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幸福碼頭

    陳壽說的沒錯啊,劉備有的劉邦的皮厚之風,劉邦去呂太公那赴宴,可謂是玲離盡致啊,對待強大於自己數倍的項羽,可謂是把厚黑之學發揮到了極致,劉備還不行在四川剛有點勢力就敗光了,不過皮厚學的挺好。

  • 2 # 木子

    “夫閨門雍穆,有德有行,吾敬陳元方;淵清玉絜,有禮有法,吾敬華子魚;清脩疾惡,有識有義,吾敬趙元達;博聞強記,奇逸卓犖,吾敬孔文舉;雄姿傑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劉玄德”。

    這是陳登與曹魏名臣陳嬌的一段對話,其中精煉的點評了漢末的有名之士。這個名單裡面有漢末大儒陳紀、徐州名士趙昱,北海太守孔融等等,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德才兼備”。

    孔子曾經給君子、小人、聖人下過一個定義——“有才無德,小人也;有德無才,君子也;然德才皆具者,聖人也。 ”按照孔子的標準,那些有才無德的小人,是進不了陳登這個名單的。這個名單中壓軸的一句話是“雄姿傑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劉玄德。”似乎陳登列出前面那些人物,都是再給劉備一人做鋪墊。三國時期人才輩出,然而要論誰是自己最佩服的英雄,陳登竟然首推劉玄德。咱們先不去探討劉備能不能擔當起這個評價,先來看看陳登有沒有資格來點評天下英雄。

    陳登,漢末名士,舉孝廉出身,《三國志》評價陳登有“雄氣壯節”,由此可以看出陳登本人也是一個“德才兼備”的人。劉備與諸葛亮的“魚水之情”,常被後世稱道。連陳壽都稱讚兩人是“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 ”。然而在劉備沒遇到諸葛亮之前,他還有一段刻骨銘心的感情經歷,那就是他和陳登的交往。

    陳登對劉備的評價是:“雄姿傑出,有王霸之略”。劉備對陳登也有一番評價:“若元龍文武膽志,當求之於古耳,造次難得比也。”翻譯過來就是,想陳元龍這樣文武雙全的人,只能在古人中尋求了,如今是沒有人可以相比的。”這個評價也是相當的高,以劉備的識人眼光,應該十分中肯。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劉備和陳登之間“英雄惜英雄”的感情。但陳登活到39歲就死了,《三國志》用了“惜哉”兩個字表達了對陳登英年早逝的惋惜。

    當劉備客居荊州時,還發生了一個小故事,這個故事也和陳登有關。有一次劉備和劉表縱論天下英雄,有個叫許汜的人就發表一個議論,他說我到下邳去見陳元龍,陳元龍半天不跟我說話,最後自顧自地跑到一個大床上去睡,讓我睡小床。劉備聽完之後,特別生氣,當場就指責許汜:如今天下大亂,閣下不知道為國家分憂,卻只在乎“求田問舍”,整天買地買房子,這樣的人元龍先生是看不起的。你也是運氣好碰上了陳元龍,你要是碰到我劉備這樣的小人,我恨不得自己睡在樓上,讓你睡地下!這一席話把許汜說的啞口無言。辛棄疾在《水龍吟》一詞中讚美劉備“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 。”從這個故事中能夠看出劉備對陳登的推崇,這也是證明劉備“雄姿傑出”的最好例子。

    從上面的故事我們不難看出,陳登是有資格來點評天下英雄,那麼我們再來看看劉備有沒有資格擔當得起“雄姿傑出,有王霸之略”的評價呢?

    “王霸之略”所指是“王道”與“霸道”。何謂王道?以德服人。何謂霸道?以力服人。王道治民,霸道治敵。禮法並施,王霸兼用,可平天下。這是對“王霸之略”的一個概括評論。中國第一個提出“王霸並用”思想的是荀子,把這個思想第一個付之於實踐的是漢高祖劉邦。陳壽曾評價劉備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劉備作為劉邦的後代,他有沒有將這一優點繼承呢?我們先來看一則非常有名的故事,那就是“青梅煮酒論英雄”。

    “是時曹公從容謂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先主方食,失匕箸。” 這是《三國志》中對“青梅煮酒論英雄”的記載,只有簡單的一句話。到了《三國演義》中,經過天才小說家羅貫中的渲染與修飾,這個故事顯得更加生動。小說中,劉備分別指出了袁術、袁紹、孫策、劉表等人為英雄,然而曹操卻一一否定,最後直接說出“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這句話。這段情節雖然為羅貫中附加,但對當時英雄的點評卻是一語中的。在曹操眼中,飛揚跋扈的袁術不是英雄,兵強馬壯的袁紹不是英雄,文采出眾的劉表不是英雄,借勢而起的孫策不是英雄,擁有宗親血統的劉璋還不是英雄。那麼為什麼偏偏認為劉備是英雄呢?那是因為曹操也看出了劉備有“王霸之略”。與金錢、土地、兵馬相比,“王霸之略”並不是個實際存在的東西,然而正是這個虛無的表象,才是判斷一個人是否是英雄的終極標準。

    曹操發現了劉備有“王霸之略”,袁紹也發現了,當劉備投奔他的時候,這位四世三公的袁盟主,出郊二百里相迎。劉表也發現了,當劉備客居荊州的時候,這位威震荊襄的八俊,以上賓禮待之。孫權也發現了,當赤壁之戰前夕,孫權說:非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由此觀之,劉備“雄姿傑出,有王霸之略”,不單單是陳登一個人的評價,當時天下的人基本都是這麼認為的,那麼劉備的“王霸之略”具體表現在那些地方呢?在此我以兩段史料為例。

    “初,丞相亮時,有言公惜赦者,亮答曰:“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故匡衡、吳漢不願為赦。先帝亦言:吾周旋陳元方、鄭康成間,每見啟告治亂之道悉矣,曾不語赦也。若劉景升、季玉父子,歲歲赦宥,何益於治!”由是蜀人稱亮之賢,知禕不及焉。”

    這段文字出自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大意是:諸葛亮做丞相的時候,有人勸諸葛亮大赦犯人,諸葛亮回答:治理國家需要大德,而不是小恩小惠。所以當初匡衡、吳漢不贊成大赦。昔日先帝在世時常說:當初我與陳遠方、鄭康成交往,從他們的言談之中,可以洞悉天下興衰亂治的道理,但他們從來沒談及赦罪也是治國之道,又如劉景升父子年年大赦犯人,但對治理國家有什麼好處呢?於是諸葛亮一直以嚴法治國,但民並無怨言,被人稱賢。後來費禕主政,劉禪當權,採用姑息寬赦的策略,年年大赦,蜀漢從此削弱不堪。

    從這段文字當中我們可以得知兩個重要的資訊。

    一、劉備年輕時受到名師大儒的指點

    《三國志》記載劉備“年十五,母使行學,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盧植。”盧植是漢末的名師大儒,劉備能跟著他學習,可以說他是漢末諸侯中,學歷最高的一位。但《三國志》接下來又記載“先主不甚樂讀書,喜狗馬、音樂、美衣服。”因此有人就說,劉備在上學期間是個遊手好閒的小混混。我不以為然,讀書有很多的方法,諸葛亮讀書是“只觀其大略”,陶淵明讀書是“不求甚解”,劉備雖然“不甚樂讀書”,但他卻能在與人交往過程中,領悟出治理亂世的道理。這也是一種學習方法,就像唐詩所言:坑灰未燼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想劉邦、項羽這樣幹大事的,沒有死讀書的。劉備“不甚樂讀書”,是不“讀死書”,讀的是經過實踐而得來的“活書”。

    劉備從師盧植時,掌握了一般應掌握的基本典籍,培養了他“以德服人”的儒家本性與王道理念,以及尊重讀書人的良好品格,為他成為一代政治家奠定了基礎。陳元方、鄭康成重視法治反對濫赦的思想是漢末諸儒政治思想的精華,劉備在他們身上學到了“禮法並施,王霸兼用”之道理,給日後蜀漢政治格局產生了深刻影響。劉備透過與盧、陳、鄭三大名儒的學習,“王霸兼用”的理念在他思想中初成雛形,這也是劉備與曹操孫的權一大區別。

    二、諸葛亮按照劉備的思路來治理巴蜀

    劉備受到三位名儒的教導,並不是整日空談,而是將其付之於實踐。劉備佔領益州之後,讓諸葛亮、法正、伊籍、劉巴、李嚴等人“共造蜀科”,以推行“以法治蜀”的主張。據《三國志》記載,蜀國執法雖嚴峻,但公正公平,百姓無怨。 《蜀科》執導思想就源自劉備“禮法並施,王霸兼用”的理念。成都武侯祠有一副楹聯評孔明: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好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我覺得這幅對聯與其說是在讚美孔明,不如說是在讚美劉備。《世說新語》中記載的那段文字,只有寥寥數語,但後世評價極為高。劉壎在《隱居通議》中說:“此數語甚偉,非唯可見先主君臣論治之懿,亦因是知先主與元方、康成周旋,固有得於儒學之論,豈止專於武略而已哉。翻譯過來就是,這幾句話說的真的好呀,只寥寥數語,便說透了劉備與諸葛亮的治國方法,劉備跟著陳遠方和鄭康成學習儒學,讓我明白了治理國家的辦法不是光靠霸道的武略呀。我覺得這一則小故事,是對劉備“有王霸之略”的最好證明。

    劉備的“王霸之略”不單單體現了治國方面,在“機權幹略”方面也有很好的體現,我在此舉一個廣為人知的例子,那就是白帝託孤。

    白帝城託孤千百年來受無數人爭議,而且評價極其兩極分化。對於白帝託孤的正面評價的代表人物是陳壽,他在《三國志》讚美劉備:“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在陳壽眼中,劉備與諸葛亮的關係,是古今完美的典範。對於白帝託孤負面評價的代表人物是明朝思想家李贄,他讀《三國演義》看到這一段時,直接大呼:玄德真奸雄也!李贄認為白帝託孤是一場君臣之間的權力冷戰。易中天的《品三國》也繼承了這一負面理論,而且易中天還誇張的預測,如果諸葛亮當時接受劉備的遺命,就會有刀斧手出來,把孔明砍成肉泥。我真的想說一句,叫獸呀!你不去寫YY小說,真是屈才了。在這一正一負之間,還有一個“和稀泥”的評價,代表人物是清初大評論家毛宗崗。按理來說毛宗崗是十分推崇推崇劉備的,可能是白帝託孤爭議太大了,他在批三國時,只好說:以為真則真,以為假則假也。意思就是,你覺的他是真的,就是真的。覺得他是假的,就是假的。雖然這句話等於沒說,但我覺得這種態度是對,因為歷史畢竟已經過去,誰也無法斷定真假,只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在此就談談我對“白帝託孤”的看法,以及這場權力交接中劉備所展現出來的智慧。

    “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這是《三國志.諸葛亮傳》所記載白帝託孤的文字。從中我們能得出三個重要的資訊。

    一、劉備傳位給劉禪

    古代的皇權繼承,大部分都是“父終子續”,劉備也是這樣,但劉備的特殊之處,在於他在選擇繼承人的時候沒有猶豫過。像曹操、袁紹、劉表、孫權在選繼承人方面,都是一改再改,一選再選,甚至造成兄弟不和,骨肉相殘的局面。但這個問題在劉備身上沒有發生,他直接選擇了嫡長子劉禪作為了繼承人。上文我們說過,劉備是個受儒家思想薰陶很大的人,儒家講究的就是“立嫡立長”,劉備不假思索的選擇了劉禪,再次證明了他是個尊崇“儒家王道”的皇帝。

    二、劉備託孤諸葛亮

    關於劉備託孤諸葛亮,現在大部分人認為這是劉備怕諸葛亮篡位,先來個敲山震虎。我覺得持這種觀點的人沒認清兩個問題,一是諸葛亮的品格,二是劉備的識人。古今名相很多,惟獨諸葛亮備受推崇,這是為什麼呢?因為諸葛亮有德行。不管是在當時,還在是後世,這是被大部分人所認同。有人說了,託孤大臣中不還有一個李嚴嗎?是不是劉備用來牽制諸葛亮的呢?牽制不牽制我不知道,但查遍古今託孤的案例,我沒有發現皇帝只託孤給一個人的。劉備是個識人高手,從提拔黃忠,選舉魏延,勸誡張飛,告誡馬謖,我們都能看出來。劉備知道諸葛亮有能力繼承的他的遺願,去完成他未完成的理想。所以才用這一席話來奠定日後諸葛亮的地位,並放權給他,讓他放心大膽的去北伐。另外劉備還清楚,諸葛亮是一位德才兼備的人,以諸葛亮的德行他是幹不出這樣“大逆不道”的事來,這又是對劉禪的一個保護。但為什麼劉備還要說出“君可自取”這種的話呢?這不是陷諸葛亮於不義了嗎?

    三、劉禪將諸葛亮事之如父

    劉備可以保證諸葛亮不會對劉禪產生威脅,但他不能確定劉禪會不會對諸葛亮痛下殺手。觀古今託孤事例,遠到秦二世與李斯,近到康熙與鰲拜,不管皇帝是庸還是是明,託孤大臣是忠還是奸,皇帝殺害顧命大臣的例子屢見不鮮。劉備給予諸葛亮“自取”的權力,又讓劉禪認他為父,這是對諸葛亮的一個保護傘。反觀魏國與吳國,曹睿託孤曹爽與司馬懿,可是沒過多久,司馬懿就殺了曹爽,奪了大權。孫權託孤諸葛恪與孫峻,可是沒過多久,小皇帝就聯合孫峻將諸葛恪殺害。這種血腥政變,蜀漢從來沒有發生過。諸葛專權數載,從沒有排擠劉氏;劉禪年幼氣躁,也沒有見過他輕殺權臣。這不得不讓人佩服孔明之德,劉禪之量,更加感嘆劉備臨終遺言的高妙。在劉備在生命的最後時候,完美的操控了一場“不流血”的政權交接,保證局面的穩定,而且這一局面,一直延續到11年之後,諸葛亮去世。“白帝託孤”是對劉備卓越智慧的一個體現。

    現在大部分認為劉備是在憂憤中去世的,然而翻閱史書的時候,我發現劉備是以一個坦然的心態去面對死亡的來到。劉備沒有讓憤怒來擠壓自己肚量,面對黃權的背叛,他還依舊善待黃權的家人。劉備沒有讓歲月老化自己的智慧,面對言過其實的馬謖,他準確的指出了他的缺點。劉備沒有讓失敗打垮自己的意志,當馬忠來到劉備面前時,劉備高興的說,我雖然失去了黃權,卻得到了你,這是世間從來缺乏賢才呀,劉備在臨終前還彰顯出一副大政治家的氣象。“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這是劉備的臨終遺詔,其中蘊含著人生智慧與處世法則,已經成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教育了我們一代又一代,面對這樣一個位“悲情英雄”,我們還有什麼理由責備他呢?

    劉備作為劉邦的後代,的確繼承了劉邦的才能。蘇洵在《三國論》中說道,現在大部分人覺得劉備沒有什麼才能,但在曹、劉、孫三人當中,劉備的才能是最接近劉邦的,他只是沒有妥善使用這些才能的方法而已。蘇洵說這句話的前提,是將劉邦視為了“古今第一英雄”。我們從側面也可以看出蘇洵對劉備評價。

    劉備以自己的真誠感動刺客,這是王道。但他生氣時還能鞭撻傲慢的督郵,這又是霸道。諸葛亮介意劉備取荊州時,劉備說“我不忍也”,這是王道。但他日後火中取炭滅劉璋,這又是霸道。劉備在戰亂時,說過以人為本,這是王道。在治理巴蜀時,以嚴法治國,這又是霸道。“王霸兼用,禮法並施”這就是劉備。

    雄姿傑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劉玄德!

  • 3 # 唐風宋月

    眾所周知,劉備是三國蜀漢政權的開創者。因為身上有“忠義”二字加持,後世人對他惟有仰視了。《三國志》中雖然借曹操之口道:“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卻也老老實實承認,劉備在“機權幹略”方面不及曹操,因此開創的基業規模有限。

    陳壽在《劉備傳》中開宗明義即寫明瞭劉備是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人,為什麼結尾處點評又畫蛇添足說他有高祖之風呢?

    如此自相矛盾,應該是陳壽隱諱的想要表達什麼。劉備是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人,應該是劉備自己這樣講,別人才恍然的。如果劉備逢人便講“我貴姓劉”,人們一定認為他是瓦特了。

    劉邦後代沒有三千,也有八百,劉備為什麼要認劉勝為祖宗呢?

    原來劉勝是漢景帝的兒子,這個傢伙的知名度很高。在兩漢時,天下人都知道他是個種馬,妻妾成群,兒子有一百多(時隔兩千多年,劉勝再次出土在公眾眼前是在河北的滿城,這次他穿了一身金縷玉衣)。劉勝有二十個兒子封侯,其中一個叫劉貞的傢伙封地在涿縣,成了現在河北涿州劉姓的先祖。

    好景不長,雄才大略的漢武帝上位了,開始琢磨著加強中央集權,為此出臺新規:八月新酒釀成的時候,武帝要親自在宗廟舉行“天子飲酎”(音ZHOU,意為醇酒)的大祭。皇帝出人出力,諸侯王和列侯負責出錢,獻金助祭。

    天子祭祖,本來是最莊重嚴肅的事情,可是諸侯、列侯們掏的銀子卻出現了成色不足、缺斤少兩的事情。眼裡揉不得沙子的漢武帝雷霆震怒,一次奪爵百六人,劉貞也是這群倒黴蛋中的一員,從此成了庶民一個。此後過了三百多年,劉備直系先人再無顯達者,直到劉備洗腳上田。

    因為實在是無法考證,做事情向來有板有眼的司馬光在編撰《資治通鑑》時也犯難了,最後只得含糊其辭,雖然說劉備是中山靖王之後,大概是出了十八服了……反正是一筆寫不出兩“劉”來,劉備的情況大概和宋高祖劉裕聲稱自己是楚元王(劉交、劉邦的弟弟)之後差不多。

    做了皇帝,有史可考的世系卻只能追溯到祖父一代,這種情況出現在注重家族、宗法,實行門閥制的漢時確實是筆糊塗賬。劉備是不是中山靖王之後不打緊,只要知道他從小沒爹,與母親販履織蓆相依為命就可以了。

    關於劉備家世問題,最好還是聽聽漢末袁術怎麼說好了——術生年以來,不聞天下有劉備!四世三公的袁家人,居然沒有聽說過中山靖王有這麼一個後代,實在是孤陋寡聞的很。

    都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按常理揣度,劉備生活在社會最底層,應該知道生活的艱辛不易才對,可是在他讀書接受教育的時候,卻是這樣一副模樣:“不甚樂讀書,喜狗馬、音樂、美衣服”。不好好讀書,喜歡聲色犬馬,穿限量版鞋用聯名版包包,完全是一副世家紈絝子弟揮金如土的作派。

    劉備那個吃低保的寡婦媽,哪有錢供他高消費。原來,據說是一個鄰居劉元起看出來劉備耳朵長得異於常人,主動登門提出願意出資送他去求學。於是,劉備順利的進入大儒盧植開辦的私立學校接受正統的儒家教育。

    劉備在求學期間形成的人生觀、世界觀,與結識損友公孫瓚有關。

    公孫瓚雖然出生在一個貴族家庭,但他的母親卻是沒有名份低微的妾。在嫡長子為法定繼承人的東漢末年,根本輪不到他來繼承祖業。不知用了什麼手段,生的一表人才的公孫瓚成了涿郡太守的乘龍快婿,而且搖身一變躋身大漢公務員行列。

    劉備讀書是為了增長見識跳出農門,免得這輩子就在淘寶店賣草鞋,而公孫瓚求學卻是為了鍍金,有利於在仕途上走得更遠。

    象公孫瓚這種帶職學習深造的,當然不差錢。他舉手投足間的世家子弟範兒,成功吸引了同學少年的目光。很快,劉備成了他的死忠粉。公孫瓚無意間為少年劉備打開了一扇五彩斑斕的窗:原來人生可以兄弟如手足;人生可以妻子如衣服;人生可以不卑不亢;人生可以喜怒不形於色……

    的確,從劉備身上可以看到劉邦的影子:有地不種、跟著地主瞎混,好聲色犬馬、不事生產,好逸惡勞又不甘平庸……

    短暫求學生涯結束後,劉備彷彿跳出老君煉丹爐脫胎換骨的美猴王。

    劉備怒鞭督郵、丟下老婆孩子跑路,與劉邦戲侮同僚、為逃命將兒女推下車,這一幕幕何其相似?

    顯然,陳壽敏銳的捕捉到了劉備身上的流氓氣質,這才評其有高祖之風的。

    劉邦祖上沒有貴過,乾脆就說自己是赤帝之子;而劉備的格局就小的多了,加上流氓的一面很隱蔽,因此開創的局面也不及漢高祖多矣。

  • 4 # 河曲王春

    “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氣焉。”“高祖之風”指的是人格魅力。在楚漢爭霸時,劉邦手下有相當之多的人傑本身是項羽麾下。劉邦自己也說過,他比項羽的長處就在於他會用人,蕭何、張良、韓信、陳平、曹參、酈食其、英布等等。在成就霸業之前,劉邦擁有大塊分金的江湖義氣,他對待下屬像對待兄弟,從不吝惜金銀錢財。入咸陽時,劉邦也與秦民約法三章,成為了後世美談。劉備也是如此,曾有刺客刺殺劉備,結果被劉備的誠意打動離去。《魏書》記載:“劉平結客刺備,備不知而待客甚厚,客以狀語之而去”。在公孫瓚處做客將時,公孫瓚手下的趙雲、田豫就對劉備欽慕不已。在徐州,又折服了孫乾、糜竺、陳登等人。在汝南,發現了魏延,新野發現了徐庶、諸葛亮。同時劉備善於與人傾心相交。與關羽張飛情同兄弟,與諸葛亮水乳交融,和法正形影不離。《魏書》記載曰:“備外禦寇難,內豐財施,士之下者,必與同席而坐,同簋而食,無所簡擇。” 可以說,劉備每到一地,必能得當地的人傑之心,故“眾多歸焉”,陳壽讚揚先主劉備剛強果斷、寬容仁厚,能根據每一個人的賢愚好壞來分別對待他們,具有高祖劉邦那樣的風度和胸懷器量。文史專家羅家祥等人也說:“劉備與他的老祖宗漢高祖劉邦一樣,相似的地方很多:‘不甚樂讀書,喜狗馬、音樂、美衣服……少語文,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好交結豪俠,年少爭附之。’”

  • 5 # 白衣小太爺

    先來看看陳壽對劉備如何評價的:

    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然折而不撓,終不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競利,且以避害云爾。

    說劉備有高祖之風 機權幹略,不逮魏武 折而不撓,終不為下者,對於劉備褒大於貶,說他有高祖的神采,這個也是有共同點的。

    劉備有高祖之風,是因為他於漢高祖劉邦有諸多相似之處,可以從以下幾點看出來。

    一、禮賢下士

    歷史典籍都提到,劉備和劉邦能夠做到禮賢下士,透過品讀史書,不難發現兩個細節。第一個細節就是劉備手下許慈、胡潛二人有矛盾,互相攻訐,本來文人相輕是很正常的事,偏偏劉備過來搗亂,劉備讓戲子們扮作這兩人,以此作為嘲笑的資本,深夜不禁懷疑劉備真的禮賢下士嗎?第二個細節,酈食其求見劉邦,那時候劉邦讓婢女伺候洗腳,這哪是對待人才的禮數?所以在這一點上二人很相似。

    二、拋棄妻子

    劉邦在爭奪天下時,他的妻子、父親曾經被項羽擄去,並且劉邦在亡命時,將兩個孩子狠心的推下馬車。無獨有偶,劉備在徐州發展時,他的妻子兩次被呂布擄去,一次被曹操擄去,擄去就擄去,但劉備很淡定,他哪裡想念妻子,全靠呂布歸還、關羽護送。真心的佩服這兩個人,這一點上的確很像。

    三、佔據漢中

    劉邦從漢中發跡,一舉攻滅項羽,建立了漢王朝。劉備想效仿劉邦,透過漢中進取天下,可惜此時非彼時,劉備沒有統一。看來劉備學劉邦不到位,沒有學到統一天下的本事,學到的盡是表皮。

  • 6 # 阿彬說歷史

    我是阿彬,我來回答

    劉邦,西漢的第一任ceo,在秦末漢初諸侯割據的混亂局面中脫穎而出奪得了天下當上了皇帝,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蹟。

    早先劉邦就是一個屌絲,泗水亭長不過是縣治安隊隊長罷了,他混跡於底層社會,所接觸的都是諸如樊噲一樣屠豬販狗之輩,說白了此時的劉邦就是個小混混。

    你再看劉備,做為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也算劉邦的後人,在漢末王室衰敗情況下依然不忘匡扶漢室,此時劉邦和劉備的處境是一樣的。

    他們都是面對天下大亂的混亂局面準備投身其中左右時局。相對的,兩人此時又都人微言輕,說話沒人搭理你。

    為什麼?平民出身白手起家,想要讓人相信你太難了。劉邦不必多說,你就看劉備漢室延綿400年到了到了他這輩已經是平民了,劉備為了生計還賣了幾年草鞋。

    無論是項羽也好袁紹,曹操也好,這些人起事比劉備和劉邦簡單的多,無非是招攬信徒再演講雞湯。這些人是官二代,貴族,有錢有勢好辦事。

    劉邦和劉備混了半輩子,40多歲依舊一事無成什麼原因?

    不是沒有能力,僅憑一己之力創業太難了。

    是金子就一定會發光,二人皆是中年得志謀取天下。自己的手下為何願意效忠自己?這需要主公有很強的馭人之術,劉邦和劉備都是極副人格魅力的人。

    他們能夠招攬人才,禮賢下士做到物盡其用,人盡其才,自己身邊多有忠心的幫手。

    劉邦和劉備立足亂世而最終成事都是依靠仁德和民心。

    得民心者得天下,兩人都靠民心爭天下,當劉邦得張良,韓信,劉備得諸葛亮時事業直接起飛。

    諸葛亮隆中對告訴劉備他需要取西川之地,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兩人的立場一樣,起事的軌跡也不盡相同。都是白手起家,最初四處碰壁,人到中年突然醒悟又得到賢臣輔佐才成功的。

    而兩人積蓄力量發展壯大的根據地也都是在漢中。

    而唯一不同的就是劉邦建立了大一統的王朝而劉備只能三分其一偏安一隅,可悲昭烈帝敗給時局無法一統天下,然他艱苦開發的精神品質卻一點兒不輸劉邦。

  • 7 # 娛樂新星

    劉備與漢高祖劉邦有一些相似之處,但有本質區別。

    劉備自從結識關羽,張飛後,趁著黃巾之亂,跟隨公孫瓚殺敵立功,被授予縣尉。起步式微,兵少將寡,後又顛沛流離,到了赤壁之戰才開始攻城掠地,下荊州,取西川,奪漢中,自封漢中王奠定了三分天下雛形。好景不長,關羽失荊州被殺,上庸孟達投降曹丕,劉備東征孫權,夷陵之戰被殺的丟盔卸甲,敗退白帝城,飲恨託孤而亡。看似和高祖劉邦一樣,實則相去甚遠:高祖起兵後先是跟隨項羽東征西殺,後與項羽分兵取長安,項羽在正面戰場與章邯等秦朝大將浴血奮戰,雖說最後破釜沉舟,逼迫章邯等降伏,也開始殺奔長安,但是劉邦已經提前拿下長安,並約法三章,取悅於三秦之地。項羽鴻門宴放跑劉邦,把他分封為漢中王,項羽返回楚地當西楚霸王。劉邦拜韓信為帥,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一舉擊敗章邯等人,收復三秦之地,然後東進中原,垓下一戰,徹底擊敗項羽,統一中國,建立大漢王朝。

  • 8 # 小司馬講史
    陳壽,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史學家,著有《三國志》一書。問題中陳壽所說的高祖指的是漢高祖劉邦。蜀漢政權的建立者劉備與漢高祖劉邦的確有許多相似之處,也就是問題中所言的劉備有高祖之風,下面我把二人的相似之處一一列舉出來:

    一、劉備和劉邦的出身都不好:劉備自幼喪父,靠和母親織蓆販履為生;劉邦的出身比劉備稍好一點,不過也是出身農家,能吃飽飯而已。

    二、劉備和劉邦都相貌不俗。劉備的耳朵、臂長都異於常人,他用眼睛能看到自己的耳朵。劉邦身上也有異於常人的地方,那就是左邊大腿上有72顆黑痣。三、劉備和劉邦的性格有相似之處,他們都是性格開朗之人,為人處世都比較厚道。四、劉備和劉邦少時都喜歡結交朋友。他們二人都有遠大志向,不甘心一生碌碌無為。五、劉備和劉邦的創業之路都很艱辛。劉備創業初始,真可謂一窮二白,缺兵少將,連一塊小小的根據地都沒有。劉邦也好不到哪裡去,他率眾起義時,人數區區幾千人。劉備建立蜀漢政權時,已是年過花甲。劉邦起義時都已48歲,等到他建立漢王朝時都已54歲了。由此看來,劉備的創業之路比劉邦更為艱辛。六、劉備和劉邦都能夠做到知人善用。劉備重用徐庶、龐統、諸葛亮、法正、關羽、張飛、黃忠、馬超、趙雲、魏延、王平、李嚴等人。蜀漢政權的順利建立,與這些人密不可分。反觀漢王朝的建立,劉邦又怎能離開蕭何、張良、韓信、英布、彭越等一干文臣武將呢?七、政權建立後,劉備和劉邦都建章立制,休養生息。這一定程度上恢復了社會經濟,穩定了統治秩序。八、劉備和劉邦都善於傾聽別人的建議,能夠做到為我所用。九、劉備和劉邦都不是完人。劉備伐吳、劉邦處死異姓王及無端猜忌功臣都讓他們為後人所不恥。十、在困難面前,劉備和劉邦都有一顆永不服輸的心。在創業的過程中,劉備和劉邦都曾遭遇到強敵,以致於屢屢被對手擊潰,但他們不怕失敗,依舊鬥志昂揚,最終創業成功,這種不服輸的精神在二人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正是由於上述原因,陳壽才說出劉備身上有高祖之風。陳壽對劉備的評價合情合理,是正確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型對撞機能產生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