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wfli64806122

    項羽乃名將後人,一手好牌居然被自己打爛,沒臉見江東父老。項羽與虞姬也算是真愛,比劉邦和寡婦強,虞姬的死對項羽還是比較大的打擊。當一個人在事業和愛情上都遭受致命的打擊時,沒有心靈雞湯的灌溉很難走出來,雖然說心靈雞湯都是騙人的,至少能給自己一個活下去的理由,一個臺階下。小時候喜歡劉邦,長大才覺得項羽才是英雄,推薦個連續劇楚漢爭霸。項羽能被稱為軍事家,劉邦只能算是謀略家,指揮家,戰略家。

  • 2 # 歸藏易數硃紅兵5331

    項羽的失敗是被活捉。劉邦的失敗是不能比的。

    項羽從西楚霸王人生的頂點失敗到被敵人活捉。很多人都不願意受到侮辱而選擇自殺。大丈夫可殺不可辱。很多英雄都怕受到侮辱選擇自殺。

    劉邦的失敗落差不大。本來就比敵手弱。

    捨生取義是英雄氣概。不是自殺逃避。

    所以項羽雖然失敗了,還是當之無愧的大英雄。

    這種比較對失敗的量化不準確。造成了自己的迷茫。祝你早日實現清晰看待問題的能力。

  • 3 # 川明風

    原因無外乎兩個重要因素,其一是性格其二是外部因素。

    其一,南宋詞人李清照有詞寫到“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這是對項羽性格的中肯評價,這種性格是很難做到忍辱負重的!

    其二,外部因素有很多大致有這麼幾個原因。

    第一,史記項羽本紀中有記載“烏江亭長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可以看到其實江東人已經很少雖然可以稱王但是對於強大的漢軍顯得太渺小,而項羽一旦渡江稱王就會被漢軍殘酷追殺。其結果也能有所預料。

    第二,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

    第三,虞姬的死確實是有很大的助推作用,他一生摯愛虞姬,她死了,他只能是悲痛欲絕。

    第四,忘秦復楚是他的第一人生目標,如今秦已忘也算是達到預期的目標可以有個死的理由了。

  • 4 # 勇往值錢

    在項羽看來,劉邦是一個武藝不精不學無術的小人物,自己堂堂一個爭慣戰武藝超群的統帥竟敗在這樣一個什麼都不是的小人物手裡,實在太栽面兒了,沒法見人了,乾脆一死了之。而劉邦呢是個社會底層人物出身,覺著吃虧失敗很正常,簡直就是家常便飯,所以劉邦並不在乎失敗,只要有命在就去拼博,所以劉邦不會死。

  • 5 # 延德養生話杏林

    我覺得應當從這兩個人的出生背景,性格以及起事的經歷,還有當時的歷史形式下所考慮。首先來說說劉邦這個人,劉邦出身農家,為人豁達大度,不事生產。秦時任沛縣泗水亭長,因釋放刑徒而亡匿於芒碭山中。後起事造反,由於用人不疑,廣招天下有志之士,其手下謀士武將盡忠輔佐,如漢初三傑:蕭何、張良、韓信。對待士兵,有功必賞,有過必罰,極大鼓舞士氣。在長達四年的楚漢之爭中,一開始劉邦是處於劣勢的,也經歷過手下叛亂,戰爭失敗,但他從沒有想過放棄,倒不了東山再起,總結失敗教訓,聽從手下建議,聯合其他諸侯一起圍攻項羽,最終取得勝利,成為大漢王朝的開國皇帝。從他性格分析,是一個能屈能伸,心胸闊達之人,本身就是出身普通農家,一無所有,後來透過一步步努力最終奪取天下,這與他的經歷和知人善用密切相關。 接下來我們再來說說西楚霸王項羽,相比劉邦,項羽出身的背景,無論從名望和實際都要強於劉邦好幾倍,祖上是楚國名將項燕之孫,其勇武過人,舉世無雙,社會名聲非常大。從小就跟從叔父在戰鬥中成長,非常熟悉軍事理論和戰術指揮,後來其叔父陣亡後,便一人率領江東子弟兵破章邯,屠咸陽,殺王子嬰,火燒阿房宮,封西楚霸王,其領地和聲望達到了人生最高峰。但項羽此人雖勇武過人,但有勇無謀,剛愎自用,對待軍士雖關懷備至,但卻有功無賞,將勝利分封給其他軍閥和自己!其亞父范增的建議棄之不用,甚至後來還懷疑范增跟劉邦合謀。在鴻門宴上放走了劉邦,失去了絞殺劉邦的大好時機。後來圍於垓下,兵心喪亂,鬥志已經消亡,曾經的輝煌已經一去不復還,再無臉面見江東父老。其實當時的天下形式已經穩定,所有諸侯都朝向劉邦那裡,回去江東重整軍馬,也只是強弩之末。遂自刎於烏江,寧死不降,所以說項羽是一個猛將,但絕不是一個好的統帥,這點是無法與劉邦相提並論的。項羽這次失敗是人生中敗的最慘的失敗,所以只能一起以謝天下。

  • 6 # az2777

    楚漢戰爭其實一直是劉邦贏(戰略上),項羽一直輸。

    劉邦還定三秦之後掌握了7郡之地(項羽9郡),獲得了與項羽抗衡的資本,恢復了戰國秦的基本盤,可以說劉邦是現在秦國六代君主的肩膀上奪得了天下。

    之後出關作戰,端了項羽的老窩,又被趕回來,雙方在滎陽-成皋拉鋸,你奪滎陽我退成皋,你奪成皋我退鞏縣,沒力氣了吧?我奪回成皋,再奪滎陽,又來?我退宛縣。

    注意了,前面提到的地名通通在洛陽以東,不是諸侯的地盤,就是楚國的地盤,而楚國沒有一兵一卒進去函谷關以西,甚至洛陽都越不過去,在項羽追著劉邦打的時候,其他軍隊已經深入楚國境內了,楚國一直在丟地,而戰場一直在楚國這邊,只要一直消耗,楚國必定輸,所以從戰略上看劉邦其實一直在贏。

    劉邦能團結諸侯,分兵略楚國的地,項羽缺一直沒辦法擊敗已經分兵的劉邦,從戰略上已經輸了。

    到了垓下之戰,劉邦已經坐擁天下十之八九,項羽還能怎麼蹦噠?不自殺還能幹嘛?

  • 7 # 御前小史官

    名門貴族有自視高人一等的驕傲,項羽出身名門,無論祖父還是叔父加給項氏一族的榮耀光環都是能影響到他們幾代人的。

    在這種光環的載入下項羽既能面對自己的失敗,也能接受自己的失敗,但卻是不能釋懷的。即便自己逃回江東,也不可能成為統兵作戰了的主帥了。他的驕傲已經被打破了,再戰之路是走不遠的。

    苟且偷生不是他項羽能做出來的,唯有一死才能保住自己身為項氏一族最後的榮耀與驕傲。這便是項羽,生來就不可能苟活的項羽。

  • 8 # 小杜笑看風雲

    那個經常說做人要厚顏無恥,打落牙齒和血吞之的曾國藩都曾經因為打敗仗兩次跳水自殺。反觀劉邦,既不豪言壯語,也不雄心壯志,卻在一次次的失敗中振作,在一次次的挫折中奮起,在落花流水屍山血海中恥辱活命,最後成就大功,取得天下。

    劉邦的哲學,就是活著,不惜一切代價的活著,為了活著,劉邦可以受盡恥辱,受盡恥笑,被人笑罵,被人罵厚顏無恥,被人罵反覆小人,被人罵背信棄義,被人罵奴顏媚骨。什麼難聽話,劉邦都聽過,什麼恥辱劉邦都受過,可是劉邦依然堅挺的活著,鴻門宴上不死,睢水之戰不死,滎陽被項羽射了一箭不死,白登之戰被匈奴圍了七天七夜不死。很多人想讓劉邦死,可是劉邦就是死不了。

    是劉邦命大嗎?是劉邦運氣好嗎?是劉邦受到幸運女神的關照嗎。都不是,劉邦不死,不僅僅是臉皮厚那麼簡單,死是很簡單的事,活著,卻要受盡折磨苦楚。而劉邦,只要活著,其它的都不是事。劉邦活著並不是為了吃飯,劉邦活著就是為了爭一口氣,為了掙一份家業。

    這個從小被父母,鄉鄰罵為不事生產,好吃懶做的潑皮無賴,就是要讓父母,鄉親,天下人看看,一個潑皮也能掙下一份家業,而且是世上最大的家業。他只是想讓父親認可,他也是可以掙家業的。

    後來劉邦當了皇帝,在與父親喝酒的時候,曾經笑問父親“以前你罵我好吃懶做,不幹活,不如我二哥劉仲,現在你看,我和二哥誰爭的家業大。”其父聽了大笑“要不是我好好敲打你小子,你能掙下這份家業?”群臣紛紛上酒祝賀“太上皇英明,陛下能幹。”

    管仲說過“不以不死為恥,而以死了不顯名於天下為恥。”

    失敗了不死不是恥辱,失敗了就自殺才是真正的恥辱。項羽一敗就死,看是英雄,其實是懦夫,項羽只所以自殺是因為他無法面對別人蔑視的眼神,一個眼神就可以殺死項羽,號稱霸王的項羽有一顆脆弱的玻璃心,而劉邦卻有一個鐵石心腸。

    項羽是玻璃心,劉邦是鐵石心,玻璃心怎麼硬得過鐵石心。玻璃心和鐵石心,正是劉邦一次次打敗仗不死,而項羽一敗就死的原因。

  • 9 # 大海142581829

    劉邦是由弱變強,項羽是由強變弱。項羽在強大時都打不過弱勢的劉邦,現在反過來了,孤身一人,哪裡還有出頭的日子,前途茫茫,哪裡肯苟活,不如歸去

  • 10 # 老鴨說歷史

    老鴨認為與項羽性格和社會閱歷息息相關,簡單點說。

    項羽想速戰速決,項羽和劉邦爭天下久了,自覺愧對天下百姓。他和劉邦說,“如今天下混戰,皆因你我二人。不如你和我單挑,一決雌雄”。既然失敗,他想到的應是戰爭結束了。回江東,會繼續延長戰線,與其苟延殘喘,不如決一死戰。

    世間已無可值得留戀的事,長期的戰爭讓他感到疲憊,身邊的謀士范增已死,優秀將領已經沒有,虞姬自盡,身邊的隨從已亡。還有什麼值得留戀?

    劉邦社會閱歷豐富,他出身草莽,沒有什麼比活著更重要。

    其次,他有謀士團體與將士團體,。失敗了不可怕,有人才在,就有將來在。

    再次,性格使然,性子灑脫,腦子靈活,社會經歷豐富。即使項羽勝利了,他照樣能活下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莎士比亞戲劇哪部印象最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