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為艾沉倫Allan

    這是一個產品過剩的時代,過去十多年,同質化、價格戰,讓消費品行業競爭慘烈,“電視廣告+超市賣場”的傳統營銷模式正在快速土崩瓦解,品牌定位,差異化競爭成了當下眾多企業的發力點。

    尤其80、90新人群成為消費主力,流量端愈加碎片化、多元化之後,除了出現了寵物、電子煙等新興市場,也湧現了大量茶飲、咖啡、烘焙等新品牌切一個品類,新品牌替代老品牌的趨勢。

    “中國必然是全球最大的消費品市場,任何一個區域市場、細分領域,都足以支撐至少一個10億銷售額以上的企業存在。”凱珩資本創始人吳志偉告訴浪潮新消費。同時他也認為,未來10年的競爭格局,主要在於消費升級所帶來的存量市場的新品牌機會。

    那麼,在這波消費品興起大潮中,消費品究竟該如何定位,以確立自己獨特的價值?面對廣闊複雜的中國市場,怎麼把握戰略節奏,打區域和向全國滲透?未來,消費品行業格局將如何演進,紅利會持續多久?

    近日,浪潮新消費深度專訪了凱珩資本創始人吳志偉,他曾在特勞特做過8年投資負責人,一直專注於消費品行業,對「定位」理論有極為深入的研究和見解。

    在2018年創立凱珩資本之後,他透過結合「定位」理論的投資框架,迅速投中了生鮮傳奇社群生鮮連鎖、大希地牛排、雙槍餐廚配件、福貝寵物食品等細分領域頭部品牌。圍繞以上幾個核心問題,吳志偉分享了自己獨到的判斷和思考。

    一、箭牌把口香糖做到100億銷售額的啟示

    1、「如果有人說某個品類非常小,那他一定不理解中國市場」

    我畢業之後在箭牌做了3年管培生,當時的核心還是做銷售:

    一是要管零售業態,比如我要負責超市的KA賣場,當時KA賣場還屬於上升期,統領能力非常強;二是要管理經銷商,透過經銷商去管夫妻老婆店;三是要管理城市,我負責過無錫、南京、蘇州等地的市場。

    對於目前的投資人來說,這種一線的實操經驗應該是很少有的。這對我的影響還是蠻大的,讓我能真正地理解消費者、KA賣場和經銷商。

    箭牌對我最大的影響,還在於品牌和品類方面的啟發。箭牌的業務非常聚焦,口香糖佔了它90%的銷量,以至於箭牌已經成為了口香糖的代名詞。成為一個品類的代名詞,是一個品牌的最高境界。

    其實當時沒有人想得到箭牌,一個做口香糖的,能做到100億的銷售額。我也沒想到,口香糖也不是剛需,但箭牌頂峰的時候做到了120億,而且它的淨利潤非常好。

    這就是中國市場,在中國這個獨特的市場容量中,任何一個細分領域,你只要做得足夠專業,市場規模都不會小。如果有人跟我說某個品類非常小,那他一定是不理解中國市場。

    這是我們後來一個很重要的投資理念,我們非常喜歡那些在某個領域非常專注和聚焦的企業。

    2、箭牌的品牌、產品、渠道

    箭牌進入中國的時期,外資品牌是自帶光環的,但同期進入中國的企業中,能做到箭牌這麼好的也不多。在國內市場打出去,品牌、產品、渠道,缺一不可。

    首先是箭牌的品牌,公司旗下有兩個品牌“綠箭”和“益達”,“綠箭”的品牌定位一直是“清新口氣”,而“益達”的品牌定位是“關愛牙齒更關心你”。這個定位是非常精準的,就像王老吉,核心就是 “降火”,品牌的訴求點很強。

    第二是產品,無論是最開始的條裝還是後來的瓶裝,箭牌的新產品開發一直比較充足。

    當然最重要的是第三點,箭牌的渠道覆蓋率非常高。不管是賣場,還是夫妻老婆店,很偏遠的鄉鎮市場都可以看到箭牌的存在。你隨便挑幾個賣場看看,就知道箭牌在收銀臺的佔有率有多高了。

    這些都是我們一個一個去談的,全靠銷售團隊一步一步做起來。雖然是比較傳統的做法,但中國大部分消費品都沒做到,這需要極強的執行力。

    但這對團隊管理的要求非常高,我們當時的銷售團隊有4000人,還不包括促銷員。帶100個人做市場和帶1000個、10000個人做市場,是完全不一樣的。這種帶團隊的能力和整個管理體系,在中國是極缺的。

    二、以「定位」理論為框架的投資邏輯

    不過外資企業也有不足,一是對於從業人員來說,你永遠都是螺絲釘,很難做到老大;二是外資品牌的紅利在2012年就到頂了,開始走下坡路。

    到現在更是如此,國內的企業趕上這波消費升級,越做越好,反而是外資品牌的反應慢了。包括箭牌,今天箭牌的銷售額只有60億,而且每年都在下滑。

    凡此種種,都讓我在2010年左右的時候,決定離開箭牌。當時剛好有一個做投資的機會:特勞特成立了一個投資公司,於是我就做了它的第一個員工。

    1、「定位」理論天然地適合中國消費品

    特勞特最大的特點就是做“定位”,所以我當時做的投資,包括現在創立的凱珩資本,都是以定位理論為核心。

    “定位”其實發源於美國,但最終能在中國落地,最核心的原因就是它天然地適合中國消費品。

    首先的大前提是,中國的消費品剛剛從產品時代走過來,剛開始做品牌。第二,華人口眾多,地域廣闊。每個品類都有很大的縱深空間,只要你專業聚焦,其實都可以做大,南韓和日本就不行。

    所以對我們來說,最有借鑑意義的其實是美國市場,而不是日韓。美國除了本身4億人口的縱深市場以外,還有全球市場,所以它的品牌定位都很精準,美國企業很少有做多元化的,對產品和品牌的專注是它們的立命之本。

    中國有14億人口,是一個密度更大的市場,所以定位理論在中國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特勞特的一個案例就可以收2000萬元人民幣,這在全球範圍內都是最高的。

    首先企業本身就需要有一些品牌意識,完全沒有品牌基礎,光靠定位是做不出來的。第二,企業的產品、供應鏈也絕對不能有問題,這是企業最核心的立命之本,誰也幫不了你。

    定位核心解決的是,消費者為什麼買你的問題。它可以幫助企業在運營方面做取捨,但它改變不了企業的基本能力,所以企業本身必須要有基礎。

    比如“雙槍科技”(日用餐廚配件供應商),我們投資的時候,它的產品供應鏈已經非常強了,是G20的供應商,完全不需要我們擔心。而且它在賣場的市場佔有率已經50%了。

    這樣的企業本身就已經很好了,投資人是沒有能力去改造的,我們投進去也只是強化它,幫他明確一些東西。比如它的品牌定位不是特別清晰的,這塊就急需我們的幫助,再就是幫他們梳理整個戰略節奏,明確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情。

    比如我們給他定的第一個策略,就是不要去教育消費者,“筷子”和“砧板”本身是個存量市場,你線上下教育消費者作用不大。現階段就是要利用它產品的質量和渠道優勢去收割那些雜牌市場,去繼續搶佔市場份額,這是它目前實現增長最高效的做法。

    等它與跟其他玩家真正拉開差距,也在消費者心智中建立了領導者地位的時候,再去教育消費者,效果會更明顯,這就是節奏。

    2、如何避免「定位一學就會,一用就死」?

    幫助企業明確品牌定位是我們的競爭力,但現在我們的主營業務還是做投資。我們看的是,他未來有沒有機會做成細分領域或者區域市場的龍頭,有沒有機會做到全國市場。

    所以我們投的很多專案體量都不大,小的兩三億,多的也就十幾億。但無論大小,邏輯都是一樣的。反而小企業對我們來說會理解你更多一點,我投錢進去做股東,是要跟他一起承擔風險的。但如果我只是做一個第三方的諮詢機構,失敗了大不了就不續約了。

    部分諮詢公司有一些毛病:

    第一,諮詢公司都堅信他的方案是起決定性作用的,但我們做投資不會這樣想。我們相信,成功是多因素決定的,企業的供應鏈、人力資源等等,都很重要。

    你只是多因素中一個重要的拉力,但如果光有拉力,沒有其他因素是不可能成功的。但諮詢公司會把所有東西都歸功於他的方案上,因為他要靠這個掙錢。

    第二,定位理論很強調資源的整合和投入,但這是需要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來決定的,不能所有的東西都高舉高打。

    但有的諮詢公司不管,他不理解企業經營中的實際情況,只看市場競爭和市場地位。所以很多時候,他會要求你不停地虧損去搶佔市場,這在有些地方是成立的,但也會把很多企業搞死。

    很多投資人也講定位,但大部分是從書上學的,很少真正用定位去落地和實踐。所以大家都說,定位「一學就會,一用就死」。

    核心還是要理解中國的國情,理解中國市場。因為有很多東西無法量化,是定性的東西。比如“聚焦”,你怎麼理解這個聚焦,加多寶聚焦在一個SKU是聚焦,但對餐飲來說,你不能只賣一個盒飯。

    像我們投的“老孃舅”(中式快餐連鎖品牌),它之前有24個套餐,後來規劃成了8個固定套餐,加上每季度新出的套餐,但不會超過12種,這也是聚焦。

    但定位裡面只說了聚焦,他也不可能告訴你說哪個品類應該聚焦成1個SKU,哪個品類聚焦10個。這些定性的東西,都需要根據競爭格局和企業的發展階段來定。

    3、企業定位「三步走」

    那按照定位的框架,我們怎麼看專案呢?

    (1)品牌定位

    第一看品牌定位,這是我們最核心關注的部分:你究竟是哪個品類,你的競爭對手是誰?

    我舉個例子:六個核桃。你覺得它的競爭對手是誰?是加多寶、王老吉、特侖蘇。因為“六個核桃”都是在鄉鎮市場銷售,針對的其實是送禮的市場,所以它的競爭對手不是其他的核桃露,而是同樣在鄉鎮市場作為禮品的加多寶、王老吉、特侖蘇。

    所以我們首先要確定的,就是你的品類是什麼?很多品牌其實還沒有界定出自己究竟是什麼,還在犯這個錯誤。星巴克後面還加咖啡兩個字呢,你不加,消費者根本就不知道你是什麼。

    因為你買東西,首先想的是我要買牙膏,其次才會想買什麼品牌,這是最基本的消費邏輯。

    然後是定位,你的消費價值是什麼,消費者為什麼買你?比如市場佔有量第一,很多品牌的定位用語都是什麼“領導者”。就像我們在天貓京東買資料線,你搜一下發現資料線其實沒什麼品牌,那你最後可能就買了銷量最大的那個,這就是大眾的消費邏輯。

    或者你有一些獨特的價值,比如G20的供應商,那我的品質就是跟別人不一樣,比如說經典,歷史很悠久等。

    (2)業務聚焦

    第二看主營業務是不是聚焦,你要圍繞品牌定位做運營上的取捨,哪些東西需要極力去加強,哪些東西是需要去捨棄的。

    所以最好是單個品牌,或者你的核心品牌至少要佔到70%、80%。不然你一堆品牌,這個佔20%,那個佔20%,肯定做不起來。除非你在發現最有機會的品牌之後,能把其他的都砍掉,但我相信90%的老闆都沒有這個魄力。

    (3)戰略節奏

    第三就是戰略節奏了,什麼時候該出手作戰,什麼時候該聚焦。比如你從安徽起家,接下來要往哪裡擴,什麼時候去擴,這是很重要的戰略節奏。雖然每個人面對的環境、趨勢不一樣,策略肯定也不一樣,但基本邏輯是一樣的。

    一個區域性品牌,第一階段肯定要把這個區域打透,但什麼程度叫打透?第二階段是擴張,但往哪裡擴張?這些都是要評估的。

    就像安徽的宣酒,之前做省內市場的時候,先把這個市場做深做透再去拓。而且拓也不是憑空捏造,要在周邊做嘗試,在市場中去探索,你才能發現機會在哪裡。

    後來我們發現往河南拓的機會不是特別大,江蘇則比較好。因為河南沒有特別強的本土白酒品牌,以至於成了所有白酒的必爭之地。外來的競爭對手都非常強,都有自己的品牌。

    但江浙市場就只有兩個品牌:洋河和今世緣,而且它們都在往上走。剩下的低端市場就都是安徽的白酒品牌了。那我們就應該到江蘇去搶徽酒的市場份額,而不是去強攻河南。這些你不在市場裡探索出來,是出不來的。

    但每個企業面對的環境都不一樣,宣酒的打法也不一定適用於其他領域。比如瓜子二手車,一開始就是在打全國市場,它是要用新的網際網路模式去收割那些黃牛4S店的市場,所以一上來就得高舉高打,核心能力就是在找錢、找人。所以它每天都在融錢,這輪關了,下一輪就啟動了,今年又融了15億美元。

    所以,做區域還是做全國不能一概而論,沒有特定的套路,要根據企業所在的市場環境、競爭格局,以及企業自身能力而定。有的確實適合打全國市場,有的就必須先得在區域市場精耕細作。

    三、進入新品牌時代,未來10年存量市場的機會

    1、中國是一個天然做消費品的市場

    我們創立凱珩資本,也是因為中國是一個天然做消費品的市場:

    第一,核心原因是人口多。華人口是歐洲的兩倍,美國的三倍,日本的十幾倍,只有印度能和我們媲美,但印度沒有我們後面的條件;

    第二,中國的地域廣闊。中國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比整個歐洲都大,這意味著很多區域市場是成立的。同樣的品類,在東北可以成立一個品牌,在華東也可以成立一個品牌。所以,很多區域品牌不用走到全國就可以做到非常大,這是中國市場一個很核心的邏輯。

    第三,中國的經濟在持續穩定的增長,華人的可支配收入越來越高,這就意味著要消費升級。

    在消費升級的大前提下,前面兩個核心邏輯不變,那就會出現很多新的機會。為了抓住機會,我們也開始慢慢摸索出自己獨特的路徑:

    首先我們的定位很精準,只做消費品,只抓自己能抓住的機會。包括地域方面也是,我們把80%的精力都放在長三角(江浙滬皖)再加上北京,把有限的時間放到有限的地方,儘量把它做深做透。

    整個江浙滬一體化有2.2億人口,日本才1.28億。國土面積是35萬平方公里,和日本也差不多。2018年這個區域的GDP是21萬億人民幣,單獨拿出來的話,在世界上已經超過了英國,排世界第五。

    所以至少在最近幾年,我們把主要精力放在這個區域就夠了,另外20%的精力會再看一些新的東西。而且投在一個地方,我們協同的效率會很高。

    第二,我們是研究驅動的,品類研究和市場調研是我們最核心,也是我最強調的東西。因為我有做銷售的經驗,所以我們有一整套市場調研的邏輯和體系。

    一般是這幾個維度:一看市場容量,二看行業門檻,三看商業模式,四看競爭格局。接下來還會看企業本身的品牌、產品、渠道。

    我們每週至少有一天是在外面跑市場,包括調研KA賣場、夫妻老婆店、二手店、經銷商等等,比如我們研究“買菜”市場,資料不是他們給的,都是我們自己調研出來的,然後倒推出它的門店模型。

    第三,我們本身在行業裡面也有一些資源。比如易久批(凱珩資本的投資方之一),它的渠道覆蓋了180個城市,以三四線城市為主,去年交易額已經達到200多億元。因為我們也很關注鄉鎮市場的消費機會,所以這個網路對我們來說,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渠道。

    2、存量市場本身也在增長

    我們具體的投資有兩大塊:新興市場和存量市場。首先新興市場,最具代表性就是寵物和老人。老人就不用說了,寵物雖然現在的市場空間不大,但它有兩個驅動因素:

    一是90後的崛起,寵物能解決這群獨生子女的情感需求;二是老齡化,它對日本寵物行業的促進非常明顯,中國現在65歲以上的人口達到1.6億。這兩點就可以支撐中國寵物市場增長20年。

    這當中最大的需求就是寵物食品,只要找到好的商業模式,在現階段去投入這個市場是值得的,所以我們在寵物行業也投了3個專案。

    存量市場就更大了,而且隨著消費升級,存量市場本身也還在增長。

    中國改革開放40年,剛開放的時候是供小於求,產品只要生產出來了就能賣得掉。到90年代末期,供給大幅提高,物流改變了整個中國的消費形態,那是渠道為王的時代。

    但現在供給已經遠遠大於需求了,產品越來越同質化,消費者越來越挑剔。但消費者在選擇的時候,其實是沒有辨別力的,他需要品牌來幫他歸納。

    2015年之後,我們看的很明顯,消費升級帶領中國的消費者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品牌時代。很多存量市場都有機會做成新品牌,這就是未來10年的競爭格局。

    比如說筷子,它是個存量市場,但隨著對品質的追求越來越高,大家買的更貴,更換頻率更高,它就是增長的。

    二手車也一樣,有車一族的年齡越來越往前提,國家也在鼓勵二手車,而且黃金十年剛過去,第一批車剛淘汰下來,它也是增長的。所以我們70%的精力是在看存量市場。

    3、存量市場的三大方向

    存量市場我們主要看三個方向:

    (1)用新模式切老模式

    第一,用新的商業模式去切割傳統商業模式的市場份額。瓜子二手車就很典型,之前大家都是透過4S 店,或者黃牛去交易二手車。這本身這就是個幾萬億的市場,而且還在繼續增長。那瓜子二手車進來,用C2C的模式,以更高的效率去切這個市場,就會切的很大。

    案例-生鮮傳奇:新模式需要有強互動場景

    生鮮傳奇定位是小區門口的菜市場。賣菜本身是個存量市場,而且隨著消費升級,一二線城市很多人很難去菜市場裡買菜,但這是個剛需,所以一定會有新的商業模式出現。

    這一點建立在中國獨特的居住環境之下,美國和日本是沒有小區的,美華人都有house,他們每週去一次沃爾瑪就可以了,老美在中國的生活方式,也是週末去大賣場裡買一堆東西,因為他們其實不怎麼吃蔬菜。

    但華人不是,華人吃蔬菜最多,至少兩天買一次。所以我們很明顯感覺到大賣場的流量在下降,而且不可避免。但需求意識還在,而且是在增長的,所以當我們看到生鮮傳奇的時候,覺得這就是我們想要的。

    還有很多其他的,比如說叮咚買菜,前置倉送貨上門。還有社群團購,去年資本也投了幾十億進來。

    但我們覺得生鮮傳奇的商業邏輯,要更符合華人的消費習慣。因為新商業模式的出現,意味著你要改變消費習慣,在物理學中,你要改變一個物體的運動狀態,就必須要施加外力。

    回到商業也是一樣,你要改變消費習慣,就需要有強互動。就像阿里巴巴,絕對不是說,我把這個平臺做出來,別人就會來用,它是有很強的線下團隊在推廣的。

    所以生鮮這件事,你需要有門店去教育消費者,比如生鮮傳奇推宰殺魚,不推活魚,是需要教育的,而不是簡簡單單把冷凍魚擺在那裡就可以了。門店的活動,店員的互動,能讓人感受到更多的服務,而不僅僅是商品。

    所以你要解決的問題必然是個長期問題,新舊業態會長期並存,這是一個緩慢替代的過程,不需要一下子顛覆,也顛覆不了。只要用高效率去切低效率,用高頻去切低頻,哪怕只是最佳化一點,只切一點點,其實也可以做得很大了。

    我們研究的模型還有很大深入空間,只是說遇到匹配的模型的,可以投進去,但對於創始人來說,完全是在重新創造。用新模式切老模式,意味著完全沒有可借鑑的商業模式可言。

    就像生鮮傳奇都可以被我們歸到這一類,但邏輯完全不一樣。所以就需要創始人有極強的洞察力和學習能力,這也取決於你過去的社會經驗,以及對人性的理解。所以這類專案的風險極高,但一旦做起來,市場空間都極大。

    (2)新品牌切老品牌

    第二,用新品牌去切割老品牌的市場。這個方向有一個特點,需要這個領域本來就已經有品牌認知,才談得上新品牌切老品牌。日化是中國比較早有品牌認知的品類,像寶潔這類品牌的萎縮,就給了新興品牌崛起的機會。

    比如這兩年剛剛興起的本色紙(竹漿紙),它沒有漂白,成本更低也更健康,就切走了白色紙的一部分市場。還有醬油和醋,本身也有這種機會,不過基本都被老品牌自己給升級佔領了。

    案例-宣酒:策略是一步一步走出來的

    宣酒也屬於這一類,首先它的品牌定位很精準,從當時的競爭態勢來看,往上是口子窖、古井貢,當時的價位是在100-150元一瓶。

    它們都是安徽省內的白酒上市公司,經歷多年積累,無論是品質還是品牌影響力上,你都沒有任何機會。往下做,太低端也不行,所以它的機會就在60塊錢一瓶的價位。

    第二,聚焦。一是品牌聚焦,只有宣酒一個品牌,其他品牌全部砍掉了或者雪藏了;二是產品聚焦,它就保留了一個SKU,叫宣酒紅瓶,原本還有更貴的,但它全部砍掉了。

    當時我們很著急,因為這個SKU當時只佔整個量的15%,風險太大了,但創始人很有魄力,他一看找不出差異化,就把其他的全部砍掉,全力經營這個平價的紅瓶酒。

    因為是本地酒,目前它在宣城的佔有量很高。從宣城往外走的話,第一個要去的是合肥,佔領這個勢能最高的地方,你才能進皖北。雖然競爭非常激烈,但沒辦法,白酒就是肉搏戰,你就是要一個小店一個小店跑,你必須要把這個地方佔掉然後才運營。

    目前,宣酒把核心市場放到了江蘇,而且這幾年推出的「宣酒6年」,逐漸把價位升級到了90-100塊錢。

    如果用現在的架構,站在當時的角度,不一定合理。但它現在已經跑出來了,而且要去切全國100塊錢的價格,還是可以獲得一定空間。

    所以很多時候,企業就是要拼盡全力把業務拿下來,儘量完備之後才有你真正的戰略大本營,策略都是一步一步走出來的。

    品質好,但定價不能太小眾

    新品牌切老品牌的核心,一是品質要好;二是價格不能太高。你的品質相對於高價來說,要更物超所值,所以消費升級絕對不能簡單理解為高質高價,這是個錯誤的概念。

    消費者希望質量提上去,價格降下來,高價反而是小眾的,市場空間會受限。

    比如說橄欖油在華人的印象裡,都是健康和高品質的,包括一些年齡大的人去做體檢時,查出脂肪之類的問題,醫生也會建議他少吃其他的,多吃橄欖油。

    看著機會是很好的,但實際情況怎麼樣呢?第一是很多人不知道怎麼吃,第二是太貴。高階橄欖油品牌單價達168元一升,雖然一年也吃不了多少錢,但很多人心理上接受不了這個價位,覺得不值得。因為魯花花生油20-30塊錢一升,它已經算是花生油裡很高品質的了。

    還有衛生棉條這個領域,當然它最大的問題還是消費習慣的問題,但在價格設定上它也很貴族,一個衛生棉條的價格大概是衛生巾的4倍,也不太能開啟市場。

    網紅效應=吸毒

    還有一個現象,我也不是很贊同:明星效應。有些品牌就喜歡請流量明星,一年換一個,但這些粉絲到底是衝著你的品質來的,還是衝著明星來的?

    這個明星的效應沒了,明年再換下一個,這跟那些長期促銷的企業沒什麼區別,不促不銷。本來你正常是有銷售的,最後變成只有請人才有銷售,這不就是吸毒嗎?

    品牌是多維度建立起來的,對它的成長有耐心,你才能享受到品牌帶來的持續利潤。

    反過來,你享受了網紅帶來的收益,同時也要承擔網紅給你帶來的損害。如果你的基礎還沒有打牢,一旦出現什麼食品安全問題,或者關店的情況,也會被成倍地放大,這個時候你能不能頂得住?

    如果你基礎都不好的話,傷害比收益要大得多。比如說盒馬,當然它沒有請明星,但本身算個網紅。其實它是非常優秀的企業,前期也享受了網紅帶來的收益,各路媒體免費做廣告,但現在一有風吹草動,就會備受關注。

    正常來說,5%以內的關店率都很正常,因為你不可能每個店都很精準。但它只要關一家店,大家就說這個不行那個不行。所以我是不喜歡這種網紅效應。

    越是在大家浮躁的時候,越是要慢慢做品牌,深耕細作的品牌才越能活下去。網紅終歸是要過去的,最終還是回到商業的本色。

    當然在新的渠道或者新的流量出現時,你還是要抓住,流量在哪裡你就去哪裡做推廣。所以,新品牌一定要藉助新的傳播渠道,像抖音、快手這種渠道是一個非常好的切入點,這是一個戰術問題。你的戰術可以非常靈活,但你的戰略一定要穩健,不然就容易被帶到溝裡去了。

    (3)用新品牌切無品牌

    第三,用新品牌去收割那些傳統有品類無品牌的市場。大希地牛排是這個方向上我們投的一個典型案例。

    案例-大希地牛排:新品牌要藉助新渠道,但最終要回歸主流渠道

    牛排本質上是個存量市場,但同時它增量空間也很大,因為它的營養價值更高,這是鐵定的認知。牛肉的消費已經在快速增長了,這是大希地牛排能成立的大前提。

    回到企業本身,第一個還是品牌定位:牛排就吃大希地,因為這是個有品類無品牌的市場,競爭格局比較弱。第二是產品,一定要是包裝產品,千萬不能是原材料,原材料沒法做品牌。

    第三是渠道,它最開始從雲集起家,現在已經是雲集該品類最大的了。但新品牌一定要注意,你可以從一個差異化的渠道切入,但一定要迅速地迴歸主流渠道。如果主流渠道被別人攻下來了,你還是會死翹翹。

    對大希地牛排來說,雲集這個渠道相當於提供了現金流,但天貓才是主流渠道。所以我們投進去之後,就明確了這一點,必須迅速回歸到天貓主流渠道,這樣才能做主流品牌,現在它已經是天貓細分品類第一了。

    然後是迅速切線下,它早期也做過線下連鎖店,沒有做起來,如果早點遇到我,我肯定不會讓他們自己開店,牛肉做線下店肯定做不起來。但一個常規的線上品牌,一定是要有線下渠道的,所以它進入了盒馬,包括大潤發,你要回歸到這些渠道里面。

    因為你核心就是靠渠道來佔領心智,現在大希地銷量已經很大了,你在線上搜牛排,第一都是大希地,你想線上下買,渠道里也要都有才行。當你的渠道佈局不完善,或者渠道能力比較弱的話,你的廣告都是白打的。

    除了拓更多的渠道,接下來就是擴寬產品,擴大到預包裝食品。牛排本身不是一個小品類,因為大希地今年營收大概要突破10個億,但是我們會進入一個更大的品類,也就是隻要繼續深耕細作,至少可以做到二三十億。

    四、中國未來10年的競爭格局會越來越明確

    過去一年多,我們有很多收穫,也錯失過一些機遇。但談不上遺憾,因為你不可能抓住所有機會,我們抓住自己能抓住的機會就可以了。

    所以我們的風險會控制得更好一點,絕對不會像趕著上車一樣,好像錯過了後面就沒有機會了,消費品不是這個邏輯。

    我們相信,中國未來10年的競爭格局會越來越明確, 2030年之前很多機會會確立,這中間都是有機會的。

    對我們來說,第一,寵物繼續在看。第二,日用百貨類也有很多機會。還有孕嬰童、中國傳統文化相關的品類,隨著民族自信心的迴歸,這些都會起來。消費其實很寬的,我們一個品類一個品類打。

    2030年之後就是第二階段的競爭了,如果你還沒有出來的話,就基本沒有什麼機會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長山藥的家常吃法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