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在周武王姬發滅掉商紂王建立周朝後,推行分封制。當時周武王把自己的親弟弟周公姬旦封為魯侯,封地在魯國(今山東曲阜);召公姬奭封為燕侯,封地在燕國(今北京);牧野之戰最大的功臣姜太公呂尚封為齊侯,封地在齊國(今山東淄博)。當時西周的王城在鎬京,周武王卻把周公、召公、姜太公三位重要人物分封到遠在東北方、距離鎬京那麼遠的邊陲地方。周武王為什麼會這麼安排?把這些對西周忠心耿耿的德高望重的重臣封在離鎬京近一點的地方不是更能起到“以藩屏周”的作用嗎?
12
回覆列表
  • 1 # 歷史探險記

    首先我們先還原一個事實,召公奭和周公旦是周武王的左膀右臂,在武王伐紂的“牧野之戰”後,舉行的祭天大典中,周公旦手持大鉞,召公奭手持小鉞,可以看出他們倆的地位僅次於武王之下。

    後來武王把魯(今山東一帶)作為周公旦的封地,把薊(今北京一帶)作為召公奭的封地,不過兩位功臣都沒有去自己的封地,而是讓自己的兒子去了封地。

    周公旦和召公奭依舊就在武王身邊輔佐,武王死後,兩位又繼續輔佐他的兒子姬誦。所以說,把他們封在遠方不足以說明什麼問題,而且周公旦和召公奭分陝而制,有自己私人的地方。一個管理西邊,一個管理東邊,沒有任何影響。

    下面我們主要說下姜子牙

    姜子牙作為武王伐紂的重要功臣,其功勞不言而喻。西周實行分封制,把姜子牙封到了齊國,確實有點遠,但是有原因。

    齊華人被稱作夷人,他們比較不拘小節,比如說打架鬥毆,時有發生。而且私生活比較亂,比如男女隨便亂搞,在其他人眼裡罵聲一片,正想著怎麼辦才好的時候,忽然想起來姜子牙就是齊華人,於是把姜子牙分封到齊地,來了個以夷制夷,就是為了方便管理。

    誰知姜子牙的後代出了個姜小白,成為春秋五霸的第一霸。(跑題了~)

  • 2 # 大東北的小豆包

    這確實是個值得思考的好問題。

    西周武王伐紂建立後,大封諸侯,其中周公旦分封在魯國,召公奭分封在燕國,而姜太公則分封在齊國。

    西周建立以後,並沒有直接遷都,都城仍舊在原來的鎬京,也是現在的西安。不過周公旦、召公奭沒有像姜太公那樣直接就國,去自己的封國,而是留在朝廷之內輔佐武王。但是還有一個真實的歷史事實就是,武王伐紂後不久武王也因病去世,繼位的成王年幼,周公旦、召公奭在輔佐的是一直是周成王,而且很長一段時間內就是周公旦在掌握大權。武王伐紂不久之後周武王就去世

    周公旦是周武王的親弟弟,周武王去世後,他輔佐周成王,掌握大權,但是很長一段時間內他都在營造陪都洛陽,而且在洛陽釋出命令,維持著西周的統治,而召公奭則是在周成王身邊。

    可見西周初年是這樣的權力配置,周武王分封后不久去世,曾經位高權重的姜太公星夜趕到齊國,擔任齊國的開國君主,此後他將全部心思投入到齊國的建設之中,而徹底淡出了西周王朝的最高決策圈,而周公旦一直是營造陪都洛陽,同時實際上統治著西周,他的魯國國由他的長子治理,但是他距離他的封國較遠。而召公奭則也是沒有去他燕國,而是留在鎬京守在周成王的身邊,同樣他距離自己的封國也不近。

    西周的分封示意圖

    可能就是周武王在玩的一個權力平衡:作為外姓的姜太公不在參與西周的最高權力決策,但是他來到齊國,他的邊上就是魯國,一旦掌握大權的周公有任何風吹草動的篡權之舉,那麼姜太公的齊國很快就是兵臨魯國,先把周公旦的封國拿下,而周公雖然在西周高層一手遮天,但是與自己封地距離遙遠,而且在周公身邊還有周武王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的封國,對周公旦進行制約,後來這哥三個確實起兵反對周公,不過被周公旦給擊敗。

    而在周公旦雖然大權在握,但是周成王卻不在他的身邊,他的身邊是召公奭,召公奭盡心輔佐周成王,幫助其逐漸成長,而召公奭雖為周王室宗族,但並不是周武王的兄弟,而且他距離自己的封國燕國也比較遙遠。

    這樣權力架構之下,周公旦、召公奭、姜太公實際形成了一個權力制衡的情況,這樣也能夠給周成王充足的時間,讓他長大,後來周成王長大親政後,確實有人告發周公旦但是謀反,周公旦後來據說還曾逃亡到楚國,不過後來被周成王平反。

  • 3 # 豫章節度使

    我是魚尾君,這個問題我簡單說幾句。

    周武王把周公旦封到魯國(今曲阜),召公奭分封到燕國(今北京),姜太公分封到齊國(今淄博),體現出的正是周武王要好好經營天下的意圖,目的就在於“以藩屏周”。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簡單說幾句。

    第一,我們知道,秦朝以前沒有統一中央集權概念,各地是大大小小的領主,周是天下眾多領主中一個,只不過周在滅商後,是天下最強領主,也就是所有領主的老大。其他小弟領主要聽命於這個老大領主,給周貢賦。這有點類似西歐中世紀的政治體制,叫層層分封。

    既然天下最強,周的領地自然也最大。除了起家的關中,就是新滅商後佔領的洛陽平原。這兩塊以鎬京洛邑為核心的地區,被稱為王畿地區。西周初年,周王實力強大,可以直接掌控這些土地,沒必要分封諸侯。但這些核心土地之外,限於當時生產力條件,周王控制薄弱甚至無法掌控。在這些地方,周王才要分封諸侯來“以藩屏周”。雖然這些地方的土著勢力迫於周王強大軍事壓力能夠暫時臣服,但不穩定。

    第二,我們發現,分封的這三人,周公旦是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叔,算是周王的家族內關係緊密的親屬。召公奭一說是周武王、周公旦同輩親屬,另一說是周文王姬昌庶子,不管哪種說法,總之,召公奭與周武王關係也十分緊密。姜太公不用說,大家都熟悉,興周八百年姜子牙,輔佐文王武王兩代伐紂滅商,開創周朝,可以說是西周異姓第一功臣。那麼,自然周武王把這三人分封出去那是一百個放心。

    第三,我們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分封出去的這三人都是去東方?為什麼,因為東方不穩啊。我們知道,商朝出自於東夷。滅商後,周公帶兵進行了第一次東征,滅了東方泰山南邊的奄國,擊敗了北方的孤竹國,降服了泰山以北的東夷各方國。而周公東征平定的這些地方,正是東夷聚居區。周公此戰,使周朝勢力在滅商後進一步深入這些東夷控制區。但東夷人對周朝並不打心底裡服從,隨時有叛亂危險。因此,周王需要派信得過的人在此鎮住這些東夷。

    接下來,就說到第四點,選擇鎮守東方新開拓的區域的人。人選自然就落到了周公旦,召公奭,姜子牙三人身上。我們知道,周武王滅商不久就去世了,真正執行這次分封的,是周公旦和周成王。怎麼分封?周公旦和周成王這樣規劃。

    因為周成王年幼,所以周公旦和召公奭需要留在成王身邊輔佐直到成王成年。於是,周王便派周公旦長子伯禽前往奄國故地曲阜,建立魯國。讓召公奭長子克前往孤竹國附近的薊,建立燕國。燕魯之間,泰山以北,古黃河以南的東夷區域,就給了姜太公建立齊國。為什麼派姜太公去這裡,因為姜子牙有個特殊身份,他也是東夷貴族。讓東夷人去管理東夷人更好。

    然而,這裡周王有個私心,把周公旦封在泰山南邊平原農耕區的魯國,把姜子牙封在泰山北邊濱海丘陵區的齊國。古代農耕社會,耕地更多,自然實力強。同時,周王也有讓姜子牙的齊國在外,用身軀和泰山替周王同族的周公旦魯國擋住東夷騷擾之意。泰山北的齊國立國環境,起初自然比魯國兇險多了。事實上,姜子牙初到封地,就被一群當地東夷人圍住了,幸而靠姜子牙智慧化險為夷。

    可是,令周王想不到的是,等到齊國收拾完這批東夷人,不僅得到了泰山以北、古黃河以南的大片土地,還獲得了濱海丘陵的魚鹽之利,有了廣闊的領土縱身和強大的經濟實力。到春秋之際,齊國國力就逐漸超越碾壓魯國了。當然,這些都是後話,與本題無關。

  • 4 # 歷史爆破手

    “小邦周”戰勝了“大邑商”,但一個突出的問題擺在了西周的統治者面前:即無力維持如此廣大的疆域。那麼,西周統治者給出的解決辦法是什麼呢?那便是分封,“封建親戚,以藩屏周”。就是把同姓諸侯分封在王室周圍和戰略要地,以此來拱衛王室。那麼,為什麼周公被封到魯、召公被封到燕、太公被封到齊呢?

    周公封魯

    西周兩次較大規模的分封是周武王和周公兩次,雖然以後也陸續有分封,但無論是規模還是重要性,都不及這兩次。而在分封的過程中,主要是透過血緣親疏來分封,少量地照顧到了勳親功臣。而在這些分封的同姓諸侯中,為什麼周公被封到魯呢?這其實和周公東征有密切關係。

    周武王去世,繼位的周成王年幼,周公害怕諸侯不服,因此周公攝政。但周公攝政的舉動,使得管叔、蔡叔產生了誤解,認為周公想要奪取最高權力。因此管叔、蔡叔和殷商遺族武庚勾結,發動叛亂。為了維護剛建立不久西周政權的穩定,周公開始東征平定叛亂。殷地三監的叛亂很快被平定,但周圍響應叛亂的薄姑、奄等國還沒平定。這些地方是屬於東夷族建立的政權,和殷商關係密切。

    為了徹底解決隱患,周公繼續向東方挺進。這個過程並不輕鬆,奄都是商王南庚、陽甲的舊都,該地民眾和商朝有難以割捨的聯絡,而且國勢在東夷中是最強的。周軍經過殘烈的鬥爭才打敗奄國,其中一部分奄華人民被遷往南方。而且為了報復奄國,不僅斬殺了奄國的國君,還燒燬了宮殿,把宮殿原址挖成一個大坑。由此可見,當初的周軍對奄國是如何憎恨。打完這一仗,周軍已經厭戰,無力繼續征討。

    但為了防止殷商勢力捲土重來,必定分封宗室前來鎮壓。而奄國是周公平定的,因此封周公於魯,都曲阜。只是周公還需要輔佐周成王,因此讓周公的長子伯禽代替前往魯國。伯禽到了之後,魯地仍舊不安定,伯禽透過積極主動的武力征服和“變其俗,革其禮”的文化征服,最終才使得魯地安定下來,擔當起“為周室輔”的責任。因為此地的殷商遺民反抗依舊強烈且力量強大,還是周公平定的此地,因此周公分封於魯。

    召公封燕

    召公封於燕,其實和周公的道理差不多。周公東征的時候,召公也帶軍參與了平定叛亂。在平定了“三監叛亂”之後,周公向薄姑、奄國挺進,而召公帶領另一支軍隊,前去追擊向北逃跑的武庚殘部。召公出色地完成了任務,把武庚勢力趕出了原本的殷商勢力範圍,這是召公分封於燕的原因。而且,北地的戎狄力量依舊強大,需要燕國維護西周北方的安全。

    王曰:“太保(召公)!令克侯於燕!”

    燕國東有孤竹,北有薊,同時還能聯絡肅慎,燕國的位置在政治和軍事上,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召公輔佐成王,也是讓長子前去封國。燕國立國之後,透過和平的以及武力的手段,軍事力量迅速發展,守住了東北肅慎到燕國,燕國到鎬京的交通路線。燕國初期,燕侯頻繁去鎬京或者洛邑朝見周王,是西周王室北方的重要屏障。

    太公封齊

    除了宗室之外,西周還分封了其他功臣為諸侯,其作用亦是代表周朝前去統治。在這其中,以姜太公分封的齊國為典型代表。

    五侯九伯,汝實徵之,以夾輔周室。

    從這時起,齊國就有周王室賜予的“征伐大權”。征伐的範圍“東至於海,西至於河,南至於穆陵,北至於無棣”,可見齊國是諸侯中的大國。因為齊地的萊夷等勢力強大,且反抗周王室的統治,需要強武有力且富有奇謀的姜太公前去鎮壓、撫育。姜太公實行“尊賢尚功”的用人原則和獎勵生產,使得齊國很快強生起來。在西周中期,齊國經常參與征伐淮夷的戰爭,確實實現了當初“夾輔周室”的作用。

    綜上所述,周公、召公、姜太公之所以被分封的這麼遠,就是因為當地的反抗力量太強大,換做一般人去顯示不出西周的決心。再者,周公、召公曾平定了魯地、燕地,把他們分封在那裡也名正言順。而且,這些地方都是戰略要地,周王朝要想有效統治,必得派心腹重臣前去。

    尤其是西周初期,對於北方和東方的力量不足,所以才會特別重視。但這也導致了,鎬京西邊和南邊分封的力量不足,周人的勢力在此沒有得到強化。因此西周滅亡後,身處西方的秦國和身處南方的楚國得以強盛。

  • 5 # 小楊品史

    召公奭是周王室成員,周公旦是周武王的親弟弟,太公望是周武王的師父,他們三個都為周王室做出了極大的貢獻。論功行賞時,召公到了北方,周公、太公到了東方,明面上的原因是“以藩屏周”,為周天子看家護院;仔細分析的話,還有多層含義。

    01:召公奭

    召公是姬姓家族的核心成員,武王伐紂時期,親自護衛在周武王姬發的身邊;周武王去世後,周成王年幼,國政就有他和周公旦共同主持。對於如此重臣,防範是必須的,承擔重任自然也免不了。

    召公封在遠離中央的邊陲地帶,幾代過後,對周王室的影響力就會逐漸減輕,自然就不會形成威脅了;另一方面,千百年來,對中原王朝威脅最大的就是北方的遊牧民族,召公能力突出,對周王室可形成堅固屏障。

    北方除了遊牧民族外,商朝後裔箕子在遼東半島、北韓半島建立了箕子北韓政權,這個政權對周王室也有不小的威脅——周武王和箕子溝通後,箕子遠走遼東,其中的味道十分耐人尋味。

    02:周公旦

    將親弟弟周公旦封到齊國的周邊,既有防範也有監視齊國的意味。

    防範的意思很明顯,周公旦名氣過大,周武王在位時,還顯示不出來;一旦周武王過世,年幼的太子比能力、比威望,都不是周公的對手。周武王理所當然的要防備,具體手法和對召公差不多。

    周王室對立有奇功的太公望是不太信任的,甚至還有畏懼的心理,這從論功行賞後第二天就讓周公望馬上動身就可看出一二,要不然憑他的威望,後來的“管蔡之亂”估計就不會發生。

    03:太公望

    分封天下後的第二天,太公望就動身前去封地營丘了,除了上面分析的原因外,還有一個非常急迫的任務:東夷勢力強大,急需這位傑出的軍事奇才前去平叛。

    實際上,太公望還沒到達營丘時,東夷部落就前來攻打,倘若換一個平庸之輩,估計命就搭在這裡了。太公望結合當地習俗,簡化禮儀,迅速穩住了局面,站穩了腳跟,從此之後,東夷部落對周王室基本就沒啥威脅了。

    讓軍事天才太公望和周禮的制定者周公旦做鄰居,估計周武王也沒少花心思,簡直是絕了。

  • 6 # 谷老師

    中國古代社會早期,即夏商周時期,政治統治方面沒有中央集權的概念。以商朝為例,實行內外服制度,商王直接統治的地區叫內服,也叫王畿,眾多的附屬國叫外服,外服名義上臣服商王朝,交納貢賦,與商王關係疏遠,有時發動叛亂,與商朝首都距離遠的附屬國關係更加複雜。

    周朝建立後,面對複雜的商民族居住區,周武王實行分封制,周民族居住區佔全國的2/3,商民族居住區佔全國的1/3。但是,商民族佔全華人口的2/3,周民族佔全華人口的1/3,而且商民族集中分佈於東南東部東北一帶,本來商民族的商王朝就是中央政府,而且人口稠密,經濟發達,對周王朝來說自然是人心不服。為了鎮守東方邊疆,鞏固遼闊的地域。周武王決定派重要人物鎮守東方,於是派周公旦在山東南部建立魯國,建都曲阜。曲阜曾經是商朝首都,可見魯國的重要性。派姜子牙在山東北部建立齊國,建都營秋,後來遷到臨淄,姜子牙很快鎮壓了當地部族的反抗,恢復了社會秩序,可見周武王用人得當。派召公奭在今河北,遼寧一帶建立燕國,建都薊,其位置處於鎮守北方的前沿地帶。

  • 7 # 臥聞海棠

    先說結論:其實,一開始這三個諸侯國都分封在成周附近,後來舉行了二次封建,才將這三個諸侯國封到了遠方。而之所以這麼分封,是因為雖然名義上大周已經取代商朝成為諸侯共主,但實際上全國各地仍有許多地方勢力,這樣分封的目的便是鎮伏諸侯,以鞏固大周江山。另外需要明確一點,主持周初封建的人就是周公本人。

    封建諸侯之根源

    周起於西方,這裡說西方,不是我們今天說的西方國家,只是相比較而言。史載文王處岐,其地方大概在今天咸陽附近。後來武王滅殷,把黃河東、西兩部緊密地結合起來,但其真正能控制的勢力範圍也僅限於此了。

    也就是說雖然號稱周天子,但真正完全控制的地方並不大,整個中原,還有很多其他小國家,中原之外還有楚國、蠻夷等,雖然當時這些勢力幾乎全都共推周天子為王,但那時候的王與後來的不一樣,其上下級管轄關係沒有後世那麼嚴密,更類似於今天公司合夥人一樣的關係。

    初,周人勢力大抵蜷縮於紅箭頭一帶

    西周施行封建制,一是出於當時的形勢逼迫,二是周王室,特別是周公姬旦偉大政治智慧的體現。

    周初第一次封建

    武王伐紂以後,雖然取商而代之,但沒有、也不可能把商人勢力趕盡殺絕。商人殘餘勢力與影響都還很大,因此周王室就封了紂王的兒子武庚在殷商故址。但是周王室也害怕武庚伺機反叛,於是設立了三監,分別是管叔、霍叔、蔡叔,三監都是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的弟弟,目的就是監管督武庚,這邊是周初封建的開端。

    第一類,以周公姬旦為代表

    在周文王諸嫡子中,長子伯邑考早亡,周武王姬發行二,管叔姬鮮行三,周公姬旦行四,蔡叔姬度行五,曹叔姬振鐸行六,郕叔姬武行七,霍叔姬處行八,康叔姬封行九,還有一個幼子冉季載行十,皆有封國。

    歷史第一相——周公

    第二類,以姜太公為代表

    除了姜太公之外,實際上其他還有很多諸侯跟隨武王伐紂,都有從龍之功,也各有分封。其中比較有名的便是楚國,楚國當時勢力處於中原之南,被中原諸國視為蠻夷,但因為參與過武王伐紂,也有分封。

    第三類,以武庚為代表

    武庚還是被封在殷商舊址,也就是今河南安陽一帶。在武庚之外,之周初還分封了薛(黃帝后裔),焦(神農後裔),薊(堯後裔),陳(舜後裔),杞國(禹後裔),等等。

    但這時候,除了楚國這種特殊情況之外,大多數分封,封地都在成周(即洛陽)以南一帶。就包括題主所提到的周公(魯國)、召公(燕國)、姜太公(齊國)。

    現在河南有個魯山縣,《詩經·魯頌·閟宮》中提到:“居常與許,復周公之宇。”許也在河南,可見,周公封國魯國本在河南。“燕”字本作“郾”,即今河南郾縣,與召陵很近,應該就是召公最初的封地。而齊國,《國語》中提到:“齊、許、申、呂由大姜”,許、申、呂三國皆在今河南境,可見給姜太公封的齊國,最開始也在河南。

    第一次封建,魯齊燕皆在成周附近

    第一次的封建,我們可以看做是周人勢力開始從西方逐步向東擴充套件,並且是有兩條路線,一是向東南方向,勢力從漢水上流,逐漸擴充套件到淮河流域淮域。二是東北方向,經管河水、洛水,一直到殷商的領地。周初的封建,實際上就是這兩條勢力線擴充套件的結果。

    原本策略是很成功的,但是過程中卻出現了一個大問題,那就是周武王死了。太史公《史記·封禪書》中記載:“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寧而崩。”也就是說,周武王在剛剛伐紂成功的第二年就去世了,成王即位,但是當時成王還很小,無法親政,便由周公攝政。

    周初第二次封建

    正所謂“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周公雖然是歷史上有名的賢相,更是孔子最尊敬的偶像,但在當時,卻有流言說周公想取代成王,有人不服他、不信他,其中的代表就是三監。

    前面提到,周王室沒法講殷商勢力趕盡殺絕,於是封了紂王的兒子武庚在殷商故址,又設立了三監進行監督,分別是管叔、霍叔、蔡叔,這其中,管叔在周文王嫡子中排第三,比周武王小、但是比周公大。

    可能是因為覺得自己才是哥哥,武王死了也應該自己攝政輔佐成王,而不應該是弟弟周公。於是管叔便夥同霍叔、蔡叔與武庚一起發動了叛亂,史稱“三監之亂”。

    於是,周公親自率兵出征,平定了三監之亂,誅殺了管叔和武庚,將蔡叔流放,廢霍叔為庶民,並藉此機會,開始施行了第二次封建。

    周公平定三監之亂

    第二次封建,便是周人勢力的再次擴充套件,也是在這次封建中,魯國、燕國、齊國才被封到了遠離成周的地方。第二次封建後主要的諸侯國情況如下:

    魯——魯本是給周公的封地,但是因為周公要留在首都輔佐成王,所派長子伯禽就封,新封的魯國在今山東一帶,魯國是姬姓諸侯國之首。

    齊——封姜太公之子丁公於齊,與魯鄰近,憑藉魯、齊之新封,周人勢力才開始越過殷商,東至於海。

    宋——封紂王弟弟微子啟於宋,雖然滅了武庚,但殷商遺民勢力仍在,於是又選了素有賢名的微子啟於宋,宋國封在商朝盤庚遷殷之前的故土。

    衛——封康叔於衛,統領殷地的殷商族人,這樣一來,殷商遺民自盤庚遷殷之後所經營的勢力,終於被周人奪取到手。

    晉——封唐叔於夏墟,後來改成晉,晉國是打通周人自大河南岸直通衛國的重要通道。

    蔡——流放了原來的蔡叔,封蔡叔的兒子蔡仲於蔡,這是周人之前向東南擴充套件的線路之極東點,蔡國與魯、齊、衛、晉一起,將宋國緊緊包圍。

    燕——封召公與燕,燕國則是周人之前向東北擴充套件這一條線路的最東都最北點。

    西周第二次封建,可見宋被團團圍住

    以上便是第二次分封的主要國家,其餘還有大大小小諸侯國百餘個,比如秦國,楚國,但在這個時候,他們在歷史的舞臺上還都只是配角,就不一一贅述了。

    總結:周初封建與後世封建之別

    行文至此,題主所提的問題答案已經一目瞭然。我們可以用《左傳》中後世齊桓公的一句話來總結:“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實徵之,以夾輔周室。’賜我先君履:東至於海,西至於河,南至於穆陵,北至於無棣。”

    這裡的召康公便是燕召公,當時周公攝政,召公為輔,所以齊桓公說是召康公之命,五侯九伯便代指諸侯各國。封齊國於海濱,目的便是鎮伏諸侯,夾輔周室。魯國、燕國亦是如此。

    不過實際上週公和召公都另有封地,都在西周都城旁邊,《詩經》中的《周南》《召南》便是指周公和召公封地一帶的詩歌。原因也大抵相同,便是前面提到的周公攝政,召公為輔,所以都各自派了自己的長子前往封地就封,也就是後來的魯國、燕國。

    後來周公還政於成王,召公則繼續輔佐成王、康王,開創了歷史上著名的“成康之治”,召公自己也留下了“甘棠遺愛”的美名。

    召公甘棠樹下理政

    總的來說,西周的封建,與後世的政權割裂是完全不同的,乃是一種以武力為基礎,進行勢力擴張與移民的過程,魯、燕、齊之封,便是周人勢力擴張之後,為鞏固擴張成果採取的一種政策措施。

    注:本文部分史料源自錢穆先生《國史大綱》。

  • 8 # 欲雲談史論今

    有關西周封建(分封制),周公有句著名的話:“封建親戚,以番屏周室”。這句話其實就說明了西周封建與後世封建的不同之處。錢穆先生在《國史大綱》如此評價西周封建:“西周的封建,乃是一種侵略性的武裝移民與軍事佔領,與後世統一政府只以封建制作為一種政區與政權之分割者絕然不同。

    錢穆先生這段話,顯得有些晦澀難懂,但在瞭解了西周封建與後世封建的區別就可明白了。

    周人在第一次東征之後,曾經有過一次分封,但分封的規模較小。首次分封,更多的是為了籠絡天下眾多異族方國,多為古代帝王之後。周人內部也有少數幾位親近大臣及功臣得到了分封,但分封的規模較小。真正大規模分封,是在周人第二次東征之後。

    周人二次東征時期,武庚煽動“三監”叛亂,不但商王畿之內全部落入叛軍之手,東夷、淮夷紛紛起來響應。這樣的情勢下,大半個東亞大陸全部都成了周國的敵人。商人叛軍人數眾多,涉及地域廣闊,單靠周王室四處出擊來平定叛亂,往往是剛撲滅一處、另一處又起來反叛了。為了減少周王室的平叛壓力,周公旦才再次寄出了封建(分封)大旗:把功臣和親戚分封到叛亂之地,只要他們能在當地站穩腳跟、平定叛亂,這塊地盤就歸他們所有,還可以世襲繼承!

    因此,西周分封的實質,正如錢穆先生所言,是一種侵略性的武裝移民與軍事佔領。這樣以來,絕大多數諸侯的分封之地,都不會是周人領地,而是叛軍所在地。周公、召公、姜尚三人,是周人政治集團的核心分子,他們的子弟自然承擔起了更為關鍵的重擔:周公兒子伯禽是去佔領東夷強國奄國的舊地,要同時面臨東夷和淮夷的巨大沖擊;姜尚所封的齊國,是東夷強國薄姑舊地,要面臨東夷人的巨大威脅;召公兒子克被封燕國,其實更是為了防止逃竄北方的武庚餘黨反撲(據《逸周書·作洛》記載,武庚在叛亂失敗後,向北逃走了,並未被殺死)……。

    但後世分封則與西周的這次分封明顯不同。

    漢高祖劉邦平定天下後,在將異姓諸侯王逐一剿滅後,又分封了一大堆同姓諸侯王。這樣的分封,雖然目的也是為了“番屏皇室”,但被分封者已經不需要去征戰天下了。這種分封,只不過是中央政權把原本直轄的領土改制。所以,在漢朝這樣的分封維持了不到三代,漢皇室就深感來自諸侯王的威脅,開始採取各種措施來限制分封諸侯了。最終,由漢武帝採取“推恩令”才慢慢地消除了分封制的弊端。

    根本性的差異在於,西周分封是天下大亂之際迫不得已而為之的舉動;後世分封,卻多是中央政權對郡縣制與分封制的利弊綜合權衡之後,主動為之。二者的差別,也導致了西周分封維持得更加長久,而後世分封卻往往是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鬥爭的源頭。所以,周公之後、召公之後、姜太公被封到遠方也就不奇怪了,形勢所迫。

  • 9 # 梅鶴讀書

    1、分化瓦解殷商的殘餘力量

    牧野之戰後,殷商滅亡了,但是還有很多的殘餘力量,全部消滅是不可能的,必須採取一定的措施防範。西周採取的措施就是分化瓦解。在這次分封中,周公之子伯禽、召公之子姬克、武王之子唐叔虞都分到了殷商的部族。伯禽分到了六族,姬克也分到了六族(部分不是殷商部族),唐叔虞分到了九族。這三位國君帶著這些族民到封地去建立他們的國家。伯禽的國家就是魯,姬克的國家就是燕,唐叔虞的國家叫唐,後來改為晉。

    經過這一系列的分封和遷徙,殷商的殘餘力量被瓦解了,被伯禽、姬克和唐叔虞帶走的殷商部族只能融入周人建立的新國家。

    2、控制戰略要地

    魯國、燕國和齊國離鎬京很遠,都是戰略要地。燕國接近北狄,魯國、齊國更是在東夷的老窩裡。所以,燕國、魯國和齊國實際上都是周的邊防前線,這麼關鍵的位置當然要有靠得住、有能力的人來管理。這樣的做法,相當於在給周天子扎籬笆、修長城,顯然非常高明。晉國同樣接近戎狄,在控制戰略要地上來講,晉國建立的意義和燕國、齊國、魯國是一樣的。

    3、酬勞功臣

    西周初年,分封是一件大事。分的是殷商的土地和部族,封的是周天子的功臣和盟友。也就是說,把殷商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給周的嫡系部隊和同盟軍。所以就有了齊國、魯國、燕國、衛國、宋國。當時還分封了許多小國,比如楚、杞等。這些小國兵力少,規模小,但是數量多,也是一股不容小覷的力量。為了團結,只要承認周天子的,都封為一方諸侯。

    綜上所述,出於瓦解殷商殘餘力量、控制戰略要地和酬勞功臣的考慮,把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封在了魯國、燕國和齊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推薦一些法語電影,好的法語電影,大概10部左右吧,謝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