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南朝居士
-
2 # 弱國無外交
我們先看一下張閣老的生平事蹟。
張柬之(625年-706年),字孟將,漢族,唐朝襄州襄陽人。唐朝名相,詩人。張柬之考中進士,當了一個清源縣丞,689年,被封為監察御史,此後先後出任蜀州荊州等各地的刺史一職。張柬之受到狄仁傑的多次舉薦,武則天讓狄仁傑舉薦奇士,狄仁傑第一次推薦張柬之,武則天聽後就將張柬之封為洛州司馬,沒過多久武則天又向狄仁傑求才,狄仁傑二次推薦張柬之,但是這次武則天還是沒有委以重任,直到第三次姚崇推薦張柬之,眾人舉薦,最終升為宰相。
神龍元年(705年)正月,張柬之與桓彥範、敬暉等乘武則天病發動政變,復辟唐朝。不久,遭武三思排擠,被流放邊疆。張柬之被流放瀧州,氣憤致死。
張柬之一生中做的事就是推翻了武則天,恢復了李姓天下,將唐朝的皇室政權還給了李顯。張柬之以自己為首建立了一個強硬派,以這股勢力逼迫武則天退位,讓太子李顯登基。在張柬之的戰略部署下,先後說服楊元琰,李多祚等人參與密謀行動,等部署好一切的戰略行為,就等時機到來。武則天病重,張柬之抓住時機發動了一場神龍革命,李顯在眾人的使用者下從玄武門進宮,復辟唐朝,稱唐中宗,這就是著名的神龍政變。張柬之成為了功臣,因功擢天官尚書,封漢陽郡公,後升為漢陽王。
但是這個事情最終還是得罪了一批小人。沒多久張柬之受到了武三思韋皇后等人的排擠和彈劾,武三思向李顯中傷張柬之等五大功臣,李顯聽信讒言於是下詔將張柬之革職,革去宰相一職。張柬之被革職後就回到了襄州養病,到襄州後不久遭貶,被流放到瀧州,那時候張柬之已經82歲了,到了瀧州後憂愁憤懣,最終在瀧州去世。
-
3 # 小史寫小史
首先,書生造反,三年不成。就是成了,也會因自大或者書生之見,造反的不徹底。神龍政變就是不徹底的政變,神龍政變的理由是武則天的面首二張,張易之,張昌宗造反。誅殺二張後,有人提議把武則天的侄子也殺了,以除後患。可張柬之卻認為他們不足為患,就沒趁熱誅殺武則天的侄子們。
這一點,他們就沒有漢初,以周勃和陳平為核心的功臣集團做的好,不僅殺盡諸呂,連呂后有血緣關係的漢惠帝劉盈的後代都殺光了。雖然做的有點粗糙,但沒留後患。
再有,就是,不知退。神龍政變,又稱五王政變。參與政變的五個主要人物,都做了宰相,並且都封王。古代異姓王就沒有好下場的。他們已經功高震主了,引起唐中宗李顯的不滿,還要為沒有參加政變的親屬表功。這就有些過分了。
還有,他們擋住了別人的路。當是想當皇帝的人很多。唐中宗李顯的老婆韋后,李顯的妹子太平公主,李顯的女兒安樂公主李裹兒,李顯的侄子李隆基,李顯的表兄弟武三思。這些人的能量都很大,剷除五王很容易,也很有必要。
最後,李顯是個沒有主見的皇帝,他媽太強勢了。對老婆和女兒都是寵到沒邊。五王看不過去,經常勸諫。李顯對他們也很煩了。
所以,張柬之他們是不會有好下場的。
-
4 # 理工男讀歷史
這就是唐中宗李顯的政治謀算,李顯絕非懦弱無能,反而非常陰險狠毒。
唐中宗李顯的考慮唐中宗李顯在神龍革命過程中是個被動角色,相當於是白撿了一個皇位。神龍革命武則天退位,李顯繼位之後有了如下的考慮:
張柬之等人有復唐大功,又是透過軍事政變手段把自己推上了皇位,他們也就具備了廢掉自己另立新皇的能力;一旦自己要從這些人手中收回權力,這些人如果反彈,就有可能廢掉自己另立新皇。因此,又有能力又有可能性,張柬之等復唐派是自己皇位最大的威脅,必須解決掉;
武三思等武家諸人雖然之前權傾朝野,但神龍革命後清除武黨的呼聲很高,這些人已經處在一個很危險的境地。且這些人不掌握兵權,又都是無能之輩,武則天退位後已經失去了政治目標,對自己不構成威脅。
如果扶持武黨制約張柬之等復唐功臣,既能繼承武則天的政治遺產,又能壓制復唐派功臣,而且二者之間無論誰勝誰敗自己都能立於不敗之地。如此一來,朝廷上就形成了一個政治平衡,自己坐收漁翁之利,並逐漸爭取其他中立派。
為了讓雙方能夠勢均力敵的進行爭鬥,首先就是不能對武則天進行清算,並適當保護武家諸人。如果張柬之等人藉著撥亂反正的名義清算武則天,把武則天打上篡唐的罪名,自己作為武則天的兒子也就失去了繼承皇位的大義名分,會失去大多數中立派的支援。李唐皇室雖然幾乎被武則天屠戮一空,但總有個別的活下來,無論是李淵的後人,還是李世民的後人都同樣具備登上皇位的資格。
唐中宗李顯的具體措施李顯繼位之後只是清算了張易之、張宗昌兄弟這兩個自己的小乾爹,同時給武三思一黨和張柬之等復唐功臣加官進爵,並不斷透過各種方式試探張柬之等人的底線。
李顯繼位2個月後,下詔大唐各地都以“中興“為名的寺觀各一座,把神龍革命定性為唐王朝的“中興”。這顯然是在張柬之等復唐派功臣力主的情況下李顯才無奈接受的,因為有中興就有低谷,而低谷就是武則天的篡唐建周。
在張柬之等人上書要把武家諸人都貶官攆出長安時,李顯打了個折扣,只是降爵並未趕走,而張柬之等人竟然接受了這個結果。
於是,李顯知道,這些人不會再採取武力手段把自己攆下臺了。既然張柬之等人不敢下狠手,就輪到李顯下手了。
先是把張柬之等五人提升為郡王,但“罷知政事”,也就是免去了參與朝政的宰相權力,相當於給架空了。當發現這些人都很順從的接受了之後,神龍革命後第二年的四月,也就是李顯當上皇帝后剛剛一年多,這五人被削除封爵、貶為地方司馬。又幾個月後,幾人被加罪流放。其中張柬之鬱憤而死,崔玄暐流放途中病逝,敬暉、桓彥範、袁恕己被武三思派人虐殺。
之後,李顯下詔書,“自今已後,更不得言中興,其天下大唐中興寺觀,宜改為龍興寺觀。”(《唐會要》)
既然不是中興,那麼武則天時期就不算低谷,自己也就是名正言順的皇位擁有者了,這相當於是李顯的勝利宣言。
史書上說張柬之等復唐功臣是被武三思和韋皇后陷害而死的,李顯對此一無所知。這明顯是託詞,李顯樂於看到張柬之等人得到這個下場,對武三思等人的行為更是默許或暗中進行了支援。
後來武三思也是死於非命,雖然看不出其中有陰謀的痕跡,但太子李重俊僅率三百騎兵就殺了武三思滿門,說明武三思當時毫無自保能力,沒有李重俊也可能有其他人,也許這是李顯刻意而為。
(唐中宗李顯劇照)
總之,當年在武則天陰影下李顯根本沒有機會培植勢力,神龍革命也是白撿了一個皇位。但之後短短兩年多就把權傾朝野的武家和有復唐大功的張柬之等人一網打盡,牢牢坐穩皇位,其翻臉無情、陰險狠毒在唐朝諸帝王之中應該是排前列的,深得其母武則天真傳。張柬之等人就是死在這個忘恩負義的帝王手中。
-
5 # 一葉小舟168521774
八十多歲的張柬之,在武則天神龍元年發動了一場旨在恢復大唐的政變。政變成功地把李顯推上了皇位,天下又姓李了。可是,政變的第二年,參與政變的五位大臣,除了張柬之,崔玄暐死在流放路上,其餘三人都被殺死,且死的很慘。那麼,為什麼會這樣呢?
一,政變成功後,唐中宗李顯的處境。
神龍政變雖然成功地把李顯推向了皇位,但是,李顯那顆懸著的心卻並沒踏實下來。當李顯環顧四周時卻發現,自己還是非常孤獨,放眼滿朝文武,能做為心腹的不多。相反,虎視耽耽著卻大有人在。
相王李旦,論資歷,人脈,勢力都不弱於他。太平公主,這個相貌,心智都和他母親極其相似的妹妹,同樣不可小覷。政變的五個功臣中,同樣沒有他的人。
李顯雖是一個很平庸的人,但卻不是一個笨蛋。前半生的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幾十年的血雨腥風讓他明白一個道理,沒有自己力量的皇帝,只是風雨飄搖中的浮萍。
所以,當務之急,李顯必須儘快培養自己的勢力。
二,朝堂上各種勢力的較量。
為了儘快培養自己的勢力,首先,李顯走了一條老路子,把自己的皇后,韋皇后推了出來,讓她重簾聽政。這條路,他的父親高宗皇帝走過。
然而,五大臣中的桓彥範第一個站出來反對,理由是牝雞司晨,且有前車之鑑,李顯不理。
第二步,李顯重新啟用武氏勢力。神龍政變雖然把武則天從帝位上拉了下來,但武氏勢力卻沒有被根除。就象冬天野地裡的枯草,一但春風來臨,立刻就是一片碧綠。李顯就是他們的春風。
武三思重出江湖,他就是五大臣的災星。他們是死敵。
當李顯韋皇后和武氏勢力一結合,立刻就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力量。
所以,劉幽求,也就是後來李隆基政變時的首席功臣,對張柬之他們說:武三思還在,諸公將死無葬身之地。結果一語成讖。
三,五大臣的最後結局。
神龍元年二月,武三思重現朝堂之上。以張柬之為首的五大臣立即上奏唐中宗李顯,要求誅殺武氏一黨,李顯不理睬。
武三思經過幾個月的活動,和韋皇后,上官婉兒的關係打的火熱。他們一起遊說李顯,除掉張柬之等人。李顯認同。
神龍元年五月,李顯突然顯布,政變五大臣一同被封為王,但卻全部罷相。至此,張柬之等人失去了朝堂上的話語權。
不久,崔玄暐首先被貶出朝庭,為梁州刺史。後來,張柬之意識到了危險,主動請求回家養病。神龍二年春天,剩餘的三人,敬暉被貶為滑州刺史,桓彥範為洺州刺史,袁恕已為豫州刺史。神龍政變五大臣徹底垮臺。
然而,武三思的步伐卻沒有停止,神龍二年秋天,武三思又指使人指控五大臣謀反。中宗李顯下詔:張柬之五人剝奪封爵,貶為司馬。
後來,武三思又假傳聖旨,派人赴嶺南秘密殺死五大臣。只不過,張柬之和崔玄暐己經死在流放途中。其餘三人則被殘忍殺害。
所以,神龍政變雖然成功,但卻不徹底,放過了武氏勢力。或者,也可以說張柬之等人所託非人。還可以說,他們太單純了。
-
6 # 看不見的角落
武則天晚年,朝政複雜多變。武氏宗族勢力和李唐皇室舊族的爭鬥越來越明顯,身為李唐舊臣的張柬之為了確保皇位能夠順利傳給太子李顯,一舉發動了神龍政變,誅滅了武則天身邊最受寵的面首張氏兄弟,並且逼迫武則天禪位李顯。
李顯得以順利奪回皇權,不久李唐皇室復國。張柬之、桓彥範等五位“神龍政變”中的功臣被封王,但是好景不長,張柬之等人很快就被朝政中波詭雲譎的勢力打倒,紛紛被貶斥,張柬之最後鬱鬱而終。可以說在歷史的舞臺上,張柬之扮演了一次悲劇英雄,為李唐贏回了天下,卻輸掉了自己的身家。其原因主要如下:
首先,除惡不盡。“神龍政變”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從武氏家族手中奪回李唐神器,所以關注的點不應當只是武則天本人和皇權本身。當時的武氏宗族以梁王武三思為首一直把持著朝廷的部分大權。但是在李唐成功復國之後,卻沒有追究這些人,反而比武周時期還有重用信任,這就造成朝局上的混亂與複雜。而武三思等人野心勃勃,看到李顯的懦弱之後更加變本加厲。透過勾結後宮勢力和前朝的鬼蜮小人,張柬之等五人被虛封了一個王爵,但是卻失去了宰相的權力。後來武三思夥同陰險上官婉兒矯詔將五人全部外放做地方官,後來又藉口他們參與反對韋后的案件,五人之中張柬之被貶為新州司馬,敬暉為崖州司馬,桓彥範為瀋州司馬,袁恕己為竇州司馬,都是在嶺南極苦之地。張柬之等人可以說是打蛇不死反被蛇咬,一招棋錯滿盤皆輸。
第二,中宗昏庸。中宗的昏庸在歷史上都是有名的,它不僅自身沒有才能,連基本的虛心納諫都做不到。只要是武后和韋后的話,他基本上就是言聽計從。甚至面對韋后、上官婉兒與武三思私通也視而不見。張柬之等人多次勸他貶抑武氏家族的人,可是他也充耳不聞。最終,他被自己的妻子女兒毒死,也是咎由自取。
第三,韋后亂政。韋后在中宗復位之後權力膨脹,可以說她是後武則天時代的第一罪魁。冤殺忠臣,她是始作俑者。張柬之流放到瀧州,敬暉流放到瓊州,桓彥範流放到瀼州,袁恕己流放到環州。四家子弟十六歲以上的,皆流放到五嶺以南,都是在她的授意下進行的。
由於以上的原因,張柬之等人雖然幫助李顯奪回了政權,可是自己卻是身敗名裂。張柬之病死已經算是善終,其餘的幾位都是受盡酷刑折磨而死,可以說是千古奇冤,讓人惋惜。
文:經典守望者
-
7 # 書中有毒
張柬之是襄陽人,早年間曾經是太學生,後來考取賢良出身,官至鳳閣舍人。可是由於反對武則天侄孫武廷秀娶突厥默啜可汗女,觸怒了武則天,先後被貶為合州刺史和蜀州刺史。後來在狄仁傑的再次推薦下,張柬之被重新啟用,並且得到了拔擢,升為鳳閣侍郎,處理朝廷政事。到神龍元年時,張柬之已經80歲了,但他仍然雄心勃勃。
所謂的神龍政變,不過是利益的重新分配。神龍政變後,朝中的政治格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伴隨著武則天從政治舞臺上的謝幕,原本權傾一時炙手可熱的二張兄弟徹底倒臺;而李唐皇族則終於揚眉吐氣,重新回到了闊別多年的政治舞臺的中央;至於武氏族人以及朝中的文武百官,則皆視其政治傾向或加官進爵或丟官罷職。
當然,政變集團的官員們紛紛一夜之間紫袍金帶,位極人臣。唐中宗將張柬之封為漢陽王、敬暉封為平陽王、桓彥範封為扶陽王、袁恕己封為南陽王、崔玄韋封為博陵王,時人合稱“五王”,故而神龍政變又稱為五王政變 。不僅如此,唐中宗又把他們分為宰相,可謂大權在握。
武氏族人在政變中沒有受到什麼毀滅性的衝擊,只是武氏諸王的爵位象徵性地降了一級而已,武氏族人依然在朝中享有一定的話語權。其實在政變集團中,也有人想到過要一鼓作氣,趁勢將武氏族人連根拔除。洛州長史薛季昶曾經對敬暉建議過,武三思等人是像西漢呂祿、呂鏟那樣的外戚,應該將其一舉剿滅。敬暉將此話轉達給張柬之,但張柬之卻出人意料的沒有同意——理由(藉口)竟然是“讓陛下自行解決武氏族人,以便立威。”
可惜張柬之還是棋差一著。武氏族人雖然有賴於武則天,但卻並非如二張兄弟般的無本之木,而是也有自己的私人勢力。此外,唐中宗回京以後,與武氏一族交好,結成了錯綜複雜的姻親關係。在這種情況下,李顯怎麼會舉起屠刀誅戮自己的兒女親家呢?
正是因為得到了中宗的寵信,武三思勢力日益變大,黨羽眾多。武三思藉機收攏自己的羽翼來打擊那些參與過神龍政變的老臣的勢力。他再三向中宗進讒言說,敬暉、桓彥範、張柬之、袁恕己、崔玄韋等5人依仗著曾參與神龍政變的軍功,對皇帝不敬,今後必是國之禍患。昏庸無道的中,哪裡還能分清忠言佞言,便信以為真。武三思又唆使中宗封他們5人為王,看似是恩寵有加,實則是削其實權,讓他們遠離政治中心。這其中當然與唐中宗想借力打力消滅5個異姓王的心思有關。
儘管武三思已經設法掃除了政變元老的勢力,但他仍不滿意,他要將五王趕盡殺絕。此時,張柬之已經離開了京師,崔玄韋早在之前就貶為梁州刺史,但敬暉、桓彥範、袁恕己還在長安。武三思又設法將他們三人派往邊遠地區。武三思一次次地向中宗進言,中宗也一次次的聽之任之,對五王一貶再貶。
經過一番仔細謀劃,武三思終於想出了一條毒計將5人置之死地。首先武三思找人撰寫關於韋后的種種惡行,並將之張貼於洛陽城最為繁華之處。中宗獲悉此事後勃然大怒,命御史大夫李承嘉徹查此事。李承嘉早已被武三思收買,於是上書稟告中宗此事為張柬之等5王所為,表面上看是公佈皇后的醜行,請求廢后,實際上是想逼宮,廢黜中宗。
但中宗生氣歸生氣,可他曾贈予張柬之等人丹書鐵券,君王不能言而無信,他只將五王及其家中男子流放。武三思費了那麼多氣力要除去這五人,此時又怎能善罷甘休?他派曾與張柬之有恩怨的張利用追殺五王,待張利用到達時,張柬之與崔玄韋已經病死。張利用對剩下三人一點沒手軟,將桓彥範亂棍打死,將敬暉千刀萬剮,又給袁恕己灌了毒藥。就這樣,五王先後被武三思迫害致死。
-
8 # 謝金澎
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
張柬之主導發動了神龍政變,擁立了李顯為帝,也就是唐中宗。張柬之等參與政變五人自此立下貪天之功,唐中宗李顯也投桃報李,將五人分別封王,所以神龍政變在歷史上又叫五王政變。
張柬之更是被唐中宗任命為一代宰輔大臣,權傾一時、位極人臣。原本,唐中宗李顯生性懦弱,且耳根子軟,不是乾綱獨斷的主兒,張柬之等人應該利用為大唐力挽狂瀾之功,矯枉必須過正,把武氏勢力一網打盡。開闢全新的大唐新治。
但是張柬之卻把大唐落入武則天之手這個歷史教訓淡化處理了,他們只是把矛頭對準了武則天的男寵張氏兄弟。在神龍政變中殺死張氏兄弟後,全面清算、清除了張氏兄弟的殘餘勢力,卻對真正的強大政治勢力武氏勢力毫髮無傷。
張柬之為了體現自己是一代諍臣,對皇帝陛下忠心耿耿,竟然把對武氏勢力的處置權交給了中宗李顯。而沒有利用李顯軟弱、自己如日中天的優勢乘勝追擊,鞏固成果。
李顯與武氏的關係本來就錯綜複雜、盤根錯節,逐漸的讓武氏勢力得到喘息之機,武三思逐漸恢復了影響力,利用李顯的軟弱昏庸恢復了朝政掌控力。
然後製造事端,進獻讒言,汙衊五王居功自傲,有反叛之意。皇朝政治原本就是有功的時候大封,無用的時候疑忌,最後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老套路。
李顯在剛被擁立上來的時候對發動政變的諸人自然是感激涕零,視為知己,不惜大封。一旦那個高興勁頭過了,位置坐穩了,權力玩溜了,原本也就不想要有人分享權力了,再加上武三思一挑撥,也就對五王動了疑心。
政變五王被不斷降級貶官,直至在武三思與韋后的勾結下被迫害的到流放的悲慘境地。無論昔日如何位高權重,一旦落到了這種境地,那就是武三思墊板上的肉,想怎麼切就怎麼切。
武三思利用曾與張柬之有恩怨的張利用去追殺神龍政變五王,張柬之與崔玄韋沒有等到殺手到來已經在困境中病死,免了暴死的命運。剩下三人就遭了活罪,桓彥範被張利用亂棍打死,敬暉慘受千刀萬剮之刑,袁恕己也被毒死。
神龍政變五王,因為張柬之一念之仁,放過了武三思,最後被對手反噬,全部迫害致死。自古以來,政治都是殘酷的,所謂人無害虎心,虎有傷人意。既然已經做了,就要乾淨利落,做的徹底。拖泥帶水本身,就是對自己殘忍。
-
9 # 李飛熊
張柬之發動神龍政變,讓武則天傳位於唐中宗,至此,神器復歸李唐。因為這次的功勞,張柬之先被封為漢陽郡公,不久又提升為漢陽郡王,但同時不能參與政事。失去權力的張柬之想要回家養老,唐中宗賜予他襄州刺史。張柬之此後鬱郁不得志,最終憂憤而死,時年八十二歲。
張柬之如何進入中樞張柬之是襄陽人,當時給他授課的老師認為他是王佐之才,只是他年輕的時候一直鬱郁不得志。武則天當政時期,詢問狄仁傑怎麼才能得到人才,狄仁傑給武則天推薦了張柬之。“荊州長史張柬之雖老,宰相材也。用之必盡節於國。”只是武則天對此並沒有深信,只給了張柬之一個洛州司馬的官職。過了一段時間,武則天又要狄仁傑推薦人才,狄仁傑回答上次推薦的張柬之還沒被重用,武則天說已經給他升遷了。
狄仁傑據理力爭,說:“臣薦宰相而為司馬,非用也。”於是武則天讓張柬之做司刑少卿,不久遷秋官侍郎。後來,姚崇要到靈武軍使上上任,武則天又讓姚崇推薦可以當宰相的人。姚崇說道:“張柬之沉厚有謀,能斷大事,其人老,惟亟用之。”在狄仁傑和姚崇都前後大力推薦的情況下,武則天當天就召見了他,拜同鳳閣鸞臺平章事,進鳳閣侍郎。從此,張柬之進入了權力中樞。
張柬之如何發動政變神龍元年(公元705年)正月,武則天病重,男寵張昌宗、張易之等人想要發動政變,於是張柬之提前聯絡禁軍將領,想把二張兄弟殺掉。左、右羽林衛將軍,都加入了張柬之的陣營。後來,趁著李顯給武則天請安的機會,張柬之派人把計劃告訴了他,李顯同意了。正月二十二日,張柬之帶領禁軍將領以及500軍士來到玄武門,派人去請李顯主持大事。誰知懦弱的李顯此刻卻猶豫起來,在別人的再三勸說下才硬著頭皮趕來。
平定二張之亂後,張柬之等人又逼迫武則天傳位於李顯,便是後來的唐中宗。武則天眼見大勢已去,於正月二十三日命令李顯治理國事,二十四日正式傳位於李顯。至此,神龍政變以李唐勢力獲勝而畫上了句號。因為在整個事件中,張柬之是首功,他被升為天官尚書、同鳳鸞閣同三品、漢陽郡公,實封五百戶。這時候,張柬之的權勢可以說達到了頂點,是握有實權的真宰相。
張柬之的最終結局但是,不過短短半年後,張柬之被封為漢陽郡王,同時失去了參與朝政的機會。這是因為張柬之當初沒有殺盡武家之人,想要留給唐中宗李顯立威。誰知唐中宗上臺之後,反而對武三思信任有加。唐中宗的皇后韋后和武三思私通,暗暗發展勢力,準備謀反。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張柬之被明升暗降,排擠出權力中樞。先是張柬之回家養老,被封為襄州刺史。張柬之回去後想要推辭掉郡王爵位,沒有被允許。沒過多久之後,張柬之被貶,流放到瀧州(今廣東羅定市)。“憂憤卒,年八十二”。
雖然李顯上位後,給予幫助自己上位的張柬之等人優厚的待遇,也並沒有清算他們的意思。但是因為他懦弱的性格,使得武氏集團殘餘勢力又重新掌握了權力,張柬之被打擊報復,流放到偏遠地區。張柬之一個八十多歲的老人,身體上和精神上受到雙重打擊,自然是憂憤而死。張柬之的死,是死於唐中宗的不作為。可惜唐中宗最後也被韋后毒死,變相地減少了他的罪惡。唐玄宗時期,張柬之得以配享唐中宗廟庭,算是對忠臣死後的安慰了。
-
10 # 蘭臺
因為唐中宗害怕張柬之等五人,而張柬之等五人在中宗朝又顯得“專權”,唐中宗一不做二不休,乾脆解決這五個“跋扈”的權臣。
第一:唐中宗不信任張柬之等五人在神龍政變之前,張柬之等五人與唐中宗並不熟悉,除了崔玄暐曾經在20多年前做過東宮中低階官員外,其他四人和唐中宗並沒有很深關係。
神龍政變發動前雖然張柬之五人已經與唐中宗達成了一致,但是在政變當天唐中宗突然決定中止政變,是在張柬之等人苦勸下,唐中宗才勉強同意發動神龍政變。
這件事一方面說明唐中宗的懦弱,一方面也說明唐中宗與張柬之等人缺乏信任,看看玄武門之變與後面李隆基發動的兩次政變,李世民與李隆基是操盤手,而唐中宗李旦不是,他是被動的配合者。
從這個角度說,李世民和李隆基可以信任參加政變的大臣,而唐中宗李旦確實有理由不信任張柬之等五人。
第二:張柬之等人發動政變方式令唐中宗忌憚張柬之等五人之所以能順利的發動神龍政變,關鍵在於張柬之說動了北門禁軍,而張柬之等五人與禁軍密切的關係,以及和唐中宗缺乏信任,使得唐中宗越發忌憚張柬之等五人。
第三:張柬之等人“專權”張柬之等五人發動神龍政變,雖然打著“匡復李唐”的旗幟,但實質還是貫穿唐代的內外朝權力之爭;而神龍政變後,唐中宗執政後他和武則天一樣,又搞起了內朝政治。
站在張柬之五人的角度,唐中宗應該把武則天朝被張氏兄弟侵奪的外朝權力還給外朝,皇帝應該依靠宰相和外朝來治理天下;而站在唐中宗角度,他離開長安20多年,和外朝關係很陌生,所以他希望由他親近的人掌權,比如韋皇后參與政治、並且唐中宗覺得自己遠離長安20多年,朝堂上沒有自己人,所以他想收編武三思等諸武勢力為己用,用來制衡相王李旦以及太平公主的勢力、最後,唐中宗擔驚受怕了20多年,好不容易武則天死了,他做了真皇帝,難免有一些放飛自我的舉動,比如任命了一些他喜歡的江湖術士擔任朝廷官員;
但是唐中宗這些舉措無一例外,遭到了張柬之等五人的強烈反對,尤其是韋皇后參政以及對武三思等諸武勢力處置上,張柬之等五人態度非常強硬,從唐中宗角度說,認為張柬之等五人“專權”也沒有什麼錯。
第四:張柬之等人缺乏“自保意識“張柬之等五人與唐中宗並無親密關係,神龍政變後唐中宗極力採取各種辦法削弱張柬之五人的權力,這些事情大臣們並非一無所知,親近張柬之等五人的大臣也提醒過張柬之等五人,認為他們應該“功成身退“,但是被張柬之等五人拒絕了。
第五:打擊相王李旦勢力張柬之等五人和相王李旦的關係,經過現代學者考據,認為張柬之等五人和相王關係要比唐中宗關係密切得多。這其中的關鍵人物是袁恕已,他曾經做過相王府司馬,姚崇是相王府長史,而張柬之則是姚崇推薦下才升遷為秋官侍郎的,而恆彥範又和袁恕已私交密切,崔玄暐的弟弟又是袁恕已好友,而敬暉是崔玄暐的好朋友。這五人有若隱若現的相王府背景。
結合唐中宗掌權後,對自己弟弟李旦明升暗防,甚至派宮中侍衛駐守相王府的情況看,就算張柬之五人其實與相王沒什麼關係,也會被唐中宗聯想為有深厚關係。
所以即使從打擊削弱李旦勢力這一點出發,唐中宗都會對張柬之等五人動手。
綜上所述,張柬之等五人之所以在神龍政變後半年就被唐中宗貶斥乃至虐殺,根本原因就在於唐中宗不信任張柬之等五人,張柬之等五人行事在唐中宗又過於“專權”所導致,不過歸根結底還是皇權與相權的矛盾。
回覆列表
一個宰相,不好好忠於皇帝,居然帶兵發動政變,對皇帝逼宮,逼皇帝退位,擁立太子繼位,這是什麼性質的事?
神龍元年(705年)正月,聯合桓彥範、敬暉等人,乘著武則天生病,發動神龍政變,擁立唐中宗李顯復位,復辟唐朝。
神龍政變後,中宗封他們五人為王,所以也叫“五王政變”。
像張柬之這種做法,純粹就是造反了,逼皇帝退位,擁立新皇帝,這就不是臣子做的事,
只是李顯後來做皇帝,重新復辟唐朝,所以也不可能把他寫成反面人物了,他的名聲不至於很壞。
很多不懂權力的人想,李顯典型不懂知恩圖報,別人擁立你上位,你把別人殺了,忘恩負義。
但是,如果一個臣子能廢了皇帝,又擁立皇帝,這是忠臣能做的事?他能廢了武則天,又豈能忠於李顯?
古時候有個員外,享受齊人之福,有一妻一妾,有少年對其妻有想法,前去騷擾,被其趕走,轉而騷擾其妾,妾半推半就從了。
後來員外去世,你認為少年會娶其妻還是娶其妾呢?
所以啊,能把武則天拉下來,就不能把李顯拉下來?這樣的人留著也是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