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假豬套路的天下,不得不說這兩人都會算計。
8
回覆列表
  • 1 # 夜夜龍泉壁上鳴

    肯定是諸葛亮!司馬懿擁有絕對優勢兵力,還被打的龜縮在大營裡,即使被羞辱到穿著女裝,也不敢出戰!這還不說明誰高誰低嗎?

  • 2 # 汐水柔情

    諸葛亮與司馬懿兩人相比較,在軍事方面,兩人不在一個層次上,一個是傑出軍事家,一個是軍事戰略家;在政治方面諸葛亮完爆司馬懿;在品德方面諸葛亮也完爆司馬懿;其他方面諸葛亮也比司馬懿強,文學、外交、發明、音樂、書法等,但是諸葛亮唯一比不過司馬懿的就是壽命。

  • 3 # 江波64466859

    華人講忠義,諸葛亮為輔佐劉備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是第一位的,所以受後人頌揚。

    諸葛亮識天文,曉地理,博學多才,神機妙算,常能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他的才能深受人們的讚賞。

    司馬懿儘管也具備雄才大略,可後來卻三國歸晉,被司馬家族一統江山。所以人們稱頌諸葛亮的地方更多。

  • 4 # 二哥浪逍遙

    從三國演義也可以看出有些古人更加順承劉備方面,諸葛亮自然而然也成智慧典範,古人認為諸葛亮幫劉備復興漢室王朝,順應大統。

    曹操本為亂世梟雄,司馬懿幫曹,實為助紂為掠,

    本和諸葛同樣是託孤大臣,諸葛亮卻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司馬卻天天算計曹氏宗親,而且司馬懿他後代更是滅自己主子自己稱帝。其實從某些方面諸葛亮也是相當狠,比如火燒藤甲兵。

  • 5 # z山海

    諸葛亮與司馬懿,誰更牛逼?

    應該客觀的說,諸葛亮與司馬懿,二人才能不相上下,在歷史上三國時期,分事蜀漢、曹魏,各為其主,對於蜀漢、曹魏,二人所起作用不相上下,諸葛亮千古美名,得益於四大古典名著小說《三國演義》。

    司馬懿,因《三國演義》把曹操寫成“挾天子以令諸侯”、篡權賊子的白臉奸臣,司馬懿因而也沾光成反面人物而已。

    諸葛亮,是一個政治家,良臣賢相,而非軍事家。諸葛亮的真實才能,就是中國歷史上再正常不過的一個正常忠良臣子而已,因而在正史《三國志》中,與其他魏、蜀、吳國的眾多,請注意,是眾多的良臣猛將同樣的、再正常不過的在《三國志》中有傳而已!

    因為,《三國演義》文言文、白話文,大雅之堂教科書,民間以評書、京劇、地方戲曲、乃至小人書廣為傳播,幾乎是華人家喻戶曉、婦孺老幼皆知。

    而諸葛亮作為文學作品、小說《三國演義》中一個正面人物典型形象、一個忠良烈士,得良主劉備賞識,忠心耿耿,從無二心,乃至劉備託孤白帝城,甚至直言阿斗不可扶,可取而代之,諸葛亮不為心動,涕泗橫流,表明忠心且踐行,扶助阿斗,正如在《出師表》中表明“鞠躬盡粹,死而後己”。

    忠臣,在中國民間幾千年占主導地位的傳統儒家思想,被視為人臣的最高準則,是衡量良臣、奸臣的標尺;《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正是以其大忠良臣形象而獲得人們廣為讚許!

    飽讀詩書,滿腹經綸,未出茅廬“三分天下”並實踐之;丞相治蜀,政治清明,國泰民安;羽扇綸巾,神機妙算,足智多謀,統兵佈陣,“草船借箭”,“借東風”,“火燒赤壁”大敗“奸臣”曹操,“七擒孟獲”平定雲貴;《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幾乎以一個“料事如神”的完人形象展現於世。甚而,諸葛亮逝後硬是把劉備昭烈帝陵廟演變成武侯祠。

    縱觀歷史,諸葛亮“三分天下”,實際上是分裂國家,逆國家統一大局而動,以蜀漢不足的人力、財力、軍力,偏安疲憊之師,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六出祁山”、“七伐中原”,必然無功而返。

    實際上,諸葛亮一生,為相治蜀,政治是成功的,劉備征戰在外,安撫穩定後方,徵集兵員,輸送糧草,如同助漢高祖劉邦打天下的“漢初三傑”之一丞相蕭何作用相同。

    而其軍事行動,也是勝少敗多,只不過《三國演義》描寫其勝仗大肆渲染,敗績則找出充分理由、輕描淡寫,為其神人大肆渲染罷了!

    而司馬懿,在《三國演義》中,則木有享受到諸葛亮的待遇,因而未能“大名垂宇宙”!

    管見哈,不喜勿噴!

    僅供參考。

  • 6 # 2譚倫

    論才能智謀,諸葛亮更勝一籌,論心態,管理軍隊,司馬懿更勝一籌,諸葛亮氣死在五帳坡就表明了,進攻的損傷要遠比防守大,外加蜀國阿斗能力有限支撐不起國家,內亂是遲早的事,天意讓司馬懿得天下

  • 7 # 狼的影子319

    從各個方面來說,司馬懿遠勝諸葛亮,

    一,軍事謀略方面,這是“豬粉”們的一直津津樂道的話題,無非是諸葛亮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對》,其實,所謂諸葛亮“三分天下”的《隆中對》是剽竊魯肅的“榻上策”(魯肅的戰略思想是二分天下),他自己沒有任何獨立的戰略思想,所謂的“兩路北伐”,被事實證明完全是華而不實的紙上談兵,即使荊州沒有丟失,也根本沒有實施的可能性。而司馬懿雖然沒有提出過系統性的戰略思想,但是他的戰略眼光卻是諸葛亮無法望其項背的,曹操收漢中,司馬懿提出了“得隴望蜀”的戰略構想,如果被曹操採納,後果是非常嚴重的,關羽水淹七軍,威震天下,曹魏君臣都一籌莫展的時候,也是司馬懿提出聯合孫權的戰略,才擊敗了風頭正勁的關羽。司馬懿統兵之後,的幾次軍事行動也充分體現了他的睿智,從這一點來看,司馬懿在戰略謀劃方面比諸葛亮要勝出一籌。

    二,軍事成就方面,這一點司馬懿可以說是完虐諸葛亮,他初次帶兵就是平定孟達的叛亂,從這次用兵就可以看出司馬懿是一個不拘一格,靈活機動的戰術大師,他算準了孟達猶豫不決的心態,一方面迷惑孟達,一方面揮兵急進,8天時間急行軍1200裡(古代正常的行軍速度是一天30裡),突然出現在上庸,並且日夜猛攻,不給孟達絲毫喘息和逃跑的機會,一鼓作氣平定了孟達。在平定遼東公孫氏政權的戰役中,雖然是萬里遠征,但是司馬懿從進軍到作戰,甚至是撤軍的時間,都規劃的非常完備,可以說是“算無遺策”,比起沒頭蒼蠅一樣的諸葛亮,不知道要勝過多少。司馬懿跟諸葛亮有過兩次直接交鋒,這也是“豬粉”們認為諸葛亮軍事能力超過司馬懿而津津樂道的事情,事實上,這兩次交鋒,司馬懿在戰術上確實沒有佔到便宜,甚至留下了“畏蜀如虎”的笑柄,但是在戰略上,司馬懿都贏得了最後的勝利,逼退了蜀漢軍隊,司馬懿之所以不敢跟諸葛亮正面交鋒,確實是因為他沒有必勝的把握,加上曹魏軍隊一直都少於蜀漢,所以他必須非常謹慎,而且他跟諸葛亮相比有一個先天的不足,那就是諸葛亮權傾朝野,一手遮天,他打敗了可以找人背鍋,可以推卸責任,別人還不敢問責,而司馬懿卻輸不起,曹魏政權中有大把的人在盯著他,那些宗室大臣比如曹休,曹爽,夏侯尚等人,都虎視眈眈的等著他出錯,所以他不能不謹慎,特別是最後一次跟諸葛亮的交鋒,當時曹魏的主力全部在對付孫權,曹叡出動三路大軍,親征孫權,對於司馬懿的要求就是“斂眾拒守”,待蜀軍糧盡退兵,他看出了諸葛亮的弱點,一則糧草不濟,二來又不敢離開斜谷口,只要自己把住渭河渡口,郭淮守住北原和西溪,諸葛亮就是一籌莫展,何必還要冒險去跟他交戰呢?能夠不戰而勝又何樂而不為呢?所以,我認為司馬懿在軍事謀略方面,軍事實踐方面都遠勝於諸葛亮。

    三,這個人品德方面,司馬懿比諸葛亮毫不遜色,司馬家族是河內著名計程車族,他不像諸葛亮那樣,明明心裡跟熱碳一樣的想當官,表面上還要裝出一副“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的隱士模樣,他是真的無意仕途的人,是被曹操以死相逼才不得已出來做官的,而且他的一生歷經曹魏四帝,也確實做到了對曹魏政權忠心耿耿,終其一生都沒有反叛曹魏,雖然他發動“高平陵兵變”,誅殺了曹爽,把持了曹魏的政權,但是,他的所作所為也是被曹魏宗室逼到無路可退了,已經到了要靠裝傻保命的地步了,不殺曹爽就是自己人頭落地。實際上在把持朝政這個問題上,諸葛亮並不比司馬懿光彩,雖然沒有人威脅到諸葛亮的權威,他也一樣是把持朝政,一手遮天的蜀漢權臣,這方面二人最多是半斤八兩。唯一的差別是司馬懿死後他兒子接著把持著曹魏政權,而諸葛亮沒有,其實也不是諸葛亮不想這樣,都是因為他的兒子太小,才八歲,他就是想讓兒子接班也沒有人接這個茬,所以,諸葛亮留下了一個好名聲。

    司馬懿之所以被後世詬病,無非就是因為他兒子篡了曹魏的政權,被那些有正統情結的文人學者們視為離經叛道而已,其實,曹魏的政權也是從人家老劉家手裡硬搶來的,你可以不仁人家自然可以不義,而且司馬氏畢竟結束了三國鼎立,戰亂不休的亂世,統一了中國,讓人民有了相對和平的生存環境,我認為還是功大於過的,至於後世的“八王之亂”“五胡亂華”“南北分裂”,就不是司馬懿可以預料的事兒了,

  • 8 # Ray徐徐

    題主,論品行並列這句話還是不要說了。

    人家諸葛亮是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來的,正史沒那麼誇張,但確實是求賢。司馬懿呢?開始還拽,堅辭不就,曹操直接說:不來則收之。於是柺棍立馬扔了,瘸子也不敢裝了,屁顛屁顛給老曹做了小秘。

    諸葛亮一出馬就是風度翩翩,以至於很多人誤解羽扇綸巾就是指他。司馬懿只有四個字評價:鷹視狼顧。

    同為顧命大臣,雖然都幹掉過同行,但諸葛亮的手段柔軟多了,找出的罪名連競爭對手都服氣,甚至李嚴還認為能有蜀山再起的機會。而司馬懿呢?先是躺著裝病裝快死,兩個狡詐兒子也在旁邊嚶嚶嚶做小兒女狀,之後指著渭水發誓騙人,人一騙到立刻翻臉,以至於做使者的都看不下去。

    諸葛亮遺言要求薄葬,說成都還有800畝桑田,夠一家生活,劉禪核實了一遍還確實是真的。司馬懿呢?高平陵之變前就在洛陽養了3000多私兵。

    諸葛亮的兒子雖然說沒什麼能力,但和他的孫子一起戰死在綿竹,赴國難了。而司馬懿的兒子則整出個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成都武侯祠實際是昭烈廟,先主與丞相共祀,後來老劉家的人都覺得沒有譖越。如果今天你把司馬懿和曹操擺在一起祭祀,我想不僅姓曹的會翻臉,姓夏侯的都會噴。

    題主說兩人品行差不多,是不是認為三顧頻煩天下計說的是諸葛亮,兩朝開濟老臣心說的是司馬懿啊。

  • 9 # 眾裡尋她仟百渡

    說實話,這倆還真沒法比。但既然題主要比,就比比。

    《三國演義》中,司馬懿很不堪,那都不用比了,大家都很熟悉。下面就跟我看看史書的記載吧:

    先看司馬懿的:

    據《晉書•宣帝紀》載:“制曰:夫天地之大,黎元為本。邦國之貴,元首為先。治亂無常,興亡有運。是故五帝之上,居萬乘以為憂;三王已來,處其憂而為樂。競智力,爭利害,大小相吞,強弱相襲。逮乎魏室,三方鼎峙,干戈不息,氛霧交飛。宣皇以天挺之姿,應期佐命,文以纘治,武以稜威。用人如在己,求賢若不及;情深阻而莫測,性寬綽而能容,和光同塵,與時舒捲,戢鱗潛翼,思屬風雲。飾忠於已詐之心,延安於將危之命。觀其雄略內斷,英猷外決,殄公孫於百日,擒孟達於盈旬,自以兵動若神,謀無再計矣。既而擁眾西舉,與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無鬥志,遺其巾幗,方發憤心。杖節當門,雄圖頓屈,請戰千里,詐欲示威。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敵,夷險之路,勞逸不同,以此爭功,其利可見。而返閉軍固壘,莫敢爭鋒,生怯實而未前,死疑虛而猶遁,良將之道,失在斯乎!文帝之世,輔翼權重,許昌同蕭何之委,崇華甚霍光之寄。當謂竭誠盡節,伊傅可齊。及明帝將終,棟樑是屬,受遺二主,佐命三朝,既承忍死之託,曾無殉生之報。天子在外,內起甲兵,陵土未乾,遽相誅戮,貞臣之體,寧若此乎!盡善之方,以斯為惑。夫征討之策,豈東智而西愚?輔佐之心,何前忠而後亂?故晉明掩面,恥欺偽以成功;石勒肆言,笑奸回以定業。古人有云:“積善三年,知之者少,為惡一日,聞於天下。”可不謂然乎!雖自隱過當年,而終見嗤後代。亦猶竊鐘掩耳,以眾人為不聞;銳意盜金,謂市中為莫睹。故知貪於近者則遺遠,溺於利者則傷名;若不損己以益人,則當禍人而福己。順理而舉易為力,背時而動難為功。況以未成之晉基,逼有餘之魏祚?雖複道格區宇,德被蒼生,而天未啟時,寶位猶阻,非可以智競,不可以力爭,雖則慶流後昆,而身終於北面矣。”

    再看看諸葛亮的:

    據《三國志•諸葛亮傳》載:“評曰: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煉,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從史官的評價來看,司馬懿顯然要強於諸葛亮。作為對手,司馬諸葛是互相瞭解的,我們可以從史書中看看從兩個人的視角看看同一件事情的描述。

    就說五丈原吧。

    先看《晉書•宣帝紀》的記載:

    “二年,亮又率眾十餘萬出斜谷,壘於郿之渭水南原。天子憂之,遣徵蜀護軍秦朗督步騎二萬,受帝節度。諸將欲住渭北以待之,帝曰:“百姓積聚皆在渭南,此必爭之地也。”遂引軍而濟,背水為壘。因謂諸將曰:“亮若勇者,當出武功依山而東,若西上五丈原,則諸軍無事矣。”亮果上原,將北渡渭,帝遣將軍周當屯陽遂以餌之。數日,亮不動。帝曰:“亮欲爭原而不向陽遂,此意可知也。”遣將軍胡遵、雍州刺史郭淮共備陽遂,與亮會於積石,臨原而戰,亮不得進,還於五丈原。會有長星墜亮之壘,帝知其必敗,遣奇兵掎亮之後,斬五百餘級,獲生口千餘,降者六百餘人。時朝廷以亮僑軍遠寇,利在急戰,每命帝持重,以候其變。亮數挑戰,帝不出,因遺帝巾幗婦人之飾。帝怒,表請決戰,天子不許,乃遣骨鯁臣衛尉辛毗杖節為軍師以制之。後亮復來挑戰,帝將出兵以應之,毗杖節立軍門,帝乃止。初,蜀將姜維聞毗來,謂亮曰:“辛毗杖節而至,賊不復出矣。”亮曰:“彼本無戰心,所以固請者,以示武於其眾耳。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豈千里而請戰邪!”帝弟孚書問軍事,帝復書曰:“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與之對壘百餘日,會亮病卒,諸將燒營遁走,百姓奔告,帝出兵追之。亮長史楊儀反旗鳴鼓,若將距帝者。帝以窮寇不之逼,於是楊儀結陣而去。經日,乃行其營壘,觀其遺事,獲其圖書、糧谷甚眾。帝審其必死,曰:“天下奇才也。”辛毗以為尚未可知。帝曰:“軍家所重,軍書密計、兵馬糧谷,今皆棄之,豈有人捐其五藏而可以生乎?宜急追之。”關中多蒺藜,帝使軍士二千人著軟材平底木屐前行,蒺藜悉著屐,然後馬步俱進。追到赤岸,乃知亮死。審問,時百姓為之諺曰:“死諸葛走生仲達。”帝聞而笑曰:“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先是,亮使至,帝問曰:“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幾米?”對曰:“三四升。”次問政事,曰:“二十罰已上皆自省覽。”帝既而告人曰:“諸葛孔明其能久乎!”竟如其言。亮部將楊儀、魏延爭權,儀斬延,並其眾。帝欲乘隙而進,有詔不許。”

    再看《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

    “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於渭南。亮每患糧不繼,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耕者雜於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相持百餘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軍,時年五十四。及軍退,宣王案行其營壘處所,曰:“天下奇才也!””

    再看看兩人的帶兵。

    先看司馬懿:

    司馬懿在曹操時期主要是作謀臣,沒做過統帥。當然,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曹操麾下文臣武將如雲。不僅五子良將,即便是諸曹諸夏侯也都是人才濟濟。或許正因為如此,司馬懿能最終脫頴而出才顯得難能可貴。

    看看《晉書•宣帝紀》的記載:“魏國既建,遷太子中庶子。每與大謀,輒有奇策,為太子所信重,與陳群、吳質、硃樂號曰四友”

    “遷為軍司馬,言於魏武曰:“昔箕子陳謀,以食為首。今天下不耕者蓋二十餘萬,非經國遠籌也。雖戎甲未卷,自宜且耕且守。”魏武納之,於是務農積穀,國用豐贍”

    “及蜀將羽圍曹仁於樊,于禁等七軍皆沒,修、方果降羽,而仁圍甚急焉。是時漢帝都許昌,魏武以為近賊,欲徙河北。帝諫曰:“禁等為水所沒,非戰守之所失,於國家大計未有所損,而便遷都,既示敵以弱,又淮沔之人大不安矣。孫權、劉備,外親內疏,羽之得意,權所不願也。可喻權所,令掎其後,則樊圍自解。”魏武從之。權果遣將呂蒙西襲公安,拔之,羽遂為蒙所獲””

    “魏武以荊州遺黎及屯田在潁川者逼近南寇,皆欲徙之。帝曰:“荊楚輕脫,易動難安。關羽新破,諸為惡者藏竄觀望。今徙其善者,既傷其意,將令去者不敢復還。”從之。其後諸亡者悉復業。及魏武薨於洛陽,朝野危懼。帝綱紀喪事,內外肅然。乃奉梓宮還鄴。”

    以上是司馬懿在曹操時期的兩項重要諫言,戍屯解決了糧食問題,使得“國用豐贍”,為魏國的強大奠定了基礎,也顯示了司馬懿長遠的戰略眼光。而勸阻遷都和移民則顯示了司馬懿亂中的冷靜分析能力和宏觀戰略的定力。

    到了曹丕時期,司馬懿開始掌權帶兵,下面看看《晉書》記載的幾件事:

    “魏文帝即位,封河津亭侯,轉丞相長史。會孫權帥兵西過,朝議以樊、襄陽無谷,不可以禦寇。時曹仁鎮襄陽,請召仁還宛。帝曰:“孫權新破關羽,此其欲自結之時也,必不敢為患。襄陽水陸之衝,禦寇要害,不可棄也。”言竟不從。仁遂焚棄二城,權果不為寇,魏文悔之。及魏受漢禪,以帝為尚書。頃之,轉督軍、御史中丞,封安國鄉侯”

    不得不說,曹丕的能力與其父相去甚遠,這次不聽司馬懿之言,終致“悔之”。

    “六年,天子復大興舟師徵吳,覆命帝居守,內鎮百姓,外供軍資。臨行,詔曰:“吾深以後事為念,故以委卿。曹參雖有戰功,而蕭何為重。使吾無西顧之憂,不亦可乎!”天子自廣陵還洛陽,詔帝曰:“吾東,撫軍當總西事;吾西,撫軍當總東事。”於是帝留鎮許昌”。可見,司馬懿得到的信任與重用,被曹丕視為己之蕭何。

    不久,司馬懿便統兵出征,開始顯露其軍事才能:

    《晉書•宣帝紀》載:“及孫權圍江夏,遣其將諸葛瑾、張霸並攻襄陽,帝督諸軍討權,走之。進擊,敗瑾,斬霸,並首級千餘。遷驃騎將軍”

    “太和元年六月,天子詔帝屯於宛,加督荊、豫二州諸軍事。初,蜀將孟達之降也,魏朝遇之甚厚。帝以達言行傾巧,不可任,驟諫,不見聽,乃以達領新城太守,封侯,假節。達於是連吳固蜀,潛圖中國。蜀相諸葛亮惡其反覆,又慮其為患。達與魏興太守申儀有隙,亮欲促其事,乃遣郭模詐降,過儀,因漏洩其謀。達聞其謀漏洩,將舉兵。帝恐達速發,以書喻之曰:“將軍昔棄劉備,託身國家,國家委將軍以疆埸之任,任將軍以圖蜀之事,可謂心貫白日。蜀人愚智,莫不切齒於將軍。諸葛亮欲相破,惟苦無路耳。模之所言,非小事也,亮豈輕之而令宣露,此殆易知耳。”達得書大喜,猶與不決。帝乃潛軍進討。諸將言達與二賊交構,宜觀望而後動。帝曰:“達無信義,此其相疑之時也,當及其未定促決之。”乃倍道兼行,八日到其城下。吳蜀各遣其將向西城安橋、木闌塞以救達,帝分諸將距之。初,達與亮書曰:“宛去洛八百里,去吾一千二百里,聞吾舉事,當表上天子,比相反覆,一月間也,則吾城已固,諸軍足辦。則吾所在深險,司馬公必不自來;諸將來,吾無患矣。”及兵到,達又告亮曰:“吾舉事,八日而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上庸城三面阻水,達於城外為木柵以自固。帝渡水,破其柵,直造城下。八道攻之,旬有六日,達甥鄧賢、將李輔等開門出降。斬達,傳首京師。俘獲萬餘人,振旅還於宛。乃勸農桑,禁浮費,南土悅附焉。初,申儀久在魏興,專威疆埸,輒承製刻印,多所假授。達既誅,有自疑心。時諸郡守以帝新克捷,奉禮求賀,皆聽之。帝使人諷儀,儀至,問承製狀,執之,歸於京師。又徙孟達餘眾七千餘家於幽州。蜀將姚靜、鄭他等帥其屬七千餘人來降。時邊郡新附,多無戶名,魏朝欲加隱實。屬帝朝於京師,天子訪之於帝。帝對曰:“賊以密網束下,故下棄之。宜弘以大綱,則自然安樂。”又問二虜宜討,何者為先?對曰:“吳以中國不習水戰,故敢散居東關。凡攻敵,必扼其喉而摏其心。夏口、東關,賊之心喉。若為陸軍以向皖城,引權東下,為水戰軍向夏口,乘其虛而擊之,此神兵從天而墜,破之必矣。”天子並然之,覆命屯於宛”

    “四年,遷大將軍,加大都督、假黃鉞,與曹真伐蜀。帝自西城斫山開道,水陸並進,溯沔而上,至於朐,拔其新豐縣。軍次丹口,遇雨,班師。明年,諸葛亮寇天水,圍將軍賈嗣、魏平於祁山。天子曰:“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乃使帝西屯長安,都督雍、梁二州諸軍事,統車騎將軍張郃、後將軍費曜、徵蜀護軍戴凌、雍州刺史郭淮等討亮。張郃勸帝分軍往雍、郿為後鎮,帝曰:“料前軍獨能當之者,將軍言是也。若不能當,而分為前後,此楚之三軍所以為黥布禽也。”遂進軍隃麋。亮聞大軍且至,乃自帥眾將芟上邽之麥。諸將皆懼,帝曰:“亮慮多決少,必安營自固,然後芟麥。吾得二日兼行足矣。”於是卷甲晨夜赴之。亮望塵而遁。帝曰:“吾倍道疲勞,此曉兵者之所貪也。亮不敢據渭水,此易與耳。”進次漢陽,與亮相遇,帝列陣以待之。使將牛金輕騎餌之,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亮屯滷城,據南北二山,斷水為重圍。帝攻拔其圍,亮宵遁。追擊,破之,俘斬萬計。天子使使者勞軍,增封邑。時軍師杜襲、督軍薛悌皆言,明年麥熟,亮必為寇,隴右無谷,宜及冬豫運。帝曰:“亮再出祁山,一攻陳倉,挫衄而反。縱其後出,不復攻城,當求野戰,必在隴東,不在西也。亮每以糧少為恨,歸必積穀,以吾料之,非三稔不能動矣。”於是表徙冀州農夫佃上邽,興京兆、天水、南安監冶”

    “二年,亮又率眾十餘萬出斜谷,壘於郿之渭水南原。天子憂之,遣徵蜀護軍秦朗督步騎二萬,受帝節度。諸將欲住渭北以待之,帝曰:“百姓積聚皆在渭南,此必爭之地也。”遂引軍而濟,背水為壘。因謂諸將曰:“亮若勇者,當出武功依山而東,若西上五丈原,則諸軍無事矣。”亮果上原,將北渡渭,帝遣將軍周當屯陽遂以餌之。數日,亮不動。帝曰:“亮欲爭原而不向陽遂,此意可知也。”遣將軍胡遵、雍州刺史郭淮共備陽遂,與亮會於積石,臨原而戰,亮不得進,還於五丈原。會有長星墜亮之壘,帝知其必敗,遣奇兵掎亮之後,斬五百餘級,獲生口千餘,降者六百餘人。時朝廷以亮僑軍遠寇,利在急戰,每命帝持重,以候其變。亮數挑戰,帝不出,因遺帝巾幗婦人之飾。帝怒,表請決戰,天子不許,乃遣骨鯁臣衛尉辛毗杖節為軍師以制之。後亮復來挑戰,帝將出兵以應之,毗杖節立軍門,帝乃止。初,蜀將姜維聞毗來,謂亮曰:“辛毗杖節而至,賊不復出矣。”亮曰:“彼本無戰心,所以固請者,以示武於其眾耳。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豈千里而請戰邪!”帝弟孚書問軍事,帝復書曰:“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與之對壘百餘日,會亮病卒,諸將燒營遁走,百姓奔告,帝出兵追之。亮長史楊儀反旗鳴鼓,若將距帝者。帝以窮寇不之逼,於是楊儀結陣而去。經日,乃行其營壘,觀其遺事,獲其圖書、糧谷甚眾。帝審其必死,曰:“天下奇才也。”辛毗以為尚未可知。帝曰:“軍家所重,軍書密計、兵馬糧谷,今皆棄之,豈有人捐其五藏而可以生乎?宜急追之。”關中多蒺藜,帝使軍士二千人著軟材平底木屐前行,蒺藜悉著屐,然後馬步俱進。追到赤岸,乃知亮死。審問,時百姓為之諺曰:“死諸葛走生仲達。”帝聞而笑曰:“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先是,亮使至,帝問曰:“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幾米?”對曰:“三四升。”次問政事,曰:“二十罰已上皆自省覽。”帝既而告人曰:“諸葛孔明其能久乎!”竟如其言。亮部將楊儀、魏延爭權,儀斬延,並其眾。帝欲乘隙而進,有詔不許”

    以上兩次,是司馬懿與諸葛亮的二次正面交鋒,一次“亮望塵而遁”。“進次漢陽,與亮相遇,帝列陣以待之。使將牛金輕騎餌之,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亮屯滷城,據南北二山,斷水為重圍。帝攻拔其圍,亮宵遁。追擊,破之,俘斬萬計”。另一次“遣奇兵掎亮之後,斬五百餘級,獲生口千餘,降者六百餘人”。司馬懿堅守不出,逼得諸葛亮“遺帝巾幗婦人之飾”,最終病死五丈原。

    司馬懿的軍事生涯,主要是在曹丕後期和曹睿時期,這期間司馬懿統帥大軍南征北戰,縱橫捭闔,同時在內政外交經濟等各方面才華盡顯,最終權傾天下,為其後人一統江山奠定了基礎。但這時期諸葛亮已死,所以這些與諸葛亮就沒啥關係了,這裡就不多說了。

    再看諸葛亮:

    諸葛亮在劉備在世時,並未能獨斷朝綱,就從劉備死後,劉禪繼位後開始吧。

    “建興元年,封亮武鄉侯,開府治事。頃之,又領益州牧。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南中諸郡,並皆叛亂,亮以新遭大喪,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吳,因結和親,遂為與國。”

    (建興)“三年春,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軍資所出,國以富饒,乃治戎講武,以俟大舉”

    (建興)“五年,率諸軍北駐漢中,臨發,上《出師表》。遂行,屯於沔陽”

    “六年春,揚聲由斜谷道取眉,使趙雲、鄧芝為疑軍,據箕谷,魏大將軍曹真舉眾拒之。亮身率諸軍攻祁山,戎陳整齊,賞罰肅而號令長明,南安、天水、永安三郡叛魏應亮,關中響震。魏明帝西鎮長安,命張邰拒亮,亮使馬謖督諸軍在前,與邰戰於街亭。   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大為張邰所破。亮拔西縣千餘家,還於漢中,戮謖以謝眾”

    (建興六年)“冬,亮復出散關,圍陳倉,曹真拒之,亮糧盡而還。魏將軍王雙率騎追亮,亮與戰,破之,斬雙”

    (建興)“七年,亮遣陳式攻武都、陰平。魏雍州剌史郭淮率眾欲擊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還,遂平二郡”

    (建興)“九年,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與魏將張邰交戰,射殺邰”

    (建興)“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於渭南。亮每患糧不繼,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耕者雜於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相持百餘日”

    結論:《三國演義》就不用說了,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一代忠臣的典範,內政上勵精圖治,無往不利。外交上洞悉大勢,聯吳抗曹。軍事上算無遺策,戰無不勝。可謂是千古第一完人。司馬懿陰險狡詐,鷹目狼顧,實在不能與千古一人諸葛亮相提並論。

    但從史書記載而言,司馬懿無論在經濟政治外交軍事等諸多方面還是要遠勝諸葛亮。當然,從人品層面,畢竟最終司馬氏篡位(其實這與司馬懿毫無關係,畢竟那是他兒孫的故事,但誰讓是他開的頭呢。和曹操一樣,雖然是曹丕篡漢,但曹操難逃其咎,所以揹負千古罵名),以傳統的價值觀,司馬懿談不上忠字,與諸葛亮的高風亮節相比,也就只能甘拜下風了。

    當然,以上只是個人見解,所有素材均來源於目前被大多數人認可的信史《晉書•宣帝紀》和《三國志•諸葛亮傳》。我既不可能回到1800多年前,也不可能閱遍史書,不可能還原當時的真實。只是就事論事,就書說書,就史論史。至於《三國演義》,至於故事,還會繼續流傳,諸葛亮,仍然可以是千古第一完人,在故事裡流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射鵰英雄傳》裡郭靖資質那麼平庸,為什麼最後能成為五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