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品的種類
1、假齒孔郵票
郵票如果同時發行了細齒與粗齒郵票,或者有齒與無齒郵票,或者同圖案的郵票與小本票,當兩種郵票品的價格差異較大時,變造者就會在齒孔上動腦筋。例如,當無齒郵票價格遠高於有齒郵票時,把真郵票的齒孔剪掉,使其成為無齒郵票。有時,某些有齒孔郵票比無齒孔郵票更貴,就會給無齒票或小本票沒齒孔的打上齒孔。此外,人為搞出變體品,專門在郵票圖案上打齒孔,稱作“錯齒票”,或者把雙連票中間原有的齒孔補好,就成為了“漏齒票”。
2、假刷色郵票
“變色”、“漏色”是收集變體郵品者收集的主要品種。郵票刷色的標準很難用文字精確表述,辨別難度很大,主要憑視覺感。使用化學藥品、改變或除去郵票的顏色,人為造成錯色票。
3、假水印郵票
水印是在製作郵票紙張時加上去的,它是防偽的重要手段。偽造者採用偷樑換柱的辦法,將無水印郵票揭薄,用帶水印的郵票紙從背面進行裱貼,成為假的水印郵票。
4、假加蓋郵票
加蓋郵票是在郵票上重新加印文字、數字、圖案,加蓋郵票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容易發生印刷上的差錯,產生如倒蓋(印)、覆蓋(印)、漏蓋(印)、偏蓋(印)、錯字,、漏字等“變體品”。大多數情況下,加蓋票屬應急使用,發行量少,使用時間短,往往比原票珍貴。各類“變體”的加蓋票更是一些集郵者爭購獵奇的寵物。假加蓋票是歷來偽造票中數量最多,最難識別的一種。
5、假背膠郵票
年代較久的早期郵票,會因為保護不當而發生背膠部分或全部脫落的情況,有的僅遺留著膠痕。此外,在熱帶或亞熱帶地區,比如中國南方地區,空氣潮溼、氣候炎熱,許多集郵者為防止有背膠郵票發生粘連就在買了新郵票之後先洗去其背膠。但無論何種原因造成的無背膠郵票,都不大受歡迎。原因是:一則影響其美觀,二則影響其身價。為了使背膠受損的郵票變成完美的“新”郵票,變造者會在這些郵票背面重新塗新膠。該種假票一般較難辨認。
6、假紙質的郵票
郵票用紙很講究。不同國家、地區,不同的歷史時期的紙張各異。有些國家還專門特製郵票紙,生產銷售均由國家統一控制。因此,偽造郵品(尤其是仿造郵品)極難找到與原票完全一致的紙張。
郵票紙質常常是辨認偽造品的重要依據之一。偽造者常用雜誌或書刊上的郵票圖案,人工改變紙質顏色、光潔度,造成與真票相似的郵票。
7、假郵戳
偽造假信銷票或假實寄封(片),製作各種假郵戳蓋在票、封、片上,主要有以下型別:
(1)、用現在的真郵戳蓋過去的郵品,郵戳上的時間、地點均不符。另外,使用私藏作廢的舊郵戳加蓋郵品。
(2)、私刻郵戳,加蓋偽郵品。
(3)、用黑色墨水手工描畫假郵戳。
8、假實寄封
假實寄封一般有以下幾種作偽手段:
(1)用真票(新票)在信封上加蓋真郵戳。此法能大量變造贗品。
(2)使用假票,在信封上加蓋真郵戳,多以偽造近期實寄封為多。
(3)將信銷真票貼到信封上,在封上補畫其餘的郵戳。這樣,假實寄封上的郵戳,票上部分是真的,封上部分是假的。
(4)將一般實寄封上的郵票揭下,換貼上郵戳位置適當的信銷票,變造成實寄封“珍貴品”。
9、假郵資封片
國內見到的郵資封片贗品,一般是照相製版用現代化印刷機械大量印刷出來的,圖案上很難找出破綻,須從刷色、印刷質量及紙質等方面辨別。此類印刷的封片數量都比較大
10、臆造郵票
完全由偽造者隨意製造出來的“郵票”,由於有不同的背景,情況很複雜,較難斷定。有下例幾種:
(1)國際郵商濫印的各種郵票。
(2)不法分子或團伙臆造的各種郵票。
(3)藝術愛好者繪製的各種郵品。
2》》郵票辯偽的要素
1、紙張
早期郵票用紙比較混亂。古典郵票大部分用質量最好的“手抄紙”印刷,此種紙特點是韌性好,不會發黃髮脆,缺點是厚度不勻,因而造成古典郵票紙質薄厚有差異。如,中國的第一套郵票就存在這種明顯差別。1878年第一期發行的海關大龍郵票,是用半透明的薄紙印刷的,因此被叫作“薄紙大龍”。而1883年第三期發行的海關大龍郵票,使用的紙就厚,不透明,被稱為“厚紙大龍”郵票。此後多個國家採用“機制紙”印郵票,使郵票紙張厚度的均勻性大大提高。
分辨紙質有助於區分郵票的印刷年代或特定環境。如,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法國的“播種”郵票 是用白紙印刷的,戰爭期間用的是質量較差的發灰的毛紙。
1918年,拉脫維亞共和國成立之初,沒有印刷郵票的紙張,而採用德軍遺留下的大量地圖印刷郵票。其他的國家,也曾用到捲菸紙、食品配給證等“臨時代用紙”印刷郵票。這在經濟困難或戰爭時期比較多。
1947年東北安東印製的毛澤東、朱德像郵票(安東二版)也是使用代用紙印刷的。長期無法搞清該種郵票用什麼紙張。為了弄清此問題,集郵家張文光收集了大量這次印刷的郵票。當這些郵票的背面拼在一起時,顯露出一女演員的畫像,還有“明星便箋”四個字,從而斷定此郵票是印在明星信箋紙的反面。
特殊環境裡的特殊郵票用紙,無形中為辨別這些郵票的真實性提供了寶貴的依據。
郵票的使用紙隨著社會進步、科學技術發展而向正規化、專門化發展,和鈔票一樣,也使用特殊的專用紙張。印製郵票的專用紙稱為郵票紙,由國家定點生產、定向使用,這種紙的特點是細潔光滑、吸墨性強、有韌性,手感柔軟,耐水洗 ,平展性好。各國使用郵票紙大都具備此基本特性。
目前,常見的偽造郵票的用紙大多是銅版紙、有光紙等。這類紙手感硬挺,紙質較脆,光滑而吸墨性差,輕微摺疊就產生摺痕,受潮或浸水後還會掉色。
新中國1962年至1963年間先後發行的“梅蘭芳舞臺藝術”、“兒童”、“熊貓”“金絲猴”等4套無齒郵票,使用的紙張與同時發行的同圖案的有齒郵票的紙張不同,前者紙質較薄,從而便於區別。只是後來發行的無齒票“麋鹿”,與有齒票圖案和紙質完全一樣,使偽造者易於變造。
近代,各國為了擴大郵品的材質種類,競相選用一些非紙質材料印製郵票。如,鋁質、銀質、絲綢、塑膠等。
2、水印
世界各類重要檔案、有價證券和紙幣大都採用帶水印紙張印製,水印已成為防偽的重要手段。早期的郵票也大量使用水印紙印製。郵票的水印可以分三種:
“單式水印”,在每枚郵票上,都有一個位置和圖案相同的水印,亦稱“一票一水印”。
“複式水印”,水印圖案在全張郵票上規則排列,重複出現,而每枚郵票上的水印圖案位置卻彼此不同。
“全張水印”,在一整郵票上,印一個大水印圖案,在每枚郵票上,只有該水印圖案的一小區域性。
有些郵票目錄上詳細列出了水印的圖案、位置和型別等資料,有的還附有圖示。由於一般目錄圖示上的水印圖案是從郵票正面觀察的,集郵者多是從郵票背面觀察水印。因而郵票目錄上的圖示水印基本都是反的。
不同國家,不同時期的郵票水印圖案各不相同。如,1840年,英國發行的第一套黑便士郵票便開始用有“CROWN圖”水印的紙張印製的,一直延用了20多年。1862年瑞士郵票的水印是雙層的橢圓形中有一個十字。1923年至1927年捷克郵票使用的是菩提樹葉圖形水印,到了50年代水印則改為五角星圖。蘇聯郵票的水印,在1921年使用V字形圖案。東德郵票上的水印則是用國名縮寫“DDR”字母構成
中國最早使用有水印的郵票是1885年清朝海關郵政發行的“海關二次雲龍”郵票,俗稱“小龍”票。郵票上的水印圖案是中國古代的太極圖。還有1894年清朝海關郵政為慈禧太后60壽辰發行的“萬壽紀念”郵票,郵票的水印仍是太極圖
早期有些造紙廠為表明售出的紙是該廠的產品,將紙張都加上廠名水印。有時使用這種帶造紙廠廠名的水印紙郵票,就會出現特殊的水印。如,1895年發行的中國“臺灣民主國郵票”(“獨虎票”)就是印在有造紙廠廠名的水印紙上的。由於水印圖不連續,所以只能在部分郵票上見到。
民國初期的郵票一直未用水印紙印刷。後來贗品增多,郵政部門決定改用有水印紙,特在英國定製了大批的水印紙張。此紙堅韌而薄,含有民國郵徽——篆文“郵”字水印。1940年起在香港印製的孫中山像郵票中,中華版有水印票5種,大東版有水印票10種,商務版 有19種。還有1940年發行的香港版長城圖航空郵票,有水印票10種,均與無水印郵票混合同時發行,情況較為複雜。
新中國郵票上一直無水印。1992年1月25日,中國郵票總公司發行的“壬申年”(生肖猴)特種郵票首日封,採用水印紙印製,水印圖案是中國郵票總公司的徽志。這是新中國郵品首次使用有水印的紙張印製。
3、印版
郵票是郵資憑證,方寸之地,既美觀又要防偽,因此世界各國都精心設計,以提高它的水平。
目前中國發行的郵票一般都採用雕刻、影雕、影寫三種製版形式進行印製。雕刻版是經過雕刻者在鋼板上的藝術加工刻出原版後製版,採用凹版印刷。其特點是墨色厚實,線條清晰,可以顯出不同的層次。它的印製效果藝術性強,最能防止偽造,是印製有價證券的理想的工藝手段。
採用雕刻、影雕印刷的郵票,其印刷效果無法用平版印刷表現出來。例如,特57“黃山風景”和T.46“庚申年(猴)”這兩套郵票都是採用影雕版印刷,圖案上的線條非常清晰,用手摸能夠感覺得出來。而前幾年出現 的這兩套票的偽造票,都是用平版印製的,票面一片平滑,有經驗的集郵者幾乎一望便知是偽造品
1987年至1988年,在南京、九江等地的郵市上,甚至出現了以彩色影印機影印偽造的“黃山風景”、“金魚”、“梅蘭芳舞臺藝術”郵票及“牡丹”小型張等高檔緊俏郵品。這些假貨的欺騙物件,主要是初集郵者。
由於影寫版、印刷技術操作簡便、印刷質量效率高,生產成本較低,因此中國的郵票以影寫版居多,但是這種郵票以及用膠版印刷的郵票容易被偽造團伙仿造出極逼真的贗品。再加上彩色影印機的出現,又多了一個仿造的途徑。儘管郵電部門為防止仿造,在設計印製郵票時加了暗記,但這些暗記是保密的,廣大集郵者仍無法用它來維護自己的利益,因此,集郵者們曾不斷呼籲,多采用雕刻版印刷郵票才是防偽的上策。
一種新發行的郵票,一旦印完規定的發行量,即停止印製,並且從此不再印刷。這是郵票區別於其他有價證券最顯著的特點之一。
但是,在一些特殊的情況下,有些國家的郵政當局也會把當年發行的郵票印版取出來翻印新郵票。例如,1864年英國郵政當局就曾再版過1840年發行的黑便士郵票。發行“再版”郵票在國際上不常見,由於受到國際集郵界的強烈反對,因此,一般情況下現在很少有哪個國家敢冒此種風險。
1955年1月10日,郵電部決定將1949至1952年發行的24套紀念和特種郵票重新制版印刷發行。這些再版郵票每枚印量多達250萬枚,是原版票印量的六七倍。由於引起國內外集郵界的種種猜測和誤解,中國以後再也沒有再版紀特郵票。必須指出,新中國所以要再版大批的紀念和特種郵票,完全是為了促進集郵活動的發展。解放初期,國內郵政業務不是很多,後來集郵活動也漸漸地發展起來,到了1955年1月籌備成立集郵公司時,已沒有多少可供出售的儲備郵品,正是為了解決新出現的集郵者收集新中國郵票的困難,郵電部作出了再版郵票的決定。為了便於郵政業務人員及集郵者區別原版和再版票的種種差異,郵電部還發布了有關檔案。
再版郵票,對缺乏經驗的集郵者是很大的危險,如果辨別不出原版 、再版,就會遭受經濟損失。以再版票冒充原版票也是一種贗品欺詐的行為。因此,掌握再版票的特徵,是一項非常重要的辨偽研究。
4、背膠
郵票背面塗刷膠層的目的為了使用時便於貼上。背膠的有無與膠質的特徵,也是鑑別郵票年代和真偽的重要依據。例如,新中國初期發行的郵票,大多數是無背膠郵票。60年代初採用的多為糊精膠,膠層較厚,顏色發黃、發亮,對溼度敏感 ,膠面受潮容易發生粘連,60年代中期開始採用PVA合成膠,膠質淺白,很薄,光亮度比糊精膠差。這種化學膠抗潮性強,不易發生自粘。
郵票的背膠並不都是白色的,一些國家曾使用過特殊的背膠。這些比較特殊的背膠,成為辨別真偽的重要特徵之一。
有些國家的郵票背膠上帶有縱向或橫向條紋,有的還有水印花紋圖案,以防止偽造。1923年捷克斯洛伐克發行的一套共和國五週年紀念郵票,黃色的背膠上有方格條紋。中心部位都有一個由捷克斯洛伐克郵政的縮寫字母“CSP”組成的圖案。因此,有的郵票,可以從背膠上鑑別出版別和發行年代。
辨別背膠真偽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觀察膠層是否厚薄均勻,色澤正常。尤其是背膠有水印圖案或條紋圖形的,要仔細觀察辨認。
(2)注意觀察齒孔。正常的郵票印製過程是先刷膠後打孔。由於偽造品是在郵票打孔後補刷背膠的,膠水會滲入郵票齒孔,甚至滲流到郵票表面。如果發現郵票的齒孔尖 端被膠水包住了,沒有撕斷時造成的紙纖維露出,即可肯定是撕開後刷的膠。
(3)對於那些偽造得非常高超的假背膠郵票,必須採取化驗膠水成份的辦法,進行嚴格檢驗分析,方能辨明真偽。
並不是所有國家的郵票都刷有背膠。一些處於熱帶地區的國家,氣候高溫,空氣潮溼,只能發行無背膠郵票。集郵票者必須瞭解這些情況。不能見到近代的外國無背膠郵票就武斷地認為是偽造郵票。另外,一些居住在熱帶地區的集郵者,為了妥善儲存郵品,防止郵品發生粘連,往往將國外新郵票上的背膠全部洗掉。這種郵票也會引起其他集郵者的懷疑和誤解,但應該區別於無背膠的偽票。
郵票圖案印在刷了背膠的一面,就會產生“糊上刷變體”。例如,中國普23“民居”中的20分郵票,就出現過這種變體。有的集郵者不知此事,亦未加以辨別,在泡洗這種信銷票時,也將郵票上的圖案全部褪洗掉了。
5、票幅與票邊
票幅是指單枚郵票的外廓尺寸,用橫×直(mm)表示,單位是毫米。郵票目錄一般都註明郵票的尺寸規格,多數是指票幅,也有一些特殊的郵票(如無齒郵票或齒孔有差異的郵票)則是指圖幅(即圖案尺寸)。這一點應在查閱郵票目錄時注意。
1988年發行的T.132“麋鹿”有齒郵票變造成單枚無齒郵票很難區別。唯一的辦法就是認真測量標幅。該有齒郵票的規格為30×40(毫米),齒孔孔徑為1毫米。因此凡橫對邊長大於29毫米或豎對邊長大於39毫米的無齒郵票一般情況下是真品。而周邊均等於或小於29×39毫米的,基本都是利用有齒票變造成的假無齒票。購買收藏無齒郵票,最好是帶邊或雙連郵票。
1989年初,在廣州、上海、北京、青島、南京等一些城市出現了幾種臺灣郵票小全張和小型張的贗品。辯認這些贗品可以從紙張、印刷、背膠等方面進行分析。例如:真票紙張厚實挺括,印刷精細,背膠微呈黃色,而贗品紙張發白、薄軟。由於是影印加工的,畫面顏色不純,字跡有些模糊,假背膠見水後不粘。另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區別法,這些贗品的外形尺寸均小於真票1-2毫米。
郵品辯偽透過測量票幅發覺差異,顯得比較直觀、準確、方便。因此,瞭解掌握郵票的票幅資料,顯得十分重要。
票邊,即全張郵票四周的邊紙,上面通常印有一些特殊標記、圖案、數字或符號。如:廠銘、發行當局名、郵票名稱、圖案名稱、全張枚數、印刷或檢驗編號,以及對色標記、套色對位線、裁切控制線等等。各國在各時期這方面的內容不盡相同。
邊紙被稱為“郵票的原始檔案”。它上面真實記錄的各種標記和資料,既是研究郵票的版式、印次、刷色等內容的重要資料,也是辨別郵票真偽的參考依據
6、齒孔
郵票帶齒孔,目的在於使郵票容易分開,使用方便。齒孔已成為郵票區別於其它有價憑證重要的標誌之一。
郵票的齒孔種類很多,時有變化,一些集郵票者專門收集研究圖案和麵值相同,但齒孔不同的郵票,這是一種重要的變體。齒孔的變異,能夠幫助我們辨別出一些郵票的真偽。
早期郵票是用落後的齒孔機打孔的,所以每次只能打出水平方向的單線齒(一排齒孔),以後經過改良的齒孔機,在水平方向的齒孔針長行上,增加了垂直方向的齒孔針短行。這樣一次可打出一排郵票上邊和左右兩邊齒孔,然後再往下移動一枚郵票的位置,打出下一排齒孔。這種打孔機械被稱為梳式齒孔機。這兩種齒孔機由於操作者的疏忽,都有可能造成一張郵票上的區域性漏齒或錯齒。
隨著技術的不斷改進,全張齒孔機,捲筒郵票齒孔機和小型張、小本票齒孔機相繼問世。這些打孔機上不會出現一張郵票(或一枚小型張)區域性漏齒的現象
同時期的打孔機械,在郵票上打出的齒孔有各自不同的特點。
單線齒孔機在郵票四角打出的齒孔幾乎都不一致,左右兩邊每枚郵票的齒孔位置也不完全相同。因此,郵票四角齒孔不規則,圖案有時偏離,是單線齒的主要特徵。梳式齒孔機打出的郵票齒孔四角和左右齒孔形狀規則。根據齒孔特徵可以斷定郵票是採用哪一種齒孔機打的孔。分析郵票的產生年代。
專用的打孔機配有自動套準調節裝置,打出的齒孔位置很準確,孔一般都很光潔,無毛齒現象。而偽造郵票使用的齒孔機非常簡陋,由於鋼針大小不一,控制精度不高,往往造成齒孔錯位、孔眼大小不一以及毛齒現象。有些“花紙頭”、仿印票甚至使用改裝的縫紉機打齒孔,打出的齒孔間距、位置、孔徑等有明顯的漏洞。
齒孔的度數不僅能辨別郵票的版別、真偽,從其齒孔的光潔程度也能辨認不同的版別。例如,1885年第一期發行的海關小龍郵票,齒孔度數為12.5,被稱為“細齒小龍”,因用舊式打孔機打孔,所以齒孔有毛糙的,也有光潔的。1888年第二期發行的海關二次小龍郵票,開始使用新式打孔機打孔,齒孔光潔程度好,齒孔度數為11.5,又被稱為“粗齒小龍”。
在解放區郵票和新中國早期的郵票中,有許多郵票因為打孔技術不過關而出現了“毛齒”現象。這些特殊現象,亦是郵票辨偽的依據之一。
7、刷色
萬國郵政聯盟曾對郵票的印色作出規定,要求各國根據郵票的不同用途,採用統一的刷色。例如,國內平信郵票採用綠色,國外平信郵票採用藍色,國外明信片郵票採用紅色等。對其他一些用途的郵票則沒有具體規定。當時這樣規定的目的是為了顏色醒目,使用方便,便郵局和寄信者都易於區別。
隨著各國郵票發行種類的大幅度增長,特別是多色印刷郵票的大量出現,原來的規定逐漸被廢除。
中國從30年代初開始,由於物價不穩,國內外郵資費變更頻繁,中華郵政發行的孫中山像郵票和烈士郵票先後多次被印刷,出現了許多刷色雷同、面值不同、或面值相同、刷色不同等混亂情況。
例如,孫中山像郵票4分與5分票,2角與2角5分票均同印一色。1角5分票,同一面值有紅藍兩種刷色,2角面值票也有類似情況。而烈士像郵票1角3分與5角票,兩種刷色基本相似,有深淺之分,這樣,不僅使用時容易混淆,而且在辨認版別時亦頗費功夫。
解放區郵票的版別往往不能單純靠顏色深淺來識別。同一版的郵票也可能出現顏色差異。
許多使用時間較長,或需用量較大的郵票(尤其是各種普通郵票),由於多次加印或由不同的廠家承印,刷色會有明顯差異。有時甚至根本不是原來的刷色了。這類由印刷技術原因造成的較大的刷色差異亦是研究鑑別郵票不同版別和印次的參考依據。
郵票刷色受各種因素影響會產生變化。除了自然褪色外,人為的化學變色是最常見的作偽手段。
8、暗記
為了便於鑑別郵票的真偽和版別,不少國家都在郵票上暗藏了記號。這種暗記是由設計者、雕刻者或印刷者有意製作的識別標記。由於暗記一般是郵票某處的圖案或文字很細微的變化,普通集郵者較難察覺出來。
暗記應該是保密的,郵政當局一般不對外公佈暗記特徵。新中國僅對建國初期發行過的24套再版紀特郵票公佈了各套原版和再版郵票的不同暗記。
郵票暗記對辨別郵票真偽、版別有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集郵者對暗記的研究很感興趣,也就能夠發現一些郵票上隱藏的暗記,經郵刊宣傳介紹,使郵票暗記公諸於世,例如,中國的T.78“九星會聚”郵票,圖案左邊線中附近有一陰文“九”字,每枚皆有。
郵票上的暗記雖然是集郵者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但應該指出,暗記的成因及對辨偽的參考作用是比較複雜的。對此應有清醒的認識。
在集郵者發現的暗記中,有些是印刷廠方或有關部門特意製作的;還有一些暗記可能是郵票印製過程中,因修版等原因,造成了與原圖案的細微差異,集郵界稱這種細微差異為版暗記。
9、文字
郵票上面的文字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面值,郵票上顯示出的郵資金額及其貨幣單位。一些特殊的“無面值郵票”、“單位郵票”、“免費郵票”等,均有各自的特定涵義和表示方式。
國名,郵票上用文字(或圖案,如英國發行的郵票以英國王頭像或王冠為標誌)表示發行該郵票的國家的名稱(或地區)。另外,還有郵政標記。新中國郵票國名標記與郵政標記連在一起,一直延用“華人民郵政”,1991年12月起改為“中國郵政”。一些國家(包括聯合國)發行的郵票上印有多種語言文字。
票名,郵票上表示郵票(圖案)名稱或郵票發行目的的文字。
志號,郵票上表示票種、套號、圖號、年份的標記。有的國家在郵票上還印有郵票設計者、雕刻者的姓名。
宣傳性文字,一些國家在郵票背面或附票上印有說明文字、口號、廣告或郵票編組號碼等。例如,尼加拉瓜1976年發行的一套票中票,每枚郵票背面均印有一大段西班牙文字,詳細介紹正面珍郵的歷史掌故。1952年,在北韓前線的志願軍,將紀15“抗日戰爭十五週年紀念”郵票背面印上英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我們共同打擊過日本”,作為對美軍宣傳戰的用段之一。
郵票上的各種文字和數字,是瞭解郵票國別、圖案意義和郵資的主要依據,同時,也為辨別真偽提供了重要條件。當一些偽造票在面值、票名、宣傳文字等方面出現常識性錯誤時,這些常識性錯誤就成為自我暴露的疑點。
鑑別郵票是每個集郵者都應具有的知識,而斷定一枚郵票的真偽,我們至少要掌握以下“六要素”:
郵票的版別、紙張、刷色、票幅、齒孔、背膠
1.版別郵票的印刷方法有雕刻版、膠版、凸版、影寫版和影雕套版。現在市場上流行的假票基本上是用膠版仿印雕刻版、影雕套印版或影寫版印出的郵票。最大的區別是,雕刻版郵票,真票有立體感,郵票圖案及銘文的墨層凸起,手感明顯。另外,在放大鏡下,影寫版郵票的網紋線數每英寸在250線以上,而假票的網紋線數一般在每英寸120-210線。真票圖案清晰,圖紋堅實,色彩柔和和均勻,而假標網點粗大,字型變形,圖案模糊,有疊色、露色等現象,透過20倍放大鏡看得更清楚
2.紙張真郵票用郵政部門定點生產廠家專用的郵票紙,這些“塗料郵票紙”與一般的膠版紙、銅版紙在色澤上有明顯差異。從紙張表面進行仔細觀察,就能辨別真偽
刷色即郵票印刷產生的票面色彩效果。
3.刷色是印刷工藝、紙張、油墨等諸因素的綜合產物,主要是由油墨決定的。真郵票色相正,色澤濃豔,而假票由於用普通油墨膠印,難免顏色發暗淡,色相不正。而且又會因套色不準而產生疊色、露紅(圖案和文字伴有彩色暗影),在燈光下還會顯現出與真票差異甚大的刷色,透過20倍放大鏡觀察,圖紋往往顯示彩色網點
4.票幅票幅的規格,是以毫米計算的,知道了每套郵票的確切票幅,也就知道了每套郵票的圖案四周應有多寬的邊。識別票幅真偽,如果有放大鏡觀察,加上尺子就更準確了,經驗豐富的集郵者甚至憑目測,就可以識破被剪去齒孔的冒牌無齒假票。鑑別有齒孔的郵票時,留意票幅也會查出假票
5.齒孔包括齒形、打孔方式與齒孔度數。齒形真正郵票的齒形大有文章。郵票印刷廠的打孔裝置有嚴格的工藝標準,並定時定點維修、更新,所打齒孔形狀規則,光潔圓滑。而造假者不可能具有同等技術條件,只能將就湊合,目測即可看出一些假票是類三角形齒孔,在放大鏡下呈現出槽形,多邊形齒孔。打孔方式郵票的齒孔是由打孔器打出的,有線式、平式、梳式、滾洞式等。當你發現郵票發行時間並非很早,而四過齒孔不規則時,就應多加註意了。打孔器上孔針的粗細與打列間距千差萬別,由此衍變出紛雜的齒孔數。國際集郵界以20毫米的長度為單位,在這一長度內的齒孔數就是齒孔度數,其測量精確到四分之一孔。偽造拙劣的郵票,甚至四個邊的齒度都不相同。當然真票偶爾也會出現齒度誤差,而與目錄上的齒度資料一致,但這種誤差是有規律可循的。
6.背膠郵票背膠也是研究和辨別郵票真偽的要素之一。偽造票所用的膠質與刷段都與真票的製作有差別。一般來說,中國的郵票在50年代是以馬鈴薯澱粉做原料的糊精膠塗刷背膠。這種背膠的特點是膠質光亮、發黃、膠層較厚。60年代採用PVA合成膠,光澤較糊膠差,顏色發白,膠層較薄。目前發現的假票一般無背膠,有的是在票背塗上一種半透明的白色塗料,以冒充背膠,但常有粘性。也有的是塗刷膠水,因手法拙劣,連齒孔紙毛也沾上了膠水。對一般造假者來說,要不走樣地均勻塗刷背膠並非易事,而要調製出配比正確、膠色逼真的膠料就難度更大,故假郵票往往無背膠,應有背膠而沒有背膠的郵票尤要注意。
早期郵票用紙比較混亂。古典郵票大部分用質量最好的“手抄紙”印刷,此種紙特點是韌性好,不會發黃髮脆,缺點是厚度不勻,因而造成古典郵票紙質薄厚有差異。如,中國的第一套郵票就存在這種明顯差別。1878年第一期發行的海關大龍郵票
偽品的種類
1、假齒孔郵票
郵票如果同時發行了細齒與粗齒郵票,或者有齒與無齒郵票,或者同圖案的郵票與小本票,當兩種郵票品的價格差異較大時,變造者就會在齒孔上動腦筋。例如,當無齒郵票價格遠高於有齒郵票時,把真郵票的齒孔剪掉,使其成為無齒郵票。有時,某些有齒孔郵票比無齒孔郵票更貴,就會給無齒票或小本票沒齒孔的打上齒孔。此外,人為搞出變體品,專門在郵票圖案上打齒孔,稱作“錯齒票”,或者把雙連票中間原有的齒孔補好,就成為了“漏齒票”。
2、假刷色郵票
“變色”、“漏色”是收集變體郵品者收集的主要品種。郵票刷色的標準很難用文字精確表述,辨別難度很大,主要憑視覺感。使用化學藥品、改變或除去郵票的顏色,人為造成錯色票。
3、假水印郵票
水印是在製作郵票紙張時加上去的,它是防偽的重要手段。偽造者採用偷樑換柱的辦法,將無水印郵票揭薄,用帶水印的郵票紙從背面進行裱貼,成為假的水印郵票。
4、假加蓋郵票
加蓋郵票是在郵票上重新加印文字、數字、圖案,加蓋郵票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容易發生印刷上的差錯,產生如倒蓋(印)、覆蓋(印)、漏蓋(印)、偏蓋(印)、錯字,、漏字等“變體品”。大多數情況下,加蓋票屬應急使用,發行量少,使用時間短,往往比原票珍貴。各類“變體”的加蓋票更是一些集郵者爭購獵奇的寵物。假加蓋票是歷來偽造票中數量最多,最難識別的一種。
5、假背膠郵票
年代較久的早期郵票,會因為保護不當而發生背膠部分或全部脫落的情況,有的僅遺留著膠痕。此外,在熱帶或亞熱帶地區,比如中國南方地區,空氣潮溼、氣候炎熱,許多集郵者為防止有背膠郵票發生粘連就在買了新郵票之後先洗去其背膠。但無論何種原因造成的無背膠郵票,都不大受歡迎。原因是:一則影響其美觀,二則影響其身價。為了使背膠受損的郵票變成完美的“新”郵票,變造者會在這些郵票背面重新塗新膠。該種假票一般較難辨認。
6、假紙質的郵票
郵票用紙很講究。不同國家、地區,不同的歷史時期的紙張各異。有些國家還專門特製郵票紙,生產銷售均由國家統一控制。因此,偽造郵品(尤其是仿造郵品)極難找到與原票完全一致的紙張。
郵票紙質常常是辨認偽造品的重要依據之一。偽造者常用雜誌或書刊上的郵票圖案,人工改變紙質顏色、光潔度,造成與真票相似的郵票。
7、假郵戳
偽造假信銷票或假實寄封(片),製作各種假郵戳蓋在票、封、片上,主要有以下型別:
(1)、用現在的真郵戳蓋過去的郵品,郵戳上的時間、地點均不符。另外,使用私藏作廢的舊郵戳加蓋郵品。
(2)、私刻郵戳,加蓋偽郵品。
(3)、用黑色墨水手工描畫假郵戳。
8、假實寄封
假實寄封一般有以下幾種作偽手段:
(1)用真票(新票)在信封上加蓋真郵戳。此法能大量變造贗品。
(2)使用假票,在信封上加蓋真郵戳,多以偽造近期實寄封為多。
(3)將信銷真票貼到信封上,在封上補畫其餘的郵戳。這樣,假實寄封上的郵戳,票上部分是真的,封上部分是假的。
(4)將一般實寄封上的郵票揭下,換貼上郵戳位置適當的信銷票,變造成實寄封“珍貴品”。
9、假郵資封片
國內見到的郵資封片贗品,一般是照相製版用現代化印刷機械大量印刷出來的,圖案上很難找出破綻,須從刷色、印刷質量及紙質等方面辨別。此類印刷的封片數量都比較大
10、臆造郵票
完全由偽造者隨意製造出來的“郵票”,由於有不同的背景,情況很複雜,較難斷定。有下例幾種:
(1)國際郵商濫印的各種郵票。
(2)不法分子或團伙臆造的各種郵票。
(3)藝術愛好者繪製的各種郵品。
2》》郵票辯偽的要素
1、紙張
早期郵票用紙比較混亂。古典郵票大部分用質量最好的“手抄紙”印刷,此種紙特點是韌性好,不會發黃髮脆,缺點是厚度不勻,因而造成古典郵票紙質薄厚有差異。如,中國的第一套郵票就存在這種明顯差別。1878年第一期發行的海關大龍郵票,是用半透明的薄紙印刷的,因此被叫作“薄紙大龍”。而1883年第三期發行的海關大龍郵票,使用的紙就厚,不透明,被稱為“厚紙大龍”郵票。此後多個國家採用“機制紙”印郵票,使郵票紙張厚度的均勻性大大提高。
分辨紙質有助於區分郵票的印刷年代或特定環境。如,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法國的“播種”郵票 是用白紙印刷的,戰爭期間用的是質量較差的發灰的毛紙。
1918年,拉脫維亞共和國成立之初,沒有印刷郵票的紙張,而採用德軍遺留下的大量地圖印刷郵票。其他的國家,也曾用到捲菸紙、食品配給證等“臨時代用紙”印刷郵票。這在經濟困難或戰爭時期比較多。
1947年東北安東印製的毛澤東、朱德像郵票(安東二版)也是使用代用紙印刷的。長期無法搞清該種郵票用什麼紙張。為了弄清此問題,集郵家張文光收集了大量這次印刷的郵票。當這些郵票的背面拼在一起時,顯露出一女演員的畫像,還有“明星便箋”四個字,從而斷定此郵票是印在明星信箋紙的反面。
特殊環境裡的特殊郵票用紙,無形中為辨別這些郵票的真實性提供了寶貴的依據。
郵票的使用紙隨著社會進步、科學技術發展而向正規化、專門化發展,和鈔票一樣,也使用特殊的專用紙張。印製郵票的專用紙稱為郵票紙,由國家定點生產、定向使用,這種紙的特點是細潔光滑、吸墨性強、有韌性,手感柔軟,耐水洗 ,平展性好。各國使用郵票紙大都具備此基本特性。
目前,常見的偽造郵票的用紙大多是銅版紙、有光紙等。這類紙手感硬挺,紙質較脆,光滑而吸墨性差,輕微摺疊就產生摺痕,受潮或浸水後還會掉色。
新中國1962年至1963年間先後發行的“梅蘭芳舞臺藝術”、“兒童”、“熊貓”“金絲猴”等4套無齒郵票,使用的紙張與同時發行的同圖案的有齒郵票的紙張不同,前者紙質較薄,從而便於區別。只是後來發行的無齒票“麋鹿”,與有齒票圖案和紙質完全一樣,使偽造者易於變造。
近代,各國為了擴大郵品的材質種類,競相選用一些非紙質材料印製郵票。如,鋁質、銀質、絲綢、塑膠等。
2、水印
世界各類重要檔案、有價證券和紙幣大都採用帶水印紙張印製,水印已成為防偽的重要手段。早期的郵票也大量使用水印紙印製。郵票的水印可以分三種:
“單式水印”,在每枚郵票上,都有一個位置和圖案相同的水印,亦稱“一票一水印”。
“複式水印”,水印圖案在全張郵票上規則排列,重複出現,而每枚郵票上的水印圖案位置卻彼此不同。
“全張水印”,在一整郵票上,印一個大水印圖案,在每枚郵票上,只有該水印圖案的一小區域性。
有些郵票目錄上詳細列出了水印的圖案、位置和型別等資料,有的還附有圖示。由於一般目錄圖示上的水印圖案是從郵票正面觀察的,集郵者多是從郵票背面觀察水印。因而郵票目錄上的圖示水印基本都是反的。
不同國家,不同時期的郵票水印圖案各不相同。如,1840年,英國發行的第一套黑便士郵票便開始用有“CROWN圖”水印的紙張印製的,一直延用了20多年。1862年瑞士郵票的水印是雙層的橢圓形中有一個十字。1923年至1927年捷克郵票使用的是菩提樹葉圖形水印,到了50年代水印則改為五角星圖。蘇聯郵票的水印,在1921年使用V字形圖案。東德郵票上的水印則是用國名縮寫“DDR”字母構成
中國最早使用有水印的郵票是1885年清朝海關郵政發行的“海關二次雲龍”郵票,俗稱“小龍”票。郵票上的水印圖案是中國古代的太極圖。還有1894年清朝海關郵政為慈禧太后60壽辰發行的“萬壽紀念”郵票,郵票的水印仍是太極圖
早期有些造紙廠為表明售出的紙是該廠的產品,將紙張都加上廠名水印。有時使用這種帶造紙廠廠名的水印紙郵票,就會出現特殊的水印。如,1895年發行的中國“臺灣民主國郵票”(“獨虎票”)就是印在有造紙廠廠名的水印紙上的。由於水印圖不連續,所以只能在部分郵票上見到。
民國初期的郵票一直未用水印紙印刷。後來贗品增多,郵政部門決定改用有水印紙,特在英國定製了大批的水印紙張。此紙堅韌而薄,含有民國郵徽——篆文“郵”字水印。1940年起在香港印製的孫中山像郵票中,中華版有水印票5種,大東版有水印票10種,商務版 有19種。還有1940年發行的香港版長城圖航空郵票,有水印票10種,均與無水印郵票混合同時發行,情況較為複雜。
新中國郵票上一直無水印。1992年1月25日,中國郵票總公司發行的“壬申年”(生肖猴)特種郵票首日封,採用水印紙印製,水印圖案是中國郵票總公司的徽志。這是新中國郵品首次使用有水印的紙張印製。
3、印版
郵票是郵資憑證,方寸之地,既美觀又要防偽,因此世界各國都精心設計,以提高它的水平。
目前中國發行的郵票一般都採用雕刻、影雕、影寫三種製版形式進行印製。雕刻版是經過雕刻者在鋼板上的藝術加工刻出原版後製版,採用凹版印刷。其特點是墨色厚實,線條清晰,可以顯出不同的層次。它的印製效果藝術性強,最能防止偽造,是印製有價證券的理想的工藝手段。
採用雕刻、影雕印刷的郵票,其印刷效果無法用平版印刷表現出來。例如,特57“黃山風景”和T.46“庚申年(猴)”這兩套郵票都是採用影雕版印刷,圖案上的線條非常清晰,用手摸能夠感覺得出來。而前幾年出現 的這兩套票的偽造票,都是用平版印製的,票面一片平滑,有經驗的集郵者幾乎一望便知是偽造品
1987年至1988年,在南京、九江等地的郵市上,甚至出現了以彩色影印機影印偽造的“黃山風景”、“金魚”、“梅蘭芳舞臺藝術”郵票及“牡丹”小型張等高檔緊俏郵品。這些假貨的欺騙物件,主要是初集郵者。
由於影寫版、印刷技術操作簡便、印刷質量效率高,生產成本較低,因此中國的郵票以影寫版居多,但是這種郵票以及用膠版印刷的郵票容易被偽造團伙仿造出極逼真的贗品。再加上彩色影印機的出現,又多了一個仿造的途徑。儘管郵電部門為防止仿造,在設計印製郵票時加了暗記,但這些暗記是保密的,廣大集郵者仍無法用它來維護自己的利益,因此,集郵者們曾不斷呼籲,多采用雕刻版印刷郵票才是防偽的上策。
一種新發行的郵票,一旦印完規定的發行量,即停止印製,並且從此不再印刷。這是郵票區別於其他有價證券最顯著的特點之一。
但是,在一些特殊的情況下,有些國家的郵政當局也會把當年發行的郵票印版取出來翻印新郵票。例如,1864年英國郵政當局就曾再版過1840年發行的黑便士郵票。發行“再版”郵票在國際上不常見,由於受到國際集郵界的強烈反對,因此,一般情況下現在很少有哪個國家敢冒此種風險。
1955年1月10日,郵電部決定將1949至1952年發行的24套紀念和特種郵票重新制版印刷發行。這些再版郵票每枚印量多達250萬枚,是原版票印量的六七倍。由於引起國內外集郵界的種種猜測和誤解,中國以後再也沒有再版紀特郵票。必須指出,新中國所以要再版大批的紀念和特種郵票,完全是為了促進集郵活動的發展。解放初期,國內郵政業務不是很多,後來集郵活動也漸漸地發展起來,到了1955年1月籌備成立集郵公司時,已沒有多少可供出售的儲備郵品,正是為了解決新出現的集郵者收集新中國郵票的困難,郵電部作出了再版郵票的決定。為了便於郵政業務人員及集郵者區別原版和再版票的種種差異,郵電部還發布了有關檔案。
再版郵票,對缺乏經驗的集郵者是很大的危險,如果辨別不出原版 、再版,就會遭受經濟損失。以再版票冒充原版票也是一種贗品欺詐的行為。因此,掌握再版票的特徵,是一項非常重要的辨偽研究。
4、背膠
郵票背面塗刷膠層的目的為了使用時便於貼上。背膠的有無與膠質的特徵,也是鑑別郵票年代和真偽的重要依據。例如,新中國初期發行的郵票,大多數是無背膠郵票。60年代初採用的多為糊精膠,膠層較厚,顏色發黃、發亮,對溼度敏感 ,膠面受潮容易發生粘連,60年代中期開始採用PVA合成膠,膠質淺白,很薄,光亮度比糊精膠差。這種化學膠抗潮性強,不易發生自粘。
郵票的背膠並不都是白色的,一些國家曾使用過特殊的背膠。這些比較特殊的背膠,成為辨別真偽的重要特徵之一。
有些國家的郵票背膠上帶有縱向或橫向條紋,有的還有水印花紋圖案,以防止偽造。1923年捷克斯洛伐克發行的一套共和國五週年紀念郵票,黃色的背膠上有方格條紋。中心部位都有一個由捷克斯洛伐克郵政的縮寫字母“CSP”組成的圖案。因此,有的郵票,可以從背膠上鑑別出版別和發行年代。
辨別背膠真偽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觀察膠層是否厚薄均勻,色澤正常。尤其是背膠有水印圖案或條紋圖形的,要仔細觀察辨認。
(2)注意觀察齒孔。正常的郵票印製過程是先刷膠後打孔。由於偽造品是在郵票打孔後補刷背膠的,膠水會滲入郵票齒孔,甚至滲流到郵票表面。如果發現郵票的齒孔尖 端被膠水包住了,沒有撕斷時造成的紙纖維露出,即可肯定是撕開後刷的膠。
(3)對於那些偽造得非常高超的假背膠郵票,必須採取化驗膠水成份的辦法,進行嚴格檢驗分析,方能辨明真偽。
並不是所有國家的郵票都刷有背膠。一些處於熱帶地區的國家,氣候高溫,空氣潮溼,只能發行無背膠郵票。集郵票者必須瞭解這些情況。不能見到近代的外國無背膠郵票就武斷地認為是偽造郵票。另外,一些居住在熱帶地區的集郵者,為了妥善儲存郵品,防止郵品發生粘連,往往將國外新郵票上的背膠全部洗掉。這種郵票也會引起其他集郵者的懷疑和誤解,但應該區別於無背膠的偽票。
郵票圖案印在刷了背膠的一面,就會產生“糊上刷變體”。例如,中國普23“民居”中的20分郵票,就出現過這種變體。有的集郵者不知此事,亦未加以辨別,在泡洗這種信銷票時,也將郵票上的圖案全部褪洗掉了。
5、票幅與票邊
票幅是指單枚郵票的外廓尺寸,用橫×直(mm)表示,單位是毫米。郵票目錄一般都註明郵票的尺寸規格,多數是指票幅,也有一些特殊的郵票(如無齒郵票或齒孔有差異的郵票)則是指圖幅(即圖案尺寸)。這一點應在查閱郵票目錄時注意。
1988年發行的T.132“麋鹿”有齒郵票變造成單枚無齒郵票很難區別。唯一的辦法就是認真測量標幅。該有齒郵票的規格為30×40(毫米),齒孔孔徑為1毫米。因此凡橫對邊長大於29毫米或豎對邊長大於39毫米的無齒郵票一般情況下是真品。而周邊均等於或小於29×39毫米的,基本都是利用有齒票變造成的假無齒票。購買收藏無齒郵票,最好是帶邊或雙連郵票。
1989年初,在廣州、上海、北京、青島、南京等一些城市出現了幾種臺灣郵票小全張和小型張的贗品。辯認這些贗品可以從紙張、印刷、背膠等方面進行分析。例如:真票紙張厚實挺括,印刷精細,背膠微呈黃色,而贗品紙張發白、薄軟。由於是影印加工的,畫面顏色不純,字跡有些模糊,假背膠見水後不粘。另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區別法,這些贗品的外形尺寸均小於真票1-2毫米。
郵品辯偽透過測量票幅發覺差異,顯得比較直觀、準確、方便。因此,瞭解掌握郵票的票幅資料,顯得十分重要。
票邊,即全張郵票四周的邊紙,上面通常印有一些特殊標記、圖案、數字或符號。如:廠銘、發行當局名、郵票名稱、圖案名稱、全張枚數、印刷或檢驗編號,以及對色標記、套色對位線、裁切控制線等等。各國在各時期這方面的內容不盡相同。
邊紙被稱為“郵票的原始檔案”。它上面真實記錄的各種標記和資料,既是研究郵票的版式、印次、刷色等內容的重要資料,也是辨別郵票真偽的參考依據
6、齒孔
郵票帶齒孔,目的在於使郵票容易分開,使用方便。齒孔已成為郵票區別於其它有價憑證重要的標誌之一。
郵票的齒孔種類很多,時有變化,一些集郵票者專門收集研究圖案和麵值相同,但齒孔不同的郵票,這是一種重要的變體。齒孔的變異,能夠幫助我們辨別出一些郵票的真偽。
早期郵票是用落後的齒孔機打孔的,所以每次只能打出水平方向的單線齒(一排齒孔),以後經過改良的齒孔機,在水平方向的齒孔針長行上,增加了垂直方向的齒孔針短行。這樣一次可打出一排郵票上邊和左右兩邊齒孔,然後再往下移動一枚郵票的位置,打出下一排齒孔。這種打孔機械被稱為梳式齒孔機。這兩種齒孔機由於操作者的疏忽,都有可能造成一張郵票上的區域性漏齒或錯齒。
隨著技術的不斷改進,全張齒孔機,捲筒郵票齒孔機和小型張、小本票齒孔機相繼問世。這些打孔機上不會出現一張郵票(或一枚小型張)區域性漏齒的現象
同時期的打孔機械,在郵票上打出的齒孔有各自不同的特點。
單線齒孔機在郵票四角打出的齒孔幾乎都不一致,左右兩邊每枚郵票的齒孔位置也不完全相同。因此,郵票四角齒孔不規則,圖案有時偏離,是單線齒的主要特徵。梳式齒孔機打出的郵票齒孔四角和左右齒孔形狀規則。根據齒孔特徵可以斷定郵票是採用哪一種齒孔機打的孔。分析郵票的產生年代。
專用的打孔機配有自動套準調節裝置,打出的齒孔位置很準確,孔一般都很光潔,無毛齒現象。而偽造郵票使用的齒孔機非常簡陋,由於鋼針大小不一,控制精度不高,往往造成齒孔錯位、孔眼大小不一以及毛齒現象。有些“花紙頭”、仿印票甚至使用改裝的縫紉機打齒孔,打出的齒孔間距、位置、孔徑等有明顯的漏洞。
齒孔的度數不僅能辨別郵票的版別、真偽,從其齒孔的光潔程度也能辨認不同的版別。例如,1885年第一期發行的海關小龍郵票,齒孔度數為12.5,被稱為“細齒小龍”,因用舊式打孔機打孔,所以齒孔有毛糙的,也有光潔的。1888年第二期發行的海關二次小龍郵票,開始使用新式打孔機打孔,齒孔光潔程度好,齒孔度數為11.5,又被稱為“粗齒小龍”。
在解放區郵票和新中國早期的郵票中,有許多郵票因為打孔技術不過關而出現了“毛齒”現象。這些特殊現象,亦是郵票辨偽的依據之一。
7、刷色
萬國郵政聯盟曾對郵票的印色作出規定,要求各國根據郵票的不同用途,採用統一的刷色。例如,國內平信郵票採用綠色,國外平信郵票採用藍色,國外明信片郵票採用紅色等。對其他一些用途的郵票則沒有具體規定。當時這樣規定的目的是為了顏色醒目,使用方便,便郵局和寄信者都易於區別。
隨著各國郵票發行種類的大幅度增長,特別是多色印刷郵票的大量出現,原來的規定逐漸被廢除。
中國從30年代初開始,由於物價不穩,國內外郵資費變更頻繁,中華郵政發行的孫中山像郵票和烈士郵票先後多次被印刷,出現了許多刷色雷同、面值不同、或面值相同、刷色不同等混亂情況。
例如,孫中山像郵票4分與5分票,2角與2角5分票均同印一色。1角5分票,同一面值有紅藍兩種刷色,2角面值票也有類似情況。而烈士像郵票1角3分與5角票,兩種刷色基本相似,有深淺之分,這樣,不僅使用時容易混淆,而且在辨認版別時亦頗費功夫。
解放區郵票的版別往往不能單純靠顏色深淺來識別。同一版的郵票也可能出現顏色差異。
許多使用時間較長,或需用量較大的郵票(尤其是各種普通郵票),由於多次加印或由不同的廠家承印,刷色會有明顯差異。有時甚至根本不是原來的刷色了。這類由印刷技術原因造成的較大的刷色差異亦是研究鑑別郵票不同版別和印次的參考依據。
郵票刷色受各種因素影響會產生變化。除了自然褪色外,人為的化學變色是最常見的作偽手段。
8、暗記
為了便於鑑別郵票的真偽和版別,不少國家都在郵票上暗藏了記號。這種暗記是由設計者、雕刻者或印刷者有意製作的識別標記。由於暗記一般是郵票某處的圖案或文字很細微的變化,普通集郵者較難察覺出來。
暗記應該是保密的,郵政當局一般不對外公佈暗記特徵。新中國僅對建國初期發行過的24套再版紀特郵票公佈了各套原版和再版郵票的不同暗記。
郵票暗記對辨別郵票真偽、版別有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集郵者對暗記的研究很感興趣,也就能夠發現一些郵票上隱藏的暗記,經郵刊宣傳介紹,使郵票暗記公諸於世,例如,中國的T.78“九星會聚”郵票,圖案左邊線中附近有一陰文“九”字,每枚皆有。
郵票上的暗記雖然是集郵者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但應該指出,暗記的成因及對辨偽的參考作用是比較複雜的。對此應有清醒的認識。
在集郵者發現的暗記中,有些是印刷廠方或有關部門特意製作的;還有一些暗記可能是郵票印製過程中,因修版等原因,造成了與原圖案的細微差異,集郵界稱這種細微差異為版暗記。
9、文字
郵票上面的文字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面值,郵票上顯示出的郵資金額及其貨幣單位。一些特殊的“無面值郵票”、“單位郵票”、“免費郵票”等,均有各自的特定涵義和表示方式。
國名,郵票上用文字(或圖案,如英國發行的郵票以英國王頭像或王冠為標誌)表示發行該郵票的國家的名稱(或地區)。另外,還有郵政標記。新中國郵票國名標記與郵政標記連在一起,一直延用“華人民郵政”,1991年12月起改為“中國郵政”。一些國家(包括聯合國)發行的郵票上印有多種語言文字。
票名,郵票上表示郵票(圖案)名稱或郵票發行目的的文字。
志號,郵票上表示票種、套號、圖號、年份的標記。有的國家在郵票上還印有郵票設計者、雕刻者的姓名。
宣傳性文字,一些國家在郵票背面或附票上印有說明文字、口號、廣告或郵票編組號碼等。例如,尼加拉瓜1976年發行的一套票中票,每枚郵票背面均印有一大段西班牙文字,詳細介紹正面珍郵的歷史掌故。1952年,在北韓前線的志願軍,將紀15“抗日戰爭十五週年紀念”郵票背面印上英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我們共同打擊過日本”,作為對美軍宣傳戰的用段之一。
郵票上的各種文字和數字,是瞭解郵票國別、圖案意義和郵資的主要依據,同時,也為辨別真偽提供了重要條件。當一些偽造票在面值、票名、宣傳文字等方面出現常識性錯誤時,這些常識性錯誤就成為自我暴露的疑點。
鑑別郵票是每個集郵者都應具有的知識,而斷定一枚郵票的真偽,我們至少要掌握以下“六要素”:
郵票的版別、紙張、刷色、票幅、齒孔、背膠
1.版別郵票的印刷方法有雕刻版、膠版、凸版、影寫版和影雕套版。現在市場上流行的假票基本上是用膠版仿印雕刻版、影雕套印版或影寫版印出的郵票。最大的區別是,雕刻版郵票,真票有立體感,郵票圖案及銘文的墨層凸起,手感明顯。另外,在放大鏡下,影寫版郵票的網紋線數每英寸在250線以上,而假票的網紋線數一般在每英寸120-210線。真票圖案清晰,圖紋堅實,色彩柔和和均勻,而假標網點粗大,字型變形,圖案模糊,有疊色、露色等現象,透過20倍放大鏡看得更清楚
2.紙張真郵票用郵政部門定點生產廠家專用的郵票紙,這些“塗料郵票紙”與一般的膠版紙、銅版紙在色澤上有明顯差異。從紙張表面進行仔細觀察,就能辨別真偽
刷色即郵票印刷產生的票面色彩效果。
3.刷色是印刷工藝、紙張、油墨等諸因素的綜合產物,主要是由油墨決定的。真郵票色相正,色澤濃豔,而假票由於用普通油墨膠印,難免顏色發暗淡,色相不正。而且又會因套色不準而產生疊色、露紅(圖案和文字伴有彩色暗影),在燈光下還會顯現出與真票差異甚大的刷色,透過20倍放大鏡觀察,圖紋往往顯示彩色網點
4.票幅票幅的規格,是以毫米計算的,知道了每套郵票的確切票幅,也就知道了每套郵票的圖案四周應有多寬的邊。識別票幅真偽,如果有放大鏡觀察,加上尺子就更準確了,經驗豐富的集郵者甚至憑目測,就可以識破被剪去齒孔的冒牌無齒假票。鑑別有齒孔的郵票時,留意票幅也會查出假票
5.齒孔包括齒形、打孔方式與齒孔度數。齒形真正郵票的齒形大有文章。郵票印刷廠的打孔裝置有嚴格的工藝標準,並定時定點維修、更新,所打齒孔形狀規則,光潔圓滑。而造假者不可能具有同等技術條件,只能將就湊合,目測即可看出一些假票是類三角形齒孔,在放大鏡下呈現出槽形,多邊形齒孔。打孔方式郵票的齒孔是由打孔器打出的,有線式、平式、梳式、滾洞式等。當你發現郵票發行時間並非很早,而四過齒孔不規則時,就應多加註意了。打孔器上孔針的粗細與打列間距千差萬別,由此衍變出紛雜的齒孔數。國際集郵界以20毫米的長度為單位,在這一長度內的齒孔數就是齒孔度數,其測量精確到四分之一孔。偽造拙劣的郵票,甚至四個邊的齒度都不相同。當然真票偶爾也會出現齒度誤差,而與目錄上的齒度資料一致,但這種誤差是有規律可循的。
6.背膠郵票背膠也是研究和辨別郵票真偽的要素之一。偽造票所用的膠質與刷段都與真票的製作有差別。一般來說,中國的郵票在50年代是以馬鈴薯澱粉做原料的糊精膠塗刷背膠。這種背膠的特點是膠質光亮、發黃、膠層較厚。60年代採用PVA合成膠,光澤較糊膠差,顏色發白,膠層較薄。目前發現的假票一般無背膠,有的是在票背塗上一種半透明的白色塗料,以冒充背膠,但常有粘性。也有的是塗刷膠水,因手法拙劣,連齒孔紙毛也沾上了膠水。對一般造假者來說,要不走樣地均勻塗刷背膠並非易事,而要調製出配比正確、膠色逼真的膠料就難度更大,故假郵票往往無背膠,應有背膠而沒有背膠的郵票尤要注意。
早期郵票用紙比較混亂。古典郵票大部分用質量最好的“手抄紙”印刷,此種紙特點是韌性好,不會發黃髮脆,缺點是厚度不勻,因而造成古典郵票紙質薄厚有差異。如,中國的第一套郵票就存在這種明顯差別。1878年第一期發行的海關大龍郵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