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峰峰說史
-
2 # 請叫大神先生
首先襄樊之戰時,魏延鎮守的地方是漢中,如果魏延被調離前去鎮守荊州,那麼漢中只能是由關羽來守護了。瞭解歷史的人都知道,諸葛亮給劉備提出來統一天下的建議是,做兩手準備出擊,一邊在荊州做好突擊的準備,另一邊在漢中做好攻擊的準備,因此可以看出,在當時來講,對劉備來說,漢中是至關重要的,不能有一絲一毫的閃失。查閱歷史我們可以知道,鎮守漢中其實比鎮守荊州要容易得多的,因為在漢中,主要防禦敵人的攻擊就可以了,但是在荊州,你不僅要防著敵人的攻擊,還要處理好和其他勢力的關係。所以從這一點上來看,讓關羽去鎮守漢中,應該是不會出現什麼差池。
其次,如果魏延被調離漢中前去鎮守荊州的話,是否具有可行性呢?我們接著來分析。當初魏延鎮守漢中數十年,從來沒有發生過意外,他的防禦堅不可摧,沒有人可以突破他的防禦,此外魏延本身就是荊州人,絕大多數的人認為,派魏延前去鎮守荊州,肯定是萬無一失的。但是,小編卻有著不一樣的看法。
當初諸葛亮帶著軍隊去北方征戰,魏延給諸葛亮提建議說讓諸葛亮帶軍隊悄悄的突然襲擊,結果諸葛亮並沒有採納他的建議。魏延惱羞成怒,認為諸葛亮是一個懦夫,並且在之後對諸葛亮並不尊敬。從這件事中我們可以看出來,其實魏延的性格並沒有比關羽好很多,他也是一個很驕傲的人。魏延比較自負,所以如果派魏延是鎮守荊州,很有可能魏延在那邊處理其他勢力的關係,會比關羽還要糟糕。如果把關羽在荊州所遇見的事情,假設發生在魏延身上,會是怎麼樣的結局呢?首先,孫權提出要和魏延聯姻,按照魏延目中無人,居高自傲的樣子,他大概會和關羽一樣拒絕,那麼魏延還是會得罪孫權,並不會比關羽好到哪裡去;之後,陸遜寫一封非常仰慕魏延的信,並且親自交給他,來表達自己的崇拜之情,這個時候魏延可能會表現的非常得意,認為陸遜一定是個一點經驗都沒有小子,不用放在眼裡,不會對他構成一絲一毫的威脅。於是魏延極有可能將自己的大部分軍隊力量調走,去攻打其他的地方;還有,當他在指揮作戰的時候,糧草遲遲沒有送過來,以魏延的暴脾氣,說不定會將送糧草的人狠狠地訓斥一頓……所以,就算魏延和關羽互相換了一個崗位,讓魏延去鎮守荊州,讓關羽去鎮守漢中,估計結果並不會有所改變,劉備還是會失敗,隆中對還是會失敗。關羽和魏延雖然都是非常厲害的將領,但是兩個人都不擅長處理人際關係。不論是換誰去鎮守荊州,不會好好地處理人際關係,在那裡想必都會比較困難。
-
3 # 路遙lgy
公元219年,劉備取得漢中之戰勝利,佔領漢中。同年稱“漢中王”,回成都,臨走時人魏延為漢中太守,鎮遠將軍。
劉備漢中稱王,拜鎮守荊州的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同年秋天,關羽起兵圍困襄樊,發起襄樊戰役。
關羽發起襄樊戰役,到公元210年初,關羽走麥城被東吳俘虜並殺害。魏延一直駐守在漢中,並且,魏延守漢中十餘年,平安無事。
-
4 # 阿呆夢話
襄樊之戰,又稱樊城之戰,也就是關羽發動的北伐。
襄樊之戰時魏延在幹什麼?
咱們來看看時間點和襄樊戰役的起因。
公元219年七月關羽從荊州開始北伐襄樊。這個時間點很關鍵。這一年的春季,曹操和劉備在漢中對峙,僵持到五月,曹操主動撤退。宣告了劉備漢中之戰的勝利。劉備也徹底坐穩了西川。正式開始了三分天下的局勢。
漢中之戰的勝利,讓劉備多年的創業奮鬥畫上了一個句號。終於可以鬆一口氣了。劉備成了同時坐擁荊州、益州和漢中的大軍閥。
劉備集團的成功上市,原始股囤積了這麼多年,需要兌現。劉備在馬超等人的鼓動下,在漢中稱王,稱漢中王。同時,分紅派息。給所有功臣都封爵位,封將軍。
漢中之戰,關羽沒有直接參與。漢中的封官封爵,卻讓關羽大為惱火。關羽覺得自己是大股東之一,分紅卻同一些新股東差別不大,什麼黃忠、馬超、魏延之流,居然更關二爺平起平坐。
劉備給關羽假節鉞,算是一個安慰。
關二爺傲氣啊,哪裡受得了這氣。必須要用實際行動,證明一下自己,證明自己才是真正的“蜀漢一哥”。既然有節鉞,那就可以自己做決定,可以自己出兵啊。北伐,進攻襄樊,用實際行動給成都和漢中的老爺們看看,我關二爺是誰?
關羽的北伐是219年秋季,是漢中戰爭剛剛結束三個月。劉備集團還在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關二爺的北伐就開始了。
魏延,作為剛剛任命的漢中太守。他面臨著一河灘的事情。剛剛經歷過艱苦卓絕的戰爭的漢中盆地,百廢待興。又被曹操遷移走了一萬戶居民,可謂是一片蕭條。軍事上要加固關隘,防止曹魏從北面進攻漢中。經濟上還要做長遠的準備,建立一個長期的軍事基地。魏延要做的事情是相當多。
關二爺的北伐,對於魏延來說是個好訊息。起碼他不用擔心長安的魏軍會翻越秦嶺攻打漢中。他可以專心地做他的事情。
關二爺的北伐虎頭蛇尾,以轟轟烈烈開始,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嚇得曹操要遷都。可謂是風光無限。遺憾的是,隨著徐晃帶兵的救援,情況急劇而下。居然被徐晃打得潰不成軍。被徐晃長驅直入。
提問者也許要問:漢中的魏延怎麼不救援?
第二,魏延即使得知訊息,他的救援也必須有劉備的授權。
第三,魏延是北方大門的守衛者。他如果救援襄樊,長安魏軍進攻漢中的話,劉備前功盡棄。
第四,魏延面臨的困難,並不比襄樊方面少。他即使有心,也是無力。
阿呆認為,關二爺是在不合適的時候,發起了一場不合適的戰爭,他是自取滅亡。關二爺的身首異處,怨不了別人,都是他自己找的。
-
5 # 不沉的經遠
劉備命關羽北伐襄樊時,魏延負責鎮守漢中,防止曹操攻打漢中。
建安二十四年,劉備擊敗曹操奪取漢中。在劉備打算回成都時,張飛認為會任命自己鎮守漢中。出乎意料的是劉備卻任命魏延為鎮遠將軍,漢中太守,“一軍盡驚”。從這個反應看,大家都沒有預計到劉備會任命魏延為漢中太守。
不過結合接下去劉備的一系列動作可以說明這個任命的用意:
首先,劉備命在關羽和孟達同時北伐,從關羽從江陵出發,他的目標是襄樊,而孟達則從秭歸進攻房陵,進而攻取上庸。
其次,命劉封從上庸出發,順沔水而下,協助孟達攻打上庸。
第三,命張飛進駐閬中。
上庸雖然地瘠民貧,但是從這裡出發可以威脅襄樊和宛城。而從閬中北上經米倉道可達漢中,向東順長江而下可達荊州。這種佈局明顯是劉備打算逐步向東傾斜,打算奪取襄樊,進而北伐中原。
在這個戰略佈局中,關羽是北伐主力,劉封、孟達可以從側面支援,而張飛是戰略機動部隊,隨時可以支援漢中和荊州。考慮到劉備此時的實力有限,在漢中的魏延手下兵力不會太多,只能是以守為主。
所以在襄樊之戰時,魏延的主要職責是看守漢中,防止曹軍南下。
-
6 # 冰哥聊史論古今
襄樊之戰是三國時期一場非常重要的戰役,在這場戰役中關羽先勝後敗,最後是讓曹操虛驚了一場,但是荊州這個風水寶地讓孫權給搶去了,可謂是讓蜀漢損失慘重,導致劉備和諸葛亮所謀劃的統一天下歸於泡影。
而魏延作為蜀漢後期重要的名將,這個時候鎮守漢中,漢中的地位說的再怎麼重要都不過分。尤其是在劉備奪得了西川之後,因為曹操打敗了張魯,奪取了漢中,對劉備所佔據的四川形成了極其重要的威脅。為了解除曹操的威脅,劉備不惜讓出荊州的長沙,零陵,桂陽三郡給孫權,讓孫權攻打合肥,把曹操的主力吸引過去,這才解了蜀中之危難。
劉備在準備妥當之後率領大軍攻打漢中,而當時曹操因為有其他事情要所顧及,所以並沒有全力救援漢中,最終讓劉備一舉奪取漢中。漢中當時是四川北方的屏障,一旦漢中失守的話,整個四川都危矣。本來很多人都認為劉備會派張飛鎮守漢中,但是劉備最後讓魏延鎮守漢中,讓眾人都大吃一驚,但是魏延的能力確實相當的強,足夠能夠鎮守漢中。
由於魏延鎮守的漢中實在太過重要,所以後來劉備東征東吳的時候,也沒有帶他前往。劉備在夷陵之戰失敗之後,蜀漢的局勢可謂是相當的危急。但由於有魏延的鎮守,所以漢中一直固若金湯。可以說蜀漢江山的安全,魏延絕對居功至偉。
-
7 # 桃桃是愛歷史的女孩子
襄樊之戰時,魏延鎮守漢中,甚至在襄樊之戰結束,夷陵之戰開始後,魏延還一直鎮守著漢中。
在《三國演義》第八十一回 〈 急兄仇張飛遇害 雪弟恨先主興兵〉中寫道:
遂命丞相諸葛亮保太子守兩川;驃騎將軍馬超並弟馬岱,助鎮北將軍魏延守漢中,以當魏兵;虎威將軍趙雲為後應,兼督糧草;黃權、程畿為參謀;馬良、陳震掌理文書;黃忠為前部先鋒;馮習、張南為副將;傅彤、張翼為中軍護尉;趙融、廖淳為合後。川將數百員,並五溪番將等,共兵七十五萬,擇定章武元年七月丙寅日出師。
劉備稱帝后,準備征伐東吳,讓馬超和馬岱去幫助魏延鎮守漢中。
這時,有人疑惑,魏延為什麼不支援關羽?
有這個疑惑的同學,我差點沒把歷史書卷起來暴揍他一頓,不過為了保持我的淑女形象,還是以理服人吧。
一、漢中與荊州相距近千里,路途遙遠,而且資訊閉塞。
恐怕當關羽戰敗時,關羽初期勝利的訊息才傳到漢中;等到魏延趕過去支援關羽的時候,關羽的頭七都過了。
二、漢中與荊州同樣是邊境,將在外,君王又幾個不起疑心的。
魏延也是聰明人,不會沒事跟關羽聯絡,省得劉備生疑,所以關羽出事,魏延壓根不知道,即便知道也要裝作不知道。
三、襄樊之戰前,蜀漢與曹魏之間曾發生漢中之戰。
雖然蜀漢僥倖勝利,但損失也是非常大的。而且曹魏撤退時,將漢中能轉移的百姓都轉移走了。
所以魏延的擔子可不輕啊,一方面要安定漢中繁榮,另一方面要提防曹魏再犯。
四、關羽人際關係確實不怎麼樣?封將時那句不願與老兵為伍,讓多少人看清了他的狂妄自大。
而且魏延與黃忠沒有投靠劉備前,兩人就是同僚,關係非常好,所以魏延為什麼要去救一個小看自己朋友的傢伙。
-
8 # 一貳一橙
按照時間點來看,魏延升任漢中都督、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一職,是在公元219年五月之後的事(《魏志》裡有曹操“夏五月,引軍還長安”的記載),而關羽北伐是在當年的秋月,大約為七、月的時候(《魏書》:“八月,漢水溢”),而關羽敗走麥城是在公元220年的正月前(“二十五年春正月,至洛陽。權擊斬羽。傳其首”)。
也就是說,魏延在關羽發動襄樊之戰開始到結束,這中間隔了大概七個月的時間,而《蜀書》中記載:魏延從封漢中都督開始到再次出場和諸葛亮一起北伐,只有兩處關於其升遷的記錄之外,近八年的時間沒有過任何具體記載。
先主踐尊號(221年劉備稱帝),進拜鎮北將軍。建興元年(223年劉禪繼位),封都亭侯。五年(227年)諸葛亮進駐漢中……至於魏延在漢中呆了八年之久,到底在幹什麼呢?我們只能從一些蛛絲馬跡來還原一下了第一:徵兵。這事就是在關羽北伐時做的,畢竟經過漢中之戰後,成都方面的軍隊遭受了不小損失,何況當時曹操還留曹彰、張郃等人鎮守長安,郭淮等還在隴西威脅著漢中,這一階段的魏延最需要的就是加強徵兵以完成漢中初步防禦,以完成自己對劉備誇下的海口。
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而且當時馬超應該也是在漢中的,劉備在稱帝后封馬超為驃騎將軍領涼州牧,最主要就是借馬超在隴西氐、羌少數民族之中的聲勢,以便招攬他們為蜀效力。
以君信著北土,威武並昭,是以委任授君,抗颺虓虎,兼董萬里,求民之瘼。《後出師表》中提及到在第一次北伐中損失的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等人以及賨叟、青羌散騎、武騎等少數民族軍隊,其中應該就有魏延和馬超招攬的,因為文中也說了這些軍隊是“數十年之內所糾合之四方精銳,非一州之有”,可見諸葛亮用來北伐的是混合作戰軍團,各地精兵都有。第二:用間。既然蜀漢要北伐,那就得提早做好各種軍事準備,除了徵兵、製造兵甲之外,就是派遣間諜去打探隴西各地的訊息,以便日後出兵。古代用間是很正常和必要的一件事,像孫權一樣,在奪取荊州之前也派了一大批間諜入荊,策反了荊南四郡的太守,還包括荊州守將傅士仁等,抄了關羽後路。
自從夏侯淵平定宋建和馬超之亂後,隴西一帶還算安定,可曹操連續兩次強遷漢中居民到長安和三輔地區,漢中戰敗後曹操派張既遷了五萬氐人去扶風、天水一帶居住,以防被劉備利用。以當時曹操的情況來看,這次遷移是比較急,不可能會好聲好氣,而且以曹操以前遷移佔領地百姓的態度來看,這些被遷走的百姓還是心不甘、情不願的。所以魏延在漢中派出的間諜自然也起了不小的作用,要不然的話諸葛亮一出隴西,也就不會三郡皆反了。
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應亮,關中響震。第三:修理進兵通道。魏延在漢中八年,不可能只重防禦而不加強進攻,除了用間外,魏延還得做一件事:整理出幾條北伐的道路。而這幾條路應該就是:散關道、褒斜道、駱穀道和子午道,這幾條都是棧道,難以行軍,曹魏離開漢中後怎麼也沒去修理,魏延就把這四條道都修了,以用於北伐。
趙雲在箕谷為疑兵吸引曹真主力時,走的就是褒斜道,諸葛亮第二次北伐走的是散關道,而曹真伐蜀走的就是駱穀道,至於魏延那著名的“子午谷奇謀”中,那條“十日可到長安”的就是子午道。所以魏延才有如此信心,覺得走子午穀道就能順利拿下長安,因為這幾條路都是他修好的,對地形很清楚。
當然除了祁山道之外,魏延打通這四條山道也起到經商的作用,蜀錦產於四川一帶,自秦朝末年就很出名了,作為蜀漢和中原、北方各地交通樞紐的漢中,蜀錦大多都是從這裡運往中原各地的,而祁山和漢中四道都是經商之道,蜀漢靠著蜀錦積累了很多資金,用來伐魏和發展內部。
今民貧國虛,決敵之資唯仰錦耳。所以魏延在漢中可不是做逍遙太守,他在諸葛亮北伐前主要做的三件事就是徵兵、收集敵方資料和修理各處道路,除了這三件事外,魏延還得負責加強整個漢中的防禦機制,比如後面王平用來抵禦曹爽大軍的興勢圍諸圍,真可謂是勞苦功高了。
-
9 # 幸捷
襄樊就是現在的襄陽市,古時候也叫襄陽(2010年12月9日經國務院批准正式改名為湖北省襄陽市)。做為一個襄陽人我進來胡說幾句。
關羽攻打襄樊時,魏延此時鎮守漢中。
先來說說關羽。
眾所周知,關羽生性高傲,所以得罪的人也不少。比如不太聽諸葛亮調遣;比如封五虎上將不受,怒道:“黃忠何等人,敢與吾同列?大丈夫終不與老卒為伍!”比如孫權欲與之結為兒女親家,他怒罵“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等等……目空天下,終致敗亡。
再來說說魏延。
魏延驍勇善戰,軍事才能突出。為蜀國流血流汗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哇?奈何降將出身,始終遭疑被牽制防備而不得重用。最後落得含冤枉死!喊了一句“誰敢殺我?”就是反叛嗎???
尤其是“反骨說”,真是冤。放現在科學解釋就是幼時骨骼發育不良現象。諸葛亮卻對劉備說魏延腦後生有反骨,得防備他,不能放任重用。那三姓家奴呂布丶叛明又反清的吳三桂也是天生反骨?如果沒有,是不是他們這些人要回爐爹媽再造一次,重生反骨後才會幹這些勾當???純屬胡扯!
最後說說諸葛亮
在眾人心中,諸葛亮有經天緯地之才,神機妙算。鞠躬盡瘁,千古完人。竊以為,小說神化了他。我覺得諸葛亮政治方面行,軍事方面不行。就算治國,其也有不完美的地方,怕別人不如自己,事必躬親,整個一把抓,不給後來人提升煅練的機會和土壤。結果把自己活活累死在五丈原。還使得蜀華人才凋零斷代,造成“軍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也是一種悲哀。
好吧!就胡扯到這兒。我就是個農民工,在這假裝文化人兒,就當是個笑話。
-
10 # 我家的貓叫皮蛋
關羽北伐曹魏,一開始勢如劈竹,但巔峰之後就是敗亡,而大家也一直很奇怪,當時的劉備集團在幹啥呢,為啥不援助了,尤其是像黃忠、魏延、馬超這些人在幹什麼呢?其實結合歷史來看,當時劉備也來不及去救援關羽,自己也有心無力,而當時的魏延位置很重要,就算劉備要派援軍也絕對不會動用魏延的。
一、劉備進位漢中王,魏延受封漢中太守
公元219年春,劉備自陽平關南渡沔水,依山緩緩前進,在定軍山擺開陣勢、安營紮寨。曹操西北戰區最高指揮官夏侯淵率兵來爭奪地盤,劉備大將黃忠大敗曹軍軍,斬殺了夏侯淵以及曹軍所屬益州刺史趙顒等人。曹操大為震驚親自率大軍南征,劉備和曹軍相持血戰一個多月,曹操大軍傷亡慘重。曹操最終敗退,劉備趁機佔領漢中。
劉備佔領漢中後,又派遣劉封、孟達乘勝攻取了東三郡(魏興、上庸、新城),劉備集團的疆域達到了頂峰,可以說這個時候的劉備已經取代東吳成為曹操的頭號打敵人。
同年劉備進位漢中王,大封功臣,劉備稱王后可封四方將軍,於是分封關羽為前將軍、馬超為左將軍、張飛為右將軍、黃忠為後將軍,這四人關羽、張飛是劉備的老兄弟自不必說,馬超威名顯赫是以諸侯身份投靠劉備的故位置僅在關羽之後,黃忠定軍山功勞巨大屬於破格提拔。
除了四方將軍外,劉備其實還破格提拔了一個人,就是魏延,魏延被提拔為漢中都督、漢中太守,劉備還將魏延從牙門將軍升為鎮遠將軍,魏延在軍隊中的地位大為提高,一躍成為一方統率,同時排位僅僅在關羽、馬超、張飛、黃忠四人之後。
二、漢中太守位置極為重要,是抵抗曹魏入侵的最前線
三國時期的漢中主要指漢中郡,轄境大概相當於今天陝西省秦嶺以南,留壩縣和勉縣以東,幹佑河流域以西和湖北省的部分地區,臨近曹魏所控制的雍州扶風郡、荊州魏興郡。
秦嶺山脈地形複雜,漢中郡地形險要,成為益州北部的門戶,如果漢中丟失,那麼劉備集團的腹地將直接暴露在曹魏大軍壓迫之下,這也是劉備不惜一切代價要奪取漢中的原因,佔據漢中之後,劉備對此地防務高度重視,破格提拔自己的心腹大將魏延來擔任漢中都督、太守。多年以後司馬昭三路伐蜀,正是漢中失守才最終導致蜀漢為曹魏所滅。漢中的戰略意義非常重要是劉備集團益州安危的生死之地。
魏延一躍成為主要大將之一,劉備手下很多人不服,於是劉備一次故意大會群臣,問魏延說:“委任你這個重任,你打算說點什麼嗎?”魏延朗聲答道:“如果曹操舉傾國之力前來,我請求為大王擋住他,如果是一偏將率十萬大軍前來,我請求為大王吞併了他。”劉備聽後感到十分滿意,群臣也為魏延這番話而稱讚其雄豪。
魏延的漢中太守地位重要,所以無論劉備救援不救援關羽,魏延是絕對不能動的,同理後來劉備攻打東吳,魏延就沒有動,同時還對漢中加強了防禦,驃騎將軍馬超帶領部隊駐紮漢中協助防禦。
三、襄樊之戰時期,劉備對關羽的援助也有心無力
劉備打完漢中之戰後,曹操對益州的壓力依然存在,漢中之戰前後長達兩年,此戰對益州的損耗也相當大,一度打到“男子當戰,女子當運”(青壯男子從軍作戰,婦女後勤運輸)的地步,兵力疲敝不堪,且曹操雖退軍到長安,猶虎視漢中,漢中壓力依然不減。所以劉備進位為漢中王后,立刻拜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
關羽北伐實際上一方面就是為了減輕漢中方向劉備集團的壓力,而事實上也確實起到了這個作用,在關羽襄樊之戰前期是一路順風的,圍攻樊城、襄陽、消滅了于禁的三萬多精銳,聲威大震,這個時候還很虛弱的劉備集團也不會有給關羽援助的心思,畢竟戰況良好,劉備也沒有想到東吳會背盟,等到戰況急轉直下,派兵根本來不及,在曹魏和東吳的夾擊下,你兵派少了去還是送死,派多了是要準備的時間的。
襄樊之戰最終的失敗,劉備集團徹底失去了統一天下的機會,悲哉!
-
11 # 小屋1968
劉備發動襄樊戰役,此時的魏延在鎮守漢中。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張飛遭遇內訌,被衛兵給割了腦袋,閬中一支精銳部隊四分五裂,此時的蜀國,除了魏延以外,已經沒有第二個將軍,可以鎮守一方了。
這時的魏延,可以說是蜀國第一將領了。
-
12 # 老龔166916589
三國演議。
襄樊之戰魏延才幹什麼?
。我更要問:襄樊之戰,諸葛亮,趙子龍才幹什麼?
。劉備如能拋掉疑慮,文武,君臣同心同德,團結一致,有諸葛亮在那有失敗之理。有人要將劉備比劉秀,天差地遠。
-
13 # 大白白野
魏延在守漢中。當時劉備集團有益州四川、漢中、荊州三大地盤。那時,魏延當漢中太守時間不長,在鎮守漢中,防止曹魏集團等攻擊。
219年關羽發動了襄樊之戰。襄樊之戰開始時關羽進展順利,水淹七軍,活捉于禁。重創曹魏,威震華夏。接著東吳呂蒙偷襲荊州,關羽敗走麥城,父子被東吳擒獲殺害。
217年至219年,劉備和曹操爭奪漢中,劉備獲勝。眾將以為張飛能當上漢中太守呢,劉備卻任命魏延為漢中太守。魏延曾說:曹操帶領全力軍隊進攻漢中,我為大王拒之,如果派偏將帶兵進攻漢中,我為大王吞之。
魏延是蜀漢名將。關羽以荊州力量發動的襄樊之戰,劉備駐守的益州力量和魏延的漢中力量都沒有派兵支援。
回覆列表
此時魏延在鎮守漢中!
後人也曾提出假設:如果讓關羽跟魏延互換,其結果可能更好!魏延性格孤僻,但戰事上還是很謹慎的,他不會像關羽這麼驕狂。在孫吳態度不明的情況下,以地狹兵少的荊州主動向曹軍發動進攻。而且他也沒有假節鉞之權,不能獨立發動戰爭。所以他一定會選擇據守,而他死守漢中十幾年,沒有讓曹軍越過一步,足見他的守城能力,他能讓敵人無破綻可尋。
但是這終歸只是一種假設,因為魏延在當時功勞太小,資歷太低,根本不可能一躍成為一州主官,而且是降將出身,忠心還待考察。而關羽對劉備忠心耿耿,跟劉備大小數十戰也早證明了自己的能力,地位上他也是軍位第一人,荊州這麼重要的地方自然要交給他守。可惜魏延當時缺乏時間去證明自己,劉備也忽視了關羽的性格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