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Eternal巔峰

    馬周,字賓王,清河茌平人。孤貧好學,尤精詩傳。初入關,舍中郎將常何家。貞觀中,代為草疏。何武人,上怪其能,對以臣家客馬周為之,召見大悅,授監察御史。數言事,無不嘉納,累遷中書令。太宗嘗賜以飛白書曰:鸞鳳凌雲,必資羽翼。股肱之寄,誠在忠良。集十卷,今存詩一首

  • 2 # 金陵城中最明亮的少年

    明亮耀眼,金陵少年,前來作答。

    01.名唐賢相

    言唐之治,則不得不提一眾白之帝,其所開貞觀太之。其位其間,唐之治一帆,財政亦相繼至之,為史上一時絕者。唐之盛者,王之明一,一面亦朝臣進善也。接卸來要說如此一善言獻策之良臣,其為唐名之布衣相周矣。

    02.與太宗識

    不知眾人知不知布衣何?布衣乎實指民。故自布衣之字首則知,馬周,由一區之民漸長至宰相者之,欲知何事乎,則隨小編並下視乎。馬周,自幼父母早亡,是個孤兒,然其初不介意自己是個孤,而性闊達。其勤好學,一腹之墨。至貞觀初,其去鄉里,以從家裡帶之一斗八升酒,一路悠悠涉者至長安,借居時之中郎將常何之家。正在此一年,初至五年之太宗將大刀闊斧之沿革,求官諫,劇談政治。

    可是何乃一介武夫,其政為一竅不通,乃使周撰折書帝。此太宗一看,其所遞來的摺子裡有二十條議至用,因問常何是誰提也,何奈下乃告帝,此周所作。正缺人才之太宗一連請了週四詳道,亦以明年為監察御史。亦自此始,馬周與唐太宗邂逅。

    03.報太宗恩

    馬週報太宗之意,到官兢,恃己之學與謂唐之知,不特助太宗修矣諸章,定諸法度,又數上書獻策。他是一個膽大者,不特助帝制章程之,又時時刻刻提太宗將修德,順民心,不如隋煬帝不節之行政也。此亦以太宗頗信之,又賜周邸與婢,則起居所用之物亦須一一過目才放。嘗謂左右曰,但頃不見之,則思之。而天妒英英兮,常年苦勞,以貞觀廿二年,馬周以疾卒於吏部者為上,年四十八。太宗知之,欲絕,至道也喚回魂欲。見馬周在唐太宗心者矣。

    04.金陵少年評嘆

    在周死,唐有兩位皇帝為之追諡,史謂之上更高嘉,其位不常。此布衣相用其才一步步的走上生矣,亦使我見到了君臣之誼蓋亦可見深,其亦為歷史上一名者。自周之事中我亦知,非家世之才也,但汝有才,雖一介布衣,亦可成功。

  • 3 # 博古論今天

    能被李世民老中選為丞相的人,馬周肯定不簡單,個人能力是毋庸置疑的。然後又讓他當太子李治的老師,說明他學識淵博,德才兼備。

    馬周,窮三代出生,從小父母雙亡,不甘心做窮屌絲的他奮發圖強,努力學習,他相信,唯有讀書才能改變命運,結果真的改變了命運,那一年,馬周替常何寫了一篇文章,這李世民一看,驚為天人,人才呀!於是順藤摸瓜就找到了馬周,一交談就知道這馬周真是個人才,這把李世民開心得不得了,然後先把他放到基層慢慢培養。

    這李世民也真是求賢若渴!一年不到,馬周就升遷了,從基層調到中央。馬周呢,也非常對得住李世民的器重,做事盡心盡責,國事就是他家事一樣,比李世民還操心!

    這李世民估計是歷史上最耐操的皇帝,非常喜歡別人進諫,馬週上了無數次諫,李世民都能認真聽取和改正。而且他的上諫都能讓李世民非常佩服,到了最後反而對他產生了很大的依賴,一天不來說一下自己李世民就覺得不舒服。

    乾脆李世民直接讓他當了丞相,還把自己兒子的教育問題也一起交給了他,李世民這可真就是把國事家事一起交給馬周打理了。這馬周真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治世之能臣說的就是這種人,不僅能力出眾,還特別拼命,可能是為了報答李世民的知遇之恩吧!沒過幾年,他就病倒了,作為一個宰相居然積勞成疾!這是得多拼呀!李世民都親自為他熬藥,但無奈病入膏肓無藥可救了,沒多久就去世了。

    向馬周這樣的人,沒有哪一個皇帝不喜歡這樣的臣子,把國家管理的得井井有條,而且品行端正沒有野心,懂得知恩圖報!

  • 4 # 榮耀歷史

    馬周是一個聰明人,所以才能在十多年間,從一個毫無家庭背景的無業遊民成為中書令(中書省最高長官,宰相)。

    聰明之一:

    馬周的長處就勸諫,他能發現時政的弊端,這是他的聰明之處。

    貞觀5年,李世民下令讓大臣們進言自己執政的缺失,幾天後看到一份奏摺,裡面數十條建議條條說在李世民心坎上,龍顏大悅,一看署名常何,李世民傻了,常何他還不瞭解,一介武夫,上陣殺敵還行,讓他寫字能把名字寫周全就很不錯了,怎麼可能寫出水平如此之高的奏摺呢?

    常何很乾脆地就坦白了,這份作業是請槍手寫的,這位槍手就是現在處於無業狀態寄居在常何家的馬周。李世民自然是愛才如命,召見了馬周,一看果然是人才,便留在身邊。

    從此馬周就發揮了他的特漲——勸諫,太宗朝的一些大事情,比如說取消世襲官職、約束藩王、勤儉節約、與民休息等等,都是馬周的建議,可以說只要是馬周提的建議,李世民照單全收,而且落實到位。

    深得李世民信賴的馬周也一路高升到宰相之位。

    聰明之二:

    李世民善於納諫眾所周知,除了馬周,太宗一朝還有一位天下皆知的諫臣——魏徵。那麼馬周與他有和不同呢?

    魏徵最為大家熟知的就是敢於犯言直諫,不管李世民能不能接受,也不顧及李世民的面子,反正就是你聽也得聽,不聽也得聽,所以很多次搞得李世民龍顏大怒,如果換做其他皇帝,魏徵早就死了無數次了。而且魏徵還有一個習慣,就是每次勸諫之後都會記錄在冊,臨終之前把自己整理的勸諫內容交給史官,讓其在史書上記錄清楚,以體現他敢於勸諫的良臣形象。這些行為都不為李世民所喜,雖然李世民把魏徵捧得很高,但是心中也有氣,這一點從太子李承乾謀反失敗,魏徵舉薦的侯君集等人參與造反,李世民認為魏徵也有份,於是毫不猶豫地派人咋了魏徵的墓碑,答應下嫁的公主也悔婚,不難說這裡面沒有對魏徵之前所作所為的怨恨。

    反觀馬周,他的勸諫不比魏徵少,也不比魏徵輕微,但是每一次勸諫唐太宗都能和顏悅色地採納。這就是馬周的聰明之處,他是真正把李世民當做皇帝,徹頭徹尾地維護李世民的皇帝威嚴,還能把事情很好地辦了,這樣的臣子哪個皇帝不喜歡?所以李世民通常躲著魏徵,但是一天看不到馬周就甚是想念。

    與魏徵做法不同的是,馬周臨終前將自己勸諫的奏摺都燒了,表示不學某些官員,為了自己的清明,就將皇帝的不足公佈與眾。李世民簡直愛死他了,所以馬周死後也是賜予了莫大哀榮,到了高宗時期,還讓馬周配享太廟,試想一下,馬週一來沒有像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一樣立下開國之功,二來不像魏徵、長孫無忌那樣有深厚的門閥背景,能得以配享太廟,足見皇帝對他的高度認同。

    總結一下,馬周是一個聰明人,他知道如何做事,如何侍君,如何處世,所以不管生活在哪個朝代,馬周都能幹出一番事業,而魏徵是隻能存活在唐太宗時期的珍稀動物。

  • 5 # 歷史微點

    馬周,字賓王,山東人,是唐朝唐太宗時期的宰相。因為病故時才四十八歲,從政的時間較短,又不是開國功臣,所以相對名聲較小,但他在唐太宗心中的地位,卻是少人能及,非同尋常。

    馬周很小的時候就父母雙亡,無依無靠,但是他非常喜歡讀書,很有才華,胸懷大志,不過因為貧窮,而且性格特立獨行,不拘小節,所以周圍的人都看不起他。

    青年時期,馬周曾幹過了幾份工作,但由於他心不在焉,不認真負責,所以受到了不少批評,他一氣之下索性全都辭職不幹了,來到首都自謀職業。幾經周折,成為了中郎將常何的門客。

    後來因為替常何數次上書議政,很合李世民心意,而被招見約談,李世民對他的見解很欣賞,當天就讓他成了政府工作人員,從此青雲之上,一直做到宰相。

    馬周有著很高的為官之道,他善於給李世民諫言,但不像魏徵那樣,直來直去,有時弄得李世民下不來臺,很難堪。馬周在這方面有著過人的智慧,他總能很委婉的說出事情,句句在理,但絕對又不傷李世民的面子,說的話能讓李世民心情非常愉悅的接受,這一點,讓李世民非常欣賞,所以對馬周也是非常的寵信,也由此,才使馬周在官場上步步高昇。

    但馬周絕非是投機奉迎之人,他的諫言,多為治國安邦、忠君利民的政治策略,對李世民個人及唐朝的發展,做出了很重要的貢獻。

    李世民與馬周的關係之和諧,也常常被後人津津樂道。李世民曾經說過:“我一會兒見不到馬周,心裡就能想起他”。馬周有糖尿病,李世民派太醫前去診治,派太子李治詢問治療情況,有時甚至自己親自為他調藥治療,並且給他選地造房養病,宮裡吃的用的更是經常送到馬周家裡,對他不是一般的好。可以說,李世民在位期間,極少有能享受到這種待遇的大臣。

    馬周受此聖恩,只能投桃報李,更加盡心盡力的為國出力。但終因病重,早早離世。他在臨終之前,叫家人把十幾年給李世民所上的奏章全部取出,親手燒燬,並說道:“管仲和晏子因暴露國君的過失,來博取身後的名聲,我不能做這樣的事情”。

    馬周死後,李世民極度悲傷,為他隆重舉辦葬禮,追封官爵,並令陪葬昭陵。

    李世民給了馬周很高的評價,認為他“處事敏捷迅速,性格忠貞正直,品評人物能做到實話實說,委派他做的事情,結果都能讓人稱心如意”。

    馬周高超的從政理念,使他在官場如魚得水,上得君王賞識,下為國家人民,自古以來很少有人能達到他的境界。

  • 6 # 白馬君

    馬周是唐朝政壇上一位有著傳奇色彩的人物。他早年父母雙亡,度過了一個孤貧的童年。但由於自身的勤奮好學和天性聰穎,馬周逐漸顯露出了不一樣的才華。後來,他來到長安,得到了唐太宗的賞識,逐漸施展了自己的抱負。

  • 7 # 唐風宋月

    馬周是個不忘初心的人。

    馬周家境貧寒,但是刻苦好學,開始在縣裡當教諭,但是因為看不慣上司的某些做法,於是被穿了小鞋,整天找他的茬,馬周被欺負的呆不住,只好跑到長安城找機會。

    開始馬周住在一個賣餅的寡婦開的旅店裡,這家餅做的很有名,袁天罡和李淳風還來吃過。袁天罡見了賣餅西施大驚,這個女人應該是富貴命啊,怎麼能在這裡賣餅呢。

    馬周住了一段時間,就跟賣餅西施混熟了,賣餅西施很欣賞馬周的才華,就託人給馬周找了個工作,就是給常何當文秘。常何也出身於瓦崗寨,屬於山東豪傑一派,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就是常何從裡面偷偷開了城門,放李世民進來,方才有了李世民對李建成的一箭穿心。因此李世民當了皇帝,對常何特別信任。

    李世民下詔求賢,常何就讓馬周寫了一封招賢令,李世民一看,這肯定不是你寫的,誰替你寫的。常何就把馬周推薦給李世民,李世民一面試,非常高興,立馬火箭提拔馬周,把馬周成為大唐最年輕的宰相。

    馬周成了宰相第一天,就把賣餅西施娶了,兩人幸福快樂的度過一生。

    所以馬周是個知恩圖報的人。

  • 8 # 毛筍56561098

    毛筍應邀答題:

    [馬周](601一648)。字賓王,博州茌平(今山東茌平)人。幼時先失怙,再失母。由其叔撫養成人。家貧,好讀,涉獵甚多,竟達滿腹經論,恨己懷才不遇,因失意,遂放浪不羈,恃才傲物,不為鄉里尊敬。貞觀初至長安,投奔中郎將常何家。貞觀五年(631年),太宗命百官言朝政得失,他代常何陳二十餘條,措辭溫和,太宗閱後,既條條切中時弊,又不冒犯自己,大喜。想想魏徵屢次犯顏直諫,殺他的心都有。太宗私忖,常何乃是武官,不通文墨,不通經學,常何見太宗疑之,不敢冒功,對太宗說:"此條陳非臣所能,乃家客馬周教臣言之"。太宗聽罷,急召馬周入殿,馬周入殿,叩見太宗,與其對話,確不凡,深得太宗賞識。立即授以官職。拜其為監察御史,從此馬周在仕途上一帆風順。歷任監察御史,累官至中書令。並以常何為朝迋薦一位賢臣,賜帛三百段。馬周在任期間,曾多次上折,請以隋為鑑。世民目睹隋朝迅速滅亡,深知"水所以載舟,以所以覆舟。"並對隋之滅亡深刻總結,曰"君依於國,國依於民。……前車之鑑,使朕每臨朝,欲發一言,末嘗不三思,恐為民害,是以不多言"。遂納馬周諫,薄徭賦,倡節儉,不實行世封制,建議在長安城中施行街鼓(城坊警夜之鼓)制度,均為世民全部釆納並實施。唐朝大治,史稱"貞觀盛世"。

    馬周因諫言有功經常得太宗召見,太宗令他在門下省值班侍奉,隨召隨見。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馬周因病去逝,享年四十八歲。太宗追贈其為幽州都督,陪葬昭陵。貞觀二十三年(649年)五月,太宗崩,享年五十一歲在位二十四年,八月,葬昭陵(馬周陪葬之陵)。廟號太宗。高宗李治繼位,追贈馬周尚書右僕射、高唐縣公。武則天垂拱二年(686),配享高宗廟庭。

    馬周死後,受到三代帝皇追贈,其殊榮無出其右。

  • 9 # 理工男讀歷史

    馬周是一位來自現代的穿越客,是唐代最與現代人思維方式接近的政治家,而且還是一位情商、智商同樣優秀的亦師亦友類的人物。

    馬周青年時的遊歷生涯,是一個標準現代九零後的思維模式少孤貧,好學,尤精《詩》、《傳》,落拓不為州里所敬。武德中,補博州助教,日飲醇酎,不以講授為事。刺史達奚恕屢加咎責,周乃拂衣遊於曹、汴,又為浚儀令崔賢所辱,遂感激西遊長安。宿於新豐逆旅,主人唯供諸商販而不顧待周,遂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獨酌,主人深異之。《舊唐書》

    馬周是一位精通國學的九零後,穿越過來沒有合適的身份,只能編造一個父母雙亡、家中貧困的謊言,並靠自己之前學過的國學知識揚名。當時的唐王朝,讀書人非常寶貴,所以雖然沒有世家身份,還可以進入地方官府當個小吏,這就是知識改變命運。

    馬周的個人生活還是很精緻的,雖然落拓,但每天喝的酒都是“醇酎”,就是味厚的美酒,這應該是馬周的個人習慣,不是為了喝醉去喝濁酒、劣酒,而就是喜歡這種選用天然有機糧食固態發酵古法釀造的美酒。

    馬周酒量在唐代算是不小了,在長安因飲酒一斗八升揚名,唐代酒酒精度只比現代啤酒高一些,也就是5%左右,一斗八升相當於3600毫升,不到10瓶啤酒的量(唐代鬥分大斗小鬥兩種,如果按大斗計算就是30瓶啤酒)。

    助教這種身份,在初唐地方政府中是沒有品級的,不算是官,只能算是小吏,馬周的起點很低。但馬周並沒有採取從最底層做起的方法,對本職工作並不熱愛,上司多次訓斥馬周,馬周於是甩甩袖子辭職跑出去旅遊了,連“世界這麼大我要出去看看”這句話都沒有留下,標準的九零後行為模式,或者是九五後?

    開始馬周在黃河下游地區遊歷,應該也見了不少人,當時對讀書人都是比較尊重的,馬周的食宿估計也是透過這種方法解決的。但也有例外,某個縣令侮辱了馬周,馬周才一路西行去了長安。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既讀了萬卷書、又行了萬里路的馬周,一封朝奏九重天

    馬周的遊歷過程長達十年甚至更久,等到在長安見到李世民時已經三十歲。這段時間馬周能夠深入瞭解唐王朝的真實情況,對民間疾苦和地方政府治理能力也有充分的認識,加上這種遊歷生活鍛鍊了體魄、意志,以及待人接物的能力。

    所以,在進入常何府中當食客後,馬周很快就找到了機會,替常何寫了一篇務虛的策論,二十條建議打動了李世民。李世民知道常何這種大老粗武將寫不出這些東西,常何就把馬周推薦給了李世民,李世民馬上連續派出四路人馬去請馬周入宮,二人見面“與語甚悅”,從此馬周成了李世民最重要的參謀之一。

    有遊歷十年的見識,有紮實的國學功底,有社會底層鍛煉出來的察言觀色、待人接物的本事,如果再加上穿越客一千多年的見識,馬周打動李世民是有可能的。李世民平時見的人都是大唐高層,缺乏長期深入底層調研的經歷,馬周恰好彌補了李世民這方面的缺陷,並且有足夠的水平能夠系統的、有條理的表達出來,自然就得到李世民的賞識。

    (馬周)

    馬周的兩次典型上書建議,既有針對性,又有長遠考慮

    馬周的第一次上奏提出了四個問題,恰好是當時李世民最急需解決的。

    第一是李世民與李淵關係問題,父子二人在玄武門之變後產生隔閡,需要一個臺階讓雙方緩和關係,馬周建議提高李淵生活待遇標準,並定期見面;

    第二是李世民權威穩固問題,當年劉邦就遇到過這個問題,馬周的建議是把一些大型儀式固定化,組織太廟祭祀活動,用這種莊嚴、肅穆的儀式氣氛來實現群臣的心理服從;

    第三是官吏選拔任用規範化問題,尤其是皇帝身邊的表演藝術家、內侍不能輕易封官加爵,這是個唐王朝289年曆史一直存在的問題,馬周是有前瞻性的;

    第四是親王分封隱患問題,李世民對自己的兒子尤其是李泰寵的沒邊了,年僅12歲的李泰封地達12州,又任大都督、大將軍。馬周似乎已經預知了將來李泰會恃寵而驕,併產生爭太子位的風波。當然了,馬周要是穿越的就可以解釋了。

    這些問題都搔中了李世民的癢處,前兩個問題算是拍李世民馬屁,後兩個問題可是對唐王朝有重大影響的軍國大事。

    幾年後的貞觀十一年,馬周第二次上書,又是四條建議。

    第一是皇位繼承人問題,雖然打著鼓勵節約的旗號,但已經表達出李承乾等皇位繼承人無法繼續貞觀朝李世民輝煌的意思;

    第二是民生問題,國家經濟得到了發展,但老百姓的安全感卻不斷喪失,需要增加老百姓的財富,提高百姓幸福指數;

    第三是基層官吏選拔問題,尤其是經濟欠發達的老少邊窮地區,要扭轉官員們入朝為官是唯一出路的認識,京官在地方上也要有執政經歷;

    第四是分封皇室成員的問題,不但同姓王可能會發生叛亂,地方勢力一旦叛亂問題將更為嚴重。馬周這個穿越客沒法說一百年後會有安史之亂,只能用這種手段暗示。

    僅憑這兩次上書,馬周在大唐政治家行列中的地位就能排在前列,其預見性無人能比,並且關注民生問題更是其他政治家很少提及的,與之並稱的可以算是開元名相姚崇的與李隆基十事約。至於被人吹捧的武則天十二條建議,只是在浪費筆墨紙張而已,毫無價值可言。

    馬周就是這樣一個人,可惜英年早逝。本文除了穿越身份是我瞎編的之外,其他都來自正史。

  • 10 # 圍爐品茗人

    馬周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宰相之一,雖然在歷史上可能不如房玄齡、杜如晦和魏徵等人出名,同時也沒有進入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但是從史書記載來看,他也是唐太宗最信任的宰相之一,在貞觀後期可以說幾乎是最受寵的大臣了。

    火箭般躥升的貞觀宰相

    馬周不同於唐太宗的其他宰相,他整個仕途生涯僅僅只有17年,他也不是隨同李世民打天下、奪天下的功勳舊臣。既沒有參與隋末戰爭,也沒有參與玄武門之變,而且馬周也不是名門士族出身,這樣一個既出身草根,又沒功勳支撐的人能夠成為李世民身邊最受寵的大臣。就足以證明馬周的非比尋常。

    放浪不羈的青年:30歲之前馬周就是一個典型的不羈青年,他年幼失怙,但卻能在亂世中憑藉自己的學識成為一名助教,也就是成為一名教書的小吏。但是與他自小就放浪不羈的名聲一樣,這位小吏也不怎麼認真工作,隨後被上司多次訓斥,一氣之下的馬周離職而去。此後到處流浪,最後沒辦法投靠在中郎將常何家中做幕僚門客。

    是金子總會發光:公元631年,唐太宗讓群臣上書提出自己對朝政的看法。常何身為武將不擅文章,於是就叫馬周代筆。唐太宗本來對常何這樣的武將的奏摺不抱太大希望,誰知一看卻發現對朝政得失寫的非常準確。於是唐太宗問常何是否是找人代寫,常何老實承認是門客馬周代筆。於是唐太宗讓人去請馬周前來相見,史書記載,馬周沒到之前,唐太宗四次派人催促,這就是“四請馬周”的由來。由此可見馬周的才華讓李世民震動之大。

    火箭般的躥升:李世民召見馬周之後,對他的才華非常賞識,當即任命為門下省值班侍奉,第二年就出任監察御史,隨後賞賜有舉薦之功的常何,同年出任侍御史,加朝散大夫。這意味著剛剛入仕一年的馬周就從一個草根平民,一下子成為了從五品的官員。要知道唐代的官員大體上最高就是三品左右,一品和二品的官職一般都是死後追封的,這樣的升遷速度的確令人咂舌。公元638年入仕僅僅7年的馬周就成為了中書舍人,這可是皇帝的首席秘書,相當於宰相一般的存在。643年出任中書侍郎,成為掌管決策的中書省副職,成為宰相之一。644年成為中書令,成為中書省的最高長官。

    30歲被唐太宗賞識開始進入官場,一年時間成為從五品的官員,七年時間成為皇帝的首席秘書,十二年之後成為宰相,十三年就是“三省六部”中的中書省最高長官。馬周的升遷速度的確飛快,尤其是考慮到他的草根出身和淺薄的資歷。要知道同時代還有許多跟隨李世民打天下的功勳大臣們還活著。

    馬周為何如此得寵

    馬周到底有什麼能力能讓李世民如此賞識呢?從唐史對馬周的記載來看,大致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馬周的政治才能毋庸置疑:我們從史書對馬周的記載中應該可以很明確馬周的政治才能非常出色。這裡僅僅從“四請馬周”一事上就可以窺見一斑,李世民本人的軍事、政治能力都是非常出色的,一個無名之輩的文章就能讓他一刻都不願等待,上演了“四請馬周”的佳話,足見這篇文章對李世民的觸動之大。要知道之前李世民身邊可是聚集了房玄齡、杜如晦、魏徵和長孫無忌等一批名相名臣。有這些人的存在,李世民對人才的評價標準肯定是極其苛刻的,這也更加反證了馬周的政治能力的出色。

    馬周的情商極高:在貞觀名臣中,魏徵以善於進諫著稱,而史書中也同樣記載了馬周的多次進諫,兩相比較就可以看出兩人的區別。魏徵不僅成就了李世民善於納諫的美名,同時也留下了許多李世民對他恨的牙癢癢的記載,足見有時魏徵的進諫讓李世民很下不了臺和很惱火。但是馬周的進諫在史書的記載中都是李世民欣然納諫,這就很體現馬周情商了。再後來,馬周臨死的時候還向宮中討回了一批自己寫給李世民的奏摺,臨終之前把這些勸諫李世民的奏摺都燒了,以示自己進諫不是為了自己留名,也為自己的君主李世民留面子。這也非常體現他的情商。

    馬周遇事能切中要害:在《貞觀政要》中李世民評價馬周為"遇到事情分析快速而準確,每次辦事都能讓人滿意"。這裡其實也就透露出馬周的另一個隱秘的優勢。眾所周知,李世民的宰相中最有名的是房玄齡和杜如晦,此二人在史書中是李世民身邊最重要的宰相,這兩位合稱”房杜“的名相有一個顯著的特色就是”房謀杜斷“。也就是房玄齡善於謀劃但不善於做決斷,而杜如晦則正好相反,他不善於籌劃但很善於在可行方案中進行分析選擇。再結合剛才《貞觀政要》中李世民對馬周的評價以及杜如晦正好在631年去世,李世民身邊正好失去了一個遇到事情分析快速而準確的人,所以馬周的出現正好彌補了杜如晦去世的短板,因此馬周就更加受到李世民的賞識了。從後來馬周的表現來看,馬周甚至是杜如晦的加強版,或者是房杜二人的合體版,只是他缺乏開國的功勳,使得他顯得不如房杜二人出名,從貞觀時期的朝政來看,馬周的能力絲毫不比房杜差。

    壽命:李世民父子和馬周心中的痛

    馬周不僅僅因為自己的才華和李世民的賞識而在貞觀時期非常得寵。另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是李世民對馬周的另一個定位,那就是未來唐高宗李治的輔政大臣或者顧命大臣。

    在李承乾為太子的時候,李世民就讓馬周與其他大臣去東宮與太子談論政事,讓自己的繼承人與馬周這樣的大臣培養君臣感情。後來在公元641年,馬周又出任了李治的晉王府長史。在643年,李治被立為太子之後,馬周又兼任了太子右庶子。並且李世民命令馬周與褚遂良等人隔一天去一次東宮。到了公元644年,馬周已經出任中書令這一要職的情況下,仍舊兼任太子右庶子身兼兩宮要職。

    再結合馬周本人當時只有四十幾歲,貞觀名相中,杜如晦與魏徵早就去世,房玄齡已經垂垂老矣。就連長孫無忌也比馬周大六七歲(李世民後來為李治選擇的輔政大臣都比馬週年長),可想而知李世民為自己的兒子選擇輔政大臣的時候肯定是首選馬周。

    但是彷彿上天只是為了讓馬周輔政李世民一人,在公元648年,馬周就因病去世,第二年,李世民也駕崩離世。也正因此,關於馬周的歷史記載中有不少當時的名人評價他有短命之相的記載。但是不管如何,馬周的過早離世,不僅使他本人少了許多展示才華的機會,同時也使李世民和李治父子留下了不小的遺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歷史上的真實的吳起有多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