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歡貓的簡單生活
-
2 # 白老師談健康
妊娠28周前,胎兒尚未具有獨立生存能力即被排出母體,稱為流產。發生在妊娠12周以前者為早期流產,中醫稱為墮胎;發生在12~28周之間者為晚期流產,中醫稱為小產。流產約佔所有妊娠的10%~18%,臨床上以早期流產多見,且與7、5、3奇數律有一定關係,亦即在妊娠50天、70天左右,甚則90天左右發生流產者為多。妊娠100天后,流產的發生率大大降低。
中醫藥在防治本類疾病上具有優勢。西醫學的先兆流產與中醫學的胎漏、胎動不安一致,習慣性流產與滑胎、數墮胎一致。滑胎與胎漏、胎動不安過去多不加區分,但實際上是有區別的,滑胎如出現胎漏,甚或胎動不安,大多已失去治療意義,因而需要早防早治,未病即治。
一、胎漏、胎動不安
妊娠期陰道內少量出血,時下時止,無腰痠腹痛者,稱為胎漏;妊娠期僅有腰痠腹痛,或下腹墜脹,或伴有極少量陰道出血者,稱為胎動不安。二者相當於西醫學的先兆流產。胎漏、胎動不安可進一步發展為墮胎、小產。
【病因病機】
本病的主要機理在於腎虛不能系胞,腎主固藏,有助於子宮之封藏,孕後子宮必須得到腎氣、腎陰、腎陽的支援,才能使胚胎穩固。《校注婦人良方》說:“腰痛者多墮胎也”,意味著墮胎流產與腎有關。腎氣不足,子宮固藏乏力,或腎陽虧虛,子宮失於溫煦,胚胎不能很好的生長;或腎陰不足,陰血虧耗,血海不充,不能滋養胎兒,胎兒得不到生長髮育;或陰虛火旺,絡損血溢,陰血失守,子宮失藏,亦易致流產。腎虛者,有先天的發育因素,但主要是後天的因素。墮胎、流產、孕期房勞、緊張煩憂、夜失安眠、心肝鬱火等不僅耗損腎陰,而且干擾了心-腎-子宮軸的調節作用,從而使陰陽氣血紊亂而致流產。
此外,尚有脾氣虛、血瘀、溼熱三種兼夾因素。脾氣虛常兼夾於腎虛中,出現脾腎兩虛症狀。血瘀有兩種情況:一是癥瘕所致,即宿有瘀結,孕後成癥;二是氣滯血瘀所致,血瘀內阻,必傷胞絡。溼熱常是繼發因素,孕後腎虛脾弱,溼濁內生,溼蘊生熱,導致傷胎;亦可能有繼發感染的因素。
【診斷與鑑別診斷】
1.診斷
(1)臨床表現妊娠期間陰道少量下血,時下時止,為胎漏;先感腰痛,腹部脹墜作痛,繼有少量陰道出血者,為胎動不安。如治療不及時或陰道流血增多,腹痛加劇,可發展為墮眙、小產。
(2)檢查結合停經史,尿或血清β-HCG呈陽性反應,基礎體溫持續高相即可診斷。透過血HCG、P、E2的定量觀察及B超探查可進一步瞭解胚胎情況。
2.鑑別診斷
透過詢問病史,尤其是末次月經時間及有關檢查,可與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輸卵管妊娠、葡萄胎、子宮肌瘤等進行鑑別。此外,還應鑑別流產的型別,以便選擇相應的治療方案。
【辨證施治】
本病以腎虛為主,同時有偏氣虛、偏陽虛、偏陰虛及陰虛火旺四者。其治療各有不同,重點在健脾益氣,亦當重視補腎健脾,寧心安神。
1.偏於氣虛證(腎氣虛證)
證候:妊娠期間胎漏,量少,色淡紅,腰痠,尿頻,神疲乏力,小腹作墜,或有流產史,舌淡苔白,脈細滑。
分析:先天稟賦不足,房勞過度,久病勞損,或流產導致腎氣虛,胎失所繫,衝任不固,故見胎漏,量少,色淡紅;腎氣虧虛,腰膝失養,故腰痠,神疲乏力;氣虛系胞無力,故小腹作墜;膀胱失煦,固攝無權,州都不約,故尿頻;舌淡苔白,脈細滑均為腎氣虛之象。
基本治法:補腎益氣,固腎安胎。
方藥運用:補腎育胎丸(羅元愷經驗方)。
吉林人參6~12g,黨參、白朮各12g,菟絲子12g,桑寄生10g,炒川續斷、杜仲各9g,阿膠(烊衝)10g。
羅元愷教授針對此型提出補腎固衝,健脾養血的安胎原則。菟絲子補而不燥,滋而不膩,平補腎之陰陽以壯先天之本,為安胎之首選;人參、黨參補氣健脾,益後天之本以養胎。二者皆可重用。桑寄生、續斷、杜仲、阿膠補腎養血安胎,白朮健脾益氣安胎。
服法:水煎分服,每日1劑。
加減:心煩失眠者,加蓮子心5g,炒棗仁9g;脾胃失和者,加蘇梗6g,廣陳皮6g,砂仁(後下)5g;出血稍多者,加苧麻根15~30g,陳棕炭10g。
2.偏於陽虛證(腎陽虛證)
證候:妊娠期間胎漏,量少,色淡紅無血塊,頭昏腰痠,夜尿多,小腹有冷感,或有墜痛,有流產史,舌淡苔白根稍膩,脈沉弱。
分析:久病損傷,或墮胎小產,陽氣虧虛,或氣虛進一步發展,故胎漏,量少,色淡紅無血塊;腎陽虛衰,溫煦失職,不能溫暖腰腹,故腰痠,小腹有冷感,或有墜痛;陽虛不能溫運氣血和上養清竅,故頭昏;腎陽不足,氣化失職,故夜尿多;舌淡苔白根稍膩,脈沉弱為腎陽不足之象。
基本治法:補腎助陽,溫宮安胎。
方藥運用:壽胎丸(《醫學衷中參西錄》)加減。
菟絲子15~30g,桑寄生12g,炒川斷10g,阿膠(烊衝)10g,杜仲12g,懷山藥10g,砂仁(後下)5g,艾葉炭6g。
張錫純自釋雲:“胎在母腹者,果善吸其母之氣化,自無下墜之慮,且男女生育者,皆賴腎氣作用。菟絲子能補腎,腎旺自能蔭胎也。寄生能養血,強筋骨,能大使胎氣強壯,故《神農本草經》載其能安胎。續斷亦補腎之藥,阿膠系驢皮所熬,最善伏藏血脈,滋補腎陰,故《神農本草經》亦載其能安胎也……壽胎丸重用菟絲子為主藥,而以續斷、寄生、阿膠諸藥輔之。”加杜仲、山藥補腎安胎,砂仁理氣健脾,艾葉炭溫胞止血。
服法:水煎分服,每日1劑。
加減:形寒肢冷,小腹偏涼者,加鹿角膠(烊衝)10g,紫石英(先煎)10g;脾胃不和者,加陳皮6g,黨參15g,白朮10g;出血多者,加炮姜3g,陳棕炭10g。
3.偏於陰虛證(腎陰虛證)
證候:妊娠期胎漏,色紅無血塊,或小腹隱痛,頭昏腰痠,心悸寐差,大便艱行,舌質淡紅或有裂紋,脈細滑弦。
分析:腎陰虧虛,孕後胎賴陰血以養,陰血更虛,血海失藏,故胎漏,色紅無血塊,或小腹隱痛;陰虛精虧髓減,清竅失充,故頭昏;腰膝失養,故腰痠;腎陰虧虛,水不濟火,故心悸寐差;陰虛津虧,腸失濡潤,故大便艱行;舌質淡紅或有裂紋,脈細滑弦均為腎陰虛之象。
基本治法:滋陰補腎,養血安胎。
方藥運用:滋陰養胎方(夏桂成經驗方)。
當歸身、白芍各10g,懷山藥、山萸肉、熟地各12g,炒川斷、桑寄生各10g,太子參15g,茯苓神各10g,阿膠(烊衝)10g,苧麻根15g,黃連3g。
方中熟地、山藥、山萸肉、阿膠滋陰補腎,當歸身、白芍養血安胎,川斷、桑寄生補腎安胎,太子參、茯苓補氣健脾,茯神、黃連清心安神,苧麻根止血安胎。諸藥合用,使肝腎之陰充足,血止胎安,自無流產之虞。
服法:水煎分服,每日1劑。
加減:夜寐甚差,心悸明顯者,加五味子6g,炒棗仁9g,蓮子心5g;胃脘不舒,噁心嘔吐明顯者,加廣陳皮6g,炒竹茹6g;出血量稍多者,加地榆炭10g,白及粉(另吞)3g。
4.陰虛火旺證
證候:妊娠期間出血稍多,色鮮紅,質黏稠,頭昏腰痠,煩熱口渴,寐差,便艱尿黃,舌質偏紅苔黃膩,脈細滑帶數。
分析:陰虛生內熱,熱伏衝任,迫血妄行,發為胎漏,故出血稍多,色鮮紅,質黏稠;腎陰虧虛,腰膝失養,故腰痠;虛火上擾心神,故頭昏寐差;腎陰不足,失於滋潤,故煩熱口渴,便艱,尿黃;舌質偏紅苔黃膩,脈細滑帶數均為陰虛火旺之象。
基本治法:滋陰清熱,固衝安胎。
方藥運用:保陰煎(《景嶽全書》)加減。
大生地10g,懷山藥9g,山萸肉9g,炒黃柏10g,炒黃芩9g,白芍10g,苧麻根15g,炒續斷10g,地榆炭10g,蓮子心5g。
方中生地涼血止血;白芍配地黃養血斂陰;山藥益腎健脾;續斷補腎安胎,且有助陽之效,乃陽中求陰之意;黃柏治腎中之相火以退虛熱,黃芩清心肺之熱,黃芩、黃柏合用瀉火以止血。全方滋陰補腎,壯水清熱,使血止胎安。
服法:水煎分服,每日1劑。
加減:陰道漏紅增多者,加女貞子12g,墨旱蓮12g,炙龜板(先煎)10g;心煩失眠明顯者,加黃連5g,青龍齒(先煎)10g;陰虛肝火旺,頭痛乳脹者,加鉤藤12g,生甘草5g,炒山梔9g。
5.脾虛證
證候:妊娠期間小腹墜痛,或有胎漏,量少,色淡紅,腹脹矢氣,大便溏洩,日行2~3次,神疲乏力,胃納欠佳,頭昏腰痠,舌質淡苔白膩,脈細滑。
分析:脾虛氣血生化乏源,衝任匱乏,不能載胎養胎,氣不攝血,胎元不固,故有胎漏,量少,色淡紅;小腹墜痛乃氣虛系胞無力,血虛胞失濡養所致;脾主運化,脾虛則胃納欠佳,腹脹矢氣;脾虛失運,清濁不分,水溼下注腸道則大便溏洩,日行2~3次;氣血生化不足,四肢百骸失養則神疲乏力;脾虛後天不能充養先天,腎氣亦虛,故腰痠;清陽不升,清竅失養則頭昏;舌質淡苔白膩,脈細滑為脾虛之象。
基本治法:健脾益氣,補腎安胎。
方藥運用:補中益氣湯(《脾胃論》)加減。
黨參15~30g,黃芪15~30g,炒白朮12g,茯苓10g,當歸身10g,炒柴胡5g,炙升麻5g,砂仁(後下)5g,廣陳皮6g,煨木香6g,炒川斷、桑寄生各12g,蘇梗5g。
《內經》指出:“勞者溫之,損者益之。”飲食勞倦,必傷脾胃,氣血不足,中氣下陷,衝任督帶不固,故經帶之疾見矣,宜以甘溫之品溫養脾胃,補中益氣,昇陽舉陷。方中黃芪補氣助陽,昇陽舉陷為主,伍以人參大補元氣,兩藥相合,名為參芪,或有稱參芪湯者,互為協同,補氣之力較強。兩藥昇陽舉陷,使脾氣充而清陽復位。炙甘草補中益氣,善調脾胃不足,補三焦之元氣。白朮燥溼健脾,為脾臟補氣第一要藥,與參、芪配伍,大補後天之本,培氣血之生化。當歸身補血調肝,與參、芪配伍,取補氣生血之意,補血而能守氣,兼能養脾陰。陳皮理氣和胃,使補氣而無氣滯之弊。升麻升提清氣,柴胡疏達肝氣,此二藥與健脾藥相配,能鼓舞中氣,使清陽上升,又助參、芪升舉。煨木香、砂仁健脾止瀉,川斷、寄生補腎安胎。諸藥合用使中氣健旺,腎氣得充,胎元因之而安固。
服法:水煎分服,每日1劑。
加減:腰痠明顯者,加杜仲10g,菟絲子10g;大便偏多,小腹有冷感者,加炮姜5g,六曲10g;胃脘不舒,作脹呃逆者,加佛手片6g,炒谷芽10g;出血量多者,加陳棕炭10g,阿膠珠10g。
6.血瘀證
證候:妊娠期間陰道漏紅,小腹隱痛,痛則漏紅,色黑或有小血塊,胸悶煩躁,舌質偏紫或有紫瘀點,苔白膩,脈細滑。
分析:胎居胞內,胞宮之癥積瘀血礙其生長則胎元不固,或跌僕閃挫,氣血失和,衝任子宮瘀滯,故陰道漏紅,小腹隱痛,痛則漏紅,色黑或有小血塊;瘀血內阻,氣血執行失暢,心神不寧,故胸悶煩躁;舌質偏紫或有紫瘀點,苔白膩,脈細滑均為血瘀之象。
基本治法:養血和絡,化瘀安胎。
方藥運用:膠艾湯(《金匱要略》)合失笑散。
炒當歸、白芍各10g,甘草5g,阿膠(烊衝)10g,艾葉6g,五靈脂10g,炒蒲黃(包煎)6g,廣陳皮9g,川續斷10g。
膠艾湯中阿膠養血止血,艾葉溫經暖胞,止血安胎,二者共為主藥。白芍斂陰和營,當歸補血安胎,川芎易動血,故棄之不用,甘草益氣健脾,調和諸藥。失笑散是化瘀止痛且無留瘀之弊的方劑,胎漏者用之,取其化瘀止血之效。兩方合用,共奏養血和絡、化瘀安胎之功。
服法:水煎分服,每日1劑。
加減:腹脹矢氣,胸悶煩躁者,加佛手片6g,廣木香9g,蘇梗5g;煩熱口渴者,去艾葉,加黃連3g,鉤藤12g;腰痠神疲者,加黃芪、黨參各12g,桑寄生12g。
7.溼熱證
證候:妊娠期間陰道流血,量或稍多,色紅質黏膩,頭昏腰痠,神疲乏力,納欠口膩,尿少,腹脹矢氣,舌苔黃白厚膩,脈細滑數。
分析:脾虛溼濁內生,或外溼停滯,內外溼蘊,日久化熱,下擾胎元,胎元不固,熱迫血行,故見孕後陰道流血,量或稍多,色紅質黏膩;溼邪滯於中焦,阻滯氣機,胃失和降,故納欠口膩,腹脹矢氣;溼邪內阻,清陽不能上升,故頭昏;溼濁中阻,有礙脾運,故神疲乏力;胎繫於腎,胎氣不安,故腰痠;溼熱傷津,故尿少;舌苔黃白厚膩,脈細滑數均為溼熱之象。
基本治法:清熱利溼,健脾理氣。
方藥運用:加減固經丸(《醫學入門》)合異功散。
炙龜板(先煎)9g,白芍10g,炒黃柏9g,炒子芩9g,椿根白皮10g,白朮10g,黨參10g,茯苓12g,陳皮6g,苧麻根15g,炒蒲黃(包煎)6g。
方中龜板滋腎固衝,為君藥,黃柏堅陰瀉火,佐龜板以糾正陰虛火旺的不平衡狀態,兩藥相合,對下焦腎與子宮有重要的“滋、清、固、封”作用。白芍、椿根白皮助龜板滋陰養血,固衝止血;黃芩助黃柏清熱安胎;蒲黃能化能止,化中寓止,以防清熱留瘀之弊;苧麻根涼血止血安胎。異功散為四君子東加陳皮,其中黨參益氣補中為主,配白朮健脾除溼,這是益氣健脾法的關鍵所在,且白朮尚有安胎之功。茯苓淡滲利溼,既祛脾虛所生之溼,又利溼以助脾運,使參、術更好地發揮補益作用;陳皮理氣健脾。兩方合用,涼而不滯,溼熱除而胞胎安。
服法:水煎分服,每日1劑。
加減:腹脹矢氣,大便偏溏者,去龜板、黃柏,加煨木香9g,砂仁(後下)5g;腰背痠楚明顯者,加桑寄生12g,杜仲10g;胃脘痞脹,噁心泛吐者,加廣陳皮6g,炒竹茹6g,蘇梗6g。
【其他治療】
1.中成藥
滋腎育胎丸每次5g,每日3次,適用於胎漏、胎動不安屬腎虛者。
2.胎產金丹
處方:當歸、丹皮、川芎、艾葉、白薇、延胡索、黨參、赤石脂、茯苓、白朮、鱉甲、熟地、沒藥、甘草、五味子、青蒿、香附等。
服法:每服1丸,每日2次,溫開水送下。
適應證:氣血虧虛之胎動不安。
【轉歸及預後】
胎漏、胎動不安者,若胎元未殞,經及時有效治療後,大多可繼續妊娠,分娩出健康的嬰兒。若胎元已殞,則會發展為墮胎或胎死不下。若為父母遺傳基因的缺陷或子宮畸形等,非藥物所能奏效。因此,流產後必須檢查夫婦雙方,預防本病的再次發生。
【預防與調護】
1.陰道出血期間應臥床休息,避風寒,慎起居,防止發生外感等疾病。同時,需安慰患者,消除其緊張焦慮情緒。
2.每日用溫開水清洗外陰,保持區域性清潔。禁止性生活,避免不必要的婦科檢查及增加腹壓的活動。
3.飲食應營養豐富且易消化,陰道出血期間忌食生冷瓜果,並保持大便通暢。
【臨證經驗】
夏師認為,本病既要重視主要病變的特點,又要重視辨證論治,不僅要保胎成功,而且要達到優生優育的目的。茲就夏師治療本病的經驗分別介紹如下。
1.補養腎氣以固先天之本是主要治法,但需與養血相結合
《女科經綸》引《女科集略》曰:“女子腎臟繫於胎,是母之真氣,子所繫也。若腎氣虧損,便不能固攝胎元。”因此補養腎氣是固攝胎元的主要方法。我們體會,女子以血為主,孕後血聚養胎,在補養腎氣的方藥中常需結合養血。《醫學衷中參西錄》中所制的壽胎丸是補腎安胎的著名方劑,其中亦含有養血的藥物。漢唐以來,保胎最為常用的是膠艾湯,或稱膠艾四物湯。在宋代的《婦人大全良方》中,加減膠艾湯就有近10張方子,可見其運用之廣、之多。這也說明在補養腎氣中不能忽視養血的重要性。夏師認為,在血中補養腎氣,要注意到脾胃的運化問題。如腹脹洩瀉明顯者,選用養血藥時宜慎重。
2.寧心安神,調節情志,穩定心理,使心腎相濟以穩固胎元
子宮者,受孕後當固藏,但固藏又必與腎有關,與胞脈胞絡的制約有關。《傅青主女科》中曾多處提到“胞脈者上繫於心”、“胞脈者繫於腎”,可見,子宮之藏、胞脈胞絡之制約實與心腎交濟密切關聯。我們在臨床上觀察到,胎漏者大多有流產史,甚則多次流產,所以受孕後心理緊張,夜不安眠,以致心腎不能相濟,子宮失於固藏。夏師常在補腎安胎方藥中加入鉤藤、蓮子心、黃連、炒棗仁、茯神、青龍齒等1~2味寧心安神之品。此外,注意心理疏導,穩定心理情緒也是非常重要的。
3.健脾和胃以旺後天之化源,助胎兒生長髮育
前人認為,胎孕之形成在於腎精,胎元之固尤在於腎氣、腎精。腎氣、腎精之充實必賴後天水谷之精氣以養之,胎兒成長亦有賴於後天水谷之精氣支援。孕後由於活動減少,先兆流產中胎漏、胎動不安又當臥床休息,禁止活動,較長時間的活動減少或停止必然影響脾胃的運化,前人曾有“脾陽宜動,動則運”之說,夏師謂“運則健”,故健運脾胃十分重要。保胎病人不管有無脾虛症狀出現,均需適量加入健脾和胃的藥物。這不僅可旺後天生化之源,充養胎兒,而且有助於心腎,特別是腎氣能固護胎兒,有助於保胎成功。前人認為白朮、黨參、黃芪、砂仁、蘇梗等為保胎良藥,其意義亦在於此。
4.關於保胎養胎,優生優育的問題
優生優育必須注意胎禁、胎養、胎教三個方面。胎禁者,主要是藥禁的問題。胎漏、胎動不安等先兆流產病症,一般服保胎藥均需一段時間,少數甚則服至分娩,因而用藥宜慎重。一些妊娠期禁忌藥物應儘可能不用,必須用者亦當中病即止。根據現代藥理研究,馬兜鈴、木通、防己、天仙藤、青木香等均有毒性,當儘量不用。對致畸致流的藥物,如半夏、南星、蜈蚣等,亦應嚴格禁用。胎養者,前人著重十二經養胎,在治療時亦應有所考慮。十二經養胎,除心君及其相應的手太陽小腸經獨養胎,以心包經及相應手少陽三焦經代之外,其他經脈均有養孕時間,可供參考。按木、火、土、金、水順序,木者,足厥陰肝經及足少陽膽經,養孕1~2月;火者,手厥陰心包經及手少陽三焦經,養孕3~4月;土者,足太陰脾經及足陽明胃經,養孕5~6月;金者,手太陰肺經及手陽明大腸經,養孕7~8月;水者,足少陰腎經及足太陽膀胱經,養孕9~10月。如肝膽木經養胎時,需服酸性藥物和食物,包括葉酸;心包經代心養胎時,需服苦味藥物和食物,餘皆仿此。
驗案舉例
利某,女,36歲,商業工作者。
患者結婚10年未孕,體外受精胚胎移植術後第8天,腹痛漏紅2天,來我院求診。初經14歲,6~7/30~50日,量偏少,色暗紅,有血塊,腹隱痛。26歲結婚,夫婦同居,未避孕。婦科檢查未見異常。B超示兩側卵巢較大,在當地醫院診斷為“多囊卵巢綜合徵”。曾於1年前在廣州某醫科大學附屬醫院行體外授受胚胎移植術,未獲成功。
就診時為第2次體外受精胚胎移植術後第8天。近2天來陰道漏紅,色淡紅,有時較鮮,無臭氣,腰痠,兩少腹隱痛,形體肥胖,面板乾燥,納食尚可,夜寐時好時差,大小便正常,BBT呈高溫相,舌質淡紅苔膩,脈細滑。
鑑於胎漏見紅,且少腹作痛,腰痠,舌苔膩厚,當養血補腎,化痰固衝,以壽胎丸合當歸芍藥散加減,處方:黑當歸、白芍、懷山藥、炒川斷、桑寄生、杜仲、菟絲子各10g,苧麻根、地榆炭各15g,山萸肉6g,炒子芩9g,茯苓10g,廣陳皮6g。藥服7劑後陰道漏紅即止,心煩失眠,故原方去山萸肉、黃芩、地榆炭,加鉤藤(後下)15g,炒棗仁10g。繼則陰道又有漏紅,且胃脘作痛,口膩多痰,大便不實,口苦煩熱,失眠,再以健脾補腎、清熱化溼固衝等法治之,用健脾補腎東加減。處方:黨參10g,炒白朮12g,炒川斷、桑寄生各10g,陳皮6g,佩蘭、廣藿香各10g,炒谷芽15g,黃連3g,茯苓12g,地榆炭10g,白芍10g,佛手片5g。前後服用20劑,又出現噁心泛吐,乳房作脹,原方去佩蘭、地榆炭,加竹茹10g,廣木香6g,蘇梗5g。服藥至孕90天,始終苔膩,胃脘不舒,小腹隱痛,仍予香砂六君子東加炒川斷、桑寄生、省頭草、白芍各10g,蘇梗6g。有時心肝火旺,加鉤藤(後下)15g,黃連5g。服藥到妊娠近7月,停藥返廣州,足月分娩一女嬰,體重3.9公斤。
按語:本例原月經後期,量少,色淡紅,無血塊,當屬虛證,全身症狀亦屬於腎虛肝鬱夾痰,且患者曾雌激素低下。前人有“月經後期而來者陰不足也”之論,所以腎陰偏虛是根本,肝鬱痰濁內阻也很重要。現代高科技體外受精,胚胎移植到子宮體內後,雖然運用大劑量HCG,但仍然出現腎虛、痰溼、瘀濁症狀。在應用健脾益氣、補腎養血、化痰燥溼之法後,又出現心肝氣火偏旺,故從健脾補腎、清熱化溼、兼以養血和絡論治,前後治療6月餘始愈。夏師認為,試管嬰兒保胎成功,不僅在於健脾補腎,祛溼化濁、理氣和絡也非常重要。本例化溼除痰貫穿始終,說明此人不僅原有痰溼,而且在大劑量激素運用後液體增加,痰溼形成。增加這方面的防治措施,有助於更好地提高保胎效果。
【小結】
1.胎漏、胎動不安均屬於西醫的先兆流產,臨床表現難以截然分開。本病經及時有效的治療後,大多可繼續正常妊娠,分娩出健康的嬰兒。如治療不及時或陰道流血增多,可進一步發展為墮胎、小產。
2.胎漏、胎動不安診斷並不困難,但臨床上須首先排除異位妊娠,可結合B超、血清β-HCG、P、E2的定量檢查以鑑別。
3.胎漏、胎動不安以腎虛為主,但有偏氣虛、偏陽虛、偏陰虛和陰虛火旺四者,並可兼脾虛、血瘀或溼熱,故治療上以補腎為主,有兼證者則需兼治。
4.夏師治療胎漏、胎動不安以補養腎氣為大法,同時結合養血寧心安神,健脾和胃,使心腎相濟,胎元穩固,後天之化源旺盛。
5.本病要注意休息,消除緊張焦慮情緒,忌食刺激性食物。
6.隨著人工輔助生育技術在臨床上越來越多的運用,本病的治療更應及早開始,以防胚胎的早期丟失。
-
3 # 我們同舟共濟
產後營養食譜:注重這個時期女性飲食的需求,食譜一般具有滋補、養血、催乳、活皿止血、強筋健骨的功效。
產後營養調裡:要保證合理平衡的營養攝入。確保足夠的熱量和水分、足夠的蛋白質和維生素。目前現有的PWRH產後配套補劑,包含了孕期補充流失的營養,產期修護孕產損傷,產後調養身體,並且滿足營養需求。
產後吃什麼好?在膳食中多加些雞蛋黃、豬血、黑木耳、紅棗、動物肝、紅糖、豆製品等含鐵多的食物。多喝一些富含蛋白質、維生素、鈣、磷、鐵、鋅等營養素的清湯,湯和肉要一同吃,這樣才能真正攝取到營養。
華人做月子講究,無論是順產還是小產,補養的習俗就是三件寶:小米、紅糖、益母草。這讓外華人目瞪口呆,也難怪中國女性月子病終身攜帶居高不下。中中國產後恢復,肉湯和七七八八的粥也都是發胖的源頭。可是專用產後補劑只有外中國產婦用。在現實生活中月子病的中國女性比國外高很多。可見專用營養比坐月子更實用。
法國PWRH符合PNRWHO產後恢復營養全項指示
PWRH明確產後恢復的三個營養組成
1、補充:
補充孕產過程中母體流失的營養元素,比如:HDA、維生素A、葉酸血液、皿紅素鐵、鈣質、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等。
2、修護:
修護生理損傷,彈力纖維斷層的修補、修護腹直肌松馳、復原皮質層彈力、彌補產道損傷、生殖炎症清理、剖腹產巴痕修護。
3、調養:
遠離不良因素、營養平衡因子,平衡孕產期激傃,預防產後肥胖,預防月子病。
世界衛生組織(WHO)曾在《母嬰產後保建技術工作組(TWG)會議》上強調要重視母嬰產後保建,產婦在產後不能得到正確的、系統的、主動的產後康復保建,就可能發生產後康復不良的情況,如出現產道松池、產後孑宮復舊不良、孑宮脫垂、產後抑鬱、產後肥胖、性冷淡等狀況,影響婦女產後的身心健康。
世衛組織表示(WHO),最新發布的指南包括孕產婦和新出生兒保建等內容。該指南不僅對該機構有關生殖衛生的現有建議進行了補充,還就如何加強產前和產後護理等問題提出了具體步驟。
其次面板彈性恢復也是需要6個月時間,母體經產後都會腹直肌分離,失去內臟支撐力,感覺腹部出現贅肉,雖然懷孕會增加脂肪,但腹部出現贅肉主要是腹直肌分離內臟鬆散導致,腹直肌恢復需要六個月,使用PWRH產後恢復補劑的標準,有的產科建議30天。有的醫生認為生理修護至少需要兩至三個月。參照WHO的補鐵劑量(日120mg元素鐵聯合400μg的葉酸),直到血紅蛋白含量恢復正常。
俗話說“藥補不如食補”,在經歷了生產過程之後,新媽媽的身體一般都處於比較虛弱的狀態,需要及時補充營養。調養身體最好採用的方式就是透過飲食來補充所需的營養。不要挑食、偏食,注意葷素搭配,粗細搭配。應在膳食中多加些雞蛋黃、豬血、黑木耳、紅棗、動物肝、紅糖、豆製品等含鐵多的食物。
回覆列表
流產在農村說法也叫小產,同生孩子對身體的傷害是一樣的。注意休息,不做重體力活,頭幾天飲食上要清淡點,後續要補一下,雞湯啊肉類的多吃點。生水就不要碰了,儘量喝熟水,不要吃冰涼的東西,空調風扇的不要對著吹。
流產後如不注意,坐下病根同月子病差不多,很難治。最後祝你早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