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狂鴿

    “演員”、“品格”這本來就是一個職業層面上的遞接。演員這兩個字歸根到底,其實它就是一種職業,它的構成和各行各業一樣,一定也是金字塔式的,也許你是個演員,但你是不是個有品格的演員就是另外一個命題了。所以我也在想,演員到底該有什麼樣的品格? 如今的演藝圈,流量注水,炒作票房的事層出不窮,有人說這一代的演員只會圈錢,還沒學會表演呢,就急著演戲拍電影,靠著粉絲效應獲得一個又一個獎,拿著普通人一輩子都無法企及的片酬。但在我看來,有一些演員依舊堅持著自己的底線,在行業裡守護著屬於自己的品格。上半年的《我不是藥神》票房口碑雙豐收,而其中呂受益的扮演者王傳君可謂片中最大驚喜曾幾何時,關穀神奇一直是王傳君的標籤,《愛情公寓》的故事講了四季,這個標籤王傳君帶了9年,這些年他幾度轉型失敗,而在電影上映之後,我想沒人再會怪他拒演《愛情公寓》了。他在《我不是藥神》中飾演一位白血病人,為了表現角色的羸弱,他每日完成8000個跳繩減重;為了拍出病人的憔悴感,他兩天兩夜不睡覺來表現真實的重病感。拒演可以輕易圈錢的角色,不是為了演戲而演戲,而是真正對錶演有敬畏感,真的走進角色,真的用自己反覆琢磨的方式呈現鮮活的人物,在這樣流量為王的時代,他以一己之力守護一方淨土,這才是演員該有的品格。在浮躁的娛樂圈穩紮穩打,踏實演戲,不急不躁,這也是演員該有的品格。朱一龍就是這樣的演員,小說影視化本身就是一個雙刃劍,一有不慎就會被死忠書粉抵制。然而,就在書粉準備大罵演員不符角色、劇情改編的面目全非的時候,朱一龍竟然用整容式的演技為自己迎來了掌聲。當人們回頭看他曾經的作品時,才發現他已經出道十年,演了幾十部劇,雖然多是名不見經傳的作品,但是他從未鬆懈,無一例外的認真對待每一個角色。例如,出演《新邊城浪子》的時候,為了還原小說當中那個清瘦的復仇少年,他刻意減重讓臉上顯得蒼白一點;傅紅雪在劇中很少喝水很少吃飯,朱一龍也讓自己的嘴唇一直保持很乾裂;沙漠取景時,他覺得被風沙影響到眼底通紅的狀態特別像傅紅雪,所以就沒有及時滴眼藥水去治療它。在出名要趁早的娛樂圈,30歲才迎來事業的高潮著實太晚,但是正因為他對角色負責, 從未放低演戲的標準,才能十年磨一劍,走進大眾視野。在金錢至上的娛樂圈裡,他們是一股不可多得的清流。然而不要忘了,演員也是一個具有傳承性質的職業,回看演藝界的老前輩們,這種精神其實一直都在。前段時間朋友圈也曾被一篇名為《85年人藝國寶藝術家們集體表演叫賣》文章刷屏。紛紛刷屏的原因,是大家十分想念這些老藝術家,更是懷念那個認真做戲,純粹磨戲,說著最著名的那一句“戲比天大”的排戲純真年代。以北京人藝的老藝術家們為代表,那個時候戲劇人的偏執、較真、講究和體面,令我無比想念。——1983年 中央電視臺“新春樂“春節聯歡晚會 人藝花甲合唱隊”表演的《叫賣組曲迎新春》力求真實、磨戲到走火入魔、擁有自己行業人的驕傲,這更像是一個行業的操守,“戲比天大“這是戲劇藝術至高無上的地位,也是一個行業的驕傲。為角色付出,敬畏表演藝術,這是演員該有的操守,也是演員必備的品格,不是嗎?

  • 2 # 正向娛樂

    從名字上分析,這是更加側重“德藝雙馨”中的“德”,而上一個節目《演員的誕生》則是更加側重於“德藝雙馨”中的“藝”。而新的接棒節目,更是從少年演員,全新的演員裡,進行評級,分班,訓練,比賽,在這些競爭和淘汰的過程裡,又一點一點地培養新生代演員身上的“德”,也就是品格。

    所以,這中間就包含了一個“成長”的意義,只有樹德,方能修藝。尤其是演員這樣暴露在大眾視野裡面的職業,“德高”方能“望重”。所以《演員的品格》這個節目,這樣的初心,是非常吸引觀眾去看的。

    所以,這個節目的初心,就是最讓人感動的地方。他讓人瞭解這個最熟悉又最陌生的群體,把新生代演員的成長展現給大眾看,而在這個過程中,又注重演員們的品格和藝德。

    現在八卦滿天飛的資訊時代,誰能夠好好地去留時間給人的修養和品格呢。但是從這個節目裡,從《演員的品格》裡那些年輕的面容裡,相信觀眾終究會看到初心,也終究能看到演藝界的希望!

  • 3 # 王小民的吐槽

    《演員的品格》這節目,選個演員弄得花樣是真多。本以為就像《我就是演員》那樣,大家呼啦啦上來演個小品,底下三位請來的前輩,這次是何炅,周冬雨和井柏然,咱先不說夠不夠格吧,反正相對於還沒畢業的這些小孩們也算是有資格,評價一番,給個分分個班,到時候淘汰一批,齊活了。

    不過既然是演員版的“創造101”,那必須得翻出點新玩意來,又是真人秀又是淘汰賽,把大家聚在一起訓練這麼多天,總得給整點內容吧?於是什麼舞蹈啊,形體啊,唱歌啊……啥都教點,知道的這是在選演員,不知道的還以為又是在培養偶像。

    話說回來,既然是選演員,就不能按觀眾投票的人氣來。因此選手的第一次淘汰(節目裡叫作甄別)也是搞得蠻複雜,先是團體芭蕾一次小考核,再來“形表對決”一次大考核,最後還不算,再給所有人安排一次加試。

    關鍵就在這個加試上,別的地方觀眾投票說了不算,原來都用在這個上面了。不過總體說來也不是比拼成績,而是排名前24位的有機會解鎖加試成績,加分也是加這個加試成績,而不是按照人氣值來。

    這樣一來最慘的就是那些考核成績好卻人氣不高的選手了,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黃米依和張洛偍,考核成績本來排在第二名和第五名,結果因為人氣不行沒有解鎖加試,一個掉到了C班,一個直接掉到D班。

    掉到D班,最後還沒人選他,直接讓這位張洛偍小哥無戲可演,面對何炅差點哭出來,直言“懷疑努力沒有用”。

    話說這第6期何炅也是真忙,先是給不受規矩的陳翔宇寫信勸導,再是直面陳澤軒對於節目規則的質疑,中間還得給D班選手以鼓勵,到了這一期越來越深刻地體會到安排何炅來的意義了,沒有一個優秀的主持人,這《演員的品格》場子根本控不住啊。

    說回這第6期的《演員的品格》,甄別之後再甄別,這次一下要從48個裡淘汰24個,直接砍一半,因此選手們對於即將到來的考核也是嚴陣以待,不敢掉以輕心。

    這次的考核內容是“影視化表演”,也就是真刀真槍地操練起來了。一共4個劇本,每個劇本8個演員。

    而這次選角色的方式也是創新,A班8位先選,每個劇本兩個主演,然後由他們來當“面試官”,選擇B,C班的成員進入“劇組”。

    話說《演員的品格》裡的A班也是真慘,次次有特權不過次次都“背鍋”。上一次搶別人角色就落不少口舌,這一次又是可以決定好兄弟好姐妹的生死,怪不得一直在A班的蘇澤林說“A班就是背鍋的”。

    結果確實是很殘酷,A班同學各種當“壞人”,姜卓君沒面上角色直接摔門而出,董釩沒角色懷疑自己“不配做一個演員”,“我就是個廢物”,場面一度混亂無比。

    不過最終還算是圓滿解決了,B,C班選手也都安排了角色,D班給出了隱藏劇本“神秘的藥”,話說回來想想就知道不可能……要是大家都沒戲演,節目還怎麼繼續下去。

  • 4 # TMTGlocal

    從播放資料來說,演員的品格基本上在播出期間保持在綜藝前5,部分情況下排名前三或者前十的後面部分

    從簡介來看,這部綜藝應該可以和愛奇藝的內容生態形成比較好的銜接,“對59位 新人演員進行品格訓練與演技強化,並透過最終的劇目考核,選拔出綜合實力優勝的8位演員,為他們量身定製IP劇”,一方面讓大家更為了解演員這個職業,另一方面也能逐步培養演員,為自制劇輸送人才

    可看度來看,常駐嘉賓有何炅,說明起點不低,還有井柏然、周冬雨助陣,後兩者印象中並非綜藝咖,節目帶了點嘗試的意味在,“演員”類的節目,槽點和炒作點還是挺多的

  • 5 # 三嬸看電影

    要說最近大火的節目,無非就是兩檔《演員》。

    《演員請就位》已播出三集,目前豆瓣7.0,另一檔《我就是演員之癲瘋對決》(是的,我故意的)新鮮出爐,暫且停留在豆瓣5.4,不及格。

    今天,三嬸的朋友,劉叔就先撇開“演員”二字,聊聊“節目”。

    早在各大衛視百花齊放之前,怕是沒人會質疑芒果臺是娛樂節目產業中的獨樹一幟,《快樂大本營》屢創收視高峰。

    一時間,新人、老人、有男的、有女的,可能還有不男不女的,跟大媽看到超市雞蛋打折一樣,紛紛湧向芒果臺。有的為了混個臉熟;有的為了再次翻紅;還有的渴望藉機宣傳作品,渴望一炮而紅。

    且不說各自目的為何,但當時的娛樂節目著實是重點於“樂”,一家老小圍著電視、磕著瓜子看得哈哈大笑,同時記住了某些或顏值、或口才、或情商出色的嘉賓,除了偶爾出點耍大牌、翻白眼之類的小雞毛,基本保持著良性觀感。

    說這是中國大型娛樂節目的鼻祖也不為過,也就是如今在各大衛視、各大影片平臺氾濫成災的“綜藝”。

    然而,在世界末日的那年,另一檔大型節目橫空出世,改變了中國綜藝的格局,更改變了中國綜藝的看點和模式。

    2012年,《中國好聲音》第一季,坐擁劉歡、那英、庾澄慶、楊坤四大音樂屆大佬級人物,以獨特的轉椅形式打破傳統選秀模型,讓曾經的王牌《超女》《快男》之類頓時黯然失色。

    隨後幾年,《爸爸去哪兒》《奔跑吧兄弟》《極限挑戰》《我是歌手》《花兒與少年》《中餐廳》《這就是街舞》《這就是鐵甲》《聲入人心》紛紛出爐,有窮遊的、拽衣服的、互相陷害的、扯嗓子的、賣盒飯的、街上跳舞太冷去室內的、打人打不過派機器人的、搶配音演員飯碗的,等等等等。

    綜藝節目已然成為了一種文化,成為了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同事朋友三五成群聚在一起,要是說不上來點當下流行的綜藝話題都覺得這段日子白活了,像是在動物園裡當動物。

    中國綜藝的成功自然值得讚許,甚至連帶著中國臺灣的《康熙來了》都頂不住大陸節目來勢洶洶,不得不宣佈停播。

    但是,正如劉叔在上文提到,中國綜藝的格局和看點卻已悄然變化,觀眾的口味從以往的“圖個樂”逐漸加重。

    我們來羅列一下幾大王牌綜藝的看點:

    《中國好聲音》,比起晉級賽公平與否的質疑,四大導師的轉身可能更具吸引力,而轉身之後的搶人過程才是節目前期的收視保障。

    試想一下,如果導演組規定每次只能轉一個導師,節目還會這般有趣嗎?

    《爸爸去哪兒》,老爸大多粗線條,不如老媽對孩子悉心關愛,明星家庭更是少有陪伴,所以明星老爸帶著萌娃去到窮鄉僻壤必定有笑有淚。

    可兩者之間你更願意看他們默契還是不默契?顯然是後者,不然你以為大家看《爸爸去哪兒》真的只是看爸爸去哪兒嗎?

    《奔跑吧兄弟》,無需多說了,你想看李晨腳踩指壓板還是想看面露猙獰的大黑牛拽著陳赫衣服一把撕下名牌?

    《極限挑戰》,一幫中年男人外加一個流量鮮肉,節目過程宛如在玩綜藝版三國殺,你耍我一尺、我坑你一丈,除了節目最後的昇華,其餘時間你基本看不到真善美。前一秒還是末梢神經壞死把上頭憋大了的狀態,下一秒就變成了要啥腳踏車。

    然而,新一季裡,當壞男人改為相對憨厚的岳雲鵬、雷佳音、迪麗熱巴,節目瞬間乏味,只能看羅志祥一臉山中無老虎,小豬稱大王的表情。

    以及《我是歌手》《聲入人心》中的為戰績比拼;《中餐廳》裡的霸道黃教主;《這就是街舞》中的battle;《花兒與少年》中的我要去那兒,我不要去那兒;就連《這就是鐵甲》也因鄭爽開口罵人而上了熱搜。

    發現了沒?除了不同節目本身的屬性,觀眾更熱衷於看到“矛盾”,使得《歡樂喜劇人》《笑傲江湖》這類喜劇題材的綜藝也不得不加入比拼環節。

    喜好看矛盾無可厚非,人的本性中包含了看熱鬧不嫌事大的心態,所以咱們繞回來,再看看涉及演員的這兩檔節目。

    《演員請就位》。

    三期下來,有哪位演員的表演精湛到令觀眾大呼過癮?又有哪位演員的表演爛到使人覺得不堪入目?

    我們大多隻會發出“喲,他演的挺好。”,或者“這孩子的演技還太嫩。”的初淺感嘆而已。

    因為《演員的誕生》和《我就是演員》早已將演技的車禍現場給表現全了,如今參加節目的年輕演員們就算能力再不足,只要避開那些反例,基本不會造成慘不忍睹的狀況,最多也就是臺詞功力、肢體和情感表達上的弱勢。

    相反,本是該聚焦在演員身上的節目,導演和嘉賓卻成了主角,觀眾大多集中在趙薇如何的為人圓滑、李少紅如何的不尊重郭敬明、陳凱歌如何的大導風範、郭敬明如何的理論辯駁。

    說白了,觀眾還是更想看撕逼而已。

    提到郭敬明,他絕對是這檔節目的話題擔當,更是讓劉叔感到既無法認可又必須認可。

    何來無法認可?

    源自老戲骨李誠儒對其導演作品的無情貶低以及對其文學作品的當眾否定,那一句“這就是暢銷書?他們受到什麼教育了?”是如此刺耳。

    雖說郭敬明如同奇葩說一般的辯論能力立刻將李誠儒的觀點反駁了回去,也在之後的網友評價中佔了上風,可說到底,李誠儒會這般略帶羞辱式的言論只因郭敬明身為導演並沒有多麼出彩的作品,但他卻和趙薇(《致青春》豆瓣6.6)、李少紅(《大明宮詞》豆瓣9.0)、陳凱歌(《霸王別姬》豆瓣9.6)三位坐在一起,而他極力辯駁的心愛作品《悲傷逆流成河》,豆瓣5.9,卻已是他個人導演作品的最高分。

    就連劉叔也不禁想問一句:憑什麼?

    何來必須認可?

    可是,當郭敬明被李誠儒,甚至同坐導演席的李少紅所不認可時,卻在另一個作品上被陳凱歌讚美了,此時的郭導宛如一位被蒙冤多年終獲洗白的人,那種終於被表揚的快感使得他淚流滿面、語無倫次,而且來自場上最具權威的陳凱歌。

    實話說,劉叔覺得由李濱、金靖演繹的《親愛的》,確實可算郭敬明的導演巔峰作品,無論在細節掌控還是臺詞修正上都做的不錯,最後金靖的那幾下捶打更是把一個希望與絕望並存的母親演得如此生動。

    《我就是演員之巔峰對決》。

    或許是節目組感到前兩季的質疑太多,導致這一季作出更改,模式換成了戲骨帶新人。

    不同於《演員請就位》的導演搶鏡,《巔峰對決》則屬於換湯不換藥,在新意這一點上並沒有實質性的突破。

    唯一令人意外的是李宇春作為戲骨參加,不知是不是節目組故意為之,她出現後受到了一致的認可和期待,居然把她說成了是個被歌手耽誤的好演員。

    WTF?

    李宇春能獲得成功不單單是時代導致,自身的努力和天賦仍然是值得讚揚的。

    可你要說她演過這麼些個電影、合作過這麼些個大碗就捧為好演員未免有些過度褒獎,要知道其他幾位戲骨哪個不是拿獎拿到手軟?

    單看李宇春在《巔峰對決》裡的表演似乎確實可圈可點。特別設計了歪腳造型來體現殘廢的慘狀,口齒清晰、臺詞清楚,那一聲哽咽的“我叫馬嘉祺”,將絕望與不甘展現得淋漓盡致,讓淚點低的劉叔確實沒繃住。

    然而,很遺憾,李宇春在整個作品中的亮點也僅限於此了。

    原版任素汐是潑辣中帶著嘲諷、兇狠中帶著笑意,使得一個無懼生死的形象瞬間變得立體了,而那種“老孃死都不怕還怕你們這倆蠢賊嗎?”的無畏並沒有被李宇春演繹到位,只可算中規中矩。

    這,竟也在之後的評價中被說成最大的驚喜,而佟大為、梁靜那明顯吃了劇本虧的作品卻遭受了諸多質疑。

    這,也是綜藝節目的現狀,刻意製造矛盾。

    無論演員對演員這個職業懷著多麼敬畏的心,演員究竟對演戲痴迷到何種程度,綜藝終究還是綜藝,想拔高到文藝?不好意思,文藝片都沒火起來呢。

    正如張國立在《巔峰對決》裡所說,“我拿了這麼多的獎,還需要在這裡證明我的演技嗎?

    《演員》的這兩檔綜藝無非就是湊齊一幫演員給觀眾看矛盾的節目,從幕後花絮到表演後的各家發表見解,剪輯上幾乎是時刻把握機會向觀眾展示“注意啊!馬上要開始撕逼了!”的節奏。

    對於《演員》這種一鏡到底、不能喊咔的舞臺劇形式會增加多大的表演難度姑且不論,光是影視劇本、鏡頭排程、道具妝化、導演風格對影視演員的表演都會產生極大的影響。

    不然你以為那些“謀女郎”、“馮女郎”、“星女郎”們為何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撕下身上的標籤?

    倪妮在張藝謀的《金陵十三釵》之後還有哪部值得說道的影視作品?張雨綺、林允在周星馳之外還有什麼知名的角色讓人記憶猶新?強如章子怡,也是在《臥虎藏龍》的十三年後,才有了《一代宗師》的大滿貫。

    所以,老演員們必定很清楚哪裡才是真正值得飆戲的地方,綜藝不過是他們在或長或短的事業真空期間出來刷個臉、順帶展示一下“別忘了,我很會演戲哦!”的演技而已。

    新演員同樣知道自己的目標在何方,那些請導師指引方向的語句只是表明想要堅持的態度,畢竟誰會在一個諸多觀眾觀看的綜藝節目上對新人說“你別幹演員了,回家種地吧。”這樣的話呢?

    所以再所以,綜藝就是綜藝,要看真飆戲的還是去電影院吧。

  • 6 # 威斯圖

    要說最近大火的節目,無非就是兩檔《演員》。

    《演員請就位》已播出三集,目前豆瓣7.0,另一檔《我就是演員之癲瘋對決》(是的,我故意的)新鮮出爐,暫且停留在豆瓣5.4,不及格。

    今天,三嬸的朋友,劉叔就先撇開“演員”二字,聊聊“節目”。

    顯示所有大圖

    早在各大衛視百花齊放之前,怕是沒人會質疑芒果臺是娛樂節目產業中的獨樹一幟,《快樂大本營》屢創收視高峰。

    一時間,新人、老人、有男的、有女的,可能還有不男不女的,跟大媽看到超市雞蛋打折一樣,紛紛湧向芒果臺。有的為了混個臉熟;有的為了再次翻紅;還有的渴望藉機宣傳作品,渴望一炮而紅。

    且不說各自目的為何,但當時的娛樂節目著實是重點於“樂”,一家老小圍著電視、磕著瓜子看得哈哈大笑,同時記住了某些或顏值、或口才、或情商出色的嘉賓,除了偶爾出點耍大牌、翻白眼之類的小雞毛,基本保持著良性觀感。

    說這是中國大型娛樂節目的鼻祖也不為過,也就是如今在各大衛視、各大影片平臺氾濫成災的“綜藝”。

    然而,在世界末日的那年,另一檔大型節目橫空出世,改變了中國綜藝的格局,更改變了中國綜藝的看點和模式。

    2012年,《中國好聲音》第一季,坐擁劉歡、那英、庾澄慶、楊坤四大音樂屆大佬級人物,以獨特的轉椅形式打破傳統選秀模型,讓曾經的王牌《超女》《快男》之類頓時黯然失色。

    隨後幾年,《爸爸去哪兒》《奔跑吧兄弟》《極限挑戰》《我是歌手》《花兒與少年》《中餐廳》《這就是街舞》《這就是鐵甲》《聲入人心》紛紛出爐,有窮遊的、拽衣服的、互相陷害的、扯嗓子的、賣盒飯的、街上跳舞太冷去室內的、打人打不過派機器人的、搶配音演員飯碗的,等等等等。

    綜藝節目已然成為了一種文化,成為了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同事朋友三五成群聚在一起,要是說不上來點當下流行的綜藝話題都覺得這段日子白活了,像是在動物園裡當動物。

    中國綜藝的成功自然值得讚許,甚至連帶著中國臺灣的《康熙來了》都頂不住大陸節目來勢洶洶,不得不宣佈停播。

    但是,正如劉叔在上文提到,中國綜藝的格局和看點卻已悄然變化,觀眾的口味從以往的“圖個樂”逐漸加重。

    我們來羅列一下幾大王牌綜藝的看點:

    《中國好聲音》,比起晉級賽公平與否的質疑,四大導師的轉身可能更具吸引力,而轉身之後的搶人過程才是節目前期的收視保障。

    試想一下,如果導演組規定每次只能轉一個導師,節目還會這般有趣嗎?

    《爸爸去哪兒》,老爸大多粗線條,不如老媽對孩子悉心關愛,明星家庭更是少有陪伴,所以明星老爸帶著萌娃去到窮鄉僻壤必定有笑有淚。

    可兩者之間你更願意看他們默契還是不默契?顯然是後者,不然你以為大家看《爸爸去哪兒》真的只是看爸爸去哪兒嗎?

    《奔跑吧兄弟》,無需多說了,你想看李晨腳踩指壓板還是想看面露猙獰的大黑牛拽著陳赫衣服一把撕下名牌?

    《極限挑戰》,一幫中年男人外加一個流量鮮肉,節目過程宛如在玩綜藝版三國殺,你耍我一尺、我坑你一丈,除了節目最後的昇華,其餘時間你基本看不到真善美。前一秒還是末梢神經壞死把上頭憋大了的狀態,下一秒就變成了要啥腳踏車。

    然而,新一季裡,當壞男人改為相對憨厚的岳雲鵬、雷佳音、迪麗熱巴,節目瞬間乏味,只能看羅志祥一臉山中無老虎,小豬稱大王的表情。

    以及《我是歌手》《聲入人心》中的為戰績比拼;《中餐廳》裡的霸道黃教主;《這就是街舞》中的battle;《花兒與少年》中的我要去那兒,我不要去那兒;就連《這就是鐵甲》也因鄭爽開口罵人而上了熱搜。

    發現了沒?除了不同節目本身的屬性,觀眾更熱衷於看到“矛盾”,使得《歡樂喜劇人》《笑傲江湖》這類喜劇題材的綜藝也不得不加入比拼環節。

    喜好看矛盾無可厚非,人的本性中包含了看熱鬧不嫌事大的心態,所以咱們繞回來,再看看涉及演員的這兩檔節目。

    《演員請就位》。

    三期下來,有哪位演員的表演精湛到令觀眾大呼過癮?又有哪位演員的表演爛到使人覺得不堪入目?

    我們大多隻會發出“喲,他演的挺好。”,或者“這孩子的演技還太嫩。”的初淺感嘆而已。

    因為《演員的誕生》和《我就是演員》早已將演技的車禍現場給表現全了,如今參加節目的年輕演員們就算能力再不足,只要避開那些反例,基本不會造成慘不忍睹的狀況,最多也就是臺詞功力、肢體和情感表達上的弱勢。

    相反,本是該聚焦在演員身上的節目,導演和嘉賓卻成了主角,觀眾大多集中在趙薇如何的為人圓滑、李少紅如何的不尊重郭敬明、陳凱歌如何的大導風範、郭敬明如何的理論辯駁。

    說白了,觀眾還是更想看撕逼而已。

    提到郭敬明,他絕對是這檔節目的話題擔當,更是讓劉叔感到既無法認可又必須認可。

    何來無法認可?

    源自老戲骨李誠儒對其導演作品的無情貶低以及對其文學作品的當眾否定,那一句“這就是暢銷書?他們受到什麼教育了?”是如此刺耳。

    雖說郭敬明如同奇葩說一般的辯論能力立刻將李誠儒的觀點反駁了回去,也在之後的網友評價中佔了上風,可說到底,李誠儒會這般略帶羞辱式的言論只因郭敬明身為導演並沒有多麼出彩的作品,但他卻和趙薇(《致青春》豆瓣6.6)、李少紅(《大明宮詞》豆瓣9.0)、陳凱歌(《霸王別姬》豆瓣9.6)三位坐在一起,而他極力辯駁的心愛作品《悲傷逆流成河》,豆瓣5.9,卻已是他個人導演作品的最高分。

    就連劉叔也不禁想問一句:憑什麼?

    何來必須認可?

    可是,當郭敬明被李誠儒,甚至同坐導演席的李少紅所不認可時,卻在另一個作品上被陳凱歌讚美了,此時的郭導宛如一位被蒙冤多年終獲洗白的人,那種終於被表揚的快感使得他淚流滿面、語無倫次,而且來自場上最具權威的陳凱歌。

    實話說,劉叔覺得由李濱、金靖演繹的《親愛的》,確實可算郭敬明的導演巔峰作品,無論在細節掌控還是臺詞修正上都做的不錯,最後金靖的那幾下捶打更是把一個希望與絕望並存的母親演得如此生動。

    《我就是演員之巔峰對決》。

    或許是節目組感到前兩季的質疑太多,導致這一季作出更改,模式換成了戲骨帶新人。

    不同於《演員請就位》的導演搶鏡,《巔峰對決》則屬於換湯不換藥,在新意這一點上並沒有實質性的突破。

    唯一令人意外的是李宇春作為戲骨參加,不知是不是節目組故意為之,她出現後受到了一致的認可和期待,居然把她說成了是個被歌手耽誤的好演員。

    WTF?

    李宇春能獲得成功不單單是時代導致,自身的努力和天賦仍然是值得讚揚的。

    可你要說她演過這麼些個電影、合作過這麼些個大碗就捧為好演員未免有些過度褒獎,要知道其他幾位戲骨哪個不是拿獎拿到手軟?

    單看李宇春在《巔峰對決》裡的表演似乎確實可圈可點。特別設計了歪腳造型來體現殘廢的慘狀,口齒清晰、臺詞清楚,那一聲哽咽的“我叫馬嘉祺”,將絕望與不甘展現得淋漓盡致,讓淚點低的劉叔確實沒繃住。

    然而,很遺憾,李宇春在整個作品中的亮點也僅限於此了。

    原版任素汐是潑辣中帶著嘲諷、兇狠中帶著笑意,使得一個無懼生死的形象瞬間變得立體了,而那種“老孃死都不怕還怕你們這倆蠢賊嗎?”的無畏並沒有被李宇春演繹到位,只可算中規中矩。

    這,竟也在之後的評價中被說成最大的驚喜,而佟大為、梁靜那明顯吃了劇本虧的作品卻遭受了諸多質疑。

    這,也是綜藝節目的現狀,刻意製造矛盾。

    無論演員對演員這個職業懷著多麼敬畏的心,演員究竟對演戲痴迷到何種程度,綜藝終究還是綜藝,想拔高到文藝?不好意思,文藝片都沒火起來呢。

    正如張國立在《巔峰對決》裡所說,“我拿了這麼多的獎,還需要在這裡證明我的演技嗎?”

    《演員》的這兩檔綜藝無非就是湊齊一幫演員給觀眾看矛盾的節目,從幕後花絮到表演後的各家發表見解,剪輯上幾乎是時刻把握機會向觀眾展示“注意啊!馬上要開始撕逼了!”的節奏。

    對於《演員》這種一鏡到底、不能喊咔的舞臺劇形式會增加多大的表演難度姑且不論,光是影視劇本、鏡頭排程、道具妝化、導演風格對影視演員的表演都會產生極大的影響。

    不然你以為那些“謀女郎”、“馮女郎”、“星女郎”們為何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撕下身上的標籤?

    倪妮在張藝謀的《金陵十三釵》之後還有哪部值得說道的影視作品?張雨綺、林允在周星馳之外還有什麼知名的角色讓人記憶猶新?強如章子怡,也是在《臥虎藏龍》的十三年後,才有了《一代宗師》的大滿貫。

    所以,老演員們必定很清楚哪裡才是真正值得飆戲的地方,綜藝不過是他們在或長或短的事業真空期間出來刷個臉、順帶展示一下“別忘了,我很會演戲哦!”的演技而已。

    新演員同樣知道自己的目標在何方,那些請導師指引方向的語句只是表明想要堅持的態度,畢竟誰會在一個諸多觀眾觀看的綜藝節目上對新人說“你別幹演員了,回家種地吧。”這樣的話呢?

    所以再所以,綜藝就是綜藝,要看真飆戲的還是去電影院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HPV病毒是怎樣感染的?怎樣知道自己被感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