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key952
-
2 # 茂崗
自從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以國家法力強勢統一文字和計量。從那時開始大家用同一種文字記載歷史至今,歷史是前進的,現在誰又能夠確定那個朝代或什麼時候的漢語是正統的呢?所以我覺得對這些爭論很無聊。
-
3 # 同學與少年
首先我糾正兩點很多人的認知錯誤,第一,粵語並不是廣東話,粵和越在古代是通假字,而在明清以前,“越”主要是指嶺南地區,而不僅僅只是現在的江浙一帶,所以,粵語就是嶺南語;第二,粵語並不是正統古漢語,而是在國內諸多方言中,最接近正統古漢語,保留最多古漢語特點的語言。
那麼再來說現代粵語的形成,它是由古越語和中原雅言相結合的產物。什麼是中原雅言呢?它是由最初的華夏部落所使用的語言,你可以這麼理解,它就是漢族的母語,是最正統的古漢語。當時秦始皇統一中國,攻下了嶺南地區,隨之,部分華夏人也來到嶺南,華夏語傳進當地,與當時的古越語相結合,這就是粵語的雛形。
要是一直這樣的話,中原地區還是掌握著最正統的華夏語,可後來的王朝不爭氣啊!南北朝時期,中原長期內戰,許多人都躲到了嶺南,進一步將華夏語與古越語融合,而中原更是出現了五胡亂華,北方一度落入異族之手,出現了五胡十六國,這時北方的華夏語第一次受到異族語言的衝擊。
唐朝末年,又是五代十國的亂世,石敬瑭到契丹認了個爹,把燕雲十六州全部孝順了上去,自此,河北以及山西以北地區淪落異族之手達四百年之久,宋朝時北方也一度淪陷,又是一大批人逃難到南方,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二次大規模人口遷移,古漢語與古越語進一步融合,粵語基本上已經定型了。
最重要的元朝時期,蒙古人定都北京,決定以北京話為官方語言,要知道當時的北京已經在異族手中四百年了,當地語言與異族語言融合後,與古漢語已經有了巨大的差異,但因為是官方話,還是推廣了起來,後來明清都是定都北京,北京話就成了中原官話,一直到現在。
所以,粵語並不是最正統的古漢語,他是古華夏語和古越語的結合,但真論起來,還就是粵語最接近中國的古漢語,最接近正統的華夏語言!
-
4 # 國輝影視劇
民間一直就有這種傳言,說是民國成立之初,粵語以一票之差輸給普通話,而沒有定為國語。
說粵語是正統的古漢語,這個是與粵語書寫用繁體字有關,就像今天的香港,臺灣還在使用繁體字一樣,其實這些也都是搖傳。
其實不止粵語,四川話,湖北話,吳語都有一票之差輸給普通話的傳聞。
中國有八大方言:北方方言,湘語,贛語,吳語,閩語,粵語,客家,晉語。
其它地方方言更多。
而其中以說北方方言為基礎的人口最多,東北,河北,湖北,四川,雲南,貴州,等等加起來的就有近8億人,去過這些地方的人都知道,他們說的話很多都是可以聽懂的,都帶有漢語的音。而其它地方的方言,估計第一次聽基本上都聽不懂。
而北京自從元朝開始基本上都是中國的首都,有近700年曆史,只有朱元璋時期和民國時期都城在過南京。
可想而知,讀書人都是湧到京城的,北京已經成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所以學以北京方言為基礎的官話就成了必須,所以北方方言就這樣成了官方語言,幾百年下來,其它方言都是不可能撼動的,可以說北方方言成為官話也是歷史形成了,也是為了方便交流。
到近代定國語的時候,北方方言基本上就已經不可撼動,而且說北方方言的人口也最多,大家讀書人都說的是京城的官話,自然而然的以北京方言為基礎方言就定了國語,由於一些字的特別讀音,所以現在的普通話也是在北方方言的基礎上糅合一些其它方言在裡面的,所以現在的普通話和北京話,東北話,西南方言又有不同。
所以說不管是從影響力,人數上來說,粵語都是不佔優勢的,而且廣東話又分為幾種方言,比如潮汕話,客家話,
說粵語是正統古漢語,也許僅僅是因為粵語用繁體字書寫。
-
5 # 山204131956
就是暴發戶有錢了,開始朝自己臉上貼金。粵語人群在清末之前沒有什麼存在感,文化上,婦孺皆知的名人稀少,經濟上,整個南方在唐宋以後才超過北方,兩廣好像依然不如江南和湖廣。
-
6 # 魚䲆鱂
首先說明,粵語不等於古漢語,沒有現代的漢語方言和古漢語完全相同。就好比你和你表哥有共同祖先,但不等於你和你表哥就等於祖先。語言也是一樣,是不斷進化發展的。那麼為什麼有人說粵語是古漢語呢?
其實我看有兩方面的原因。主觀原因是由於在推廣普通話的潮流下,粵語的生存空間受到極大的壓縮,使得其傳承變得岌岌可危。而且北方人多對粵語有一定的偏見,甚至不把它看作中文,這時粵語母語者只能奮起反擊,以求保留好自己的母語,同時讓大家重視粵語的內在價值。中國傳統就是以古為正,以古為美,透過把粵語簡單化包裝為古漢語,其實是為了讓不瞭解粵語的人認識其對漢語的重要性。
下面講的,就是客觀原因。雖然粵語不等於古漢語,但我們知道,在進化過程中,有的語言進化速率快,有的慢,所以雖然都與祖先不同,但進化慢的就會呈現出許多祖先特徵。在漢語諸方言群中,南方方言與中原漢語分化呈梯度性。閩南語在上古時期就分開,然後是粵語,大概在唐朝末年。最後是客家話,大概在宋朝。當然,在分離後還是歷朝歷代都會受中原漢語的影響。粵語與唐朝時期的音系近似,是透過對古代韻書、韻文等的研究得出的。這裡澄清一下,音系,不等於具體發音。所謂音系,就是字與字之間發音的聯絡。這種聯絡,在傳統上就用反切表示。
中古漢語的音系繼承於隋朝陸法言編的「切韻」。此書原本已軼,但後世唐朝的「唐韻」宋朝的「廣韻」都是繼承「切韻」系統。現存完整的就是「廣韻」。這些韻書紀錄的並不是一時一地的語音,而是古代各個漢語方言的超集。換言之,方言A裡兩字同音,但方言B不同音,則取不同音。所以「廣韻」音系極為苟細,有足足206個韻。後來研究,多認為「廣韻」含36聲母。這比任何現代漢語都要多。所以總的來說,現代方言在發音上肯定是簡化了,把很多原來不同音的字合併了。當然,這種合併變化也是有度的不同。有的方言合併得多,而且無規律,有的方言合併得少,而且有規律。普通話和廣州話就是這兩極的代表。
官話中有幾類情況是混淆的。比如尖音團音不分。所謂尖音,就是古代讀精清從聲母的字,團音就是見溪群聲母的字。這幾個聲母古代讀 ts, tsh , dz. 和 k, kh, g. 例如「精」「京」,分別讀 ts, k 聲母。這就是為什麼「北京」在外語裡面原來寫作「peking」。現在都讀為 jing. 粵語沒有這個現象。精讀tsing, 京讀 king, 不混。
然後最主要的,對於學習古代詩詞韻文很重要的平上去入四聲,也是粵語保留的較好。這裡有兩點。入聲韻粵語幾乎完全保留中古的 p t k 三個韻尾(還保留了對應的鼻音韻尾m n ng). 普通話的韻尾只剩下了 n ng 兩個。那麼入聲字在官話裡去哪裡了?很遺憾,沒有規律。亂派入三聲之中。比如積極,讀ji1ji2, 分別是陰平和陽平,都是平聲。要知道古代入聲是仄聲,不得與平聲混用。所以普通話讀古詩其實是行不通的。
還有一點是濁上變去。意思是原來古代讀全濁聲母的上聲字,官話裡大量變為去聲。粵語雖然也有,但保留上聲較多。就拿「上聲」的「上」來說,官話已經讀為shang4去聲。但粵語口語還是儲存讀陽上。這就導致本來不同音的「婦」「父」變成同音了。
所以我認為,雖然粵語不是古漢語,但它對於傳承漢文化有重大作用,必須保育好。歡迎大家學習粵語。
-
7 # 青木年華13
漢朝時期有很多個地區的就是古齊國,古楚國,古趙國,每個地區使用的語言也不同,漢朝繼承的是秦朝的一切,所以說每個地區的語言不同,你可以說漢朝使用的官方語言是哪種,這就是漢朝為什麼分封王位了,劉邦是哪個地區的人,項羽是哪個地區的人,可想而知了!
-
8 # 不勝寒秋
現在全國各地都有這種打著“地方文化研究者”旗號的一群人說,他們那裡是正統古漢語,他們是純種漢族人。他們那裡的方言,當年和北京語音僅一票之差,差一點就成了標準國語(普通話)。他們那裡,當年也是和北京僅一票之差,差點兒就成了首都。
漢語語音一直都在變化,上古音和中古音不同,中古音和近古音不同。現代全國各地方言的語音(甚至還包括越南語、韓語、日語)都繼承了很少一部分中古音和上古音。
入聲在粵語裡面雖然保留,但粵語裡面更多的語音和上古音、中古音毫無關係。不信用粵語讀一讀《憫農》,看看押不押韻。而普通話讀《憫農》卻完全押韻!
老是吹粵語有意思嗎?
-
9 # 國病
他們不僅說粵語是古漢語,還把各個方言都冠以時代,意思是漢語隨時在變。比如說粵語是周秦語言,說客家話或閩南語是唐朝話,吳語自然也就是宋朝話了。然而這幫人根本沒有邏輯。
如果按他們的邏輯,雲南話是明朝話,四川話是清朝話。然而令人奇怪的為什麼溥儀說的是老北京話。作為明朝話的雲南話竟然你個現代北京人也能聽懂。他們甚至說官話是胡語,甚至與元朝有關。這就奇怪了,不是說好的語言隨時變嗎?怎麼輪到胡語了,就不變了。如果你讓他到境內外胡地胡族中把官話的源頭找出來,它能做到嗎?其實說白了就是信口開河。
還是用雲南話舉例,雲南漢人主要來自江浙,雲南話除了腔調是能發現江浙一帶語言特點的。雲南話的腔調與彝族類似,就是說腔調是被同化了,或者說互相影響。而且雲南漢族與彝族等民族並不混居,因為彝族多在山區,接觸是很有限的。粵語地區難道完全是南遷漢族?廣東還沒那麼多山,原來的各百越民族支系一點沒有影響到粵語?可能嗎?
雲南話口音眾多,知道為什麼嗎?因為雲南少數民族種類太多,雖然漢族多在壩區,但還是造成了雲南話存在各種色彩語言。浙江也是方言眾多,其實是一回事。
漢語是由書面語發展而來,正宗漢語一定是對應文字最貼切的那一熊,粵語顯然不是。比起普通話只是他保留了一些古詞彙而已,但是各方言都有大量古漢語詞彙。漢語只是沒有兒化音,北京方言很多詞的確有外來痕跡,但官話體系總體就是最正宗漢語。可以解釋全世界一切古詞彙。
-
10 # 益風說
大殿之中,曹丕斜躺在龍椅上,冷眼橫掃殿下眾大臣。“不就做個皇帝嗎,要不要這麼裝X?”他弟弟曹植在殿下暗罵。
曹丕板著臉說:“你常說能七步成詩,就地表演一個吧,七步之內詩不成,就是欺君之罪,斬了你!”
曹植心中頓感淒涼,知道這是哥哥怕自己爭奪皇位,要逼死自己。於是憤然踱步,吟出一首: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粵語的“汁、泣、急”三個入聲促音,把曹植當時內心的悲愴表現得淋漓盡致。但用普通話讀這首詩,簡直就像在夢囈,聽上去索然無味。
入聲是古漢語的偉大發明。入聲發音短促、以爆破音結尾。粵語中的入聲,鏗鏘有力,節奏感很強。
古人總是用入聲來抒發自己的情懷,特別是在悲壯或激昂之時,比如岳飛的《滿江紅》,白居易的《長恨歌》。
粵語,也叫廣府話,俗稱白話,也是一般人眼中的廣東話。
粵語有九聲六調,帶有促音入聲,所以聽上去抑揚頓挫,很有張力。相比現在的國語,粵語的語調顯得多變而複雜。
但廣東人說起普通話來,還真是不敢恭維。
張家輝代言某廣告
其實,廣東話還包括另兩種語言:客家話和潮汕話。
客家話,也是聲調多變的一種語言。多數地區客家話是6個聲調,少數地區有5個或7個聲調。
客家人,幾乎遍佈全國各地,海外也有很多客家群體。客家人常說:“寧丟祖宗田,不丟祖宗言。”
美麗的客家妹子
客家話也是中國臺灣、蘇利南共和國的法定語言之一。所以客家話作為紐帶聯結了大陸各省,乃至全球各地的華人。
以廣東梅縣為代表的客家話,主要由贛南遷徙而來的古漢語為基礎,後期摻雜了一部分廣府話。在地域上,贛南語言和客家話最為接近。
客家話保留了疑母字。最明顯例子是“魚”字,無論普通話或粵語都丟失疑母[ŋ-]而讀(yu),但客家話仍然讀[ŋi]。
客家話的另一個特點是韻母中保留了大量的鼻音,比如“宜、人、牛、年、迎、眼”等字。
比如客家話稱田野的水溝為“圳”,改革開放前,深圳原住民基本上都是客家人。由於當時村裡有條深水溝,所以得名深圳。
深圳
潮汕話,也是以古漢語為基礎,帶有閩語性質,後期又被客家話所影響的一種語言。潮汕話和古漢語的共性之一,就是完全沒有唇齒音。唇齒音都用鼻音代替。
如唇齒音發音“發、煩、逢”,閩南和潮州人往往讀成“花、環、紅”。這就是春晚小品中“福州”和“湖州”不分的笑點來歷。
粵語,不僅語調多變,語言本身也經歷了年深日久的演變。
南越國時期,是粵語的雛形時期,唐宋是粵語成長穩固期,元以後粵語變化不大。所以粵語能對應一些唐詩宋詞的發音,但元朝以後的詩詞就完全不行了。
因此,粵語並不是粵吹所說的“正宗漢語”,也不是粵黑口中的“鳥語”。它既保留了中國古漢語的特點,也融合了古秦語、百越語言和苗瑤語系。
粵語是經過長期糅合演變,所形成的一種語言。
粵語在廣東三個地方,是奇葩一般的存在:
在惠州,粵語被強大的梅州、河源等客家人層層包圍。
惠城話,就像是客家話蹂躪了粵語,生出來的孽種,難懂的一批。類似的還有河源城區話、東莞城區話、博羅話、龍門話。整個東江流域,粵語都被客家話侵略得體無完膚。
這樣臨近廣西的肇慶就被大量少數民族語言持續影響著,所以導致肇慶周邊的粵語口音較重,顯得另類。
“五嶺通道”之一的南雄,後在唐朝丞相張九齡的開鑿下,成為重要的南北通道,南雄至今保留有中國古代官道唯一遺址“南粵雄關”。
唐宋時期的南遷漢人多從此處經過,所以南雄城區話雖有粵語的影子,但長期被中原官話沖刷後,變成了一個奇葩。
廣東方言:粵語、客家話、潮州話、肇慶話、南雄話、惠城話
點影片,感受方言魅力
-
11 # 一隻和平鷹
我個人認為,語言也是發展的,一種地方語言,在歷史長河中,由於各地、各種方言交匯融合,就會產生新的讀音和新的用詞。但凡是地處偏僻,各種語言交往不暢的,往往是會儲存得較好。之所以粵語被認為正統古漢語,就是與其他方言比較起來,保留古時讀音和用詞較多而已。
-
12 # 珍惜友愛
從古至今,沒有一篇古文和小說是用粵文寫的,古文的作者,沒有一篇是說白話的人寫的!粵語的根是古代廣東南越族人!粵語是隻有語音,沒有文字的語言,用的是漢字加粵語的音,粵音無法與漢字對應的字,用的是漢粵字。粵語的根是古代南越族人。從漢朝起粵族人認同自己是漢族人了。漢語的根是華夏漢族人!結論是,粵語不是古漢語,真正的古漢語來自華夏漢族人!
-
13 # 傲視群雄NO1
粵語是古漢語根有據,反而滿普作為通古斯語既不是漢文化,連亞裔和黃種人都不是,奇葩嗎?
清朝定都北京後,揉合了南京官話、北京話以及北方話,逐漸形成了北京官話。雍正時期,開始推廣北京官話,作為國語正音,逐漸形成以北京話為基礎的國語(官話)標準音。在清朝即將滅亡的1911年,還通過了一部法案《統一國語辦法案》來推廣以北京官話發音為準的國語。我們現行的普通話也是以北京話語音為標準音,大體上也是承襲前面的朝代,畢竟元明清這些朝代都以北京為都,北京作了幾百年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北京官話的影響範圍非常廣。不過為了便於普通話的推廣,新中國成立後在北方話基礎上做了部分修正。灤平話屬北京官話懷承片,但是相比北京話,更加字正腔圓、音準分明,沒有北京胡同音那種兒化、省字、尾音等發音習慣,吐字更加清晰、易於分辨和推廣,灤平因此便被成了普通話標準音的主要採集地,灤平也被稱為普通話之鄉。普通話就是北方遊牧民族八旗野豬皮語言。漢人有自己語言,就是唐話─粵語。普通話的歷史僅數百年。而中華語言的歷史有多長?在普通話誕生前,難道中華大地上僅僅存在方言?難道唐詩宋詞是用方言寫成的?顯然邏輯不通。 在國外,粵語又被稱為“唐話”,說粵語的人又被稱為“唐人”。 大家可以比較一下當今粵語常用字和唐詩宋詞,看看粵語到底是真正的漢語還是僅僅只是一種方言 : (內容太多,恕不能盡錄) (透過以下例子,大家明白規範漢字實質是什麼?規範字就是把普通話沒有或發不出的字定義為“不規範的”,規範字本質上僅是普通話字) 搵 (尋找) 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南宋•辛棄疾《水龍吟》 佢 (同"渠", 他, 她, 它,渠釋作“他 ”的例句在唐詩裡最為之多。) 莫掩夜窗扉,共渠相伴宿——唐•白居易《北窗竹石》 世亂憐渠小,家貧仰母慈。鹿門攜不遂,雁足系難期。——唐•杜甫《遣興》 使我不成眠,為渠滴清淚。民膏日已瘠,民力日愈弊。——唐•唐彥謙《宿田家》 澗水空山道,柴門老樹村。憶渠愁只睡,炙背俯晴軒。——唐•杜甫《憶幼子》 乜 (什麼) 山東之乜,系也先後所在。—— 《山左詩集》。 嬲(怒) 於時荷花擁翠蓋,細浪嬲雪千娉婷。——宋•王安石《獨歸》 睇 (看) 依然谷口,覺子真之咫尺;靜睇巖灘,信子陵之非遠——南朝.王僧孺《與陳居士書》 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含情凝睇謝君王,一別音容兩渺茫。——唐•白居易<<長恨歌>> 《禮記•內則》。注:“睇,傾視也。” 忽見水影中一女子面,年狀少麗,依時樣妝飾,以目仲躬。仲躬凝睇之,則紅袂半掩其面微笑——唐•穀神子《博異志•敬元穎》 話窮猶注睇,歌罷尚持頤——唐•溫庭筠《詠寒宵》 朕駐驆於野,有事岐陽,瞻睇風雲,徘徊以想——《宋書•武帝紀》 啖(吃一口, 喝一口) 啖,噍啖也。——《說文》注:噍為嚼之意. 樊噲覆其盾於地,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啖之。——《史記•項羽本紀》 與君啖肥馬,可使照地光。 願易馬殘粟,救此苦飢腸。——唐•白居易《采地黃者》 酒樽(酒瓶) 靜愛寒香撲酒樽——唐•羅隱《梅花》 畀(給) 皇天用訓厥道,付畀四方——周.《書•康王之誥》 攰(累) 如:好攰,攰到死(精疲力盡,疲憊不堪之意). 古例: 然而天鑑之矣。故憤盈以出,而疲攰以歸,天奪之也。——《讀通鑑論·齊高帝》 弊攰之民,儻有水旱,百萬之眾,不為國用。——《三國志·蔣濟傳》 決陽之阻困;引洪流以蝕地,亂水性以逆天,勞攰生民,縻費國帑。——《讀通鑑論·玄宗》 民之師帥也,得人則下安措,失人則家勞攰。—— 唐·歐陽修《新唐書·長孫褚韓來李上官》 師徒暴露,黎庶顛連。國帑匱絀而徵調不已,閭閻凋攰而加派難停。—— 明·崇禎《罪己詔》 得閒(有空) 得閒二字是古漢語: 年年征戰不得閒,邊人殺盡唯空山。----唐·張籍《塞下曲》 得閒無所作,貴欲辭視聽。----唐·韓愈《東都遇春》 在官時只說閒,得閒也又思官,直到教人做樣看。----元·張養浩《雙調·沽美酒兼太平令·嘆世》 因病得閒殊不惡,安心是藥更無方。----宋·蘇軾《病中游祖塔院》 紙鳶 (風箏) 折竹裝泥燕,添絲放紙鳶——唐.路德延 《小兒詩》 企(站) 登巑岏以長企兮,望南郢而窺之。—先秦.楚辭《九嘆》 朝早(早上) 良人朝早半夜起,櫻桃如珠露如水。—唐•王建《春詞 後生(年青人) 後生血氣豪,舉動見老醜。——唐•杜甫《上水遣懷 》 憎(討厭) 朝憎鶯百囀,夜妒燕雙棲。——唐•李商隱《北青蘿》 著衫(穿衣服) 卻取生衣著,重拈竹簟開。——唐•白居易《殘暑招客》 晚入東城誰識我,短靴低帽白蕉衫。——唐•白居易《東城晚歸》 細孥(幼兒) 今人寫成 “細路”, 正字為“細孥”。 孥為通假字:古時字典裡是指兒子還有指妻子和兒女之意. 古例 : 妻孥親稼穡,老稚效漁畋。 紅樹青林外,黃蘆白鳥邊。——唐·殷堯藩《郊行逢社日》 獨攜三尺琴, 笑別妻與孥。——宋· 秦觀《贈張潛道》 妻孥怪我在,驚定還拭淚。 世亂遭飄蕩,生還偶然遂。——唐·杜甫《羌村三首 》 (以下內容過長髮不出) 熱愛粵語、吳語、閩南語等等中國傳統漢語,就是愛中國歷史悠久的傳統語言文化,就是愛國 ! 對於父母來講,向子女教授粵語、傳承粵語就是最好的愛國!相反……
-
14 # 謙謙君子3
古文之中典型白話文:
木蘭詩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孃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
15 # 氣吞萬里如猴
所有讓外人聽不懂的方言,都號稱是古漢語的嫡傳,並且言之鑿鑿不容置疑。關鍵是,這麼說的方言數量太多了,我們該信誰的?
-
16 # 太陽系最帥的仔
可能是吧,畢竟誰也沒辦法回到過去聽一下。不過我認為每個地方的方言都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不單單是粵語,其他地方的方言也都應該得到保留。討論正統古漢語發音我感覺沒有多大意義,粵語去東北說一樣聽不懂,粵語區的人感覺粵語是正統,東北人則感覺東北話是正統,肯定是誰也說服不了誰,所以大家擁護普通話就行了,全國通用的就是最好最合適的,也就是最正宗的。粵語確實挺好,不過沒選粵語做全國性的推廣語音那就說明粵語裡肯定有不適合做官方話的因素。我理解的官話一定是端正雅正的,粵語可能在這方面有所欠缺吧。
-
17 # 續氏族人
白話發源於鬱江南的伯慮(白僚)部落,是侗臺語,跟漢語沒有關係。廣州白話學習了漢字,引進了文言文,吸收了部分漢字,用漢字來記錄白僚話,不夠表達又自創了一些表音符號,就如同日本引進漢字一個樣。日本人曾經攻擊中國,以漢文化繼承人自居,現在白話又標榜自己是古漢語,無非就是為自己不倫不類的出身正名。狼子野心,要堅決回擊。
-
18 # 聽我說文史
廣東話大全,我相信古人不會這麼說的。廣東話完全地方土語而已。
✧你好(內侯)
✧大家好(逮嘎猴)
✧早上好(左森)
✧哪裡(兵度)
✧為什麼(點解)
✧什麼事(咩思)
✧不好意思(唔侯億思)
✧再見(載根)
✧我很喜歡你(鵝侯宗億內)
✧沒關係(謀咩關海)
✧我不是故意的(餓唔海登給)
✧生日快樂(桑申非落)
✧了不起(曬磊)
✧可以嗎(噠唔噠)
✧不是(唔嗨)
✧怎麼樣(典樣)
✧我好不高興(鵝侯杯森啊)
✧誰(賓個)
✧你(內)
✧我(鵝)
✧你是誰(內海賓個)
✧你在哪裡(內海賓兜)
✧那是什麼(過郭海媽爺)
✧上班(返工)
✧你今晚要加班嗎(內跟滿嗄唔嗄班啊)
✧恭喜(恭曬)
✧祝你一路順風(祖內呀露孫風)
✧早晨(走生)
✧晚上好(瞞鄉猴)
✧你好嗎,王先生(內猴嗎王商)
✧我好好,你有心啦(鵝猴猴內遙生喇)
✧識得你我好榮幸(絲嗒內鵝猴溫恨)
✧你一路過得好嗎(內呀樓果答侯嗎)
✧好高興見到你(猴高嘿跟都雷)
✧好生行(猴三喊)
✧天氣好好(天K猴猴)
✧久仰久仰,一早就聽講過你的大名(狗樣狗樣呀走走廳槓鍋內給呆命)
✧第一次見面,請多多光照(呆呀次跟棉清多多官酒)
✧我向你介紹我的朋友(嗯喔同雷該修嗯喔第捧油)
✧請問你貴姓(清悶內桂生) 小姓李(修生磊)
✧天氣成日變,你要小心保重身體(聽黑生雅冰,內搖修生不總生臺)
✧好辛苦(侯生服)
✧我真是估不到會是你(額真系古無都微戲雷)
✧各位(鍋偉)
✧同學(筒蒿)
✧叔公(酥宮)
✧大家(歹嘎)
✧舅父(口伏)
✧父親(爹低)
✧朋友(捧油)
✧母親(媽咪)
✧姨媽(乙嗎)
✧老師(樓夕)
✧伯父(吧也)
✧哥哥(歹樓)
✧姐姐(嘎節)
✧老婆(樓婆)
✧弟弟(腮樓)
✧女e(女三)
✧商人(依樓)
✧妹妹(畝一崽)
✧e子(西)
✧老公(樓宮)
✧醫生(衣三)
✧廚師(佛討)
✧老闆(西討)
✧房東太太(鳥頭婆)
✧時間(喜幹)
✧早上(走想)
✧鐘頭(中討)
✧上午(想遭)
✧中午(中嗯)
✧下午(哈遭)
✧年(寧)
✧明年(敏寧)
✧前年(請寧)
✧今年(哥寧)
✧去年(狗寧)
✧月(遇)
✧春(村)
✧夏(哈)
✧秋(湊)
✧冬(東)
✧一月(牙遇)
✧二月(乙遇)
✧三月(殺遇)
✧四月(誰遇)
✧五月(無遇)
✧六月(勞遇)
✧七月(擦遇)
✧八月(吧遇)
✧九月(狗遇)
✧十月(灑遇)
✧十一月(灑牙遇)
✧十二月(灑乙遇)
✧星期一(姓凱夜)
✧星期二(姓凱乙)
✧星期四(姓凱色一)
✧星期六(姓凱陸)
✧星期日(姓凱牙)
✧週末(周麼)
✧1(呀)
✧2(乙)
✧3(殺,帶鼻音)
✧第一(代呀)
✧第四(代色衣)
✧第十(代薩)
✧三明治(三門機)
✧漢堡包(憨薄包)
✧麵包(敏包)
✧火腿(佛腿)
✧饅頭(萬頭)
✧粥(豬)
✧麵條(敏提油)
✧餛飩(吻疼)
✧水餃(隨搞)
✧湯麵(湯敏)
✧白飯(八翻)
第 12 頁
✧油條(油雜鬼)
✧魚(雨)
✧肉(喲)
✧蝦(哈)
✧茶(擦)
✧礦泉水(筐群睡)
✧紅茶(哄擦)
✧汽水(黑隨)
✧烏龍茶(烏龍擦)
✧果汁(國蔗)
✧酒(鑿)
第 13 頁
✧葡萄酒(普萄鑿)
✧啤酒(掰鑿)
✧可口可樂(何猴何落)
✧黃瓜(網瓜)
✧羅卜(裸吧)
✧番茄(翻客)
✧白菜(拔錯衣)
✧生菜(商揣錯衣)
✧菜(錯衣)
✧芹菜(肯錯衣)
✧辣椒(次究)
✧蒜苗(燻料)
✧南 瓜(懶瓜)
✧芋頭(五投)
✧絲瓜(信瓜)
✧大蒜(代燻)
✧洋蔥(癢匆)
✧蘑菇(卯估)
✧木耳(抹儀)
✧菠蘿(菠落)
✧香蕉(哼究)
-
19 # 非常公民
是不是正統古漢語我不清楚,我讀了四書五經等等這些古典書籍,古書寫的吃飯寫食飯,一瓶酒寫一樽酒。粵語至今為止仍然是,吃飯是講做“食飯”,一瓶酒是講做“一樽酒”。還有很多的,其他的例子我就不列出來了。
-
20 # 破帽遮臉過鬧市
個人認為中國確實應該用粵語當國語,因為講粵語比講普通話有氣勢太多,普通話大溫柔在國際上發言用普通話不能讓外華人知道我們的怒火,這一點普通話連北韓語都不如,看北韓新聞女主持人播音時多麼鏗鏘有力,反觀普通話是什麼感覺自己去體會。所以應該用粵語取代普通話的位置,我是70後也願意重學粵語畢竟粵語有氣勢多了,普通話太慫!
回覆列表
歷史上有過北人南遷的事情。周所周知的比如南宋,作為被公認的正統王朝,其首都就在南方。既然是正統,那麼其主體也就是正統華夏族,其語言,也就是正統漢語了。而北方被當時的其餘民族所控制,風俗,習慣,語言等等,當然也就會發生變化,變的不“正統”。如果你認識閩越地區的人的話,你可以聽一下他們讀唐詩是什麼感覺的,絕對比現在的普通話要有韻味。不過,都是中國,也為所謂什麼正統與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