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四野後人論歷史

    這個和後金政權權力分散有關係。豪格系清太宗皇太極的長子,太宗去世時已經成年,且爵封親王,在戰場上又立有殊功,兩黃旗惟他的馬首是瞻。因為清太宗皇太極生前未立嗣子,以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為旗主的兩白旗想借皇太極之死擁立多爾袞為帝,皇太極生前又對以禮親王代善、克勤郡王嶽託父子擁有的兩紅旗多有打壓,而鄭親王濟爾哈郎為首的兩藍旗對立新帝的持觀望態度。多爾袞面對兩黃旗大臣索尼、鰲拜等人寧死也必立皇子的堅決表態,最終息事寧人的選擇了皇太極的幼子年僅六歲的福臨為帝,自己和鄭親王濟爾哈朗做輔政王。正是這個選擇,避免了皇太極去世後面臨新興的清政權四分五裂的內訌。

  • 2 # 紅雨說歷史

    愛新覺羅·福臨並不是打敗了自己戰功赫赫的哥哥豪格和叔叔多爾袞登上了皇帝的位置,而是為了折中,被多爾袞推上了皇位。

    那麼多皇子為什麼要選擇6歲的福臨呢。主要是福臨的母親當時的莊妃也就是後來的孝莊文皇后,地位尊貴,福臨的前幾位哥哥,弟弟不是早夭,要不基本上都是庶妃出生,母親連嬪的位置都算不上,甚至他的五哥碩賽的母親葉赫那拉氏在其出生不久,就被皇太極賜給了一個將軍。當時莊妃受到皇太極的寵幸,歷史上又和多爾袞有著說不清道不明的關係,在滿清四大疑案中,就有“太后下嫁”的說法,就是說多爾袞和孝莊太后不清不楚的關係,這就成為很多人心中多爾袞選福臨的原因。

    那麼皇位究竟傳給誰呢,沒有辦法的眾人,根據努爾哈赤的遺言,讓滿族貴族來討論皇位的繼承者。

    當時戰功赫赫,軍事才華橫溢的皇太極長子豪格和皇太極的弟弟多爾袞成為皇位有力的競爭者。豪格當時有著正黃旗,鑲黃旗,還有正藍旗三旗的支援。多爾袞有正白,鑲白兩旗的支援。但是除了這兩個人以外,當時八旗中擁有關於新皇帝繼位重要話語權的還有多爾袞的兩個親兄弟英郡王阿濟格,豫親王多鐸,還有曾經的“四大貝勒”之首,年長位尊的禮親王代善,與皇太極關係非同一般的鄭親王濟爾哈朗。

    開始的時候,禮親王代善提出讓皇太極長子豪格繼承皇位,作為皇太極的哥哥又是曾經的四大貝勒之首,代善的話語權可以說基本上決定了皇位的走向。因為代善父子代善和嶽託掌管正紅鑲紅兩旗,這樣豪格就獲得了正黃,鑲黃,正藍,正紅,鑲紅五旗的支援。多爾袞這個時候只有正白和鑲白兩旗。濟爾哈朗的鑲藍旗則沒有表態。但是豪格這個時候缺乏明確的政治意識,明知道競爭對手虎視眈眈他還想要謙虛一下,這樣以退為進獲得更多支援能更好的登基。不退不知道,一退嚇一跳,正好給了多爾袞下坡路,當時多爾袞兄弟統帥的正白和鑲白兩旗絲毫不同意,堅決不讓步。

    在雙方爭執不下的時候,多爾袞提出了一個建議,說讓皇太極的第9個兒子福臨繼位。這個時候多爾袞很聰明,政治意識十分敏感,他提出的這個建議可以說“一石三鳥”。

    多爾袞不僅讓福臨繼位,而且他提出自己和濟爾哈朗來輔政拉攏了濟爾哈朗的鑲藍旗。皇太極親自管理的正黃和鑲黃兩齊支援豪格的原因,其實主要是因為他是皇子,所以多爾袞提出這件建議以後為了緩衝衝突,這兩旗也就沒什麼意見了。代善父子看到這樣的局面,估計也是新校,我推舉你的時候是你自己不當皇位的,如今多爾袞提出的這個建議,兩黃沒有反對,兩白旗自然也同意,乾脆順水推舟,也就同意了多爾袞的提議。豪格就只剩下了光桿司令和自己的正藍旗,所以多爾袞成為了最後的贏家,福臨順利登上了皇位,成為滿清的第3個皇帝,也就是順治皇帝。

    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禎皇帝在景山自縊而亡,多爾袞敏銳的嗅到了入關的最佳時機,當時山海關聚集了當時決定天下大事的三股勢力多爾袞的親兵,吳三桂的明軍,李自成的農民軍。由於李自成的失誤,吳三桂從容投清(有人說是衝冠一怒為紅顏,有人說是吳三桂的父親被李自成囚禁,還有人說李自成入主北京以後,大力打擊明朝的官員和地方士紳傷了這些大勢力的心),山海關一戰李自成潰敗,多爾袞一路南下,李自成最後不得已而撤出了北京城。

    入關後的多爾袞透過政治手段將豪格送入大牢第二年猝死了,不久之後他又編排了一些罪名,剝奪了當初拉攏的濟爾哈朗的輔政權力。從此以後多爾袞大權獨攬,這時候的孝莊太后也意識到只有與多爾袞搞好的關係才能保全皇帝,因此和多爾袞的關係十分親密,多爾袞還被封為皇父攝政王。孝莊文皇后雖然用心良苦但是他對順治皇帝的行為也多加干涉,所以得不到順治皇帝的理解,到後來順治皇帝與孝莊太后的關係變得十分不盡如人意。

  • 3 # 每天一起學歷史

    1643年,年僅52歲的皇太極正是躊躇滿志之時,卻突發暴病而亡,頓因皇位之爭而生內亂,豪哥和多爾袞是當時最有實力競爭皇位的人選,但最終的結局卻讓人大跌眼鏡,年僅六歲的順治登上皇位,順治為什麼能在實力遠超自己的豪格與多爾袞中勝出的呢?下面我們就一起回顧一下這段歷史。

    1.與皇位繼承製度有關。清朝初期的皇位繼承採取的是推選制度。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就是在各位貝勒推舉下繼承了皇位。順治皇帝福臨去世後,康熙也是採用這種方法繼的位。“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封建宗法制度,在大清朝使用的並不多,大清朝的十幾位皇帝中沒有幾位是嫡長子。所以,雖然豪格是嫡長子,但也並非是皇帝的唯一人選。

    2.與孝莊的調和有關。多爾袞與豪格的勢均力敵,旗鼓相當,讓冰雪聰明和具有寵貴地位孝莊看到了解決內鬥辦法。她左右周旋,巧妙說服,平息了皇弟多爾袞與皇子豪格的爭奪,使多爾袞提出擁立福臨的折中方案,對此,豪格也說不出什麼。就這樣把6歲的兒子福臨扶上了皇位,還議定八旗軍兵由多爾袞與鄭親王濟爾哈朗各掌其半,左右輔政,待福臨成年,立即歸政。這樣就打破了叔侄皇位之爭的僵局,避免了因內權紛爭而導致分裂,對於入關前夜的大清朝來說意義重大。

    3.與代善斡旋有關。代善是努爾哈赤時期四大貝勒之首,曾是皇太極登位的擁立者,又是多爾袞的兄長,豪格的叔叔,威望高,影響力大。站在大清江山社稷的角度,出來講話,出面斡旋,份量還是很重的。經他的苦口相勸,豪格和多爾袞再三權衡利弊,最終以大清江山為重,放棄內鬥,一致擁立6歲的福臨繼承帝位。

    綜上所述,最終六歲的順治能順利登上皇位,是多爾袞和豪格最終協商的結果,因為當時這兩人勢均力敵,誰也無法完全勝過對方,只能提出由順治登基,由鄭親王濟爾哈朗以及睿親王多爾袞攝政這個折中的方案,因為濟爾哈朗並不是多爾袞的支持者,因此由鄭親王濟爾哈朗為第一攝政,多爾袞為次。這個建議得到了豪格和多爾袞雙方的認同。

  • 4 # 饞嘴的小紫薯

    1643年,年僅52歲的皇太極突發暴病而亡,大清頓因皇位之爭而生內亂。由於皇太極忽然暴斃,沒有留下任何遺詔指定繼承人,清朝沒有實行嫡長子繼承製,所以當時的皇位繼承人中,最有希望當皇帝的是肅親王豪格和睿親王多爾袞,那麼六歲順治皇帝怎麼擊敗多爾袞、豪格當上大清皇帝? 

    皇太極去世的時候,其實形式很複雜,當時的清朝並沒有成熟的皇位繼承人制度,還沒有皇帝在生前立太子或指定皇位繼承人的做法。清太祖努爾哈赤曾經規定:皇位繼承人由八旗旗主協商確定。皇太極當年成為皇帝,也是清朝統治集團內部協商的結果。正是因為這樣導致皇太極身死後,出現了權力真空,有實力的皇族就開始了爭奪。

    按照清太祖努爾哈赤定下的規定,當時有權表決新皇帝人選的,只有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肅親王豪格、英親王阿濟格、豫親王多鐸、穎郡王阿達禮共計7個人。其他人最多隻能發表意見。而在這七個裡面,最有皇位繼承權的是多爾袞和豪格。

    多爾袞則擁有兩白旗的支援,兩旗的旗主是多爾袞的同胞弟弟多鐸和阿濟格,這三個兄弟都不是等閒之輩,為大清出生入死,人家功勞太大,支持者更多,勢力也大。

    而豪格作為皇長子,身材魁梧超群,又久經沙場,屢建軍功。按立長的規矩,繼承大統,合情合理順理成章。被人從眾多宗王中眾擁推立,有成為爭奪皇位最有優勢的人選,兩黃的將領重臣都表示支援豪格為帝,正藍旗的濟爾哈朗和皇太極二哥禮親王代善也是擁護豪格的。尤其是代善以“帝之長子,當承大統“鼓吹。加上雙黃,正蘭三旗在軍事上實力,佔有絕對優勢。 

    在1643年8月14日這天,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肅親王豪格、英親王阿濟格、豫親王多鐸、穎郡王阿達禮等都一起來到崇政殿,舉行決定皇位歸屬的會議。

    擁立多爾袞為帝與擁立豪格為帝的雙方勢均力敵,互相爭吵。武力解決,誰也沒有必勝把握。雙方一直互不相讓火藥十足,稍不小心就會爆炸起火。朝廷內所有王爺重臣毫無例外捲進了多爾袞與豪格為爭奪皇位,相互較量鬥爭旋渦之中。

    豪格一方因為有代善和濟爾哈朗的支援,豪格本可當上新皇帝,但豪格說自己“福小德薄”,實際上就是表態自己難堪大任。既然豪格自己都認為不合適繼位,代善和濟爾哈朗也就不再堅持。但濟爾哈朗堅持皇位由皇子繼承,而不能由外人繼承。

    此時,大家都在想找出路,唯恐發生動亂。必須找出解決辦法,因此必然是以第三者為帝,才達到讓豪格和多爾袞都能接受的方案。

    在這種情況下,多爾袞打起了小算盤,如果讓豪格即位,以豪格的才能和實力,自己肯定沒有好下場,自己想即位又實力不足,時機不成熟,不如讓皇太極的一個小皇子即位,這樣容易控制,又能讓多數人接受。

    這個時候多爾袞想起了孝莊皇后的兒子福臨,因此這次會議在多爾袞的力主下,最後議定由皇太極的第九子福臨繼位,當時福臨年僅六歲,為了保障國事正常運作,可由濟爾哈朗和多爾袞攝政。這個意見得到大家的一致擁護,福臨當上新皇帝,是為順治皇帝。

  • 5 # 公子小可

    不是打敗,福臨根本就沒有在任何事物上和多爾袞與豪格相比較的能力與資格,這一切都是發生得太快了,從皇太極在盛京去世,整個朝廷內一時之間政治氣氛就立刻嚴峻起來,緊張的原因是因為皇太極沒有留下任何的一言半語就走了,而且經過非常仔細發現查在死之前他沒有寫過傳位密詔或者類似於遺書之類的東西,更不要說會不會向電視裡看到的那樣其實即位詔書就放在正大光明匾後的小盒子裡,因為將遺詔裝在小盒子密封好,然後上火漆,貼封條,非在位皇帝死不得開啟。

    這個制度是雍正下的詔書,形成制度,讓子孫後代永遠照此執行。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雍正的皇位來得辛苦,為了避免再發生這種事情,為了自家的江山永固,規定新帝即位之後馬上就要將太子的身份確定下來,並且皇帝必須在冊封太子的同時將這一切即位於那個太子寫成文字,裝到盒子放在匾後,這樣就算皇帝突然死了也不怕為了即位問題兄弟之間互相殘殺,畢竟都是自家的子孫。

    這次皇太極就是這樣的狀態,因為他自己死之前沒有遺詔,結果這樣一來就帶來了一個差點動搖國本的事情,因為許多人都看著空出來的那張龍椅。朝中大臣議論紛紛,要知道這些大臣心裡明白,如果自己能夠準確的預見未來誰當皇帝,並且馬上站隊擁立,只要擁立成功,憑藉擁立之功,自己前途無量,於是老皇帝去世之後兩個有資格凳上寶座的人在擁立官員的推動著爭做皇帝。

    這兩撥人馬一邊是皇太極的長子豪格。另一邊則是皇太極的弟弟多爾袞,要說兩方的人馬其實力量差不多,兩邊的擁立官員都為了讓自己擁立的人能坐上皇位而無所不用其極,因為都知道如果自己擁立失敗,那麼在對方繼位後自己絕對沒有好果子吃。兩邊的人馬一邊罵罵咧咧,一邊劍拔弩張。一時之間搞得朝堂上烏煙瘴氣,氣氛緊張。這樣的結果就是雙方一直僵持不下,為了讓朝堂恢復正常,孝莊成了調節人,她對著雙方說,既然你們誰也不肯讓誰,但是天下又不能一日無主。但是在這種情況下,你們繼續爭鬥下去讓別人知道了還不知道怎麼埋汰咋們,與其這樣不如扶持一個年紀比較小的人來當皇帝。大家一起輔佐他,這樣大家都有擁立之功,而且我們都是一家人,何必這樣自相殘殺。

    這番話一說出來雙方一聽覺得很有道理,於是雙方暫時停止下來,但是更大的問題還沒解決,那就是選誰來當這個小皇帝呢?孝莊馬上就像雙方提議說:我的兒子他很小才5歲,做不了什麼主,我一個婦道人家對你們也構不成威脅,朝廷有什麼事還不是聽你們的。你們都有輔佐君王的能力,可以攝政,等小皇帝長大以後再將權力交還給皇帝,雙方聽完這個可以說非常大膽的建議之後,經過反覆思考推敲之後都覺得可以接受,於是孝莊就這樣不費吹灰之力,僅靠三寸不爛之舌,動之以人之常情曉之於種族大義,把這群人給說服了。讓自己的兒子當了皇帝,而且兩邊的人還覺得她很不錯,都願意聽她的幫助她。這就非常非常的厲害了。從這件事上充分的表露了她的情商與智商之聰慧可以說在整個清王朝皇家的女人當中,她是最聰明的一個。

    並且為了讓順治能安穩的長大,再順治沒有將權力完全抓在手裡之前不被人趕下皇位,她做了一定的犧牲,為了達到平衡並且更好的牽制豪格,她與實力雄厚的多爾袞達成了某些不為人知的協議。由此而引發關於她與多爾袞的情事我就不展開講到底有沒有這件事,但是至少可以肯定的說多爾袞保住了孝莊的榮華富貴,更保住了孝莊心心念唸的順治帝的安全成長與順利登上了皇位,多爾袞最終忠心耿耿的守著孝莊直到他自己死去。

  • 6 # 榮耀歷史

    解答這個問題之前,先問大家幾個問題:

    1、清朝第一位皇帝是誰?

    2、清朝入關前的皇位繼承和入關後的皇位繼承有什麼差異?

    3、八旗在皇位繼承中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

    搞清楚這些問題,基本上就能回答會什麼是順治登基。

    問題一:清朝第一位皇帝是誰?

    很多人脫口而出,清朝第一位皇帝是努爾哈赤!這是錯誤的,努爾哈赤建立的政權國號叫“金”,史稱後金,而且努爾哈赤只是稱汗,並沒有稱帝,所以他不是清朝第一位皇帝!

    清朝第一位皇帝是皇太極!皇太極繼承汗位之後,後金勢力不斷強大,終於做了10年的大汗之後,皇太極正式稱帝,定國號為“清”!

    問題二:稱帝意味著什麼

    稱帝前,後金還是部落性質的,就像之前的匈奴、突厥、蒙古帝國一樣,內部的重大事情是由部落共同決定的,比如說汗位繼承人。這個機制在蒙古帝國叫做忽裡臺大會,在後金叫做八王議政,皇太極的汗位就是推舉出來的,而不是傳位!

    稱帝后,意味著中央集權,這就像大遼、金、元,事情是皇帝說了算,但是元朝並沒有完全進化成中央集權,所以它的皇位傳承存在太多不確定因素。皇太極建立大清之後,勢必開始中央集權,皇位傳承就是其中重要一環。繼任皇帝人選由現任皇帝遺詔確定,不再需要八王議政來確定了。

    問題三:八旗是什麼?

    簡單點說,八旗就是軍隊!努爾哈赤一開始將女真分為4旗,以黃、白、紅、藍為區分,後來分別增加鑲黃,鑲白,鑲紅,鑲藍,一共是八旗。

    八旗的組成單位叫牛錄,每一個牛錄固定編制是300人,每一個旗的標準編制是25旗,即7500人,後來不斷有擴充。

    在順治之前,兩黃旗都是由大汗統領,其他六旗是分給宗族子弟統領。在部落制的背景下,誰的力量強誰說話就硬氣,那麼他爭奪汗位就有力,中央集權之後,軍隊實際上最高領導都變成了皇帝,八旗對皇位繼承人的影響逐漸消失。

    問題四:為什麼皇太極死後會出現皇位之爭

    上面說過,皇太極稱帝之後,意味著中央集權開始,標誌性的事情應該是皇位傳給誰由他說了算。

    可是歷史就是這麼巧,皇太極是突然駕崩的,並沒有留下遺詔,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皇太極稱帝還沒多長時間,中央集權還沒有完成,軍隊的掌控力還在外邊,所以這個皇太極的兄弟多爾袞才有能力,才有資格競爭皇位!

    皇太極駕崩後,他的一眾兄弟和兒子們都有資格繼承皇位,那麼就看誰的拳頭硬了!

    來看看當時八旗兵力的分佈:

    正黃旗、鑲黃旗、正藍旗(共119牛錄):皇太極長子豪格

    正白旗、鑲白旗(共98牛錄):多爾袞三兄弟

    正紅旗、鑲紅旗(共51牛錄):代善

    鑲藍旗(共33牛錄):濟爾哈朗

    這樣基本看出來,有資格繼承皇位的就是皇太極的長子豪格,以多爾袞為代表的三兄弟(阿濟格,多鐸,三人是同胞兄弟),代善和濟爾哈朗有選擇權。

    問題五:為什麼皇位最終會落到什麼都沒有的順治頭上?

    豪格和多爾袞表面看勢均力敵,但是真正屬於豪格的直郵正藍旗,兩黃旗繼承的皇太極的,是要交給未來的皇帝的,他們是否真心幫豪格去爭奪皇位不得而知,所以整體上多爾袞佔據優勢。

    代善的意見就比較關鍵,他肯定支援豪格,因為當初努爾哈赤駕崩時,代善已經陰了多爾袞一把,他和皇太極等人逼著多爾袞的生母阿巴亥殉葬,幫助皇太極搶得了汗位,他怕多爾袞上臺後清算他。

    讓多爾袞讓出皇位本來就可能性不大,再讓給對自己不友好的豪格,那麼未來的命運就不掌握在自己手中了。

    所以兩派都不想退讓,火藥味十足,這個時候一個關鍵人物登場了,她就是順治的母親未來的孝莊太后。

    她敏銳地察覺到了當前的政治危機,也發現了其中的機遇,既然兩方都不退讓,那麼就由她來為雙方設計一個折衷的方案——由她六歲的兒子福臨繼承帝位,豪格和多爾袞兩派相安無事,同時由多爾袞、濟爾哈朗擔任攝政王。

    不得不說,有時有聰明的女人就是能改寫歷史,至於孝莊是不是和多爾袞有一腿,從而讓多爾袞屈服,這就不得而知了。

  • 7 # 逝去即歷史

    “政治是利益和妥協的產物”,用在這裡最切當不過了。

    6歲的順治怎麼會打敗戰功赫赫的大哥豪格和叔叔多爾袞,順治之所以能夠順利登上皇位,只不過是大清初期高層統治集團在保證各自利益前提下的妥協罷了。

    1、 皇位資格

    因為皇太極突然暴斃,事先沒有徵兆,所以沒有指定繼承人,也沒有遺詔。皇位爭奪戰隨即展開,當時呼聲最高的有代善、阿濟格、多爾袞、多鐸、豪格。

    代善是皇太極的兄長,年事已高,無心皇位;阿濟格、多爾袞、多鐸三兄弟以多爾袞惟命是從;豪格是皇太極長子素有戰功,極有競爭力。

    因此,最終的角逐其實是在多爾袞和豪格之間展開。

    2、 實力對比

    說到底,除了資格和能力,最重要的是實力。豪格之所以自認實力強,是因為背後有正黃、鑲黃、正藍三旗人馬;多爾袞兄弟手裡掌握著正白、鑲白兩旗,而且一部分正紅、正黃、正藍宗室的支援;其餘的代善有正紅、鑲紅兩旗;濟爾哈朗的鑲藍旗呈坐山觀虎鬥之勢。

    3、 僵持不下,幼主繼位

    兩黃旗是天子所掌控,其實並不算豪格本身的實力,索尼等八大臣為了保持本旗的利益和優勢,率先發難要求立皇子為帝,多鐸兄弟支援多爾袞上位,兩方吵得不可開交,正是劍拔弩張,一觸即發之際。

    多爾袞突然發現兩黃旗大臣的之前聲稱必須立皇子的漏洞,提出立皇子福臨為帝,同時自己和濟爾哈朗為攝政王輔政。頓時兩黃旗大臣啞口無言,只有捏著鼻子認了,濟爾哈朗當上攝政王自然高興,因為豪格之前搞了一出以退為進,現在也是弄巧成拙,代善害怕火併,立誰都無可無不可的。

    最終,在八旗各方勢力的妥協下,福臨成功“撿漏”登上了九五之尊的寶座,多爾袞雖然沒能登上皇位,但以攝政王的身份,逐漸把持了朝政,風光無限。

  • 8 # 平沙趣說歷史

    簡單來說,恰恰就是豪格跟多爾袞相爭,才導致順治帝繼位。

    公元1643年八月初九,皇太極猝死於盛京(在今瀋陽)清寧宮,年52歲。

    皇帝去世從來都是引發政權動盪的一大原因,尤其在儲君未定的情況下,政局混亂的機率將大大增加。但皇太極生前並未指定繼承人,臨終前也沒有留下遺命,清國皇位空懸。

    國不可一日無君,皇帝總要有,於是朝堂上各方勢力粉墨登場。

    清國的前身是努爾哈赤建立的後金,努爾哈赤在1622年實行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的制度,八和碩貝勒即八旗旗主,均為努爾哈赤子侄。

    在這種共治體系下,八和碩貝勒均有機會繼承汗位,所以在努爾哈赤去世後,後金內部也經歷了一番明爭暗鬥,最終才選出皇太極出任大汗。

    皇太極在任上逐步加強君主集權,稱帝、改國號等等,但並未廢除這種制度。因此皇太極死後,有機會繼承皇位的人有好幾個,其中最有實力的是多爾袞和豪格。剩下如代善等人,雖有機會,但不具備付諸行動的實力,跳出來搶是找死的行為。

    爭鬥就這麼在多爾袞和豪格當中展開了。

    兩人在朝堂上各有勢力,鑑於當時朝堂的格局,直接以滿八旗的站隊解釋最為清晰。

    皇太極在世時,他自己擔任正黃旗、鑲黃旗旗主;禮親王代善及代善之子擔任正紅旗、鑲紅旗旗主;睿親王多爾袞擔任正白旗旗主;多爾袞同母弟豫親王多鐸擔任鑲白旗旗主;肅親王豪格擔任正藍旗旗主;鄭親王濟爾哈朗擔任鑲藍旗旗主。

    皇太極去世後,正黃旗和鑲黃旗支援豪格,因為豪格是皇太極長子,時年35歲,飽經戰陣,戰功卓著,聲威很高。而濟爾哈朗是皇太極的堂弟兼親信,鑲藍旗也傾向於豪格。至於正藍旗就更不用說了。

    再看多爾袞,他是皇太極十四弟,時年32歲,也是戰功赫赫,富有聲望,手裡的正白旗和弟弟的鑲白旗是明確支援他的。代善父子則表示中立,不過正紅旗和鑲紅旗有部分人站位多爾袞。

    從實力上來說,豪格要強一點,但也只是一點,真要打起來,鹿死誰手很難說。當然,一旦開戰,清國的未來基本就完了,所以雙方其實都在極力避免流血衝突,能吵吵就不動刀子,這給順治帝的繼位提供了契機。

    八月十四日,清國權貴聚集在崇政殿,推舉皇位繼承人的人選。雙方就誰繼承的問題爭得面紅耳赤,會議陷入僵局。

    見此情景,豪格想玩一手以退為進,獨自退場。兩黃旗的大臣於是群情激動,紛紛大喊,核心要義就是一點——立先帝子。

    皇太極共有11子,豪格年紀最長、聲望最高,兩黃旗大臣打的主意是,要立先帝子,必定立豪格。可他們忽略了這個說辭的可操作性,先帝的兒子並不只豪格一個啊。

    多爾袞這邊看再爭下去只能幹架了,乾脆另闢蹊徑,多爾袞(一說濟爾哈朗)提出:由皇九子福臨繼承皇位,由多爾袞和濟爾哈朗共同輔政。

    這個方案符合雙方大多數人的利益,兩黃旗和鑲藍旗主要爭的就是皇位不要旁落非皇太極世系,豪格不能上位固然可惜,但把皇太極另一個兒子推上去也還行。多爾袞雖然沒能爭到皇位,但他也明白再爭下去代價就太大了,各退一步為妙。代善更是和事佬,舉兩手贊成。

    最慘的估計是豪格了,如果他沒退場的話,政治地位肯定能夠高一些,但他退了,最後只能成為皇帝的長兄,一個功勞不小的親王了。

    還有一個問題,當時皇太極有8個兒子在世,除去豪格有7個,為什麼是福臨?

    其實很簡單,因為福臨是諸子中地位僅次於豪格的,豪格有年齡和戰功加成,福臨有血緣聯姻加成。

    皇太極的後宮之中,地位最尊貴的是他稱帝時冊封的一後四妃,即崇德五宮。其中有三位來自同一家族,那就是漠南蒙古的科爾沁部。剩下兩位是蒙古末代大汗林丹汗的遺孀,林丹汗死後被皇太極接收。

    滿蒙一體一向是清朝國策,最先投靠的科爾沁部更是親信中的親信,需要極力安撫,所以皇太極的皇后、宸妃和莊妃都來自科爾沁部,有科爾沁部血脈的孩子自然是滿蒙聯姻的紐帶。

    皇太極諸子中,只有兩位滿足這個條件,即第八子和第九子,第八子早夭後,第九子福臨成了唯一符合者。

    年齡比福臨大的幾位皇子都是庶妃所生,皇太極第五子碩塞剛出生不久,生母葉赫那拉氏就被皇太極賜給大臣為妻了,碩塞的地位也可想而知。

    當然,野史還有說法,認為福臨生母莊妃,即後來的孝莊太后,跟多爾袞有一腿,多爾袞故意選的,這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在各方政治勢力角逐,多爾袞和豪格都被剔除出候選人隊伍,皇子中地位排第二的福臨頂了上來,是為順治帝。

  • 9 # 西府趙王爺

    皇太極死後,皇九子福臨能夠繼位,純屬運氣,沒什麼敗不敗的!

    他既不像豪哥是皇太極長子,軍功顯赫;也不像多爾袞那樣,手握重兵,有著強大的實力。

    他就是個棋子,是大哥豪格和叔叔多爾袞爭奪皇位過程中,相持不下的妥協產物。

    因為當時皇太極突然去世,在他生前並沒有確定把繼承權交給哪位皇子,這在當時的朝廷中引起了很大的紛爭,當時,對於這個問題,爭鬥最多的兩方就是弟弟多爾袞和嫡長子豪格。

    當時豪格與多爾袞都想繼位,都握有兵權,誰也不讓誰。

    當時滿清實行八旗制度,而兵權就在八旗各旗主手中。其中正黃旗和鑲黃旗乃是皇太極直屬,皇太極死後他們是站在皇長子豪格這一邊,同時是豪格還是正藍旗旗主,還有握有鑲藍旗的鄭親王濟爾哈朗是站在豪格這一邊。

    也就是說他手裡有著四旗的力量;而睿親王多爾袞與弟弟豫親王多鐸分別握有正白旗與鑲白旗,

    禮親王代善父子握有正紅旗和鑲紅旗,他們保持中立。

    如此一看,豪格無疑佔據優勢,雖然據說兩紅旗內部有人支援多爾袞,但比較不靠譜。

    但是多爾袞聰明啊,在這樣的背景下,多爾袞認為當時的時機還是不太成熟的,在權衡了各種影響以後,放棄了爭位。

    知道兩黃旗是皇太極鐵桿,支援豪格只是因為他是皇太極兒子,是皇太極兒子中的能繼承皇位的最大可能人選。

    這並不代表效忠,他們效忠的是皇太極兒子中最終登上大位的人。

    也就是說,只要在諸皇子中選出一個新的繼承人候選人,豪格就拿不到兩黃旗的絕對支援。

    於是多爾袞直接來了一招以退為進,把皇九子福臨這個小孩兒推了出來。

    這樣一來,豪格就沒有了那麼大的優勢;

    而且當時多爾袞還考慮到鑲藍旗主濟爾哈朗對自己爭奪帝位可能會產生不利,於是便把他拉出來輔政。這麼一頂帽子帶上去了,濟爾哈朗也不好在明面上支援豪格了

    多爾袞的退步讓原本劍拔弩張的局面得到了緩解,誰也不想內訌,和平的局面是八旗貴族們最願意看到的結果。

    大家紛紛表示支援,讓福臨來繼位,豪格也無話可說。

    這是雙方都能接受的最佳結果。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皇太極的兒子也不少,為何為何偏偏要選福臨?

    這就得提到一個女人了,她便是孝莊文皇后,她是順治的母親,和多爾袞關係非同一般。

    最重要的是,她是來自蒙古科爾沁草原的女人,在滿蒙一體清朝國策中,蒙古科爾沁部落是重要的盟友。

    所以,子憑母貴,福臨實際上是諸位皇子中地位最高的。豪格若不是靠著戰功與手中兵權,估計都沒法與他比。

    所以多爾袞抬福臨出來,大家都沒話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蘋果樹進入夏季,棉花蟲已氾濫成災,有什麼好的辦法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