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山路150553584

    還想發展啊!手先有人打你或罵你,你得做出仁義的樣和他理論,如果他不講理你就跳海或者撞火車不活了,這才正明你是儒家弟子仁義之師!

  • 2 # 學會說話男人

    儒家的發展主要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一、原始儒家,主要以先秦時期的儒家的中的先秦諸子為代表,主要有孔子、孟子、荀子、子夏等代表人物。

    二、兩漢經學:漢武帝獨尊儒術,戰國以來的百家爭鳴漸漸結束。儒家吸收了法家、陰陽家、墨家等諸家說,形成了新的儒家學說。西漢中期至東漢中期,以今文經學為主,東漢中後期,由於鄭玄等人的影響,古文經學漸成為學術的主流。

    三、魏晉儒學:魏晉時期,玄學興起,很多儒家知識分子受此風氣的影響也喜歡玄學清談。此時期的儒家學說打上了較濃的玄學印記。

    四、南北朝時期的儒學:南北朝時期,由於南北雙方不同的政治氛圍以及學術傳統,南北方的儒學開始向不同方向發展,具有不同的色彩。南方儒學以玄學影響,而北方則無。古南方雜而不醇,反倒不如北方儒學。

    五、宋明理學:理學最早原起可追溯至唐代的韓愈。到了宋代張載、周敦頤、程頤、程顥等人發展,至南宋時期形成。南宋時期理學分為以朱熹為代表的道學和了陸九淵為代表的心學,另外還有葉適等人實學。朱熹的道學自明代以後成為儒學的正統。明代中期,王陽明發展了陸九淵的心學,因此心學又稱陸王心學。

    六、新儒學的興起:自民國開始,新儒學開始興起,他們以熊十力、梁漱冥等為代表。

  • 3 # 我的底線是誠信

    秦始皇焚書坑儒是隻打壓儒術一家,而興百家 ;

    而劉徹之流是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

    他們倆誰的罪過大?

  • 4 # 玄學之智劉大懶人

    儒家思想發展歷程:

    1.“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和早期儒學:春秋晚期,孔子創立儒家學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要求人與人之間要互相愛護,融洽相處,要待人寬容,“已所不欲,勿施於人”。他強調統治者要以德治民,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他希望恢復西周的禮樂制度,“克已復禮”,使每個人的行為符合禮的要求。孔子首創私人講學,主張“有教無類”,打破了貴族壟斷文化教育的局面。孔子被後人尊稱為“萬世師表”和“至聖”。

    (2)戰國時期,孟子和荀子是儒家的兩位代表人物。孟子主張“仁政”,進一步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在倫理觀上主張“性本善”,要實行仁政來回復和擴充人的善性。荀子主張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論斷,強調人民群眾的力量巨大。荀子提出“性本惡”,強呼叫禮樂來規範人的行為,使人向善。經過孟子、荀子的改造和發展,儒學體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適應社會的需要。戰國後期,儒學發展成為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2.“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1)從“無為”到“有為”:漢初,為了恢復生產和安定人心,統治者吸取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採取與民休息的政策。經過六十多年的休養生息,漢朝的經濟實力逐漸恢復和增強,但是,諸侯國的勢力日益膨脹、土地兼併劇烈、匈奴為患,都威脅著西漢的穩定。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適應國家統一的發展形勢,積極有為的政治思想成為時代的需要。

    (2)“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提出:董仲舒是漢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學體系。董仲舒適應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他認為大一統是天地的常理,國家的需要;要維護政治的統一,必須實行思想上的統一。他提出不在儒家六經範圍之內的各家學術都應罷黜。董仲舒宣揚“君權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學說。董仲舒還提出了“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和仁、義、禮、智、信五種為人處世的道德標準,後人稱為“三綱五常”。它有利於鞏固君權,維護統治秩序。董仲舒的思想主張,對於扭轉內外松馳的局勢十分有利,漢武帝接受他的建議並付諸實行。

    (3)儒學成為正統:漢武帝起用儒學家參與國家大政。儒家學說成為政府選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標準。從漢武帝時起,儒家經典成為國家規定的教科書。公元前136年,漢武帝正式規定《詩》、《書》、《禮》、《易》、《春秋》為“五經”,並設立專事研究和傳播五經的教官,稱為“博士”。公元前124年,漢武帝根據董仲舒的建設,興辦太學,規定太學生員為博士弟子,一律由儒家五經博士負責教授,學完經考試合格即可到政府任官。太學的興辦,打破了以往由貴族官僚世代為官的陳規,也大大提高了儒學的地位。漢武帝還下令在全國各郡縣設立學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統。

    此後,儒家思想成為歷代統治者推崇的正統思想,逐漸成為兩千多年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

    3.宋明理學

    (1)三教合一:漢武帝以後,儒學在統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現繁盛之勢。魏晉南北朝時期,儒學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發展;佛教吸收儒學精神,漸趨勢中國本土化;道教受到儒學影響,主張“貴儒”又“尊道”。隋朝,儒學家提出“三教合歸儒”的主張,又稱“三教合一”,主張以儒學為主,調和並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論。唐初,統治者奉行三教並行的政策,即尊道、禮佛、崇儒。佛教和道教的發展,開始挑戰儒學的正統地位,儒學大師韓愈率先提出復興儒學。

    (2)程朱理學:北宋時,儒家學者展開了復興儒學、抨擊佛道的活動,同時又融合佛道思想來解釋儒家義理,形成了以理為核心的新儒學體系——“理學”。其中,北宋程顥、程頤兄弟和南宋朱熹成為最為突出,“理學”也稱“程朱理學”。“二程”認為:天理是宇宙萬物的本原,萬物只有一個天理,主張先有理而後有物,這是理學的核心思想。“二程”把天理和倫理道德直接聯絡起來,認為人倫就是天理。朱熹是理不集大成者,他強調理之源在於天理,而天理就是作為道德規範的三綱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並指出人性本來與天理一致,但被後天的慾望所矇蔽,所以強調“存天理,滅人慾”。“二程”提出“格物致知”的認識論,認為只有深刻探究萬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他們主張透過學習達到對普遍天理的認識。朱熹理認為,“物”指天理、人倫、聖言、世故。“格物致知”目的在於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學之真。程朱理學適應了統治階級的政治需要,備受推崇,成為南宋以後長期居於統治地位的官方哲學,有力地維護了封建專制統治。朱熹編著的《四書章句集註》,成為後世科舉考試依據的教科書。朱熹的學術思想還傳及日本、北韓乃至歐洲;在日本和北韓,甚至形成“朱子學”學派。

    (3)陸王心學:南宋時期,理學家陸九淵把“心”作為宇宙萬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張,認為天地萬物都在心中。他認為窮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內心就可得到天理。他的學說被稱為“心學”。明朝中期以後,封建專制統治陷入危機。王陽明認為,社會動亂的原因是人心破壞所致,只有透過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統治。王陽明成為心學的集大成者。這一學派也稱為“陸王心學”。王陽明更多地吸取了佛教“心外無佛,即心是佛”思想,宣揚“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的命題。在認識論上,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學說。他認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但往往被私慾侵我蝕,要努力加強道德修養,去掉人慾,恢復良知的本性。他的知行合一,是說知和行都產生於心,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為實踐。王陽明的“知行合一”並不能科學地說明人的認識和實踐的關係。明朝中期以後,陸王心學得到廣泛傳播。

    宋明理學歷經幾百年的發展,對中國社會政治、文化教育以及倫理道德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4.明清之際活躍的儒家思想

    (1)李贄的離經叛道:明朝後期,中國社會內在矛盾空前尖銳。道學家(儒家中以正統自居的理學家,他們把儒家經典鼓吹成神聖不可侵犯的經典理論,一些貌似聖賢而實際品質惡劣的人以此為幌子)為抬高自己,把孔子奉為“扶天綱、立地紀”的神聖。李贄目睹了官場的汙濁和道學家的偽善,形成離經叛道的不羈性格。他自稱為異端,指出孔子不是天生聖人,儒家經典也不是神聖不可侵犯的理論。他反對以孔子的是非為標準,認為是非標準應依照時代變化而變化。他批判道學家的虛假說教,強調人正當的私慾,認為穿衣吃飯就是“人倫物理”,人不能脫離基本的物質生活去空談仁義道德。李贄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要求。

    (2)黃宗羲對君主專制的抨擊:黃宗羲是明清之際的進步思想家。他從明亡的歷史中看到了封建專制制度的腐朽,尖銳地揭露君主專制是天下之大害。他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民主思想,主張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從而限制君權,保障人民的基本權利。黃宗羲的政治主張抨擊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對以後反專制鬥爭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3)顧炎武提倡經世致用:著名思想家顧炎武也生活在明末清初。面對日益加劇的社會危機,他放棄科舉,開始探索挽救國家危亡的途徑。他重視對實際情況的瞭解,形成了經世致用的思想。他主張到實踐中求真知,力求解決國計民生的現實問題。他經過實地考察寫成了鉅著《天國郡國利病書》,記述了山川形勢、物產風欲、民生利弊,有很高的實用價值。顧炎武以他崇實致用的學風和鍥而不捨的學術實踐,開一代樸實學風的先河。

    (4)王夫之的唯物思想:與黃宗羲、顧炎武同時代的王夫之,繼續和發展了前代思想家的唯物思想。王夫之認為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不斷變化的。在認識論方面,他認為一切事物透過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認識的。他還認為靜止是相對的,運動的是絕對的,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啟示了近代人們的思維方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明末清初,黃宗羲、顧炎武和王夫之三位進步思想家對傳統儒學的批判繼承,促使中國傳統文化重新煥發了生機,對後世產生了巨大影響。

    最後我補充一點的是,近現代發展起來的新儒學:

    1.1919——1949年

    民國四五年之交,整個中國陷在革命頓挫,內部危機四伏,外患侵入不已的苦悶之中,作為全國政治文化中心的北京城卻浸沒在一片尊孔復古的逆流之中。帝制復辟的事實,說明君主專制的影響仍然浸透於中國社會的機體之中。這使得一批年輕的激進民主主義者感到,民主共和國制度未能在中國真正確立,其根本原因在於沒有觸動以孔教為核心的舊思想、舊道德、舊文化。基於這種需要,他們進行了一場精神解放運動,對孔子、儒學做出有力的批判,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號,形成了“五四”時期轟轟烈烈的批判儒家政治思想的時代潮流。在這種潮流的衝擊下,儒家傳統對中國知識分子的吸引力喪失殆盡。“五四”批孔風暴之後,中國學界堅持唯真唯實的一批學者開始認真思考關於孔子評價和中國傳統文化的批判與繼承問題。他們對孔子、對儒家政治思想開始重新研究。

    代表人物是:梁漱溟、張君勱、馮友蘭、熊十力、賀麟等。

    2.1949——1976年

    這一時期,中國大陸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對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家之政治倫理思想偏重於批判,並且隨著思想文化領域裡“左”傾思潮的日趨嚴重,最終導致“文化大革命”、“破四舊”、全民批孔、全盤否定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這一時期,在“左”的思潮的影響下,雖然有著“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方針,但實際上只有馬克思主義的一家獨尊,儒家文化等同於封建主義,只能作為批判物件而存在。儒家文化尤其是儒家政治思想既沒有生存和發展的土壤,也沒有傳播的市場和條件,儒家之政治思想作為一種思潮,在中國大陸已無立足之地。現代新儒學這股保守主義的勢力被迫轉至香港及臺灣兩地,且得到重要發展。

    主要代表人物有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方東美等人。

    3.改革開放以來

    伴隨著盛行一時的極左思潮的消退,儒學在這一時期開始“復興”,並隨著蓬勃而起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興盛起來,甚至成為當代中國的“顯學”。經濟的發展,政治環境的寬鬆,學術交流的頻繁使儒家思想的研究在這一時期進入到了黃金階段。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成立了眾多的儒學研究機構。其二,創辦了一些專門的儒學研究刊物。其三,召開了大量的國內國際儒學研討會。其四,發表出版了數量可觀的儒學研究學術論著。其五,社會各界人士給予儒學研究普遍的關注與重視。其六,儒學諸問題探討的深度、廣度的雙向拓展、對待孔子儒學之態度的根本性改變是儒學研究之繁榮的內在表現。其七,“大陸新儒家”的出現。

    代表人物有杜維明、余英時、成中英、劉述先等人,他們可以說是現代新儒家的第三代。

  • 5 # 吉月文

    儒家的發展貫穿了中國自春秋戰國以來近3000年的歷史。可以說是中國文明史的一個基幹部分。具體來說可以分為4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也就是產生階段,有些人將其稱為原始儒學階段。是從孔子時代一直到漢武帝,董仲舒時期。這一時期該學派的特點在於並沒有特殊的政治地位在現實中和其他各派學說相互競爭融合發展。從具體內容來看,原始儒學階段相對活潑自由,沒有太多的教條束縛。孔子主張恢復到西周時期的禮制社會。同時在政治上推行仁政。這個人正是兩方面的,一方面是統治者對於民眾要有仁慈之心,同時也強調民眾要主動的擁護統治。因此仁和禮就構成了孔子學說的兩大基本核心內容。戰國時期兩位著名的儒家學說代表人物各自強化某一方面的內容。孟子對於孔子仁的學說進行了進一步的發揮。荀子則特別強調禮的概念。在春秋戰國時期,儒家學說沒有在任何一個國家進行過真正意義上的政治實踐。孔子雖然在魯國短期執政,但並未能夠真正貫徹他的政治理念。孟子和荀子游說列國,受到當時各國君主的禮遇,卻從來沒有委以大任。

    第二個階段是吸收發展階段。從董仲舒時期開始,一直延續到隋唐時期。在這一階段,儒學憑藉著政府支援,成為了官方學說。和之前的儒學相比,這一時期的儒家學說吸收了大量其他各家的思想內容以完善自身,以便於統治者執政。因此不再那麼純粹。同時,荀子的禮的概念在他的學生那裡逐步強化為法家觀念,因此不為後世儒生所欣賞。戰國時期的孟子一派,也就是所謂的思孟學派,成為後世儒家的主流。強調仁政成為了儒家千百年以來一直堅持的理念和口號。而這一時期也是儒家早期經典的整理階段。相比較而言,這一時期沒有在思想文化上有特別大的貢獻,尤其是和後世的宋學相比。到了南北朝時期,宗教化的道家思想,也就是道教開始日益興盛,而外來的佛教也逐步站穩腳跟。三教在這一階段鬥爭不斷,客觀上促進了儒家思想的變革。但這種變革並沒有在這一階段產生真正意義上的成果,這是下一階段的事情。

    第三階段,是儒學的成熟階段。也就是從北宋到清代中期。從北宋時期開始,儒學思想已經系統化的吸收了佛道兩家中關於個人心性品性的論述。從而為系統化的理論化論述打下了基礎。這一時期以周敦頤和程氏兄弟為代表的學者,為理學的出現奠定了基礎。南宋時期,朱熹和陸九淵兩人都各自提出了較為系統化的新的儒學體系。朱熹的學說,被後人稱為理學,陸九淵的學說,被後人稱為心學。廣義的理學也包含陸九淵的學說。宋代因此成為中國儒學思想發展的又一高峰。與漢代相比,宋代儒學最主要的成果理學具有以下特點。一是吸收了佛教和道教中的思想文化因素,構建了一個更為完整宏大的思想體系。二是為孔子提出諸如仁義禮智這樣的較為空泛的思想概念,給予更為確切的論述和證明並以某種程度上說,類似於西方哲學化的系統體系來加以構建。三是思想觀念上開始刻板教條化。當然這並不完全是學者的原因跟社會環境有很密切的關係。

    明代的時候,王陽明繼承發揚了陸九淵的心學,對後世形成了很大影響。晚明時期的三位思想家黃宗羲,顧炎武和王夫之。對於儒學當中的一些困境,已經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並進行了相當深刻的批判,但考慮到當時社會環境的影響,並沒有能夠給出一個解決方案。

    第4個發展階段是衰落階段。也就是從晚清一直到現在。整體衰落,但也有亮點可尋。王陽明的心學相對於理學而言,更為崇尚實際,注重知行合一,強調實用性。這種觀念對於晚清時期的湖湘學派有深刻影響。湖湘學派以經世致用為特點,在這個思想文化氛圍影響下,產生了一大批影響中國近代史程序的湖南人。在這個過程當中,傳統儒學與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相互碰撞。對於當代中國政治思想有深遠影響。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爆發之後,儒學一度被視為禍害。而隨著二戰以後,日本亞洲四小龍以及中國大陸相繼實現經濟高速發展。對於儒學的觀念出現了顯著的變化。早期以外部學者的改變最為明顯。近代來華傳教士有不少具有比較高的文化修養,大部分對於儒學的評價不高。而二戰以後,尤其是上世紀70年代以來,很多西方研究東方文化和社會的學者,對於儒學的評價日益正面。中國社會從上個世紀末開始,也日益改變了對儒學的態度。在某種程度上說,當代儒學確實有復興的跡象。

  • 6 # 碧霞長空

    過去的發展過程,我們都可以查到。今後的發展我們要結合當今社會中的條件,形式上要轉變一點吧!核心可是不能變!

  • 7 # 逍遙谷中一老翁

    儒的原始含義是指周代學校的教師,東漢鄭玄說:諸侯保氏有六藝以教民者。就是教六藝的老師。六藝是:禮、樂、射、御、書、數。儒家是孔子建立,在當時思想文化領域獨領風騷。

  • 8 # 孔祥發7

    儒之最早出現當在論語,孔子教育學生要做君子儒,不為小人儒。儒的發展肯定早於春秋時期。有人從甲骨文之需字象形入手,認為需字的上部之雨,意為淋浴之水,下部之而,指的是男人面部鬍鬚。總體意思是說儒者就是幫助人舉行婚喪嫁娶諸禮儀之人。我認為易經之需卦說的就是儒。上卦為坎水,下卦為乾天,內為乾健,指的是自我修養,追求自強不息。外為坎難,前途總有困難。但這是社會之需求,庶民之需求。只要社會有需求,再多險難也要勇往直前。另一方面,有需求一定要有所等待,在需求之前不等待必然會有爭訟。從這樣的觀點出發,古儒產生於官家失職者,他們受過良好的教育,也可以說滿腹經綸,禮記之中說他們屬於以道得人之人。以道得人必然授人以道,自己不修道,何以傳道?故後人說他們屬於精通六藝者,即能從事教育工作者。春秋時期成為顯學,形成了非儒即墨的學術局面。當時他們多相禮之事,以傳播禮樂為主業,不僅僅孔子辦學,其有名的弟子也多半繼承此業。此後儒家的發展歷史記載明朗化,逐漸為世人熟知,故不復多言。

  • 9 # 朱八戒CC

    孔子是儒家的創始人,在諸子百家的百家爭鳴之中,己經有著很大的影響。在他周遊列國,不能實現“克己復禮”的政治理想之下,回到他的家鄉專職從事教育。帶領他的弟子蒐集和整理儒家思想方面的歷史典籍,以及各種資料,著書立說。

    在孔子之後,他的弟子及再傳弟子,根據孔子生前與弟子之間的對話和提問,以及他們所掌握的資料,陸續寫出四書,六經等各種儒家經典。全面地繼承和發展了儒家學派,極大地豐富了儒家思想。

    孟子是儒家學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在孔子的基礎上,將儒家思想進行了全面的昇華和創新。他將儒家核心“仁”,進化為以仁為政,民貴君輕,這種以民為本的政治思想,受到了百姓的擁護和愛戴。孟子的《孟子》,並列四書之一,成為儒家經典。

    儒學經過漢代思想家董仲舒的改造和完善,發展成為漢代的“顯學”。他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木”,開創以後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以儒學為正統的先河。董仲舒所主張的“天人感應”“三常五綱”“性三品說”,受到後世的推崇和效仿。

    隋唐時期,佛教日盛,道教大興,三教爭奪思想陣地日趨激烈。唐代韓愈極力提倡儒學,推薦孔孟,力排佛道,將孔孟學說發揚光大。

    兩宋時代,儒學大者程朱創造的理學,以“理”為核心,認為天理是宇宙萬物的本原。強調天理就是作為道德規範的三綱五常,就是人性的最高境界。指出人性與天理本來一致,只是被後天的慾望所矇蔽,主張“存天理,滅人慾”。

    明代王陽明,在儒學的基礎上創造“心學”,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良知是指導人們言行舉止的指南針。一個人有著勤勞勇敢,堅毅善良的品質,他就有著滿滿的正能量而勵志前行。

    近代中國的五四運動,一批年輕的激進民主主義者,認為儒家的陳腐觀念,以及那些舊思想,舊道德,舊文化,制約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於是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文革期間,破四舊全民批孔,儒家思想走向沒落。

    改革開放的現代化建設,儒家學派重新“復興”,成為當代國學的核心部份。學術交流,思想研究,異常活躍。中西文化的融合貫通,讓中國的孔子,成為世界的儒家。

  • 10 # 有德司契

    首先是周公旦建立了周禮,開始以禮(即君主專制的禮制)治國。但到了春秋後卻禮崩樂壞了。而當時的儒生們(包括孔子)都是依靠禮制中等級森嚴的不同特權待遇,為統治者們主持喪嫁為生的。所以若是禮制崩潰了,他們何以維生呀?因此他們能不拚命呼喚應克己復禮嗎?為了徹底恢復禮制,孔子甚至還殺害了主張改革的少正卯。但當時他們的政冶主張並沒人響應,反招受到秦始皇焚書坑儒的報應。直到漢武帝獨尊儒術後才得以翻身,之後禍國殃民二千多年。現在還陰魂不死,並想借屍還魂繼續禍害我中華民族。但它這套封建等級的禮制學說,只能欺騙那些腦殘腦癱者們!而不想再受壓迫的廣大勞動人民是不會再受其欺騙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豆筋雞蛋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