這被運用的爐火純青。赤壁之戰後剛剛和盟友東吳說了聲合作愉快,轉身便一腳把別人揣進坑裡,自己厚著臉皮佔據了大部分荊州。之後,面對“天府之國”的益州,以前總想著是“同宗基業”,“不忍奪之”,現在倒好,攻取益州之時卻沒有什麼猶豫,處置這個以前無比信任他的同宗劉璋之時也沒講什麼情面,給了一個空職,便打發他滾蛋了。
當然,大家最耿耿於懷的,還是莫過於關羽死後,劉備“衝冠一怒”,傾全國之兵討伐東吳,不想被陸遜一把火燒了個乾乾淨淨,蜀國幾乎是因此由極盛轉衰,要不是之後諸葛亮全力綢繆,恐怕就此滅國也說不定。而夷陵兵敗之後,劉備也是鬱悶無比,蝸居在白帝城,不久就去世了,一代梟雄就此黯然離去,不免讓人感嘆世事無常。
劉備身上,有很多的可敬之處,比如他在亂世浮沉中處處受挫卻毫不退縮,反而越挫越勇,最終建立自己的功業,比如他求賢之時不顧艱辛三顧茅廬,最終請得“臥龍”出山,得以三分天下,雄踞西南。劉備身上也有許多不足之處,他為虛名所累,為了顧全“仁義”而錯過了很多機會。這一點他不如他的老祖宗劉邦。我們很多時候說劉邦是“流氓天子”,比如往儒生的帽子裡撒尿,比如項羽要殺他老爸,他還厚著臉皮去“求湯喝”,比如逃跑之時,可以將自己的親生兒子和女兒一腳踹下車去,但人家最終成功了,一統天下,建立諾大的西漢王朝,而劉備的境界就小得多了。再比如因兄弟之死而出征東吳,完全不顧及整個政治局勢,可以說是因為“私仇”或者“小義”而捨棄整個天下。個人一旦成為君主,他就不再是個人,而是國家的核心,一言一行,都應該以國家利益為最高的指導原則,這一點,劉備也不懂。
(全文完)
回覆列表
大忽悠,他說自己是大漢皇叔自己都不信吧,沒有根據的。蜀國興旺有他,走下坡路有他,摔劉禪有他,在漢獻帝退位自立皇帝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