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漢明
-
2 # 守正天成
都是大動亂後的短暫統一,走向輝煌盛世的過渡期。秦滅亡責任在始皇帝嬴政,隋滅亡責任在隋煬帝楊廣。都是窮兵黷武,大興土木。前者修長城,建阿房宮。後者修京杭大運河。
每一個朝代實際掌權的前兩個皇帝對這個朝代的走向至關重要。漢朝(高祖和文帝)和唐朝(高祖和太宗)都是強盛的大帝國,漢文帝的廟號也是太宗。宋朝(太祖和太宗,後者燭影斧聲篡奪皇位)和明朝(太祖和永樂,後者也是靠發動軍事政變奪侄子的皇位)都是相對弱勢的王朝。
-
3 # 武丁仗劍決雲霓
謝非常茴香豆師友邀!
秦朝和隋朝滅亡的原因我已在以前的答題中作了較詳細的敘述,這其中就涉及到相同與差別,就不重複了,只用大白話說一句:秦始皇和隋煬帝(胡亥這個花花公子不值一提)二人,都是雄心太大,本事太強,計劃太超前,行動太猛烈,企圖為自己傳千秋之功名,為子孫開萬世之基業,結果都弄成了弓硬弦崩,人硬氣斷,二世而亡。著實令人嘅嘆。
-
4 # 而知而行的歷史
人類的社會屬性很強,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人群不可避免又因好惡形成派別,派別之間互相攻訐,由此形成政治。而政治,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忠誠度。
對忠誠度問題的解決,在原始社會向國家文明演進的過程中,幾乎所有的人群在開始階段都選擇了氏族政治。
氏族政治的發展,使得血緣上的忠誠度上升為國家道德,並在社會輿論和國家法律上形成了公德,比如為尊者諱,血親復仇正義論等,都可以算作社會認可失血緣政治倫理的體現。
(國野制度下的氏族政治)
可是,在歷史的發展演進中,東西方分別選擇了不同的道路。
歐洲一直髮展到近代,也沒有走出血緣政治的圈子。他們透過婚姻繼承領地,使得歐洲大大小小的土地封建制度一直被傳承到了近代。在民族主義興起後,歐洲的地理版圖被切割的不像樣子。
中國在春秋戰國時因諸夏國家殖民的成功,統治範圍的短時間內迅速擴大,原有的氏族血緣政治,已經不能滿足統治需求。
氏族政治的宗法制度和分封制度,在春秋戰國時已不能適應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了,因此整個社會都在進行政治改革。改革時出現了兩種極端情形:晉國的公卿制度,楚國的貴族制度。晉國對合法繼承權的控制使得異姓公卿掌握實權,晉國最終滅亡;楚國兼併過程中則並國遷族吸收了很多貴族,最後王權不彰,空負大國潛力終不能成為霸主。
與之相比,秦國以郡縣制來治理國家,派遣流官治理,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重大政治制度改革。
在秦朝建立後,這種改革被推往全國,造成了權力的失衡以及流官們政治忠誠度的問題。秦國公子不封,一旦中央有變難以勤王靖難;官員任命未成體系,一旦國勢崩毀,官員反而成了反叛者。因此,秦國之亡,是在其政治體系設計頭重腳輕,地方上不能形成對中央的向心力。
這是中國由氏族政治向封建專制政治轉型的嘗試,總設計師是商鞅、李斯、秦始皇,粗成體系,流程卻不精細,有很多漏洞。秦始皇暴卒,很多事,他來不及做,也來不及解釋。
(秦朝的中央集權)
此後的漢朝、魏晉、南北朝,實際上都在秦始皇團隊打下的政治體系基礎上進行的完善工作。其中,最重要的問題是地方勢力對中央王朝的政治忠誠度問題,歷朝歷代都在想辦法應對。
漢朝採取的是折中處理辦法——既然郡縣制能增強國力,封建制能維持穩定,就採取了郡國並行的制度。可是即使如此,漢朝也不能避免地方勢力的坐大。因為郡縣制首要解決的問題是人才選拔,而漢朝卻沒有經驗可循,最後採取了察舉制度。這種制度最考驗人性了,而人性是最經不起考驗的。
於是,察舉來察舉去,形成了很多世家大族,在地方上形成了盤根錯節的利益關係,最終再次形成了分離勢力。漢末以來,一直到隋朝滅亡,都在這種世家大族的利益的博弈中,遽興遽滅。
隋朝建立後,再次統一了各個分裂勢力,並在政治制度上向世家大族做了很大的改革,最出名的是三省六部分權制度的設立,以及科舉制度的創立。
如果說三省六部只是分權,遷都洛陽也只是讓世家大族遠離政治中心,那麼科舉制度就是從根本上要革世家大族的命了。以後國家職位的公器,世家大族再也私相授受不了了。而這些寒門子弟被選拔上來充任官僚,在中央沒有依靠,在地方沒有勢力,只能依靠皇權。將這些流官派遣到各地治理郡縣,三年述職,也避免他們形成地方勢力。
如此,皇權就可穩固,不再憂心叛亂之舉了。
可是皇帝革了世家的命,沒有商量,還跑到了洛陽躲清靜,世家們想想不能忍。因此隋朝社會剛有風吹草動,第一個起頭造反的即是貴族裡的楊玄感。
隋朝創設的科舉制還沒有形成規模,政府只能依靠另外的貴族去制服造反的貴族,最後,又陷入到了滅亡的境地。
(隋朝失國,殊為可惜)
唐朝對隋朝的政治革命又進行了一次折中,既重用貴族,又大力推廣科舉,因此唐朝時中國古典封建社會最後的光輝。
到了宋代之後,中國整體進入了平民社會。
宋代科舉大興,在政府管理制度上,又設定了很多制衡的手段,使得地方上不能聚集起造反的實力。
宋代以後,貴族實力造反的情形幾乎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皇權大張之後的苛政引起的農民起義,還有對王朝造成威脅的外族勢力。元明清之後,中國的皇權專制政治達到頂峰,地方貴族已經完全不具備造反的實力和群眾心理基礎。中國封建專制帝制最終,在政治忠誠度、民眾心理、官吏選拔、政府運作等方面完善到了極致。
大清帝國的穩定是政治文化發展的必然結果。
可我們在近代之後才發現,完善到極致的封建專制政治制度,對一家一姓來說是好事,對國家民族來說卻是壞事;對商鞅之法早有預見的先賢,對此有過論述。可是當我們真正看到清朝的君主專制後才發現,專制帝制完善到極致的狀態即是萬馬齊喑的封建末世。
這可能也是中國最樸素的政治智慧,盛極必反,謂之陰陽。
近代以後,中國又得再來一次徹底的大革命,只是這一次政治革命,觸發不是華人,而是船堅炮利的紅毛夷。
-
5 # 歲月悠悠73399941
秦朝和隋朝都是亡國,他們的共同之處是都 是亡國,他們的不同之處是秦國是農民起義從最底層,把把秦王朝徹底摧垮了。隋朝則是從軍閥割的情況下。是我想他們的根本原因。?
一、秦朝的賦稅瑤役搞太重,老百姓承受不了,自覺暴發了農民起義。
二、隋朝主要是高層利益分配不均,引發內部爭鬥。
-
6 # 潘不安講究史
人們都說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卻又週而復始,秦朝與隋朝,很明顯剛好就是兩個輪迴,兩者有太多的相似點,他們的滅亡又有很多的無奈。
源起西北,胡漢交融秦人是周穆王時期造父的後代,因為周王室養馬被封在秦地而得名,直到周幽王時犬戎攻入鎬京,有護衛周王室之功才正式成為諸侯國。
當時秦人所在的西北地區實際被異族統治,經過無數代人的奮戰,才逐漸打敗異族得以立足。而在與異族交戰的同時,也有著文化上的交融和影響,因此春秋戰國時期,在中原諸國眼中,秦國更像是蠻夷。
南北朝時期,拓跋北魏分裂為西魏和東魏,西魏的領地差不多正是當年秦國的位置。後來宇文氏篡位建立北周。隋朝建立者楊堅的父親楊忠正是北周開國功臣之一,出身漢人的楊堅卻有著一個鮮卑名字普六茹那羅延。直到後來,楊堅逐漸掌握北周政權,最終建立隋朝後,才改回漢族本名楊堅。
可以說兩個都是發源於西北邊陲,深受戎狄異族文化影響的政權,最終卻反而建立了華夏正統的大一統政權。
潛藏的滅亡因素:也許都是受此影響,秦隋兩朝的基因中有太多武力因子,能統一卻缺乏戰後的修養生息,這不是單個帝王的問題,而是整個政權統治層面的慣性。
改革變法,大亂終結可能都是因為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往往能夠從旁觀者的角度更好的找到問題所在,完成變法,找到分裂症結的所在,最終完成統一。
春秋戰國開始於公元前770年,結束於公元前221年,動亂持續了約550年,雖然分裂的原因眾說紛紜,但歸根到底是商周以來封而建之的制度已經不再適用,只有變法改革,是能找到新的代替制度,誰就能統一天下。
所以諸侯各國紛紛尋找正確的變法道路,管仲、士匄、子產、李悝、吳起、商鞅、慎到、申不害、樂毅、劇辛都是各國變法派的代表人物。最終,秦國任用商鞅找到了正確的道路,所以賈誼在《過秦論》中稱:“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鬥諸侯。……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正是從秦孝公開始,六代秦國國君貫徹變法,才最終到秦始皇統一天下,此外六國無一人能如秦國。
同樣,漢末開始中國陷入動亂,雖然經過西晉短暫大一統,但很快就陷入了更長的分裂,算上整個漢末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中國經歷了400年的大動亂。
看上去導致動亂的原因可能是宦官外戚干政,黃巾起義,八王之亂,五胡亂華,但實際上這個是因為漢末門閥制度的逐漸形成。皇權,門閥,寒門之間無法形成平衡而導致的,西晉因為九品中正制的出現而短暫的和平。
但終究是治標不治本,很快更大的動亂重新開始,直到南北朝時期,門閥的勢力逐漸被削弱,隋朝用武力暫時統一中國,又找到了透過科舉消滅沒法整治,中國才又能重新統一。
潛藏的滅亡因素:數百年的分裂,突然被之前的敵人所統治,不光是原上層士人就是普通百姓都很難接受,各種危險深藏水地,伺機而動。
千古一帝,二世而亡中國歷史上真正能稱的上是千古一帝的實際上只有兩個人,也是唯二被收錄到《影響人類歷史程序的100名人排行榜》中的兩位中國帝王,他們正是秦始皇和隋文帝楊堅(成吉思汗本人破壞大於建設,被某人本能遮蔽)。
秦始皇的貢獻不在於統一中國,而是在於統一後,廢分封設郡縣,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為中國之後的統一奠定了基礎,此後無論多動亂的年代,統一是所有華人的夢想。
隋文帝在逐漸掌握北周政權後,徹底去鮮卑化,提升漢人和漢文化政權,使北方漢人重新掌握政權,是北方漢族真正的拯救者。在統一後,他設立五省六部制度,後世發展為三省六部制,一直沿用千多年直至清朝。修訂《開皇律》,大量廢除宮刑、車裂、梟首等殘酷刑法,制定死刑復奏制度。最重要的是開創了科舉制度,為寒門提供了出頭的機會,為將來徹底終結門閥政治打下了基礎。
可惜的是兩位千古一帝,或許有太多的想法需要實現無暇顧及其他,又或許是命運的安排,最終都在繼承人的選擇上犯下了錯誤,最終導致二世而亡。
潛藏的滅亡因素:現在觀點都是把秦和隋的滅亡歸罪到單個君主身上,但實際上秦隋在長時間的分裂後實現統一,需要長治久安就要改革變法,但這些措施優惠觸及很多集團的利益。繼承人選擇的問題可能會加速兩個朝代的滅亡,但不是根部原因。
人心思安,繼以盛世有趣的是,無論是秦還是隋的二代君主,亡國罪名都是暴政,一心想要重新漢武盛世的楊廣不提,胡亥可是一個只知道吃喝玩樂的主,難道滿朝文武都會被這樣一個人玩弄於股掌之中嗎?更多的還是整個國家上上下下都還處在亂世時的好大喜功當中,上行下效,變本加厲。
再加上有心人的推波助瀾,如我們知道陳勝吳廣因為過期當斬的秦法而起義。但根據出土的秦律“御中發徵,乏弗行,貲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誶;六日到旬,貲一盾;過旬,貲一甲。其得(也),及詣。水雨,除興。”
失期只是罰款而已,而如果遇到雨水是不需要處罰的!
但當大多數烏合之眾被挑撥起來後,產生的破壞是巨大的,當新一次的戰亂來臨後,百姓又開始懷念之前的大一統和平時期。
因此無論是秦還是隋,滅亡後的分裂都是極其短暫的,當那些挑動者或成功,或失敗,利益透過重新分配,消耗了最後一次力量,國家終於再次歸於和平。
由於秦、隋兩朝的基礎,接下來的漢和唐朝都是中國古代盛世的頂峰,而秦隋的政策基本都被完整的保留下去。
潛藏的滅亡因素:只能說秦朝和隋朝的整個結構和人員組成,都是為了統一而準備,而不適合長治久安。最終,與前朝遺民間的矛盾,內部資源分配的矛盾,統治者之間的矛盾,統治者和平民的矛盾徹底爆發,導致了秦,隋兩朝的滅亡。
-
7 # wubin168857121
歷史很有趣,精彩詭譎,但似乎又有著一些神秘的規律。秦朝與隋朝有太多相像地方,將幾佰年分裂天下歸於一統,建立創制了新的國家政體。按說這樣的兩個王朝應該開創一個榮耀後世的大時代。可秦朝和隋朝都在剛建立不久很快滅亡了!就滅亡原因,秦和隋都因短時間過度使用了國力,秦在十幾年內大規模修長城,開直道,建宮殿,開擴新疆域。隋在十幾年內動用超大人力物力開運河,建東都,徵高麗。秦隋兩朝的急於求成使建立不久的國家整體失衡,國計民生陷入混亂。國家迅速的改朝換代也就不可避免了!
-
8 # 三漠胡楊聊歷史
我來說下個人的看法。
首先,秦隋兩朝有很多的相同之處一、秦朝和隋朝都為開創性的制訂了許多制度,併為後世所沿用
秦,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銳意革新建立中央集權制度(建立帝制、中央設立三公九卿、地方的郡縣制)、統一貨幣與度量衡、統一文字等,對中國後期的封建帝制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隋,581年,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並於589年南下滅陳朝,統一中國。在統一後,政治初創三省六部制鞏固中央集權、正式推行科舉制,選拔優秀人才,弱化世族壟斷仕官的現象,尤其是開創科舉制,為中國數千年所沿用,之後的王朝透過該制度選拔優秀人才治理國家。
二、兩個朝代都進行了巨大的基礎建設
秦,統一後建立了全國的交通系統-秦馳道和秦直道。以咸陽為中心的、通往全國各地。秦代的馳道和直道共同構築了中國古代早期最完備的道路交通系統。
隋,在大業年間開鑿了著名的隋朝大運河。加強了中國南北的溝通,大運河將南北常用水道連起來,組成水網,把幾大自然水系(長江、淮河、黃河、海河、錢塘江)變成了一個大水系,方便了各地的交流;促進沿河城市的繁榮,大運河促進了沿線城市揚州、杭州、西安、洛陽、開封的發展。
三、秦、隋滅亡之後,都出現了一個偉大的王朝
秦覆滅後,漢朝建立了起來。漢朝時期,成為了中國封建社會第一個興盛的時期,並最終成為了生活在漢王朝土地上的人民的稱號-漢族。
隋朝滅亡後,唐朝出現了。這又是一個興盛時期,唐朝成為了當時最強大的帝國之一,其龐大的影響力至今還在延續,比如:國外唐人街的存在。
漢唐都擁有遼闊的疆域,並對西域進行了經營。
漢唐都取得了對外戰爭的優勢,國力強盛。
四、秦隋二世繼位都不名正言順
秦二世,胡亥的繼位是趙高同李斯的密謀,並逼殺長子扶蘇,謀取的皇位。
隋煬帝楊廣,他的繼位也是充滿了不正當性,現在還流傳有其登基時的黑歷史。
其次,兩個王朝二世而亡但是其滅亡的原因相同點在於對民力的過分使用,導致下面的民眾無法正常生活,而被逼反抗。不同的地方是秦朝時期,反抗的主要勢力是原六國的貴胄,而到了隋則是王朝的功勳反抗。
導致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在於,秦朝統一時期很短,大一統的思想剛剛形成還沒有深入人心,並且從六國覆滅後到秦朝開始崩潰時,有相當一部分貴族還在世,他們一直在謀求重新建立自己的國家。隋朝則是統治階層內部對帝國統治者不滿,當下面民眾反抗時,有人乘機舉起反抗暴政的旗號,進而謀取自身更大的利益。
最後,導致二者滅亡的根本有因在我看來,由於秦二世只是一個傀儡,沒有掌握對帝國的治理權,在位期間的主要決策都是由趙高所做出的。而趙高對治理國家能力有限,並且還沒有任用正確的人來進行治理,最終民眾反抗暴政,導致國家的滅亡。
而李廣則擁有對帝國的最後決策權,在大業年間帝國的政策都是由隋煬帝做出的,如:三徵高句麗、開鑿大運河,都是由帝國統治者做出的決策。但是,這些這些事情是在短短的十三年中做出的,由於好大喜功造成了民力的巨大消耗,民怨沸騰,最終走向滅亡。不過值得一說的是李廣對自己的做法有充分的認識,他曾經說過:大好頭顱,誰當斫之?證明他對自己的未來還是有一定的預期的,只是這時他已經失去了對帝國的掌控,沒有辦法去挽回局面了。
從二世而亡的原因,我們可以看出,根本有因還是統治者沒有愛惜民力導致的。
-
9 # 野叟雜談
秦王朝和隋朝在中國歷史上都是短命王朝,秦朝存在了十五年,隋朝存在了三十七年。他們又都是在中國歷史上影響深遠的王朝。那麼,這兩個王朝的滅亡,有什麼異同呢?我們先來說相同點吧。
首先,農民起義是導致他們滅亡的直接導火索。在網路上,秦始皇的擁躉很多,他們把秦始皇吹捧成千古一帝。但是,假如要讓他們回到秦始皇的時代裡,他們恐怕就會是另外一番感受了。陳勝起義的時候,曾經提出過一個口號:“天下苦秦久矣!”也正是因為天下苦秦久矣,所以當陳勝在大澤鄉登高一呼,天下很快雲集響應。大秦帝國,也就在短短的兩三年之內就崩潰了。而隋煬帝的荒淫暴虐,在中國歷史上更是聞名。隋煬帝的稱呼本身就是一個貶義的稱呼,根據諡法,“煬”字的含義是“好內遠禮”,也就告訴世人,這不是個什麼好東西。楊玄感在起兵討伐隋煬帝楊廣的時候曾經說過,自己起兵的目的就是:“為天下解倒懸之急,救黎元之命。”李密在討伐隋煬帝的時候也曾經寫過一篇檄文,他說道,對比隋煬帝的罪惡,“殷辛之譴為小,漢靈之罪更輕”。隋朝滅亡後,唐初的君臣,都隋煬帝時期百姓生活的困苦有著真切的感受,他們中的很多人都是直接參加了反隋的農民起義。
陳勝吳廣起義繪畫
其次,秦朝和隋朝的統治集團內部都矛盾重重,最後其君主也都是在內部的矛盾衝突中被自己人殺死。秦始皇在世的時候,憑藉其威權,暫時維持了統治集團的安定。但秦始皇去世後,統治集團內部就沒有安定過,先是沙丘之變,秦二世奪權,扶蘇、蒙恬被殺。然後,秦二世幾乎殺光了所有的兄弟姐妹和父親所留下的老臣。最後,指鹿為馬的趙高控制了朝政,在望夷宮中將秦二世殺死。接著子嬰又在即位之後不久殺掉了趙高。在隋朝,早在隋文帝活著的時候,就發生了太子之爭。等到隋文帝臨死的時候,發出了“獨孤誤我”的哀嘆。隋煬帝即位後,把自己的兄弟也幾乎都殺完了。最後躲在江都的隋煬帝被譁變計程車兵所殺。
隋煬帝畫像
再次,在他們滅亡之後,卻在一定程度之上又復活了。我們常講漢承秦制,唐承隋制。在秦朝和隋朝滅亡之後,都出現了一個相對長久的大一統王朝,西漢王朝繼承了秦朝的制度,在秦朝的制度基礎上,進行了一定程度的修繕,避免了秦朝的暴政,休養生息,出現了文景之治的局面。唐朝建立後,也繼承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同樣,唐朝建立後統治集團都能吸取隋朝滅亡的經驗教訓,唐太宗常說:“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隋朝短命而亡的教訓時刻都在提醒著唐太宗,切不可步隋煬帝的後塵。於是出現了著名的貞觀之治。
唐太宗畫像
以上是秦朝和隋朝滅亡的相同點。接下來我們再來說說他們之間的不同點。
首先,秦王朝的滅亡,不僅有農民起義的因素,也有東方百姓不認可秦朝的因素。我們常說秦始皇完成了中國的統一,但是秦始皇的統一其實是建立在武力基礎上的軍事征服。對於東方各國的百姓而言,其實缺乏對秦國的認同。設想你穿越回去成了一個楚華人,當秦軍打過來的時候,你是會反抗,還是會歡呼呢?這正是因為這樣,所以秦始皇滅六國整整用了九年多的時間。所以,等秦始皇去世後,一旦遇到秦國的統治力下降,就會出現東方各國的復國運動。我們看到,陳勝起兵之後不久,東方六國全部復活。而且,最初復活六國的人,並不是過去的舊貴族,而是平民。比如陳勝、武臣、韓廣等人,都是平民。而在他們失敗後,原來的六國舊貴族才又進一步掌握了反秦鬥爭的領導權。相反,我們看到隋朝末年的農民戰爭中,基本沒有出現過復國運動。隋朝也是終結了數百年的分裂局面。但隋朝在統一的時候,並沒有遭遇到太大的反抗。隋朝在沒陳的時候,五十萬大軍南下,卻基本沒有發生什麼戰鬥。這是因為,在經歷了兩漢四百年的大一統之後,天下一家的觀念深入人心。“金陵王氣黯然收”之後,陳朝的百姓很自然地就轉換為隋朝的百姓,他們對隋朝並沒有什麼牴觸情緒。所以當隋朝末年出現天下大亂的時候,並沒有什麼南方人主張再恢復陳朝的。
其次,秦王朝滅亡後,新建立的王朝是西漢,西漢王朝的統治集團和原來的秦王朝之間並沒有什麼瓜葛。劉邦君臣是典型的布衣將相之局,劉邦本人出身平民,他手下的主要功臣也都出身平民。在西漢王朝的統治集團之中,除了張良等極少數的人之外,也基本沒有原東方各國舊貴族的身影。相反,隋朝滅亡之後,新建立的王朝是唐朝,唐朝的統治集團和原來的隋朝之間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李淵集團本身就是隋朝的皇親國戚,李淵是隋煬帝的表弟,被封為唐國公。李唐王朝建立後,其核心統治集團也由關隴貴族構成。
再次,由上面的這個不同點,也引出了另外一個不同,革命與禪讓。秦王朝的滅亡,是由於直接的軍事原因。當劉邦的軍隊出現在咸陽城外之時,秦王子嬰內無糧草,外無救兵,他只得系組出降,秦王朝滅亡。而隋朝則不同,天下大亂之後,李淵趁機從太原起兵,接著攻佔了長安。他並沒有立即稱帝,而是在長安城中找到隋煬帝的孫子代王楊侑,立他為帝。到了第二年春,隋煬帝在江都被殺之後,618年五月,楊侑退位,舉行了個禪讓儀式,把皇位讓給了李淵。李淵登基稱帝,建立大唐。楊侑被封為酅國公,一年以後莫名其妙地死去。
漢高祖劉邦畫像
綜合以上的分析,要問秦朝和隋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只有一個:暴政!秦始皇本人的殘暴統治給秦朝的滅亡埋下了禍根,秦二世在秦始皇暴政的基礎上有過之而無不及,百姓走投無路,只能揭竿而起。同樣的,隋煬帝即位後,十四年間將大好江山折騰得面目全非,百姓流離失所,也只好官逼民反。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這是歷史的絕對真理。我想大家可能都讀過賈誼的《過秦論》,我就不再重複了。我就用賈誼《新書·大政》篇裡另外一句話來結束這篇問答吧:“故自古至於今,與民為仇者,有遲有速,而民必勝之。”
賈誼畫像
-
10 # 科普大世界
歷史上的秦朝和隋朝有很多的相似性,下面列舉幾點:
1.兩個朝代的時間都很短,基本都是二世而亡。秦朝歷時14年,隋朝歷時38年。
2.兩個朝代都是在前代世代積累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秦朝是在秦國六代國君經營的基礎上一步步強大起來,由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建立的王朝;隋朝是在北周數代經營基礎上,在統一了大半個中國之後,由隋文帝楊堅取而代之並統一全國後建立的王朝。
3.兩個朝代都做了一些大工程。比如秦朝修建了萬里長城、阿房宮等,隋朝修建了京杭大運河和洛陽城。
4.兩個朝代的滅亡起因都與農民起義有很大的關係,秦朝的亂局開始於秦勝吳廣的大澤鄉起義,隋朝的亂局開始於瓦崗寨起義。
5.兩個朝代之後都出現了長治久安的偉大王朝,比如秦朝之後的漢朝,國力強盛經濟繁榮歷時400年,隋朝之後的唐朝也一樣,歷時近300年。
那麼為什麼這兩個朝代的時間都很短,又這麼相像呢?為什麼他們都沒有像漢朝和唐朝那樣成為長期強大穩定的王朝呢?其實最大的原因和其統治者不重視人民的力量有很大的關係。
可能有的朋友看到這樣的說法以為又是老生常談了,然而看看這些統治者所做的事情就知道了,先說秦朝,史學家稱秦始皇的施政為暴政,比如他常以殺戮為手段對待對他不滿的人,甚至用株連九族的方法來消滅反對者及其家族,他為了修建萬里長城、驪山陵、阿房宮、直道,以及北征匈奴等,大量的徵調天下民夫,導致人民不堪其苦,於是陳勝吳廣振臂一呼揭竿而起而天下響應,秦朝很快被滅亡。
再說隋朝,其實隋朝也犯了同樣的錯誤,特別是隋煬帝楊廣,這個人好大喜功,還只注重自己的享受,修建大運河耗盡天下民力,還幾次下江南出塞北巡遊,勞民傷財不可勝計,三徵高麗收穫不大卻極大的耗費了國力,導致天下百姓怨聲載道,於是瓦崗寨起義後天下迅速進入亂局,各地起義軍和擁兵自重的軍閥相繼造反勢力迅速壯大,就連隋煬帝最後都被大臣宇文化及殺於江都。
我們再看看這兩個朝代之後的漢朝和唐朝,這兩個朝代的統治者都是非常重視民眾的力量的,比如漢初統治者都很注重與民休息,他們採用休養生息的政策,稅賦也非常低,實行十五稅一或者三十稅一的政策,所以出現了國家安定社會和平經濟發展的局面。
唐朝前期也是一樣,唐太宗對人民的力量有著深刻的認識,比如他的名言,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有了這樣深刻的認識,所以唐太宗愛民如子,之後的唐高宗、武則天和唐玄宗也都很關心百姓疾苦,所以唐朝前期和平安定了很長時間。
那麼為什麼漢唐兩代的統治者很注重民眾的力量,秦隋兩代的統治者卻不那麼注重呢?除了漢唐兩代統治者是吸收前代的教訓之外,也因為漢朝統治者本就是出身於平民,當然很瞭解老百姓需要什麼?而唐朝統治者在爭奪天下的過程中則大量的吸收了民間力量,其中李世民總是和來自於民間的文臣武將們在一起,對老百姓的需求也很瞭解,反觀秦朝和隋朝的統治者就不是如此,他們本身就出身於貴族世家,不瞭解基層老百姓的真正需求,只傾向於滿足自己的理想和個人慾望,因此才被天下人起而推翻之。
唐太宗李世民那句話說的好啊: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此語足以為萬世警戒。
回覆列表
秦朝是隋朝這兩個中國歷史上最為相同的王朝,也是對中國歷史影響深遠的兩個帝國,太多的相似之處,對於中國的歷史貢獻絕不亞於任何一個時期的帝國。
秦始皇兼併天下統一中國結束春秋戰國時代各國相互征伐的動盪局面,車同軌,書同文,建立的郡縣制度一直沿用至今,正是因為這樣的中央集權讓中國兩千多年絕大多數時期都處於大一統時代,國家統一早已紮根與各個階層的國民,歐洲大陸的分裂便是沒有出現過能與秦始皇隋文帝類似的皇帝。
隋文帝,這位被外華人評為中國最偉大的皇帝,他的偉大在於結束了五胡亂華魏晉南北朝兩百多年的華夏動盪,讓中國重歸統一,開創的科舉制度一直被後世王朝作為選舉人才的重要渠道。
兩朝的相同之處:秦朝歷三帝始皇贏政,二世胡亥,三世子嬰,隋朝歷三帝文帝楊堅,煬帝楊廣,恭帝楊侑。秦朝享國十四年,隋朝享國三十八年,都為短命王朝,兩朝皆實亡與二世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