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挑劍論古今

    我認為諸葛亮為什麼要那麼固執的六出祁山五伐中原,這裡面是蘊含了他深刻的智慧的,概括起來有以下幾點:

    一、保持蜀國積極的進取心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蜀國坐擁四川盆地險要的地理優勢,物產豐富,人民豐衣足食,在小農經濟下很容易滿足,導致不思進取,最後是怎麼文恬武嬉,武備廢弛,最終導致亡國。諸葛亮每一次北伐不易於是一次練兵,是一次愛國主義教育,時刻告誡全國軍民北方威脅任在,戰爭沒有結束,大家還需要保持血性鬥志。

    二、展示自身實力威懾強敵

    三國中曹魏的勢力非常龐大,整個北方都是其勢力範圍,軍隊規模達到數十萬人,遠超蜀國。蜀國採取主動出擊的戰術,攻其不備,在區域性形成兵力優勢,聲東擊西,使其疲於奔命,讓魏國不敢小視蜀國,不敢主動發動大規模進攻,戰爭主動權始終掌握在諸葛亮手中。

    三、實現自身理想抱負

  • 2 # 自在竹子

    其實這個問題很好解釋,諸葛亮在前後出師表均已說得很清楚。蜀漢在劉備打夷陵之戰時,已經將原來的老本輸個精光。僅僅依靠蜀地這麼小的地盤和人口,無法長期支撐。蜀漢偏安一隅,人的鬥志極容易被消磨殆盡,後世各代蜀地政權的滅亡過程已經證明了諸葛亮的先見之明。五代後蜀政權是個典型例子,花蕊夫人的“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人是男兒”生動的描述了這個過程。諸葛亮之所以不停的北伐,一是為了激發蜀漢政權的鬥志,避免人心渙散。二是的確當時魏國也有變故,北伐是有機會的。隆中對,諸葛亮就闡明瞭待天下有變的想法。奈何,漢家氣數已盡,縱使諸葛亮天縱英才,也無力迴天。

    當前,很多人歪曲諸葛亮和姜維,說他們自私,連連征戰導致亡國。可蜀漢乃殘餘政權,不伐叛逆,如何表明自己為正朔?不伐叛逆,如何保持士氣?不伐叛逆,如何促使天下有變?諸葛亮乃千古全才第一人,人格堪稱完美。那些什麼走子午谷奇襲長安,偏安一隅保持實力的可笑策略,均被歷史證明為錯誤的。諸葛亮能進武廟,稱武侯。他的能力豈是紙上談兵,鍵盤俠之輩可評論的?可惜天命難違,出師未捷身先死,惜哉!

  • 3 # 良人一品

    在三國這一歷史階段,諸葛亮作為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可謂一個全才。在後世多諸葛亮的評價中,不僅有政治家、軍事家等成就,也有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等稱讚。當然,儘管被人們視為智慧的化身,不過,諸葛亮也是一個頗具爭議的人物。其中,一個焦點就是蜀漢只有10萬軍隊,為什麼諸葛亮還要不斷北伐曹魏?換而言之,有人將蜀漢的滅亡,歸結為諸葛亮北伐對國力的損耗。

    首先,針對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個國家的人口和軍隊數量,在陳壽的《三國志》中沒有詳細的記載。而根據南朝宋裴松之作注,蜀漢劉禪投降鄧艾時,“遣尚書郎李虎送士民簿,領戶二十八萬,男女口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人”。也即蜀漢末期人口94萬,士兵10.2萬。而就魏國來說,人口440多萬,士兵數量在40多萬以上。非常明顯的是,在三國時期,蜀漢的人口和士兵是最少的,而最強大的魏國,在士兵數量上大約是蜀漢的4倍多。

    同時,對於諸葛亮來說,北伐所能實際動用的軍隊,大約在6萬。對於蜀漢來說,餘下的4萬士兵,擔負著蜀漢邊境的防禦任務,而且蜀漢都城成都等,也需要一定計程車兵。由此,對於諸葛亮來說,士兵數量這麼少,好好的防守不行嗎,幹嘛要不斷進攻強大的魏國呢?對此,在筆者看來,原因是多方面造成的。一方面,在曹丕篡漢自立後,東漢王朝已經被終結了。而對於打著匡扶漢室旗號的蜀漢,必須透過北伐曹魏,來證明自己的正統。並且,北伐中原,也有助於獲得忠於漢室百姓的支援。

    同時,在夷陵之戰後,特別是劉備白帝城託孤後,蜀漢的內部充斥著各種不穩定因素。對於劉備、諸葛亮等人,面臨著強大的益州本土派。在內部不穩定的前提下,諸葛亮需要北伐來促使蜀漢各個派系團結在一起,也即北伐成功的話,不管是益州派,還是荊州派,都是受益者。當然,即使北伐不成功的話,因為是被魏國所擊敗,大家自然也會對魏中國產生更深的仇恨,而這,也有助於蜀漢的團結。此外,在北伐魏國的過程中,也是對蜀漢年輕將領的鍛鍊。

    最後,另一方面,雖然蜀漢實力和曹操的魏國存在巨大的差距,但是,對於諸葛亮來說,如果保守防禦的話,因為魏國佔領著富饒的北方中原地區,長期發展下去,只會擴大魏國和蜀漢的差距。由此,從攻勢防禦的角度,積極的進攻,可以增加魏國在軍力上的消耗,促使魏國無法集中軍隊來進攻蜀漢。而且,進攻的好處,是將戰場搬到了魏國,而不是蜀漢。此外,對於諸葛亮,不斷北伐曹魏,也是在呼應東吳的孫權。

  • 4 # 雨夜v風聲

    劉備偷襲劉璋,拿下四川,劉璋也姓劉啊。這事使內部很不容易搞定。本來是最有政治號召力的一支力量,反而成了“三國”中,內部最不穩定的一支力量。

    劉備創業二十幾年間,不斷有不同利益和背景的人加入,導致整個團隊的層級關係非常複雜,各懷鬼胎一盤散沙。

    在劉備去世前後,益州地區已經先後有四個郡發生叛亂,而且第二次叛亂還持續了兩年時間。

    劉備是個外來戶,為了壓制本地士紳,只能不斷北伐,不斷折騰,只有戰爭可以對內部形成凝聚力,一旦停止戰爭就容易與本地士坤們產生矛盾,無法壓制。

  • 5 # 平安讀歷史

    在劉備死後,蜀漢的國力事實上是三國中最弱的一個。在一般人想來,蜀漢應該好好的把自己的內部事務處理好,根本沒有多少實力去對外發動戰爭。但是事實上一直到死,諸葛亮都一直不停的發動北伐對魏作戰。為什麼諸葛亮要頻頻發動北伐的戰爭呢?首先,諸葛亮那一代人他們有一個興復漢室江山的信念。

    諸葛亮和劉備他們那一代人,可謂是見證了東漢江山的衰弱到滅亡。但是作為漢朝的臣子,他們一直忠於漢朝,所以一生都在為大漢江山的中興而努力奔走。想一想,劉備在30多歲的時候就成了名震一方的諸侯,如果不是為了漢室江山的信念,劉備完全可以投靠曹操,以劉備當時的名譽和地位,完全可以過上榮華富貴的生活。

    當時曹操給了劉備左將軍的官位,這個官位在當時可是相當高的。他應該在四徵四鎮將軍之上,僅次於大將軍,驃騎將軍和車騎將軍。如果劉備安於現狀的話,自己一身富貴自不必說,子孫後代封妻廕子,那也是一點問題也沒有的。總之對於多少人都羨慕的生活,劉備是完全可以措手可得的。但是劉備毅然捨棄了榮華富貴,投身於興復漢室江山的大業之中。諸葛亮也一樣,沒有為了榮華富貴投奔實力強大的曹操,而是投奔劉皇叔,也是為了漢朝的江山。

    其次,三國大格局定下來之後,形勢對蜀漢越來越不利。

    不過歷史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雖然諸葛亮雄心壯志,但六次北伐都無功而返。最後,也耗盡了蜀國的實力,蜀國一天不如一天,最後被魏國所滅亡。

  • 6 # 歷史花布雨

    在歷史上,諸葛亮北伐一直是一個頗有爭議的話題,有人認為諸葛亮窮兵黷武加速了蜀漢的滅亡,也有人認為,諸葛亮以攻為守延緩了蜀漢的滅亡。那麼“多智近乎妖”的諸葛亮,為何非要以益州一州之力,十萬帶加之兵,穿越“難於上青天”的蜀道,屢屢北伐呢?

    一、“匡扶漢室”是劉備、諸葛亮的立身之本,不北伐無以收復人心

    劉備和諸葛亮之所以能得到那麼多人的擁護,那麼多百姓的跟隨,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劉備“皇叔”的身份,和他匡扶漢室的信念,以及他那句“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的口號。如果任由曹丕篡漢,諸葛亮不出兵討伐,人們對蜀漢的正義性和合法性就會產生懷疑,其立身之本就會動搖,自然其國祚也不會長久。

    二、漢獻帝“禪位”曹丕,漢室正統不復存在,人們對大漢的感情越來越薄

    公元220年,在曹丕的逼迫下,東漢末代皇帝漢獻帝將帝位禪讓於曹丕,四百年大漢宣告滅亡,作為天下正統的漢室不復存在。隨著時間的推移,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接受漢朝滅亡的事實,而漸漸承認曹魏。如果諸葛亮不北伐曹魏,提醒人們不要忘了曹魏是篡漢逆臣,心懷漢室的人就會越來越少,曹魏的江山就會越來越穩固,北伐的成功率會越來越渺茫。

    三、蜀漢內部矛盾激化,需要北伐來轉移

    蜀漢政權內部,素來有荊州派和益州派之爭,劉備尚在時兩方尚能平安無事,但隨著荊州的丟失,劉備戰敗而亡,兩方矛盾開始激化。小小的益州已無法容納兩方豪強,繼續擴大勢力範圍,來緩和兩派的矛盾,而北伐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四、曹魏內部屯田制和九品中正制的實施,斬斷了蜀漢偏安的幻想。

    曹丕稱帝以後,繼承和發揚了曹操留下的屯田制,使曹魏的國力快速增強,相對於地小而狹,且多是山地缺少平原的益州來講,兩者的差距只會越來越大。以一隅之地,和大自己數倍的曹魏比發展速度,無異於自取滅亡,諸葛亮自然看的清楚。同時,隨著九品中正制的實施,曹魏得盡了天下門閥士族的擁護,再加上其“除禁令,輕關稅,禁止私仇,廣議輕刑,與民休養”的國策,更使曹魏得到無數百姓的擁護,如果諸葛亮選擇偏安,蜀漢最終必然滅亡。

    “崎嶇巴漢間,屢以弱攻強。暉暉若長庚,孤出照一方”,諸葛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是其對蜀漢“鞠躬盡瘁”的表現,是其對天下形勢的判斷,是其對“匡扶漢室”信念的實踐。放手一搏,或許還有成功的機會,偏安自守,與坐以待斃無異。

  • 7 # 史海尋蹤

    三國之中,蜀國最弱,土地、人口、經濟、兵力不要說和曹魏相比,比江東政權也有不如。天下九州,曹魏獨佔其六,西蜀境況好時,還擁有一半荊州作為北伐跳板,後遭盟友東吳拆臺,就這一半也沒保住。

    窩在益州一地的諸葛丞相苦心經營,也無力改變蜀弱魏強的現狀,到底是據守相持還是冒險北伐?丞相心中也是相當糾結的。

    一時間,各種猜測、說法甚囂塵上,有的說諸葛亮是外來戶,和本地大族有矛盾,頻頻北伐是轉移國內矛盾。還有說諸葛亮有野心,出兵曹魏為了掌握兵權。諸葛亮是自不量力,明知打不過還要打,勞民傷財。到底是不是真有其事,距今已近兩千年的真相難找確實證據。但可以從史料記載和諸葛亮言行來發現一些端倪。

    陳壽記載《隆中對》和《出師表》作為依據較為可靠

    陳壽所書《三國志》論藝術性、精彩性,《三國志》比不上《演義》,但說到真實性,《三國志》當屬權威。

    其時先主劉備正值落魄,倉惶無計。經人推薦,拜訪了諸葛亮。當時諸葛亮就透徹的分析天下大勢,預判了形勢的發展,提前制定了劉備集團的發展戰略。

    事實上從奪蜀地、聯東吳、取荊州這一段,和諸葛亮的預測驚人的一致。但之後,形勢有了極大的變故,而且發生的十分突然。

    一、關羽兵敗荊州,失去了最有利於北伐的前哨基地。二、劉備傾國伐吳,敗後病亡。

    蜀國的天塌了。西蜀勢力重新被近中原被壓縮回川內,失去了荊州這塊進入中原的跳板,再想出川,只能透過陝甘一線。而繼位的劉禪水平如何估計大夥心中有數,更要命的,與東吳戰略聯盟的破裂,摧毀了長期以來的三國均勢生態。至此,蜀國從局面大好,一下被推到懸崖邊緣。

    故此諸葛亮在《出師表》開篇即提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師表寫於公元227年,距劉備去世五年。諸葛亮在國內整軍備武,平定了西南的孟獲,準備出師北伐。由此可見北伐並非一時衝動,而是經過了長期周密的準備。

    為何諸葛亮在蜀國疲弱時還要堅持北伐呢?

    這是先帝的遺願也是諸葛亮畢生追求的理想。說是理想也好,說是執念也罷。諸葛亮追隨劉備起,他所努力的一切都是圍繞“復興漢室”這一目標。像諸葛亮這種士子,對於天下、黎民、盛世的追求遠高於功名利祿。屢次北伐,也是實現志向的延續。

    諸葛亮已感到所餘時日無多。其北伐行動集中在大約七年時間,最後一次病故五丈原,身體狀況怎麼樣自己最清楚,甚至是帶病出徵,這些事再不辦就來不及了。順帶提一下,有人說諸葛亮是野心家,用生命的代價幹著吃力不討好的事,這份“野心”的代價也太高了。

    迫於無奈。劉備去世後,經過內部治理、整軍備武,小小蜀國的潛力挖掘已經到了極限,再拖下去,情況也不會再好了。另兩家分佔中原、江南,資源、人才都非蜀國可比。而且以諸葛亮的智慧,劉禪的才能怎樣應該是心中有數的。拖下去只會越來越不利於蜀國,放手一搏,或許還能有一線生機。

    就是在這種惡劣的現實和急迫的內心促使下,諸葛亮不惜以蜀國區區十萬帶甲之眾,頻頻討伐強大的曹魏,或許他出徵時未嘗不渴盼著奇蹟的發生。

  • 8 # 鴻哥iouyh福小鋪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很明顯,蜀漢若是不討伐曹魏,那麼事實很明顯,就只能坐等曹魏討伐。

    再說了,蜀漢的建立的理念最重要基礎就是漢賊不兩立,如果偏安一隅,那麼自打耳光就是啪啪的響;

    還有就是益州舊臣與荊州集團的矛盾,天下太平,那麼益州舊臣便會對權力有訴求,而且還會產生朝堂鬥爭,決定鬥爭的最大砝碼便是兵權。

    諸葛亮一直把控兵權,就連李嚴要制肘也只能假託聖意,最終搞得自個身敗名裂,這樣的鬥爭就是為何北伐的好處。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不但是諸葛亮,就連益州舊臣也只能硬著頭皮和掌控兵權的諸葛亮對峙,只是在討伐曹魏的大旗下顯得那麼不堪一擊。

    所以,北伐不過是蜀漢轉嫁內部矛盾的一種手段,一舉兩得的策略。

    將內部矛盾轉嫁給外界,這是從古至今都常用的手段,如此一來,權力便可集權,即便獨裁也不會被輕易說三道四,因為在這麼一個大背景下指責容易遭到堂而皇之的攻訐,一般人還真不敢去觸碰。

  • 9 # 冰哥聊史論古今

    劉備和諸葛亮所建立的蜀漢是三國中三個國家中最弱小的一個,但是在劉備死後,諸葛亮六次出兵北伐,堅持堅持不懈的努力,與魏國做鬥爭,確實讓人感到驚訝。因為蜀國實力實在太弱,諸葛亮此舉讓人感覺有點雞蛋碰石頭的感覺,為什麼他要頻頻發動北伐戰爭呢?

    其次在蜀國裡分為荊州派和益州派,劉備和諸葛亮都是從荊州而來,劉備還在世的時候能夠在兩派之間找到平衡。而劉備死後,諸葛亮成了荊州派的代表人物,他比較難以做到荊州派和冀州派之間的平衡。所以為了壓制益州派,他不得不一次次的北伐,透過對外戰爭來轉移矛盾。雖然諸葛亮看似大權獨攬,但是他潛在的反對力量還是非常多的,他總攬大局,實際上做得非常的辛苦。他一次次北伐,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除了要對付魏國的敵人之外,同時還要應付來自蜀國內部的敵人。

    當時的情實情是,魏國的實力比蜀國和吳國加起來還要強很多。諸葛亮的北伐如果沒有奇蹟出現的話,註定是失敗的。也就是說,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所提出的戰略格局事實上在關羽和劉備敗亡之後,已經基本上失敗了。以後無論諸葛亮再怎麼努力,都已經無法改變這個格局。諸葛亮自己恐怕也知道這一點,只不過他一次次的北伐都是為了能夠實現在有生之年,為後主劉禪和蜀漢江山打下一片天地,這一點在諸葛亮所寫的出師表裡面都有所描述,就是為了報答劉備對他的知遇之恩,在明知不可為的情況下依然去努力拼搏,為蜀漢江山儘自己最後一份力。

    可惜歷史的發展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諸葛亮一次次北伐都無功而返,這是兩國實力之間的體現。

  • 10 # 四川達州人

    只有一個原因。

    諸葛亮,高舉政治正確的大旗,創造性地採取先軍政策,佔有話語權,時刻控制國家的財政開支,掌握半數以上的軍隊,既防備益州世家造反,又防止劉禪謀害自己。此後,姜維同樣也是這個目的。

    三國是世家社會。劉備集團也是如此,蜀漢統治階級分為以下集團:

    一、本地世家

    以張秦兩大家族為代表,佔據五成以上土地人口,但政治上屬於被壓迫者,在蜀漢政權內只能擔任下層官吏。

    二、外來戶

    1、劉備原從系

    關羽張飛趙雲簡雍孫乾糜竺糜芳劉琰等

    2、劉焉劉璋系

    以龐曦為首

    3、東州士集團

    以吳懿李嚴為首

    4、荊襄士集團

    以諸葛亮為首

    5、雜系外來戶

    比如魏延為首的荊州土豪。

    比如王平為首的返回系。

    比如法正孟達為首的關隴派。

    比如馬超為首的西涼騎。

    比如孟獲為首的土著酋長。

    ....

    勢力最大的外來戶東州士也只3萬戶,大體就是不到20萬口,外來戶全加起來也無法超過益州本地勢力。因此,所有外來戶團結合作,壓制益州世家是蜀漢政權的國策。

    如不切實掌握本地人組成的軍隊,佔據地利人和的本地世家分分鐘將外來戶斬盡殺絕。北伐也就是必然之舉,掌握最多的錢財,控制大部分精銳軍隊,本地世家當然不敢動。

    這也是劉禪後期迅速投降鄧艾的原因,諸葛瞻戰死,姜維軍隊被隔絕,劉禪不趕快投降,必定被本地世家砍頭後獻給鄧艾。

    諸位,現在明白諸葛亮姜維為何要不斷進行北伐了嗎?

  • 11 # 夢於花

    蜀漢別說有十萬軍士,即使只有三萬兵力,也要不斷的北伐,哪怕喊口號做樣子,也要執行劉備王業不偏安、漢賊不兩立的政治遺願。說白了,這是原則問題,不容商量。明知國力軍力不及佔據中原富庶地區的曹魏,也要出兵伐魏,蠶食曹魏國土。

  • 12 # 上善若水helen

    首先蜀漢自認為是正統,,而曹魏是篡位的賊,蜀漢的想雖然你曹魏強大,但你是名不正言不順的,我們才是大漢朝的後代!!我們弱小但透過不斷地北伐讓老百姓知道我們不會偏安一方的,我們要打回去!!!

    另外 戰爭可以讓蜀漢自己內部更團結,只要有戰爭,那麼大家的目標就是一致的,都在忙戰爭,沒工夫忙其他的。一旦長時間沒戰爭國內就會生出很多矛盾,更難處理!!!

  • 13 # 人帥氣質佳3

    因為諸葛亮明白,不北伐,就是等死,修養生息的前提是,你的發展潛力比他大,你現在的實力沒有比他強,但你潛力比她大,大家猥瑣起來發育,時間越長,你越有優勢,但蜀漢的發展潛力遠遠不如曹魏,因此休養生息就等於坐以待斃,所以諸葛亮只能北伐,儘可能的奪取曹魏領土,襲擾他們的發育,並且用他們的土地增強自己的實力,而且條件也允許他北伐

    比起江東那種南方士族的鬆散政治聯盟,蜀漢可要強的多,蜀漢集團本來就是諸葛亮,劉備,關羽,張飛等人拉起來的一隻團隊,沒有存在太多的利益糾葛,因此可以集中精力幹大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王熙鳳為什麼要殺趙姨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