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步驚雷37

    首先是高句麗!不是高麗棒子!高麗可沒有高句麗那樣的硬氣。

    其次,李世民打高句麗失敗主要是準備不足,道路險峻,後勤供應不上。和當初大隋遇到的困難差不多。當年秦始皇徵嶺南也遇到類似的困難,修了靈渠解決運輸問題後一年就拿下了。

    最後,高句麗也不簡單,有一定的國力儲備,至少在李世民時代還有戰力。但在以後的國力對耗下,高句麗終究是精疲力竭被李治摘了桃子。

  • 2 # 淮西一哥

    沒幾年高句麗攻打新羅想實現半島統一,開始侵略新羅,新羅人從海上游過來向唐請求援助,李世民叫人傳話給高句麗負責人,你別打了,新羅是我小弟,你們停止一切軍事行動,高句麗不買這一套,你們前朝20萬大軍都沒滅了我,你算哪顆蔥?剛建立的國家。管好你自己吧,唐太宗一看不聽。這個不行,沒有新羅等國家對高句麗的牽制,這個東北地區比較危險,決定出兵援助新羅,近七萬大軍,李世民坐鎮,沒費吹灰之力,一戰高句麗被打服了,高句麗損失慘重,以前佔領中原的地方也被收回了,高句麗趕緊服軟,停 別發了我服了。

    二次戰役647年的時候北韓半島就亂成了一鍋粥。新羅,百濟都參與了進來,到了高宗時期高宗皇帝派出幾員大將,一舉拿下了高句麗,滅高句麗蘇定方也參與了,就是把羅成幹掉的那個傢伙,正史記載蘇定方百戰名將。為唐立下汗馬功勞的。唐和高句麗打了20多年,唐朝基本上都是勝多輸少。高句麗的優勢在於易守難攻,不然的話高句麗滅亡的還要快,

    後來的蒙古人和滅高麗也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成了蒙古附屬國。這個後來的是高麗,前面和唐交手那個是高句麗。裡面的過程大家就當故事看看就行,想了解詳細的去看看正史,還是比較有意思的。

  • 3 # 理工男讀歷史

    首先糾正兩個錯誤,第一,是高句麗不是高麗;第二,談不上失敗,只是沒完全實現戰略目的而已,可以算是打平。這個問題改成,“李世民東征高句麗,為什麼沒有在半年之內完全搞定?”更恰當一些。

    東征高句麗的原因。

    從隋朝開始,高句麗向西發展,佔領了中原故地遼東、遼西大片土地。作為中原政權的藩屬國,沒有你來我不往的好事兒,寇可來、我亦可往。因此,隋文帝反擊,隋煬帝三次東征,一是為了收復故土,二是為了懲戒不臣;

    到了唐朝,李淵時期和李世民前期,高句麗都算比較聽話,雖然佔領的土地沒有退回來,但至少把前隋將士遺骨壘成的京觀毀掉,並送歸了大批流落到東北的漢人。既然友好了,高句麗得以享受東夷其他藩屬國如百濟、新羅的待遇,允許到長安朝貢;

    李世民後期,高句麗權臣淵蓋蘇文篡位,殺掉了高句麗王;並開始入侵新羅,這個位於北韓半島南端、與唐王朝最為友好的藩屬國。李世民命令高句麗停止進攻,但被淵蓋蘇文拒絕。

    為了懲戒“弒君虐下”的淵蓋蘇文,為了援助新羅,為了收復遼東故土,為了替前隋報仇,李世民決定親征高句麗,以懲不臣。

    至於戰爭的正義性,屁股決定腦袋,我認為是正義的。

    (淵蓋蘇文)

    戰爭過程。

    當時高句麗沿著遼水(遼河),用了十六年時間修建了千里長城,作為防禦唐朝的國防工事。並修建了數十座城池,重兵把守,意圖永遠佔據遼東。

    東征過程很簡單,張亮海路進攻平壤,李績陸路平推,李世民主力在後。連破數座城池,渡過遼水,打到安市城(遼寧大石橋)受阻。雖然消滅了高句麗援軍十五萬,但一直沒有攻破安市城。古時候攻城無非拿人命填,不捨得士兵性命,自然攻不下來。之後天氣轉冷,李世民下令退兵。

    從李世民五月過遼水到九月收兵,只用了五個月時間,加上之前李績前鋒戰鬥時間,整個戰爭時間約六個多月。

    至於天氣寒冷造成退兵,是當時的生產力水平決定的。士兵、馬匹非戰鬥減員比例過高,部隊機動能力降低,需要消耗大量資源取暖及保證熱食,道路結冰、遼水及沿海封凍造成運輸能力下降。而且這種鬼天氣會持續五六個月,開春之後道路泥濘難以行動。

    沒有必要把大軍放在遼東,明年再來好了。

    (東北的冬天,不適合室外活動)

    戰爭結果

    唐朝:

    士卒損失不大,戰死約2000人;

    戰馬損失不少,死了將近1萬匹;

    佔領了遼東最有價值的土地,高句麗後退了數百里。

    高句麗:

    長城防線被攻破,十餘座城市被唐朝收復,十餘年遼東建設投入毀於一旦;

    部隊損失不下20萬,僅被唐軍斬首的就有4萬;

    遼東人口被唐朝遷移到中原7萬戶,數百里無人煙;

    物資損耗更多,被唐朝繳獲馬牛十萬,明光鎧萬領,以及大量其他裝備。

    總之,如果說唐朝與高句麗打平了還算勉強。但說高句麗勝利了,有些說不過去。

  • 4 # 國史春秋

    李世民徵高句麗並算不上失敗,只是沒有完成預期目標而已,其實唐朝取得了相當輝煌的戰果。此次出征高句麗,唐朝共出動兵力十五萬左右,以兩千多士兵的傷亡共殲滅高句麗軍隊約五萬多人,而且攻下城池十餘座,剿獲戰略物質無數,還強迫7萬多高句麗人遷入唐朝地域,成為唐朝的子民。

    高句麗不等同於今天的北韓和南韓,唐朝初年正是古北韓的“三國時代”,三個並立的政權分別是高句麗、新羅和百濟,其中高句麗最為強盛,領土包括了中國遼東地區大面積的土地。

    高句麗強大後,為了刷存在感,也有稱霸東北亞的野心,對中原王朝陽奉陰違,而且不斷挑唆周圍國家與唐朝為敵,他們的這一作法,就像今天的日本。

    隋朝時期,曾四次發動對高句麗的戰爭,第一次隋文帝35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後來,隋煬帝三次徵調全國兵馬,揮師百萬進攻高句麗,結果兩次傷亡慘重,一次由於楊玄感造反而無功而返。由於隋煬帝的大手筆最後搞的民怨沸騰,國力空虛,甚至成為了導致隋朝滅亡的直接原因。

    貞觀初年,高句麗不斷挑戰唐朝的底線,最後不但不朝貢還聯合百濟試圖消滅新羅,阻斷新羅對唐朝的朝貢。是可忍孰不可忍,唐太宗李世民決定親征高句麗,一教訓夜郎自大的高句麗,讓它安分守己;二收回高句麗在南北朝時佔領的中國土地;三武力調停三國之間的戰爭,讓它們和睦相處。

    貞觀十九年(645年)二月,唐朝水陸兩路大軍開赴高句麗。正如李世民所料,高句麗是吊死鬼耍大刀——死的不兇鬧的兇,唐軍所到之處,高句麗要麼獻城投降,要麼望風而逃,試圖抵抗者圍而殲之。很快唐軍的兩路大軍都取得非凡的佔果,消滅高句麗指日可待。

    出乎意料的是,當唐軍圍攻安市城時,守將楊萬春,憑藉城防牢固的優勢進行了殊死抵抗。唐軍久攻不下,高句麗降將建議繞道只取平壤,但是考慮到風險太大(唐軍怕被斷了退路),只好作罷。後來,唐軍採用在城牆邊山的方式,想居高臨下攻城,結果山塌。趁唐軍疏忽,高句麗人又佔領了修築的山頭。

    當時,時間已經到了十月中旬,東北地區馬上就要迎來冰天雪地的冬天,唐軍事先也沒有準備過冬物資,只好撤軍。此次唐朝出征高句麗,李世民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收益,與隋朝四次聲勢浩大而最終一敗塗地的勞師遠征不可同日而語。雖然取得重大勝利,但是沒有徹底解決高句麗,這就讓追求完美的李世民一直耿耿於懷。

    後來,李世民曾兩次派兵對高句麗施行騷擾策略,戰術上消弱高句麗的實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最終為唐高宗徹底征服高句麗打下重要的基礎。所以,客觀上講,李世民徵高句麗並算不上失敗。回到長安後,李世民就生病了,礙於身體原因最終沒有實現親自消滅高句麗的夙願。

    於是今天的南韓人,捕風捉影、借題發揮,大肆鋪陳它們的“輝煌歷史”,說是李世民被它們射瞎了眼睛,因此斃命,最後還煞有介事的拍出了影視作品。

  • 5 # 遺產君

    首先說明李世民東征高麗沒有失敗,他征討的是高句麗,而不是高麗。

    當時北韓半島並存三個獨立國家,北部為高句麗,南部偏東為新羅,南部偏西為百濟,高句麗自南北朝時期就開始蠶食遼東地區,並一躍成為一個強大的政權,在北韓三國中實力最強,也就是說強大的高句麗不僅極有可能統一北韓半島,,而更為嚴重的是他的強大已經對於中原王朝構成了威脅,如果待其一統北韓半島的話,就是心腹大患了,所以自隋朝開始就不斷征討高句麗,唐太宗李世民也是想一勞永逸地解決這個隱患才出徵高句麗。 貞觀十八年李世民決定出兵征討高句麗,水陸並進,以刑部尚書張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統帥戰艦500艘,士兵43000人,從萊州渡海直抵平壤,以李世績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率李道宗、張士貴步騎6萬人出征遼東。

    貞觀十九年二月李世民率大軍從洛陽出發,御駕親征,五月張亮率水軍渡海佔領了遼寧金縣的大黑山,斬殺兩萬餘人,李世績南下攻打遼東城的時候,此時李世民的大軍也穿過200裡的泥沼地帶,趕到了遼東城下,攻城將士莫不受到鼓舞,官兵們晝夜不停輪番進攻,連續作戰十多天,唐太宗挑選精兵強將從城西南舉火焚燒城樓,風急火大,很快燒到城內,勇士們乘勢登城,高句麗兵無力抵抗,紛紛投降,遼東城終為唐軍攻下。 唐太宗改遼東城為遼州,數日後唐軍趁勝攻至白巖城下,李世績率軍從城西南角猛攻,李世民在城下督戰,城主孫代英招架不住只好投降,,唐太宗改白巖城為巖州,俗稱燕州城,孫代英任刺史。

    接著唐軍攻打安市城,但久攻不下,由於守敵殊死抵抗,使得唐軍到九月仍未攻克,然而時近深秋,草枯水凍,唐太宗被迫班師回朝。

    由於第一次東征沒有達到消滅高句麗的預期目標,貞觀二十一年二月,唐太宗決定再次東征,命牛進達和李道宗率水陸兩路進攻高句麗,唐軍數次擊敗高句麗軍,高句麗王被迫派其兒子高任武入唐謝罪。

    後來一直打打停停,貞觀二十三年李世民決定徵發30萬大軍準備一舉消滅高句麗,並命人打造艦船以作準備,同年五月李世民病逝,遺憾的是在他的手上沒能消滅高句麗。 唐高宗總章元年(668年)唐軍攻克平壤,高句麗滅亡,為了經營遼東,唐朝設立安東都護府,管轄9都督府、42州,上元三年(762年)將安東都護府移至遼東都城(今遼陽市)

  • 6 # 陳大舍

    諸位看官,這裡是陳大舍道古。以史為鑑,可知興衰。承蒙青眼,不勝榮幸。

    開明宗義,他就不該打!即使打,他也不該自己去。

    唐徵高句麗,本質上就是隋伐高句麗的延續。隋朝時期就多次和高句麗開戰,原因就是地緣政治的糾紛。比如一直是北朝勢力範圍的高句麗在開皇四年向江東陳朝進貢、陳朝亡國後又聯合突厥、經常在邊境地區尋釁滋事,所以開皇十八年(598A.D.)隋文帝派兵三十萬,攻打高句麗,卻因為氣候、疾病等原因損失比例高達十之八九。這要說一下的是,在古代戰爭中傳染病是削弱遠征軍戰鬥力的主要因素 之一,直到十九世紀還是如此。

    之後就是隋煬帝徵高句麗,三次都是災難性的失敗,並導致了中原大亂,隋朝滅亡。

    《安市城》中高句麗將領。南韓影視劇中的高句麗總是一副英雄氣概。

    而唐太宗在貞觀十九年的這次親征幾乎成了隋文帝那次的重演。

    高句麗不容易征服的原因有以下三條:

    首先是地理環境。

    高句麗的國土領土包括今日東北地區的東南部和北韓半島北部,其中第一個天險就是醫巫閭山,當時要讓大隊人馬穿過去,在困難程度上不亞於橫穿瀚海大漠;而此時明清時期沿渤海的一條路又都是沼澤灘塗,根本無法透過。等到了高句麗境內有發現當地的城鎮要塞全都建在遼東丘陵、繞河谷和北韓的群山之中。只能一個個的打,根本沒有滅亡突厥時那種一戰成功的機會。

    位於遼東半島的高句麗卑沙城址。

    其次是氣候惡劣,導致時間非常緊張。

    對此陳寅恪先生就指出:

    “中國東北方冀遼之間其雨季在舊曆六七月間,而舊曆八九月至二三月又為寒 凍之時期。故以關中遠距離之武力而欲制服高麗攻取遼東之地,必在凍期已過雨季未臨之短時間獲得全勝而後可。”

    也就是說老天爺給你的時間也有不到半年的時間。而刨去行軍時間,總共能用得上的時間段也就是百日左右。

    唐太宗喜歡喝酒、打獵和有見識女人混在一起,並且特別喜歡道教中的神秘主義婆羅門鍊金術。這一切都導致了他身體迅速的垮掉。

    最後,唐太宗本人身體問題。

    和北朝的貴公子們一樣,唐太宗青少年時生活習慣不好,按現在的話講就是“很作”。所以到了三十歲左右就得了“氣疾”,也就是哮喘病。後來又得了風溼、痢疾,同時還有點高血壓和鉛中毒(唐太宗信煉丹)……

    除了身體疾病之外此時的唐太宗還有心理疾病,也就是抑鬱症。自幼飽受萁豆相煎之苦的唐太宗晚年又目睹了兒子們走上了自己年輕時候的老路。在貞觀十七年賜死齊王佑、廢黜太子承乾、驅走魏王泰之後的唐太宗已經相當脆弱,為此還自殺未遂了一回。在貞觀十九年(645A.D.)不顧群臣勸阻決心要親自帶兵出征高句麗後,唐太宗在定州與太子治,也就是日後的唐高宗分別,父子倆約定,在長安留守的太子要“飛驛遞表起居”,而唐太宗收到信後也要“遞敕垂報”,及時的通報訊息。可見當時唐太宗對後方是相當的不放心。而且也在此前後還有唐太宗安排人誣告留守長安的房玄齡意圖謀反,試探房玄齡的態度;強迫病重的李靖隨軍出征,並且還威脅李靖,說什麼“不去就是學司馬懿裝病”……

    就這心態,他怎麼打仗?打了又怎麼能贏?

    《貞觀之治》從劇情、演技到服裝道具都是綜合水平相當高的歷史劇。但是有些曲高和寡。

  • 7 # 夜狼文史工作室

    公元645年,唐太宗親率大軍征討高麗。千古一帝的目標是一舉攻下高麗國,徹底平定這塊時不時就搞事情的地方。可是天不遂人願,唐軍在接連攻下多座城池後止步安市城,直到李治即位多年才正式拿下這個國家,比李世民預計的時間晚了21年。我們都知道李世民是一位軍事牛人,唐朝軍隊的戰鬥力也能傲視群雄。可是唐太宗的這次御駕親征還是失敗了,我現在分析一下原因。

    第一,跟隨李世民打天下的將領,能上戰場的不多了。

    封建社會的四百多位皇帝放在一起比較,李世民是很不錯的君主,天可汗的稱號並不是誰都能得到的。但是他真正打動我的事情是沒有殘害功臣,這一點在封建體質下很難做到。李世民和劉秀都做到了,所以他們能得到後代更多的敬重。但是功臣也是人,即便君主心胸寬廣沒有過河拆橋,誰有逃得過生老病死。李世民親政高麗的時候,很多當年的小夥子已經上不了戰場了。

    凌煙閣24功臣中,房玄齡杜如晦等文臣就不說了,這些人之前也不能衝鋒陷陣。我們現在看一下貞觀十九年即李世民親征高麗這一年,凌煙閣武將是什麼情況。

    河間王李孝恭在貞觀十四年暴病身亡。

    李靖,這是李世民麾下的得力戰將,貞觀朝的對外戰爭,李靖是絕對的主力。可是這一年,李靖已經七十多歲了。這樣的年紀,唐太宗沒有讓他上戰場。

    段志玄,去世於貞觀十六年。

    劉鴻基,這一年已經六十四歲。

    屈突通,病逝於貞觀元年。

    殷開山,病逝於公元622年,那時李世民還沒有稱帝。

    駙馬柴紹,病逝於貞觀十二年。

    長孫順德在貞觀年間多次收受賄賂,這時即便還活著,也不能用。

    侯君集當時已經被處死。

    張公瑾去世於公元632年。距離李世民東征還有13年。

    劉政會,貞觀九年病故。

    秦叔寶,貞觀十二年病故。

    凌煙閣共二十四位功臣,去掉病故的、年事已高的、處死的、不能上戰場的文官,還有幾個人能跟隨李世民出生入死呢?因此,良將不足是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兵力不足。

    很多人都認為李世民十萬大軍攻打高麗,在兵力上是佔據優勢的,其實不然,我們看一下駐驊山大戰就知道了,這場戰爭之後,就是著名的安市城之戰。當時高麗當權者蓋蘇文派高延壽和高惠貞統令高麗、靺鞨共 15 萬人援救安市,而李世民呢?他的身邊至多三萬人。有人說不是十萬大軍麼,怎麼只有三萬人?李世民當時率領水陸大軍共十萬人東征,陸軍六萬水軍四萬。但是當時水軍在張亮的帶領下進攻建安城,這四萬人都不在李世民身邊。

    剩下的六萬陸軍呢?他們也不可能都出現在這場戰場上。當時唐軍已經攻打下高麗八座城池,這些城市都是需要軍隊駐紮的。即便唐軍英勇善戰,控制八座城池也需要不少兵力。另外這場戰爭是進攻安市城之前的最後一戰,唐軍既要阻斷前來支援的十五萬大軍,也要圍困好安市城以防止腹背受敵。因此李世民還要在兵力很少的情況下分出大部人馬圍攻安市城,這樣一來,能參與到戰場上的戰士就更少了。若是再去除維持後勤運輸的隊伍,唐太宗身邊能調動的軍隊至多三萬人。而高麗呢?他們有十五萬援軍正在支援安市城的路上。

    三萬對上十五萬,在兵力上說,這是絕對的劣勢。並且當時高麗軍隊主場作戰還是境外作戰,局勢對唐軍十分不利。這裡要贊一下我們威武的大唐將士,面對如此嚴峻的現狀,從皇帝李世民到普通士兵都十分樂觀。最終,唐軍誘敵深入步步為營,取得了斬首兩萬敵軍、坑殺三千三百靺鞨兵的輝煌戰績。此戰之後,黃城和銀城守軍不戰而逃,數百里內沒有阻擋之人。

    可以說,駐驊山大戰是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但是這場戰爭也有遺憾,這些遺憾最終導致東征失敗。當時李唐名將李道宗請求帶兵五千攻打平壤,理由是高麗傾全國之兵支援安市城,平壤一定空虛。若是可以帶兵奇襲,定可一舉拿下高麗都城。若是當時採用這個方案,這次東征可以取得全部勝利。可是李世民拒絕了,不是他看不出來李道宗的建議有多少價值,而是兵力不足。敵我雙方五比一的兵力對比實在差距懸殊,以至於李世民連5000人都要精打細算。

    接著攻打安市城,兵力不足的缺點再次顯露出來。當時高麗守將楊萬春堅守不出,李世民若是下令強攻,唐軍一定損傷慘重。這時有人建議棄高麗而攻建安,張亮率領的四萬水軍還在那裡攻城,並且攻下建安的難度並不大。若是建安變成唐軍的勢力範圍,安市城就會變成一座孤城。客觀的說,這是一個可行性極高的建議,但是唐太宗還是拒絕了。至於原因,還是兵力不足。唐太宗認為若是舍安市而攻建安,高麗切斷自己的後路怎麼辦?不得不說,李世民考慮的很正確。

    這時若是兵力充足呢?李世民可以派出足夠計程車兵圍困安市城,然後派一名有經驗的將領坐鎮即可,自己帶兵支援張亮攻打建安也能無後顧之憂。只要建安城牆插上唐軍旗幟,安市城被攻下只是時間問題。高麗已經受到重創,看到眾多人馬圍困安市城也必然歇下阻斷唐軍後路的心思。而安市城,楊萬春若是繼續堅守不出,唐軍有和他們耗著的底氣。若是出城攻打,只會加快失敗的時間。所以說,兵力不足也是李世民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三,高麗實力雄厚。

    高麗的實力有多強呢?李治打敗高麗後,得到176座城池,67.9萬戶在冊百姓。許多人都對這些數字沒有感覺,我再寫幾件事大家就能對比出來。隋朝消滅南陳時,得到50萬戶在冊百姓。曹魏消滅蜀漢時,得到28萬在冊百姓。而高麗呢?受到多次重創之後,它還有67.9萬的在冊百姓,176座城池。如此龐大的人口基數和城市群,絕非一朝一夕可以攻克的。在這樣的大資料下,高麗自然會有很多險關和名將,上文提到的、鎮守安市城的楊萬春就是一塊硬骨頭。當年楊萬春不服莫離支篡權而帶兵出走安市城,莫離支派遣大軍圍攻卻以慘敗告終,無奈之下只能承認楊萬春對安市城的統治。這樣的人,怎麼可能輕易被打敗。

    第四,天氣原因。

    不得不說,李世民最後無奈撤軍,嚴寒天氣就是壓倒他的最後一根稻草。李世民進軍安市城的時候已經是八月十日,雙方僵持不下又是數日,估計到後來已經到了九月初,也就是現在公立的十月份或許十一月初。東北的冬天是什麼樣的?現在的東北人穿著羽絨服雪地靴還凍得不敢出屋,絕不是中原人能硬抗的。更何況唐朝計程車兵能穿什麼?他們的保暖措施要比現代低很多個檔次。滴水成冰的季節馬上就要到來,李世民除了撤軍,還有其它選擇麼?

    最後說一句,我認為李世民東征高麗沒有失敗啊,這是一個天才兒童本想打100分,最後卻打了80分的故事。雖然沒有達到預期目標,但成績還是可喜的。

  • 8 #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唐太宗一生征戰無數,所向披靡。可是,親征高麗時卻“無功”。這段歷史,成了今天南韓各種“神劇”的“創作源泉”。

    今天,我們不談複雜的歷史、文化、大戰略,僅就唐太宗親征高麗(即第一次徵高麗)之戰,一起思考唐太宗“無功”的原因。

    主力交戰,唐軍戰力遠勝高麗645年六月,連續攻破遼東城和百巖城的唐軍逼近安市。

    高麗令高延壽率軍15萬,前來救援。

    堅城在前,強援逼近,唐軍形勢不利。

    此時,高麗軍只需“頓兵不戰,曠日持久”,分兵騷然唐軍。等到唐軍疲敝退軍時,再一舉總攻,可獲全功!

    當夜,高延壽收到了李世民的信:“你們國家強臣欺凌君主,我們才來問罪。你們不供應糧食,我們才攻下幾座城池。等到你們來修禮,我們就撤軍了!”

    次日,當高延壽還準備琢磨唐太宗信的意思時,得知有1萬5的唐軍在名將李勣的率領下,在其正面佈陣!

    名將李勣!必是唐軍精銳!高延壽緊張地動員軍隊,調集精銳到前隊,準備出戰!

    高麗軍剛一動,陣後傳來喊殺聲!長孫無忌率軍埋伏於北山峽谷,潛行猛擊高麗軍後陣!

    高延壽大驚,馬上調兵遣將,分頭抵禦。

    正在調動完畢時,突聽到四處殺聲震天、鼓角齊鳴!高麗軍陣腳漸亂!

    此時,風雲突變,電閃雷鳴。高麗軍中只見一奇裝異服的男子(薛仁貴),鬼神一般直衝軍陣!

    李勣趁勢指揮1萬步兵手持長矛,入牆而進!太宗親率北山4000伏兵猛烈殺下!

    高麗軍一片大亂,當日被殲2萬餘。

    高麗軍被迫收集殘部,依山固守。但是···附近所有的橋樑都被長孫無忌拆了,高麗軍內外斷絕,走投無路!

    3.68萬高麗軍“躬身膝行,拜伏請降”。

    15萬高麗精銳,一戰被全殲。高麗軍確實不是唐軍對手!

    唐軍戰鬥力勝過高麗,兵力勝過高麗,將帥用兵之能也遠勝高麗,為何此次攻高麗依然“無功”呢?

    高麗軍的算盤:防守反擊

    高麗軍的總體作戰思想是:拖!

    遼東地區,秋天多雨,遼河氾濫,常為澤國,“人馬不可通”,到了冬季,冰天雪地,戰馬沒有草可以吃,人更是被凍得夠嗆!

    所以,高麗軍的任務,就是“堅守半年!”

    半年堅持住了,唐軍就不退也要退了!

    怎麼拖半年?高麗依託三道防線:遼東長城、千山山脈、鴨綠江!

    早在高麗和大唐還有好時,高麗就開始了漫長的備戰工作。貞觀2年,在遼東修築長城、貞觀5年,這道長城已經長達1000餘里;隨後,又在各緊要處吞併修城:遼東城、白巖城、扶余城、安市城等各處,都發展成軍事據點,以求遲滯唐軍攻勢!同時,堅壁清野,準備疲敝唐軍,再圖反擊!

    太宗的指揮中的失誤,導致攻安市不克前期的進攻就不贅述了,劇情有些無聊。直到前文提到的,殲滅高麗15萬的安市打援戰,唐軍都所向披靡,輕鬆取勝。

    但正是那場殲敵15萬的打援戰後,唐太宗有些自滿了。他在給高士廉的信中說:“朕親征到了這裡,還有什麼好說的中!”

    接著,唐太宗開始了一連串的失策。

    1、堅敵抵抗決心。

    在招降失敗後,唐太宗下令:“攻破這座城後,男的全部殺掉!”這話傳著傳著,讓城內的守軍得知了,“人皆死戰”。

    2、放棄機動,頓兵堅城。

    此時,高麗降將高延壽建議:高麗精銳已被殲,大部兵力盡在安市,烏骨兵少,應趁機一舉攻破烏骨,會攻平壤,可一戰而下!

    唐軍眾將也認為,可以去與水路的張亮軍會合,合力破烏骨,過鴨綠江,一舉攻破平壤!

    長孫無忌認為此計過於冒險,應該先攻破安市,步步為營,才是“萬全之策”。

    太宗採納了長孫無忌的建議,繼續攻安市。

    3、築山失敗,辛苦建設,反而資敵。

    既然不能繞過去,就來硬的吧!當然,靠堆屍體來破城不是堂堂大唐的作風,搞“基建”吧!

    於是,唐軍用工50多萬,費時60天,建了一座土山。該山山頂距平壤城頭僅數丈!

    此時,發生了一個好訊息,和兩個壞訊息。

    第一個壞訊息:就在大唐準備竣工破城時,由於山頂過高,根基不穩,而山上屯兵過多,土山倒塌了!

    好訊息:土山倒塌,把安市城牆一角壓壞了!

    第二個壞訊息:由於唐軍值守將領擅離職守,沒有及時組織隊伍。結果,高麗軍趁機從城中殺出,不但堵住了城牆,還佔據了土山!

    機遇錯過,就不再有了。

    頓兵堅城,久攻不克。

    更大的壞訊息來了:645年的第一場雪,比以往時候來得更早一些。9月,遼東地區,寒霜早降,草枯水凍,唐軍糧草不繼!

    9月19日,太宗班師回朝。

    唐太宗徵高麗,唐軍依然名將輩出:李勣、李道宗這些老將正直鼎盛,阿史那杜爾等突厥名將逐漸崛起、薛仁貴等新秀脫穎而出,盛唐武功的篇章,正在緩緩拉開。

    但親征高麗失敗,究其原因,在於太宗晚年盲目拖大的心態問題。

    放話要“盡屠男子”,導致對方在大敗之後,心理由恐懼轉向憤怒,人皆死戰。

    縱觀初唐的歷次軍事勝利,不論是李世民虎牢關擒竇建德,還是李靖偏師擒劼利可汗,抑或是連續追擊薛仁旱、破船平定蕭銑,唐軍屢屢取得決定性勝利,並非靠“以大欺小”,反而常常源自大膽用奇!

    在殲滅15萬援軍後,唐軍在機動戰力上已經取得決定性優勢,本應也是大單突進之時,卻盲目拖大,轉而求“萬全之策”,不可謂不是心態問題!

    所幸,唐太宗後面改變了盲目拖大心理,務實地對高麗採取了騷擾戰略,逐漸削弱高麗國力。高宗朝,唐軍先定百濟,然後兩面夾擊,一舉滅高麗!

  • 9 # 王大帥有點帥哦

    唐太宗徵高句麗,而不是高麗,不是一個意思(北韓三國中的高句麗,新n羅統一後,北韓第二個統一王朝就是高麗王朝)。

    原因:高句麗自南北朝時期開始蠶食遼東地區,並一躍成為一個強大的政權,在北韓三國中實力最強,也就是說,強大的高句麗不僅極有可能統一北韓半島,而更為嚴重的是它的強大已經對於中原王朝構成了威脅,如果待其一統北韓半島的話就是心腹大患了,所以自隋朝開始就不斷征討高句麗,唐太宗也是想一勞永逸地解決這個隱患才出徵高句麗。

    失敗:1、遼東地勢險峻,易守不易攻。2、大軍遠征,後勤補給困難。3、戰事曠日持久,兵士水土不服以及瘟疫,非戰鬥減員嚴重。4、太宗親征,部將不敢獨斷,臨陣請示,貽誤戰機,。5、皇帝親征,用兵以穩重為妥,也就是過於保守,無法出奇制勝。6、高句麗此時尚有名將泉蓋蘇文,勝之不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國志9》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