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我們都是華夏兒女
-
2 # 當世諸葛
明朝不是毀在太監手裡的。確切說是毀在了袁崇煥和東林黨手裡頭的。袁崇煥謀殺了毛文龍和滿桂,瓦解了遼東戰場對抗滿清的軍事力量,雖然崇禎後來及時發現處死了他,但毛文龍的死仍舊造成了整個遼東戰場對抗滿清實力發生根本性逆轉。而東林黨架空了皇帝,阻止了江南地區的稅收,造成了國庫空虛。國庫空虛崇禎為了省錢開始裁員,無力賑災,於是才有了農民軍起義。而國庫空虛,打仗的錢發不出來,農民軍得以攻克北京。魏忠賢所在的天啟朝,對外重用良將賢才,控制住遼東戰場的局勢,對內對得起廣大農民群眾,沒有農民起義造反。
-
3 # 金玉滿堂744
是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人是有感情的社會經濟動物,帝王也不離開,他身邊為他鞍前馬後待侯的是一些機靈無比很會來事的宦官,投其所好,為其著想,時間一長,宦官成了帝王肚子裡的回蟲,慢慢成了帝王最放心最信任的一類人。接近權力,近水樓臺先得月,於是宦官干政有於先決條件。明太祖在世能治得了宦官干政,有法可依必依,可後來的帝王就沒有了這個能力,他也不願意宦官不幹政呀!如果那樣,帝王怎過舒適的生活。
-
4 # 青史明言
此言差矣
縱觀明朝二百七十六年曆史
太監誤國的事例並不多
而且皇帝掌握了壞太監的生殺大權
最壞不過這三位典型代表
王振:“土木堡之變”的罪魁禍首
雖然明英宗被活捉
但明廷隨即下令斬殺王振
並另立新帝。
劉瑾:明武宗時期的司禮監總管太監
干涉內閣,提拔親信和義子
貪汙受賄瘋狂斂財權傾朝野
終究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下場
魏忠賢:時人稱“九千歲”,譭譽參半
雖干涉內政卻知人善用
明末魏忠賢雖貴為閹黨之首
但確實啟用了很多棟樑之材
使得當時邊防軍事力量得到加強鞏固
-
5 # 朵朵佬爺
我觀察,明朝後代皇帝重用太監的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皇帝很任性,色的厲害,要有人為其張羅。二是太監很貼心,朱由校有魏忠賢,朱由檢有吳承恩。三是朝臣太剛,像明末的東林黨,眼晴裡容不得一粒沙子,動不動就群起而攻之,弄得皇帝沒有一點私人空間,幾乎只能聽命於臣,久了,皇帝也煩,於是就遠朝臣,近奄人。
-
6 # Endlessly7
因為朱元璋和朱棣將勳貴和武將都殺的差不多了,已經打破了文臣武將的平衡!皇權被儒教文官幾乎架空,皇族幾乎喪失土地和經濟,明朝中央政府的經濟幾乎崩潰!為了保證皇權不得不使用內廷打擊文臣,而儒教一向挖坑厲害治國無能,賣國求榮,魚肉百姓,掠奪各種資源阻礙任何技術革新
-
7 # 北地君
誰說毀在了太監手裡,你這樣說對太監公平嗎?明朝最終毀在了不合理稅收體制上,佔有大量土地資源的皇族不納稅,巧取豪奪,國家財政拮据,稅收主要來自底層農民。造成農民負擔過重,民不聊生成了社會動亂的根本原因,官僚階層沒有擔當,不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只想著自保,朝廷決策能力底下,官僚體系執行力弱。加上滿洲族的興起,造成了大明王朝的滅亡。
-
8 # 尋根拜祖
說大明朝毀在太監手裡,有點誇大其詞。明朝確實出現了幾位禍國殃民的大太監,但明王朝的滅亡這口大鍋,他們還不夠背的資格。
一、明朝著名的幾個大太監1.鄭和
鄭和是中國著名的Nautilus,明成祖朱棣時期的大太監。鄭和七下西洋,歷經千幸萬苦,打通亞非航線,將中華文明遠播世界各地。
2.王振
王振最大的罪過是,促成明英宗朱祁鎮御駕親征,結果土木堡一戰,讓朱祁鎮成了瓦剌人的俘虜,若不是于謙力挽狂瀾,差點導致北京失守,大明亡國。
3.汪植
汪植是成化年間黑筆政治的代表,是臭名昭著的西廠提督。這段時期,是明朝特務政治的頂峰時期,西廠簡直就是閻羅殿,可以隨意捕殺大臣,就連東廠也不得不跪倒在汪植面前!
4.劉瑾
劉瑾是明武宗朱厚照的心腹,這傢伙擅長弄權,勾結臣僚,把持朝政,兩面三刀的功夫相當了得。
好在那時候大明出了個大“聖人”王陽明,王陽明“以毒攻毒”,設計給劉瑾扣了頂“陰謀弒君篡位”的大帽子,被朱厚照賜死。
5.魏忠賢
“九千歲”魏忠賢的光輝事蹟人人皆知,無需多說,最後被崇禎帝發配南京,他於路途中自盡身亡。
二、為什麼會出現太監干政雖然朱元璋有太監不得干政的遺訓,但皇帝們自幼生活在太監圈,這些大太監無一不是皇帝自幼的大伴。跟皇帝的關係雖是主僕,但往往感情深厚,他們獲得的信任不是一般人能夠相比的。
皇帝們還有一個根深蒂固的觀念,太監們無家無後,孝忠皇帝幾乎是他們的唯一選擇。
自明成祖朱棣起,他不但解禁了太監不能讀書,而且設立司禮監,讓太監名正言順地涉及政務。
可以說,只要有太監與皇帝的依附關係存在,太監們走向前臺,也是必然的結果。
三、明朝滅亡,太監們負多大責任明朝的太監除了王振、汪植、劉瑾、魏忠賢而在,還有幾個留下好名聲的太監,如鄭和、馮保、王承恩等。即便臭名遠揚的四人,對大明的影響,也遠沒有承擔主要責任的地步。
王振弄權時間不長,土木堡事件後,他就死於戰場。雖然他對此事,負有不可開脫的責任,但顯然把主要責任掛到他頭上,有失公允。
汪植是明憲宗朱見深特務政治的產物,他就是朱見深的一把刀,看著威風,其實刀把子就在皇帝手裡。
劉瑾確實弄權亂政,但被扣上“奸臣”的帽子,確實委屈他了。
魏忠賢的弄權,其實是他跟東林黨人的政見之爭,有血腥,但也不能完成說成黑白兩派。
-
9 # 追記歷史
其實宦官干政也並不是在明朝才有,這個和皇帝自身素質有一定關係,一個主事者沒有清醒的頭腦,這樣的事情就很難避免。如果把這個問題延伸一下,我感覺可以延伸到"身邊人"現象。
比如領導的秘書,這樣的人天天跟在領導的身邊,甚至領導的吃喝拉撒睡都由此類人服侍,不管是領導還是皇帝都是人,時間長了都會產生一種依賴心理,當然這種依賴也就包括了絕對的信任,最後這樣的人也就變成了無冕之王。這也是有很多人抱怨,我賣死賣活的幹,還不如一個拎包的原因所在。
明朝的滅亡也並不能全部歸咎於魏忠賢等個別太監身上,雖然他們沒有起到好的作用。也有人說明朝的滅亡主要是因為東林黨,後期沒有了魏忠賢牽制東林黨,才加快了明朝的滅亡。我感覺這個東西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每個人對歷史的看法不一樣,也就有很多不同的說法。但我感覺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崇禎時期的明朝天災人禍、內憂外患、朝堂混亂腐敗、各種矛盾等集中爆發,才是壓垮明朝的最後一根稻草。
-
10 # 大城公
朱元璋站得高看得遠,他知道漢朝和唐朝都因為太監專權禍亂朝政,所以下死命令給繼任皇帝:嚴禁太監干政。但這道命令沒多久就被明成祖朱棣推翻了!因為朱棣喜歡、信任用太監,覺得蠻好很稱心如意!
朱棣是旁枝造反奪皇權,他駐紮北平做藩王時,被建文帝處處打壓,削掉兵權,部下將領紛紛外調。在如此艱難境地,朱棣就只能依靠王府中的侍衛、差役、太監忠勤辦事了!比如聯絡外面的老部下,去與地方官府溝通交涉,派太監去,也能辦成。
辦這樣的事多了,朱棣對自己的“家奴”的作用和能力就另有評價,用開了,用久了,感覺得心應手,蠻順。
等到朱棣兵變上臺,南京登基,要管理軍務政務一大把,他就把更多的事務交給自己的家奴去辦。
最明顯的是提拔重用鄭和統帥船隊七下西洋,鄭和辦得很好啊!朱棣心裡滿意,就更不在乎別人議論,也沒很重視他父親的遺命。因為朱棣是個很有魄力很有執政能力的政治家軍事家:北修紫禁城,南修武當山,建造龐大船隊下西洋,遷都北京,五次御駕親征蒙古。所有這些大動作,都顯示他有卓越非凡的勇氣和魄力!
對於這麼一個大格局的君王,他會把幾個太監放在眼裡嗎?他是附和曹操的觀點:太監只是奴才罷了,一切聽命於人主(君王),人主可以監督和壓制太監的權力,也可以給太監一些權力辦事,只要能夠懂得約束就可以。
這是朱棣對使用自己家奴的理念。他用開,用熟,用順手了,覺得沒什麼不妥!當然,他確實沒意識到:在聖明君王治理下,太監是肯定被約束權力的;在昏庸君王的治理下,太監的權力就會約束壓制不住了,從而專權,干預朝政,欺上壓下。
因為是人治,皇帝能管治好,身邊太監就不敢亂來,弄權作弊;皇帝無能,懶惰,放權給太監去幹,太監認定皇帝可以矇蔽欺騙,那就為非作歹,攬權干政,圖謀私利。從人情理解,也是正常,太監也是人!可以攬權謀私的時候,誰不撈點呢?做太監小心翼翼伺候皇帝圖個啥?不都是希望有朝一日出人頭地,榮華富貴嗎!
好比下象棋,老帥無能,過河卒子也能逼宮!
老帥有才,敵人車馬炮殺來,照樣有辦法破解!
是明成祖破了規矩,率先使用太監辦大事。他的兒子、孫子有樣學樣,也覺得自己的家奴好使好用,就放心讓他們辦事了!
到後來,有些皇帝懶惰,沒空天天批閱奏章,就乾脆找個有文化的太監代看奏章,代朕硃批。明朝所謂“太監批紅”制度就是這樣形成的。
明朝中後期,整出這麼一個“太監批紅”制度,從根本上確立和大大提高了太監的政治地位!
因為皇帝懶惰,好玩,不想管事,將朝廷政治格局分為外廷與內廷:外廷就是內閣,宰相會同六部主官負責處理政務,把大臣奏章和處理意見呈報皇帝;內廷是掌印太監,專門負責在奏章上代皇帝批示。簡單地說,就是內外首相制度,外廷是宰相管理,內廷是掌印太監負責,這樣互相監督互相約束,皇帝就可以放心去玩了。如果掌印太監認為宰相的處理意見不對,可以向皇帝提出,請示處理辦法。如果宰相認為太監批紅有問題,也可以向皇帝提出看法。
這麼操作,你說掌印太監的權力大嗎?太大了!連宰相就敬讓三分!比如宰相想提拔任命某個人做浙江巡撫,他的奏章就得經過掌印太監的支援!否則硃批否決,就沒戲。
明朝太監批紅的制度,都是懶惰皇帝發明的絕招!
但要說到明朝是太監弄到亡國的,把這個重大責任落到太監頭上,也有些過份,言重了。首先是當政皇帝的責任!你不懶惰昏庸無能,太監就不敢亂來,不敢欺上壓下!換句話說,是你做了皇帝又不想做皇帝的事,佔著茅坑不拉屎,而指使不是皇帝的太監去做皇帝應該做的事,這能怪誰呢?
好比一個國營廠長,他不上班不管事,長期窩在家吃喝玩樂,卻把工廠管理和公章都交給秘書去做,秘書還不趁機撈點個人好處?都想的通的,一個道理,人之常情!
太監也不全是壞蛋,歷史上也有不少忠心護主報國的好太監。
同樣道理,不是太監的正常人,朝廷的大臣,也有壞蛋和忠臣。
本文作者簡介
在報刊發表文章原用筆名:東山尹,莊滿,鳴白,營種。
1996~2005年在全國暢銷雜誌包括
廣東省《共鳴》《家庭》《深圳青年》《佛山文藝》《江門文藝》《惠州文學》《同舟共進》《炎黃春秋》《家家樂》《金橋》
河北省《文史精華》
河南省《名人傳記》《人生與伴侶》《時代青年》
湖北省《幸福》《治安縱橫》《知音》《警笛》《今古傳奇》
湖南省《康樂園》
廣西《西江月》《靈水》
海南省《青年時代》
四川省《龍門陣》《分憂》《成都商報》
雲南省《女性大世界》
陝西省《家庭之友》
內蒙古《這一代》
上海《青年一代》《文匯報》
安徽省《戀愛婚姻家庭》
北京《婚姻家庭》
吉林省《演講與口才》《做人與處世》
黑龍江省《家庭生活指南》,等等雜誌報紙發表各類文章160多篇;
創作
123萬字長篇歷史武俠小說《誰主天下》
60萬字長篇歷史武俠小說《還我河山》
39萬字名人傳記《北洋軍閥列傳》
武俠小說在《江門文藝》連載;
撰寫《科學發展觀》理論文章17篇;
創作歷史題材電視連續劇本一部。
-
11 # 羅藝菲1989
明朝的太監大多還在皇帝的控制中,大多數算得上是為皇帝效命保護孝宗到死的太監,皇帝殺太監也簡單,不可一世的劉瑾,九千歲,也就一道旨意,反倒是皇帝被人害死好幾個。
-
12 # 旅客孔祥超
之所以明朝重用太監是因為……
第一個原因是,明朝有龐大的文官集團,他們集結起來形成一股制約皇帝的強大力量……這些人正義凜然,滿口大道理,以搏名為榮,氣焰十分囂張,皇帝十分無奈……
尤其是這群文官中的糾察,言官,他們上勸天子,下罵百官,總是不斷的挑毛病,他們寬於律己,嚴於待人,甚至以罵皇帝為榮,就算有個別投機者想投靠天子,也會被百官疏遠,難以成事……
這時候皇帝需要一些對自己絕對服從和依賴的人,這就是和皇帝一起長大的太監,終明一代,太監權力都來源於皇帝,依附於皇帝,而太監也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不擇手段,寡廉鮮恥,反正太監他們沒有像文官那樣讀過書,頭腦中沒有那麼多規規框框,被天下人恥笑也無所謂,只要對主人皇帝效忠就好……
朱厚照初當皇帝,被文官天天要挾,所以他乾脆直接重用太監劉瑾,張永等八虎,從此隨心所欲,愛怎麼玩怎麼玩……
明朝晚期,江南文官更是形成一個龐大利益集團,對皇帝的命令進行抵制,所以這時候魏忠賢聯合一部分失意文官對抗文官,閹黨由此進入天啟朝政……
後來崇禎殺掉魏忠賢后,原本是不打算重用太監的,後來他發現自己指揮不了文官,只好繼續重用太監……
只有一個嘉靖皇帝,對太監比較反感,開啟了名臣時代,因為嘉靖他是藩王繼位,所以早期他想追認自己親生父親為皇帝(大禮議事件),為了遏制反對的文官,他重用投機客張璁,後來不斷的和文官扯皮,夏言,嚴嵩,徐階,高拱,張居正等人精依次閃亮登場……
但是後來的徐階,張居正等官員基本上摸清了嘉靖皇帝的心理,他實際上無形中也被文官拉著鼻子走了……
第二個原因是,朱元璋廢除,丞相,導致天下大權,事無鉅細,都落入皇帝手裡,
皇帝本身也是人,也有自己的空閒時間和愛好,這樣當皇帝會被累死的,所以朱棣很快想了一個辦法建立內閣……內閣首輔就相當於丞相了……但是久而久之,天下大權又集中到首輔身上……
而朱棣的孫子,愛好鬥蛐蛐的皇帝朱瞻基,想省點時間改奏摺,於是他想了個辦法,給予太監批紅的權力(就是在奏摺上的同意權,古代用紅顏色毛筆所寫)……
朱元璋為了防止太監干政,曾經留下祖制禁止太監讀書識字,但是從朱棣開始就鬆了,朱棣從南京時,就廣泛收買太監,靖難之役時,不少太監都是出力,後來朱棣也派太監,監軍,或者做某種工作,比如負責下西洋的鄭和就是太監……
而明宣宗朱瞻基更是明目張膽的用太監進行批紅……專門派大學士教司禮監的小太監讀書……
從此明朝政局就是司禮監(太監)和內閣首輔的博弈戰了……皇帝只是樂享其成而已,從此明朝皇帝有了空閒時間……
過上了相當瀟灑的生活,有修仙的(嘉靖),有做木匠的(天啟),有當大將軍的(朱厚照)……
太監後來權勢熏天,建立東廠,和錦衣衛一起刺探情報,做事可以繞過一切政府機關,專門向皇帝一人負責,官府不能管理,反而可以肆意逮捕官員……
後世俗稱“廠衛”,雖然如此,廠衛也是皇帝為了集中權力的一種措施,根源上還是皇權的延伸……太監不僅沒有限制皇權,反而加大了明朝皇帝的權力……
回覆列表
誰說明朝毀在了太監手裡的?有明一朝,縱使一個太監權力滔天,但皇帝依然可以收拾他們。並沒有出現像唐朝那樣太監廢立皇帝之事,因為他們的權力來自於皇帝,而皇帝利用太監來張揚自己的權力。皇帝利用太監勢力和官員勢力互博,自己掌握大權。而真正毀了明朝的正是黨同伐異的東林黨之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