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希望星晨58298869

    先說貞觀之治

    1.唐太宗經過玄武門政變登位以後,站在封建統治者的立場上,以隋亡為鑑,聯手朝臣,開始密切地注視著國計民生了。唐中央先後實行了一系列利於國家休養生息的政策:如減少苛捐雜稅,減輕對人民的奴役和壓迫程度;在全國範圍內,嚴懲貪官汙吏;在用人方面也有新舉措,唐 中央重視科舉取士,樂於、善於傾聽不同意見;隨著形勢的變化,不斷改進統治方法。透過興利除弊,勵精圖治;在數年時間內,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使得:國泰民安,邊疆穩定,萬國來朝,商業十分發達。

    2.經濟和文化也隨之繁榮起來,出現了“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良好現象,社會的諸多公序良俗得到了遵循,社會風氣有了根本好轉。在歷史上,我們把這個歷史時期叫“貞觀之治”。這與唐太宗自己虛心納諫,聆聽忠告慼慼相關。貞觀時代,唐太宗求諫態度誠懇,而且獎勵勸諫;他自己也注重歷史知識的積累,善於判明是非,具有一般封建帝王少有的“擇其善者而從之,令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決心與行為。

    3.貞觀年間,唐太宗及其戰友都提倡節制開銷,收斂私慾,反對奢侈,杜絕賄賂,這樣可以切實減輕人民負擔。 因此得到了人民的擁護。

    開元盛世

    1.開元(713—741)是唐玄宗統治前期的年號,開元年間,唐朝政治清明,社會經濟繁榮,人口顯著增長,國家財政收入穩步增加。在歷史上,稱這一時期為“開元盛世”。

    2.開元年間的唐玄宗對貞觀之治充滿了嚮往,這個時代,作為帝王,他是奮發有為的。他率先從經濟方面進行了改,嚴厲打擊豪門士族,消除爭奪土地勞力的現象;完善了實封制度,不拘一格地增加政府財政收人,積極打擊佛教勢力,大力倡導發展農業。推行注重和解的民族政策,使國家得到了進一步的統一。

    3.此時,社會穩定,經濟得到了發展。 唐王朝在各方面都達到了極高的水平,綜合國力空前強盛。人口也得到了大幅度增長。商業發達,城市繁華,對外貿易也增長起來:波斯、大食商雲聚大唐,長安、洛陽、廣州等大都市商賈雲集,十分熱鬧。這是中國封建社會全盛的階段。"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當為寫照。

    開元盛世與貞觀之治各有千秋。統治階級抓住了民心,得到了人民的擁護與支援,才了有封建社會的輝煌。至於,誰強誰弱?顯而易見地,開元盛世的國力民力強於貞觀之治!

  • 2 # 大秦天王H

    古人用詞是非常準確的,即貞觀之治說的更多的是對國家治理,如之前的文景之治、元嘉之治和之後的洪武之治,而社會發展水平並見得高,而開元盛世、仁宣盛世、康乾盛世則是描述社會狀況,正如“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但統治者的治國水平未必能比的上前者。下面我來分析一下:

    ①.貞觀之治:

    第一,唐太宗君臣論治。唐太宗以隋亡為教訓,提出“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的為政主張。

    第二,選賢任能,兼聽納諫。唐人有言“貞觀之前靠房玄齡,貞觀之後靠魏徵”。

    第三,輕徭薄賦,發展生產。唐初賦稅徭役比隋朝有所減輕,尤其力役徵發,比較有節制,注意不奪農時。對災區免除租賦,開倉賑恤。另外還緊縮政府機構,以節省政府開支,減輕人民的負擔。並透過"互市"換取大批牲畜,用以農耕。

    輕刑,修訂法律。唐太宗讓臣下按寬簡原則修訂法律,制定出《貞觀律》

    第五,佈德懷柔,民族關係密切。自李靖、李績大破東突厥之後,唐太宗便提出“自古貴中華而賤夷狄,朕愛之如一”。如太宗朝名將阿史那思摩、契苾何力、執失思力均周圍少數名族的首領。

    太宗在經濟上特別關注農業生產,實行均田制與租庸調製,“去奢省費,輕徭薄賦”,使人民衣食有餘,安居樂業。

    缺點:

    晚年太宗志德意滿,變得不如貞觀初年勵精圖治,知人善任,虛懷納諫。他不顧大臣反對,兩次征伐遼東,耗費國家財力,不能從一而終。不過整體來說還是不錯的!

    開元盛世:

    自712年登基以後,唐玄宗便勵精圖治,一改神龍革命之後的亂象,把國家拉去正常軌道,

    以道家清靜無為思想為治國之道,提倡文教。①政治上任用賢能,如先以姚崇、宋璟為相,其後又用張嘉貞、張說、李元紘、杜邏、韓休、張九齡為相

    ②改革官職,整頓吏治,使得唐中期朝政穩定。重新將諫官和史官參加宰相會議的制度予以恢復,重視縣令的任免。唐玄宗認為郡縣的官員是國家治理的最前沿,和百姓直接打交道,代表了國家形象。所以,玄宗經常對縣官親自出題考核他們,確切地瞭解這些縣官是不是真正地稱職。如果考試優秀,可以馬上提拔,如果名不副實,也會馬上遭到罷黜。

    ④.文化上,打擊佛教勢力,淘汰僧尼;軍事上,改革兵制,在邊境地區發展屯田,提高軍隊戰鬥力,擴張疆域。

    ⑤.外交上,實行和解的民族政策,改善民族關係。使國家進去空前繁榮穩定時期。

    據杜佑《通典》所記:“至(開元)十三年封泰山,米鬥至十三文,青齊谷鬥至五文。自後天下無貴物,兩京米鬥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絹一匹二百一十文。東至宋(今河南商丘南)汴(今河南開封),西至岐州(今陝西鳳翔),夾路列店肆待客,酒饌豐溢。每店皆有驢賃客乘,倏忽數十里,謂之驛驢。南詣荊襄(今湖北江陵﹑襄樊),北至太原﹑范陽(今北京),西至蜀川(今四川成都)﹑涼府(即涼州,今甘肅武威),皆有店肆,以供商旅,遠適數千裡,不持寸刃。”可見當時糧食布帛產量豐富,物價低廉,商業繁茂,道路暢通,行旅安全。到開元二十年,全國有民戶七百八十六萬一千二百三十六(最多時逾千萬),人口四千五百四十三萬一千二百六十五,比之唐初戶口增加一倍半以上。

    然而,唐玄宗也不能善始善終,以張九齡罷相而啟用李林甫開始,開元盛世便走下坡路。天寶之後邊患不斷,與吐蕃、契丹、奚族、南詔衝突愈演愈烈,而邊將無能,屢戰屢敗,致使朝廷不得不加強邊防力量,即設立十大節度使,使得地方節度使權利過重(財權、兵權、民政集中在節度使手中),如王忠嗣領四鎮節度使、安祿山領三鎮節度使手下各有兄弟十幾萬且佔據幽燕形勝之地。自王忠嗣被冤死後,安史之亂便不可避免了。而唐肅宗靈武繼位,擁有擁立之功的宦官李輔國從此掌握朝政,而被朝廷招撫的河朔三鎮也是尾大不掉,自此唐朝便被中央宦官干政(自唐穆宗以下唐朝八個皇帝有七個是太監擁立且太監有兵權)、地方藩鎮割據,直至907年被藩鎮朱溫代替。從自震鑠古今大唐帝國轟然倒塌,說起來和這個開元盛世有些關係吧!

  • 3 # 三叉戟終結者

    貞觀之治說的更多的是對國家治理,如之前的文景之治、元嘉之治和之後的洪武之治,而社會發展水平並見得高,而開元盛世、仁宣盛世、康乾盛世則是描述社會狀況,正如“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但統治者的治國水平未必能比的上前者。下面我來分析一下:

    ①.貞觀之治:

    第一,唐太宗君臣論治。唐太宗以隋亡為教訓,提出“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的為政主張。

    第二,選賢任能,兼聽納諫。唐人有言“貞觀之前靠房玄齡,貞觀之後靠魏徵”。

    第三,輕徭薄賦,發展生產。唐初賦稅徭役比隋朝有所減輕,尤其力役徵發,比較有節制,注意不奪農時。對災區免除租賦,開倉賑恤。另外還緊縮政府機構,以節省政府開支,減輕人民的負擔。並透過"互市"換取大批牲畜,用以農耕。

    輕刑,修訂法律。唐太宗讓臣下按寬簡原則修訂法律,制定出《貞觀律》

    第五,佈德懷柔,民族關係密切。自李靖、李績大破東突厥之後,唐太宗便提出“自古貴中華而賤夷狄,朕愛之如一”。如太宗朝名將阿史那思摩、契苾何力、執失思力均周圍少數名族的首領。

    太宗在經濟上特別關注農業生產,實行均田制與租庸調製,“去奢省費,輕徭薄賦”,使人民衣食有餘,安居樂業。

    缺點:

    晚年太宗志德意滿,變得不如貞觀初年勵精圖治,知人善任,虛懷納諫。他不顧大臣反對,兩次征伐遼東,耗費國家財力,不能從一而終。不過整體來說還是不錯的!

    開元盛世:

    自712年登基以後,唐玄宗便勵精圖治,一改神龍革命之後的亂象,把國家拉去正常軌道,

    以道家清靜無為思想為治國之道,提倡文教。①政治上任用賢能,如先以姚崇、宋璟為相,其後又用張嘉貞、張說、李元紘、杜邏、韓休、張九齡為相

    ②改革官職,整頓吏治,使得唐中期朝政穩定。重新將諫官和史官參加宰相會議的制度予以恢復,重視縣令的任免。唐玄宗認為郡縣的官員是國家治理的最前沿,和百姓直接打交道,代表了國家形象。所以,玄宗經常對縣官親自出題考核他們,確切地瞭解這些縣官是不是真正地稱職。如果考試優秀,可以馬上提拔,如果名不副實,也會馬上遭到罷黜。

    ④.文化上,打擊佛教勢力,淘汰僧尼;軍事上,改革兵制,在邊境地區發展屯田,提高軍隊戰鬥力,擴張疆域。

    ⑤.外交上,實行和解的民族政策,改善民族關係。使國家進去空前繁榮穩定時期。

    但開元盛世以後就開始衰敗了,所以我認為貞觀之治更為厲害

  • 4 # 司馬遷的書

    唐朝的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究竟哪個才是更繁盛的時代呢?在很多人眼中有不一樣的看法,今天就來和大家從客觀的角度分析一下究竟孰強孰弱。其實從本質上來講貞觀之治是唐朝的第一個盛世時期,在李世民之前唐朝一直是處於比較亂的情況之下,很多地方相比前朝來說都沒有任何的變化,而是直接取用的前朝的很多制度。但是李世民上位之後對唐朝進行了很多的改動。貞觀之治也算是真正將唐朝的發展之路引上了正軌。

    李淵時期的唐朝,相對於隋朝來說更多的是朝廷之中的變化,而在百姓之中他們的生活並沒有太大的改變,甚至可以說是在經過一番戰亂之後還是過得很慘。李世民即位以後自然是對唐朝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造,從制度到社會民生上都進行了大幅度的改動。

    貞觀之治時期的意義更重要的是將唐朝從此引導向後來的盛世,這樣的鋪墊作用是不可忽視的。開元盛世是真正意義上的唐朝盛世,這個時期的唐朝無論是在經濟上還是制度上都是一個巔峰時期。貞觀之治的唐朝算是將唐朝此前的動盪局面徹底終結掉,而開元盛世才是唐朝走上巔峰的一個象徵。

    從影響力上來講,開元盛世的大國影響力幾乎無人不知,貞觀之治的影響力則有更多的侷限。 ​回到正題上來講,究竟哪個時期算是唐朝的盛世呢?孰強孰弱呢?首先兩者在歷史上都是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這一點不可忽視。貞觀之治的開創使唐朝具有了後來的發展潛力,如果沒有李世民對唐朝的改造以及對制度的精進,唐朝自然不會成為後來的唐朝。

    貞觀之治的意義十分巨大,儘管從經濟發展方面來說比不上後面的開元盛世,但是對於唐朝的發展要更重要。 開元盛世之所以能夠順利走到唐朝巔峰的地位,沒有貞觀之治的先驅自然是難以形成的。可以說這兩個盛世的之間其實是互相成就的地位,至於孰強孰弱之分,從經濟上自然是開元盛世更強,影響力更大。但對歷史的重要意義,貞觀之治的引領先驅作用同樣不可小視。

  • 5 # 盛夏一抹清涼

    感謝提問。

    貞觀之治與開元盛世相比,開元盛世要更強盛一些,畢竟貞觀之治發生在王朝初定,而開元盛世卻是整個王朝乃至封建社會的巔峰。

    李世民透過玄武門之變強行奪得皇位後,有感於農民起義的聲勢浩大,提出了一系列有助於恢復民生的政策及措施,使得唐初的經濟迅速繁榮起來,為之後的開元盛世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而貞觀之治與開元盛世比起來,從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來講,貞觀之治相對要弱上一籌。

    政治方面

    李淵以唐代隋,但仍然沒有離開關隴貴族的支援,獨孤氏、竇氏等依然擁有巨大的影響力。因此,李淵不得不堅持關中本位制。而李世民即位後,為了與關隴貴族抗衡,不惜扶植其他士族予以對抗。同時一直吸取楊廣的教訓,慢慢的淡化士族的影響力。

    而到了唐玄宗時期,經過李治與武則天的強力打壓,士族的影響力已經很低,玄宗的控制力達到了最強。

    在任用官員方面,貞觀時期,天下初定,政治清明,而高層官員基本上都是李世民的舊部,無論是能力還是品行都是上上之選;開元盛世時,唐玄宗平定了叛亂,任用姚璟等人,廣開言路,虛心納諫,使得朝廷一片大好局面。

    經濟方面

    唐太宗重視農業生產,鼓勵農耕,實行均田制,使百姓安定生產,經過唐太宗的不懈努力,使唐朝的人口從武德初年的一百八十萬戶增加至貞觀末年的三百六十萬戶。而開元盛世時期,人口約有九百零六萬戶。

    開元時期發明了多種利於農耕的用具,人均耕地達到了9畝多。長安也發展成為世界性的大都市,每天都有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在長安進行交易,繁華無比。

    文化方面

    唐太宗在隋朝的基礎上對科舉制度進行完善,設定文學館,在各地修建多所學校,徵集各種圖書,使得文化開始復興。

    玄宗時期,因為經濟的高度發展,帶動了文化的繁榮。開元時期是整個大唐王朝最繁榮的時候,這一時期湧現出了許多著名詩人、學者,他們用筆來讚揚大唐的繁華盛世,李白就是其中最明顯的代表。

    小結

    貞觀之治與開元盛世都是唐朝時期的繁華階段,因為貞觀之治在前,開元盛世在後,有著貞觀之治打下的堅實基礎,開元盛世才能走的更遠。

  • 6 # KB零點影片

    孟子有云:"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而唐太宗也說過:"凡事皆需務本。國以人為本,人以衣食為本,凡營衣食,以不失時為本。"經歷了隋末連年的戰亂,國家在各個方面都遭受到了嚴重的破壞,可以說是人口凋零,百廢俱興。由於李淵在位時期比較短,這些事情就只能由唐太宗李世民來完成了,不討論"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心狠手辣,只說"貞觀之治",這是李世民為政的最大亮點。

    唐太宗不光有卓越的軍事能力、出色的政治手腕,更有治理好國家的雄才大略,在經歷了隋朝由興盛到滅亡的過程後,他能深刻地認識到"百姓安好"才是國家穩定的基礎。執政之後太宗皇帝重視全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一方面他讓老百姓休養生息,努力發展生產,使戶籍數大量增加,人口實現增長。另一方面,提倡"戒奢從儉",避免隋煬帝時期的"勞民傷財"。依法治國,太宗皇帝自己以身作則,遵守國家法律,即便親屬犯法也從不姑息,這就使得貞觀初期,全國自上而下的形成了法治嚴明,令通天下的好風氣。為了彰顯皇帝對生命的重視,凡犯死罪者,必須要"死刑復奏",一時期,全國犯法的人少了很多。

    大力發展科舉制度,使得普通老百姓能夠一躍龍門,讓更多有才華的人參與到國家的建設中來。同時還重視對百姓的教化,注重學校教育。"以銅為鏡,可正衣冠;以史為鏡,可知興替,以人為鏡,可明得失。"太宗皇帝知人善任,任命大批賢能之人,開放諫言,使得貞觀時期,出現了一大批敢於和皇帝叫板的忠臣。對外掃平了突厥、吐谷渾、高昌、龜茲等地,對征服的各少數民族採取懷柔開明的民族政策,重新恢復了對西域的統治,太宗皇帝被尊稱為"天可汗"。"貞觀之治"使得唐朝的社會經濟文化得到了極大的發展,老百姓得以恢復生息,國內開始出現繁榮的場面,但是還依然未達到隋朝時期的"開皇之治",而且太宗晚年時候開始喜好奢靡,而且不喜臣子進諫了,大興土木,開始在各地大肆修建行宮,耗費了不少人力物力,使得老百姓的徭役加重了不少,僅僅襄城一地的修建就"役工一百九十萬"。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不過太宗皇帝一生戎馬,真的可以堪稱是千百年來中國的一位大帝了,他的"貞觀之治"為將來唐玄宗的"開元盛世"打下了牢固的基礎,使大唐王朝走向當時世界的頂峰!"是時海內富實,米鬥之價錢十三,青、齊間鬥才三錢,絹一匹錢二百。道路列肆,具酒食以待行人。店有驛驢,行千里不持尺兵。天下歲入之物,租錢二百餘萬緡,粟千九百八十餘萬斛;庸調絹七百四十萬匹,綿百八十餘萬屯,布千三十五萬餘端。"——《新唐書·食貨志》在古代,戶數是判定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直接標準,唐初全國僅38萬戶,經過"貞觀之治",武則天的"治宏貞觀,政啟開元"後,唐玄宗時代迎來了大唐的全面盛世,人口數達到了891萬戶,國民富實、物資充裕、治安有序、國泰民安。

    這段時期被稱為"開元盛世",可以說是中國曆代封建王朝最輝煌的時刻,沒有之一,包括後世的"康乾盛世"等等都無法比擬,因為在開元年間,中國是全盛時期,萬邦來朝,老百姓日子過得非常好,國家經濟發達,國庫充盈,軍事力量強大無比。記得中國著名搖滾樂隊"唐朝樂隊"有一首歌《夢迴唐朝》,其中有幾句歌詞就是形容開元盛世"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今宵杯中映著明月,紙香墨飛詞賦滿江,今宵杯中映著明月,豪傑英氣大千錦亮,今宵杯中映不出明月,霓虹閃爍歌舞昇平,憶昔開元全盛日,天下朋友皆膠漆,眼界無窮世界寬,安得廣廈千萬間。"

    唐玄宗時期,大唐已經立國百年,國勢蒸蒸日上,不過多次宮廷政變,削弱了中央政權的實力,吏治變得混亂不堪,所以他第一步就是整頓吏治,他明確的提出"官不濫升,才不虛受。"玄宗廣開言路,整治腐敗,又進行機構精簡,任用大批賢才,使得國家的吏治自上而下的全部肅清,為日後施政鋪平了道路。大力發展農業,嚴令強佔土地的豪強貴族退還於民,不服從者嚴懲,在全國開展了"檢田括戶"運動,派官員到下面按照"均田制"的方法給沒有土地的農民分土地。同時大興水利工程,為政期間興建了56處農田水利工程,經過這些改革,農業很快就蓬勃的發展起來。"開源節流,提倡節儉"。打擊宗教勢力,禁止官員貴族和僧尼結交。同時禁止興建寺廟、塑造佛像等,為國家節省了不少財政開支,經過一系列的改革,唐朝的經濟很快就繁榮起來。

    對外徹底解決了少數民族問題,收復了曾經因宮廷內鬥而被外族侵佔的13州地盤。降服了長城以北的割據勢力,統一了長城以北廣大地區,擊敗突厥、吐蕃、打到了今天的"克什米爾"地區,重新打通了"絲綢之路",唐朝的威名一時響徹四方,有72個國家都來叩拜玄宗,就連拂麻(今義大利羅馬)都派使者來唐,向大唐稱臣。"開元盛世"唐朝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得到了全面發展,國力達到了頂峰,出現了中國封建歷史上最強盛繁榮的時期,沒有之一。要說"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有什麼不同?只能說"貞觀之治"是為了恢復國力,鞏固統治,為了日後的盛世打基礎,而"開元盛世"就是全面開花,任何一方面都是世界的頂端!凡事"物極必反","開元盛世"之後,唐玄宗開始沉迷女色,後期重用奸臣,禍亂朝綱,最終導致"安史之亂",大唐王朝開始一蹶不振。

  • 7 # 出於幽谷

    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二者,比較而言,自然貞觀強於開元。以歷史天平權衡,究竟孰輕孰重,孰強孰弱, 還是看看貞觀和開元年間,是如何治國理政,如何開元之治的吧。

    首先,貞觀之治。唐太宗及其大臣房玄齡、杜如晦、魏徵等,以隋朝滅亡為鑑戒,夙夜孜孜,簡以息人,使百姓安樂。注意休養生息,繼續推行均田制,選拔治華人才,發展科舉制度,貞觀年間及公元627致649年人口增加,社會經濟得到較大的恢復,史學家將其稱之為貞觀之治。

    其次,開元之治。唐初100年間經濟不斷向上發展,唐玄宗開元年間,即公元713到741年,先後有姚崇,宋璟等為宰相整頓武周以來的弊政,興修水利,生產有所發展,唐成為亞洲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史家稱之為開元之治。但是,宮廷生活奢侈腐化,官吏貪瀆,豪弱相併,民日貧困。開元不久,安史之亂,唐朝由盛轉衰。

    其三,貞觀開元之治比較。

    一貞觀節儉,開元鋪張。以唐太宗為首,無論是廟堂之上,還是民間山野崇尚節儉,成為一種社會風尚。據《資治通鑑》記載,唐太宗說他想營造一宮殿,財用一具,鑑秦而止,停止了這項工程,親王公卿以下,要體會朕的意圖。由是,20年間,社會風俗質樸淳厚,穿著不用錦繡,官府與百姓都很富足。再看開元之初:二月初七夜間,長安城大開門戶,點燃花燈,補辦玄宗登基時未舉辦的親民大聚餐活動,安排場面宏大的歌舞雜技來助興,太上皇與玄宗皇帝到城門上觀看,不分白天黑夜尋歡作樂,一共延續了一個多月。左拾遺嚴挺之上疏諫阻說,聚飲是按照百姓認為便利,大家出錢共飲以尋求歡樂,現在陛下卻浪費公款資源來供給歌舞雜技的支出,這不是用來光大聖德和美化風俗的方法。至此,唐玄宗才終止這項活動。

    二貞觀在得人,開元官氾濫。吏部侍郎劉林甫上奏,改變隋每年11月選官習慣,按空缺隨時補足,四季選拔。尚書省下文讓各州縣派人選拔官吏,聚集有7000餘人,後量才使用,各得其所。但太宗認為:官在得人,不在員多。打算革除其弊端,下令合併州縣。對房玄齡說,關中地區米價太貴,官吏在於得到合適的人選,命令房玄齡裁併削減,留下文武官員,總計643人。而開元之初,僅宦官就三四千人。據通鑑載,初唐太宗立下規矩,內侍不設定三品,武則天時也不允許宦官理政。而到了唐玄宗時,宦官增加到3000多人,任命宦官高力士主持內侍省事務,授予右監門將軍,被授予三品將軍越來越多,達1000多人,宦官勢力從此以後膨脹起來。

    三貞觀勵志,開元奢靡。貞觀元年初三,太宗宴請群臣,席間演奏的歌舞都是軍樂,即《秦王破陣樂》,也叫《秦王破陣舞》。太宗說:率軍征伐,民間流行此曲,雖非文德之雍容,然功業由此而成。今用軍樂,不敢忘本。席間封德彝說,陛下以神武得海內,豈文德之足比。太宗說,戡亂以武,守成以文,文武之用,各隨其時,卿謂文不及武,斯言過矣!隨後,頒佈制文,三品以上的官員入朝堂議事,都要讓諫官隨行,有失輒諫。因此,成就魏徵成了千古諫臣直臣名宰相;因此,也有了那首著名的“以銅為鑑,以史為鑑……”所以,貞觀之治為大唐帝國的興隆盛世,奠定了厚重堅實的政治經濟文化基礎。

    反觀開元唐玄宗,剛當上皇帝,就讓人做了大大床 ,長長枕頭,特別寬大被子,和幾個兄弟同床共枕,在一起除了盡情飲酒鬥雞擊球,就是狩獵遊玩博戲圍棋,有時策馬縱犬外出打獵,有時手持絲竹管絃吹拉彈唱,或者吹笛子,或者彈琵琶。玄宗與之輪流而為。開元二年,精通音律的玄宗就選拔了數百名樂工,親自在梨園教他們演奏法曲,這些人在當時被稱為“皇帝梨園弟子”,玄宗還教宮中的人學習法曲,又挑選了一些歌歌伎舞女,安置在宜春院,由官府各賜給他們家中財物。所以,禮部侍郎張廷珪等上書,上春秋鼎盛,以崇經術,親近方正之士,崇尚樸素…應當以喜歡靡靡之音,好巡遊狩獵為戒。故通鑑說,上以風俗奢靡。頒佈制命等,從宮廷到民間推崇節儉。但說歸說做歸做,正如司馬光所說:明皇之初欲為治,能刻厲節儉如此,晚節猶以奢敗……實際上,開元之初,奢靡之風,腐敗盛行,唐玄宗才是始作俑者。等等等。

  • 8 # 專科生奮鬥日記

    個人覺得開元盛世比貞觀之治要好,人才上的完善有利於政治上的發展,無論是人口還是經濟開元盛世都比貞觀之治要好。

    開元盛世的人才機制從選才形式、人才質量,人才發展方向進行創新,相比較於貞觀之治與武周之治有所不同。

    (一)繼承與發展

    1.渴望人才,廣泛收納。為吸納人才廣泛收集,不論出身,為求得人才把目光從原來只是侷限在朝廷大臣和他們的親屬轉變到放眼到士庶階層,形成了一個由上至下,從裡到外一個獲取人才的渠道。令更多所謂的草根階層人才獲得除了科舉外的其他進入上層階級的晉升渠道,激發他們的才能,讓他們深切感受到國君對人才的迫切需求。

    2.無視親疏,唯才是舉。重用人才是一方面,但是當人才出現問題時處理態度又是另一方面。並不是所有的人才都兼備德才,尤其是像宰相等皇帝身邊的重要職位出現問題,都堅持公正處理、不因身份地位而偏袒或者縱容,堅持“唯才是舉”虛心接納各類優秀人才,也不以出身親疏對他們進行論資排輩。

    3.發展科舉,網羅人才。對科舉制度在基礎上進行革新,完善給更多人提供更好的渠道進入仕途,嚴格落實保質保量的人才原則。另外還創新性地增加不同形式的考試方法,為的是能從多方面進一步瞭解人才特質、擅長技能,為之後的人才配置做前期性準備。

    4.從諫如流,廣開言路。武則天時代的狄仁傑、唐玄宗時代的姚崇等都以直言聞名,即使面對皇帝,也不試圖掩蓋,只是把事情如實反映,而皇帝也從諫如流,面對批評質疑都虛心接受。兩者之間就形成一種良好的迴圈體,一方面樂於直言,無須顧忌、遮掩;另一方面虛心聽從、接受。正是由於皇帝自身對人才的渴望以及重視,在政策上也相應地側重於考慮人才的發展,儘可能多地為他們提供保障。

    5.重視品德,兼顧才能。才固然重要,但是有才無德卻是最讓人煩惱的事情。作為最基本的素質要求,德行缺失不僅會影響到個人的形象,還會牽涉到所做的事情是否能順利進行,更何況是要涉及到管理國家的政治方針。三位君主在選用人才時要求德才兼備,同時他們都有容人之量。

    (二)差異化提升

    儘管唐代三位帝王統治時期對待人才的政策都大致相同,但是由於政治局勢等原因發展的不同,開元盛世與前兩次盛世在人才政策之上還是存在一定的差別。

    1.最佳化科舉制度。科舉選拔依據當時社會時代背景進行改革。武則天希望武舉籠絡軍心,加強對軍權的把握;加強民眾身體素質,為提高軍隊士兵戰鬥力作鋪墊。唐太宗改變科舉考試科目,轉變人們重武輕文的觀念,讓民間百姓也能接觸更多文學知識,提高個人素質。而唐玄宗時期的調整則利於更多人才參與到國家治理,保質保量,把自身和國家的前途命運聯絡在一起,承擔一定的責任促使人才更能為國家獻計獻策。

    2.精簡辦事機構。一改以往認為人越多越好的觀念,唐玄宗轉變觀念精簡機構,裁減多餘官員,只留下最重要、最核心的官員。從經濟效益上說為朝廷節省一大筆成本,而且還提高朝廷的辦事效率;保證朝廷上下級官員之間、部門與部門之間資訊傳遞的真實性、可靠性;保證責任的落實到位,要求官員認真負責完成每一項工作,有效避免或減少敷衍情況。

    3.實行崗位定期輪換。沿襲歷代皇帝的定崗定人原則,直到唐玄宗採取京官和地方官的定期輪換制度,不只是單純的輪換。高階官吏的定期流動,能夠了解不同地方的實際情況,從宏觀層面儘可能全面分析、提出有針對性的對策。這無疑開通真實有效的新渠道,使得官吏們親知百姓疾苦,保持清廉心態,自覺提高從政能力。

    4.重視縣令任免和官員考核。跟貞觀之治和武周之治不同,唐玄宗採用自主命題、自主考核的方法,能夠準確掌握縣令與官員的能力是否進步,辦事是否認真等,讓官員形成一種壓力感,不能隨便應付考核與工作。將考核與官員晉升聯絡一起,增加官員的積極性,讓更好的不斷往上發展,淘汰敷衍了事之人。對外保障政府官員的形象,提高民眾對國家政府的信心。

    5.強調團隊力量。為任用人才,唐太宗在位時已經具有團隊合作意識,知道將人才組成團隊即“1+1>2”的道理,後來兩個盛世中皇帝也注重帶頭模範作用主動與大臣溝通,不斷反思自己的行為。在團隊中重視溝通、賞罰分明等有利於凝聚團隊成員力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千多預算能買到OPPO最新的65W手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