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千年風雅
-
2 # 胡言兌先生
清朝的皇帝都很勤奮,但是勤奮並不代表能治理好國家,乾隆之後國庫空虛,閉關鎖國,後面幾個皇帝才能平平,太后干政,內耗嚴重。內部不行,外敵入侵,不亡才怪。朝代更替,沒法避免,時代發展誰也阻止不了。
-
3 # 李厚何
十六國時在山東泰山一帶,是鮮卑族慕容氏建立的國家南燕在統治,這裡崛起了一股地方勢力,為首的王始自稱皇帝,在被捕押上刑場時為壯門面,喊出一句千古名言——自古無不亡之國。
在中國古代就是這麼個道理,隨著王朝統治機器的逐漸壞死,各種矛盾的不可調和,以及自修復功能的喪失,被取而代之就成為大機率事件,如果沒有大的政治失誤和內憂外患,再出一兩個“中興之主”加以補救,那麼這種被推翻的命運會來得更早,反之則會被推遲。
清朝自1842年鴉片戰爭失敗被開啟國門,一家獨大、邊境相對安靖的體系被徹底擊碎,延續前年的藩屬體系土崩瓦解,鴉片貿易合法化、洋貨充斥和支付賠款,導致銀價一路上行,平民負擔大增(因為賦稅是要交銀子的),最終引發社會矛盾激化,並爆發了太平天國和紅巾之役,且於此同時英法聯軍攻破了北京。
如果應對失當,這一輪內憂外患就足以讓清朝喪命。好在當時一干君臣尚能有所作為,透過洋務運動和讓權給地方督撫、軍閥、漢人,出現了所謂“同治中興”的局面,但為此付出了主權開始喪失、國內工商業破產和賦稅體系突變,以及地方勢力坐大和軍權分散等後果。
甲午-庚子之變不但令中國在東亞地緣政治上最後一點尊嚴蕩然無存,從此成為列強公認的魚肉,也讓中國經濟徹底崩潰,民心開始喪失。而清朝在此時卻如作死一般同時推出了“皇族內閣”和“取消科舉”這兩項聽上去都不錯、實際卻愚蠢透頂的舉措,前者讓原本仍寄希望於立那個啥變法的上層士子認識到“立那個啥不過如此”,從而在此後的辛亥革命中輕易倒戈,後者則剝奪了千百萬基層士子讀書科舉做官的千年上進之路,令朝廷最忠實的支持者成為最憤怒的一群人,他們中有的灰心失望不再熱衷維護地方對皇權的忠心(這種忠心曾幫助清朝渡過包括長毛之役在內無數難關),有的則投筆從戎加入新軍,成為清朝的掘墓人。
即便此時仍有一些士紳和買辦商人擔心天下大亂會損及自身利益,對清廷存在幻想,其中最熱心的一批人出錢修鐵路,想和朝廷共渡難關,然後他們的鐵路路權被朝廷收走買了,頂著“皇帝萬歲萬萬歲”龍牌去請願,結果連請願代表帶龍牌都被朝廷的兵將轟得粉碎——大約從此時此刻起,清廷的根基也就一同粉碎了。
坦白說,大清帝國不論怎樣做,在中國的政治遊戲規則下都不可能避免被推翻,同治中興時的正確應對已讓它多續命了至少一個甲子,而辛丑之後的一系列倒行逆施,則讓這原本就是賺來的續命戛然而止。
-
4 # 土豆到底去哪裡挖
歷史不可重來。每一個王朝的覆滅都有其固有的原因。
秦帝國亡於暴政,西漢帝國亡於外戚專權,東漢帝國亡於宦官亂政,西晉亡於八王之亂,南北朝時期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則是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南方卻是毫無節操走馬燈似的禪讓更迭,到隋朝建立,統一天下有了中興的氣象,但因隋煬帝好大喜功,濫用民力,眼睜睜到手的一副好牌瞬間打爛,給後來的唐帝國有了總結經驗的空間,這才有貞觀之治的從善如流,但依然保不住歷史上最輝煌的王朝毀於藩鎮割據…
宋朝疆域雖不大但卻是最富和有最具近代元素的王朝,它的“兩個75%”:GDP佔當時全球的75%,商業稅佔帝國稅入的75%,憑著這兩項指標就可傲世全球,且沒有發生過農民起義,在歷代王朝裡算是異類,發展前途不可限量,可惜亡於忽然崛起的蠻族,蒙古的屠刀,這是中華文明的悲劇也是世界文明史的悲哀。蒙古遊牧民族像勢不可擋的潮水摧毀了華夏文明,統治97年後卻啥都沒留下又如洪水退潮般縮回草原深處,讓明朝在中華文化斷層的廢墟上無可繼承,學無所學,成為一個最黑暗的漢族王朝,一個連才偷才盜都沒有的時代,如果說秦朝是亡於暴政,那麼明朝就是亡於暴斂,以沉重的稅賦逼反天下,以至於明末大起義的農民軍把朱氏皇族當成出氣筒,以誅殺朱家子孫為快意恩仇…
細讀歷史就會發現,大清帝國的覆滅和歷史上其它朝代是完全不一樣的。滿清王朝不是被推翻的,而是改革和轉型太緩慢被時代超越,無疾而終,這一點頗像蘇聯帝國。由於時代的觀念消解了維繫龐大帝國軀體的螺栓,所以滿清是退位而不是被推翻,因此王朝的滅亡沒有經歷歷史上新朝取代舊朝那種屍山血海的殺戮,伏屍百萬的較量,顯得波瀾不驚,簡直就是安樂死!有明一朝稅入沒有超越四百萬兩白銀,康熙盛世是明朝的十倍達到四千萬兩,雍正經過攤丁入畝,火耗歸公等改革,稅入達到八千萬兩 ,以致乾隆年間數次免除天下錢糧,康乾盛世非浪得虛名。1840年鴉片戰爭後,雖說又經歷太平天國內亂,但經過洋務運動,滿清王朝的綜合國力一直是上升的,在覆滅之前歲入居然達到匪夷所思的三億兩白銀,從經濟上講完全沒有滅亡前的敗像,但是大清帝國還是亡了,它是亡於西方工業文明對中國農耕文明的壓倒性優勢;亡於古代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型失敗;在這一系列的重重危機中,滿清並不是沒有機會,可惜的是它一個機會都沒抓住,一次是光緒帝和康有為,梁啟超的戊戌變法;一次是老佛爺慈禧真情實意的立憲新政,給後世留下的遺憾就是當改革和革命雙重變奏,改革和革命處於競跑時,失去慈禧及光緒等政治經驗豐富的重要人物加持的愛新覺羅家子孫,在強大的時代變革壓力面前不懂得適時對權力的有序放棄,自認為“有槍”而推出天怒人怨的“皇族內閣”,讓原來大有希望實現多方共贏的立憲新政功敗垂成,武昌新軍槍響,革命撲倒改革… -
5 # 一寸三分
大清國為什麼會被推翻,說到底還是因為他存在的時間有些過於長久了,而且他面對的力量確實也是太過年輕了。
於是這個就很好理解了,當一個老人面對著一個青壯年的男子的時候,他還能有多少的反擊之力。最起碼的體力,腦力都是必須要甘拜下風的了,這個相信很多人都是需要去好好體會一下的。而且對於清政府而言,來自類似於這樣的原因其實可以說一點都不少的。
實際上,這還比喻是很形象的。因為相對於西方失聯了,清政府的很多東西確實存在了太長的時間了。而且他自身的年齡也是不短了,於是很多事情反應慢吞吞的其實也是很容易理解的。
而且,就一個老人而言,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東西。那就是他們很固執,這個相信很多家人都是知道的。但是卻無能為力,因為處理這樣的事情確實不簡單。而且還沒有太好的方法,不說別的,這個似乎是一種很正常的自然規律。
那麼晚,大清國有沒有辦法去拯救自己呢?肯定是有的,不說別的,首先最重要的一點他們就是需要服老。因為不說別的,認清自己,這是一件及其重要的事情,尤其是對於一個國家來說,這個也是必須要去了解的。
那麼,就這樣就夠了嗎?這個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不夠。因為認識自己,這個遠遠無法達到自己的目的。但是大清國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他們還有什麼優勢?其實也就是經驗之談,這個是其他國家所沒有的,而他們只能靠摸爬滾打,而清政府卻可以借鑑。
-
6 # 二林說國關
這個問題從邏輯上來說要分為兩個層面分析,否則是不完整的也是不能說明問題的。一是從中國各個朝代的興衰更替來分析。二是當時的世界發展趨勢,也就是清政府當時所處的環境,以及這種環境的作用結果來分析。或許這個才是關鍵問題,因為清朝所處的外部環境相比於其他各個朝代來說,太特殊了。
我們先來分析第一個層面。從歷朝歷代的更替來說,好像清政府的垮臺是一種歷史“必然”,就是我們傳統理解的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個朝代的垮臺很正常,另一個朝代的建立也是必然的。按照我們普遍認同的觀點來看,一個朝代的衰落來自於統治集團的腐朽,最終導致農民起義,然後推翻了這個朝代。這種邏輯是對的,因為事實上也就是這樣啊,你敢說哪個王朝不是。到了清朝這邊,用這種邏輯去套“答案”基本上也是可取的。統治者不斷的剝削,壓迫。尤其是清朝還存在著一個大問題,就是即使實現了部分的滿漢融合,實際上滿清政府對漢族還是根本上存在著隔離傾向。民族不能和諧,政權必然不穩定。這一點可能是清朝存在的重大缺陷。
除此以外我們還可以分析清軍戰鬥力的問題。比如清軍自康熙王朝以來,戰爭少了,當年的八旗勁旅變成了老爺兵。當然這個問題根本上就是軍隊建設體制問題,實際上確實也是清王朝在後期對內對外戰爭中戰敗的一個技術原因吧,這是不可否認的。
要仔細分析這個側面的問題,我們可以假設一下在列強開啟中國國門之前清政府的統治情況。實際上,清政府在這個時期還是治理有效的。至少當時就整體來看,這個國家經濟體量大,疆域廣闊,政府政權完整有效,還是所處地區的文明中心,這些從國際政治的角度來說,清朝簡直是妥妥的世界大國,強國。當然所謂的階級矛盾激化,社會問題嚴峻,統治集團腐化這些問題和其他朝代一樣,沒有多大區別。要說根本原因吧,或許就在於一種隔絕世界的問題。其實我們可以回顧一下歷史就知道,中國但凡在經濟上或者政治,軍事上輝煌的朝代都是對外交流很發達的朝代。西漢,隋唐,宋(經濟上),明朝,哪個不是,沒有例外。而清朝確不是這樣,最後被推翻也就是很正常的邏輯了。
所以我們稍微總結一下。清朝的滅亡源於內部統治集團的政策偏差,也就是沒有處理好軍隊建設,民族交融,對外交流,體制建設,社會矛盾的緩解等等。好吧,其實我也說了廢話,這些不是大多數朝代的問題所在嘛。
那就看看另外一個層面。清朝被推翻更重要的角度來源於外部環境所引發的內部反應結果。我們可以先做這麼一個假設:如果沒有列強入侵,沒有清政府如此的慘敗,那麼它的統治是否可以再延續一段時間呢?我的答案是可以的。說起這個問題角度就要放大,放深一點。大家也經常會遇見這麼一個問題,就是說中國近代以來的災難是清政府造成的。實際上是,怎麼不是,這是事實。但實際上也不是。我們可以想想。一艘航行在大海深處的大船,引領著航行的方向和海水的潮流。但是突然間海潮反生了改變,不再是順風而是逆風時,這艘大船怎麼辦。有這麼一種選擇,繼續引領潮流,但是越來越困難,最終沉沒大海。另外一種就是掉頭,但是問題來了,風速太快,船太大,無法及時掉頭。在掉頭的過程中需要協調太多的部門,轉變方向需要足夠的時間。但是風潮不給你這樣的時間。很顯然,中國就是這艘大船,世界潮流就是這麼任性。這也就是我本人認為為啥不能像日本一樣轉型成功的根源所在。
所以,清朝就是處在這麼一個大的環境之中。在面對世界潮流大趨勢之時,清朝統治集團剛開始不想搭理它,還在保持原有的前進方向。等到真的發現自己的方向錯誤的時候呢,發現自己已經來不及了,歷史沒有給清朝挽救自己留下太多時間。因為這時這艘大船已經被海浪侵蝕了太多肌肉,內部的機制,制度已經被破壞了,海水也進入了,而本身的肌肉也老化腐朽了。請問在這種情況下你怎麼能把這艘大船掉頭?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它走向大海死亡的邊緣。
多的實際問題我們就不多說了,大家對近代這段歷史很瞭解,可以舉大量例子。我們就透過這個比喻來說明這個問題。綜上所述清朝滅亡的根源在於自身的泥濘不堪與世界潮流的衝擊,使得其不想,最後不能改變自我發展趨勢,最終被淘汰了。
至於如何避免被推翻這個問題其實從原因裡面就可以找到答案。但實際上這個答案已經太晚了。清朝要能生存的根本在於除了將自己的內部矛盾和制度解決以外,最最最重要的就是找到轉型的戰略方法,順應潮流,自我發展。這是唯一,也是最難的道路,因為弄不好也是一條死路。 -
7 # 藍雨心聲
如果這是個問題的話,我的主要觀點就是改革開放,推翻舊法,大力發展民生,重用漢人文官集團,大力引進國外先進技術,開發工業,舉辦教育,年老者可以退休。
-
8 # 普慈賢
大清帝國如果對內進行君主立憲制的政治體制改革?對外進一步的開放?估計是不容易被推翻的?現在新加坡一黨獨大的民主憲政體制實際上就是一種“黨主立憲制”,新加坡也是一個對外開放的國家。任何一個國家,一旦對內沒有適當的民主監督機制?對外則不斷的走向閉關鎖國之路?則被推翻的機率就會大大增加……不過,也會有暫時的例外,例如古巴,已經堅持走自己的道路好幾十年了……
-
9 # l奔波兒霸與霸波兒奔l
歷史沒有如果 隨著世界的發展封建制度早晚都要滅亡 這是時代的潮流 大勢所趨 非要加個如果 清政府從乾隆開始重視西方工業發展 為民所想發展民生 能夠受到人民的愛戴 現在也就和英國 日本皇室那樣 作為國家象徵存在 但這已經不可能了
-
10 # 北洋海軍炮手
其實從清帝國早期和中期的政策來看,清帝國幾乎完美的避免了土地兼併造成社會矛盾激化,以及少數民族衝擊、自然災害肆虐等傳統問題,同時清朝至少是不打壓工商業發展、鼓勵內地的漢族平民移民到邊疆區的玩法也或多或少解決了因為人口增加導致人均佔有生產資料和財富降低帶來的威脅。
這一點我們可以從洋人那裡得到答案,我就列舉《被誤解的中國》裡收錄的三個西方人對清朝的看法:
19世紀中期來華的蘇格蘭人羅伯特福瓊認為中國勞動階層要比同時代的蘇格蘭人生活質量高。
美國漢學家彭慕蘭認為,中國在18世紀農村勞動人口的生活質量不比同時代的歐洲差。
持相同觀點的還有法國漢學家謝和耐。
但是問題在於,天道好輪迴,蒼天饒過誰。雖然清帝國看似妥善應對了傳統危機,但是新的危機又來了,而且樣樣都比較致命:
第一、人口爆炸。如果清帝國不是一個農業國家,那麼這個問題很好解決,因為多餘的人口可以外流,可以從事工商業,可以從事服務業。但是問題在於,清帝國是一個傳統的東亞農業帝國,所以在生產資料,也就是耕地,無法增加太多的情況下,那麼勢必會導致人均佔有生產資料的減少,結果就是人均佔有財富的降低,進而造成一系列社會問題。
第二、經濟危機。19世紀經濟危機導致白銀大幅貶值,對於以銀本位的清帝國來說不是大出血,而是要血命。這主要是清帝國因為長期對外貿易導致白銀大量流入,最後的結果就是白銀貶值造成經濟危機。但是那會兒中國又沒有經濟學的概念,所以這個危機解決不了,而且後面的長毛叛亂或多或少也和這個白銀貶值的經濟危機有關,而且一直到清朝完蛋也沒解決這個問題。
第三、近代文明的衝擊。提到近代文明的衝擊人們第一反應就是列強侵華,只不過這一條並不重要,因為真正重要的原因是列強趁著入侵中國打開了中國市場,或者說是強佔中國市場。因為丫的不是來搞市場經濟,而是來傾銷商品的。
而工業革命之後列強基本上都進入了機器大生產的時代,機器生產的商品產量穩定質量又好,而且價格還便宜,我想如果各位上過高中應該都看過高中歷史課本上西方蒸汽拖拉機進行農業生產的照片,這對中國的農業和手工業造成了嚴重的衝擊,導致大量的自耕農和手工業者破產。
而清帝國是一個農業國家,而不是一個以工商業為主要經濟生產方式的國家,因此清帝國對這些新的威脅基本上是無力應對,所以這是要血命。
那麼對清帝國來說,應該如何才能挽救這個古老的國家?第一個辦法就是像魏源說的那樣,師夷之長技以制夷。通俗說法也就是洋務運動。
洋務運動確實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洋務運動先天不足,就是因為洋務運動主張中體西用。再加上中法戰爭法國沒在清帝國本土佔到便宜,以及驅逐阿古柏匪幫的勝利,讓清帝國上下都有點飄飄欲仙,認為只要引進西方工業文明的紅利就可以了,而忽視了對自身體制的改革。
畢竟,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時候洋人就評價過:華人都是勇敢的戰士,但是制度的落後讓他們失敗。這個評價已經比利瑪竇的強多了,因為利瑪竇說過,這個世界上最難的事就是把中國(明朝)人稱戰士。所以,甲午戰爭的失敗給了清帝國當頭一棒,宣告了清帝國中體西用的理論破產;後面的庚子國變則宣告了清帝國只有進行徹底的近代化改革才能續命。
所以,近代化改革就成了清帝國的重要研究課題,所以清帝國在庚子國變之後也就推出了一系列近代化改革,這一時期清帝國推出了一系列經濟、工業、教育、醫療等方面的改革。而且這一時期清政府政策總體比較開明,大量吸引了國內外投資,並建立了一系列近代化工業企業,可以用欣欣向榮來形容。
畢竟財政收入可以說明問題
但是在政治改革上,清政府可謂是進入兩難境地,雖然清政府已經可以用激進的改革派來形容。其實清政府的兩難境地可以用很多後發現代化國家的問題來形容,就是先是經濟現代化還是政治現代化。進行政治現代化很簡單,就是把西方發達國家的政治制度複製貼上過來,但是帶來的問題就是西方的制度和本地的經濟基礎以及人口素質無法相容,很多第三世界國家都掉進了這個陷阱裡,最後把經濟搞垮,人民生活水平沒有提高。先進行經濟現代化,那就勢必要集權,也就是開明專制,因為只有集中力量把經濟搞上去,讓老百姓生活水平提上去,同時進行教育改革,建立一套能跟得上時代的教育制度,之後再一點一點進行政治改革。
這方面我們可以看一下世界各國的案例。法國先是搞了一個可笑至極的大革命,導致法蘭西血流成河,從歐洲強國變成了二流,而且一直到普法戰爭後才算是明白了該怎麼玩憲政。但是結果就是,一戰二戰法國的表現實在是糟糕至極。
南韓和智利則相反,雖然這兩個國家政治現代化起步較晚,但是人家是在建立了一套成熟的經濟體系之後才進行的政治現代化,而且都是由鐵腕強人開明專制發展經濟的前提。而且,這兩個國家在進行政治現代化轉型的時候由於之前的經濟基礎打的不錯,所以轉型的很平穩,基本沒有流血。
所以,清帝國當時最好的方式就是別急著進行政治近代化,而是應該放緩政治近代化的節奏,先完成經濟、教育、工業、社會、軍事、醫療、金融等方面的近代化改革,之後才是視情況而決定政治改革如何改。
畢竟就算是工商業傳統十分深厚的大英帝國,其憲政改革還持續了幾百年,中國一個兩千多年的專制農業帝國,怎麼可能9年就想走完大英帝國幾百年走的道?這和痴人說夢無異!然而清政府就做了這個痴人。如果是慈禧老太太還在,她有幾十年的行政經驗,她知道這事急不得,得慢慢來。而當時清帝國的掌舵人載灃不懂這些,畢竟一個沒什麼行政經驗的小鮮肉哪懂這些,這也是大清國氣數盡了。
所以,當載灃急於推動政治近代化改革之後,他發現他徹底失去了對局勢的掌控。其實並不算馬後炮,在之前就有洋人給載灃潑了涼水。
美國公使館代辦費萊齊:
袁世凱和慈禧太后的憲政改革正在由攝政王加以籌備,在執行預備立憲上,他顯然是真誠的。的確,很有可能他感到無力逆潮流而動,相信緩慢地往前走,試圖減少一些風險。但對於中國引入代議制的不安,不僅限於保守派,相反,一些最開明的官員,由於瞭解華人的性格,也擔心憲政運動很可能失控。
美國總統塔夫脫:
就美國來說,她雖然關心民選政府的普及,但不認為普選權應該匆忙擴大,首先應該是有一個人民接受教育的良好基礎。
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
貴國土地遼闊,統一甚難,辦理憲政,亦非容易。中央政府自不可放棄權利,然地面太大,亦易為人傾覆,我為此事,極為貴國憂慮。不怕貴國見怪,此事艱難異常,一時恐難辦好。今尚有一不利之言,即是革命二字。貴國政府防範雖極嚴密,然萬一發生,於國家即大有妨害。此時貴國辦理新政,外面極為安帖,一旦有意外不測,危險不可不防。
所以,如果清政府不急著進行政治近代化,也許還能續命:但是清政府急著進行政治近代化,只能是飲鴆止渴,自己作死。而且正是由於清政府自己作死,導致清帝國崩潰後整個國家已經成了一個不正常國家,成了一盤散沙,而這恰恰是日本最願意看到的。
急於進行政治改革有弊無利。因為隨著政治改革的快速推行,國家不僅沒有凝聚力,相反更加渙散。以民主為導向的憲政,被徹底走樣為政治幫派之間的火拼,無數小的專制小團體、黨派紛紛冒頭,以憲政為掩護,從國家身上割肉自肥。另外,過快進行政治改革只能讓各種野心家為了權力和利益紛紛登臺表演,以國家作為擋箭牌為自己謀利。
所以,我一直反對所謂的民主,雖然民主是個好東西。但是在連經濟都沒有完善、也沒有那個社會基礎的情況下,民主只有催命符的作用,不會推動社會前進,反而會讓國家陷入停滯甚至倒退。就好比羅蘭夫人的一句名言:自由,自由,多少罪惡假汝名以行!更何況老百姓以及底層知識分子的知識論根本無法和國家的行政運轉對接,因為他們的知識論是有限的、膚淺的、暴力的,他們只知道如何去破壞而不知道如何去建設。也正因如此,我從不相信所謂的民意,因為民意就是無知、愚蠢、暴力的代名詞。
所以,清政府留下的教訓就是,政治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否則的話只能自取滅亡。
全文完
回覆列表
封建王朝制度的缺陷註定會有改朝換代,除了改變封建制度,如果改變封建制度又會侵犯統治階級的利益,阻力會很大,所以大清帝國和其他王朝一樣不可避免的會有朝代更替,王朝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