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宮小沉塵

    在我看來,劇中的海母表面識大體、懂大理,實則迂腐固執、不可理喻,具有相當的道德潔癖,一手掌控影響著著海瑞的成長軌跡。

    劇中海瑞人到中年已為人夫,晚上依然要陪母親睡覺,日常稍有不慎便下跪道歉,人倫之理已然畸形,可其母親依然聽之任之且認為理所應當,此為一。

    劇中,海瑞妻子平日裡謹小慎微,禮儀苛刻,以致寡言少語,頭都不敢抬起片刻,足以看出海母家教之嚴格已到苛刻、不知變通的地步,此為二。

    海母的迂腐固執將海瑞變成一個只知恪守理法而不知情與理不分家的一把法劍,可哀,她明明很想抱孫子,可還讓海瑞與妻子分居(陪她睡),更不聽李時珍的話,執意帶著懷孕的兒媳回海南,聲稱老天不會讓海家絕後,結果兒媳果真在路上難產而死,可悲!正是海母的性格特點導致了海瑞可敬又可哀的仕途以及可悲又可憐的婚姻情感生活。所以我認為海母是一個迂腐固執、恪守道德禮法至於變態、至死不知變通的寡婦。

  • 2 # 布夫舟

    有句話叫做“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在《大明王朝1566》中,海瑞之所以能夠成為大明朝的利劍必然有他母親的功勞。比如海瑞上震動天下的《治安疏》便是在他母親的勸說才下此決心的。當然,他最後落得個“棄國棄家”的結局,也是和他母親密切相關。

    首先來說海瑞母親好的方面:

    第一,海母是一個有操守,並且堅強的人。海瑞大概是四五歲的時候,父親為倭寇所殺。明朝的女子結婚大概是15歲,此時的海瑞的母親也就20多歲左右。她一個年輕的女子,即當媽又當爹,把海瑞撫養長大,其中的辛苦可想而知。畢竟海瑞家境並不富裕。特別是海瑞做官了以後,她還是能夠安貧樂道,支援海瑞做清官,做好官,為老百姓主持公道。這一點特別不容易,要知道多少人都是毀在身邊的人手裡。

    第二,海母重視教育。海母多次聽海瑞讀書,並且和海瑞談到裡面的內容。要知道現在很多孩子的家長能做到這一點的都很少。當然結果也是非常成功的,海瑞雖然不是進士,但是至少也高中過舉人。那個時候的考上舉人的難度,是要高於現在考上清華北大的。畢竟整個的大明朝276年,舉人平均每年400個,放到現在都是各地區的高考狀元。明朝的時候,很多縣甚至幾十年都考不上一個舉人,所以范進中舉才會高興得瘋掉。

    第三,海母聽得進意見。海母認識到自己對兒子和媳婦的管理方法有問題以後,還是聽得進李時珍的意見。

    最後說一下海瑞母親不好的地方吧。由於時代的關係,海母還是有非常不尊重女性,完全不顧及海瑞妻子的感受。比如海瑞成親後,依然侍奉母親。在海母心中,海瑞的妻子最重要的作用便是延續海家香火。當然,海母為人非常固執,李時珍不願意別人叫他太醫,海母執意稱他為李太醫。甚至處於自尊,在兒媳即將生產的時候,海母執意會海南,弄得母子俱亡。海瑞家就是大明朝的縮影。海母在海瑞家中的樣子其實和嘉靖在大明的情形是類似的。海瑞在家中,對母親的話完全是言聽計從的,只能“委屈媳婦,也不能委屈母親”。這個比喻在整部劇中出現了很多次的。海瑞的妻子就如同大明朝的老百姓,她流產的時候,海母最遺憾的是李時珍不在身邊,不能保住孩子。她死亡的時候,海瑞首先想到的是不孝。大明朝的老百姓不也是如此,之所以擔心餓死人,是因為怕弄出反民,倭寇趁機作亂,波及王朝的統治。皇帝關心的是千秋萬代,九州萬方,幾個縣百姓的死活基本算不了什麼。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更多精彩請關注歷史是什麼!

  • 3 # 饞嘴肥貓鏟史官

    今天再次為大家解析《大明王朝1566》。

    解讀《大明王朝1566》是件非常燒腦的事情。這個電視劇的拍攝水平很高,很有深度,解讀起來難度很大,用平鋪直敘的方式表達起來特別困難,因為一個情節往往與其它的部分產生諸多的聯絡,而這些聯絡也經常是千絲萬縷,層層疊疊。

    有時候,我恨不得把文章寫成立體的。讓大家能從不同角度去觀察真相。但水平確實有限啊!

    本劇中有很多看起來似乎並不很重要,可有可無的人物,其實在劇中的作用往往是非常關鍵的。

    海瑞的母親就是這樣一個角色。

    有人說她迂腐,有人說她固執,也有人說她不近人情。這些觀點是片面的,至少,說明沒有認真看劇。

    談到海瑞的母親,我們要拉進一個人來。

    嘉靖。

    海瑞的母親和嘉靖八杆子打不著,能有什麼聯絡?有,關係很大。

    看過《大明王朝1566》的朋友們,都基本上有概念了。這部劇兩個主角:嘉靖與海瑞。其餘人物是圍繞著各自的中心,有時他們的位置和思想也互相轉換。

    嘉靖代表的國廟堂之高的聖意。

    海瑞代表的是江湖之遠的民心。

    聖意和民心分處在這個世界的兩端,對立而又聯絡。兩人相繼出場,都發揮著扭轉整個事件的作用,而對於嚴黨和清流,他們都是客觀一方。隨著劇情的進一步發展 ,他們開始決鬥,從一開始透過地方官、內閣、司禮監接觸,到最後終於正面對決,轉換成為主觀的一方。

    而他們又各成體系,連線萬端。

    嘉靖的這個體系:

    嘉靖皇帝――朝廷諸臣――大明百姓

    海瑞母親的體系:

    海瑞母親――海瑞夫妻――海瑞女兒

    嘉靖的體系維護的是大明皇統,海母的體系維護的是漢家倫常。嘉靖求的是“道”,海母求的是“理”。

    我們發現,在雙方的體系中,海瑞具備著雙重的身份,在朝則為臣,在家乃為子。

    海瑞是由其母帶大的。而海瑞的母親,性格剛強,而且她是個很有主見,也很有知識的女性,孤身守節,言傳身教,時時教誨,對海瑞造成巨大的影響。不僅在生活上,更在海瑞的人生觀。後來海瑞敢於冒犯天顏,上書直諫《治安疏》,正是受到這種思想發展的必然。

    咱們一點點地從電視劇的情節中看看嘉靖與海瑞母親兩個體系是如果聯結起來的。

    先來看看劇中的一些細節。

    一、洗腳

    呂芳給嘉靖洗腳。女兒給海瑞洗腳。海瑞給母親洗腳。

    洗腳體現的是了什麼?呂芳給嘉靖洗腳體現的是君臣關係,海瑞家中的洗腳體現的是長幼關係。

    皇統,倫常。共性:都是維護著大明王朝的規則和秩序。

    二、公婆與媳婦

    嘉靖問呂芳,胡宗憲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呂芳說胡宗憲像一個媳婦:

    上面有公婆要孝順,中間有丈夫得顧著,底下還有那麼多兒女要操勞,辛苦命,兩頭難啊!

    對上要忠誠於皇帝,中間要平衡各級同僚官員,下面還要照顧黎民百姓。為官一時,不得清閒,辛苦操勞,以便朝局不亂。

    但是:上有嚴黨父子掣肘,中有同僚貪腐,下有百姓求生,千頭萬緒。當家難,維護大明江山穩定更難,所以請求嘉靖不要對浙江官場大動干戈,以防朝局不穩。

    嘉靖很能體會胡宗憲這個“媳婦”的難處,評價:“大局為重,公忠體國”。

    那麼,大明王朝的哪一個官員又不是“媳婦”呢?“公婆媳婦”的比喻出現過三次:

    第一次,嘉靖皇帝說胡宗憲是“媳婦”,處於皇帝、嚴黨、清流與百姓之間,進退不能。

    第二次,嚴嵩對徐階說自己是媳婦,既要照顧皇帝,又要照顧自己的黨羽,自然還要兼顧百姓。

    第三次就是嘉靖帝即將駕崩時徐階的回話,這次終於將“媳婦”的真諦說了出來:

    皇帝是父祖,而百姓是子女,而所有大明的官員是“媳婦”,就算是屈了子孫,也不能苦了公婆。

    再看看海瑞的家裡,海瑞的家庭恰恰就是大明朝廷的縮影:

    海瑞的母親是皇帝,海瑞是首輔,海瑞的妻子是官員,海瑞的女兒是老百姓。

    海瑞的妻子性情溫淑,對婆婆極為孝敬,又勤快能幹,辛勞操持家務,對丈夫海瑞的事業給予無私的支援,對下照顧女兒,還負擔著為海家傳宗接代的重要使命。任何一點幹不好,都要承擔責任,引咎歸已。 這樣的妻子又能怎樣的評價呢?

    海瑞妻子在出場時,讓女兒去給婆婆送飯,海瑞母親:“告訴阿母,阿婆還沒死呢”。

    海瑞離家,對妻子說:“孝順婆婆,照顧阿囡”,唯獨不說讓妻子保重。

    在海瑞家這個體系中,海瑞的母親就如同嘉靖。她的決定是不允許反對的,只能由海瑞和妻子千方百計去滿足,而不能違逆。有些就算表面是為了兒媳好,實際目的仍然是為了海家的傳宗接代。

    僅僅是為了自尊,兒媳即將生產,海瑞的母親卻執意要回海南,導致了海瑞妻子在雷州難產,母子俱亡。

    後來,海瑞母與李時珍講起海瑞女兒落水,海瑞的妻子悲傷過度,驚動了胎氣,導致流產時。海瑞母親說的是“最想念李太醫”,她最難過的不是淹死的孫女,不是死去的兒媳,而是媳婦腹中的胎兒,因為那是個可以為海家傳宗接代的男孩。

    官員們的態度是“就算是屈了子孫,也不能苦了公婆”,而嘉靖皇帝到了選擇的時候,也一樣,關心的是大明江山的千秋萬代,哪裡會顧及水深火熱中的百姓呢?

    三、骨子裡的病

    再回到洗腳的情節,細心的朋友們可以發現,嘉靖和海瑞母親的兩處洗腳是不同的,但有共性:

    嘉靖洗腳的時候,大家能看出來他的腿上是有病的。

    不好意思,寫作水平有限,大家要跟著跳躍一下思維,注意李時珍。

    嘉靖對李時珍的看法。嘉靖不接受李時珍的診治,認為他“不悟道”。

    海瑞的母親也是有病的。她天生腳上怕熱,大冬天也光著腳。注意李時珍行的是跪拜禮。海瑞向母親解釋,李時珍不喜歡別人叫他太醫。

    但海瑞母親不吃這一套。

    下面咱們把海瑞母親的話置換成嘉靖的觀點:

    海母:辭去了職位畢竟是當過太醫嘛。

    嘉靖:不做官也是我大明的臣子嘛。

    海瑞請李時珍為母親診脈,母親不認可。

    海母:李太醫是給你和你媳婦看病的,給我診什麼脈?

    嘉靖:如果朝政有失,那是諸位臣子的過失,我有什麼錯?

    海瑞:你的症狀已經很明顯了。

    海母仍然不認可。

    海母:出汗發熱都七十年了,要是病,不早死了?

    嘉靖:大明王朝這樣的政局已經很久了,要是有問題,早亡了!

    李時珍經過診斷,確認,這不是病,這是祖上的遺傳。

    李時珍:這是遺傳,祖上的血脈中帶來的。

    意味:當今的時局是大明王朝的祖製造成的。

    大家注意了。這是嘉靖的體系與海瑞母親的體系之間宿命的交織:

    李時珍治不了嘉靖的病,他離開了嘉靖,去診治海瑞的家庭。他能拯救得了海瑞的家庭嗎?

    海瑞治不了家裡的病,他離開家去診治大明的朝局,他能挽救得了大明王朝的命運嗎?

    但很可惜,他們即救不了自己,也救不了對方。

    四、治病難治命

    李時珍給海瑞開了生子的藥,明確地告訴,“生子”這個事,最終的癥結在海瑞母親的身上。

    當晚海瑞像往常一樣,侍奉海母,海母要海瑞背書,母子對話:

    海瑞:母親想聽哪一章,兒子背讀就是。

    海母:背下面一章,就是“諫諍章·第十五”,說臣子敢跟皇帝爭、兒子敢跟父親爭那一段吧。

    海瑞;母親,還是另背一章吧。

    海母:就這一章。前面的就不用背了,只背兒子敢跟父親爭的那一段。

    海瑞:“父有諍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弗諍於父。”

    海母:跟阿母說說,這一段是什麼意思?

    海瑞:孔子的意思是說,如果父親有一個敢於直言的兒子,則父親就不會做出不仁義的事情。假如父親做出了不義之事,做兒子的就不能保持沉默。要婉言勸告。

    海母:不對,孔子明明說的是“爭”,“爭”怎麼是婉言勸告呢?

    海瑞:母親說的是,聖人說得“爭”啊,可以解為“直言抗爭”,可兒子覺得還是解為“婉言勸告”好些。

    海母:那下面一句:臣不可以不諍於君。是不是也是婉言勸告啊。

    海瑞:阿母,還是有所不同。

    海母:怎麼不同?

    海瑞:有大不同。父親不過一家之長,偶有不義之舉,婉言勸告,縱然不聽,不過一家之不幸。君主掌一國民生,若有不義之舉,則民不聊生,甚至生靈塗炭,故臣者,必須直言抗爭。

    海母:你的意思是不是,阿母縱然不義,不過是你和你媳婦不幸,是這個意思嗎?

    請不要責怪海瑞的母親,與嘉靖的朝局一樣,在海瑞家庭這個體系中,有些事情很重要。

    當夜,海瑞母親開恩,讓海瑞去了他媳婦的房中。

    海瑞難啊!在嘉靖這個體系中,他能夠做一個好“媳婦”,敢於冒犯“公婆”皇帝直言勸諫,為了百姓的利益去冒死抗爭。而在家庭體系中,他能這麼辦嗎?他和妻子與其他百官在朝廷中的表現一樣,寧可苦了兒孫,也不能讓母親為難,連指出錯誤的勇氣都沒有。

    五、同樣的命運

    大明王朝有救嗎?海瑞的家庭有救嗎?

    其實,海瑞曾經把滿腔的希望寄託在嘉靖皇帝身上,他認為,只有嘉靖皇帝可以拯救大明王朝走向衰弱的命運。

    嘉靖這個人,確實不簡單。

    當年以藩王身份入京為帝,他還不滿十五歲。但在入門之爭中,就表現出超群的政治敏銳感和高明的手段,使自己很快穩住了朝局,收回了皇權。縱橫捭闔,離間反覆,把群臣們生殺予奪,或杖或貶,玩弄於股掌之間。操縱平衡,抑揚牽制,把一個個能人馴服得俯首貼耳。

    他是一個能夠改變舊規則和舊傳統的人。當海瑞向他發起挑戰的時候,他也沒有一怒之下,殺掉海瑞。因為他知道,他是海瑞最後的也是最大的希望。

    大明王朝就像一棵參天大樹,皇帝就是這棵大樹的樹冠,茂盛蓬勃,冠冕堂皇;官吏們就像這棵樹的枝幹,支撐著樹冠;朱家的皇族們就像樹上的寄生蟲,吸食著樹上的營養,代代繁衍,越來越多;而大明的百姓就像樹根,為樹幹、樹枝、樹葉和寄生蟲們提供著汁液。

    表面的茂盛掩蓋不了根筋的脆弱。

    大明王朝就像一艘華麗的船,老百姓們就像河水,而大明的弊政就像河中的淤泥,越積越多,越來越滿,而朱家皇族子孫則像堤壩上的蟻穴,無孔不入地啃噬著堤壩,總有一天,河水將沖毀堤壩,掀起沖天的巨浪,大明的航船將被掀翻沉沒。

    其實,嘉靖是大明皇統帝系中的一個旁枝,他是有能力,也有智慧砍掉大樹的主幹,留下一枝新芽,使那些寄生蟲和主幹一起完蛋。

    他也有能力改變河道,另尋入海的通途,讓大明的航船走得更遠。

    但嘉靖不敢。

    海瑞的要求太高了,嘉靖他真的沒有辦法。

    海瑞向君王發起了震古爍古的挑戰,不畏生死,不懼後果,但海瑞你為什麼就不指斥你頑固的母親呢?

    讓嘉靖去推翻朱明王朝的皇統祖制,嘉靖所承受的壓力難道不比你海瑞推翻母親的決策更加沉重萬倍?

    當嘉靖終於駕崩,海瑞大慟痛哭。他最後的理想破滅了,他無法挽救一個王朝轟然倒塌的命運。

    海瑞是個好官,他做為大明王朝的官員,一心裝著黎民百姓,為了拯救被嚴黨毀堤淹田而受難的老百姓,他拼盡了全部的精力,施展各種手段,終於挽救了相當一部分人的性命。但他卻救不了自己的女兒,他的女兒就淹死在這滾滾潮水中。他更救不了大明。

    李時珍是個好醫生,他懸壺濟世,良方治病,拯救了許許多多的垂危的病人,但他救不了嘉靖,也救不了海瑞。

    海瑞的絕嗣,也意味著大明王朝泥土下最底層百姓的根系,節節寸斷,這華美的樹冠再也經不起風霜雨電的摧折。

    嚴嵩走了,從此大明再無權相。

    張居正走了,從此大明再無能臣。

    李時珍走了,從此大明再無良醫。

    海瑞走了,從此大明再無清官。

    嘉靖走了,從此大明再無平衡大師。

    他們都沒能救了大明。

    隨著波濤起伏,大明王朝的航船向著覆滅的方向駛去,再無挽回的可能。

  • 4 # 牽手就是一生73768847

    我個人認為,海家絕後了也是好事。不然在培養個海瑞出來。放哪裡?在她們那種家庭教育下出來的,除了一個愚忠愚孝不知變通的清流,能出什麼?救世?恐怕自己都救不了,印象最深的是。海瑞媳婦難產死了。誰都沒有為她哭,誰都沒有覺得她可憐,反倒是覺得她沒有給海家留後是罪,是錯。過了那麼多年,就把自己活成了一個生育皮囊,這才是最大的悲哀!所以,海家絕後了很好。她們絕後了。更多的婦女才會不至於淪為這種思想的犧牲品!

  • 5 # 楊角風發作

    大明王朝:海母為什麼讓人生厭?其實海家就是縮小版的大明王朝!

    一、

    我們評價海瑞母親,從海瑞帶著母親和孩子進京後說起,同時李時珍也進京了。

    李時珍這次進京,主要是給裕王看病的,當然,從他後來的行為來看,他更想看的,其實是嘉靖帝的病。只不過前者醫身,後者醫心,當然,最後醫心的真正持刀者是海瑞!

    給裕王看完病,他來到了海瑞在京城租的被錦衣衛牢牢守住的住處,由此再次跟海母見了面。

    海母這個人,包括海瑞在內,其實到此時為止,仍然沒有什麼改變,讓人看著很彆扭,這段劇情中至少有這麼幾個細節讓人擰巴:

    第一個細節,李時珍進門仍然要洗腳,雖然海母嘴上說著不用洗了,穿著鞋進來就行。但沒等李時珍回答,海瑞已經起身去拎水桶去了,在李太醫和海母面前,海瑞是以海母為主,規矩不能破。

    第二個細節,李時珍跪下拜見海母之後,海母開始訴說傷心事,講到自己在江西興國非常想念李時珍。當然,並不是想念他這個人,而是想念他的醫術:

    “要是有李太醫您在,說什麼也能幫我們海家,保住那肚子裡的孩子!”

    這一段也確實比較悲涼,對於海母來講,朝夕相處的小孫女死了都不至於讓她崩潰,最讓她崩潰的卻是,海妻肚子裡未知性別的孩子。

    想必這個細節,讓如今的我們看來,非常的彆扭,也難以接受。

    第三個細節,則是由於海妻病了,導致海瑞一年三十多兩的俸祿銀子,一多半給她看病了。而且三年沒有下地,下不了地,也就幹不了活,這在她看來恰恰是海瑞的錯。

    二、

    實際上,一個只有五六歲的小女孩跑出去被淹死了,不正是當奶奶的失職嗎?

    可是她並不這樣認為,她認為是海瑞出去求水,導致發水,最後淹死孫女,這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淹死孫女後,導致兒媳婦流產,這才是她最不能接受的。

    “一個人要是鐵了心想當個好名聲的官,就不應該娶妻生子,更不應該有父母,有了父母也不會盡孝,海瑞就是這樣,不孝的兒子!”

    海母一個勁地數落海瑞,一到京城就惹事,弄得現在門口都是錦衣衛守著,他就是不孝。

    但是什麼才是孝呢?那就是李時珍講的這句話:

    “天祐孝門,我一定盡力給海家再添個嗣才好!”

    這個元芳,嘴上都佔海家的便宜,但是海母高興啊,原來剛才當著李時珍的面數落海瑞,就是等李時珍這句話呢,果然海母轉怒為笑:

    “或許是汝賢給百姓做了些事,上天才派李太醫這樣的貴人,來幫我們海家!”

    完了,還讓海瑞趕緊跪地再給李太醫磕個頭,同時自己掏出僅有的一吊銅錢,交給錦衣衛去幫她買點酒菜,要好好招待一下李太醫。

    實際上,我們看這一段,海母雖然有點封建思想作祟,但大體上的禮節也算過得去,那麼為什麼我們很多人都不喜歡她呢?

    她到底哪裡出了問題,讓人生厭?

    三、

    其實海瑞性格的養成,離不開海瑞母親潛移默化的影響,海家的悲劇,一切根源都來自於海母。

    不可否認的是,海母的一生確實非常不容易:

    海瑞四五歲的時候,丈夫就被倭寇打死了,自己一個孤老婆子含辛茹苦把海瑞拉扯大,還要教他做人做事的道理。正所謂寡婦門前是非多,海母性格如此剛烈也不是沒有原因的,不然村裡的老光棍們都沸騰了。

    所以,海母第一個特點,在於貞潔,我們暫且不論在現代人的眼光看來是否得當,但在過去卻是女性的最高榮譽,甚至可以樹貞節牌坊。

    海母的第二個特點,就是忠,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海母忠於朝廷,她是萬萬不會放海瑞出去做官的。實際上一開始海瑞出去做官,就是給海母講了朝廷需要他,百姓需要他,海母這才同意。

    第三就是重視教育,這也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一點,很多時候都是海瑞在唸書,她在聽,久之竟然也能跟海瑞對上幾句。雖然說海瑞最高學歷是一個舉人,但是聯想到當時的考試製度,舉人在現在至少也能進一個重點大學了。不然的話,也不會有范進中舉後的痴狂,畢竟那時候有些地區幾十年都出不來一個舉人。

    第四個特點是什麼?是愚,所謂的愚,可以理解成愚蠢,也可以理解成一根筋:

    她的愚蠢在於她的目的和行為正好相反,一方面她特別希望海妻能給她生一個孫子,另一方面,她又不放海瑞。這也導致了,一個四十歲的大男人,已經結婚,卻還要跟著老母親同睡,實在讓人難以理解。

    四、

    實際上海母就是縮小版的嘉靖帝,一個是掌控大明王朝,一個是掌控整個海家。

    嘉靖帝就是海母,內閣就是海瑞妻子,海瑞還是海瑞,李時珍還是李時珍:

    所以文武百官是痛苦的,就是一個苦命的媳婦,既要伺候海瑞,又要伺候海母。海瑞在家裡可以苦妻子,但不能苦母親,而母親也明白自己錯在哪裡,有所收斂後,馬上海妻就懷了孕。但這種讓步對於海母來說又是痛苦的,讓她感受到了“皇權”受到挑戰。

    這種體現也有細節刻畫,當李時珍指出問題所在之後,海母也有懺悔:

    “李太醫說得好,或許這些年是我這個做母親做婆婆的過分了……”

    可海瑞不敢委屈母親:

    “兒子正在壯年,兒媳也才三十出頭。可母親快七十了。是兒子侍母之日短,嗣後之日長。”

    此時的海母立馬露出了欣慰的微笑,也就是她很享受這種權力在握的感覺。就像嘉靖帝也下過多次“罪己詔”,可是有哪一次是真正的反思過?

    嘉靖帝控制群臣靠的是一個“忠”字,海母控制海瑞,靠的是一個“孝”字,萬事都可以歸於忠,萬事又都可以歸於孝。

    但海母又是矛盾的,在淳安的時候,她就跟海瑞有過一次討論君父有錯,要不要上諫?海瑞的意思是君父都是對的,做兒子和臣下的只能婉言暗示,不能直言相勸。但是海母不這樣認為,她認為父親如果有錯不諫最多是一家不幸,但是皇帝有錯不諫,那是千千萬萬個家庭不幸。

    最後海瑞為了盡孝,上疏嘉靖帝,跟海母的這段對話有很大關係,但最終卻落得嘉靖帝的評價是“不忠不孝”!

    是的,嘉靖帝駕崩,海瑞痛哭不能盡忠,妻子去世,他想到的不是跟妻子的感情,恰恰是沒能給海家留後,這是大大的不孝。

    說到底,海家的悲劇就是海母造成的,盡孝沒有標準答案,盡忠同樣沒有標準答案。這對母子恰恰把忠孝按照標準答案來做了,一個執意要上疏,一個執意要回海南,最終落得了家破人亡。

    這恐怕就是大家厭惡海母的最根本原因吧,其實,她何嘗不委屈呢?

    我叫楊角風,換種視角看《大明王朝1566》,你會發現不一樣的樂趣,喜歡就關注吧!

  • 6 # 豬八戒剪輯

    答:我是豬八戒影視,看過這電視劇的人,應該都是記憶猶新,印象深刻,吐槽以下。

    首先,這是一部,歷史 酷世界 明朝 中國產劇 大陸古裝的一部電視劇,可以在優酷看。

    觀後感

    1,在《大明王朝》裡海瑞雖然不是一個好的丈夫,但是一個為民做主不畏強權的好官,正所謂“人無完人”“金無足赤”,拍個電視劇不可能說,拍一個完美的人吧?雖然說有很多人,不理解,但個人認為 這樣拍還是可以的,畢竟電視劇裡的還瑞和現實中的應該有差距 。

    2,反過來來想,我覺得海瑞這個角色這樣演是很好的,因為這樣可以把觀眾帶入到劇中,感同身受,有緊張感,不會說看起來毫無感覺,這樣演,也是為了教我們觀眾,不要做像還瑞這樣的人,但是,好的還是要學習的,何況古人的道德標準或許和現代應該有所不同,理解多一點。

    3講真的,雖說看完海瑞演的片段,看過這個片段以後對此人徹底反感,但也證明了,演海瑞這個演員,演的非常到位的,只怪劇情這樣,說真的,中國不缺好的演員,都是,沒有好的編劇,好的劇本,沒有這些,就算再好的演員,那也無法發揮吖。

    4,雖說我是一位,男子,我佩服海瑞的剛毅正直,尊重他的忠勇仁毅,要是我的話我願做他的同仁,他的僕役,他的子民。但是要是我是一位女子的話,看完海瑞一貫的作風從海瑞作風和他歷任妻妾的遭遇的現象老看,我是肯定不會嫁給這樣的人。

    5,最後,此劇不愧為中國產劇歷史巔峰之作。製作上,導演的水平想必不用我們多說了。。。。。。演員都是演技派,老演員,誇張點解釋,都是用生命在演戲啊,現在的的演員能有幾個,可以有這樣的演技,態度,精益求精。這部電視劇很好看,也很深,我水平不高,看幾遍才看懂,難搞喔,值得推薦。大家評分也很高。

  • 7 # 大臉散尾葵

    海瑞的故鄉是海南。明朝的海南不是現在旅遊勝地的樣子,荒蠻,偏遠,窮困。海瑞三歲喪父,是寡母忍受著極大的困難一手把他帶大,更重要的是,在當時偏遠蠻荒的地方能為海瑞提供讀書的機會。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母親不僅是他的撫養者,更是他的啟蒙老師。在海瑞沒有正式進入學堂就讀以前,她就對他口授經書。在《大明王朝1566》這部電視劇裡,海母性格耿直剛強,即便是在冬天也要堅持用涼水衝腳,所以,海瑞的剛毅正直,其中就有著他母親的影子。然而,同樣為人所承認的是,海太夫人又是造成這個家庭中種種不幸事故的重要因素。海瑞的第一任妻子因被不被婆母喜愛,生生被休,不知這個可憐的女子日後過著什麼樣的生活。海瑞的第二任妻子,也就是電視劇中的這位,多年除了一個女兒也是別無所出,海瑞年過四十還要每日陪母親睡覺,妻子多年見到婆母連大氣也不敢出,夫婦二人的正常生活還要經過海母的“特許”,即便這樣,純孝的海瑞還覺得自己仍為母親做得不夠,和妻子同床共枕是對母親不孝。可以說,海太夫人要為海家家門不睦負主要責任,青年喪夫獨自守寡帶大兒子,很難不讓人以今人的想法覺得她是重度的戀子情節,兒子生活中出現別的女性都會被她認為是“搶奪”兒子的壞女人,海太夫人的偏執和因此造成的家庭不幸被海瑞的政敵當作攻訐他的理由。同樣地,海瑞是一個清官沒錯,在他心目中,出仕做官僅僅是取得了為國家盡忠、為百姓辦事的機會,別無其他,據說他買了兩斤豬肉,同僚大為訝異,只因為他要給母親過壽才買。但他也是極端的古怪和乖僻。他不懂世事並非非黑即白,憑著一個簡單的道德標尺去實現匡扶天下的理想,只能是做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估值上漲、淨值下跌?基金估值究竟應該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