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銜筆書史

    李自成之所以沒有能夠像朱元璋一樣完成一統大業,銜筆認為,李自成和朱元璋之間,存在著三點根本不同:

    一、目的不同

    1368年初,朱元璋在南京面南稱帝、建立明朝。隨即,以徐達、常遇春為首的大軍,向著元朝的統治核心——大都,展開了轟轟烈烈的北伐。

    此時,朱元璋喊出的口號是什麼呢?

    “驅除韃虜,恢復中華!”

    以“華夷之分”的“大節”作為號召,朱元璋的目的就很明顯——在這場戰爭中,不存在妥協、不存在和平,大家白刀子進紅刀子出,最終的結果只有兩個: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與朱元璋的霸氣外漏相比,李自成的目的就顯得不那麼明確了——

    1644年初,李自成起兵東征。甫一渡過黃河,先鋒大將劉宗敏便急不可耐地釋出了討明檄文——《倡義提營首總將軍為奉命征討事》:“嗟爾明朝,大數已終,嚴刑重斂,民不堪命。誕我聖主,體仁好生,義旗一舉,海宇歸心.......如官兵共抗,兵至城破,玉石不分,悔之何及?”

    文章雖然寫得殺氣四溢,但李自成之後的做法卻顯得不那麼幹脆利索了:

    ——攻克太原之後,李自成發出《永昌元年詔書》:“諮爾明朝,久席泰寧,寖弛綱紀。君非甚暗,孤立而煬蔽恆多;臣盡行私,比黨而公忠絕少......”也就是說,崇禎皇帝您還是不錯的,只不過是臣子太差勁啦,我們就是要把這些奸臣都消滅!

    ——兵臨北京城下,李自成沒有攻城,反而先派了太監杜勳進城,和崇禎談判:“欲割西北一帶,敕命封王,並犒軍銀百萬,退守河南。受封后,願為朝廷內遏群賊,外製遼瀋......”

    看看,短短几個月,李自成的目的就從改朝換代變成了“清君側”,從“清君側”又變成了“受招安”,與一門心思與元朝幹到底的朱元璋相比,李自成的“革命意志”著實不太堅定。

    二、實力不同

    朱元璋在北伐之前,已經將除四川、雲南之外的整個中國南部收入囊中,這時,他的手中掌握著整個中國最為富庶、人口最為密集的地區,與之相比,元朝的統治區域內則是這樣的情景——“今燕趙、齊魯之境,大河內外,長淮南北,悉為丘墟,吳陝之境,所存無幾”(《綱鑑易知錄》)

    換言之,朱元璋的大明朝兵強馬壯、糧草豐足,而元朝已經是危如累卵、大廈將傾,實力差距如此懸殊,不打,實在說不過去。

    反觀李自成東征之時,雖然號稱提兵百萬,但實際兵力不過十萬左右——這點兵力,盤踞西北自保有餘,但如果想要鯨吞整個明朝,那簡直近乎痴人說夢。

    此外,李自成當時所在的陝西一帶,正值連年荒旱,百姓自保都來不及,更不可能有多餘的錢糧用來養軍,這也就是李自成為什麼在東征途中,每下一城,都要“非刑酷拷,大索金銀,動以千萬計,名為捐助(《長治縣誌》)”、“既而聞各州縣皆然(《豫變紀略》)”

    這樣一支“向錢看”的軍隊,其真正戰鬥力恐怕是相當有限的,否則,李自成也不會在一個小小的寧武關遭受重挫,“後賊陷京師,多有手足創者,皆經戰寧武者也(《罪惟錄》)”

    三、對手不同

    朱元璋所面對的,是一個已經腐朽到了極點的政權,將它擊敗後,朱元璋所要做的,便是重整山河、休兵養民。

    而站立在李自成面前的,除了一個奄奄一息的明朝之外,還有一個生機勃勃,對於領土和權力極為飢渴的清朝,這個政權在與明朝數十年的征戰中,已經練成了一支足以橫行天下的精兵,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李自成的大順軍都難以與之抗衡。

    然而,除了清朝之外,李自成還有一個更加可怕的對手——人心。

    有的朋友可能有疑惑,李自成之所以能夠橫掃天下,不就是靠著“闖王來了不納糧”的口號,贏得了廣大百姓的支援嗎?怎麼能說他不得人心呢?

    李自成作為一個農民起義的領袖,由於時代的限制,他自然不會產生徹底解決生產資料所有制的自覺性,他和他手下將領在戰爭中的所得,絕大多數還是收入了私囊,農民所迎來的,只不過是一群新興的地主而已。

    同時,如前文所說,李自成又沒有向朱元璋一樣,以“華夷之分”號召天下——如果李自成在攻克北京後,及時調整戰略和宣傳方針,恐怕吳三桂在“大節”之下,未必敢於冒天下之大不韙,向清軍倒戈。

    而就在李自成沉醉於勝利時,一直靜待時機的清朝卻打出了“為明朝皇帝報仇”的旗號,一舉佔領了道德和輿論的制高點,使其入關南下擁有了表面上的合法性和正義性。就這樣,在失去百姓和士人支援的“內憂”和清軍與吳三桂南下的“外患”夾擊之下,李自成的失敗,幾乎可以說是註定的了。

  • 2 # 歷史的軲轆

    首先,朱元璋和李自成的目標不一樣,朱元璋提出的目標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李自成直到後期才提出“清君側”的口號,但是最後卻攻破北京,導致崇禎皇帝吊死煤山。征戰講究出師有名,佔據道德的制高點才能獲得民意的支援。以有道伐無道,必勝之。

    其次,朱元璋的反元戰爭是受到士族集團支援的。而李自成早期提出的“均田地,不納糧”以及對佔領區內士族的壓榨,導致其政權受到士族集團的抵制。李自成帳下只有牛金星等幾個落魄文人,難以對佔領區建立有效的統治。

    所以,李自成不能像朱元璋一樣統一天下。

  • 3 # 小黑炭說古今

    自古以來,但凡帶兵打仗的,身邊都有一個軍師。元朝末年,朱元璋軍師除劉伯溫外,也還有另外一個軍師,就是他的本家,朱升。朱升對朱元璋的貢獻非常之大,可以說,若是沒有他,朱元璋很有可能就像李自成、陳友諒、張士誠等,成為元朝軍隊的重點打擊物件。那個時候的朱元璋,羽翼尚未豐滿,勢力尚未強大。如果被元朝軍佇列為重點打擊物件,結果可想而知:他極有可能掛在張士誠和陳友諒前頭,後來的大明江山,也就不用想了。

    朱升的貢獻雖大,但他的主要謀劃卻非常簡單,就9個字。這9個字咱們得從朱元璋攻打婺源時說起。當時,是1358年11月份,朱元璋又率軍攻打婺源,戰況不夠理想,婺源久攻不下。

    正在焦灼之際,朱元璋手下大將鄧愈說:這婺源附近有一個隱士,大家都說他很牛逼,是諸葛臥龍一樣的人物。14世紀什麼最重要?人才最重要。朱元璋很明白這個道理。於是穿了一身便裝,隨著鄧愈就去拜訪這位當世臥龍。

    朱元璋訪當世臥龍,沒劉備訪前世臥龍那麼麻煩,第一次去,就直接登堂入室到了朱升家裡。朱升也沒有待價而沽,扭扭咧咧。朱元璋問朱升:敢問老先生(當時朱升59歲),如何才能一統天下,還百姓一個天平日子,還請老先生教我。朱升想了想,答道:就9個字,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朱元璋吃透其中奧義後,採納了朱升的建議。後來,朱升便跟在朱元璋身邊當了軍師(謀士)。朱升提的這9個字,說不上奧義,是洞悉當時天下局勢後,總結的最樸素的道理。大道至簡。

    高築牆,也就是加強軍事防備;廣積糧,也就是發展經濟實力;緩稱王,也就是不要猴急猴急地稱王、稱帝,沒啥實際效用,就是個虛名而已,反倒樹大招風、出頭的椽子先爛,出頭的鳥兒先死。

    闖王李自成,明末著名的農民起義領袖,是中國農民起義中不得不提的一個人物。當時闖王帶著自己的農民起義軍一路打到了北京,最後逼得崇禎皇帝自縊於煤山的一顆歪脖子樹上,後來順利的建立了大順王朝,並且登基稱帝,當時聲勢極為浩大,又得到廣大農民的支援,可就是這樣一片大好的前景,李自成為何卻沒有一統天下呢?從出身來說,李自成家裡世代農民,在很小的時候便給地主放牛放羊,十幾歲的時候雙親逝世,無依無靠的他便當了驛卒,後因犯了命案,輾轉多年投了軍。沒過多久,後金大軍南下,京師守衛空虛,李自成便隨部隊赴京守衛,途經金縣時,參將剋扣軍餉引起兵士不滿,發動了兵變。

      明末時期,自然災害氾濫,再加上後金入侵,官吏腐敗不堪,民眾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各地紛紛起義。李自成趁明軍的主力部隊在四川對付張獻忠時,便率軍進入河南,收留了大批的饑民,並廣開糧倉救濟饑民,各地紛傳“迎闖王,不納糧”。

      出身貧苦的李自成知道老百姓的疾苦,在長期的征戰中提出“剿兵安民”的口號,嚴肅軍紀,得到了廣大百姓的擁護,後迅速的發展,終於在崇禎十七年三月攻佔了北京,推翻明朝的統治。自成進京後,為了瓦解殘餘的明軍勢力,多次招降時任山海關總兵的吳三桂。可是李自成的部將劉宗敏對明投降的官員進行拷掠助餉,其中就包括吳三桂的父親吳襄。更重要的是吳三桂的愛妻陳圓圓也被劉宗敏強行佔有,吳三桂知道了這些訊息後,怒髮衝冠。就不會李自成率十萬大軍來襲,吳三桂選擇了投降清朝。兩軍聯手,大敗李自成,不得已,退出了北京,就在此時,如果李自成有個足智多謀的軍事,很多的決策之前給予更多的建議,比如戰國時期的齊國大將田忌,身邊有孫臏;三國時期的劉備,身邊有孔明,曹操身邊有郭嘉。可以說,軍師是主帥的標配,沒個軍師,別想打仗。後被民兵武裝殺死於九宮山。

      李自成就這樣失敗了。很多人拿李自成跟劉邦、朱元璋做比,都是貧苦出身,率領起義軍建立王朝,那為什麼李自成最後失敗了呢?

      首先軍事上就有著很大戰略錯誤,當時李自成確定了“先取關中,在向京師”的戰略,這個戰略最大的錯誤就是沒有把滿清這個一直想入主中原的強大集團考慮在內,正是因為這樣,直取北京。進京後又分兵去對付吳三桂,一部分繼續對付南明,如果滿清進擊,那就無力抗擊。而滿清軍隊也確實是在李自成分兵對付吳三桂之前就出兵了,這樣才聯合吳三桂打了李自成一個冷不防。其次,政治方針上也存在著錯誤。李自成的軍隊中不乏能征善戰的將士,但是偏偏缺少治理的文官團隊,在其佔領大片領土後,便凸顯弊端,一旦受挫,那些地區將動盪不堪,造成很大的損失。

      最後,農民階級特有的侷限性。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糧的口號,雖然前期獲得了農民的擁護,然而老百姓的情況並沒有很好的改善,老百姓對新興政權並不擁護,後來軍餉匱乏而採取追贓助餉這樣的餿主意,在達官顯貴中產生了非常惡劣的影響。李自成兵敗後,沒有獲得任何的支援,到土崩瓦解。

  • 4 # 3思而後行

    李自成會失敗大概有

    :不得民心 起義過程中雖然提出均田免賦口號,然而其軍隊一路屠戮虐殺,雖聲勢浩大卻沒有一個穩定的根據地。攻克北京後拷掠前朝舊臣,放任軍隊的屠殺將整個士紳階級推向對立面。

    沒有戰略目標,雖然建立起大順,但身邊全是下層知識分子,嚴重缺乏帶兵打仗,從政治國的能為,而且視野狹隘,不能準確把握全國形勢走向。

  • 5 # 落枔

    朱元璋是為了推翻暴元朝廷,建立一個新的政治體系,有著治國救世的理想,且手下有很多治世文臣,聽取他們的意見,一步一步統一天下。

    李自成的起兵,主要是明朝的失策,與貪官汙吏橫行,導致民不聊生,紛紛揭竿而起。

    起兵前奏

    明崇禎元年,延安發生大饑荒,不沾泥,楊六郎,王嘉胤等人率眾搶奪富人的糧食,地方官員急速抓捕,於是揭竿而起,李自成性格狡猾詭詐因家境貧寒,投奔了王嘉胤,這時李自成起兵之路的第一站。

    崇禎二年十月,京城告急,通告天下勤王,山西巡撫耿如杞入京支援,在逐鹿潰敗,叛逃後逃往陝西,山西之間的山谷中,李自成出來與他們聯合,後被推為頭目,稱闖王。

    崇禎七年六月,總督陳奇瑜在漢中地區,圍攻李自成。正當四十天連降大雨,牲畜缺草料,李自成的隊伍死傷過半,在此困境中。李自成來了個負荊請罪,請求投降,陳奇瑜答應了,免了他們的死罪,發回原籍。

    後來又重新拉起隊伍,不受朝廷管束。

    接連詐降

    李自成在拉起隊伍後,八月攻佔真寧,殺死知縣,掠奪金銀財寶。洪承疇兵馬一到,紛紛丟棄後往西逃跑。

    十月總兵左光先在高陵,富平等地打擊李自成,於是李自成想監軍劉三顧假心假意要求接受招撫,真寧知縣信以為真,出城下達招撫令,丟了官印。劉三顧發現其中有詐,立刻回城組織自衛,李自成又向涇源逃跑。

    崇禎八年,李自成在關中,聚眾七八萬。總督洪承疇,接連打敗他們。關中郡縣實行堅壁清野,導致李自成部飢餓交加,疲憊不堪,李自成無奈,要求招撫,為緩兵之計。

    漸成規模

    李自成在回到延安後,穿著綾羅綢緞,走在大街上炫耀,羨慕他的都紛紛加入,因此隊伍逐漸壯大。

    崇禎十五年三月,李自成聯合羅汝才等人共計八十萬大軍,圍攻陳州,兵備副使關永傑率領軍民,堅決抵抗,死守城池。

    崇禎十六年四月,李自成殺掉羅汝才及其部下。暗中派人招撫羅汝才的部下,羅汝才部下多數歸降。

    崇禎十七年,建立大順爭權,年號永昌。

    攻入京城

    崇禎十七年,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軍抵達居庸關,監軍太監杜之秩、總兵唐通不戰而降,同時,劉芳亮率領南路軍,東出固關後,真定太守邱茂華、遊擊謝素福出降,大學士李建泰在保定投降。三月十六日,李自成部過昌平,抵沙河。十七日進高碑店、西直門,以大炮轟城,入午攻打平則門、彰義門、西直門。三月十七日半夜,守城太監曹化淳率先開啟外城西側的廣寧門,農民軍由此進入今復興門南郊一帶。

    據《小腆紀年附考》卷四載,李自成提出的條件為:“闖人馬強眾,議割西北一帶分國王並犒賞軍百萬,退守河南······闖既受封,願為朝廷內遏群寇,尤能以勁兵助剿遼藩。但不奉詔與覲耳。”雙方談判破裂。

    三月十九日清晨,兵部尚書張縉彥主動開啟正陽門,迎劉宗敏所部軍,中午,李自成由太監王德化引導,從德勝門入,經承天門步入內殿。此時崇禎帶著太監王承恩上煤山瞭望,又返回乾清宮,大臣皆己逃散,最後崇禎前往景山自縊,明朝滅亡。

    進京搶奪

    李自成入住紫禁城之後,李自成下令:“敢有傷人及掠人財物婦女者殺無赦。”京城秩序尚好,店鋪營業如常。但從二十七日起,農民軍開始拷掠明官,四處抄家,規定助餉額為“中堂十萬,部院京堂錦衣七萬或五萬三萬,道科吏部五萬三萬,翰林三萬二萬一萬,部屬而下則各以千計”

    談遷《棗林雜俎》稱死者有1600餘人。李自成手下士卒搶掠,臣將驕奢,“殺人無虛日,大抵兵丁掠搶民財者也”據《明季北略》記載,李自成入北京後,從宮中搜出內帑“銀三千七百萬錠,金一千萬錠”,“舊有鎮庫金積年不用者三千七百萬錠,錠皆五百兩,鐫有永樂字”退出京城,流亡在外

    李自成進京之後,為瓦解明軍殘餘勢力,多次遣使招降明山海關總兵吳三桂,未果。順治元年(1644年)四月二十一日,李自成與吳三桂進行一片石戰役。戰至四月二十二日,吳軍漸漸不支。吳三桂歸降於清朝攝政王多爾袞,兩軍聯手擊潰李自成。

    四月二十六日,李自成逃到京城,僅三萬餘人,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在北京稱帝,怒殺吳三桂家大小34口,次日逃往西安,由山西、河南兩路撤退。臨行前,火燒紫禁城和北京的部分建築。

    李自成明末傑出的農民起義軍領袖,代表農民階層反抗朝廷的黑暗腐敗。

    李自成不能統一,沒有好的某士,起義本是為了受苦的農民階級起義反抗,但是進京後不知安民,放縱手下,燒殺搶掠,喪失民心。被吳三桂夥同清軍擊敗,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 6 # 廣元飛龍

    李自成是明王朝末年農民起義領袖。江湖人稱“闖王”。這個曾經明王朝的公務員,最後成為明朝的掘墓人。李自成能夠攻入北京。可以用鬼使神差來形容。1664年李自成由太監王德化引導,從德勝門入,經承天門步入內殿。此時崇禎帶著太監王承恩上煤山瞭望,又返回乾清宮,大臣皆己逃散,最後崇禎前往景山自縊,明朝滅亡。

    李自成在佔領北京後,形勢對於起義軍還是有利的。為什麼李最後落荒而逃,在九宮山被人殺害呢?其實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本質上就一群流寇。在佔領北京後即露出野蠻殘暴的本性。在整個北京城農民軍燒殺搶掠無惡不做。尤其是明朝的皇親國戚和官員們。個個都皮開肉裂,多年來收刮的錢財被搶劫一空。也讓滿懷期待的北京市民徹底的心寒了。

    明王朝末年風雨飄搖。內有如火如荼的農民起義, 外有如狼似虎的滿清虎視眈眈。帝國已經是千瘡百孔了。李自成作為眾多起義的一個分支。普通士兵的主要目的還是吃飽飯而已。農民起義領導層的夙願。就是榮華富貴。並沒有取而代之的想法。李自成曾經與與崇禎帝秘密談判。闖人馬強眾,議割西北一帶分國王並犒賞軍百萬,退守河南··闖既受封,願為朝廷內遏群寇,尤能以勁兵助剿遼藩。但不奉詔與覲耳。可以知道李的真實想法。

    中國曆朝歷代農民起義的破壞力極強,所到之處玉石俱焚。對整個社會並沒有什麼建設性的作用。只是改朝換代的工具。李自成之所以不可能登堂入室,開國建立自己的功勳,主要原因還是自身毛病太多。整個團隊其實就是烏合之眾。他們所有的努力就是眼前的榮華富貴。被沒有高瞻遠矚的長遠計劃。加上關外更加野蠻的滿清已經成了氣候。李自成天時地利人和都不佔。怎麼可能不被歷史和人民唾棄。個人原創,歡迎指教。圖片來自網路,侵刪。

  • 7 # 車輪與文字的距離

    姑且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一下。

    1,軍隊建設。李自成可是標準的流寇,什麼叫做流寇呢?就是幾十萬人像蝗蟲過境一樣,慢慢滾雪球越滾越大,哪裡有糧食跑哪裡,只談破壞不談建設,哪裡有糧食就去哪裡搶,搶完就跑(不跑不行啊,幾十萬人要吃飯)。這也是明朝比較難打他們的原因。完全沒有考慮建設根據地,只想把明朝搞垮。而朱元璋呢,一直奉行的就是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穩紮穩打,一口口的吃。同時呢,前期一直儲存實力,因為地盤的原因,被別的起義軍將他與元軍隔開,同時實力不大,沒有被元軍注意(元軍策略是誰漏頭就打誰)。所以一直能夠猥瑣發育,別浪。這也驗證了一句老話,悶聲發大財。

    2,前進的道理。李自成那個時候因為有滿清,大明內憂外患。除了前期被逼入車廂峽,十二騎入商洛山。後面在河南可是順風順水,進入北京城的時候,基本上沒打過硬仗,一切來的太順利,包括北京城也是放進去的。所以隊伍沒有太大的訓練,到了山海關怎麼能打得過吳三桂的關寧鐵騎和滿清八旗呢。所以呢,一切來的太順利也不是好事。反觀朱元璋,從郭子興手下到獨當一面,包括每次大戰都如履薄冰。朱元璋的對手,陳友諒,張士誠,王保保都是很厲害的,也是跟這些人較量慢慢鍛煉出能力了。

    3,領導人的能力。李自成終究還是格局太小,包括前面講的不建立根據地導致山海關敗了,後面根本就頂不住,全軍潰敗,以及吳三桂這一點,安撫好就行了,哪怕有意見後期卸磨殺驢就行了,當然也包括殺李巖。而朱元璋最精彩的評述莫過於關於先打張士誠還是陳友諒,一番分析,真的是眼光老辣。

    當然這些分析也沒用,歷史沒有如果。只是可惜了李自成搞垮了明朝,到頭來,讓滿清摘了桃子。

  • 8 # 小飛俠147258369

    1:李自成根本就不想當皇帝,他只想當個西北王。在李自成的心中,雖然已經兵臨北京城下,但是京師確不是自己的理想歸宿,他對故鄉陝西情有獨鍾。正是對故鄉的深重眷戀,當李自成在攻陷北京指日可待之時,主動向崇禎提出議和。條件僅僅是割讓西北地區給自己,分國而王。據《小腆紀年附考》卷四載,李自成提出的條件為:“闖人馬強眾,議割西北一帶分國王並犒賞軍百萬,退守河南。闖既受封,願為朝廷內遏群寇,尤能以勁兵助剿遼藩。但不奉詔與覲耳。”這簡直是延續大明江山的最後的機會了,可是由於崇禎的性格弱點,君臣之間關係的惡化,內閣首輔魏藻德不願意承擔議和的風險,導致談判破裂,崇禎的性格也決定了他將和大明江山一起走向萬劫不復的深淵。李自成是典型的小農思想,小富即安,沒有胸懷,沒有眼光,沒有統籌全域性的觀念。他其實就想像項羽一樣,只想割據一方,回到自己的故鄉,經營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根本就沒有朱元璋統一天下的雄心。

    2:李自成對大明遺留朝臣處理手段近乎野蠻殘暴的殘酷的鎮壓。李自成從起兵開始的三五千人,到打下江山已經發展到一百來萬人。李自成在起義招兵買馬時的口號是三年不徵,一民不殺。所有老百姓你支援我起義三年不徵稅,一個人都不殺,平買平賣。可是這一百來萬人吃什麼呢?你不可能這一百來萬你打下了天下讓他們就地解散呀,因為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賦”口號,即民歌之“迎闖王,不納糧”。你不能先對老百姓剝削呀,那就只能對明朝達官貴人,貴族府邸,遺留朝臣進行搜刮財產來養活軍隊。而且對明朝的遺留朝臣嚴刑拷打,不死不休。吳三桂為什麼起初都想歸降李自成了,為什麼又反悔了呢?起義軍入京後,對明朝的官員採取了一系列追贓行動,吳三桂作為明朝官員,家裡自然不能倖免。父親吳襄被打入大牢,愛妾陳圓圓也被李自成的副將劉宗敏霸佔了。吳三桂一聽之下,瞬間大怒,於是決定跟滿洲軍共同打擊李自成。李自成其實是得罪了一個龐大的地主階級,你想做皇帝,想做統治階級,最終的擁護者是誰?其實就是你所得罪的地主階級。失去這些人之後京城內部管理人員缺乏,為李自成政權的破滅埋下了種子。相比較朱元璋呢?朱元璋曾經自豪的說:我養兵百萬卻不花費老百姓一粒糧食,古來未有之。朱元璋在軍隊方面制定了一個策略,那就是軍隊屯田制度,這無疑是一個好法子,大大減輕了老百姓的負擔,老百姓就不怕朝廷養兵太多加糧稅了。

    3:李自成進京之後的軍隊紀律不嚴明,人心渙散,凝聚力不強,和朱元璋管理軍隊有著天差地別的區別。大家有沒有發現,李自成在和吳三桂開始戰爭之前和在京稱帝之後。其實軍事戰鬥能力出現了很大的差別,而正是因為這種差別所在。使得李自成整個軍隊戰鬥力大不如從前,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其一:前期的目標是推翻大明王朝,起義極大程度上得到了民心,所以大家的積極性很高,但是進京之後農民軍的弱點就暴露了出來,軍隊很容易就會被美好的生活所吸引,從而忘記了自己揭竿而起的最初目的,一句話,就是經不住誘惑。到後期由於只圖享樂,缺乏鍛鍊,戰鬥力大減,缺乏目標和信念,整個軍隊就已經不堪一擊了,因為信念不夠堅定戰鬥力自然大損。其二:缺乏嚴苛制度的管理。起義軍的前期打仗的能力確實很強,但是在攻佔北京城之後,由於軍隊大多數都是民眾組成。缺乏一些嚴苛的制度管理,所以整個軍隊也會變得非常懶散,自以為得到了天下,開始在宮中享樂。所以後來這一支起義軍也變得不堪一擊。而且李自成用人不當,他用人只關注戰鬥力的高低,對於人品從來不考慮。因為這個原因就導致李自成手下的大將大部分都是土匪出身,這樣的人原本就改不掉自己身上的惡習,現在又有軍功加身,自然是更加囂張跋扈了。李自成每次經過一個地方,他手下的軍隊都會在百姓手裡搶奪財物,讓百姓怨聲載道。而朱元璋呢?朱元璋非常善於採用各種方式將其部下牢牢掌控於手中,他令行禁止,高度集權,整個軍隊號令嚴明,召之能來,來則能戰,戰則能勝,這是他的軍隊所向披靡的原因。

    4:李自成對待謀士的態度也有很大問題。因為李自成是農民起義軍,原本就很難得到真正有才華的謀士投靠,而李自成卻還非常瞧不起他們。但是以李自成的智慧缺乏了這些謀士必定成不了大事,所以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出來李自成的失敗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其實李自成的謀士就只有李巖和牛金星這二人。李自成前期任用李巖為謀士,這是一個比較好的做法,但是後期的李自成由於自己對李巖的猜忌,從而重用品行不端的牛金星。最後,陰險狡詐的牛金星向李自成進讒言,毒死了名士李巖,使得軍心不穩,最終兵敗如山倒。而朱元璋呢?基本上天下的謀士都差不多在朱元璋這兒了,比如劉基、朱升、李善長、胡惟庸、呂昶、王廣洋、宋濂、方孝孺等;這些重要的謀士對朱元璋奪取天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和李自成的謀士就更不能比了。

    5:李自成的地位雖然高高在上,但是個人能力和政治智慧卻非常有限。李自成做的最愚蠢的事情就是在自己還沒有足夠強大的時候就登基稱帝,因為雖然事實上朱氏王朝滅亡了,但是名義上當時的政治正統還是朱氏王朝,南方還有個南明政權,登基稱帝就變成了徹底的亂臣賊子,如此一來整個大明所有的勢力都會對他討伐,清軍也正好利用這個緣由入關作為正當理由,這樣的情況下即使沒有山海關打敗他也堅持不了多久的。如果當時他沒有登基,而是學習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雖然沒有登上皇位,但是卻擁有了和皇帝一樣的權利。這個時候他只要勵精圖治來促進明朝的發展,等到社會局勢穩定國庫充盈之後就可以放心大膽的和清朝軍隊進行大戰了。清朝人數量比較少,這場戰鬥先天上他們就不佔優勢,等到那個時候李自成的地位就可以坐穩了。相反朱元璋的做法就高明瞭許多。在朱元璋稱帝之前,所奉行的策略是朱升提出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高築牆是指加強軍事防備,鞏固後方;廣積糧是指發展經濟生產,儲備糧食,增強經濟實力;緩稱王則是指不要過早稱帝,以免樹敵過多。這三條建議極具戰略眼光,是朱元璋發展初期的指導思想。

    6:李自成沒有建設自己的根據地的想法。李自成雖然有百萬大軍,但是卻沒有一個穩固的後方。所有的糧草均需都是一路征戰的過程中從貴族地主的手裡搶來的,起義軍一路征戰對路過的街市城鎮進行了很大的破壞,在地主貴族手裡搶奪財物糧草,對於士兵也沒有約束對普通百姓也造成了很大的騷擾。當時當地的很多百姓都把這支軍隊叫做流寇,所以這樣的情況下想要得到百姓的支援是不可能了。這就讓李自成的軍隊只能打順風仗,一場大敗下來就很容易讓李自成的軍隊被打散,並且打散之後各個部隊也都相互聯絡不上,沒有根據地可以休養生息,只會被別人各個擊破。在一片石戰役中被清軍和吳三桂的軍隊擊潰之後軍心渙散,再也沒有能力收攏軍隊進行第二次反攻。李自成的政權從此一蹶不振,在這之後就徹底滅亡。如果有自己的大後方那麼結果就完全不一樣,可以透過自己的大後方來休養生息,組織下一輪的反攻。相反朱元璋做的就好很多。對朱元璋今後鬥爭起決定性作用的九個字“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中的高築牆就是要鞏固一個根據地,朱元璋早就認識到應天是個理想的帝王之都。就想鞏固建設它,首先發了個安民告示,然後在政權機構上下功夫,正好宋政權在應天設立了江南行中書省,朱元璋就設定了行樞密院,左右翼元帥府,營田司等,各種機構逐漸齊全起來。

    綜上所述:李自成沒有像朱元璋一樣統一天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最根本的原因還是農民階級起義的侷限性,缺少長遠的眼光,缺少穩固的根基,用人不當,軍隊紀律渙散,個人能力和智慧有限,缺少有大智慧的謀士,對明朝舊臣殘忍粗暴,而且當時的大清正如日中天,並非腐敗的元廷所能比擬。

    但是朱元璋不是也有他的侷限性嗎?他沒有推翻舊的封建制度,建立新的社會制度,不也是他的階級侷限性嗎?一個昏庸無能的皇帝、一個腐朽沒落的王朝與一個開明能幹的皇帝、一個剛剛興起的王朝在本質上並沒有多少區別,他們都不可能給人民帶來真正的幸福和自由。人民的幸福不可能在皇帝的身上找到,如果農民起義可以給我們帶來好皇帝,如果好皇帝能給我們以自由、幸福,兩千年來我們早就是一個民主、富強、文明的國家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細米是一個愛臉紅的男孩,文中的細節描寫對你有什麼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