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不知味

    每每談到黃興,多少總會為他感到惋惜。

    近代史上的黃興絕對是一個不可或缺的人物,他和孫先生並稱“孫黃”,可是,後來他卻被不斷地邊緣化,被人為刻意地淡化,確實很是讓人唏噓。

    縱觀黃興一生,不論於公於私,在我看來,他的所作所為也要比孫先生更讓人喜歡和尊敬。

    他曾是一個晚清秀才,或許也曾如李鴻章一般,願為破敗不堪的清王朝當一“裱糊匠”,可是,當他接觸到了越來越多曾經想都不敢想的知識後,看到了越來越多曾經引為至理可實際上卻不過是痢疾之症的東西后,他走上了另一條路。

    許多人說,清政府培養了一批留學生,這批留學生後來成了清朝的掘墓人,這一番話確有幾分道理。

    黃興在從日本留學回國後沒多久,他便和宋教仁、陳天華、章士釗、劉揆一、張繼諸人一起成立了一個革命組織——華興會。

    此後,他便領導著華興會秘密組織革命活動,後因策劃長沙起義不成而被迫逃亡去了日本。

    1905年,黃興和孫中山等人在日本聯合起來,成立了同盟會。

    對於同盟會的領導人,論威望,黃興絕不輸於孫先生,他要想當同盟會的總理,這總理一席到底花落黃家、孫家真不好說。可誰曾想,黃興竟一手拍板:“察同人之意,總理一席,屬意孫公,可省手續,不必投票。”

    黃興此人確實是一個厚道人,是一磊落忠厚之人,沒有貪權之意,隨意一語,便將總理之席拱手相送。

    可是,這意味著所有人便會唯孫氏馬首是瞻嗎?顯然沒有,否則的話,章炳麟也不會抨擊孫先生,試圖推黃興取代孫先生,只不過,黃興為顧全域性,沒有答應,章炳麟和陶成章一氣之下領著光復會退出了同盟會。

    憑黃興當時的威望,取代他孫先生又是什麼難事?可他卻時刻警惕著同盟會重蹈洪秀全的覆轍,所以始終擁護孫先生。

    1911年蔣翊武和孫武在武昌策劃起義的時候,孫先生在哪?

    孫先生遠在美國,辛亥之事一起,是黃興一手領導著革命軍和清軍苦戰,從而獲得了讓孫先生難以企及的威望,這是用命換來的——堅守漢陽,和馮國璋血戰四個晝夜,和清軍相持一個月......

    如果沒有黃興的堅守,起義軍被清軍迅速打垮的話,翹首觀望局勢的諸省又怎會紛紛響應革命?

    可是孫先生仍然很不開心,我才是同盟會總理,憑什麼你黃克強威望這麼高?

    後來,眾革命黨人紛紛敦請黃興去上海“負起領導全國革命的責任,到上海去統率江、浙軍隊攻克南京,在南京組織全國軍政統一機構,繼續北伐,完成革命事業”,此時黃興的威望之高,也可見一斑。

    不過,黃興卻幾番婉拒,怎麼也不肯組織和領導中央臨時政府,一則是因為此時他正將精力放在如何迅速完成北伐計劃,二則是顧慮到了仍遠在美國的同盟會總理孫先生。

    後來,黃興又被推舉為軍政府大元帥,統領革命軍,一時之間,革命黨的槍桿便攥在了黃興的手裡。

    對於組織和領導政府這事,黃興卻說什麼也不從,說要等孫先生回國後,讓孫先生擔此重任。

    黃興的態度,是讓人敬佩的,可在敬佩之餘,不少人心裡也在打鼓,誰知道他孫先生什麼時候回國?更何況,在此緊要時刻,孫先生遠在美國,什麼也沒有幹,憑什麼他一回國便要讓給他?

    當黃興終於被眾人說服,籌備好了經費,決定赴南京組織和領導臨時政府的時候,他卻接到了孫先生的來電——孫先生說自己即將抵滬。

    此時的孫先生恐怕也收到了黃興將赴南京履職的訊息,所以才人未到,而匆匆忙忙致電黃興。

    所以,黃興決定等一等,等到孫先生到上海後,再決定行程。

    如此一來,黃興便等於是主動放棄了“臨時大總統”這一領導地位,拱手讓給了孫先生。

    可是,黃興對此卻說:“孫先生是同盟會的總理,他未回國時,我可代表同盟會;現在他已在回國途中,我若不等他到滬,搶先一步到南京就職,將使他感到不快,並使黨內同志發生猜疑......革命同志最要緊的是團結一致,才有力量打擊敵人。要團結一致,就必須不計較個人的權利,互相推讓。”

    黃興,是磊落之人,所行亦磊落之事。

    不過,讓孫先生不爽的是,自己雖然當上了臨時大總統,可是“諸事由克強作主”,自己成了一個擺設。

    這嫌隙一生,便再難撫平,孫、黃二人終究也不是同一路人。

    1913年,宋教仁在上海火車站遇刺身亡,孫先生聞訊後迅速從日本奔回國,將宋教仁案一股腦推到了袁項城的頭上,意以武力討伐袁項城。

    對於孫先生的想法,黃興卻不敢苟同,一則他們一方的實力不如北洋政府,所以從心底他便不同意對袁世凱訴諸武力,更希望透過政治手段去解決問題;二則對於“宋案”也疑點重重,誰又能確定袁便是幕後操手?

    然而,孫先生卻堅持武力討伐袁世凱,所以,黃興也給予了全力支援。

    黃興在“二次革命”中也可謂是盡心盡力了,可是仍然不可避免地失敗了,為了推卸責任,孫先生聲稱此次革命失敗是因為有人不聽從指揮,槍口直指黃興!

    1914年,孫先生在東京成立了中華革命黨,所有入黨者必須絕對服從於他的命令,和“獨裁”無異,對此,黃興聲言“弟不贊成中山之舉動,以是相迫,不但非弟所樂聞,且甚為弟所鄙視”,所以黃興不肯加入中華革命黨,安然出走美國。

    這麼一來,孫先生便順利地將黃興踢出了局。

    1915年,袁世凱稱帝時,黃興即便身在美國,也始終在為此事奔走,後又受邀回國。

    只是此時的黃興早已經積勞成疾,病情愈發嚴重,回到上海後沒多久,黃興便一病不起,於1916年10月31日去世。

    黃興一生磊落,堪為一代偉人,文學泰斗章炳麟也忍不住讚譽道:“無公乃無民國,有史必有斯人!”

  • 2 # 華海影視工作室

    每每談到黃興,多少總會為他感到惋惜。

    近代史上的黃興絕對是一個不可或缺的人物,他和孫先生並稱“孫黃”,可是,後來他卻被不斷地邊緣化,被人為刻意地淡化,確實很是讓人唏噓。

    縱觀黃興一生,不論於公於私,在我看來,他的所作所為也要比孫先生更讓人喜歡和尊敬。

    他曾是一個晚清秀才,或許也曾如李鴻章一般,願為破敗不堪的清王朝當一“裱糊匠”,可是,當他接觸到了越來越多曾經想都不敢想的知識後,看到了越來越多曾經引為至理可實際上卻不過是痢疾之症的東西后,他走上了另一條路。

    許多人說,清政府培養了一批留學生,這批留學生後來成了清朝的掘墓人,這一番話確有幾分道理。

    黃興在從日本留學回國後沒多久,他便和宋教仁、陳天華、章士釗、劉揆一、張繼諸人一起成立了一個革命組織——華興會。

    此後,他便領導著華興會秘密組織革命活動,後因策劃長沙起義不成而被迫逃亡去了日本。

    1905年,黃興和孫中山等人在日本聯合起來,成立了同盟會。

    對於同盟會的領導人,論威望,黃興絕不輸於孫先生,他要想當同盟會的總理,這總理一席到底花落黃家、孫家真不好說。可誰曾想,黃興竟一手拍板:“察同人之意,總理一席,屬意孫公,可省手續,不必投票。”

    黃興此人確實是一個厚道人,是一磊落忠厚之人,沒有貪權之意,隨意一語,便將總理之席拱手相送。

    可是,這意味著所有人便會唯孫氏馬首是瞻嗎?顯然沒有,否則的話,章炳麟也不會抨擊孫先生,試圖推黃興取代孫先生,只不過,黃興為顧全域性,沒有答應,章炳麟和陶成章一氣之下領著光復會退出了同盟會。

    憑黃興當時的威望,取代他孫先生又是什麼難事?可他卻時刻警惕著同盟會重蹈洪秀全的覆轍,所以始終擁護孫先生。

    1911年蔣翊武和孫武在武昌策劃起義的時候,孫先生在哪?

    孫先生遠在美國,辛亥之事一起,是黃興一手領導著革命軍和清軍苦戰,從而獲得了讓孫先生難以企及的威望,這是用命換來的——堅守漢陽,和馮國璋血戰四個晝夜,和清軍相持一個月......

    如果沒有黃興的堅守,起義軍被清軍迅速打垮的話,翹首觀望局勢的諸省又怎會紛紛響應革命?

    可是孫先生仍然很不開心,我才是同盟會總理,憑什麼你黃克強威望這麼高?

    後來,眾革命黨人紛紛敦請黃興去上海“負起領導全國革命的責任,到上海去統率江、浙軍隊攻克南京,在南京組織全國軍政統一機構,繼續北伐,完成革命事業”,此時黃興的威望之高,也可見一斑。

    不過,黃興卻幾番婉拒,怎麼也不肯組織和領導中央臨時政府,一則是因為此時他正將精力放在如何迅速完成北伐計劃,二則是顧慮到了仍遠在美國的同盟會總理孫先生。

    後來,黃興又被推舉為軍政府大元帥,統領革命軍,一時之間,革命黨的槍桿便攥在了黃興的手裡。

    對於組織和領導政府這事,黃興卻說什麼也不從,說要等孫先生回國後,讓孫先生擔此重任。

    黃興的態度,是讓人敬佩的,可在敬佩之餘,不少人心裡也在打鼓,誰知道他孫先生什麼時候回國?更何況,在此緊要時刻,孫先生遠在美國,什麼也沒有幹,憑什麼他一回國便要讓給他?

    當黃興終於被眾人說服,籌備好了經費,決定赴南京組織和領導臨時政府的時候,他卻接到了孫先生的來電——孫先生說自己即將抵滬。

    此時的孫先生恐怕也收到了黃興將赴南京履職的訊息,所以才人未到,而匆匆忙忙致電黃興。

    所以,黃興決定等一等,等到孫先生到上海後,再決定行程。

    如此一來,黃興便等於是主動放棄了“臨時大總統”這一領導地位,拱手讓給了孫先生。

    可是,黃興對此卻說:“孫先生是同盟會的總理,他未回國時,我可代表同盟會;現在他已在回國途中,我若不等他到滬,搶先一步到南京就職,將使他感到不快,並使黨內同志發生猜疑......革命同志最要緊的是團結一致,才有力量打擊敵人。要團結一致,就必須不計較個人的權利,互相推讓。”

    黃興,是磊落之人,所行亦磊落之事。

    不過,讓孫先生不爽的是,自己雖然當上了臨時大總統,可是“諸事由克強作主”,自己成了一個擺設。

    這嫌隙一生,便再難撫平,孫、黃二人終究也不是同一路人。

    1913年,宋教仁在上海火車站遇刺身亡,孫先生聞訊後迅速從日本奔回國,將宋教仁案一股腦推到了袁項城的頭上,意以武力討伐袁項城。

    對於孫先生的想法,黃興卻不敢苟同,一則他們一方的實力不如北洋政府,所以從心底他便不同意對袁世凱訴諸武力,更希望透過政治手段去解決問題;二則對於“宋案”也疑點重重,誰又能確定袁便是幕後操手?

    然而,孫先生卻堅持武力討伐袁世凱,所以,黃興也給予了全力支援。

    黃興在“二次革命”中也可謂是盡心盡力了,可是仍然不可避免地失敗了,為了推卸責任,孫先生聲稱此次革命失敗是因為有人不聽從指揮,槍口直指黃興!

    1914年,孫先生在東京成立了中華革命黨,所有入黨者必須絕對服從於他的命令,和“獨裁”無異,對此,黃興聲言“弟不贊成中山之舉動,以是相迫,不但非弟所樂聞,且甚為弟所鄙視”,所以黃興不肯加入中華革命黨,安然出走美國。

    這麼一來,孫先生便順利地將黃興踢出了局。

    1915年,袁世凱稱帝時,黃興即便身在美國,也始終在為此事奔走,後又受邀回國。

    只是此時的黃興早已經積勞成疾,病情愈發嚴重,回到上海後沒多久,黃興便一病不起,於1916年10月31日去世。

    黃興一生磊落,堪為一代偉人,文學泰斗章炳麟也忍不住讚譽道:“無公乃無民國,有史必有斯人!”

  • 3 # 史論縱橫

    黃興與孫中山的革命故事

    近代以來,人們認為反清革命最大貢獻者為孫文先生,從反清歷程來看,孫文革命的確起發起最早,活動時間最長,貫穿整個反清活動,是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的主力軍。1894年孫中山建立中國近代第一個民主革命團體興中會,開始有組織的反清活動。

    然而這並不能否定其他革命團體的存在,1905年孫文先生在東京成立同盟會的時候,並不是興中會自己轉型升級的,而是聯合了同樣反清的華興會與光復會。

    這就是為什麼叫同盟會,而不叫其他會的原因。

    以地域來劃分的話,興中會主要活動在兩廣地區,以孫文、汪精衛、胡漢民等人為主要領導人,而華中會主要活動在湖南地區,以黃興、宋教仁等人為領導人,光復會主要活動在江浙一帶,以陶成章等人為領導人。

    孫文能夠將這些人拉攏在一起搞一個聯盟,的確十分厲害,但是想要融合在一起也著實不容易,雙方之間的革命理念有著巨大的差異,同盟會成立僅僅兩年後的1907年就因為孫文繞過同盟會而收取日本捐資而鬧分裂,先是光復會整體退出,隨後孫文率領興中會的同志到南洋另立總部。

    這個時候,才彰顯出黃興和孫文的革命友誼,黃興沒有和宋教仁在一起進行革命,而是追隨孫文到南洋進行革命,從而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反清革命故事。

    孫文支援,黃興領導下的同盟會反清活動

    黃興以一個湖南人的身份,放下地域成見而追隨孫文,實在是值得讚揚的事情。

    最值得讚揚的,還是黃興始終身處革命前線,將黃興比作同盟會的先鋒戰士也不為過。

    黃興與孫文的搭檔是,孫文負責海外籌款,而黃興負責刀劍添血,在最前線指揮革命,從1907年到1911年,黃興先後參與指揮了欽州、城防起義,鎮南關起義,欽州、廉州、上思起義,廣州新軍起義,黃花崗起義等等。

    每一次革命都是那麼的轟轟烈烈,每一次的結果都是那麼的慘烈。

    前一段看一個電影,講述黃花崗起義的,看得我是熱淚盈眶,革命真的是不容易,幸運的是,我們的革命健將黃興先生,雖然指揮起義失敗這麼多次,竟然沒有犧牲,更是不容易。

    關於黃興革命為何失敗,主要還是侷限於地域,孫文一直都堅持從兩廣發動反清起義,然後遵循洪秀全反清的路線北上(孫文年輕時候自詡洪秀全第二)。

    相對於孫文、黃興在兩廣推動的革命,原來華興會的宋教仁則堅持在長江流域進行革命,由此來看,實際上武昌起義的爆發絕非偶然,跟同盟會中部總部的指揮分不開。

    辛亥革命後的黃興

    武昌起義10月10日爆發,黃興一直到28日才趕到武漢,擔任革命軍戰時總司令,一直在前線與清軍對戰,南京臨時政府未成立時,大家共推黃興擔任大元帥,結果遭到黎元洪的反對,最後擔任副元帥。

    臨時政府成立後,黃興擔任陸軍總長,南北和談後袁世凱出任大總統,黃興則被邊緣化,就任沒有實權的參謀總長,黃興辭不就任。

    宋教仁案爆發後,孫中山決定掀起二次革命,當時黃興認為南方各省內部不統一,軍隊力薄,對討袁缺乏信心,主張法律解決。

    在孫中山的堅持下,黃興被推為江蘇討袁軍總司令。

    二次革命爆發沒多久,南京討袁軍的後方湖南軍械庫又被袁世凱的奸細縱火焚燬,餉械不支,聲援斷絕。

    黃興見大勢已去,只得於29日乘日本煤輪離開南京,流亡日本。

    黃興為何與孫中山分道揚鑣

    二次革命失敗後,反對袁世凱的革命黨人陸續都來到了日本,這個同盟會出發的地方,孫文認為二次革命失敗的原因在於革命黨的分散性,很多人不聽從他的指揮(暗指黃興之嫌),最終導致革命失敗,為此,孫文決定成立中華革命黨,以加強革命黨建設。

    這個中華革命黨要求黨員入黨時必須按手印畫押,宣誓效忠黨首孫文,尤其是規定,不管資格多老,都要走此程式。

    這個情景有點像李自成推翻明朝稱帝的時候,他手下的第一大將劉宗敏當時說的話:“我與他( 自成) 同做響馬, 何故拜他” 。

    孫文與李自成不同的地方在於,最起碼當時李自成是成功的,而孫文是失敗的,所以黃興拒絕加入,兩個人最終鬧掰。

    脫離中華革命黨後,黃興到達美國繼續發起抵制袁世凱的運動,並且也進行籌款支援國內反袁鬥爭。

    袁世凱稱帝后,蔡鍔寫信給黃興,希望黃興能夠協助革命,在蔡鍔發起護國戰爭時,黃興也積極奔走,袁世凱死後,黃興回到上海,1916年因食道與胃靜脈屈張破裂出血在上海去世。

  • 4 # 溫讀

    在說起黃興這樣一個人物的時候,人們大多是記不起和不認識的,可就是這樣一個人物,在辛亥革命,以及在幫助孫中山建黨、組閣的問題上有著重大的幫助。

    雖然黃興和孫中山的關係非常不錯,兩人可以用知己來稱呼,甚至在其的名聲和威望超過孫中山的時候,手下的人曾經勸其取代孫中山,取代其在黨內的地位時,黃依舊很是堅決的拒絕了,並且訓責自己的手下眼界太小,只知道眼前的苟利,不注重我中華大地的長遠發展。可大家都知道,就算兩個人的關係和感情有多麼的合拍,有多麼的契合,在面臨一定事情的時候也依舊是經受不住考驗的。

    1913年3月,宋教仁被刺殺,孫中山聞訊回國,力主武裝討袁,而黃興卻傾向於破壞臨時約法之下以法律的方式和平抗爭,在這件事上,孫黃二人產生了巨大分歧。

    浩浩蕩蕩的一場武力討袁的鬥爭就此拉開帷幕,歷史上稱為“二次革命”。當然,二次革命最後以孫一方慘敗而告終,這件事不僅僅影響了孫黃二人的關係,更有學者認為二次革命以武力討回公道,是一個不幸的開端,他摧毀了辛亥革命後建立的代議制政體,成為民國時期軍閥混戰,起迭不斷的革命與反革命的開端。

    此事過後,孫黃二人的關係降至冰點,矛盾和吵架更是不可避免。據歷史資料記載,在那個特殊的時期,每當二人碰面都會因為黨務的一些事情發生激烈的爭吵,從開始吃飯時,能吵到飯後。後來正是因為與孫的意見不合,黃在後來選擇了在革命後離開了中國隻身去了美國,孫黃二人分道揚鑣。

    其實在那個時候很多革命黨人在選擇自己出國的地址時大多會選擇在日本,可就是黃獨自選擇了去美國。這是因為黃在加入了革命黨後對於黨內所宣揚的三民主義以及民權問題很是感興趣,所以其在負氣出走的時候,依然還是選擇了去民主、民權高度發達的美國。很多人也有這樣的猜測,黃先生去美國除了去繼續研究民主的真諦外,還去研究了美華人三權分立和三民主義的不同之處,為的就是在回國後能夠幫助到革命黨的更新和重建。更為重要的是,黃在達到美國後更是潛心研究和聯絡外國友人,完全不顧孫為了鞏固自的地位排擠自己的做法嗎,所以可以說黃是一個系中華大事為心上的人,將一些有關民族的問題和事情看得比自己的問題還重要。

    其實黃去美國繼續研究民主也和其性格有關,根據歷史記載嗎,黃是一個性格倔強的人,可以說是不達到自己的目的誓不罷休,所以真是有著這樣的一股衝勁和熱情,才使得其在負氣出走後,所想的不是怎麼報復孫先生,而是繼續去利用這段時間深造自己,不畏他人說法,只是為了實現自己心中的那一份理想。

    綜上所述,大家可能不僅認識了黃這個人,還對於其的性格有了更加進一步的瞭解。黃出生於一個世代頻出大儒的家族,自己也就是一個大儒,所以在這樣一個家庭中生長,黃是被士大夫階層的思想所影響,所以極其的愛國,我想正是因為這些方面的原因,才使得黃在和孫鬧了矛盾後依舊去美國為黨尋求道路的原因吧。

    1915年,遠在美國的黃興聽聞袁世凱稱帝,便命令其子和秘書先後回國,參加討袁護國運動,並多方奔走動員他們反對袁世凱稱帝,有張謇、湯壽潛、陸榮廷等。次年7月,黃興回到上海,和孫中山和解,而此時黃興積勞成疾,於10月31日在上海去世,年僅42歲。

  • 5 # 鳶飛九天2018

    對於近代革命黨人,大家最先想到的是誰?是有國父之稱的孫中山,還是一心推動民主憲政,最終被暗殺的宋教仁?沒錯,這些人無論是名聲、貢獻還是成就,都頗為不小。

    但與此同時,還有一個在當時地位和功勞不但不弱於他們,甚至猶有過之的革命黨領導人,卻被有意無意的淡化,甚至到如今,許多人已經不知道這個名字,他就是黃興。

    黃興

    震驚中外的武昌起義爆發之後,由於策劃起義的領導人或死或傷或逃跑,當時,湖北軍政府群龍無首,革命黨急需一個領導人統一指揮。

    而此時,除了遠在美國的孫中山,同樣在革命黨人擁有崇高威望的黃興則位於香港,因此,當武昌起義爆發之後,湖北軍政府和宋教仁等人,急催黃興從香港回到內地主持大局。

    武昌起義雖然取得了成功,但革命黨人面臨的局面卻十分不容樂觀,清廷為了剿滅革命,啟用了中國最具實力的北洋軍閥首領袁世凱,袁世凱則派遣了當時中國裝備最先進、戰鬥力最強勁的北洋軍,北洋軍在北洋之狗馮國璋率領南下鎮壓革命。到達武漢的北洋軍不負中國最強軍隊之名,勢如破竹,迅速佔領了劉家廟、漢口大智門火車站等地。

    武昌起義

    而在湖北軍政府內部,同盟會、文學社、共進社等革命組織矛盾重重,原武昌起義革命黨領導人孫武、蔣翊武和張振武之間也意見相左。而被迫加入革命隊伍的黎元洪、湯化龍等人,更是態度莫測。

    與此同時,革命黨內部還面臨著20萬軍餉被人拐走,只有2000多名官兵的起義隊伍死傷慘重,革命意志渙散、裝備落後、戰鬥力薄弱等諸多問題。

    在這種危機之下,年僅37歲的黃興率領起義軍在陽夏與精銳的北洋軍浴血奮戰,危急之時,黃興甚至親自率領敢死隊上前線督戰,並最終阻擋住了北洋軍的進攻。而這一切,實際上是黃興以個人名義指揮參戰,他並沒有任何一個正式被任命的官職和名義,從中也可見黃興在眾人之中的威望之高。

    黃興在日本

    此後40多天,終於被任命為戰時總司令的黃興,領導革命軍一直與北洋軍處於對峙狀態,並最終等來了席捲全國的辛亥革命,當中國大多數省份紛紛宣佈獨立時,清朝對中國的統治就此分崩離析。雖然這其中不乏袁世凱借“寇”自重之心,但是如果革命軍真的不堪一擊,相信當時的北洋軍也不介意將其一口吃掉。

    因此,如果沒有黃興力挽狂瀾,帶領革命軍抵抗北洋軍的進攻,一旦武昌起義和湖北軍政府被北洋軍撲滅,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很可能就此消失。所以,黃興無論是威望還是實際貢獻,都是名副其實的中華民國締造者。

    孫中山和黃興

    而帶領起義軍抵抗北洋軍不過是黃興諸多貢獻中的一部分罷了。在此之前,黃興就多次領導了多次革命起義。例如欽州防城起義、鎮南關起義、雲南河口起義、黃花崗起義等等,黃興都是領導人。

    而且最為難得的是,比之孫中山等人在國外遙控指揮的方式截然不同,黃興多次身先士卒,親自帶領革命與清軍作戰作戰。可以說,他是革命黨人中少數幾個能稱得上百戰餘生的領導人。

    而在辛亥革命勝利之後,由於袁世凱反對革命及稱帝等諸多行為,又多次領導了二次革命等革命運動。可以說,雖然孫中山是二次革命的領導人,但實際上,這一系列的運動,都是透過黃興的實際組織和領導完成的。

    孫中山

    而黃興在革命黨內部的地位也絲毫不如弱於孫中山。當時,黃興與孫中山就有孫黃之稱。早在辛亥革命之前,黃興也有足夠的實力和威望擔任革命黨領導人,只不過,一心為公又憨厚實在的黃興不願意重蹈太平天國天京之亂的後轍,一力堅持和支援孫中山為領導人罷了。而最終,孫黃二人還是由於中華革命黨的分歧,最終分道揚鑣。

    1916年10月31日,由於長期為革命奔波,積勞成疾,再加上歷次戰爭中所受的傷病爆發,年僅42歲的黃興在上海因病去世。對於黃興短暫卻輝煌的一生,大概用民國奇人章太炎的輓聯形容,最為貼切:無公則無民國,有史必有斯人。

  • 6 # 田客

    黃興(1874年10月25日--1916年10月31日),漢族,原名,改名,字克強,一字廑午,號慶午、競武,曾用名李有慶、張守正、岡本、今村長藏。湖南省長沙府善化縣高塘鄉(今長沙縣黃興鎮涼塘)人。 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 ,中華民國的建立者之一,孫中山先生的第一知交。

    黃興的做派有點像印度的國父---甘地,信奉非暴力不合作模式,這一點和孫中山分歧太大,由此分道揚鑣。

    辛亥革命之後,孫中山的得力臂助、至交好友黃興與孫中山的理念漸漸不和,矛盾日深;1913年3月,宋教仁被刺殺身亡,孫中山準備武力討袁,而黃興則主張和平解決,由此,徹底分道揚鑣。

    之後的黃興移居美國,探求救國圖強之路。

    1915年袁世凱復闢,黃興派兒子回國參加討袁戰爭。

    1916年袁世凱死後回國,同年10月因積勞成疾得病去世,年僅42歲。

    黃興是中國革命先行者,是中華民族的實幹之才,救危扶難,值得後人銘記。

  • 7 # 紫禁公子

    不只有孫中山,黃興也是其中一人。或許很多人就要迷茫了,黃興是誰?怎麼感覺沒有聽過一樣?事實上,這兩人都應該算是民國的開國首要元勳,以前兩人的地位相當,被很多人所熟知。可是到了後來,大家只知孫中山,卻完全不記得了黃興,為什麼會這樣呢?

    其實黃興為辛亥革命做的事情相當的多,但由於他很長時間在國外發展,雖然一心為革命努力,但在華人眼前出現的時間終究算短,因此很少有人對他了解。其次,他的革命道路尚未完成就去世,所以心懷遺憾,同樣也沒辦法享受成果。

    當年黃興在日本留學,結果意外的學習到了革命思想,從而他便走上了革命道路。他當初在日本就建立起了華新會,後來又跟孫中山結實,兩人成了很好的朋友,並一起建立下了同盟會。之後,他又積極的在各地宣傳,帶領著人們起義,參與了不少次的起義活動,比如:上思起義、鎮南關起義、廣州起義等。在這些起義當中,他都表現積極,甚至不顧自身安危。

    當時在起義活動中,他被活生生的打斷了右邊的三根手指頭,可是即使如此,他也咬牙拿起了手槍,摳動扳機,奮戰在前線。可是後來,這場起義活動失敗了,他奮死拼搏,逃到了香港。即使有了這次失敗的教訓,他也沒有想過放棄,依然積極的參與著革命活動。此後武昌起義,他又急忙去到武昌擔任總指揮,帶領起義軍們和清軍奮勇激戰,武昌起義最後能夠取得勝利,和黃興這個人的領導有脫不了的關係。

    此後,袁世凱成了總統,孫中山和黃興都被冷落。最後兩人一商量,要走實業救國的路線。所以孫中山、黃興兩人帶領著部隊,實施了討袁計劃,可這場內變失敗,兩人又再次流落日本。結果在日本兩人又鬧了矛盾,黃興最後決定前往美國找出路。可在美國呆了兩年,他又打算回國繼續發展,但此時國內局勢又發生了變化,已經沒有了黃興的立足之地。再加上他又因為為了革命事業多方勞累,身體早就垮了,回國沒多久就病逝。這樣一看,黃興為革命而奮鬥一生,但卻沒有太多的成果可以炫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川普任命的法官,關鍵大選官司時刻卻不支援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