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凕眼夜鴉

    芋頭,原產在印度,輾轉東南亞、日本等地傳入中國,基本上長江以南種植的多,北方因為天氣原因比較少見。

    芋頭作為食物,在中國古代就有很多記載,像《史記》中貨殖列傳中就有這樣的描述:“吾聞汶山之下,沃野,下有蹲鴟,至死不飢。民工於市,易賈。”

    翻譯成現代話就是“我聽說汶山下面是肥沃的田野,地裡長著大芋頭,形狀象蹲伏的鴟鳥,人到死也不會捱餓。那裡的百姓善於交易,容易做買賣。”

    這裡說的鴟鳥,是指山海經西山經記載的一種鳥,一首三身,應該是古人想象出的鳥,據說原型是花冠皺盔犀鳥。

    但是這只是古人的想像,我並不認為芋頭和蹲坻有什麼相似之處。

  • 2 # 玄門天機

    摘 要: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作物之一 ,中國是芋的起源地之一。本文以中國古代 的古籍農書為研究材料 , 詳細的論證了種芋法的淵源、歷代傳承關係、技術演進的 脈絡,並以圖示表明主要古籍農書中種芋法的傳承關係。

    (3)公元六世紀的《齊 民要術·種芋第十六》為種芋法的傳承和發展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歷代農 者在種芋實踐中不斷探索、改進,逐漸形成了包括區種法、使地力常新壯說、新品 種選育、芋秧移栽法以及芋農事操作技術中的鋤芋、壅根培土和霜降捩葉術等一套 完整的芋種植技術。對於當今“崇尚天然,迴歸自然”的有機生態農業具有重要的 啟示作用。

    芋〔Colocasia esculenta (L.)Schott 〕是天南星科植物,俗稱為芋頭、芋 艿。古亦稱芋魁、蹲鴟等。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作物之一,中國是芋的起源地之 一。戰國時期《管子·輕重甲篇》(公元前四世紀)、《史記·貨殖列傳》(公元 前一世紀)等古籍已有芋的記載〔 1,2 〕。

    秦時卓氏遷蜀,就因所說汶山(即泯 山,古時可泛指川西北山區)之下盛產“蹲鴟”,賴此可以終生不飢,便放棄了遷 北之葭萌而自願遠遷臨邛。成都和彭縣出土的《種芋》、《採芋》畫像磚瓦,更是 生動地反映了漢代成都平原水芋的大田種植情景〔 3〕。

    西晉南北朝時種芋經驗已 相當成熟,已有十四種芋品種。所以當時“蜀漢既繁芋,民以為資”,成為舉國皆 知的常識。唐代仍是普遍種芋,就連錦裡先生杜甫也是“園收芋粟不全貧”

    〔4〕,竟然在這個北方詩人的心目中,芋也與粟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甚至到了南 宋時期,中國有些平川地區,還以“芋區”和“粟隴”為夏季主要農田景觀 〔5〕。

    芋在唐宋廣泛種植的同時,由於冬小麥的逐漸推廣,使所有傳統夏糧在它 的面前相形見絀,隨著旱地粟——冬小麥和水田稻——麥輪作制的建立,能用於種 芋的閒田日漸減少。南宋以後,芋便下降為一般蔬菜了。在現代社會中,隨著中國 改革開放加入 WTO後的發展程序,芋作為一種營養保健食品進入國際市場,愈來愈 受到消費者的青睞。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 FAO)統計資料表明,全球芋的生產總 面積約為 1,077,660 公頃,其中 80%以上在非洲, 15%左右的面積分布在亞洲,平均 產量約 6.1 噸/ 公頃,由此可見芋仍是一些地區的重要農作物〔 6〕。

    中國僅山東省 2001年芋種植面積已達 6.4 萬公頃,出口芋類產品已達總產量的 30%以上〔 7,8 〕。在農業現代化高速發展的 21世紀,作者在研究芋對漢族和少數民族的利用價值的同 時, 探討中國古代種芋法的起源 , 傳承關係 , 技術演進及對現代農學理論的貢獻,對 於弘揚中華民族的自然科學歷史和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增強民族自信心,促 進民族間的相互瞭解與尊重,促進生物多樣性和文化多樣性的保護;對於在中國農 業現代化的程序中倡導有機生態農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也是 芋民族植物學研究的一項重要內容。

    1、種芋法的起源及傳承關係 種芋法首載於《氾勝之書·種芋篇》〔 9〕。

    此前,農業發展歷史雖已有記 載,但均未較完整的記錄種芋技術及其起源。《氾勝之書》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個人 專著農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農書之一。撰於西漢末年(公元前一世紀之末),以 黃河流域的旱農為物件。原書現已散失,《氾勝之書今釋》是根據僅存的材料整理 校勘所得。由此可推斷,對種芋技術的紀錄應早於《氾勝之書》。理由之一,據劉 佩英在四川發現的野生芋,並參考國內外有關芋的資料可知,中國南方地帶是芋的 起源地之一〔 10〕。

    理由之二:據《齊民要術》紀錄,“蜀漢即繁芋,民以為資” 〔11〕。

    說明在漢代四川成都平原芋的生產十分繁盛,可見南方種芋技術應早於黃 河流域。

    2、種芋法的技術演進與發展 2.1《氾勝之書·種芋篇》之原本技術內容 《氾勝之書》首載種芋法:“宜擇肥緩土,近水處。和柔,糞之。二月注雨, 可種芋。率:二尺下一本。”“芋生,根宜深,劚其旁,以緩其土。旱則澆之。有 草鋤之,不厭數多。”又說:“治芋如此,其收常倍。”

    此種芋法概括了:

    ⑴芋的 生物學特性是喜肥水;

    ⑵種植的季節是下連綿雨時;

    ⑶種芋的技術要點是:勤鬆土、鋤草和澆水;抓住以上三個基本特點,種芋就可得到加倍的收成。短短的幾句話高度概括了西漢末年之前的中華民族種芋的成功經驗,併為後人種芋奠定了科學 的技術基礎。

    2.2種芋法及其技術的演進與發展 兩晉南北朝時期,種芋的經驗已相當成熟,並已有 14個芋品種的記載。後魏 賈思勰在《齊民要術·種芋第十六》指出:“種芋區,方深皆三尺。取豆萁內區 中,足踐之,厚尺五寸。取區上之濕土,與糞和之,內區中箕上,令厚尺二寸。以 水澆之,足踐令保澤。”“取五芋子,置四角及中央。足踐之。旱數澆之。萁爛,芋生,子皆長三尺。一區收三石”。

    較詳盡的敘述了種芋的操作要點:

    ⑴種芋:區三尺見方,三尺深。掘好後,在區底鋪上豆萁,踏緊要有一尺五寸厚。

    ⑵將區裡掊 出來的溼土,和糞拌勻,在區裡豆萁層上,鋪一尺二寸厚的一層。澆上水,踏過, 讓水分可以儲存住。

    ⑶取五個子芋,擺在區四角和中央。蓋土踏緊。天旱時多澆幾次水,到豆萁腐爛後,芋可長三尺高。一區收三石芋。此法與《氾勝之書》相比,技術原理相同,但內容更具體化,可操作性強。並首次記錄了用豆秸腐爛後的有機 肥做底肥,有利於提高芋的產量,即“一區收三石”。

    此後又對《氾勝之書》種芋篇作了全篇引錄,並對《四民月令》“正月,可菹芋”。家政法曰:“二月,可種 芋也”作了引錄。因此可以記為《齊民要術》繼承和發展了種芋法的技術內涵,充 分反映了公元六世紀以前和六世紀中種芋技術的輝煌成就,併為種芋法的傳承和發 展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

    唐代許多平原地區仍是普遍種芋,《四時纂要》作為唐代主要農書較詳盡地 引述了《氾勝之書》和《齊民要術》種芋要點:“種芋宜近水肥地,和糞種之”。 “區方深三尺。取豆萁納其中,足踐之,厚五寸(按:《氾勝之書》是一尺五 寸)。

    取區上溼土和糞蓋豆萁上,厚尺二寸。以水澆之,足踐令保澤。”“旱則澆 之。萁爛芋生。一區可收一石。”“芋可以備凶年,宜留意焉”。中唐時,芋仍是 大小莊園很重要的大田作物,劍南西川的“青苗稅”甚至包括了芋稅〔 27〕。

    而且 紫芋等新品種宜在推廣種植。唐人以“漢女輸橦布,巴人訟芋田”來概括唐代東川 地區富有地方特色的農業生活,並不是沒有來由的〔 28〕。

    說明唐代幾乎進入芋生 產的鼎盛時期。 從宋代的《全芳備祖》和南宋的《爾雅翼》,都可以讓人清楚的體會到蜀都 “芋區”生機盎然的農田景觀。但令人遺憾的是宋代的農書對種芋法卻未有新的發 展和充實的記錄。 《農桑輯要》是元代官頒農書,在引錄了《氾勝之書》和《齊民要術》之種芋 區,又種芋法之後。

    又引錄了《務本新書》:“芋宜沙白地,地宜深耕。二月中為 上時,相去六七寸下一芋。” “秋生子葉以土壅其根。”首次提出了壅根培土的 種芋技術和民間經驗。而“芋羞三月,眾人來往,眼目多見,並聞刷鍋聲處,多不 滋胤。”“三”即眾多之意,則“月”應作“目”,說芋怕眾目多見是滑稽之談, 是無科學道理的,但卻從另一個側面表明了元代前後對種芋的一種神聖感。

    《東魯王氏農書》是元代重要農書。在敘述種芋技術時指出:“種宜軟白沙 地,近水為善。”並解釋說“芋畏旱,宜近水。”“區行欲寬,寬則過風。芋本欲 深,深則根大。”“春宜種,秋宜壅。立夏種,不生卵;秋失壅,瘦而不肥。霜 降,捩其葉,使收液以美其實,則芋大而愈肥。”較詳盡的展現了元朝前種芋技術 的經典操作要點。《農桑衣食撮要》是元代少數民族(維吾爾族人魯明善)所寫的第一部農書。

    它以較細膩的筆墨敘述了芋的育苗技術“芋秧先將園地鋤過一遍,又以新黃土覆在 鋤過地上,卻將芋芽向上密排種之。用草覆蓋,侯發出三四葉約四五寸高,於三月 間移栽之。”又“種芋子 宜近水肥地種,每窠根邊用盦過菉豆殼壅之或用麻灰 糞、牛羊踏過爛草壅其周圍,則可長大。”再“放芋根,此月(八月)芋苗正旺, 鋤開根邊土,卻上別泥及蟠稈葉則力回,芋頭與子肥大,不然苗盛芋小。”

    從上述元代的三部主要農書對種芋法的記錄可知,元代和元代之前中國的種芋技術漸趨成 熟。明朝黃省曾高度概括和總結了前人關於芋的論述和種芋技術和經驗,首次撰寫 出種芋專著《種芋法》(芋經)一卷。全卷共分四部分:“一之名”中敘述了芋的 種類和土名;“二之食忌”之後是“三之藝法”在詳細記錄了《氾勝之書》、《齊 民要術》、《家政法》《務本新書》、《物類相感志》等著作中有關種芋的內容 後,以較濃重的筆墨敘述了“種芋之今法”( 500餘字,以蘇杭一帶為物件)。 “, 至七月乃塘塘法在芋子四角之中掘其土,遍畝皆然,壅在根上則土緩而結子圓 大。”“田之有瓦礫者不可種;凡種二歲必再易田,不然則不長旺。”第一次提出 了芋的輪作倒茬問題。 明代《群芳譜》分三部分進一步引錄和補充了種芋法。

    “擇種,十月揀根圓長 尖白者,就屋之南簷下掘坑,以礱糠鋪底,將种放下,稻草蓋之,勿使凍爛。至三 月間,取出埋肥地。待早苗發三四葉,於五月間擇近水肥地移栽。”“栽種, 行 欲寬,寬則過風。本欲深,深則根大。春宜種,夏種不生。秋宜壅,失壅則瘦。鋤 宜頻,澆宜數。霜降宜捩其葉,使收葉。鋤開根邊土,上肥泥,壅根,使力回於 根,則愈大愈肥。”“ 鋤芋 , 宜晨露未乾及雨後耘鋤 , 令根旁虛則芋大子多。若日 中耘,大熱則蔫。

    以灰糞培則茂。”首次對鋤芋時間和技術要令作了描述。 明代《農政全書》樹藝部系統引錄了《氾勝之書》、《齊民要術》、《務本新書》 等區種芋法,字有更動,但不失本意。 從上述明代三部重要農書,特別是《芋經》,可以看出,明代的種芋法有了新 的發展,且已達到較完善的程度,《芋經》不愧為中國古代種芋法的經典著作。遺 憾的是這卷專著在其後的傳承發展中,未見起到應有的作用。

    清代《授時通考》重點引錄了《氾勝之書》、《農桑通訣》、《群芳譜》等種芋法。 《三農記》以“植藝”、“芸芋”、“擇種”三個方面,在繼承《氾勝之書》 等種芋法的基礎上,以簡明的語言對種芋技術作了較全面的論述。 《郡縣農政》和《農業合編》均對種芋法作了一般論述,對種芋技術的發展僅起到了傳承作用,沒有新的貢獻。3 種芋法對現代農業科學技術的貢獻 在中國豐富的農學遺產中蘊藏著許多寶貴的植物生理學知識〔 29〕。

    作者對古 籍農書中種芋法的深入研究發現,我們的祖先在芋的生產實踐中積累了不少實踐經 驗和科學見解。

    3.1 《氾勝之書》對種芋法的理論貢獻 氾勝之在他的種芋法中,首次提出了應選擇肥沃疏鬆並便於灌溉的地塊用來種 芋。可以看出當時已對芋的生物學特性有了一定認識。芋起源於熱帶和亞熱帶的沼 澤地區,是地下膨大的球莖類作物,栽種時只有首先滿足了芋對土壤和水肥條件的 基本要求,才能達到“其收常倍”的目的。對黃河流域的旱作農業來說,這也是芋 栽培成敗的關鍵問題。

    在距今2000多年前較原始的時代,氾勝之就能在生產實踐中 總結出如此富有科學理論的技術要點,無疑為種芋法奠定了科學的基礎,也不難看 出,為何其後歷代古籍農書競相引錄《氾勝之書》的緣由。

    3.2 種芋法對現代農業科學的貢獻

    3.2.1 區種芋法 “區種芋法”這一技術是在《氾勝之書》中最先提出,“區種芋法”的“區” 字經過有關專家的反覆考證,應該作( ou)音〔 30〕。“區”底意義,是向地平面 以下窪陷進去。這樣做成的區,在防止水分與營養物質的損失上都很有作用。從 “務糞澤”的基本原則上著想,是很好的措施。《齊民要術》及以後的歷代古籍農 書均繼承和發展了“區種芋法”。

    區種芋法所實行的是精耕細作,集中地使用灌溉 水和肥料,集中地使用人力,以求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反對“廣種薄收”的浪費人 力物力,在一定的實地條件配合中,是有積極意義的。例如在水源地帶,山陵多而 平地少,水土流失情況嚴重,肥源缺乏,勞動力有剩餘的情況下,用區種芋法這種 園藝式栽培的精耕細作法,來換取高額的收穫,既直接有利於本地區的農業勞動 者,也可以防止水土流失,為本地區和下游地區減少災害,是與現代生態農業科學 理論相吻合的。

    3.2.2 使地力常新壯 作物是種在土壤裡的,人們很早就對如何利用、改良土壤、保持和恢復土壤肥 力有了認識。先民對種芋的土壤一直採取主動態度,想方設法去改良和維持它的肥 力;並在生產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逐漸形成了一套把土壤耕作、作物輪作和 施肥等措施加以綜合運用的方法,才使中國的農田使用了幾千年而不衰敝;其中施 肥是恢復和維持地力的最主要的措施。

    《氾勝之書》中的“區種法”一開頭就強調了“以糞氣為美”。其種芋法指出 應當選肥沃疏鬆的田地,種時還要加糞。《齊民要術》記載了六世紀時的肥料種類 有人糞尿和牛、羊、豬等畜糞,還有蠶糞、繅蛹汁、獸骨灰、草木灰和陳牆土。

    還在種芋區注意利用漚制的有機肥,在區底先鋪一尺五寸踏緊的豆萁,再將拌糞的溼 土蓋在萁上,澆透水,踏緊保持水分讓豆萁儘快漚爛,萁爛芋生。其實埋得厚實的 上年豆莖是不容易腐爛的,在吸水保墒方面會有作用,供給養分方面可能不會那麼 快。元朝《農桑衣食撮要》在談到給芋追肥時指出,在每株的根邊用腐爛的豆料綠 肥。,麻灰糞、塘泥糞以及牛羊踏過的爛草(踏糞)等追肥,有利於芋球莖的膨大。

    明代《芋經一卷》對芋田施肥技巧和防止肥糞損失的措施均作了詳細的敘述。 “每畝用圊糞二十擔勻澆,侯糞入土,即再鋤轉,否則糞見日而力薄。臨種下水之 後,在下豆餅五斗。” 公元六世紀以後,在開闢肥源方面不斷有新的發展,十二世紀中葉的陳敷《農 書》中有“糞田之宜”篇專論肥料,提出了“地力常新壯”說,認為“若能時加新 沃之土壤,以糞治之,則益精熟肥美,其力常新壯也,抑何敝何衰之有”〔 31〕。

    正是由於先民很早就認識到使“地力常新壯”,種芋法中的施肥技術促使種芋 技術不斷髮展。“芋區”繁盛的農田景觀成為南宋時期芋種植技術發展的真實寫 照。 3.2.3 新品種選育 栽培芋來源於野生芋,據考察,現在滇西、藏東南一帶以至東南沿海的臺灣、 福建、廣東、廣西和浙江等省都發現有野生芋的分佈。這說明中國有著豐富的野生 芋資源,這樣便為我們的先民在農業起源期栽培馴化芋而奠定了基礎(本文暫且不 去探索芋的起源問題)。 據《齊民要術》記錄的芋就有 14種之多,並對品種名稱和特點均作了較詳細的 介紹。

    有君子芋,象鬥那麼大的中心大球莖,有車轂芋,鋸子芋,旁巨芋,青邊 芋,這四種側面的小球莖多。有談善芋,中心球莖有汲水瓶大;但子芋少,葉象 傘,紅色;葉柄紫色,有丈餘長;容易熟,味好,是最上等的芋,梗可作湯煮肉, 很肥,很膩人,要有好的清涼飲料才能解口。還有蔓芋、雞子芋、百果芋、早芋、九面芋、象空芋、青芋、素芋。記錄中還反映出當時人們已具有象談善芋這種優良 品種的概念,還指出了象早芋這種在七月就能採收的早熟品種。

    南宋《爾雅翼》對一些芋品種的品質特性作了說明。青芋毒多,須灰汁易水煮 熟,乃堪食,紫芋正,甭蒸煮,食之。白芋等兼肉作羹大佳。野芋大毒不堪啖也。 元代《王氏農書》在《齊民要術》記錄的 14種芋的基礎上,篩選出 8種品質較 好的品種,包括君子芋、談善芋、百果芋、車轂芋、鋸子芋、青邊芋、旁巨芋和雞 子芋。其餘都是品質差的。不再一一作介紹。 明代《芋經》在“一之名中敘述了芋的種類和土名,並將蔓芋、博士芋等與芋 無關的薯蕷(山藥)一類蔓性草本植物剔除出去。在十月收芋子時,選擇圓正的子 芋,每畝留種三千子窖藏以備來年做種。旱芋則可就地覆以稻草,待來年二三月再 挖出做種用。” 清朝《三農紀》認為,芋屬甚多,各種不同,而俗呼亦異,不過以水旱備之。

    旱芋,山地可植;水芋,澤田可種。葉如荷長而不圓,當心出苗者為芋頭,四面附 生者為芋子。芋多惡種,即田園所植亦須慎擇。 對上述文獻記錄的芋品種,我們並不能就此歎為觀止。其實被記錄的只是一小 部分,而更多的部分還存在於芋區民間。因為芋是無性繁殖作物,在悠久的栽培歷 史中,中國的漢族和各少數民族,不斷髮現和選育對其有利的變異,從而成為芋新 品種選育的主要貢獻者,此方面的詳細內容將另文論述。 3.2.4 芋秧移栽法 關於芋的育苗移栽,元代《農桑衣食撮要》記有“芋秧”,“先將園地鋤過一 遍,又新黃土覆在鋤過地上,卻將芋芽向上密排種之。用草覆蓋,侯發出三四葉約 四五寸高於三四月間移栽之。”這是作者所能考證最早記載芋育苗移栽的記錄。

    明 代《芋莖》對芋秧移栽法的操作要點作了更加詳盡的敘述。清朝的《郡縣農政》明 確的指出,採用芋秧移栽法,可明顯提高產量,並解釋其原因為“蓋植物皆喜易 土,兼收糞力也”。其實,芋秧移栽法並非最早的育苗記載,早在後魏《齊民要 術》中就已有茄子育苗移栽成活的技術要點記載。說明先民們在 1400多年前即已意 識到蔬菜育苗的重要意義。 3.2.5 芋的田間管理技術 芋栽種後到收穫的田間管理,芋農向來就很重視,做得很精細。鋤地,是中國 農業技術發展史上特有的一項創造。西漢末年的《氾勝之書·種芋篇》“芋生,根 欲深,劚其旁,以緩其土。”“春苗既淺,陰未復地”時鋤地主要是鬆土、髮根、 防旱保墒。

    《齊民要術·種芋第十六》:“有草鋤之,不厭其數”。明代《群芳譜·鋤芋》:“宜晨露未乾及雨後耘耕,令根旁虛則芋大子多。若日中耘,大熱則 蔫。”對芋的植物特徵研究發現,芋根為肉質纖維根,大部分分佈在 625px較淺的土層內。根系的根毛較少較短,這是在水生環境條件下形成的特徵,從而決定了根的吸收能力較弱的特性。高溫的中午鬆土除草,會使芋根系旁的溫度過高,水分損失而影響了根系的吸收,從而使芋葉出現萎蔫狀態。由此可見先民們在科學技術不 發達的遠古時代,對芋的耕鋤有如此深刻的認識,是多麼難能可貴!這樣的耘鋤技 巧正適合芋根系的植物特徵和生物學特徵。為現代芋的田間管理技術制訂提供了重 要的實踐資料。

    芋的壅根培土與芋球莖的生長髮育關係極為密切;由於新生芋是從芋的上端開始發生,若任其自然生長,地下球莖易露出地面,經Sunny照射球莖難以膨大。所以芋若不培土,就會大大影響產量和品質(露出地面的子芋呈清綠色,澀味增重)。 古代芋農早就注意到芋的壅根培土問題,元代《農桑輯要》指出,芋秋生子,以土 壅其根。《王氏農書》:“秋宜壅,失壅則瘦。

    具體操作是:鋤開根邊土,上肥 泥,壅根,使力回於根,則愈大愈肥。初霜之後,拗斷葉子,使汁液下滲滋長塊莖,那芋就更大更肥滿了。實際上拗斷葉子的主要作用,在於抑制葉片消耗水分, 使養分下移輸送到地下部,促使子芋長大長肥;這跟培土的主要作用是抑制子芋、 孫芋的定芽萌發長葉,使之減少養分消耗,作用是一致的。《農桑衣食撮要》提出 用綠肥或麻灰糞、踏糞等壅於芋根周圍,芋易長大;不然葉盛芋小。這是將追肥和 培土相結合的一種簡便易行的農事操作技術,至今應用仍很普遍。

    4、小結

    (1)公元前一世紀,西漢末年的《氾勝之書·種芋篇》,在總結前人和當代 種芋經驗的基礎上,首次較完整的記載了中國古代原始的種芋技術,也是世界上最 早記錄種芋技術的農書之一,,為種芋法奠定了科學的基礎,被歷代古籍農書廣泛 引錄、傳承和發展。

    (2)依據豐富的古籍農書,詳細的論證了種芋法的源流、歷代的傳承關係、技 術演進的脈絡。並以圖示表明主要古籍農書中種芋法的傳承關係。

    (3)《齊民要術》是公元六世紀後魏賈思勰所著的中國現存最早最完整的農 書,也是對中國後來農學具有廣泛而重大影響的專著。《齊民要術·種芋第十六》 全篇引錄了《氾勝之書·種芋篇》的內容,繼承和發展了種芋法的技術內涵,為種 芋法的傳承和發展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

    (4)種芋法極大的促進了中國古代芋的生產,芋作為古代先民的度荒雜糧,具 有悠久的種植歷史。唐宋時代“芋區”和“粟隴”為中國南方一些平原地區夏季的主要景觀,它標誌著中國古代芋生產進入最繁盛的時期。由於冬小麥的推廣種植和 粟、麥、稻輪作制的建立,芋生產由盛轉衰,芋由度荒雜糧轉為以作蔬菜為主的種 植地位。

    (5)明朝黃省曾高度概括和總結了前人關於芋的論述及種芋技術和經驗。以蘇 杭一代種芋為背景,首次撰寫出種芋專著《種芋法》(《芋經》)一卷。全卷共分 四部分:一之名;二之食忌;三之藝法;四之事。由此可見,種芋法至此已發展到 較系統、完整的程度。《芋經》不愧為中國種芋法的經典著作。

    (6)種芋法中區種法、使地力常新壯說、新品種選育、芋移栽法以及芋田間管 理技術的鋤芋、壅根培土和霜降捩葉等技術,具有科學性、合理性和適用性,是中 華民族豐富而寶貴的農學遺產中一束絢麗的、光彩照人的花朵;是中華民族智慧的 結晶。對於當今“崇尚天然,迴歸自然”的有機生態農業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參 考 文 獻

    1 [ 公元前四世紀 ] 管子·輕重甲篇〔 M〕·

    2 [ 公元前一世紀 ] 史記·貨殖列傳 [M]·

    3 陳虹·四川芋薯類作物的消長研究 [J] ·農業考古, 2002,(3):223~224

    4 杜甫著, 南鄰輯 · 全唐詩〔 M〕·卷 226載

    5 范成大·遂寧府始見平川喜成短歌 [M]·範石湖集·卷 16載

    6 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年鑑 1997年[M]·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 1999

    7 He Qiwei & Li Qingdia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Shandong taro for high-value products and exports[A].D.Zhu,P.B.W.Zhou.Eyzaguirre, Ethnobotany and genetic diversity of Asiam taro:focus on China[C].Rome:IPGRI,1998.55 ~59

    8 李慶典·食用芋類的進化、分類與遺傳資源儲存 [J] ·作物研究, 2002,16(6)358 ~361

    9 [ 西漢末年 ] 氾勝之撰,石聲漢校釋·氾勝之書今釋 [M]· 北京: 科學出版 社,1956

    10 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中國蔬菜栽培學 [M]·北京: 中國農業出版 社,1989

    11 [ 後魏] 賈思勰撰,石聲漢釋·齊民要術今釋 [M].北京:科學出版社, 1957

    12 [ 東漢] 崔寔撰,繆啟愉輯釋· 四民月令輯釋 [M]·北京:農業出版社, 1981

    13 〔漢〕 未署撰者· 家政法一卷 [M]·

    14 [ 唐] 韓鄂撰, 繆啟愉選釋· 四時纂要選讀 [M]·北京:農業出版社, 1984 15 [ 宋] 陳景沂撰· 全芳備註 [M]· 北京:農業出版社 ,1984

    16 [ 南宋] 新安羅原著,〔明〕新安,畢效欽校 . .新刻爾雅翼 [M]·

    17 [ 元] 王楨撰,繆啟愉譯著· 東魯王氏農書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18 [ 元] 大司農司編撰,石漢聲校注· 農桑輯要校釋 [M]·北京:農業出版 社,1982

    19 [ 元] 魯明善撰· 農桑衣食撮要 [M]· 臺灣:欽定四庫全書·

    20 [ 明] 黃省曾撰· 種芋法· ( 芋經 ) 一卷[M]·〔明〕萬曆刻本影印和上海涵芬 樓印明隆慶刻本·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69

    21 [ 明] 王象晉纂輯,伊欽恆詮釋· 群芳譜詮釋(增補訂正) [M]· 北京:農業 出版社, 1985

    22 [ 明] 徐光啟撰,石漢聲校注·農政全書校注·卷之二十七蔬部 [M]·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社, 1979

    23 [ 清] 鄂爾泰,張廷玉等·授時通考·卷六十 [M]· 北京: 中華書局出版, 1956

    24 [ 清] 張宗法原著,鄒介正等校釋· 三農紀校釋 [M]· 北京:農業出版社, 1989

    25 [ 清] 包世臣著,王毓瑚點校· 郡縣農政 [M]· 北京:農業出版社, 1962

    26 [ 清] 楊鞏· 農業合編 · 卷六農類蔬菜 [M]·北京: 中華書局, 1956

    27 崔戎·請勒停雜稅奏· 全唐文[M]·卷 744載 28 王維· 送梓州李使君.王右丞集 [M]·卷 5載

    29 周肇基·中國古代植物生理學知識新探 [M]·中國農業科學, 1982,(5) :89~ 95

    30 吳存浩·中國農業史 [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 1996

    31 [ 宋] 陳敷撰·農書 [M]·三卷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歷史上最有名的皇后是誰?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