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九流叔叔
-
2 # 強202724545
李鴻章是晚清的外交大臣,他常常以他的外交能力自詡,參加過許多重大條約的談判與簽訂。他代表清政府參與簽訂了30多個條約,大多數是不公平的,比較著名的條約有:1885年中日《天津條約》、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1901年與八國聯軍簽訂的《辛丑條約》。正因為他參與簽訂了這些不公平條約,他也因此揹負了“賣國賊”、“千古罪人”的惡名。
但其實李鴻章是真正的愛國者,每次簽訂條約的時候他都極力維護爭取清政府的利益,讓損失最小化。在《馬關條約》簽訂過程中,李鴻章向日方提出少五千萬兩,但日方不同意。李鴻章又苦苦哀求那少兩千萬兩吧,日方還是不同意。最後李鴻章向伊藤說少點吧,讓我回國有路費吧,可伊藤還是沒有答應他。他盡力了,只可惜清政府的無能,中國的貧窮,讓他每次談判都沒有籌碼。
他盡心盡力為祖國進行外交事業。1896年已經是74歲高齡的李鴻章離開上海,橫渡四大洲三大洋,歷時八個月拜訪英、法、德、俄、美等西方列強國家,更讓人感動的是他隨身帶了一口棺材,對兒子說如果我不幸在這過程中離世,一定要將我帶回故鄉安葬。因此他也深受外國列強的尊重。
李鴻章除了外交做出貢獻,還是洋務重臣。中國近代早期的四大軍工企業,李鴻章一人就創辦了三個。他大力興建鐵路,開採鐵礦煤礦金礦銅礦,開設紡織廠與電信事業,這些舉措在一定程度增強了我們的實力,也是中國近代化開始的標誌。
-
3 # 一去歸途
評價一個人不是用現在的宏觀角度,而應回到歷史的微觀環境。身處歷史,有好有壞。之於李鴻章,他對滿清政府,可謂是鞠躬盡瘁!身在其位,當某其政。作為晚清重臣,他四處奔波,盡力維繫清政府的落後統治,挽救它的滅亡,但歷史大勢所趨,他也不能阻止,從這點來講他是一個忠臣!但他忠的只是滿清,而不是整個民族,國家!即使有時候也有御外舉措,行動,也不過是為了那個即將走向歷史的滿清政權。
-
4 # 酒鬼劍仙少年和小姑娘
李鴻章是晚清的外交大臣,他常常以他的外交能力自詡,參加過許多重大條約的談判與簽訂。他代表清政府參與簽訂了30多個條約,大多數是不公平的,比較著名的條約有:1885年中日《天津條約》、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1901年與八國聯軍簽訂的《辛丑條約》。正因為他參與簽訂了這些不公平條約,他也因此揹負了“賣國賊”、“千古罪人”的惡名。
但其實李鴻章是真正的愛國者,每次簽訂條約的時候他都極力維護爭取清政府的利益,讓損失最小化。在《馬關條約》簽訂過程中,李鴻章向日方提出少五千萬兩,但日方不同意。李鴻章又苦苦哀求那少兩千萬兩吧,日方還是不同意。最後李鴻章向伊藤說少點吧,讓我回國有路費吧,可伊藤還是沒有答應他。他盡力了,只可惜清政府的無能,中國的貧窮,讓他每次談判都沒有籌碼。
他盡心盡力為祖國進行外交事業。1896年已經是74歲高齡的李鴻章離開上海,橫渡四大洲三大洋,歷時八個月拜訪英、法、德、俄、美等西方列強國家,更讓人感動的是他隨身帶了一口棺材,對兒子說如果我不幸在這過程中離世,一定要將我帶回故鄉安葬。因此他也深受外國列強的尊重。
李鴻章除了外交做出貢獻,還是洋務重臣。中國近代早期的四大軍工企業,李鴻章一人就創辦了三個。他大力興建鐵路,開採鐵礦煤礦金礦銅礦,開設紡織廠與電信事業,這些舉措在一定程度增強了我們的實力,也是中國近代化開始的標誌。
-
5 # 一束小草
評價歷史人物我們要根據當時的社會環境,全面的去看待他,不能片面的對待。 李鴻章是晚清中國政壇上少有的開明的封建士大夫,作為地主階級的代表人物,他首先要維護地主階級的利益,鎮壓太平天國運動,興辦洋務運動都是這一階級屬性的具體表現, 李鴻章較倭仁等頑固派較為開明,他清楚的認識中國的落後,主張透過向西方學習來實現國家的繁榮富強,並身體力行,建立了江南織造總局,天津機器製造局,上海輪船招商局,開平礦務局等一批近代的軍事和民用的企業,客觀上低制了資本主義的經濟侵略,刺激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他還積極建立中國的海防,籌建北洋水師等增強了中國的國防能力。他派人出國留學,興辦新式學堂,培養了一批科技人才,引進了一批西方的先進生產技術,客觀上有利於中國的近代化。 至於爭論最多的是對外戰爭極力妥協,壓制愛國軍民的反侵略熱情,戰後簽定《中法新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極大的災難。這確實是李鴻章一生最不光彩的地方之一,但是很難想象在弱肉強食.強盜橫行.弱國無外交的國際大環境中,作為一個弱國的外交大臣,如何能夠取得平等的發言權,十分不易,他背後更深刻的確是整個民族的悲哀,他沒有擺脫晚清政治的陋習,存在著貪汙腐化的一面,也並沒有真正認識到中國的落後的根源是政治制度的落後,堅持“中體西用”是其洋務運動失敗的根本原因。
-
6 # 風滿樓聽山雨
李鴻章肯定不能算是罪人,更談不上千古罪人。罪人一說來自於李鴻章代表清政府簽訂的幾十個不平等條約。這些讓李鴻章揹負了賣國賊的罵名,或者說為滿清政府揹負了罵名。
弱國無外交,看看去年敘利亞駐聯合國代表賈法裡可以想象一下李鴻章的無奈。李鴻章當年比賈法裡的處境困難複雜太多了。
聯合國安理會就敘利亞化學武器問題召開緊急會議,賈法裡在會上怒斥美國以謊言為由發動侵略戰爭,劣跡斑斑。但他發言一開始,美英代表就已經離席。這篇“檄文”也沒有能阻止13日美英法聯軍對敘利亞發動空襲。國家沒有足夠的實力,外交官什麼都做不了,在無能為力的情況下李鴻章能竭盡所能的爭取。已經盡了最大的本分。歷史和當今的弱國外交官又有誰能比李鴻章做的更好,怕是數不出多少個。
李鴻章作為晚清四大名臣,國家建設上有很大貢獻。
“練兵以制器為先”得李鴻章在中國近代早期的四大軍工企業中,李鴻章就創辦了三個。提出“海防論”,積極倡議建立近代化的海軍。興建鐵路,發展紡織工業推動礦產開採,等等方面都有貢獻,這樣的人怎麼能是千古罪人。
-
7 # 秋草獨尋
李鴻章千古肯定是啦,但是不是罪人就得要讀者瞭解史實後再來出結論?
他在甲午戰爭中應負較大的責任,但這個是不是罪人就肯定不是啦。
甲午戰爭他的戰略判斷失誤、任用私人、練軍不利的責任。但是籤馬關條約卻不是他願意去的。是光緒一定要他去議和,其中與翁同龢的對話就很清晰。
議和之過,在於誰?議和前,李鴻章因戰爭失敗已經被革去職務,光緒一定要李鴻章議和,又重新任務他欽差大臣之職。
當時,李鴻章的哥哥李翰章(兩廣總督)勸李鴻章不要再去為朝廷賣命,兄弟倆同時辭職。李鴻章考慮之後,覺得在此危難之際不能撒手不管,這不符合他勇於任事的性格,逐李翰章辭官歸隱。
決定為朝廷擔此重任。他和光緒說如果談判要成功的話,以他對日本的瞭解,如果不割地這個談判是談不成的。光緒帝為早日結束這個惡夢,同意割地。而戶部尚書翁同龢卻堅決反對割地,但他又一定要李鴻章去談判,李鴻章就對光緒說:“那還是叫翁師傅去談吧”。這一下翁同龢就馬上推託,:“老臣對於談判之事歷來生疏,還是少荃勝於我”。李鴻章說:“如要議和,不割地我亦將有辱使命!還是翁師傅去吧”,翁同龢只好承認要割地。但之後,翁同龢又與光緒把這件事的罪責就推到李鴻章身上。
同樣,庚子辛丑條約,更不關李鴻章的事情,李鴻章只是最後和談時,慈禧下諭旨12道催他或是求他去主持和談。記得,在廣州上船時,南海知縣勸他不要去了,但國家有難,又怎能不去,全國的大臣劉坤一、張之洞、榮祿、奕劻都指望他呢,最後他對南海知縣說:“又要去當賣國賊羅”,然後悲愴著上船。
父子替罪羊當然這事情必須有個人擔責,找替罪羊也是題中應有之義。李鴻章一回國,就被免去職務,拔去三眼花翎。
交割臺灣更不是他願意的,而是光緒嚴旨要他兒子李經方必須去交割。李經方痛苦萬分,幾次推辭,卻不得光緒同意。只得去辦交割。結果兒子又成了另一個替罪羊。
究竟什麼是罪人?必須先明確兩國之間戰爭從來都是實力之爭。所以要明確禍首的話,首先是國力上的禍首。其次是戰備、戰略上的禍首,再其次是戰術上的禍首。
1、首先在國力上對比上,清朝已現頹勢
1893年日本預算收入為8804萬日元,實際決算為11377萬日元,相當於7585萬兩白銀(1兩白銀約1.5日元),只比清政府同期(8867萬兩白銀)少1282萬兩。1894年開戰當年,日本還透過戰爭債券搜刮鉅額資金,雙方差距進一步減少甚至讓日本反超中國。而且因華人口眾多,財政分攤巨大,用於軍備的費用遠低於日本。
鐵路:日本的鐵路3000多公里,中國連同臺灣在一起鐵路才300公里,10倍的差距。所以戰爭期間日本軍隊幾乎不用千里急行軍,從國內坐火車上輪船,直接開赴戰場,而清軍大部分都要長途急行軍。
輪船:1893年日本有輪船680艘,110205噸,1894年清招商局有26艘輪船22900噸,民間輪船寥寥無幾;
棉紡業:1894年清有4家機器紗廠,紗錠13萬,日本則有40家機器紗廠,紗錠38萬,1891年就實現了大量出口;
煤產量:1894年清工業產煤可查產量約54.4萬噸,而日本是426.1萬噸,出口到中國市場;
鋼鐵、造船、軍工等企業,則兩國水平接近。
國力上的問題首要責任在於中樞,慈禧沒有魄力改革、光緒還沒來得及改革,翁同龢反對改革,奕劻又坐視不理。中國在搞改革的只有李鴻章與張之洞,但張之洞的改革路徑又出問題,500多萬兩銀子砸進去,沒有任何收益。只有李鴻章的開平煤礦、電報局、招商局在贏利。哪怕李鴻章強調的鐵路、煤礦能夠提前到位,也不至於如此慘狀。
2、軍力對比,落後太多
軍備設施:
海軍,戶部與海軍衙門從1888年北洋海軍成軍之後,未添一艦,未加一炮,戰前李鴻章要求加裝速射炮又未果。這個責任在中樞等。陸軍,最具戰鬥力淮軍總兵力僅4萬左右,還須各地調防,在北韓遭伏擊後再無軍隊平衡,而湘軍、八旗、綠軍這些軍隊在小股日軍面前都基本潰散,基本沒有戰鬥力。而日本常備軍達到7個師團,7萬多人,而且加上預備役,整個戰爭兵力達到24萬。
李鴻章、劉坤一、張之洞多次要求裁撤八旗綠營,以造新軍均未果,使得陸軍沒有足夠的經費進行裝備。這個責任仍在慈禧、中樞等。
軍工能力:日本的軍事工業已經起步,能夠造出下瀨炸藥等優質炸藥,造船工業,已開始製造三景艦級別的軍艦,萬噸級軍艦也已開始製造。這個與軍事工業的體制有較大關係。體制改革的責任還是中樞負責,至少李鴻章的官督民辦模式還是最先進的。
軍制:日本已採用國家層面的參謀本部制度,而清軍仍是北洋的幕僚制度,在各軍區、軍種、情報、地圖、後勤協調等方面全面落後,直到袁世凱時期才建立起來。 中樞甚至以為對於李鴻章報告的日本情況是”挾洋以自重“。這個責任,中樞當負大責,李鴻章負小責。3、戰略籌備,不知彼此,戰和不定,多頭指揮。
不知實力對比,
1)戰守之策不能統一:朝廷要求全面出擊,而前線統帥李鴻章則認為以守為主。首先造成戰略不一,所以在平壤部隊出國境太遠,平壤之戰,指揮官協調不一,糧彈供應明顯不足,是以撤退主因。如果按朝廷要求在北韓主動出擊的話,基本沒有勝算。相對來說,李鴻章的建議更趨於實際。如果李鴻章一開始與朝廷統一意見要求先發制人,情況也許會好一點,但最終結果也必然是失敗。海軍不能保障運輸線,陸路運輸過於落後,這是關鍵
2)戰爭排程:陸海軍的排程,已經不能完全歸之於李鴻章排程,朝廷內部不斷強調換帥,但又無人可換。同時皇帝的指示常常指向提督一級,丁汝昌被多次嚴旨調動,並幾次被降罪。此為光緒與翁同龢的責任為重。
3)軍需籌備:沒有提前準備軍餉預算,後期透過向匯豐等銀行借款二千多萬銀子,造成彈藥、武器無法及時補充。大東溝海戰前,海軍所需的炮彈還在德國啟程運輸途中。這些都應以光緒不知排程,翁氏等中樞人員只知主戰不知大勢有關。
4)軍隊不能統一指揮:淮軍、湘軍、東北防軍、綠營等不能統一,各部隊不能配合。而山東巡撫李秉衡完全為制衡李鴻章,牽制北洋,調走防軍,使日軍輕易煙臺登陸,導致北洋海軍全軍覆沒,罪責極大。按理,李秉衡應上軍事法庭論斬。
4、戰術層面:漏洞百出
軍隊訓練鬆弛:淮軍與北洋海軍的訓練均不能完善,軍隊廢馳,沒有實戰演習。
軍隊建制陳舊:仍然沿用湘軍的營制,鴨綠江一戰,宋慶指揮100多個營,一人命令100個人,而日軍已採用先進的師、旅、團等建制。
軍隊無統師:陸軍統帥必須有大兵團作戰的經驗,戰時臨時調葉志超為統領,後期為宋慶、吳大澂等均非劉銘傳之類的統帥人物。造成一開始就是”蜀中無大將“之局。
戰爭過程的戰術問題,如亂髮槍、不瞄準,部分指揮官平庸無能,撤退時軍需常常資敵。
因此,戰術方面,李鴻章當負首責,湘軍等軍應由劉坤一、吳大澂自負其責。
總的來說,如果國力、軍備、戰略、戰術按比例來設的話,個人傾向於國力60%,軍備20%、戰略15%、戰術5%而言,此種戰爭,戰術再強打贏一仗還可,長時間、多兵種、連續作戰是沒有任何勝利的可能性,而且一旦戰敗連調整的時間都沒有。
前面不知變革者,臨戰卻以高喊主戰口號就是罪人可以說甲午戰爭就輸在前面不知變革,培育元氣,增強實力,戰時臨時抱佛腳,輕於一擲,卻無可恢復。任何在這種情況下輕言主戰,都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表現。即使開戰,也應以自保為主,而不是保北韓。
而翁同龢、李鴻藻、文廷式、孫家鼐這些大臣們,戰前不願意變革國家,以夷夏大防為名,千方百計阻撓國家的近代化。現在說來仍讓人不恥。
誰在讓國家富強?誰在讓國家孱弱?1879年,李鴻章要辦中國電報,保守派攻擊以夷變夏
1881年,李鴻章要修鐵路,全都反對。李鴻章堅持在開平礦務局開建唐胥鐵路,又遭清議反對,說是震動東陵,使得李鴻章只好用馬拉火車運煤。
1883年,李鴻章所辦招商局正紅火之時,朝廷又要調查招商局,致使唐廷樞、徐潤等大實業家離職,從此招商局一闕不起。
1887年,李鴻章要辦近代銀行、華美銀行,在美國都已經籌集了3億美元的資金,相當於4億兩白銀。又被翁等聯合阻攔。否則國家的財政怎麼會那麼艱難,慈禧修個園子本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
1888年,朝廷奏準津通鐵路開工,又是翁與眾保守派阻擋,說是鐵路會讓許多以車馬為生計的人失業。使朝廷建設再次延遲。
1891年,翁同龢又奏請戶部為太后修園子,北洋海軍三年停止購船購炮,致使已訂到的新式23節航速的軍艦,被日本購買,該艦成為甲午海戰中的聯合艦隊戰鬥力最強的“吉野”號。
1892年,關東鐵路修建,光緒與翁同龢又下令不得借外資修建,而戶部又不撥款,導致山海關至北韓邊境的鐵路不能通車,結果,戰爭爆發後,部隊只能步行到北韓,既累又耗時。
1893年,因新式速射炮的出現,日本聯合艦隊已廣泛採用,李鴻章奏請購新式速射炮30門,朝廷回覆:“該衙門知道了”六個字。
誰是罪人以上事實,都說明李鴻章是在重重阻力下,大力建設國家的人。而滿朝都是那些平時高談闊論的拒絕改革,臨時要一力主戰的人
誰是歷史的罪人?
-
8 # 圕小李
一個風雨飄搖封建王朝,一個走在風口浪尖的老頭。認為李鴻章是奸臣是歷史罪人的大有人在,就像有些球迷一樣。每當國足輸球時各種罵撲面而來,不是我為那幫孫子解釋。像什麼反正都是輸,他們上和咱們上沒區別。話還真不是那麼講,普通成年人跟中學校隊踢不踢成篩子就算不錯。可想而知實力這東西,幹不過就是幹不過拼死也是幹不過。李鴻章這老頭,就是去籤戰敗條約的代理律師。你不能因為他是為壞人維護權益的人你就認為他壞,這樣有失公允。這老頭在簽署馬關條約時被人刺殺,還因此為清政府免了一億兩白銀割地範圍也減少不少。據說老頭因在日本簽署不平等條約發誓永不再登日本領土,之後一次歐洲訪問回來途經日本老頭寧可走兩片木板搭的臨時橋也不上岸換船。所以大家真不必恨李鴻章,他也就談不上千古罪人。
-
9 # 麻衣白髮
我覺得李鴻章不算是千古罪人吧。畢竟梁啟超先生對其評價:“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
我們認為李鴻章誤國是因為李鴻章曾簽訂了一系列條約,以《馬關條約》、《辛丑條約》尤其受人詬病。但李鴻章的一生都在為著清朝利益作鬥爭。在簽訂《馬關條約》期間,日本首相伊藤博文還說過,李鴻章“知西來大勢,識外國文明,想效法自強,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馬關條約談判期間,伊藤博文對李鴻章極盡羞辱,然而也說出了這樣一段話:如果你是我,在日本一定幹得比我強;如果我是你,在中國不一定幹得比你好。這位可以與德國首相俾斯麥、英國首相格萊斯頓作比較的人,卻最終只能成為統治階級的替罪者,成為中國近代史上最委屈的“賣國賊”。
可是他做過的那些功績卻被人忽略了。
洋務運動是李鴻章與他的老師曾國藩最先倡導的,李鴻章曾擴建天津機器製造局,使之成為“洋軍火總彙”,以供各省軍火之需。而在創辦與經營新式軍事工業,使李鴻章逐漸認識到:軍事工業需要雄厚的經濟基礎以解決資金問題,也需要成套的新式工業交通體系,以解決原料、燃料、運輸、通訊等問題。於是,洋務事業由標榜“自強”進而“求富”,主要以“官督商辦”的方式創辦了一系列民用企業,同時著手籌辦北洋海防,建立了一支北洋海軍。此外,還創辦各類新式學堂,並派人赴歐美諸國留學,以培養“自強”“求富”所需人才。隨後,李鴻章和自己的老師曾國藩在各自配合中將洋務運動逐漸推向更高的發展。
而且李鴻章曾在俄皇加冕的儀式上,有一個環節令李鴻章很是難看,那就是俄國的司儀每唸到一個國家的時候,這個國家就會派出代表,並奏這個國家的國歌。可是大清國沒有國歌,在這個緊急關頭,李鴻章在各國的使節的矚目之下用他那沙啞的嗓子唱了一首他家鄉的民間小調,也就是如今改名的“茉莉花”。保住了一個作為大國最後的尊嚴。
其實李鴻章的一生可以用一句他寫的詩來概括:
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弔民殘。
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海外塵氛猶未息,諸君莫作等閒看。
所以說,李鴻章其實並不是一個千古罪人,不過是晚清政府不作為的替罪羊罷了。時勢造英雄,時勢造就了他,但他不能造就時勢。雖然滿腔抱負,但卻沒有一個好的政治環境讓他施展抱負,到頭來,反成了華人唾罵的物件。
-
10 # 俗人味道
關於李鴻章的功過,一直很多人爭議不斷,直到現在也是,很多人都還是把李鴻章看做一個賣國賊,因為他真的是簽署了在中國歷史三千年未有之變局中的多數不平等條約。這小編是承認的,但是反觀當時的破敗無能的清政府,誰又能站出來去承擔這個事?慈禧?還是皇帝?都不會,你以為李鴻章自己願意籤這些亂七八糟的條約嗎?誰會願意?實屬是那時候的大清沒人能攬的起來這個責任,或者是沒人願意揹負這個千古罵名。
李鴻章,是一個非常有才分的人,雖然沒有生在好的時候,但是自己用一個人的力量,抵禦住了千軍萬馬。自己與外國列強們周旋,雖然他經手簽訂了很多的條約,但是又不是他的本意,他不去籤,也會有馬鴻章,張鴻章。不是他能左右的,那個時候的中國可以說是十分軟弱的他就算有通天之力又能怎麼樣。
當年萬國運動會的時候,各國國旗都是伴隨著國歌依次升起,輪到中國的時候,當時的清政府一首歌國歌都沒有,只有一條黃龍旗,能不引來西洋人的嘲笑嗎?被嘲笑的頭都抬不起來,這時,有一位年過70的老人,神態毅然的走到黃龍旗下,唱起了一首他的家鄉小調《茉莉花》,一曲唱完,雷鳴般的掌聲頓時而起,這一位神態毅然捍衛國家的尊嚴的人叫做李鴻章。
甲午戰爭失敗後,被迫簽訂了簽下了馬關條約,後人說它賣國求榮,歷史書中從沒寫道為什麼賠償白銀是2億兩還不是真實的3萬兩,書裡沒寫他用自己的身體當了日本人的一槍,日本人說要賠償醫藥費,但是李鴻章卻說從賠償款裡減吧,這才變成了2億兩白銀,這位年過七旬的老人,簽完馬關條約,口吐鮮血,悲痛欲絕,李鴻章一生揹負了太多的罵名,試問,這位老人差點死在異國他鄉,回到清朝還要揹負舉國罵名,弱國無外交,可是國弱,也不是李鴻章一個人的責任,簽了條約對李鴻章有什麼好處嗎?是給他錢了?還是給他權了?都沒有,這位老人又是為誰辛苦為誰背鍋?
1900年,慈禧向列強宣戰,說完就後悔了,我又打不過人家,捅了馬蜂窩了,這不,又想起了專門替清朝背鍋的李鴻章,要知道那一年,他已經78歲,但是實在大清無人可用,他不去誰去?從1900年10月11日到達北京,直到1901年9月7日才開始籤條約,足足讓這位78歲的老人來來回回跑了了一年,在簽訂這條之前,李鴻章就開始吐血了,簽訂後,卻很很多朝廷大臣大罵李鴻章:“賣國者秦檜,誤國者李鴻章”。讓誰聽了誰能不心寒?能不吐嗎?我一心為國,你們卻這樣?10月31日,老頭咯血病危,11月17日,李鴻章撒手西去。太后和皇上聽到李鴻章去世,大聲痛苦,不哭?不哭能中麼?李鴻章死了以後誰來給你們擦屁股背黑鍋?
李鴻章對自己做的事情也做出了總結:“我辦了一輩子的事情,不管是練筆也好,還是操練海軍也好,不過都是一口沒了牙的老虎,也想過去放手讓他們去辦理,但是我怕他們辦理的更加差勁,只是空有這個外殼。就像是一間破屋子,這邊被東西補補,那邊被東西糊糊,雖然知道糊東西的都是薄薄的一張紙,但那也是沒有辦法的,這樣補好的東西,就算是那小小的一張紙也能打出幾個窟窿來。不知道里面是哪一種材料。只能是壞了就補補,壞了就修修。”
回覆列表
李鴻章是晚清的外交大臣,他常常以他的外交能力自詡,參加過許多重大條約的談判與簽訂。他代表清政府參與簽訂了30多個條約,大多數是不公平的,比較著名的條約有:1885年中日《天津條約》、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1901年與八國聯軍簽訂的《辛丑條約》。
正因為他參與簽訂了這些不公平條約,他也因此揹負了“賣國賊”、“千古罪人”的惡名。但其實李鴻章是真正的愛國者,每次簽訂條約的時候他都極力維護爭取清政府的利益,讓損失最小化。在《馬關條約》簽訂過程中,李鴻章向日方提出少五千萬兩,但日方不同意。李鴻章又苦苦哀求那少兩千萬兩吧,日方還是不同意。最後李鴻章向伊藤說少點吧,讓我回國有路費吧,可伊藤還是沒有答應他。他盡力了,只可惜清政府的無能,中國的貧窮,讓他每次談判都沒有籌碼。他盡心盡力為祖國進行外交事業。
1896年已經是74歲高齡的李鴻章離開上海,橫渡四大洲三大洋,歷時八個月拜訪英、法、德、俄、美等西方列強國家,更讓人感動的是他隨身帶了一口棺材,對兒子說如果我不幸在這過程中離世,一定要將我帶回故鄉安葬。因此他也深受外國列強的尊重。李鴻章除了外交做出貢獻,還是洋務重臣。
中國近代早期的四大軍工企業,李鴻章一人就創辦了三個。他大力興建鐵路,開採鐵礦煤礦金礦銅礦,開設紡織廠與電信事業,這些舉措在一定程度增強了我們的實力,也是中國近代化開始的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