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淅爸育兒記

    不應該逼他,但是要引導他。

    孩子為什麼對興趣班有興趣?因為喜歡,因為有的玩,可能因為老師好,同學多,各種原因,但是都是一時的。而孩子的天性決定了,孩子不會對一件事物產生長期的喜歡,只要這個事物讓他感到一丁點的難受,那麼事就來了。

    今天他還小,以後長大了呢?媽,大眾開膩了,你給我買寶馬吧!明明是你自己挑的車!就因為你沒興趣了,老孃就要受你指揮?!

    別以為我危言聳聽,凡事有了開頭,孩子就會反覆用這招威脅著你,說服著你。

    孩子為什麼對興趣班失去了興趣?

    這其實也很簡單,他玩膩了,他遇到困難了,他在這個學習的過程中,和他一開始想象的那種快樂有了差距了。

    興趣是培養出來的,不是喜歡出來的。一開始感興趣,那只是感性使然。

    從另外一個例子來講,當你給孩子買玩具的時候,一開始她是哭著吵著滾地板都要買的,可一會兒之後,他就膩了,扔了,拆了。

    同理包括閱讀。我不敢說什麼100%,但是我身邊的孩子,喜歡閱讀的都是家長引導得很好的,每天抽時間陪孩子讀書,讓孩子給自己講故事,給孩子肯定的總結評價,讓孩子在此過程中獲得快樂和滿足。

    不管孩子學什麼興趣班,喜歡什麼玩具或者什麼內容,最重要的是要教會孩子:堅持!

    線下有舉辦過一個輪滑班,只有一個孩子的家長,堅持著讓孩子來練習,就算孩子鬧彆扭還是要送來。

    而大多數家長,在聽到孩子喊累,喊不想玩,喊不動的時候,就果斷放棄。

    重點來了,當我們在廣場上,和這個堅持的孩子一起玩輪滑的時候,她的技術她的動作,讓周邊的人都為她雀躍歡呼。那些放棄的家長看到了也會說自己的孩子:“你看人家!多厲害”

    而我注意到的是,這些被埋怨的孩子,眼神裡的羨慕隨著家長這句話,變成了厭惡。

    明明就是你自己造的孽,卻在埋怨孩子。

    不管你要教孩子什麼,請先教會孩子:堅持!

  • 2 # 吳偉2361

    中小學未來十年之暢想

    文明在進步,生活在變化,未來十年會怎樣呢?是翻天覆地,雷霆勢萬鈞?還是和風細雨,溫良恭儉讓?

    “小明媽媽,好久不見了,忙什麼呢?”“還能忙什麼?忙孩子唄,你呢?”“一樣,一樣。”“小輝媽媽,你好啊。”“你好,你好,今天孩子們來學校考試,我們在校門口聚會。”“是啊,你孩子的游泳練得咋樣了?”“還不錯,上個星期市運動會他拿了小學甲組仰泳的第五名。”“我家小雨鋼琴考到十級了。”“還說呢,你家閨女的美聲給我兒子都唱呆了。”“可不,這次小學生歌詠比賽,咱學校是第一名。”

    “二班的學生上個月去了秦嶺,地理老師帶隊,實地上地理課,採集標本,追蹤野生大熊貓。”“是啊,我看了我女兒寫的考察報告,眼淚都下來了。”“我兒子去了英國十天,回來很秀了番英語,說是要挑戰爸爸。”“你老公不是在英國工作嗎?你兒子也敢挑戰?”“怎麼不敢。說了,現在還不行,但一年後再戰。”

    一年一度的學年考試結束了,學生們一個個興高采烈地走了出來。“媽媽。”“女兒,考得怎麼樣?”“我都做了,不會差。”“你呢,兒子?”“沒問題。”“你考的是哪張卷?”“A卷。”“A卷不是最難的嗎?”

    “一點都不難,我把附加題都做出來了。”“你兒子真棒。我兒子差點,做的是B卷。”“怎麼樣?”“他說應該滿分。”“你女兒語文考的怎樣?”

    “她說她寫的作文是秦嶺考察。”“你們走這麼快乾嘛?”“孩子要游泳訓練。”“我送女兒去打網球。”“你們呢?”“去上音樂課。”“去彈琴。”“明天你們來學校嗎?”“不來,我們在網上學數學。”“我們後天來參加足球比賽。”“我們去聽科學講座。”“我們來學校上數學課。”

    “我們明天去北京旅遊,參觀國家博物館。”

    中小學教學改革,學生的學習效率大幅度提高。三分之一的時間在應試,自主選擇老師;三分之一的時間在運動場,身強體壯,婀娜多姿;三分之一的時間在社會或自然中,培養社會意識,自然精神。

  • 3 # 容安心理psy

    最近容安做了很多兒童發展心理相關的工作,發現很多家長非常關注孩子的早期教育,在學齡前報名學習了很多興趣班,於經濟而言是一筆很大的開銷,於時間而言對家長的精力是個大大的挑戰。今天就聊一聊兒童興趣開發與興趣班選擇那些事。

    一部分家長給孩子選興趣班是在滿足自己童年時的願望。比如我小的時候特別希望學鋼琴,但是由於家庭經濟條件限制,這個願望一直都只是個願望,不得實現。於是我就讓我女兒學鋼琴,成就我當年的夢想。

    還有一部分家長是出於實用角度考慮給孩子報班,比如英語是未來學習與工作繞不開的硬實力,所以語言要從娃娃抓起,有的孩子剛剛2歲就被帶到英語課堂上了。

    這些做法真的有利於孩子潛力開發和興趣培養嗎?

    下面咱們來具體分析一下。

    一、如何鎖定孩子的興趣?

    其實孩子在6歲以前很難形成主動興趣錨(這裡要澄清一下,發展心理學中所提到的年齡都是大概數字,每個孩子心理發展都有獨特性,我們說的是大機率平均年齡)。因為在孩子小時候整個世界對於他們來說都是新奇的,天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驅使他們對所有沒有接觸過的、不熟悉的事物進行探索。

    很多家長都遇到過這樣的問題,帶孩子來到音樂教室,孩子迫不及待地要去彈一彈鋼琴、撥一撥吉他。家長覺得孩子一定是對樂器有興趣,於是花費高額報班。但是孩子三分鐘熱度迅速褪去,樂器就在家裡成了擺設,最重要的是,從學習到放棄的過程相當影響親子關係。

    其實這就是因為孩子當時見到樂器時的探索並不是真正的興趣,而是好奇,他要透過眼睛的視覺、小手的觸覺,耳朵的聽覺來感受這件新奇的東西,去學習、去認知、去試錯、去嘗試喜歡或放棄。

    所以6歲以前孩子的興趣選擇與培養大多數是由家長代替完成的

    我們建議家長在孩子小時候多讓孩子接觸各種新鮮事物和技能,無論是英語、美術還是音樂、舞蹈。這就好像家長帶孩子進入了神秘的興趣花園,推開那一扇門,送孩子走進去,然後讓孩子自己來選擇留下或是離開。

    當然這並不是說我們要每一個興趣班都報一遍。家長可以在家裡與孩子互動時觀察孩子的能力偏好。

    舉個例子,有的孩子在嬰兒時期聽到音樂就會隨著旋律擺動肢體,這說明他對韻律很敏感;有的孩子小時候可以分別出顏料很細微的色差,比如綠顏色是由藍色和黃色混合成的,比例稍稍有一點不同就會形成不同的綠色,有的孩子卻格外敏銳,可以分辨出幾百種綠色。如果孩子明視訊記憶體在能力偏好,家長就要著重探索和培養了。但是這裡我要補充一句,如果孩子存在自閉傾向,我們不贊成家長過度開發孩子的優勢能力,因為當孩子的情感、語言、心智無法駕馭TA的能力時,可能會加重創傷,導致比較嚴重的後果。(關於兒童自閉症問題我們會用一個專題與大家詳細探討)

    另外,遺傳因素也比較重要,父母在哪一方面比較擅長,大機率講,孩子在這項能力上也不會是短板。

    二、孩子興趣培養的最佳年齡

    我女兒今年6歲了,她先後也上了很多興趣班。在陪她上課的過程中,我見到過2歲學英語,3歲學鋼琴,3歲學輪滑的孩子。看得我真是心疼。這不僅僅是在為難孩子,也是在煎熬家長。

    讓孩子從事某一學科或技能的學習一定要基於孩子的生理基礎。孩子3歲時平衡感尚未發育充分,肌肉力量還不足以支撐他保持全身平衡,這時候就逼迫孩子學輪滑,一定是弊大於利的。

    在這裡我向大家介紹一下著名心理學維果斯基提出的“最近發展區”概念。

    維果斯基感興趣的是兒童的發展潛能。他把 “兒童現有的獨立解決問題的水平”和“透過成人或更有經驗的同伴的幫助而能達到的潛在的發展水平”之間的區域定義為能力發展區。

    例如,兩個兒童接受 6歲兒童心理測定標準的測驗,在標準化的評估中,第一個兒童達到7歲兒童的水平,而第二個兒童達到8歲兒童的水平,那麼第一個兒童的最近區是1年,而第二個兒童的最近區是2年。那麼,您要教孩子小學二年級的數學題,最近發展區是2年的孩子對知識的吸收程度大機率上會高於最近發展區是1年的孩子。

    在最近發展區內培養孩子的相應能力是家長的最優選擇。

    兒童的發展必然是兒童主動建構的過程與結果,絕不可以用外部教學來代替或掩蓋兒童的發展。這也正是最近發展區概念包含的第二層基本含義,兒童的發展取決於他與家長與社會的互動內容和互動質量。所以,家長如果要培養孩子的興趣就要與孩子共同學習、共同探討。

    那麼我們也給出一個興趣培養的大概年齡的建議:

    游泳:

    0-2歲。這麼小的孩子能報的興趣班不多,游泳算作一個。但是我非常反對“上吊式”游泳,也就是孩子套上頸圈漂在水裡。這是有很大的安全隱患的,如果處理不當,很容易導致寶寶頸椎受損。比較好的方式是在父母的保護下給孩子帶上臂圈,讓孩子找平衡感以及學會水中仰頭,這對孩子的頸肌發展也有好處。總的來說游泳對於孩子還算是一項“高危”活動,家長一定要注意保護。

    繪畫:

    孩子一歲左右就可以握筆塗鴉了,2-3歲開始對形狀和色彩感興趣,但是真正能夠獨立描繪形狀、運用色彩要在4-5歲左右。所以如果家長願意培養孩子的美術能力,可以在3歲左右抓住“塗鴉敏感期”給孩子報興趣班。現在很多美術興趣班都會有複合材料藝術培養,就是用不同的材料激發孩子的創造力,這種課程是很不錯的,但是價格也比較昂貴。

    舞蹈:

    學習舞蹈有助於培養孩子優美的身姿和優雅的氣質,是很多家長的必要選擇。跳舞這件事無論對男孩子還是女孩子而言都有兩個必要前提:一是肌肉發育基本有力,平衡感尚可,二是孩子能夠識別韻律。一般來說孩子4歲開始學習舞蹈是比較合理的。需要提醒家長的是,不要逼迫年幼的孩子長時間練功,分散練功會更有益於孩子健康。比如您可以讓孩子每天練功2次,每次半小時,而不是每天練功1次,每次1小時。

    英語:

    對於英語學習很多教育機構會誤導家長,說孩子越小接觸英語越容易將英語視為母語。這是赤裸裸的營銷噱頭。母語就是母語,任何外來語言都不會像母語這般與孩子高頻接觸。孩子一般在3歲半左右就基本掌握了母語語法規則、發音規則等,這時候可以開始英語學習事半功倍。過早接觸英語孩子會混淆兩種語言,如果父母在家裡也跟孩子說英文,那對孩子的語言發展百害無利。你會發現這些孩子會混淆母語與英語的語法規則,而且無論是說英語還是說中文都變成“蹦詞式”語句了,比如孩子會說“我想go home了”,“我hangry了”等等。這種中英混搭可不是咱們外企白領與世界接軌的象徵,這是孩子語言系統混亂的標誌。

    當然如果家長在孩子3歲半後希望培養英語能力,絕不僅僅是給孩子報個英語興趣班就萬事大吉了,不能只指望外教上課教那一小時孩子就可以英語出口成章,回家家長是要督促孩子練習的。比如我認識一位大學教授,自己入了美國籍,妻子是英籍華人,孩子生在芬蘭,跟姥姥長大,現在只會說天津話…語境是很重要的。

    鋼琴:

    很多家長在孩子兩三歲就讓孩子彈鋼琴,慘無人道啊!家長朋友們,你們試試去在鋼琴上彈一首曲子,需要指尖的力度是很大的,那麼小的孩子,他們怎麼能有那麼強的指尖力度呢?何況學鋼琴需要學習很多樂理知識,那麼小的孩子很難接受那麼枯燥的知識。我女兒學琴一年了,我現在根本跟不上女兒的進度,強度可想而知。所以我們建議從孩子小時候開始進行音樂薰陶,4歲以後再開始鋼琴學習。

    三、早教班的噱頭是否科學可信

    首先:右腦開發。每每看到都想發自肺腑地問一句這些早教班,您真的懂腦科學嗎?

    人的大腦分為左右兩半球,左半球“擅長”與語言、寫作、數字運算、閱讀等,是主要的語言中樞。大腦右半球則在加工人像、解決空間關係問題、符號推理、藝術活動等方面更有優勢。大腦左右半球透過胼胝體及一些尚不明確的功能區連線傳遞資訊訊號。從這段腦科學的專業描述中我真的看不出為什麼我們要著重發展“右腦”,是因為人類的右腦發育不佳還是語言功能不重要?

    事實上,只要我們有認知活動,左右腦就是在同時工作的。比如當你讀一個故事時,大腦右半球正專注於故事的感情方面(幽默、悲傷等),想象其視覺情景,保持故事整體結構的印象,並且欣賞其藝術寫作手法。當這些活動發生的時候,大腦左半球正在理解書面語言,從詞句之間的複雜關係中尋找意義,並且將這些詞轉換成語音,使它們可以作為語言被理解,你能閱讀、理解並欣賞一個故事時大腦左右半球座位一個單一、整合的結構執行的。

    由此可見,單獨開發右腦是沒有什麼科學依據可言的。

    其次,快速記憶法。人的記憶是有規律的,艾賓浩斯記憶曲線就是最廣為人知的記憶規律。提升記憶無非可以採用情景記憶、語音記憶等很普通、不需要學我們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方式。為什麼要做噱頭搞出那麼多快速記憶法呢?如果你百度百科一下“快速記憶法”,你會發現它的描述是“快速記憶法,遵循人類左右腦機能分擔論,把人的左腦的邏輯思維與右腦的形象思維相結合,把人的注意力、想象力、記憶力、創造力和自信心,轉化為強大的學習動力”。又是左右腦,這個謬論咱們就不再贅述了。更奇特的是,我不懂左右腦和學習動力之間的關係是什麼呢?而我們又為什麼要強迫孩子“記憶”呢?難道記憶可以脫離理解而單獨對認知提升產生作用嗎?

    家長對於孩子成長的關切和望子成龍的心情作為母親我十分理解,但是我們不要被這些機構的噱頭迷了眼睛,浪費金錢不說,對孩子的成長髮展也是不利的。

    四、幼小銜接班

    我明確我的觀點,我支援孩子上幼小銜接班。但是並不是因為幼小銜接班可以教孩子拼音和加減法。剛才我們分享過了“最近發展區”的概念,其實拼音、加減法放在小學一年級教授而非幼兒園大班,其實就是考慮到對於大部分孩子而言7歲左右的孩子學習這些知識是符合最近發展區相關理論的。所以提前學習對很多孩子而言都是負擔。

    那麼我為什麼還贊成孩子參加幼小銜接班呢?基於兩點:

    1、 緩解家長的焦慮。如果其他人家的孩子都去學習了,我家孩子還在幼兒園傻玩,上學會不會跟不上?這種疑惑一直在家長腦海中盤旋,會使自己處於高焦慮狀態,這對孩子而言是不好的,孩子會很敏銳地捕捉家長的情緒,來調整自己的情緒和行為。所以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為了緩解家長的焦慮,去幼小銜接班吧。

    2、 因為大部分孩子在學前都上了幼小銜接班,所以很多一年級老師確實不講得很細緻了,那麼沒有提前學過的孩子就會跟不上課。這會嚴重打擊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喪失學習興趣,這就比較可怕且得不償失了。

    好了,我們來回顧一下今天分享的內容:

    首先,學齡前孩子的興趣通常需要家長與孩子共同探索,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能力偏好著重培養孩子興趣,有自閉症傾向的孩子除外。

    最後,幼小銜接班是要上的,為的不是孩子的成績,而是維護孩子學習的自信和激發學習興趣。

    家長培養孩子的興趣要謹記三個原則:廣泛涉獵為基礎,允許試錯為手段,激發興趣為核心。

  • 4 # 小晗晗愛閱讀

    剛好分享一下自己的親身經歷。我主動提出來不要再繼續,而是重新選擇孩子喜歡的興趣班,當然因為喜歡所以一直下來了,對孩子有益而且也開心。

    在兒子上幼兒園中班的時候開始給孩子選擇興趣班,當時也不確定孩子到底喜歡什麼,就想著多報幾個,讓孩子都體驗一下,然後從中發現自己喜歡的。這就是我當時報的初衷。其中就有一個拉丁舞,男孩子比較少,兒子學完第一節課就表示不怎麼喜歡,我就說再上兩節看看。第二節課上完就跟我說自己真的不喜歡,一點也不開心。老公當時是說再上幾節,說不定就喜歡了。可是看著孩子的樣子,那麼不開心,我就果斷的停掉了。沒再去。

    後來又報了足球課,孩子特別喜歡,每次上完一節課就開始期待下一節課,不管是冬天還是夏天,哪怕是生病都不想缺課。當然堅持下來了,收穫也很多。

    除了足球課還有兩個課程都是孩子比較喜歡的,因為喜歡,所以也就不覺得苦不覺得累不覺得枯燥,因為喜歡更容易堅持,因為堅持所以有所收穫。

    所以啊,在給孩子選擇興趣班這件事情上,我們大人是懷著一顆公里的心,希望自己的孩子多才多藝更有競爭力,俗話說技多不壓身。這沒有錯,但是選擇什麼興趣班,一定要尊重孩子的興趣和喜好。只有這樣才能共贏,既讓孩子開心,也能實現我們培養的目的。否則就是雞飛狗跳,我們花了錢,孩子傷了心,最後還學不好。

  • 5 # 周衝的影像聲色

    繪畫,舞蹈,武術,書法,聲樂,奧數,體育……

    熟悉嗎?

    小的時候,被父母逼著學一門興趣,應該是我們共有的童年噩夢了。

    然而,我們長大後,真的能從事這些行業的人,卻是鳳毛麟角。

    那學這些幹嘛呢?不是浪費時間嗎?

    而且,有時培養孩子的興趣,還適得其反——

    “我以後再也不碰奧數了!”

    “我最討厭小提琴了!”

    “我不想去跳舞了!”

    我想很多被父母逼著學興趣的朋友,都曾有類似的抱怨。

    以喪失自由為代價,學一個不賺錢、不快樂的東西,為什麼?

    同樣學起來沒用的,還有數學。

    你買東西需要求解方程組嗎?

    你旅遊需要作幾何圖求解最優路線嗎?

    除了考試,你這輩子用過微積分嗎?

    學了這麼多年的數學知識,還不如一個手機頂用。

    絕大部分數學知識,在現實裡,幾乎毫無用處,那我們究竟為什麼還要學習數學呢?

    因為我們學習的,其實是數學的思考方式:把具體的問題抽象化,然後尋求公式化的解法,最終應用到廣泛的現實問題中——這就是以數學為代表的理性思維,而理性思維,是一切學科的基石。

    學習數學,重點不在於定義、公式、解題技巧這類“顯性知識”,而在於思考模式、思維習慣這類“隱性知識”——那些在潛移默化中,我們不自覺就學會的知識。

    培養課外興趣也是,重點不在於我們的孩子學會了什麼,更不在於學的這些東西有什麼用;重點在於,學習本身。

    培養興趣,為的是“隱性知識”。

    為孩子培養興趣,是現在的加負,是今後的減負。

    “顯性知識”帶給孩子的,是現在的加負,看似毫無用處。

    而藏在學習背後的“隱性知識”,能為孩子的將來減負,價值連城。

    我還在讀小學的時候,父親曾要求我學習課外興趣。

    包括兩年繪畫,四年書法。

    我可以斬釘截鐵地講,真的毫無用處——唯一派上作用的場合,就是大學畢業時編寫簡歷,在最下方一欄的“興趣愛好”上,可以填上“書法繪畫”四個字——除此之外,再無用處。

    但是,書法和繪畫,於我而言,又有著不可衡量的價值。

    那六年,啟蒙了我對藝術的認識。

    我始終相信,所有的藝術都是共通的。

    從書法繪畫,到文學影視,再到音樂舞蹈,都有著一種情緒。

    這種情緒,無形無色,空靈蒼茫,就如同指間之沙,無從把握,無可奈何,只好安靜體會,獨自欣賞,品味那靜美的流逝。

    一個人,需要去感受這種情緒。

    這種對於藝術情緒,能感同身受的能力,我覺得,應該就是“藝術力”。

    這種能力,的確是一文不值,既不能幫我在學習的當下提高成績,又不能成為我今後的謀生本領。

    但多年之後,在很多個只有孤獨相伴的時刻,正是這種沒用的“藝術力”,將我拯救。

    從書本、影視、音樂之中,感受深埋於心的情緒波動,放任那些憂傷與愛意的流轉,在藝術之中,與世界深入骨髓地連線著。

    何其美好。

    小藝是我在廣州認識的一個朋友。

    廣西人,壯族,程式設計師……

    嗯,一個程式設計師。

    程式設計師的工作非常繁重,小藝經常加班到9點,回到家就累倒在床上,一覺睡到2點,再出門帶點夜宵回來,在家裡加班到天亮。

    然後第二天,重複。

    讀懂之後,莫名心疼。

    好在小藝有自己的興趣。他學過聲樂,有屬於自己的歌聲。

    “有時候會為自己錄歌,然後就聽自己的歌。聽著聽著就睡著了。”

    高強度的工作,使他患上了神經衰弱。失眠的時候,他就用自己的歌聲,為自己安眠。

    他獨身一人在廣州,也是透過音樂認識了新的朋友。

    和絕大多數學習聲樂的人一樣,小藝無法靠聲樂來養活自己。聲樂的學習,於他而言,也只是興趣而已。

    但興趣,成了他枯燥生活的支撐。

    興趣,乃一生所需。

    沒有興趣的人生,也許效率,也許成功,也許會成為他人口中的“幸福”,但一定枯燥乏味。

    王小波說:“我活在世上,無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見些有趣的事。”

    我們的孩子都值得去明白更多、遇見更多。為孩子培養一個興趣,就是選擇之一。

    龍應臺說:“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興趣的培養,也為孩子的將來打開了一種新的可能。

    興趣的學習,不是攀比,不是家長炫耀自己教育實力的資本。

    培養孩子的興趣,需要真正為孩子的未來考量,讓他們在面臨生活的壓力時,更有機會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成為想要的自己。

    當然,為孩子培養興趣,與利用興趣來精神控制孩子,是有本質區別的。

    前者是引導,後者是入侵。

    這之間的界限把控,對家長而言,至關重要。

    我們的前主編可二,有一個漂亮可人的女兒,叫小妞。

    小妞喜歡舞蹈,可二就帶她去學舞蹈。

    可是,學舞蹈並不輕鬆。劈叉、下腰,疼得小妞齜牙咧嘴。

    沒多久,小妞就不願意去學了,抱著媽媽撒嬌:“好疼好累,我不想學了。”

    怎麼辦呢?

    可二的做法很獨特,他沒有正面回答女兒,要求她堅持或者放棄。

    而是告訴女兒:

    第二天,小妞去了,只是在旁邊看著大家練習。

    看了一會,小妞就坐不住了,自己跑去繼續練舞了。

    那天晚上,可二臨睡前,發現女兒的房間還亮著燈——原來小妞在床上教布娃娃跳舞,劈叉,下腰,對布娃娃說:

    “小寶貝,練跳舞很辛苦的,你要堅持哦……”

    小妞後來一直堅持了下來。她對舞蹈的興趣,是發自內心的。

    這都得益於可二的溫柔引導。

    為孩子培養興趣,絕對不是強迫孩子、控制孩子;

    而應激發孩子對於學習的主動性,把興趣學習從“我不得不學”,變為“我想學”。

    我們的童年,塑造了我們的成年。

    那些我們曾經為之努力奮鬥的,總會在將來的某一天回報我們。

    興趣也是。

    學習興趣帶給我們的回報,在當下看來毫不起眼,不值一提。

    然而在許多年之後,那些過往的付出,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最終形成質變,成為我們的一部分,在我們面臨生活的刁難之時,便開始發光發熱。

    我很感激我的父親,雖然他的嚴厲,曾經讓我害怕。但也是他,將興趣帶入了我的童年,讓我小小的心中,擁有了一方堅實的土壤。

    後來,這一方弱小的堅實,生長為我心中無比堅硬的大陸,承載我的憂愁與孤獨。

    這心之大陸的建造之法,我也想交予我的孩子。

    在他的成長中,為他澆養一方土地,將興趣的種子深埋其中。

    孩子成長為人,種子長大成樹。

    當我老去時,不再高大,不再有力;

    這顆興趣的大樹,就將代替我,繼續為他遮風擋雨,護愛一生。

    ---END---

  • 6 # 蘭櫻檸明

    如果是孩子當初對某個興趣班感興趣而讓你幫他報名去學習,而不是從一開始就強迫他去的,這就要讓孩子繼續,不要覺得殘忍對孩子,沒有現在的殘忍就沒有孩子以後的成就,是個人都會有想放棄的時候,成年人都如此,況且小孩,現在的再苦再累,就是以後的幸福與享受,所以請各位家長都記住不要過分溺愛自己的孩子要讓他學會依靠自己,學會自己獨立去思考問題去解決問題,但是也不要硬逼孩子,這樣也會得到不符合自己預期的結果,所以家長要做的就是努力開導孩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自1604年以來,天空中為啥再也沒有出現過超新星爆發事件?