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喜歡書和慢生活的人
-
2 # 歷史怪誕說
順治皇帝之死,沒那麼簡單!結合正史與傳說,深入解密~~~
順治十八年正月初八,滿清帝國第一位入主中原的天子順治帝福臨“告病”身亡。
其子玄燁即位,就是清聖祖康熙皇帝。
然而不久,有關順治帝出家的訊息就在民間廣為流傳,演繹頗多,給順治之死染上神秘色彩,成為迄今仍無法定案的歷史之謎。
《清史稿》、《順治實錄》、《清實錄》等清官方的史冊中,關於順治之死僅有寥寥數字,語焉不詳,給人諱莫如深之感。
野史與民間傳說最廣的說法,是順治沒死,而是因一代名妓董小宛去世而遁入空門。
而據史書記載,董鄂妃確有其人,卻並非董小宛。
董鄂妃出身於滿洲世族之家:
“年十八,以德選入掖廷”備受寵愛,順治十四年,董鄂妃誕下皇四子。
次年正月此子不幸夭折,董鄂氏傷心欲絕,染病不起,不久後病逝。
無論是董鄂妃還是董小宛,反正順治帝因一個姓董的女人之死,而心灰意冷,自絕塵緣,到五臺山出家當了和尚。
與傳說不同,一些非官方的史書則說順治因病而逝。
《平圃雜記》對此亦有詳細記述:
順治十七年底,福臨染上天花,禮部奉旨宣佈免去元旦大朝慶賀禮。正月初二,順治為祈求佛法庇佑,親自把最寵愛的太監吳良輔送到憫忠寺剃度,作為自己的替身。正月初四,朝廷正式向文武大臣宣佈皇帝患病。初五日,宮殿各門所懸的門神、對聯全部撤去。接著傳諭全國“毋炒豆,毋點燈,毋潑水”,並下令釋放所有在牢囚犯,以祈祝皇帝康復。初七日夜,福臨死於養心殿。關於清順治帝死因,無論哪種說法,都是疑點重重。
民間一般採信五臺山出家之說,而不少學者則傾向於死於天花說。
最近,一份新發現的史料,為順治之死提供了又一種說法,而且是最聳人聽聞的說法:順治被鄭成功軍隊的火炮擊中而斃於廈門。
1660年5月,鄭成功在南京打了敗仗,退守廈門。
滿清趁機派大將軍達素集中廣東、福建、浙江三省兵力攻打廈門鄭成功的軍隊。
經過激烈戰鬥,1661年2月,海門、高崎、鍾宅三路清軍都被鄭成功擊退,順治正是在這次戰役中被炮擊身亡。
這份史料是一本名為《延平王起義實錄》的手抄本,是泉州南安的鄭成功宗親鄭夢彪從鄭氏後人手中得來的。
由於手抄本年代久遠,內容文字晦澀難懂,鄭夢彪將影印件委託鄭成功研究專家、廈門鄭成功博物館原副館長張宗洽進行研究。
張宗洽在研究過程中,意外發現了兩段直指順治死於廈門的驚世之言。
這本手抄本的影印件,與順治之死有關的兩段文字赫然在目。
第一段描寫:
“有人密啟藩主以高崎之戰偽帝順治實在思明港被炮擊沒,達素秘密而不敢宣,及京中查無下落,召達素回京,達虜懼罪自殺。至是太子即位,宣順治於正月崩者,偽虜之伎倆也。藩曰:餘亦計之,但當時恍惚未敢再信”。大概意思是:有人密報鄭成功,順治皇帝是在廈門思明港被炮轟而死的,大將軍達素不敢公佈這一訊息。京城中查不到順治皇帝的下落!召達素回京,達素畏罪自殺了!後太子即位,宣佈順治駕崩,這是朝廷掩蓋的手段,鄭成功說:“我也意識到了這點,但當時覺得恍恍惚惚,不敢相信”。
第二段描寫:
“初太師在京屢以書諭藩招撫。藩不肯,然虜順治亦不之罪也。至是順治崩,執政者與太師有隙,遂對虜太子諫以藩能擊崩主父,我皇豈不能殺害其父乎。虜太子納之,至是新即位而太師遂遇害。”文中所說太師,即南明太師鄭芝龍降清後,初到北京時,屢次寫信勸鄭成功投降都以失敗告終,但順治只是將他軟禁,沒有治罪,順治死後,輔臣蘇克薩與鄭芝龍有仇,向太子(指康熙)建議:“鄭成功可以用炮擊死我們的先皇,皇上難道就不能處死他的父親嗎”?太子採納了他的意見,即位不久後,鄭芝龍就被處死。
此外,除了這兩段直證順治死因的文字,還有一段相關文字,也為以往鄭成功研究資料中所未見。
其文為:
“報偽朝順治崩,太子即位,是為康熙。藩喜曰,偽朝大喪,且達素新敗,虜必無暇南顧矣,我當速取公夷為根本地,然後再圖北征。”張宗洽先生認為,這段文字解釋了鄭成功對攻臺時機的選擇,具有相當高的史學價值。
張宗洽先生用“石破天驚”來形容這兩段文字的發現。
他認為,以往關於順治死因的種種說法均多可疑之處,因此其至今仍是懸案。
此次新發現的史料到目前為止雖仍顯單薄,但肯定是為史學界提供了一個全新的研究方向,因此意義極為重大。
經過對幾種說法的比較,他本人覺得順治死因的這一新說更為可信,但要完全揭開其歷史真幕,還需要作大量研究工作,包括對新史料可信度的論證,對相關史實的考證。
“順治被鄭軍炮斃於廈門”的新說,雖然尚無更多技術上的支援,但是從情理上推論,這種可能性並非不存在。
順治可能親征鄭成功嗎?順治對鄭成功,一直是持拉攏態度,希望以招撫平亂。
《先王實錄校注》記載,順治曾寫信給鄭成功,信中批評多爾袞把鄭芝龍扣押的行為,並向鄭成功道歉。
此外,鄭成功在南京吃了敗仗後,曾派手下外交官蔡政到北京晉見順治,與朝廷就招撫之事談判。
談判未果,順治並不為難,還遣其出京,建議他到江南和地方官員談談。
年輕的順治在朝中施政難以放開手腳,主要是受到以多爾袞為首的一干朝中老臣的壓力。
在對待鄭成功的問題上,順治和多爾袞意見相左。
順治曾在給鄭成功的信中批評多爾袞,而順治遣蔡政出京後,蔡政遭到朝中實權人士的追殺。
順治是位有作為的皇帝,可以想象他對此的不滿。
隨大軍南下親征,一是可以離開朝廷,充分做主,二是董妃新喪,他藉機散散心,都說得過去。
史書之所以沒有記載,恐怕也是因為此舉太過草率,順治覺得正式提出,勢必遭到朝中要臣的反對,乾脆秘密從軍。
滿人初入關內,許多皇室的規矩都未諳熟,順治此舉雖然在今天看來難以理解,但卻未必無此可能。
清軍敗退,原因蹊蹺順治此次隨軍征討鄭成功,兵力上是佔絕對優勢的,而且清軍有全國的大後方,鄭軍僅據一大陸死角死守,勝負似乎一判即明,這也是順治敢於隨軍前往的前提。
然而,清軍從1660年7月開始,至次年春敗退,連續數月未能拿下,幾乎有些不可思議。
一方面由於鄭成功用兵有方,另一方面,或許是因為順治有政治方面的考慮。
以這樣懸殊的兵力對比,清軍在圍攻數月之後拿下鄭成功,從軍事上來講應該不算難事,但是何以卻讓鄭軍取得大捷,進而敗退?
應該是由於清軍內部出現了重大變故所至。
而這個重大變故,是不是就是順治之死呢?
由於重要人物陣亡而退兵的情況,在中國歷史上曾多次重演。
1256年,元兵圍攻合州釣魚城,圍城五月,城即破時,御駕親征的元憲宗蒙哥被流矢擊中身亡,元軍遂退。
此外,清正史對這場戰役的態度也非常耐人尋味。
《清史稿·世祖本紀》中,對鄭成功的軍事行動一直記載詳盡。
鄭成功部將每一次投降的行動都被記錄在冊,而順治十六年八月,那場清軍得勝的江南之戰,竟然用了兩百餘字記錄。
相比之下,後來戰役規模更大的廈門之戰除了開始“十七年秋七月,壬午,以羅為安南將軍,率師徵鄭成功。”外,幾乎全無下文。
順治為何突然淡出史冊?翻查《清實錄》中有關順治的歷史,也可得到一些印證。
自1660年10月份以後,順治就未曾被正面提及,只是偶爾幾筆帶過“上諭……”,即皇上手諭的內容。
而到了12月,已三、四年深居慈寧宮,不再過問朝政的皇太后又重新出場了,“皇太后慈諭”開始多了起來。
值得一提的是,順治對董鄂妃的忌日無比重視,書中數次提及他親自派遣官員等前往祭祀,12月初皇太后還“譴公遏必隆祭端敬皇后”,不久後卻表示對此事不再過問了。
另外,從10月之後,書中關於這次出兵廈門的情況和結果也再無隻言片語,不能不讓人起疑。
清史何以諱莫如深?在清官方的史籍中,《清史稿·世祖本紀》中,光是他“幸南苑”的記載就有22次。
而涉及死因,卻只有“十八年春正月壬子,上不豫。丁巳,崩於養心殿,年二十四。”這樣粗疏的記錄。
由此不難推斷,順治一定是非正常死亡,而且死因一定讓清廷很難接受。
如果順治真是因為出天花而死,清史似乎沒有太大的隱匿必要,而如果他死於一個前朝流寇手中,而且連個御駕親征戰死沙場的名聲都沒有,此種死法在清廷看來,絕對是丟人丟到家了。
《清實錄》中,直到順治十八年元旦,順治也沒有露面,卻出現了一份來自南苑的手諭,說順治幾個月來,因辦理董妃的喪事停止了所有的慶典,因不忍看到眾位王公大臣也跟著悲傷擔憂,所以獨自到郊外的南苑行宮自我解脫、尋求寬慰,到現在已經有幾個月因守喪而停止操辦喜事,今年元旦的慶典可以照常舉行,但不必到他郊外的宮中行慶賀之禮。
言下之意不想見諸位大臣,是否有不可告人的原因呢?
接著未作任何順治患病的鋪墊,也沒有提到所患何病,就直接轉到“順治十八年辛丑春正月辛亥朔月越七日丁巳夜子刻世祖章皇帝不豫丙辰遂大漸召原任學士麻勒去學士王熙至養心殿降旨一一自責。定皇上御名……丁巳夜子刻上崩於養心殿遺召需示天下詔曰……”
從元旦到初七日僅7天的時間,在這麼短的時間內順治突然暴病身亡,沒有病因,也沒有太醫前來診治,實屬離奇。
順治的遺詔也被公認為“奇特的檔案”,眾多史學家均認定遺詔內容經過太后的修改,現在推測,遺詔很可能不只是經過皇太后修改,而根本就是皇太后假借皇上之名下詔。
此外,據說埋葬於清東陵孝陵中的順治棺是空棺,而沒有其遺體,這也成為順治出家說廣為流傳的一個原因。
孝陵中埋葬的,僅是順治遺物的衣冠冢,以及順治的寶宮(骨灰罈)。
順治如果是死於炮火,屍體一定難看甚而殘缺不全,加上要千里迢迢運輸,屍體不可能儲存完好,惟一體面的方式就是火化,這恰好可以解釋空棺和骨灰的原因。
另外,有人考證,滿洲有火葬舊俗,清太宗皇太極、攝政王多爾袞都為火葬。
但順治火化卻不見於官方的《清實錄》記載,這是否是因為順治並非在朝中火化,而是在南方就被火化了?
清廷如此處理對順治之死的記錄,當然是為了控制輿論,掩蓋這一國恥。
在當時順治為情出家之說就已在民間流傳,說不定也是清廷混淆視聽的一種策略。
由於鄭成功軍隊僅在東南一隅有影響,去臺灣後影響更弱。
加上滿清空前的輿論高壓政策,民眾久而不聞、不信、不知其事,是很合情理的,難怪今日僅在廈門民間還有一些零散的傳說,而且居然是和一個從未被記載來到本地的皇帝有關的。
達素生死清史未提清正史上只說,達素兵敗回京,對其生死並未提及。
而兩部和鄭成功相關的史籍都稱,達素兵敗畏罪自殺。
其中《海上見聞錄》記載更細,說他兵敗後到福州吞金自盡。
身為軍中主將,在戰鬥中丟了皇上的性命,腦袋是絕對保不住的。
因此達素是否自盡,若非自盡,回京後有何表現,是順治死因新說的重要佐證。
廈門民間傳說順治死因新說,雖然尚缺乏更多相關史實的證實,但卻並非孤證。
一些流傳在廈門民間的傳說可以為其提供佐證。
而在沒有任何正史記載順治到過廈門的情況下,廈門民間為何會生出這樣的傳說,頗值得尋味。
廈門有這樣一個民間傳說:
順治曾詢問五臺山的和尚,被告知自己會死在牛,順治大惑不解。後來,鄭成功領兵在廈門篔簹港岸牛家村與清兵對決。一日,部下大將軍點燃大炮正要發射,鄭成功突然發現對岸有一人頭上閃閃發光,當即調轉炮位對準發射。誰知那正是順治皇帝冠上夜明珠發出的光芒,順治皇帝當場被擊中,死於牛家村,應驗了五臺山和尚的預言。另一相關的無鰾江魚的傳說在福建民間文學叢書《鄭成功的傳說》和廈門文化叢書《廈門掌故》中均有記載:
俗傳,明末清初,鄭成功據島抗清,清帝御駕親征。鄭軍沿港岸與之激戰,清兵船駛入篔簹港,進退無路,成了甕中之鱉。清帝見狀大驚,急命棄船登岸,卻被鄭成功缺嘴炮擊中,當場斃命落水,遂尊此炮“缺嘴將軍”。港中魚因食皇帝肉而形變,廈門俗語:“江仔魚食皇帝肉,暢快無肚”即從此出。此外,在廈門不少老漁民口中,至今還流傳著一種說法:
即港內的文昌魚是順治的屍蟲所變。
-
3 # 熱狗愛電影
我們都知道明朝是因為瘟疫而滅亡的,到了明末清初的時候;順治帝登基之後,他最注重的就是瘟疫這個事情,因為在當時只要提到天花瘟疫的字眼,人們都會恐懼不安,覺得這是跟死神有關之物,每年陽春二三月的時候,順治帝都會出宮到外面躲避天花。
因為冬末春初的時候,是瘟疫和天花發病之時,然而唯獨24歲的時候,順治帝沒有像往年一樣躲出去,因為他最喜歡的妃子在那年去世了。當時的順治帝可以說是傷心至極,整日以淚洗面,對於朝中政事也置之不理,無暇顧及!尤其是夜深人靜的時候,順治帝都會一個人來這個妃子的寢宮,想念一番! 也就是在這一年的冬天,順治帝不幸感染了天花這個病毒,當時御醫診斷說治癒的希望不大,讓大家做好準備,此事傳出之後,宮裡上上下下恐慌不已,宮女們也是害怕至極,朝中大臣得知這個事後也非常的震驚,好端端的順治皇帝怎麼會得天花呢?
要知道順治皇帝從小就是體弱多病,發燒咳嗽這種事情也是見怪不怪的,加上每晚順治皇帝都要熬夜處理政事,自然身體是一日不如一日,而且曾經順治皇帝有幾次咳嗽都吐出鮮血,御醫認為這個現象跟肺結核相似,但始終無法下定論!一來二去,疾病纏身的順治皇帝抵抗力是非常弱的! 直到後來一個御醫說道在不久之前豫親王就是得天花而亡的,也就可能是順治帝參加他的葬禮時感染上的。朝政大事不得不由孝莊太后處理,知道自己的身體一日不如一日,順治皇帝也開始為誰繼承皇位做準備了。因為這個問題上有分歧,二人時常發生衝突。
順治皇帝覺得自己就是一個很好的典例,因為自己很小的時候就做了皇帝身體才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他希望選擇一個年齡大的有經驗的人做皇帝,不要再上演自己的經歷,可自己的兒子最大的才八歲,他不想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想讓自己弟弟的孩子來繼承,這個想法遭到了孝莊太后的反對! 得不到母后的同意,加上順治皇帝內心比較狹隘,鬱悶不已,雖然太醫竭盡全力去醫治他,可最終還是沒有留住順治皇帝。在正月初六的晚上,養心殿中傳出順治帝駕崩的訊息.....
-
4 # 子鈺說史
提起清朝的皇帝,人們首先會想到的是康乾盛世的開創者,康雍乾三代帝王。這首先得益於現如今古裝劇的盛行,所以人們對這三位皇帝的認識度是很高的。再其次,得益於年代的距離,我們對晚清時期的傀儡皇帝光緒等人也是較為熟悉。其他的,可能就不是太清楚了。
如果我們絞盡腦汁,再去回憶下清王朝的其他幾位帝王,比如順治皇帝的時候,大家可能會有興許記憶。但就是這種記憶也不是單純的好的。順治皇帝,作為大清帝國入駐北京城後的第一位帝王。在他六歲的的時候,自己的父親皇太極突然去世,大清政權一下子陷入了混亂之中。在命運的主導下,原本並不佔優勢的福臨(既後來的順治皇帝)坐上了紫禁城的寶座。順治皇帝
這個命運多舛的兒皇帝,在人生的前十多年時間裡並沒有掌握皇帝應該有的大權,他一直活在皇叔父多爾袞的陰影之下,這種壓抑的日子伴隨著他的整個童年。後來隨著多爾袞的離世,少年皇帝終於有了可以重整山河的機會。然而,命運之神卻和他開了個玩笑。
但就在在他實際掌權還沒多久,年僅24歲的順治皇帝突然駕鶴西去了。然而,關於他的猜疑並沒有隨著他的去世而消失,對於這樣一位少年天子的突然離世,後世之人多有猜疑且說法不一。有的人說他是死於天花,有的說他是在自己的寵妃董鄂妃死後,看破紅塵出了家。那少年天子順治皇帝,到底是穿了壽紗還是袈裟呢?孝莊太后
其一,疑點重重的官方記載
關於順治皇帝的生死之謎產生得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是因為官方的記載語焉不詳導致的。作為一個王朝的最高統治者,他們的平日裡的一言一行,都會被史官們一一記錄下來。哪怕是某年某天吃了什麼東西,拉了肚子,上了幾次廁所,都會有專人記錄下來。但是關於順治皇帝的死亡,在《清世祖實錄》中,史官們關於順治皇帝的記錄僅僅只有十一個字:“丁巳夜子刻,上崩於養心殿”。對於其死因,也是隻字未提。
皇帝駕崩,在封建時代是王朝最重大的事件之一,然而言官們的記錄如此憐惜筆墨,反而讓後人覺得這是在掩蓋什麼。正式因為史官們的記錄如此不明才會讓後世之人,對於順治帝的死產生懷疑。大臣誦讀順治的罪己詔
其二,順治帝遺詔中的疑點
順治皇帝雖然去世突然,但是在官方的記載中,也是明確的說到在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二這天,皇帝的身體已經表現出不適,在初六這天已經開始進入彌留之際,正月初七才斷氣。從生病到離世這中間也有五天的時間。順治皇帝本人也已經感覺到自己大限將至,所以在去世前一天,他找來了禮部侍郎王煕讓他年面諭遺詔。
和很多將死之人一樣,順治皇帝回首了自己的一身。總的來說他概括了自己執政以來的十四大罪行。比如信漢臣排滿臣;不能明辨是非,常圖安樂,燕處深宮,御朝絕少,等等。但就是這份遺詔卻又給順治帝的是否死亡帶來了疑問。從這份遺詔裡很多人看出了端倪。尤其是“常圖安樂,燕處深宮,御朝絕少。”這一句話最為可疑。順治皇帝
我們知道歷史的順治皇帝獨寵董鄂妃,因此他也有不愛江山只愛美人的皇帝稱號。他的這一點,讓順治皇帝的母親孝莊太后也是頗為不滿,他一直記恨董鄂妃魅惑自己的兒子。還有關於順治皇帝重用漢臣,可以說是他執政以來,實施的最得民心的舉措,然而在他的遺詔中全都變成了罪過。
顯而易見,這很可能是有人偽造了順治皇帝的遺詔。然而這個人很可能就是孝莊太后,因為裡面的十四大罪行,基本都是他對兒子執政以來最大的不滿。基於此,人們對順治帝之死更增加了一層懷疑。順治與董鄂妃
少年天子死於天花
關於順治皇帝的死因為何迷霧重重,其實還和前面我們說到的禮部侍郎王煕有關。雖然在《清世祖實錄》中,沒有太多關於順治皇帝的死因話題,但是王煕卻在他的著作《年譜中,記錄了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一但初八這段時間內,順治皇帝的活動記錄。
所幸,在他的書本中我們得知順治皇帝是死於天花。他在書中明確記載了他和順治皇帝的對話:“朕患痘勢將不起,爾可詳聽朕言,速撰詔書。”透過這段史書記載,我們彷彿找到了順治皇帝死亡的答案,一切謎團也將煙消雲散。並且之前的迷惑,其實也是可以解釋的。
天花作為當時的不治之症,是一種絕症,並且因為傳染性極高,且可以透過空氣傳播,遠比現在的艾滋病病毒還要可怕。所以為了不引起朝廷的恐慌,史書對這方面也是隱晦的很,並沒有太多史料記載。因此,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堂堂皇帝去世,死因卻在正史中語焉不詳問題。
既然事情已經得到了明確的答案,那為何關於順治皇帝的死,至今還是人們爭論的話題呢?
原來近些年來史學家提出了不一樣的看法那就是一個人如果得了天花,尤其是像順治皇帝這種已經痘破而流膿,他早已經昏迷不醒才對,那還有精氣神去口述遺詔。並且《年譜》一書中,關於順治皇帝的身體狀況和眾多的其他史書也是多有矛盾之處。
在《清世祖實錄》中,正月初二這天記錄的是順治皇帝去憫忠寺看吳良輔剃度;但在《年譜》一書中對同一天的記載卻是王煕本人,從初一到初三這三天的時間,連續進宮給皇帝請安,卻沒見書中說皇帝在這幾天生病,可見疑點頗多。皇帝不可能在病重期間,還去看一個奴才剃度,這很不合理。
接下來,還有更具話題性的事情發生。那就是在王煕《年譜》中對順治皇帝的死做評價之時,只用了四個字來總結“俱不敢載。”也就是表明皇帝的死因不敢仔細講述。正是這點原因讓後世之人相當狐疑。
所以,基於此後世之人也是多有猜測,說是順治皇帝看破紅塵最後在五臺山出家。這點在電視劇《康熙王朝》中,編劇導演就是採取這種說法來描述順治的退位的。所以,正是在這種疑問之下,順治皇帝的就徹底成了千百年的謎題,讓人莫衷於是……
-
5 # 我有我的歷史觀
你想洗白什麼?順治的死有幾大疑點,至今無法解釋。你為何偏偏要說成是“正常死亡”?那就請你來解釋這幾大疑點吧!
1661年正月初六,新年的歡樂祥和籠罩著整個京城。卻在夜裡子時,深宮卻傳出一個令人震驚的訊息:年僅24歲的順治帝崩逝。
人們疑惑不解:順治帝一向身體強健,平時無恙,卻走得毫無徵兆。
可讓人更覺蹊蹺的是:清史《清世祖實錄》對順治帝關於“死”的記載僅11個字:“丁巳(注:天干地支紀年法。即1661年),夜,子時,上崩於養心殿”。三天後,不滿8歲的“玄燁”(即後來的康熙大帝)。
這很不尋常,對於一個帝王關乎死去的大事,卻以寥寥11字敷衍了事,連清宮檔案中竟也隻字未提。
300多年的時光悄然流逝了,順治帝的死因彷彿永遠地塵封了。無數史學家們根據自己得到的枝椏片段,分別作出自己的判斷。
①“欲愛不能,傷心欲絕,抑鬱而死”
“董小宛”是江南八大名妓之一。清軍南下打到南京時,對董小宛一見傾心。於是將其帶回北京,納為“妾”,後被封為顯赫的“貴妃”。
孝莊皇太后卻對董小宛極為不滿,找個機會殺害了董小宛。順治帝憂鬱成疾,不治而亡。
②“遁入空門”說法——
1651年,順治14歲。有一次在“遵化”打獵時,認識了一位法號叫“別山”的法師,從此與佛教就接下了不解之緣。
20歲時,在京師“海會寺”會見了高僧“憨璞”。從此對佛教便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曾有一次對北京“天童寺”的主持“木陳忞”說:“朕猜想我的前身一定是個僧人,所以現在一見到佛家寺院,就不想再回家了。要不是怕皇太后掂念,我早就出家了”。
本早有出家之心。現在董妃已死。他更傷心欲絕,無心朝政。既然佛家是一個好去處,他決定皈依佛門
證據支撐——
①“吳梅村”是“婁東詩派”開創者,曾在朝中任職。
人們從吳梅村的大量詩句中似乎找到了順治去向的蛛絲馬跡。比如:“陛下壽萬年,妾命如塵埃。願共南山槨,長奉西宮杯”。人們猜想詩中“陛下”就是“順治帝”。
又有“王母攜雙成,綠蓋雲中來”。(注:傳說王母娘娘有一侍女名叫“雙成”,其全名叫“董雙成”)。
又有“可憐千里草,萎落無顏色”。大家現在猜個“字謎”:“千里草”是不是合成一個“董”字?
又有“八極何茫茫,日往清涼山”。(指的裡佛教聖地五臺山)。
大家對吳梅村的詩文拾掇串聯,是不是吳梅村在暗示:順治帝其實並未死去,而是前往五臺山出家了。
但由於此事太過敏感,身處朝廷的她對此事不便言明。於是便將兩人的愛情故事隱晦地記錄在詩文當中。
證據②:康熙即位後不久,孝莊皇太后曾多次帶著他去五臺山禮佛。而此類活動原本可以就在北京舉行,卻偏偏不辭辛勞,不遠千里去五臺山。這是不是皇太后思兒心切,尋找機會來看望出家的兒子了?
以上三個原因,能支撐“順治帝是到五臺山出家為僧”的說法嗎?
《清世祖實錄》對順治帝死前的最後一處記述是:“初二,帝感不適”。
初二至初六,短短五天時間,就從“不適”,病情急轉直下,以至不治。但病因卻隻字未提。
當時有傳出“順治帝染上天花”。據一本叫“張宸”的官員在隨筆日記本中寫道:“正月初七這一天(順治帝死後第二天),朝廷傳諭民間不許炒豆,不許點燈,不許倒垃圾”。而這些禁忌只有在皇帝“出痘”的情況下才會出現。
對於“天花”的記述,《張氏醫通》是這樣描述的:“痘瘡成漿之時精神倦怠,神思昏沉,不省人事,呼之不應,自語呢喃,如邪祟狀”。
據王熙的《自撰年譜》中記載:順治帝臨死前口授遺詔,並開列出自己的十四條罪狀。
而從“天花”的病症推斷,順治帝臨死前不可能神志清醒,又怎麼可能做出這麼重大的決定?並口授遺詔?
說法④:死於鄭成功的炮擊中。
由於鄭成功的墓葬被挖掘,人們發現了一本《延平王起義實錄》,裡面記述了:順治帝親征鄭成功起義軍,被炮擊斃。
這次廈門之戰,的確有許多王公大臣、貴族等高階將領。但是①對於此次征戰人員的名單都沒有詳細記載。加上那時的通迅業不發達。被炮擊中的人員中,有沒有順治帝也無從考證。
②這只是鄭成功的後人鄭夢彪的手抄本,只能作為歷史參考,不如正史的可信度。
以上四種,不同的史學家做出各不相同的判斷。但至今為止,沒有哪一方觀點站在上風。
這麼多疑點,你能作出解釋嗎?既然解釋不了,為何偏偏又說是“正常死亡”?你是想洗白什麼嗎?
對於順治帝的死因,或許是某一特殊的因素,清朝出於特殊的考慮,不得不刻意隱瞞真相。但又不可胡亂找個“死因”來搪塞。因為一個謊言需要十個謊言來圓謊,那樣就更加說不清道不明瞭。所以乾脆就短短的11字:“丁巳,夜,子時,帝崩於養心殿”。但這卻給後人無限的猜想。
中華之明是世界上最燦爛的文明!但上下5000年,誰也保證不了在這過程中會出現一些斑點。
是亮點,你也抹不黑!是斑點,你也洗不白!對於平民百姓,我們只是增加了茶餘飯後的談資;對於史學家們,也只是在尋找歷史的真相。無需抹黑,也無需洗白!
紫禁城300多年以前沒有給我們答案。300多年過去了,如今,他依然沉默無語。他永遠尊貴地屹立在世界的東方,保持著那份威嚴與神秘!
回覆列表
順治十八年,年僅二十四歲的順治皇帝在養心殿駕崩。年輕的順治皇帝,為什麼會突然駕崩?清宮檔案為什麼對順治的死因隻字未提,諱莫如深?順治皇帝是出家?是因天花而死?還是被鄭成功轟斃於廈門?
史書記載的不明加之野史演繹的過於真實,所以導致人們對於順治的死人們才如此樂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