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執斧談史說事

    普法戰爭中普魯士不直接消滅法國,我認為主要原因有這麼三點。

    首先第一點就是當時的普魯士還不具備消滅法國的實力,第二點就是普魯士人難以統治已經民族覺醒的法蘭西人,第三點就是難以應對其它歐洲強國的聯合干涉。

    其實在普法戰爭之前的普奧戰爭中普魯士就沒有去消滅奧地利帝國,要知道奧地利帝國的統治民族和普魯士一樣都是德意志人,其實在當時普魯士一直有是要建立大德意志帝國還是小德意志帝國的爭論。普奧戰爭

    所謂大德意志帝國就是吞併奧地利把幾乎所有的德意志人都納入普魯士的統治,當然對於奧地利方面來講就是要把所有德意志民族納入奧地利的統治,而小德意志帝國就是要把奧地利帝國這個德意志諸邦國傳統的老大排除在外完成區域性的統一。

    所以當普奧戰爭中普魯士軍隊主力20多萬大軍在薩多瓦戰役中擊潰同樣有20多萬人的奧地利軍隊主力取得決定性勝利時,普魯士國內就在爭論到底要不要乘勝進軍維也納一舉吞併奧地利帝國建立大德意志帝國,而主張建立小德意志帝國的“鐵血宰相”俾斯麥力排眾議,和奧地利簽訂寬鬆的和約只是把它排擠出了德意志之外了事。

    俾斯麥之所以要這麼做最主要考慮到的就是吞併奧地利帝國極有可能引來英法和沙俄等其它歐洲列強的聯合干涉,而當時的普魯士王國要同時應對這三國的軍事幹涉壓力非常大搞不好就要亡國了,所以奉行大陸均勢戰略的俾斯麥為了不刺激其它列強就無奈的和奧地利帝國議和了,同時以寬鬆的條件拉攏同文同種的奧地利人使得他們變成自己的盟友。俾斯麥

    另外可能也有考慮到奧地利帝國軍隊主力尚存要想吞併這個帝國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如果繼續打下去普魯士王國也沒有吞併奧地利帝國的必勝把握。再有奧地利帝國的統治民族雖然也是德意志人可是隻佔了其國內人口的四分之一左右,如何在吞併奧地利帝國後壓服這些異族也是一個難題,要知道奧地利帝國自己就做不好所以普奧戰爭後很快就變成奧匈帝國了。

    其實說來說去普魯士王國之所以在薩多瓦戰役後不敢進軍維也納,就是自身實力相對不足沒有信心完成大德意志帝國的統一,而普法戰爭中在色當俘虜法皇拿破崙三世後沒有選擇消滅法國同樣也是這個道理,如果普魯士人有絕對優勢的實力大可以直接碾壓過去何必顧慮其它列強。

    實際上普魯士吞併法國的難度要遠大於吞併奧地利的難度,普魯士要想吞併奧地利帝國如果沒有外來干涉的話並不是什麼難事,因為奧地利人未必就不想成立一個大德意志帝國,至少不會激烈的反抗普魯士人的佔領。而對於已經民族意識覺醒的法蘭西人來說普魯士人就是異族,因此自然是激烈抵抗普魯士的侵略光是在巴黎就動員了百萬大軍,如果法華人不內訌普魯士軍隊光是攻佔巴黎都相當困難更不用說消滅法國了,不見好就收的話必然會陷入法華人抵抗侵略戰爭的汪洋大海中無法自拔。普法戰爭

    退一萬步講就算普魯士軍隊勢如破竹佔領了巴黎其它歐洲列強也絕對不會坐視不管,到時候法華人的反抗加上其它列強的干涉普魯士人絕對吃不了兜著走,就算最後吞併了法國面對法華人持續不斷的反抗運動也將精疲力竭,所以普魯士要想吞併法國就只有不斷蠶食而決不能鯨吞,可是法華人實力也不弱想要步步蠶食又談何容易。

    最後個人認為普魯士沒有在普法戰爭後趁乘戰勝法國之威吞併奧匈帝國實屬失策,如果當時吞併奧匈帝國的話面對如日中天的普魯士軍隊英國和沙俄未必有膽量干涉,就算它們要出來干涉氣勢如虹的普魯士人也有很大機會戰勝它們。所以說如果在普奧戰爭中普魯士因為力量不足不敢放手一搏的話,那麼在普法戰爭後則有很大的勝算了,這大概是普魯士人建立大德意志帝國最好的機會了,可惜最終俾斯麥選擇了和奧匈帝國結盟反而被這個豬隊友給拖累了不得不分兵保護它。一戰局勢

    試想如果普魯士吞併了奧匈帝國那麼它將變成一個領土一百多萬平方公里人口一億多的龐大帝國,然後再透過移民讓全國各地德意志人都佔據人口的絕對優勢地位,再找機會在巴爾幹等地區擴張一下領土,這樣德意志第二帝國的經濟實力將倍增和美國並駕齊驅,世界局勢也會大不相同更有利於德意志人。本來德意志第三帝國是有機會完成第二帝國沒完成的大德意志帝國夢想,只不過德國在吞併或者控制原奧匈帝國境內的國家後,野心急劇膨脹忘乎所以的去擴大侵略戰爭最終自取滅亡。

    其實縱觀歷史我們就會發現任何一個大帝國要想長期存在都需要在消化了擴張的領土後再繼續擴張的,如果只顧擴張想要一口吃成大胖子而不停下來鞏固勝利果實最終都只能是曇花一現自取滅亡,而德意志人恰恰缺乏這樣的耐性急切的想要稱霸世界,所以才會多次崛起又很快被打回來原型!

  • 2 # 阿斗不傻

    1815年6月18日滑鐵盧戰役,法國戰敗,皇帝陛下偉大的拿破崙被流放聖赫勒拿島,加冕CROWN榮耀時刻隨拿破崙落幕灰飛煙滅,強大不可一世法蘭西第一帝國結束。拿破崙去世7年後,英國才允許法國將他遺骸運回,法國隨即派拿破崙兒子安維王子飄洋過海尋找父親遺骨,但直到12年後的1840年9月,拿破崙遺骨才成功運抵巴黎。訊息不脛而走,9月15日巴黎市民傾城出動,塞納河畔迎接這位歷史偉人迴歸。這時距滑鐵盧兵敗已25年,法華人仍瘋狂崇拜拿破崙,他肉體已離開人世,可精神長存,拿破崙的生命已化作了法蘭西民族的力量,歷史前進的力量。因為拿破崙所代表的法國精神以及巨大崇拜力量,法國有部分人擁護由拿破崙後人,建立的法蘭西第二帝國。

    高傲的法華人心目中,拿破崙之後法國無論戰敗多慘,還是歐洲強國。事實也如此,繼承拿破崙帝國衣缽的法蘭西第二帝國,在歐洲具有著舉足輕重地位,可挑戰時刻存在,普魯士戰爭潛力還有統一德國執念,就如時刻準備落下的匕首,在法國心中埋下陰影

    第一:沒有子嗣的丹麥國王弗雷德裡克七世病故,緊接著1864年爆發普丹戰爭;接著,義大利統一運動給普魯士提供了出兵藉口,1866年普意聯手攻打奧地利,史稱普奧戰爭,最後,西班牙欲引入德意志霍亨索倫家族,封為西班牙國王。此舉致使法國為擺脫被霍亨索倫勢力的包圍,遂向普魯士宣戰,於1870-71年爆發普法戰爭,普魯士贏下了所有三場戰爭,意味著1815年和約簽字方中已無任何一方支援奧地利在中歐的利益,整個德意志只接受普魯士統治。之後奧地利不再也無力干預德意志事務。

    可是為何三連勝之後的普魯士不一口氣吞併法國。原因也很簡單。1-國家實力不足

    法國一直是Continental強國,這是毋庸置疑的,普法戰爭法國戰敗,但並不代表普魯士總體強於法國,只是一場區域性戰爭勝利而已。

    2-侵略戰爭法國國民不好惹

    雖然是法國首先宣戰可是普魯士卻是對戰爭蓄謀已久,而法華人是歐洲最愛過的人民也許他們會抱怨國家不夠好,但是國家危亡時刻,他們一定會萬眾一心,也因此法華人們因為戰敗愛國熱情高漲,普魯士不是不想消滅法國,而是打不下來,色當慘敗,巴黎被包圍,又如何,法國的體量在還,他還有海外無數殖民地,可以在短時間內組建龐大的軍團與普軍作戰,時間越長對普魯士越不利,還不如接受法國投降划算。

    3-歐洲外交局勢

    其實在戰前,整個歐洲都等著看法國的笑話,事實也確實如此,貌似強大,首先宣戰的法國卻一敗塗地,但是普魯士如果敢越界直接吞併法國,那麼第一個不答應的就該是英國啦,再加上在後面虎視眈眈俄國,西班牙,瑞典,義大利,奧地利,我們有理由相信,又一次反普魯士同盟會馬上組建出來。

    4-普魯士的戰略訴求

    普魯士戰略訴求從始至終就是完成由他領導下的德意志統一,連大德意志統一都沒有提過,戰略目標決定普魯士只能是達到戰略目標就足夠啦,因為國家勢力還有國內外形勢都不允許普魯士吞併法國。

    所以總結就是:首相俾斯麥同志深明適可而止道理,打破歐洲平衡,到時候被圍毆,並不是對普魯士最好的選擇,還不如積蓄實力拿到穩妥的利益等待下次機會,這才是政治家的最優選擇,於是才有後來的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出現。

  • 3 # 陽城導航

    1870年,對德意志來說,重點是國家統一與民族獨立。

    從1861年開始,普魯士發動了一連串戰爭,同奧利地帝國作戰,同法國作戰,只到1871年1月,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登上德意志帝國皇位,德國的統一完成。對於長期分崩離析的德意志來說,民族獨立與國家統一是件劃時代的大事!

    有人說,普魯士為什麼不趁機吞併法國。其實,當時普魯士的重點是國家統一,在普法戰爭之後,除奧地利外,原先的德意志大小邦國統一加入德意志帝國。由此可見,當時普魯士的主要精力放在國家統一上,而不是吞併鄰國上。如果不是法皇拿破崙二世阻撓德意志統一,並發動普法戰爭,也許這場戰爭就打不起來。

    當時主導普魯士統一德國的靈魂人物是卑斯麥,這是一個政治智慧高超的人物,他非常懂得歐洲的民族主義意識與列強平衡的原則。當時,他知道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分寸把握得相當到位。當普魯土打敗奧地利,普軍眼看就要進入維也納時,是卑斯麥阻止了威廉一世這樣做,保留了奧地利的國家獨立。可想而知,對待戰敗的法國,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卑斯麥心裡清楚得很。

  • 4 # 彭時南

    我來回答一下吧!普魯士沒有吞併法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普魯士和法國都是已經成型的近代民族國家!兩國均有自己的主體民族!雖然從根上說都是日耳曼人,但到了近代早已分化為不同的民族了!兩國有不同的語言,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生活習慣,總之很多方面都有巨大的差異!

    第二,經濟上雙方也決定了雙方不具備合併的可能!當時法國金融業發達,是諸多國家的債權人,所謂的高利貸帝國主義說的就是法國,巴黎也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金融中心!法華人沉浸在這種虛幻的財富之中!而德國則借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東風,大力發展煤炭、鋼鐵、鐵路等實業!德華人就是德華人,埋頭就是幹!這一點上,法華人和德華人都看對方不順眼,覺得對方是傻X!

    第三,國力上德國也無法吞併法國!儘管普法戰爭時德國在人口、經濟、工業等多個方面超越了法國,整體實力更是法國所無法比的,但差距有,卻還沒有達到平穩吞併一個同體量大國的程度!

    最後,國際形勢也不會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法華人被暴打一頓,很多國家都不介意看個熱鬧,但德吞法一下膨脹出一個超級大國則是任何國家都無法接受的!特別是當時的大英帝國如日中天,如果素有歐洲攪屎棍之稱的英國攪和進來,估計就沒有以後的德意志帝國了,普魯士當時就得撲街!

    總之,普法戰爭之時,已經不是古代那種直接殺人奪土滅國的時代了,國家吞併變成了非常罕見的事情,當然,這不包括那些對土地充滿了貪婪慾望的國家!

  • 5 # 奧國那些事兒

    1871年普法戰爭,與其說不吞併法國,不如說不敢吞併,雖然法國戰敗,但是國內仍有百萬民眾,法國政府在1871年的1月22日鎮壓巴黎居民起義後,同德國軍隊指揮部開始了最後的談判。如果強行吞併法國,給自己後續的統治帶來更大的麻煩,首相俾斯麥堅持不滅亡法國的政策,他認為普魯士佔領法國將會獲得法華人無盡的仇恨,得不償失,法國戰敗後也出現了政府動盪,普魯士以勝利者的姿態平定了動盪,見好就收,只佔領了阿爾薩斯和洛林。

    其次俾斯麥還主要到歐洲老牌帝國同樣虎視眈眈普魯士的崛起,一旦危機帝國的利益,定會造成更大的麻煩,比如英國、俄國、奧地利帝國,當時德意志剛統一,內部都不穩定,根本沒有實力與另外兩大強國交戰的實力,所以俾斯麥見好就收,不做第二個拿破崙,如果希特勒和拿破崙有俾斯麥一半的決策,那麼現在歐洲的格局將會是另一個場面。

  • 6 # 當狗容易做人難

    俾斯麥和被俘的拿破崙三世

    1870年的普法戰爭可以說是影響世界發展的大事,普魯士王國擊敗法國完成了德意志統一,“鐵血宰相”奧托·馮·俾斯麥也透過這次勝利奠定了自己的崇高威望。別看普法戰爭中普魯士王國很輕易的就擊敗了法蘭西第二帝國,還俘虜了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但實際上普法戰爭是俾斯麥的一次豪賭,某種程度上來說是“老賴”的勝利。

    “鐵血宰相”奧托·馮·俾斯麥

    1862年9月30日,當時剛剛當上普魯士宰相的俾斯麥就在議會發布了著名的“鐵血演說”,其中最出名的一句話就是“當代的重大問題,不是用說空話或多數派決議所能解決的,而必須用鐵和血來解決。”自此以後“透過戰爭手段統一德意志”成為俾斯麥的執政綱領,但千萬不要將俾斯麥當成迷信武力的暴力狂,某種程度上來說,他敏銳的政治嗅覺、靈活多變的外交手腕,在德意志統一過程中起到了比軍隊更重要的作用。

    普魯士從立國開始就繼承了條頓騎士團的軍事傳統,重視軍功,軍隊向來以紀律嚴明、作戰勇猛著稱,有點全民皆兵的意思,不有這麼一句話麼“對其他國家來說,是國家擁有一個軍隊;對普魯士而言,則是軍隊擁有一個國家。”在拿破崙縱橫歐洲的時代,普魯士軍隊是少數能夠在正面戰場上和法軍媲美的軍事力量,普魯士一直是一個軍事強國,但統一德意志從來不是一個單純的軍事問題。德意志地區位於歐洲中部,它長時間陷入諸國林立的分裂狀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周邊國家的干涉,各國頻頻阻止德意志的統一,比如著名的“三十年戰爭”,戰爭爆發的重要原因就是各國阻止哈布斯堡家族一統德意志,從1618年打到1648年,德意志各邦國大約60%的人口被消滅,戰後德意志內部分裂變成不可逆轉。

    普魯士統一德意志示意圖

    普魯士統一德意志有四大阻礙,德意志內部的老牌霸主奧地利,外部的英國、法國、沙俄三大頂級列強,這四國在德意志地區都有利益訴求、勢力範圍,普魯士統一德意志的過程實質上損害了四國利益,要是單純依靠武力很容易就會引起反彈,遭到四國圍剿,這就屬於地獄副本了。俾斯麥作為“德國統一的Navigator”最聰明的地方就是善於利用各國之間的矛盾,透過外交手段團結盟友,孤立對手,讓普魯士可以集中全力攻擊一個敵人。

    德意志統一過程中,普魯士打了三仗,第一戰是1864年普丹戰爭,丹麥曾經是北歐強國,但在當時已經沒落了,可沙俄帝國一直將北歐當做自己的勢力範圍,普魯士進攻丹麥就不得不考慮沙俄的影響。俾斯麥利用英法和沙俄在克里米亞戰爭中結下的恩怨,來拉攏英法制衡沙俄干涉,又以收復德意志領土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為口號將奧地利拉上了戰場,普奧聯軍進攻丹麥,輕鬆取得勝利。1864年10月30日維也納和約簽訂,普魯士獲得石勒蘇益格,最重要的是透過此戰勝利奠定了其北德意志領袖地位。

    普奧戰爭

    第二戰是1866年的普奧戰爭。哈布斯堡家族統治下的奧地利是歐洲傳統強國之一,曾是Continental霸主的有力競爭者,但先後在拿破崙戰爭、1848年歐洲革 命中遭到重創,再加上國內民 族矛盾尖銳,國勢日衰;同時因為領土爭端、歷史恩怨,奧地利和西邊的法國、南邊的義大利、東邊的沙俄關係都不咋地。俾斯麥為了進一步孤立奧地利,向法國許諾割讓萊茵蘭地區部分領土(著名的魯爾工業區就在這裡)、默許法國吞併普法兩國之間比利時和盧森堡的部分領土;向英國大筆借款,利息非常高,讓英國資本藉著普魯士經濟的高速發展,躺著賺錢;和沙俄簽訂優惠的貿易協定,以及私下的同盟密約;最後是利用義大利和奧地利的領土糾紛,聯合義大利南北夾攻奧地利。

    1866年4月21日,義大利首先進攻奧地利的蒂羅爾和威內託,奧地利軍隊不得不向南方邊境分兵;6月,普魯士向奧地利宣戰,7月3日雙方四十多萬人在薩多瓦展開決戰,這一仗普魯士贏得很艱難,要不是奧地利分兵防禦義大利的進攻,最終勝負難料。1866年8月23日,普奧簽訂《布拉格條約》,奧地利退出德意志邦聯,普魯士成為德意志諸邦國的唯一領袖。

    拿破崙三世

    第三戰是1870年的普法戰爭,這一仗從表面來看是普魯士勝利希望最渺茫的一戰。拿破崙三世統治下的法蘭西第二帝國實際上是法國發展的又一個高峰,是法國綜合國力最接近當時的世界霸主英國的時候,政局穩定、工業高速發展、經濟繁榮;陸海軍實戰經驗豐富、裝備精良,打遍了歐、亞、非和美洲;在世界範圍內擴張殖民地,是當時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等等。而當時的普魯士連年征戰,債臺高築,普奧戰爭中獲得的領土還沒有轉化為國家實力,德意志內部還有很多反對者,奧地利潛伏在旁時時等著報仇雪恨,可以說法國都不用擊敗普魯士,只要將戰事僵持下去,普魯士自己就先崩潰了,但戰爭的結果偏偏出人意料。

    實際上俾斯麥對向法國開戰的前景也不樂觀,有些光腳不怕穿鞋的“老賴”氣質。當時俾斯麥已經用利益拉攏了英俄兩國,再加上當年拿破崙橫掃歐洲的教訓,英俄兩國不會看著法國徹底擊潰、吞併普魯士。也就是說普法開戰,普魯士輸了也不會賠得傾家蕩產,頂多是將之前許諾給法國的萊茵蘭地區部分領土給出去,再賠點錢,國家上升勢頭被打破;可一旦普魯士贏了就賺大了,不僅保住自身領土完整,還能踩著法國成為世界頂級列強,藉著大勝的威勢徹底整合德意志諸邦國,將德意志統一,俾斯麥心裡有底乾脆就賭一把大的。

    色當戰役拿破崙三世投降

    為了激怒法國讓其倉促出兵,將法軍引到普魯士預設的戰場,俾斯麥先是曝光了普奧戰爭時普法關於領土的約定,嘲諷法國外交失利,公然打臉拿破崙三世;後來在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上,俾斯麥又發了一封帶有侮辱法國口吻的電報,令法國政府狂怒,1870年7月14日,法國向普魯士宣戰。對於戰爭的爆發,普魯士是蓄謀已久,從1869年就開始準備了,軍隊枕戈待旦,就等著打仗呢;而法國方面純屬臨時抱佛腳,很多精銳部隊都在海外征戰呢,兵力處於弱勢,臨時編組的部隊還缺乏配合,最可怕的是不懂打仗、重病纏身的拿破崙三世還親臨前線指揮,將兵權抓在手裡,造成法軍指揮失靈,最終於1870年9月1日至2日在色當慘敗,法軍主力被殲滅,拿破崙三世本人也成了俘虜,此時距離兩國開戰還不到兩個月。

    法國的迅速慘敗,與其說是普魯士太強,不如說是法國內部扯後腿的太多。拿破崙三世的皇位是時代的產物,並沒有什麼權威性和法理基礎,隨著拿破崙三世年齡日大、重病纏身,變得行動不便,難以處理政務,而皇太子只有14歲難當大任,法國內部反拿破崙勢力搶班奪權越來越猖獗,拿破崙三世要壓制不住了。普法戰爭中法國倉促開戰,拿破崙三世隨軍出征緊抓兵權等行為都是政治鬥爭的產物,整個戰爭期間法軍多次策略失誤都是受政治干擾,以至於連戰連敗,最終拿破崙三世在色當被包圍後,直接就被法國拋棄,連援軍都沒有,可見一斑。

    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成為德意志皇帝

    1870年9月4日,法蘭西第二帝國被推翻,拿破崙三世皇位被廢除,法國內部鬥爭更加激烈,不但不阻止普魯士的進攻,甚至於為了權力還有人勾結普魯士,普軍進攻法國如入無人之境,9月19日就包圍巴黎。此後在愛國熱情號召下,大量法國民眾自發參軍保衛國家,給普魯士造成困擾,但因為法國政府高層內鬥不斷,最終於1871年1月26日簽訂關於巴黎投降的條約,普魯士完勝法國。

    普法戰爭以普魯士的勝利告終,但俾斯麥明白普魯士贏得很僥倖,法國的國家實力和體量在那裡呢,普魯士並沒有徹底擊潰、吞併法國的能力,再加上各國干涉,在勒索了50億法郎高額賠款和阿爾薩斯和洛林之後,普魯士撤軍。德意志統一後,歐洲局勢大變,法國為了報仇雪恨,積極拉攏英國和俄國共同對付德國,各方關係日趨緊張,最終引爆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 7 # 白楊樹下談歷史

    1870年的《法蘭克福和約》對於法華人來說,可謂是喪權辱國,不僅要賠償鉅額的戰爭賠款,還要將阿爾薩斯和洛林兩地區割讓給德國。從此,雙方圍繞著兩地爭奪了70年,直到二戰結束。然而,阿爾薩斯和洛林對德國更重要。

    首先,民族情緒在其中。阿爾薩斯和洛林在歷史的歸屬問題上,雙方爭論由來已久,但從其母語是德語看,德意志民族始終認同他們為同胞,並在神聖羅馬帝國時期因戰爭割讓給法國,現在他們只是拿回屬於自己的領土。

    其次,在經濟上削弱法國。阿爾薩斯和洛林雖然土地面積只有3.2萬平方公里,卻是個物產豐富的地方。阿爾薩斯是法國的棉紡中心,產量佔全國的1/3;洛林是法國第一大煤炭產地,佔到全國的1/4,並且擁有全國9/10的鋼鐵產量。

    而在以煤炭和鋼鐵為基礎的第一次工業革命期間,誰擁有更多的煤炭和鋼鐵,誰就是工業大國。可見,失去兩地對法國的經濟打擊是很大的,再加上普法戰爭對本國的破壞,法國共計損失200億法郎,從此元氣大傷、一蹶不振。

    更重要的是,從軍事角度看,佔有這兩塊地盤,就擁有了一個極其堅固的防禦地帶,只要比利時和瑞士保持中立,法華人很難採取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在俾斯麥和老毛奇看來,既然德、法兩國的戰爭不會停止,那就佔領先機,佔據有利位勢。

    但令人意外的是,阿爾薩斯和洛林的當地民眾,似乎並不認同德意志帝國的專制,他們更願意選擇在“寬容”的法國一邊。在法國曆史上,他們多次與法華人一起,對抗外來侵略,就連法國國歌《馬賽曲》,都是源於阿爾薩斯的軍歌。

    儘管使用同一語言,但在宗教、生活習慣方面完全等同於法國,歷來的統治階層也從未強迫其使用法語,當地的民眾更願意效忠法國。也就有了後來當德華人推行文化同化政策時,《最後一課》真實反映了阿爾薩斯人,遭受壓迫的真實寫照。

    看到這裡,人們不禁會問,為什麼德意志帝國不一口氣吞併法國呢?

    這都與歷來複雜的歐洲格局有關。無論是英國、俄國等國,都不願意在自己的“家門口”,站立一個實力雄厚的“彪形大漢”,他們寧肯看到德、法兩國打打殺殺,但都不願意看到一家“獨大”,避免給自己帶來巨大的威脅,正所謂“區域平衡”。

    一是,普法戰爭後,德意志帝國的實力,已遠超歐洲大陸的任何一個國家。而多年征戰養成的“武力解決一切”的習慣,讓其在外交政策上更彰顯侵略性的一面。各國防範德國的“味道”越來越濃,這是俾斯麥不願看到的局面。

    二是,被德國“奴役”的法國,其實力已遠遠無法對德國形成抗衡,不得不向英國和俄國靠攏,既可以維護自身的安全,又可以擇機實施報仇。說白了,德國的統一,將長期相對穩定的歐洲地緣政治徹底改變,歐洲各國“人人自危”、“抱團取暖”。

    更讓俾斯麥擔心的是,如果順勢吞併法國,後果十分嚴重。因為他知道迫使法國接受《法蘭克福和約》,已經是列強們所能忍受的極限,再有“過激行為”,不見好就收,一定會招致各方的反對,英國、俄國,甚至奧地利都會強加干涉。

    到時候,不要說“吃到嘴裡的要倒出來”,恐怕在列強們的打壓和制裁下,德意志帝國會重新回到分裂的局面。這與俾斯麥的初衷可是大相徑庭,他寧肯對法國實施更苛刻的制裁,也絕不會吞併這個國家,就是這個道理。

    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以符騰堡王國為首的南德諸邦國,在歷史上長期受法國的影響,他們與法華人的宗教信仰一樣,更何況是在普魯士的武力威脅下,“不得已而為之”。所以,德意志帝國不是“鐵板一塊”,俾斯麥必須嚴防“背後一刀”。

    至此,德意志民族不僅實現了全民族的統一,而且擁有了歐洲主導地位。然而,蒙受屈辱的法華人空前團結,2年內還清了戰爭賠款,逼走了佔領軍。俾斯麥一度想發起第二次普法戰爭,但在俄、英兩國的極力干預下,最終沒有實施。

    而對阿爾薩斯和洛林來說,從此成為德、法兩國矛盾的焦點,在經歷的70年戰亂中,民眾護照上的國籍變來變去,但唯一不變的是對法國的認同和歸屬感。事實證明,相同的語言文化不一定等同於政治認同,激發人們愛國之心的不是語言。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全史》

  • 8 # 瘋狗的輕武

    先得知道,在19世紀中前期,德國還不存在。原本神聖羅馬帝國的土地上還到處都是鬆散的德意志邦國,而伴隨著普魯士建立德意志關稅同盟之後,才讓鬆散的德意志逐漸凝聚起來,但還離國家早得很。

    到19世紀後半葉,鐵血宰相俾斯麥讓普魯士成了德意志序列的領導者,並且透過一系列外交操作和1864-1866年的普丹、普奧戰爭讓普魯士空前強大。到1870年的普法戰爭時,憑藉犀利的火炮和創新的散兵分隊戰術擊垮法軍。

    然而...普魯士當年做這些的目的還是為了先建立一個統一的小德意志國家啊~ 那會雖然普魯士勢大,但它才剛吞併了一堆原本的小邦國,需要消化吸收的。打法國一方面是為了報幾百年來的仇,二方面也是為了收回阿爾薩斯·洛林地區。(阿爾薩斯·洛林原本是神聖羅馬帝國的地方,後來被法華人搶了,但這地方人都說德語,而且和法國還有孚日山脈隔絕,反倒是和德國接壤)

    所以說,普魯士當年只是想建立一個德意志民族統一的國家,對於能一棍子打死法國?沒想過,也做不到。

    畢竟你得考慮,普魯士在崛起時一度外交環境不錯,和隔壁的沙俄、英國都和普魯士穿一條褲子,義大利和奧匈也保持中立。 但這一切都是基於壓制法國

    畢竟拿破崙時期的法國沒讓歐洲少吃苦頭,歐洲各國都不希望看到一個強大的法國。反而是新崛起的普魯士如果能在一定程度上壓制法國,讓這兩個鄰國相互制衡就再好不過了。

    但如果統一後的德國直接把法國打死了,先不說Continental上別的國家,英國肯定是第一個不幹,他們不可能接受死了一個大佬,又蹦出來一個巨佬的情況產生。而新統一德國的實力以及外交策略也不可能讓他們幹這種蠢事。

  • 9 # 真正鱷魚不哭

    大人,食大便了,過去那套軍事帝國體制行不通了。別說打下一個首都,就算殲滅敵國主力,也不見得能吞併。

    拿破崙還攻進維也納柏林莫斯科呢,他吞併了奧地利普魯士俄羅斯了嗎?

    非不為者,是不能也。

    15世紀前後,西歐各國逐漸完成近代民族國家化,各國都依託自己長期領有的核心區域,形成了一套獨特社會執行體系。入侵者要吞併一個民族國家,必須徹底砸爛原有體制,重建新規範,要做到這些不是一兩代人能完成的,而成本極高(包括經濟社會成本),收益很差,不符合經濟規律。

    所以拿破崙還拿下了西班牙義大利,卻沒有吞併兩地,而是讓大哥約瑟夫和妹夫繆拉去當國王(那不勒斯王國)。就是想要扶持附庸搞間接統治,收取“保護費”,而不直接承擔具體管理責任。

    普魯士相對法國是小國(德意志剛剛統一,還需要大力整合),拿不出足夠資源去蛇吞象。

    那麼普魯士為什麼不扶持一個親德的傀儡政權呢?

    同樣做不到。

    一方面1873年普魯士還是窮國,掏不起這個錢,強行扶持也無力有效掌握,最終還是要失控的。

    就如上述西班牙那不勒斯兩國雖然接受了法國附庸地位,但並非唯命是從,陽奉陰違的事也不少——拿破崙第一次下野時,繆拉就為了自家王位跟奧地利媾和。

    就算普魯士掏得起這閒錢,他也不敢這麼幹。如果法德合併(或者實控)成功,那就對周邊各國都有壓倒性優勢,這是絕對不可容忍的,英國奧地利等都會聯合起來上門圍毆的,七次反法同盟還歷歷在目。1873的普魯士可不是1914的德國,哪裡敢與全歐洲為敵?

  • 10 # 忠武

    這種好事誰都想,為什麼普魯士沒有做呢,是沒有辦法。第一,法國戰敗實力還有,繼續下去也是兩敗俱傷,也不一定能吞併比自己還大的法國。沒有十足把握何不接受法國割地賠款的條件。第二歐洲各國對崛起的普魯士也忌憚,大陸均衡對各國都有好處,如果普魯士打破換來的就是各國干涉,普魯士也有所顧忌。

  • 11 # 政史琴話

    其實這個問題我可以長篇大論一番,但是這個問題真的可以幾句話說完。首先你打敗別人並不代表你有能力吞併別人。比如說一個成年人被不知名的土狗咬了一口,但是他肯定沒有被這狗吃掉的危險,而且這個狗也沒能力吃掉他。其次,敵人的強大就是自己的弱小化,歐洲其他國家也是不允許普魯士吞併法國的,即使法華人自己不防抗,歐洲人,尤其是英國(因為他一直實行大陸均衡原則,不允許任何一個歐洲大陸國家過於強大),它絕對不會袖手旁觀。第三,傲嬌的法蘭西,怎麼可能會俯首貼耳的低下它高傲的頭呢,如果普魯士真的要吞併法國,那麼總體實力相對弱小的普魯士無疑是找死。

  • 12 # 銀河淘玉

    首先,英國,德國與法國都是日爾曼人國家,都講日爾曼語族語言,都相互認為他們一起都是文明國家。二是吞併了兩地民族不同,認同不同,統治成本極高。不划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升級親密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