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蔓莓愛水果
-
2 # 尹禾
一句“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唱出無數文人墨客胸中的鬱結。藝術往往來源於生命中的悲苦,李白、杜甫、岑參、王勃、王安石、蘇軾……幾乎都是在仕途受挫之後才達到自己的藝術巔峰,原因很簡單,忙於政務的人哪來的閒工夫寫作詩文呢?於是乎,在慢慢歷史長河中,這些滿身藝術細菌的“憤青”們就逐漸掌握了輿論的主流,贏得了歷代讀者的共鳴。
對於一些文人來說,自己的遭遇往往不便於直接拿出來發牢騷,於是詩文中往往出現借喻、暗喻和借古抒懷,就像一碗碗濃郁的雞湯,在你信心不堅定的時候支撐你走下去。
馮唐和李廣,正是千古“懷才不遇”的典型,文人們自然願意將二人推上藝術舞臺,抒發自己對世事的不滿。
人的一生轉瞬即逝
《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記載,馮唐是一位頗負盛名的德才兼備的人才, 在漢文帝時年齡已經較大了,但官職卑微, 不受重用。 到景帝時,略有升遷, 但不久被免官閒居, 後來漢武帝尋求賢才, 聽到人們盛讚馮唐, 就召見了他, 但這時馮唐已九十餘, 不能復為官, 這就是“ 馮唐易老”的故事。
馮唐青壯年正逢歷史上有名的“ 文景之治”時期, 政治上還較清明,兩位皇帝還比較勵精圖治, 但馮唐一直沒得到重用, 空有滿腹經綸, 難遂報國之心, 直到白髮皓首, 也沒得到施展的機會, 難怪事隔 700 多年王勃年紀輕輕就發出“ 馮唐易老”的感嘆 。
命運的不公時刻都存在
李廣是漢武帝時的名將, 漢朝對匈奴的戰爭大小七十餘仗, 他都參加了, 而且英勇善戰, 匈奴聞風喪
膽, 稱他為“飛將軍"。唐詩中“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這一千古絕唱, 可謂婦孺皆知。 但就是這麼一位令匈奴聞風喪膽的名將,最終也不得封侯之賞, 而和他同時參加對匈奴作戰的將領中, 才能和聲望遠遠比不上他卻被封侯的達數十人。“ 飛將軍” 李廣最後在一次追擊匈奴的戰鬥中迷失道路, 引咎自殺。全軍將士痛哭失聲, “ 百 姓聞之”“ 無老壯皆為垂涕”, 這就是“ 李廣難封”的悲劇。
悲苦的共鳴
“ 馮唐易老”和“李廣難封”這兩件史實, 都發生在漢朝, 都和漢武帝這位“ 雄才大略”的帝王有關。 前者是他想用馮唐而為時已晚, 後者的賞罰不明他是難辭其咎的。 這兩件令人嘆惋的故事, 反映了“ 家天下”的封建統治者壓制人才、浪費人才和用人的主觀隨意性。 他們的“ 求
賢”“訪賢”是出於“ 權欲”的需要, 他們的“ 論功行賞”只不過是施展“ 權術”的一個虛偽口號, 而“ 聖心好惡”才是對臣下行賞貶謫的標準。 這是封建社會的一大痼疾, 也是造成“ 馮
唐易老”“李廣難封”的根本原因。
也許,人們敬仰的並不是馮唐、李廣本身,只是藉此抒發對特權的不滿,或是自我安慰。
-
3 # 扶正祛邪正本清源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悽慘嗎?一點也不。
我們來看一下兩位大賢的經歷就知道了。
馮唐在文帝時歷任中郎署長、車騎都尉,景帝時任楚國丞相,官兒都不小,馮唐悽慘在哪裡?文帝親自聽取馮唐意見,馮唐還能頂撞文帝而安然無事,悽慘在哪裡呢?
武帝要起用馮唐,馮唐已經九十多歲了,應該頤養天年,出仕才是悽慘呢。景帝在位16年,也就是說,馮唐為楚國丞相時,已經快80了,早該退休了。馮唐易老,說的是武帝沒有福氣擁有馮唐這樣敢諫的大臣,說明武帝不但沒有文帝的胸懷,連景帝的氣量都比武帝大。
李廣難封也很好理解,李廣貴為郎中令,列侯級別地位遠低於九卿、郡守郡尉,李廣20歲不到就做到郡尉了。李廣難封,說明武帝不會用人,馮唐易老也是這個意思。
原文如下,嗟乎!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
看原文就明白了,沒有聖主,沒有明君,也就是說武帝不是明君。
那麼武帝能算明君嗎?任人唯親,反覆無常,關鍵是幾次都用錯了人,比如不用名將李廣,而用平庸的衛青,導致戰損過大,國庫一空。而文帝堅定地重用李廣,大漢對外戰勝匈奴,對內休養生息蓬勃發展。文帝強於武帝不是一點半點。
李廣被武帝眾臣一致推舉為大漢第一名將,隨後擔任未央宮衛尉,百戰不敗的程不識屈居李廣之後。 從此李廣為年少的武帝講解匈奴的習俗,風土,戰鬥特點,以及漢軍如何對付匈奴。武帝畢竟年輕,儘管李廣功績卓著,曾經在文帝時,16歲取得隴西大捷,幾千人打敗老上單于十幾萬,累計消滅匈奴十萬,被文帝口諭無冕萬戶侯,但是武帝希望打造自己的一片天。
在採用王恢的斬首計策失敗後,第二次發動斬首單于的行動再次失敗,由於衛青沒有牽制住同在上谷的左賢王主力,公孫敖孤軍奮戰被左賢王一擊而潰;李廣突擊單于,混戰中被左賢王夾擊,李廣掩護大部隊突圍成功。斬首單于的行動卻失敗了。
講真,如果衛青不去盧龍城,殺那幾百不知道什麼匈奴人,而是與公孫敖通力合作牽制左賢王,李廣已經生擒單于。
隨後的6年裡,得”貴幸”的衛青,非常照顧他的姐夫公孫賀,和救命恩人公孫敖。對於李廣,衛青一直不待見。直到公元前123年,漢武帝讓李廣隨衛青出征,可是衛青只安排李廣為後將軍,這麼多年下來,可以看出衛青對李廣的態度,就是不用你李廣,皇帝讓你一起出徵可以,殿後,讓你沒有機會殺敵立功!北宋楊業最初也是這樣的待遇,讓楊無敵壓糧運草,宋軍高梁河慘敗,楊業要不是冒死保護趙光義,也不會有機會帶兵打仗!
漢武帝自從衛青定襄數戰戰損失士馬十幾萬,給大漢帶來巨大損失後,就不用衛青了,應該是看透了,就算衛青拍武帝寵妃王夫人馬屁也沒用,就是不用你衛青,回頭再損失士馬十幾萬咋辦,大漢也耗不起。漠北之戰本來應該是河西之戰中配合默契的李廣,霍去病領兵。不知道怎麼,又讓衛青領兵,霍去病不服氣啊,於是一個大將不要,指定要李敢。
李敢是李廣之子,雖然只是校尉,卻大大有名,河西之戰時,李敢單槍匹馬殺透左賢王4萬大軍,是大漢第一智勇雙全的猛將。
漠北之戰又是李敢,斬將奪旗,摧毀匈奴指揮中心,漢軍才以少勝多,連續擊破敵軍,斬獲7萬多。
衛青透過王夫人枕頭風這招,終於還是起了作用,漠北之戰衛青獲得機會,與霍去病一樣領5萬騎兵,由於霍去病不要步兵和輜重隊,所以衛青除了5萬騎兵,更有數十萬步兵武剛車兵和輜重隊。衛青這邊,部隊在行軍途中,抓住了匈奴的探子,居然從探子嘴裡得到了單于的位置,並且單于身邊才2-3萬人。衛青大喜過望,召集5萬騎兵,數萬武剛車兵,讓公孫敖帶領前軍,這都是速度快的馬隊,把步兵輜重隊扔給李廣,讓李廣帶著老百姓慢慢走。
李廣是帶著老百姓輜重隊的,這點非常明顯,後來衛青損失士馬十幾萬,軍士數萬,單于也跑了,衛青再次犯了定襄的錯誤,他故技重施,逼李廣承認迷路,用諸校尉性命要挾,逼死李廣。這時軍士百姓們都為李廣痛哭。注意,這裡的百姓,顯然是指輜重隊的百姓,也就是說李廣一直是帶著輜重隊在走,根本不存在迷路一說。
史記記載, 廣已見大將軍,還入軍。大將軍使長史持糒醪遺廣,因問廣、食其失道狀,青欲上書報天子軍曲折。廣未對,大將軍使長史急責廣之幕府對簿。廣曰:“諸校尉無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 衛青以要向漢武帝彙報為由,讓李廣承認迷路。衛青先派長史送酒食給李廣,李廣不承認迷路,又派長史逼李廣,以諸校尉性命要挾,李廣為救諸校尉,才說自己迷路,李廣說:“諸校尉無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 ,可見衛青有多著急讓李廣承認迷路!為什麼不能回長安在武帝面前當面對質呢?只有做賊心虛的人才會這樣,顯然衛青急於逼迫李廣落筆,把迷路做成既成事實,如果回到長安,李廣可以直接向武帝彙報實情,那就又是另一回事了!
李廣死後同年,位高權重的丞相李蔡,要為哥哥李廣申冤,卻被誣陷致死,理由是李蔡要佔據一塊皇家用地。李蔡這麼乖巧的人,怎麼會犯這種低階錯誤
-
4 # 土與陶
是不是英雄,在每個人的心中的想法是不一樣的。
兩個都是漢朝時代的:一個文將,一個武將。
至少對於李廣,有文人借他比喻自己的懷才不遇,有人嫌他有勇無謀。
所謂的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這句話要描述的不是馮唐命運悽慘,相反,是馮唐一生都很順利舒服,經歷幾個朝代,個個君主看重,生活安穩,活到九十幾歲,不但江湖有他的盛名,連武帝還要請他出仕,但是他已經九十幾歲了。遺憾的是他想出仕也沒有力氣了,所以才感嘆的馮唐易老。過這麼好這麼舒服,九百歲都嫌太少。
李廣因為自己有勇無謀,雖然打了七十幾場的戰役,卻始終沒有封侯,最終還被衛青逼得自殺。中國的十大戰役之一的漠北之戰,自然,這其中疑點重重,為何不回京誠了再實施軍法?而是半途中就開始逼問了?莫不是有什麼要隱瞞了,讓他永久閉嘴比較容易?李廣死時六十歲。
李廣的幼子李敢懷疑是衛青陷害李廣,鬧事打傷了衛青,後被衛青的外甥霍去病借某泉宮狩獵的機會,射殺了李敢。李廣的孫子李陵,後來兵敗投降,漢武帝族滅了李家。當然,後來霍去病也只活了23歲,衛青全家後來也是遭了滅門的,這是後話。
我只看出爭名奪利,互相陷害,殺人無數,最後,沒有一個是有好下場的。而這麼多不得志的文人墨客也是為了爭名奪利,所以藉機抒發自己的情懷,簡單來說,也是貪心,即想要馮唐一輩子的好運又想要一世的功勞。
回覆列表
人貴有自知之明,李廣為人個性太過自負,而且比較暴躁、心胸狹隘,這樣一個人,再怎麼勇猛神通、聲名大振,還是政治上的弱智,終不會被領導喜歡。更何況他在帶兵過程中,比較粗心,治軍鬆懈,一心只注重個人英雄主義,怎麼能成為一個帥才,難怪漢武帝不讓他做先鋒。司馬遷在《史記》中對李廣評價很高,曾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兩句話來讚美李廣。蹊,小路。意指,桃樹、李樹並不會說話,但提供美味可口的果實給人,其樹下自然形成一條小路,喻意真誠待人,自能感召人心。又說:“傳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其李將軍之謂也?餘睹李將軍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辭。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彼其忠實心誠信於士大夫也?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諭大也。”唐朝詩人對李廣多有讚頌。王昌齡在《出塞》中寫道:“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其中“飛將”即指“飛將軍”李廣。《滕王閣序》中說“馮唐易老,李廣難封”,也是為飛將軍不能封候而感慨。公孫昆邪:“李廣才氣,天下無雙,自負其能,數與虜敵戰,恐亡之。”何去非:“昔者,李廣之為將軍,其材氣超絕,漢之邊將無出其右者,自漢師之加匈奴,廣未嘗不任其事。蓋以兵居郡者四十餘年,以將軍出塞者歲相繼也,而大小之戰七十餘。遇以漢武之厚於賞功,自衛、霍之出,克敵而取侯封者數十百人,廣之吏士侯者亦且數輩,而廣每至於敗衄廢罪,無尺寸之功以取封爵,卒以失律自裁以當幕府之責。當時、後世之士,莫不共惜其材,而深哀其不偶也。竊嘗究之,以廣之能而遂至於此者,由其治軍不用紀律,此所以勳烈、爵賞皆所不與,而又繼之以死也。”“夫李廣、李陵皆山西之英將也,材武善戰,能得士死力。然輕暴易敵,可以屬人,難以專將。世主者苟能因其材而任之,使奮勵氣節,霆擊鷙搏,則前無堅敵,而功烈可期矣。漢武皆乖其所任,二人者終僨蹶而不濟,身辱名敗,可不惜哉!”黃淳耀:“李廣非大將才也,行無部伍,人人自便,此以逐利乘便可也,遇大敵則覆矣。太史公敘廣得意處,在為上郡以百騎御匈奴數千騎,射殺其將,解鞍縱臥,此固裨將之器也。若夫堂堂固陣,正正之旗,進如風雨,退如山嶽,廣豈足以乎此哉?淮南王謀反,只憚衛青與汲黯,而不聞及廣。太史公以孤憤之故,敘廣不啻出口,而傳衛青若不值一錢,然隨文讀之,廣與青之優劣終不掩。”王夫之:“獲譽於士大夫之口,感動於流俗之。”盧綸在《塞下曲》中則描寫了一個傳奇故事:“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故事原出自《史記李將軍列傳》,說的是有一次李廣見到草叢中的石頭,以為是老虎,於是引弓去射,結果發現是塊石頭,而箭頭已經沒入石塊,再發箭去射,卻再也射不進去了。(“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因復更射之,終不能復入石矣。”)高適在《燕歌行並序》中寫道:“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勳。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感慨自己沒有遇到像李廣一樣身先士卒、體恤將士的將軍。據《新唐書·宗室世系表》記載,李廣為老子李耳之十六世孫,由李耳之子李宗至李廣,多為將軍。李世民出於一些考慮,隴西李氏的各位先祖李信、李廣、李陵等戰將的祖先都視為老子。漢末三國時群雄之一的李傕自稱李廣之後,西涼國李暠自稱李廣之十六世孫,唐朝皇帝李淵也自稱李廣後人,詩仙李白也自稱李廣之後。在漢匈戰爭史上,漢武帝時期的名將衛青和霍去病被譽稱為“帝國雙璧”,他們共同完成了武帝討伐匈奴的主要戰役,幾乎消滅了匈奴軍隊的主力,實現了“漠南無王庭”的偉業,同時,也成就了各自的千古英名。但是,以李廣為代表的一些將軍,一生與匈奴作戰,卻終未封侯。唐朝著名詩人王勃曾在《滕王閣序》裡寫道“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千百年來,李廣成為懷才不遇的典型,而王維更是以一句“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作為這場兩千年前的封侯之爭的結論。有些人認為李廣為人陰險、殘暴,此般見解一般根據兩件事情而來。第一件,李廣曾誘降隴西羌族叛軍,然後把降卒800餘人全部殺死。殺俘虜自古是犯忌諱的,有“殺降不祥”之說,而且在當時認為是戰爭罪行。李廣不能封侯也被當時著名的相士王朔認為是上天對他殺降的懲罰。 第二件,李廣曾經公報私仇,殺掉了一個與他有過節的軍官。李廣戰敗丟官後,有次打獵經過南山,耽誤了返回的時辰。按照規定,入夜後要封關不許通行,於是把守霸陵的校尉禁止他透過。李廣要求透過,並稱自己以前是將軍。亭尉對答:“現任的將軍都不能透過,何況是以前的?”李廣因此記恨在心,後來任右北平太守時,以人事排程的名義將霸陵尉招至自己轄內藉機殺死。此外,歷史上對李廣的欣賞多出自文人,兵家少有對李廣的讚譽之詞。李廣一生對匈奴大小交戰七十餘次,能夠拿上臺面的勝仗卻屈指可數,史書記載的更多是個人英雄主義的行為(如奪馬出逃、神弓怯敵、力射石虎等等),而損兵折將、兵敗不敵的次數卻也不少。李廣自己也承認“不為後人,然無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從不落在別人後面,卻沒有半點夠封侯資格的軍功)。宋人黃震《史記評林》說:“李廣每戰輒北,因躓終身。”司馬光也認為:“效不識(即程不識),雖無功,猶不敗;效李廣,鮮不覆亡。”此外李廣心高氣傲,常常意氣行事,甚至有為了追殺三個匈奴兵,率百人追趕,結果被數千敵軍包圍的事例。在上谷作太守時,典屬國公孫昆邪就曾經上書漢景帝說李廣雖然“才氣天下無雙”,但是“自負其能”,擔心他冒然與匈奴交戰會吃大虧(李廣因此被改調到上郡做太守)。自古兵家向來崇尚治軍嚴謹,而李廣治軍寬鬆,部隊紀律性很差,甚至行軍不列隊、部營不設崗哨,平時也不練兵,軍隊管理的表冊文書一律簡化,軍隊行軍整修時也只是吃飽而已,並不充分補給。雖然他因此得到了士兵的支援和愛戴,犯了兵家大忌,但是他依然能夠時時掌控敵人的動態。在當時與李廣齊名的另一名將程不識因為治軍嚴格,士兵們不喜歡到其帳下服役,而更願意到李广部隊。而程不識對“李廣軍極簡易”的評價則是:雖然“其士卒亦佚樂,鹹樂為之死”(士兵們高興,也願意為他賣命),但是“然虜卒犯之,無以禁也”(一旦匈奴人來攻打,就頂不住了),“我軍雖煩擾,然虜亦不得犯我”(我們雖然辛苦點,但匈奴人也佔不著我們便宜)。對此宋人何去非認為:“自漢師之加匈奴,廣未嘗不任其事,而廣每至敗衄廢罪,無尺寸之功以取封爵,卒以失律自裁(者),由其治軍不用紀律。……廣之治軍,欲其人人自安利也,至於部曲頓舍,警嚴管攝,一切馳略,以便其私而專為恩,所謂軍之紀律者,未嘗用也。”明代黃淳耀也有評論:“李廣非大將才也,行無部伍,人人自便,此以逐利乘便可也,遇大敵則覆矣。太史公敘廣得意處,在為上郡以百騎御匈奴數千騎,射殺其將,解鞍縱臥,此固裨將之器也。若夫堂堂固陣,正正之旗,進如風雨,退如山嶽,廣豈足以乎此哉?淮南王謀反,只憚衛青與汲黯,而不聞及廣。太史公以孤憤之故,敘廣不啻出口,而傳衛青若不值一錢,然隨文讀之,廣與青之優劣終不掩。”評價李廣雖為名將,卻非良將。陳仁錫則說:“子長(司馬遷)作傳,必有一主宰。如《李廣傳》以‘不遇時’三字為主,《衛青傳》以‘天幸’二字為主。”認為司馬遷光僅從李廣豪情飛揚的個人魅力方面著眼,過度抬高了李廣,並且淡化了出身低賤、謙遜低調但真正有功於社稷的衛青。明代大儒王夫之則更是評論李廣“獲譽於士大夫之口,感動於流俗之心”。李廣終生不能封侯,以至於被後人評為“數奇”(運氣不好),其實和他治軍不嚴、缺乏戰略眼光導致軍功不夠是脫不了聯絡的。李廣的先祖是秦朝名將李信,將門世家出身。漢文帝十四年從軍,死於漢武帝元狩四年。一生與匈奴交戰四十餘年,大小七十餘戰,匈奴人畏其英勇,稱之為“飛將軍”。據《史記·李將軍列傳》記載,李廣身高過人,猿臂善射,愛惜士卒,深得士兵的愛戴。李廣為人廉潔,《史記》記載“得賞賜輒分其麾下,飲食與士共之。終廣之身,為二千石四十餘年,家無餘財”。李廣關外狩獵時射石虎的故事家喻戶曉,使得李廣成了後世神射手的代名詞之一,但李廣一生都沒有被封過侯。漢文帝曾說李廣:“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意思是說他的膽略才能出眾,如果是在漢高祖戰事頻繁的時期,當上萬戶侯又算什麼。漢景帝七國之亂時,李廣隨周亞夫平亂建有軍功,但因私自接受梁王所給的將軍印和賞賜,朝廷因而撤銷封賞,同時不予承認此將軍頭銜。後被指派為上谷太守,與匈奴作戰,隨後被調遣為上郡太守。漢武帝時期,武帝因賞識李廣名氣,遣其為未央宮衛尉。前133年,漢武帝聽從王恢之言,在馬邑伏重兵意圖圍殲匈奴,但因單于生疑退兵而作罷。李廣馬邑之戰時是驍騎將軍,屬護軍將軍,因此無功而返。前129年,漢武帝遣李廣、公孫敖、公孫賀和衛青四人率四萬大軍分別從雁門、雲中、代郡、上谷四個方面同時出擊入侵的匈奴軍。這場戰役的結果很有諷刺意義:初出茅廬、出身低賤、名氣最小的衛青長途奔襲匈奴聖地龍城,殺敵七百,一戰成名;世家出身的公孫賀入敵境後沒有撞見敵人,無功而返;禁衛軍出身的公孫敖遭遇敵軍,不敵,折損七千人後撤回;而聲名最高、資歷最深的李廣輸得最慘,全軍覆沒而且被俘,後來奪弓掠馬逃出。李廣、公孫敖因為戰敗被廷尉提審,按軍法當斬,付贖金後,廢為庶人。幾年後,匈奴入侵遼西,殺死太守,並打敗鎮守漁陽的韓安國。漢武帝重新起用李廣鎮守右北平,匈奴人敬畏李廣的威名,幾年內沒有騷擾遼西地區。後來李廣被調入京當郎中令,前123年,被重新封為將軍,隨衛青由定襄出擊匈奴,但沒能建功。前120年,李廣率四千人出右北平配合張騫的部隊作戰,遭遇匈奴左賢王精銳四萬人包圍,僵持一天一夜,彈盡糧絕損失慘重,後來張騫帶領一萬騎兵趕到,逼走匈奴解圍。此戰李广部因損兵折將沒有得到封賞,而張騫因為延誤軍機,按律當斬,後廢為庶人。前119年,漢武帝發動漠北之戰,由衛青、霍去病各率五萬騎兵由定襄、代郡出擊跨大漠遠征匈奴本部,李廣被分配跟隨衛青出征。漢武帝經不起李廣請求,同意他打先鋒,但隨後密信衛青,說李廣犯黴運,不能給與先鋒官的重任。衛青因此安排李廣與趙食其領兵支援東路,令李廣頗為不滿。由於路途過遠的關係,李廣在沙漠中迷路,延誤了戰鬥時機,導致單于突圍逃走。漠北大戰結束後李广部才和主力部隊會合,李廣因此犯延誤戰機罪受到衛青責問,不願受軍法審判,憤而自殺,享年六十餘歲。李廣死時,他長子李當戶、次子李椒都已經過世,僅留下幼子李敢。李敢當時是霍去病的部下,因立有戰功被封為關內侯,聽說父親死訊,認為是衛青陷害李廣,因此鬧事打傷衛青。衛青本人並不追問李敢,但衛青的外甥霍去病卻不能接受部屬毆打自己舅舅,後來借甘泉宮狩獵的機會射殺了李敢。李廣的孫子李陵,少年因爺爺的名氣受到漢武帝賞識。後來不願隨李廣利部下效命,自薦以五千步兵出擊匈奴,但是身陷重圍兵敗投降。漢武帝得知李陵叛降後族滅李家,李氏從此衰敗,隴西人士皆以李氏為恥。李將軍廣者,隴西成紀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時為將,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故槐裡,徙成紀。廣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入蕭關,而廣以良家子,從軍擊胡(《史記:李將軍列傳》)。從《史記》的記載不難看出,李廣出身出身高貴,名門之後,資歷也非淺,軍旅出身,對敵經驗豐富。而衛青的出身,可謂是最低的。大將軍衛青者,平陽人也。其父鄭季,為吏,給事平陽侯家,與侯妾衛媼通,生青。青同母兄衛長子,而姊衛子夫自平陽公主家得幸天子,故冒姓為衛氏(《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衛青是私生子,少時為平陽公主家的騎奴,因姐姐衛子夫受漢武帝的寵幸,從而得以改變命運。但是也正是因為二人的不同出身,為他們今後的命運沉浮埋下了伏筆。程不識故與李廣俱以邊太守將軍屯。及出擊胡,而廣行無部伍行陳,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擊刀鬥以自韂,莫府省約文書籍事,然亦遠斥候,未嘗遇害。程不識正部曲行伍營陳,擊刀鬥,士吏治軍簿至明,軍不得休息,然亦未嘗遇害。不識曰:“李廣軍極簡易,然虜卒犯之,無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樂,鹹樂為之死。我軍雖煩憂,然虜卒不得犯我。是時漢邊郡李廣,程不識皆為名將,然匈奴畏李廣之略,士卒亦多樂從李廣而苦程不識(《史記:李將軍列傳》)。從這些文字中,不難看出,李廣治軍簡易,人人自便,士兵輕鬆自在,但是如果匈奴突然攻擊他,士兵會因鬆懈喪失了戰鬥力。從軍事角度看,這樣的做法有一得一失,得在李廣能讓士兵樂意為他效力,失在降低了部隊的警惕性與戰鬥力。相較而言,失大於得,為名將所不取。不過李廣一生馳騁沙場,都靠著遠遠派出偵察兵,並未遇到這樣的情況。看來說李廣數奇,還真不那麼嚴謹。還有一處記載:廣之將兵,乏絕之處,見水,士卒不盡飲,廣不近水,士卒不盡食,廣不嘗食。寬緩不苛,士以此愛樂為用(《史記:李將軍列傳》)。李廣愛惜士卒,人所共知。只有身先士卒,才能讓部下人人爭先。《史記》中還用大量篇幅記載了李廣深夜射石,孤身脫險的精彩故事。廣嘗與望氣王朔燕語,曰: “自漢擊匈奴而廣嘗不在其中,而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擊胡軍功取侯者數十人,而廣佈為後人,然無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豈吾相不當侯邪?且固命也?”朔曰: “將軍自念,豈嘗有所恨乎?”廣曰: “吾嘗為隴西守,羌嘗反,吾誘而降,降者八百餘人,吾詐而同日殺之。至今大恨獨此耳。”朔曰: “禍莫大於殺已降,此乃將軍所以不得侯者也。” (《史記:李將軍列傳》)雖然兵不厭詐,但李廣殺了手無寸鐵的降兵,就如當年項羽坑殺秦軍一樣,有違道德。漢景帝時爆發的七國之亂,李廣隨周亞夫平亂,李廣在關鍵性戰役中表現英勇,亂軍中奪得敵軍軍旗,這興許應是他封侯的絕佳機會。但“以梁王受廣將軍印,還,賞不行”錯過了這次機會,按照漢律,中央官員如果私下接觸諸侯王是要嚴懲的,李廣當時雖不像周亞夫般位高權重,但他早已名聲在外,接觸漢景帝最不喜歡的梁王劉武,無疑是給本來還很看好他的漢景帝心中添堵。李廣的政治頭腦實在是相當拙劣。還有一件事,可以看出李廣的心胸不夠開闊。“還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廣。廣騎曰:故李將軍。尉曰:今將軍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廣宿亭下,居無何,匈奴入殺遼西太守,敗韓將軍,後韓將軍徙右北平。於是天子乃召拜廣為右北平太守。廣即請霸陵尉與俱,至軍而斬之(《史記:李將軍列傳》),霸陵尉不讓李廣過關本來是照章辦事,而且霸陵尉當時醉酒,就算語氣衝撞也只是無心之失,可就為了這件小事,李廣竟然在國家任用他的時候,利用職權將霸陵尉斬了。李將軍心胸狹隘,可見一斑。無論怎樣,在冷兵器時代,將領能否封侯,主要還是看他的戰績。軍功獎勵制度早在商鞅變法時已經實行,而到了漢代,高祖劉邦更是確立了“無功不得侯”的祖制。況且李廣與衛青所處的時代,正是大漢王朝由“無為而治”轉向“有為進取”的時代,在軍事上,被動防禦也隨即轉變為主動出擊,千里奔襲,強化主力兵種的建設,大規模發展騎兵,運用騎兵軍團縱深突襲戰法,對匈奴貴族勢力實施殲滅性打擊。在這一點上,衛青可謂是開創了騎兵千里奔襲戰法。而同為名將的李廣,在運用騎兵方面,則遠遠遜色於被動防守打遭遇戰。李廣雖然與匈奴打了大小七十餘戰,然而進攻戰績乏善可陳,五次大戰,三次無功而返,兩次全軍覆沒。 作為對付像匈奴這樣的遊牧民族的有效戰法,長途奔襲所遇到的最大困難莫過於如何避免在茫茫草原迷路,尋找到匈奴的主力,以運動戰殲滅之。然而李廣出塞最後一次因失道誤期,最後含恨自刎。雖然現在無從知曉衛青是怎樣避免在茫茫草原千里奔襲而能準確找到匈奴主力,迅速給予打擊,但是在戰役開始前的偵查和謀劃一定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加之衛青出色的軍事指揮才能,沉著冷靜,隨機應變,採用正確有效的戰略戰術,這才鑄就了七戰七捷的奇蹟。反觀李廣,則只能稱其為勇將但是作為大運動戰的將領,李廣則不可謂合格。"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後人多把李廣的自殺歸咎於武帝的偏見與衛青的排擠。但細想,衛青實在是冤枉。漠北決戰,是漢武一朝對匈奴最大的一場戰役,是武帝的“巔峰之作”,武帝自然不會任用一個時運一向不濟,曾被敵人重兵生擒而後逃脫,征討匈奴的斬敵數尚且達不到封侯標準,且已年過六旬的將軍作前鋒。而作為全軍最高統帥衛青,在生死攸關的決戰前夕,他首先要考慮的當然是戰事的成敗,如何排兵佈陣去爭取勝利,讓李廣、趙食其做偏師,雖然路途遠,可一旦得手,何嘗不是大功一件?但事實證明,李廣、趙食其確實缺乏遠端帶兵奔襲的能力,錯失了又一次封侯的機會。在衛青、霍去病威震天下的漢武一朝,李廣並沒有像衛霍那樣的赫赫戰功,有的只是匹夫之勇的英雄事蹟,或是讓匈奴迫於其名而不敢侵犯的威懾力,還有一生為國拼殺,老來以死來向命運抗爭的真性情。千百年來,無數失意文人在李廣的遭遇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或歌或詠,也使飛將軍千古留名。而作為戰功卓著的衛青,出身騎奴,因裙帶關係而開始改變命運,雖然依靠裙帶關係做官不是什麼好事,但並不能說這種官只能貪汙腐敗,寡廉少恥,或者一定就是紈絝子弟,毫無所能。漢武帝只是提供給了衛青機會,而能否建功立業,還在於他個人的努力。正如司馬光所著《資治通鑑》所載:青雖出於奴虜,然善騎射,材力絕人;遇士大夫以禮,與士卒有恩,眾樂為用,有將帥材,故每出輒有功。所謂衛青之幸,並不在於他因外戚身份而成為朝廷重臣,而恰恰是在於他雖然有卑微的騎奴身份,但是卻被不拘一格用人的漢武帝慧眼識英,憑藉著卓越的軍事才能和高尚品質,成為彪炳青史的一代名將。當然,無論是李廣還是衛青,在兩千多年前的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他們挺身而出,為漢王朝的邊疆穩定,百姓的安定生活作出卓越的貢獻,都是值得肯定的英雄,理應受到後人的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