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熱點輿論解析

    唐朝和明朝都是宦官專權非常嚴重的朝代。那麼哪個朝代的宦官權勢要大一點呢,對政治的影響力要打呢?

    高力士

    先看看唐朝吧,唐朝宦官專權應該是從高力士開始,玄宗說,只有高力士值班他才睡得安穩。許多文臣武將,如李林甫、楊國忠、安祿山等人,都靠走高力士的後門才得以爬到高位的。而玄宗以後的宦官 就知道貪婪玩弄了,對國家沒有一點幫助。甚至可以殺害皇帝,另立新君。

    魏忠賢

    唐憲宗是唐代第一個被宦官謀殺的皇帝。事後,滿朝文武官員不敢追問,大家相安無事。由此可知,宦官勢力進一步膨脹,形成一個政治集團後,皇帝就處於無權地位了,不僅難以剷除他們,而且還會反受其害。

    王振

    明朝宦官專權也很嚴重,明朝時期為加強皇帝權利,設定了很多特務機構,入東廠、西廠、錦衣衛等,這些機構都由宦官把控,直接聽命於皇帝。明朝最有名的宦官要數王振和魏忠賢了。這些宦官雖然權力大,但是還沒有哪一個敢對皇帝不敬,皇帝隨時可以將他們撤職或者殺掉!

    綜上,唐朝宦官專權要比明朝強得多!

  • 2 # 青梅竹酒215

    明朝宦官自開國後創立,錦衣衛,東廠,西廠,有延續性的實權。後有內閣和內監合議擬票釋出制度,相互制衡。嚴重影響影響朝局走向。

  • 3 # 混燉鴨

    唐朝的宦官專政,與明朝的宦專政,區別非常大。先用一句話來概括兩者的核心區別:宦官能不能動皇帝?搞明白這點,思路就理順了。唐朝的宦官,可以廢皇帝、立皇帝;但明朝的宦官再怎麼厲害,都只是皇帝的一條狗而已,宦官的權力大小甚至生死,都掌握在皇帝手裡。

    唐朝的宦官專政,與明朝的宦官專政,形成的路徑是不一樣的。唐朝前期,君主相對英明勤政,賢的大臣能比較多,所以政治清明,各種國家制度得到比較好的貫徹,宦官作用不能突出。唐玄宗怠政,開啟了宦官干政的先河,高力士是這一階段的代表者。“玄宗在位既久,崇重宮禁,中官稍稱旨者,即授三品、左右監門將軍,得門施棨戟(《舊唐書.宦官》)”。可以看到,這個時候宦官已經可以封將軍,掌握宮禁啟閉和一些保衛方面權力。玄宗是個厲害皇帝,高力士相對為人也比較溫和,所以相安無事。到肅宗的時候,“(李)輔國從幸靈武,程元振翼衛代宗,怙寵邀君,乃至守三公,封王爵,干預國政,亦未全握兵權《舊唐書.宦官》”,然而,李輔國、程元振等人,實力已經相當可怕,漸漸對皇帝也不怎麼放在眼裡了。唐德宗在這方面,開個最可怕的封口,“賊平之後,不欲武臣典重兵,其左右神策、天威等軍,欲委宦者主之。乃置護軍中尉兩員、中護軍兩員,分掌禁兵,以文場、仙鳴為兩中尉,自是神策親軍之權,全歸於宦者矣《舊唐書.宦官》”。後來掌握軍權的宦官,逼得唐順宗退位,殺害唐敬宗,甘露寺之變宦官一次性殺害重要大臣及家屬數千人,導致朝堂一空。所以唐朝的宦官專政,情況可怕多了。

    相比之下,明朝宦官始終未掌握軍權,甚至都未掌握政權。按照明朝法制,“內臣不得干預政事,預者斬(《明史.宦官》)”。宦官專政更多體現為皇帝藉助宦官勢力,來跟掌握政權的內閣搞磨擦。明朝宦官最厲害的一項權力,是替皇帝“批紅”。本來皇帝批紅與內閣票擬,應該是相輔相成,互相配合的。但明朝後期內閣權力坐大,皇帝或慵懶怠政,或驕奢淫佚,使得皇權與內閣的矛盾越來越激烈。雙方爭鬥大多數時候,都是圍繞一項決策,究竟該怎麼做來展開的,皇帝對內閣的票擬不同意,退還內閣審;而內閣對皇帝想做的一些事情,可以行使封駁權。這樣一來,往往一件並不大的事情,便會在皇帝、內閣和其他部門之間,來來回回好幾個回合。在導致皇帝批紅工作壓力大增的同時,也讓皇帝想做的許多事情,不能如願。剛開始,明朝的皇帝主要是藉助宦官的勞動力,來減輕批紅的工作壓力。這從明成祖朱棣就開始了,“及燕師逼江北,內臣多逃入其軍,漏朝廷虛實。文皇以為忠於己,而狗兒輩復以軍功得幸,即位後遂多所委任”。但朱棣時宦官干政現象還不嚴重,主要是一些採買、監軍、情報刺探權力。明宣宗時期,開了一個不好的口子,讓太監識字,並且大規模藉助太監的勞力,幫皇帝批紅,“太祖制,內臣不許讀書識字。後宣宗設內書堂,選小內侍,令大學士陳山教習之,遂為定製。用是多通文墨,曉古今,逞其智巧,逢君作奸(《明史.宦官》)”。

    明朝到後來,從王振,到汪直到劉瑾,再到魏忠賢,雖然從事蹟上來看,似乎一個比一個壞,但透過史書也可以看得到這樣幾點認識:第一,這幾個宦官折騰得再厲害,從來也沒有,而且也威脅不到皇權。皇帝要用他們,他們就得勢,皇帝不用他們,要除掉宦官也就是一句話的事。當然,到魏忠賢的時候,崇禎皇帝受到了一定的威脅,可是整體威脅不大。第二,宦官制約了內閣,但從來沒有奪掉內閣的實質性權力。明朝的內閣大學士們,除了極個別人巴結攀附宦官,絕大多數大學士既不怕宦官,而且在處理政務的時候,對宦官的干預也採取了比較強有力的反制措施。即使魏忠賢當政時期,許多大學士仍然強有力地抵制了魏忠賢的許多霸道行徑。第三,明朝的軍權從來沒有被宦官染指。五軍都督府、兵部、衛所各施其職又互相監督。統軍權與調軍權分離和將不專軍、軍不私將的制度,確保了明朝的軍隊很難被某個人甚至某個勢力控制,而是始終聽命於皇帝。雖然太監也監軍,但那是真正的“監督”,而不是替幾個軍事部門指揮、調動並進行日常管理。

    (中國許多寺廟叫甘露寺,唐朝“甘露寺之變”,發生在鳳翔,也就是現在陝西寶雞市)

    總結起來說:唐朝宦官專政,是心腹大患,是致唐朝於死地的重要原因。明朝宦官專政,是癬疥之疾,給明朝帶來了一些麻煩,但並沒有從根本上破壞明朝制度,以及軍政系統的有效運作。

  • 4 # 不知道叫啥子3

    主要有兩點:一是本身性質上的不同,二是環境的不同。

    總而言之,雖然都是當權的內官,但唐朝宦官的權勢比明朝大得多。

    首先,很多人都說了,唐朝宦官,尤其是中後期當權官宦,那是廢立皇帝的級別,可以說是為所欲為。然而明朝的官宦,不管權力多大,勢頭多猛,皇帝拿下他也就是一句話的事。

    這背後的主要原因就是二者當權的根本性質不同。

    唐朝宦官當權,那是全面當權,不但是在朝廷上說話舉足輕重,更有著自己的權力基本盤。說簡單點,那就是當權官宦必然掌握著兵權,而且是直接掌握的禁軍軍權,很多都直接加什麼什麼大將軍銜。這已經不是單純的內侍官了。

    而明朝的官宦,實際上從未脫離過皇帝的控制。他們的角色定位一直是皇帝為了制衡不斷膨脹的文官勢力,而推到前臺的一個白手套而已。他們的核心權力來自於代替皇帝批閱奏疏的批紅權。說好聽點是代行皇權,說不好聽點點就是皇帝的專職秘書,名不正言不順,皇帝不管你,你在下面搞點小動作無所謂,可一旦認真,權力說拿走就拿走了。

    最關鍵的是,明朝的太監,或者說是司禮監太監是沒有正兒八經的實權,尤其是兵權的。御馬監有一隻部隊,但御馬監一直就是和司禮監嚴格分離的(剷除劉瑾就是出動的御馬監)。此外,看似很牛逼的廠衛,其實也不是司禮監大太監的直接手下,尤其是錦衣衛,只不過他牛逼的時候,大家都願意給他面子而已(因為某種程度上,那個時候,他的話是代表皇帝)。

    其次的環境問題。

    唐朝是典型的強權政治時期,武將實力尤其強大。而在安史之亂以及涇源兵變之後,唐朝實際上的中央軍閥就是官宦。這種情況不說得到天下的承認,但至少一般情況下不會引起大家的群起而攻…算是一種特殊時期的特殊現實。

    而到了明朝,形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宋代文人抬頭的情況得到延續和發展,文官勢力做大。

    而文官跟武將的不同在於,其實文官更“暴躁”,或者說更狠。他們沒有武將那麼現實,雖然很多人在官宦勢大的時候也有不少人為了利益去巴結,可一旦官宦的行為過界,讓他們抓住了機會,他們就會瘋狂反撲,而且是現在大義的立場上,齊心協力地搞死官宦…

    官宦被皇帝拿來制裁和制約文官,而文官又何嘗不是反過來在制約官宦?

    在這種背景下,官宦想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顯然是絕對不可能的…

  • 5 # 旭翔雙桂

    宦官是中國古代在皇帝身邊工作人員,最能揣摸皇帝的意圖,也是皇帝可以信賴倚仗的人,他們是一股很重要的政治勢力。可以傳遞上下資訊,是朝臣鬥爭的拉弄物件,這就有了宦官專權。那麼,每個朝代的宦官和宦官弄權是不一樣的。

    唐朝和明朝的宦官是有不同與區別在於:

    他們背景不同

    當時唐朝的宦官是由皇帝親自組織的部隊,專門用來對付那些藩鎮將官的,防止他們造反作亂,他們握有兵權,到了後期唐朝宦官,擺脫了皇帝的控制,弄權起來膽大望為、更為囂張跋扈,把皇帝玩弄於股掌之上,廢、立皇帝跟吃拉麵似的!

    唐朝中後期,藩鎮割據非常利害,皇帝利用宦官打擊藩鎮、對維護皇權還是起到了一定作用的。

    後來他們權利膨脹起來了。到了憲宗時,宦官想立哪個皇帝就是哪個皇帝,朝政混亂不堪,至唐亡國。

    明朝的宦官是由皇帝組織的特務機構,專門打探朝臣及地方官員的動態及情報。明朝前期的中央集權制度是比較完善的,宦官勢力是沒辦法專權,一切掌握在皇帝手中!皇帝一人說了算,集權於一身,宦官的生死榮辱取決於皇帝的喜好。朱元璋時,把丞相也撤了,一切大小事務皆由自己決斷,自己一人又批不完奏摺,他便組織了一個內閣一一秘書處,專門預覽奏摺,揀重要的事情報於皇帝閱覽定奪。

    問題又出了新問題,內閣的權力日益大了,職權超越了當時的宰相,皇帝又要限制內閣的權力,於是利用司禮監的太監來批閱奏摺。

    如果皇帝不勤政,鬆弛下來,宦官就會越雷池一步,明朝有名的宦官王振、劉瑾、馮保、魏忠賢都是司禮監主管。

    但明朝的宦官與唐朝的宦官是不一樣的

    唐朝的宦官掌握了軍隊,權力大了,敢把皇帝玩弄於股掌之上!

    明朝的文官與宦官互有牽制,一切掌握在皇帝手中,只能幫皇帝做事,明朝的宦官是皇帝的一個特務機構,是沒辦法威協到皇權的!

  • 6 # 陳不言

    老陳認為:唐朝與明朝宦官亂政的是有著本質區別的,唐代的宦官是一手遮天,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他們擁有軍權,敢廢立皇帝,親自下場,參與到皇室的家事與皇權的爭奪之中。

    而明朝的宦官,雖然也有權力在手,但對於皇室,更多的是一種依附關係,宦官視所依附的主子不同而為之效力,是皇權的寄生蟲,當宦官所依附的勢力倒臺,宦官的身家性命就受到威脅。

    下面,老陳將從有關的唐明二朝的制度入手,對唐朝與明朝的宦官專政進行比較。

    1、唐朝宦官制度

    唐朝的宦官制度是比較成熟的,他設計了專門管理宦官的機構內侍省,內侍省下設設掖庭、宮闈、奚官、內僕、內府、內坊六局,全面負責管理皇族們的生活起居。內侍不得干政、不得擁有兵權。

    但這種制度因為唐玄宗被打破,唐玄宗因為喜歡高力士而任命其為右監門衛將軍。並往地方上派遣宦官做為監軍,以加強對軍隊的控制。唐玄宗的這一政策事實上為宦官專政打開了大門,宦官們在朝廷及地方、軍隊都擁有了勢力之後,慾望開始膨脹。

    李輔國曾經在安史之亂中輔佐唐肅宗有功,被唐肅宗任命總領禁軍。在唐肅宗死後,李輔國用軍隊扶持唐代宗即位。這是唐代史書記載中第一位被宦官擁立即位的皇帝。

    在唐朝,有一支非常有名的部隊,叫神策軍。這支部隊長期由宦官領導,到了唐德宗時期更是形成一種制度。

    究其原因,是因為皇權需要宦官手中的力量與藩鎮形成平衡,但手上有權的宦官們更加在意的是自身現實的利益。

    唐朝自唐玄宗後,宦官的力量一直尾大不掉,成為唐朝中後期的一大社會毒瘤,加速了唐朝的內耗以及滅亡。

    自李輔國廢立皇帝起,有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唐宣宗、唐懿宗、唐僖宗、唐昭宗這些人都是被宦官擁立。唐敬宗是被宦官殺死的,唐昭宗一度被宦官廢為太上皇。

    2、明朝的宦官制度

    明朝所處的時間段較唐朝靠後,經過了宋元時期的完善,明朝的宦官制度較唐朝而言更加的完善,共設十二監、四司、八局,各司職能。朱元璋更是明確規定凡是宦官不得兼任外臣,不得兼任武將,不得御外臣冠服,官銜不能高於四品,每月的俸祿不得超過一石。明朝的宮門上,貼著朱元璋授意製作的牌子“內臣不得干預政事,預者斬“。

    明朝前期的宦官並不得勢,只能依靠皇權。但到了明熹宗時期,魏忠賢因為與明熹宗乳母客氏的關係較好,而被任命為司禮監掌印太監,之後又陸續掌管了東廠事物,利用權勢打壓東林黨,權勢一時無二。

    總結:

    唐朝的宦官因為擁有軍權,所以行事毫無忌憚,他們基於自身的利益廢立皇帝,操縱朝廷。而明朝的宦官專政則是皇權默許下的權利制衡,這些宦官們只是皇權之下被操控的可憐蟲而已。

    期待您的關注

  • 7 # 看不見的角落

    宦官亂政自古有之,從春秋時期晉國的寺人披到秦代的趙高,從唐代的李輔國到明代的魏忠賢,凡是有宦官亂政的時代,國家往往會陷入到混亂之中。在唐代,宦官正式從宮闈之中走入廟堂之上,甚至執掌兵權左右皇權。

    在明代,劉瑾被稱為“立皇帝”,魏忠賢被稱為“九千九百歲”,直接威脅皇帝的權力。但是兩者之間還有所差異,其區別大致如下:

    唐代宦官的正式官位非常高而且不限於內官和前朝事務官,甚至涉及軍隊。唐代高力士累官至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封齊國公。雖然這三個官職都並無實權,但是卻開始了宦官從幕後走向臺前的大門。之後的魚朝恩歷任三宮檢責使、左監門衛將軍,主管內侍省,統率神策軍。永泰年間,封為鄭國公,權傾朝野。李輔國先任拜為元帥府行軍司馬,後來唐代宗尊李輔國為尚父,並加封其為司空兼中書令,封博陸郡王。

    這幾個官職都是擁有實際政權、軍權的,李輔國也是第一位封王拜將的宦官。德宗時期,宦官劉貞亮聯合一些反對革新的大臣和其他宦官。逼皇帝“內禪”於太子李純,是為憲宗。憲宗時,劉貞亮官至右衛大將軍,知內侍省事。

    宦官仇士良在唐憲宗李純即位後,遷內給事,出任藩鎮監軍使,入為內外五坊使,加冠軍大將軍。長慶初年,拜鳳翔監軍使,封南安縣公,寶曆二年,遷鄂嶽監軍使,晉封郡公。唐文宗太和年間,拜右領軍衛將軍、知內侍省事,遷左軍中尉兼左街功德使。甘露之變後,加特進、左驍衛上將軍。開成五年,拜開府儀同三司、左衛上將軍,封楚國公擁戴唐武宗繼位,拜觀軍容使、兼統左右三軍。可以說仇士良達到了唐代宦官專權的一個高峰,掌握了朝廷內外的真實大權。

    明代無論是王振、劉瑾還是魏忠賢,他們的職務都不過是司禮監掌印太監、司禮監秉筆太監而已。他們所假借的是皇帝的威權和信任,藉由這種威權交接朋黨,聚斂爪牙,形成一股勢力。

    二者至今的區別也就顯而易見了,唐代宦官都有實職,可以正常參與到國家事務之中,直到唐朝滅亡也沒有根除宦官之禍。可是明朝太監實際上是外強中乾,一旦失去了皇帝的廕庇與信任會立刻垮臺,得勢時間不過數年就可以被輕易剪除。

    文:經典守望者

  • 8 # 何運超

    前面有了不少回答,好像都涉及到一些唐朝和明朝宦官的區別問題。但似乎並沒有理解宦官和皇帝、皇權、軍隊幾方面的實際關係,在古代王朝時代,古人們究竟如何在運作一個朝廷和官府。

    實際上人們好像很清楚,當官的才是掌管朝廷事務的主導,那麼,自然應該清楚,宦官不是當官的,他們是屬於宮廷內的職務,照過去的一些說法,宦官其實本意是皇帝私人的奴僕。首先,需要清楚宦官在古代王朝中的身份。

    第二,一般人自然會理解,宦官是太監,這是明清時代以來相對的印象,事實上,唐朝的宦官不一定是後來我們理解閹人和太監,這又是一個很大的區別。正因為此,唐朝宦官除了有服務宮廷皇帝的高力士、李輔國這種皇帝僕人身份的,還有一些是經常外派地方,從監軍到直接掌軍的人,例如眾所周知的掌管左右神策軍的現象。

    這就涉及一個問題,掌握軍隊的宦官自然成為人們理解有權有勢的感覺,他們就一定可以專權亂政了嗎?宦官和軍隊實際在掌管朝廷政務,在處理天下各種運作流程嗎?顯然並沒有,為何會給人一種禍國亂政的印象?

    宦官、軍隊、皇帝、朝廷和職官,這些概念是代表古代王朝各自不同的身份體系,從秦朝到唐朝再到明朝,宮廷、朝廷、官府是所謂宦、官、吏分別對應的三大體系,原本是各有職分。

    秦漢時代的宮廷與朝廷還並沒有完全區分,所以,當時大部分職官和服務皇帝的宮廷職務是混合的,例如當時九卿,還沒有完全擺脫服務皇帝的僕人色彩。但是,到唐朝就已經進一步把宮廷和朝廷有了區分,所以,當時三省六部是歷史的一大進步,是寓意宰相職權對朝廷領導,而皇帝本身在宮廷事務儘量脫離出來,連隋煬帝都知道皇帝是一個人治理天下,但並不意味這天下是一個人的,所以歷來歷史教科書在帶給大家古代封建社會皇帝一直是希望集權的印象,但實際所謂歷史發展,尤其制度方面的發展卻能讓大家明白,不是這樣,歷史是不斷完善,成熟,把職責具體化的,反而皇帝和官僚系統是不斷細分的,儘管有威望的皇帝的確可以掌握實際的大權,但在制度上是不斷分權的,李世民、李隆基哪怕朱元璋都是這樣。

    所以這個問題,只有清楚瞭解皇帝、皇權與朝廷、官府的運作本質,才能搞清楚宦官究竟是如何禍亂朝政的。問題顯然在於唐朝後期為什麼發生宦官凌駕皇帝之上的現象。

    皇帝給人感覺失去權勢,正是寓意皇帝在唐朝的制度化背景下,實際皇帝和宰相三省六部班底對朝政處理方式是分割清楚的,以唐朝的運作方式,皇帝與宰相團隊的互相配合,基本可以把天下治理好,他們各有職責。

    但是,軍隊從來不在傳統朝廷、宮廷和官府的官、宦、吏體系之中,歷來將軍出征或駐守邊疆都是隨時、臨時的指派,將軍等頭銜原則上除了帶兵的作用,在朝廷官府方面沒有絲毫實際作用,軍隊既不可能插手地方官府,也不可能在朝廷任職,將軍頭銜和各種封爵不是官員職務,沒有實際職權。這就是漢魏晉某某大將軍需要加大司馬或宰相才能理政的原因,最典型漢代有霍光、三國就是諸葛亮、晉朝如桓溫。

    那麼唐朝的宦官既屬於宮廷內侍,或是作為神策軍統領,同樣根本不具備處理政務的名分,實際做事的還是宰相班底和六部官員,神策軍作為禁軍系統,只是控制著京師和皇宮,實際上對朝廷是一種威脅,但並沒有真的透過軍隊取代朝廷職官系統,所以,一些人認為唐朝宦官超越了皇權是一種錯誤的印象。

    宦官掌軍權勢再大,本身並沒有超越皇權。否則甘露之變根本就不用留唐文宗活口了,還能讓文宗對宰相發牢騷堪比建安時代的漢獻帝?馬元贄也不會讓裝瘋賣傻的宣宗上位了,再次提醒,唐代宦官不一定都是閹人,至少有記載娶妻生子的,就是最囂張的文宗、武宗時期的仇士良,不是什麼有了孩子才當宦官,仇士良一直在宮廷服侍皇帝,是的確當了宦官發達了才娶妻生子。唐代宦官控制皇帝的廢立,好像比皇帝還大,但這種權勢恰恰體現在冊立皇帝,他們本身沒有想到改朝換代,他們的威望就是透過皇權在體現,這是古代歷史的核心本質。

    同樣,好比後來身材威猛、還有鬍鬚領兵打仗的宋代宦官童貫,同樣可能未必是閹人,所以,古代宦官雖然多數是閹人,但不絕對,不一定是今天我們想象的娘娘腔或東方不敗那樣的人。

    而明代朝廷制度的一大特色都知道,朱元璋在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件之後取消了宰相,之後朱棣開始設立了內閣,如前所述,歷來評價明代皇帝是進一步收縮集權,這是一種表面現象,好像把處理政務的壓力都給了皇帝,所以,搞得明朝皇帝都厭倦處理奏疏,也不喜歡見大臣,看起來的確如此,假如責任心重的皇帝會做的很累,朱元璋就很操心,每天都在看奏疏,過去秦始皇、隋文帝楊堅這些所謂勤政的皇帝都很累,這一點不誇張,隋文帝連宮廷使用什麼綢緞、用多少蠟燭都要管,非常疲勞。所以唐朝皇帝才會改變宰相制度,幫忙分擔皇帝的工作。

    但正如隨著朱棣的挑戰,實際上內閣與六部同樣還是分擔皇帝的工作,具體辦事的還是官員班底,明代所謂亂政的宦官就是秉筆司禮監,在皇帝跟前幫著書寫蓋印的,大太監同樣身邊有相當於軍隊的錦衣衛,明朝錦衣衛本身就是從軍隊改出來的,原本是皇帝親軍,只不過改變職責成為監察體系,是對付當時官僚系統的,不只是京師官員,實際可以對付全國官員。另外加上東西廠,所以,實際明朝是更細化了皇權體系,宦官同樣是利用這種強大的武裝威脅,朝廷官員,他們還是利用這個控制宰相六部官員辦事。

    但是,明代的諫官很發達,儘管有的時候諫官在宦官脅迫下會屈服是,甚至幫著宦官說話。但也有不同聲音,好比著名的楊連左光斗被迫害致死。但錦衣衛東廠真的顛倒是非黑白,隨意株連他們全家老小嗎?肯定人人認為魏忠賢和閹黨都這樣乾的,都知道左光斗的學生是誰?史可法,他被株連了嗎?沒有。或者認為史可法只是學生而已,不是親屬。左光斗的親弟弟左光先還是活著,同樣沒有死,所以明代最黑暗的時期,有的事情也不一定如歷來傳說的那樣。

    不論唐代還是明代,宦官禍亂表面是依靠背後有武力系統,但不代表他們取代了朝廷,壓過了皇帝,他們都依附皇權,但是利用的是當時的職官體制,都是需要拉攏一批官員才能控制朝局,成為他們的代理人,宦官本身是不能當正是官員的,而軍隊也沒有充作職官的,明代的軍人甚至是有專門戶籍的,是世襲的,不統計在普通百姓人口之內。

  • 9 # 歷史隨筆

    直白一點說,唐朝的宦官比明朝的宦官更有自主權。

    比如現在有股份制一大公司,大boss覺得公司發現不錯,給地下元老功臣一些股份,升為獨立董事,董事擁有公司運營決策權,部分業務的全面負責權,當它樹立了一定威信,具備一定人脈,甚至可以架空大boss!唐朝的宦官就類似於這樣的獨立董事。唐朝宦官最高可以做到宰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可以獨掌兵權,比如李輔國。

    而明朝的宦官呢,再怎麼燈光,再怎麼前呼後擁,也只是個打工的,相當於公司的總經理,執行官,沒有股份,沒有架空大boss的能量,就是皇權之下的忠犬。明朝的宦官最多也就管管錢,傳個話,魏忠賢那麼厲害不也是服務於皇帝,皇帝想廢掉他不也就一句話的事嗎?

  • 10 # 開心侃史

    提起宦官專政,人們不由自主的就會想起兩個朝代:唐朝和明朝。唐朝有李輔國、程元振、田令孜等,明朝有王振、劉瑾、魏忠賢等。這些都是臭名遠昭、權傾朝野的代表性人物。兩個朝代因為制度的不同,所以宦官所掌握的權力也不同。

    唐朝

    唐朝前期宦官只負責宮內事物,權力不大。哪怕是在唐玄宗時期的高力士等人,權力也只是來自於皇帝的信任和自身的才幹。皇帝想要收回他們的權力也很簡單,不會造成宦官專政。

    唐朝的宦官專權始於安史之亂,這場戰爭徹底打破了唐朝的政治結構。李輔國擁立有功、深得唐肅宗信任,掌控軍權。後來做官做到中書令,是唐朝歷史上第一個宦官宰相。自此宦官登上唐朝的歷史舞臺。

    唐代宗時期,吐蕃攻陷長安,只有宦官魚朝恩帶神策軍火速前來救駕,自此以後神策軍成為禁軍核心力量,由宦官開始掌控。唐德宗時期,為了監視藩鎮,設立了地方藩鎮監軍,由宦官擔任。後來,宦官不但擔任監軍使,還參與日常政務。唐朝的日常政務、軍隊已經離不開宦官了。

    明朝

    明太祖怕宦官專政,特意下令宦官禁止識字,並且立碑驚醒後代。

    明成祖為了消滅政治上的反對勢力,暗地裡尋找建文帝,設立東廠。東廠的職責與錦衣衛相同,但是可以制衡錦衣衛,是一個特務機構。這個時期,東長負責打探訊息,然後上報皇帝。此時的東廠權勢雖大,但還是不能幹政。

    由於朱元璋廢除了丞相制,導致皇帝的工作日益加重。明宣宗給予了內閣大臣“票擬權”。後來為了制衡文臣,明宣宗下令教導宦官讀書並賦予司禮監“批紅權”。雖然朱瞻基對太監的權力控制的很好,但是後代卻不敢恭維。到了明朝後期,司禮監的權力一度超越了內閣。

    唐朝和明朝的宦官權力的區別就在於:唐朝宦官權力來自兵權,明朝宦官權力來自皇帝賦予的“披紅”權,兩者有著本質上的區別。

    唐朝因為宦官掌兵,導致奴大欺主,很多皇帝對宦官敢怒而不敢言,甚至出現宦官殺死皇帝的現象。

    明朝宦官的權力來自於皇帝,所以例如劉瑾、魏忠賢等著名的宦官,皇帝很輕鬆的就能解決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8家加拿大媒體宣揚牴觸華為,華為迴應:感謝給我們打免費廣告,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